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外用焦油治療多種慢性皮膚病

外用焦油治療多種慢性皮膚病

焦油是一種古老的皮膚科外用藥成份,使用已超過百年,但在國外至今仍廣泛用於許多慢性皮膚病,包括乾癬的治療。焦油由植物或礦物提煉出來,如瀝青或是柏油就是一種焦油,其成份十分複雜,可以說是最天然的藥品,具有殺菌、去角質、止癢、抑制皮膚增生、消炎等多方療效。焦油除了作成藥膏,取代皮質素使用,也可於泡澡,輔助光照療法,或用於頭皮病灶的處理。焦油由於具臭味再加上單獨使用並非十分有效,一般患者不喜歡採用,但由於不會有皮膚萎縮及耐藥性產生,仍是值得推廣的老藥。國外目前也有了創新劑型Exorex上市,在療效及臭味上都有改善。但目前在台灣的焦油藥膏只有臺大醫院委託製造的希體舒(CTS)一種,除一般塗抹外,也用於照光治療前塗抹,另外普麗液及保麗娜液(Polytar)及少數特殊專櫃或特殊通路洗髮精也含焦油。有些人擔心焦油的致癌性,但在臨床上,單獨使用並不需要擔心。希體舒由於是臺大醫院委託製造,健保並不給付,而浸泡用的普麗液及洗髮用的保麗娜液(Polytar)則健保給付,一個月一瓶。

危險的皮質類固醇?

危險的皮質類固醇?

皮質類固醇由於其方便使用的特性,所以目前仍是最常使用的乾癬治療外用劑。但隨著越來越強效的皮質類固醇被製造出來,療效加上方便性,也造成皮質類固醇濫用。蔡呈芳 醫師表示在副作用方面,一般所熟悉的如滿月臉、骨質疏鬆、胃潰瘍、水牛肩、高血壓、白內障,一般只是小範圍塗抹,並不會發生。至於局部的皮膚萎縮、萎縮紋、多毛症、血管擴張、瘀青,痤瘡形成及黴菌感染,在不當使用下,則十分常見。要能夠不減低療效,而減少副作用,則有不同的方式。在安全使用上,每天如果用量在五公克以下,不會有全身副作用,而局部使用上,則宜搭配非類固醇的使用,要注意同一處長期持續塗抹,而一旦使用皮質類固醇,也不應突然停用,以避免反彈現象。如果能配合醫師的指導,皮質類固醇其實還是可以很安全有效的使用的。

曬不黑的秘訣

曬不黑的秘訣

《秘訣一》多擦幾層防曬。這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在下水前15分鐘以上,每位同仁都在猛塗防曬,一層又一層,塗的好像日本藝妓一樣白,雖然有些不好意思,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樣的擦法才能達到良好的防曬效果。因為防曬乳液要達到效果,塗抹的厚度關係重大,塗抹太薄可能讓防曬係數50以上的防曬,只有不到係數3的效果。多塗幾層自然就加強了塗抹的厚度,可以達到最好的防曬效果。《秘訣二》不斷的補擦防曬。只要有空就再次的補擦防曬,可以讓因為浸泡海水或是流汗所流失的防曬效果再度建構起來。即使是使用防水性的防曬乳液防曬的效果也會逐漸流失,再次的補擦就顯得非常重要。《秘訣三》防曬帽、長袖衣物不可少。我們每天的旅遊活動都免不了要接觸熱帶的陽光,除了防曬乳液以外,使用有防護紫外線的防曬帽以及長袖衣物,就可以提供另外一層的保障。《秘訣四》躲在陰影處。縱然有以上的防護,赤道的陽光依然非常毒辣,所以大家都盡量躲在樹蔭下或是走廊的陰影下,這樣可以大幅減少紫外線的曝曬量。除了以上秘訣之外,彭賢禮皮膚科診所   彭賢禮 院長更建議防曬乳使用防曬係數SPF30以上,以及可以防護長波紫外線(UVA)的廣效性防曬乳液。補擦防曬時最好以」物理性防曬」較佳,因為可以一擦上去馬上見效。會造成皮膚曬黑所需要紫外線的量,只有造成皮膚曬傷所需要紫外線的量的一半以下;也就是說如果要防止曬黑,至少需要比防曬傷加強一倍以上的防曬效果才能達到。彭賢禮皮膚科診所   彭賢禮 院長表示,對於有肝斑(黑斑)或是雀斑的人來說,因為這些斑點部位的黑色素細胞,對於紫外線的敏感度比正常皮膚強上數倍,也就是說有黑斑雀斑的患者,需要比一般人更加數倍努力防曬的原因了。

乾癬不只出現於皮膚,認識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不只出現於皮膚,認識乾癬性關節炎

【關節炎的種類】《第一種》是所謂的遠端指間型關節炎,這類患者大概佔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好發於男性,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患者同時會合併有指甲病變,由一個到所有手指遠端關節都被侵犯。《第二種》是多發性的關節炎,臨床表現近似類風濕性關節炎,大概佔了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六十的患者,於女性稍多。《第三種》是所謂的毀壞性的關節炎,患者可能會呈現嚴重的關節變形,指骨吸收變短,或產生類似望遠鏡樣嵌入性、套筒性變形,這類患者佔了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第四種》是不對稱性的周圍寡關節炎,侵犯不多於四個關節,以關節為中心,發炎液外滲到屈肌肌腱鞘,呈現整根手指腫脹現象,外型有如香腸,典型的乾癬性關節炎,約有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五,有的急性發作會以類似痛風方式表現,有一些患者之後會逐漸演進成為多發性關節炎。《第五種》為中軸性或是類僵直性關節炎方式表現,以長期腰酸背痛、胸悶和頸部酸痛表現。這些患者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關節炎佔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另一類叫做薦腸骨炎佔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五,此類中軸患者與僵直性關節炎相比疼痛感較輕,很少單獨存在,常合併其他周圍性關節炎。新的研究將乾癬性關節炎的定義,擴充為包括骨接點病變的一類疾病,包括了關節、韌帶、肌腱及肌膜,而這些患者常常合併有乾癬症狀,但也可以沒有皮膚的症狀表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外科手術及藥物治療。對於脊椎型的患者,每天可做適度的運動,如游泳或柔軟體操,進行脊椎的伸展運動,並避免過軟的床墊,如用硬板床或特殊人體工學床墊,並降低枕頭高度。在常見的藥物方面,包括了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鎮痛劑、皮質類固醇與疾病修飾抗風濕藥(DMARD),還有更新的生物製劑。傳統的治療方式先使用一般的鎮痛消炎藥,就是所謂的NSAID,由口服或是塗抹的方式,不過這些消炎藥雖然有三分之二的人使用後能控制關節的腫痛,對於關節的破壞本身並無任何幫助,特別是長期使用這些消炎藥對於肝、腎的負擔也是大家所關注的。至於低劑量的口服類固醇或是局部病灶內的注射,相當常被使用。不過由於這些藥品停用以後可能導致乾癬的惡化,因此還是盡可能不要使用。根據大型的研究顯示,以methotrexate 高劑量及磺胺劑,還有以腫瘤壞死因子抑制為標的的生物製劑,如恩博(ENBREL)及復邁(HUMIRA),效果較佳。但似乎只有生物治劑真正能防止關節變型,尤其對脊椎性關節炎,生物製劑療效更為突出。至於手術治療較少使用,主要是將已經嚴重破壞的關節置換,以止痛及恢復功能。

長期暴露在陽光下,恐造成「白內障」

長期暴露在陽光下,恐造成「白內障」

【白內障主要症狀包括】1. 無痛但是視力漸退/2. 對光敏感、覺得刺眼/3.對色彩感光減退/4.時常須更換眼鏡處方/5. 單眼複視的現象/6.閱讀時需更強的光線/7.夜晚視力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 北醫眼科醫師群建議,外科療法是摘除白內障唯一的方法。沒有任何藥物療法、營養附加、運動或光學儀器被證實能有效治好白內障。【什麼時候應該施行外科療法】當晶體的混濁嚴重到引起視覺障礙,干擾病人的工作與生活時,就可考慮白內障摘除術。必須要等到白內障"成熟"才可摘除的觀念是不正確的。當你的視力有需要更好時就可行白內障手術。根據你的症狀,你和你的眼科醫生應該共同決定什麼時候施行外科手術是最恰當的。【白內障手術治療的方法:】1.超音波晶體乳化術(雷射)+ 折疊式人工水晶體植入: 傷口小恢復快(不需住院)2.水晶體囊外摘除術+人工水晶體植入:傷口較大,用於過於成熟之白內障3.水晶體囊內摘除術+人工水晶體植入

高度近視易引起視網膜剝離

高度近視易引起視網膜剝離

【高度近視引起之裂孔性視網膜剝離】一般大學生罹患近視的比例更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中三分之一的大學生近視度數超過六百度,是屬於容易產生視網膜變性及剝離的高度近視危險族群。視網膜剝離之早期症狀為眼前出現多數點狀或絲狀之漂浮物(類似飛蚊症症狀)和固定位置電擊般似的閃光影像。晚期則出現視野缺損和中心視力喪失。當病患出現上述視網膜剝離之症狀時,須立即就醫於視網膜專科醫師接受視網膜剝離復合手術─鞏膜環狀扣壓術、玻璃體切除術或眼球內氣體填塞復合手術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手術成功率可達百分之八十以上,病人視力大多可回復到發病前之視力,若延誤就醫則難免視力喪失之遺憾。預防和減緩近視度數的增加以降低視網膜發生變性及剝離之機會,避免眼球直接受撞擊外傷、提重物和劇烈跑跳等動作以降低視網膜剝離之機會,若是突然出現眼前浮游物(如飛蚊症)或閃光,或是視野及視力缺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眼科醫師群表示應立刻就醫,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視網膜剝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引起之牽引性視網膜剝離】糖尿病病患胰島素不足而導致血糖運用不良,視網膜在長時期缺血缺氧和營養不足的情況下,會出現不正常的新生血管群增生和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此時病患會突然喪失視力,再加上纖維結締組織結疤牽引和血塊收縮牽引,會將視網膜扯離眼球壁而造成視網膜剝離,導致視力永久喪失,這種牽引性視網膜剝離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嚴重的合併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時病人常常無自覺症狀,很少有眼睛不適的情形,因此病患較無警覺性,隨著病程的延長視力會漸漸下降。有時因玻璃體出血會突然一夜之間喪失視力,最後同併發牽引性視網膜剝離而導致視力永久喪失。當發生牽引性視網膜剝離時,須立即作玻璃體切除術將造成牽引力的纖維結疤組織予以分離切除,並將視網膜剝離復合以達到視力回復的目的,早期手術治療其成功率約有百分之七十左右。嚴格控制血糖和定期作眼底視網膜檢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眼科醫師群表示,預防最重要的原則,糖尿病病患至少每半年應定期作一次眼底檢查,若發現有病變者,依其病情至少每一到三個月定期追蹤檢查,以期能早期作有效的雷射治療,以避免晚期糖尿病病患因視網膜剝離所造成的失明之悲劇。

長期日曬,引發粟粒腫危機

長期日曬,引發粟粒腫危機

粟粒腫在醫學上分為兩種,其中一種稱為原發性粟粒腫,在任何年齡,甚至於出生就可能有,沒有性別差異,成人主要發生在臉部,集中在眼睛周圍及臉頰部分,幼兒則在鼻子也很常見;另一種粟粒腫則是因皮膚受傷而形成的。蔡呈芳 醫師指出,原發性粟粒腫的形成並無明顯外傷,與皮膚上的小傷口,或清潔用品的刺激也扯不上關係;因使用過於油膩的眼霜或其他眼部保養品而引發的狀況,也無正式的報告。新生兒的粟粒腫,可視為皮膚內毛囊汗腺的原始細胞分化異常的現象,而在成人則原因不明,少數是在日曬等傷害後形成。續發性粟粒腫則是因皮膚受傷而形成,也有些情形是汗管因發炎 或外傷而在皮膚內斷裂,留在皮膚內的汗管增生後,無法與表皮接通而形成粟粒腫。引起續發性粟粒腫的原因,還包括外用類固醇的使用導致的皮膚萎縮、放射線治療等原因。原發性粟粒腫,由於跟表面並不相通,因此即使用力擠也不容易清除。醫療上醫師會以小針或尖刀將表皮挑破,再將粟粒腫擠掉,不過如果囊腫壁未能同時清除時,很容易在原來的位置復發。另一種方式是直接以電燒將粟粒腫燒掉,雷射自然也可以有相同的作用。至於續發性粟粒腫,如果與表面相通,則可以輕易擠掉。蔡呈芳 醫師表示由於原發性粟粒腫病因不明,自然是無從預防,不過有一小部分是與曬傷及慢性日曬有關,所以防曬還是有一定幫助,而一旦形成,除非有適當工具,否則不易自行挑除。至於續發性粟粒腫多數是與外傷及手術、換膚有關,以磨皮雷射而言,約有百分之十四會產生。術前使用外用維生素A酸或果酸,或許有些預防效果。

菜瓜布刷背,易造成類澱粉沈積

菜瓜布刷背,易造成類澱粉沈積

類澱粉沈積症,在臺灣有著高流行率,有些呈現一顆顆突起的丘疹,排列如波浪紋路,有些則只是黑色的小斑點,一般分布於小腿前方或前臂外側,而上背部及肛門附近也是好發部位。另外,也有罕見案例以臉上黑斑或是四肢梅花鹿斑、脫色斑表現。所謂類澱粉,是因為在切片組織染色體下,呈現如澱粉樣均勻物質而得名,其成分主要是角蛋白,也就是表皮細胞受傷後的殘骸掉落到皮膚內,再經過皮膚內消化分解及重組而形成。這些物質一旦形成就不易排除,而在皮膚內形成搔癢物質。治療類澱粉沈積,可利用磨皮去除沈積的類澱粉,對於奇癢無比的患者,能夠達到數年的痊癒,但多數仍會復發。而傳統上治療類澱粉沈積是以外用類固醇或塗抹止癢物質來處理,也有用角質溶解劑或塗抹維生素A酸來改善外觀或減輕症狀。除此以外,也有人嘗試以一種稱為DMSO的溶劑來塗抹,部分患者有不錯的效果;再者,口服維生素A酸約三個月,對丘疹樣突起的病灶,也可改善達半年以上。不管是哪一種的類澱粉沈積,搔抓或磨擦都會使症狀惡化,有些類澱粉沈積更可能是因單純性的磨擦而引起,例如有人習慣性以粗布、菜瓜布用力擦背,久而久之,累積性的刺激就形成了類澱粉沈積,如果因為外觀骯髒,而更用力搓洗,那只會雪上加霜。類澱粉沈積是在真皮內的,表面的搓洗,只會更糟!

「染料雷射」解決酒糟性皮膚問題

「染料雷射」解決酒糟性皮膚問題

現代愛美的人士都知道除斑要用雷射或脈衝光,但是面對血管、臉部潮紅及酒糟性皮膚,卻不知如何改善。「染料雷射」即一種專門去除血管的雷射,是特別針對血紅素所能吸收的光波波長,而將增生的血管破壞。新一代的染料雷射運用595nm的波長,更能有效的被含氧血紅素吸收,且因波長更長,有較長的脈衝時間,進入皮膚的深度較深,更能均勻足夠加熱血管,避免雷射後淤清或紫斑的發生。另一大優點,則是對於黃種人的黑色素吸收較舊一代的染料雷射差(波長585nm)差,所以當在去除血管的病灶時,亦可以減少因黑色素吸收此種光波波長而有雷射後反黑的現象。當光波的光能在皮膚中轉變成熱能時,亦可造成膠原蛋白的破壞重整,使細紋減少,所以不只去除血管紅色病灶,亦可使肌膚回春細緻。對於積極尋求美白方法的愛美人士,除了運用除斑雷射或脈衝光去除深淺斑及膚色不均勻等,別忘了要加上去除臉上的增生血管,才能讓你的皮膚真正淨白。也可讓敏感肌膚的惱人「蘋果臉」人兒,正式告別易潮紅的皮膚。

寶寶身上的「草莓狀紅痣」要小心

寶寶身上的「草莓狀紅痣」要小心

草莓狀紅痣是什麼?指先天性由新生血管自發性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腫瘤,因外形像草莓狀而得名,又稱微血管血管瘤。草莓狀紅痣90﹪在出生內一個月內形成,餘在9個月內形成,在早產兒發生率較高。可生在任何部位,但以頭頸為主,佔約6成,軀幹及四脂則各是25%及15%。臉部分布以胚胎融合線為多,偶有分節型。草莓狀紅痣外觀呈鮮紅或暗紅,柔軟或稍有彈性,自形成後迅速增大,至一歲時多不再長大,之後逐漸消退,至五歲時半數完全消退,或僅留輕微疤痕,但部分較大或較深之病灶,可能殘留纖維及脂肪之增生,甚或形成凹凸不平表皮過剩的醜惡疤痕。國外統計只有約50%會真正消退到不留痕跡,在6歲後才消退者尤易有皮膚上的後遺症狀。大型草莓狀紅痣有時產生自潰現象,良好治療2到3周一般會消,但會留下疤痕。其它併發症包括出血、感染及疼痛。有些血管瘤雖然外型及初期表現相近,但不會消失,可以用特殊染色GLUT1呈陰性來區分。此外眼框附近可能影響眼角膜,引起散光,或因壓力造成凸眼、弱視,整體併發症比例高達53%-80%。在下巴處呈帶狀分布則則要小新侵犯氣管(63%)。臉部血管劉還可能有其他少見合併症,如PHACE徵候群,會有後顱窩異常、動脈異常、眼異常。如果發於腰薦椎,則可能合併脊柱裂及泌尿生殖器異常。草莓狀紅痣病理上會見到內皮細胞增生,聚集成細胞團,其中可見微血管腔形成,在成熟之病灶,可見部分血管擴張,血管壁有玻璃狀物沈積。草莓狀紅痣的治療爭議頗大,因為有自癒性故傳統上認為75%不需要治療,除非發生在重要部位影響餵食、呼吸、視力、聽力者可給予冷凍治療、雷射或予病灶內或口服皮質素每天2-3mg/kg治療。在眼睛附近作類固醇病灶內注射要小心藥物栓塞引起視網膜動脈阻塞而失明的可能。干擾素注射因有引起雙側痙攣性癱瘓的報告,要格外小心,至於無自然消退傾向之病灶,或自然消退遺留之醜惡疤痕可予外科手術或血管酸栓塞術。但因雷射的發展,主張早期積極治療的醫師有增加的趨勢。但因染料雷射穿透力只有1.2mm,且有產生疤痕的報告,故一般較常用於促進潰瘍癒合,或處理消退期紅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