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睡覺配戴矯正鏡片,白天享受不戴眼鏡的便利

睡覺配戴矯正鏡片,白天享受不戴眼鏡的便利

儘管角膜屈光手術已可使近視問題幾可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但仍無法解決高度近視所造成的黃斑部和網膜病變,因此,避免近視的惡化,當下眼科醫學界的重要議題,眼科醫學界始終未曾放棄研究矯正及治療近視的新方法,尤其對眼球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及青少年,及早控制學童近視度數才能有效防範高度近視的後遺症,而角膜塑形術就是不用點散瞳藥水且效果良好矯正方法。「近視控制」、「減度鏡片,向眼鏡說再見」,最近在報章雜誌時常看到這類廣告,這種標榜「OK鏡片」(英文簡稱Ortho-k),就是角膜塑形鏡片。過去,眼科醫學界發現,硬式隱形眼鏡可以減緩兒童近視加深的速度,推測是硬式隱形眼鏡使眼球生長受到節制的關係;角膜塑形術即是利用此一原理,以中心屈度較平坦的硬式隱形眼鏡片將角膜弧度暫時壓平,長期矯正使角膜弧度穩定,有效控制近視度數加深。諾貝爾眼科張朝凱院長表示,角膜塑形術是類似於牙套箍牙矯正的原理,角膜塑形術一般是利用特殊設計的高透氧夜戴型硬式隱形眼鏡,將角膜外形逐漸壓平,藉以達到改變角膜弧度,減少病人近視和散光程度的視光醫學。由於角膜形狀變化是漸進式的,隨著配戴時間的累積而逐漸降低近視度數,矯正所需時間依個人角膜情況、近視度數和散光度數而定,一般在第一、二週就見效,第一個月約降低兩百度至四百度之間。多年的臨床實驗,經過角膜塑形術矯治完成後減少的度數,可以維持穩定,主要適用族群為視力發展尚未穩定之兒童或青少年及假性近視者,它對各種度數的近視患者都可以適用,除了高度近視需較長的矯正時間外,一般近視六百度、散光三百度以內者效果最顯著,最佳療效可減少近視度數三百│五百度。價格方面,雙片鏡片價格約在台幣兩萬至四萬元。張朝凱院長指出,角膜塑形術的優點是,只要在晚上睡覺時配戴矯正鏡片,白天時即可享受不戴眼鏡的便利;過去的角膜塑形術在矯正過程中必須更換三、四副鏡片,漸次矯正角膜弧度,目前臨床使用的新一代角膜塑形鏡片含水量和透氧度已大大改良,只需更換一至二付鏡片即可,甚至可以「一片到底」;矯正完成後,不必戴眼鏡或配戴度數很淺的眼鏡,以後只需每隔一、兩天戴著角膜塑形鏡片數小時就可維持效果。由於角膜塑形鏡片與一般眼鏡的眼配不同,必須由專業的眼科醫師量出眼睛的度數和弧度,再針對個人角膜弧度「量眼訂做」,配鏡程序和製造均須高度精確性,若鏡片的設計不夠精確,角膜上皮容易因而遭受損傷,甚至造成發炎、刮傷、潰瘍等副作用,因此經眼科醫學會與衛生署多次研商後,衛生署公告「角膜塑形術」屬醫療行為,必須由眼科醫師執行,以使用安全。雖然角膜塑形鏡片幾經設計改良,材質更輕、透氧性及安全性更高,但仍有其限制與問題。由於它和一般隱形眼鏡一樣,清潔保養等配戴衛生工作相當重要,而其主要適用族群又以青少年、兒童為主,容易因疏於保養而發生問題;此外,角膜角膜塑形鏡片配戴初期會有異物感,孩童需耐心度過適應期,中斷配戴的案例也不少;再者,角膜塑形鏡片主要在晚上睡眠時戴,闔眼時角膜的供氧減少,感染的機率提高,因配戴不當導致角膜缺氧、發炎的個案時有所聞。因此眼科醫師會建議乾眼症、過敏性結膜炎、慢性結膜炎、砂眼與青光眼患者等無法長期戴隱形眼鏡者,也不適合接受角膜塑形術。角膜塑形術的臨床效果相當不錯,它的好處是不需要透過開刀等破壞性的方式傷到眼睛角膜,就可以及早在青少年以前矯正近視,但若是停戴一段時間,度數容易回復,因此角膜塑形術的安全使用值得眼科醫師和消費者共同重視。

雷射近視手術的最新發展

雷射近視手術的最新發展

雷射近視手術、脈衝光美容醫學及整椎復健醫學,是這一、二年來最熱門的幾項醫療項目之一。其實醫療行為的流行,與求診者眾多及治療效果顯著有極大相關。諾貝爾眼科雷射機構 張朝凱 醫師指出,雖然目前發展的雷射視力矯正儀器已經非常成熟、準確,降低不少因操作不良而導致的誤失,但是一位成熟的雷射屈光矯正醫師,最起碼要經過一百人次的手術經驗,才具備足夠的經驗與信心來處理因機器或病患體質差異所造成的不適應症或後遺症。當然詳細的手術前檢查,才能奠定手術成功的基礎。舉例來說,術前不穩定的近視合併散光,或者是角膜弧度及厚度不甚完美的角膜狀況,所可能產生的術後視力的不穩定性,有經驗醫師如果能在術前告知病人,相信即使術後的恢復期較長,求診者也應該能夠接受。儀器是否先進與準確來談,其實與手術的成功與否也是環環相扣的。其中牽涉的因素很廣,例如手術室的濕度、溫度是否穩定、空氣中的浮塵微粒是否合乎標準、雷射光束通過的雷射儀器鏡片是否清晰,以及角膜層狀切割器所使用的角膜切割刀片是否有瑕疵,都會對手術結果產生直接的影響。第三點,就病人體質而言,年紀越輕(十八歲│三十八歲),屈光度數越少(近視介於二百度八百度)、及度數的組成越單純(單純近視或合併低度散光)應該是比較合適的雷射手術候選人。所以,求診者的度數太高(近視或散光)、淚液分泌太少、角膜條件不佳(如弧度太平、太凸,厚度介於臨界點,或角膜因長期配戴隱形眼鏡乾燥、缺氧或導致新生血管),需要慎重考慮是否近期內接受雷射近視手術。未來雷射視力矯正的發展。透過前導波系統的術前診斷,及配合虛擬鏡片的術前測試,乃至於眼球自動追蹤裝置及雷射大小光斑的合併應用來解決求診者高低階像差,的確可以提高手術成功的或然率(術後裸視大於一‧○的機率)。但是從美國的研究數據看來,針對台灣中、高度的近視族群的特殊性,前導波配合執行的雷射視力矯正手術,仍然需要台灣更多眼科醫師的投入,透過成功案例的經驗分享,才能真正造福台灣廣大的近視族。

人工淚液適用乾眼症,但非萬靈丹

人工淚液適用乾眼症,但非萬靈丹

近年來由於資訊事業蓬勃發展,國人使用電腦的機會日趨頻繁,也因此造成專心注視電腦螢幕的時間增加,眨眼次數降低,眼球表面發速率增快,使乾眼症病患者病情加劇。近年來由於大家經常處於有空調系統的低濕度密閉空間,亦容易使乾眼症患者病情變壞。基本上乾眼症的治療是以人工淚液來替代分泌不足的淚水,人工淚液有很多廠牌,不需醫師的處方也買得到,因此廣受大家喜愛。但是人工淚液點太多有害嗎?是一般人所關心的話題。理想的人工淚液首先要具有微鹼性的酸鹼值,才不會對眼睛造成刺激,其次,濃稠度要與健康的淚液相當,最好是比淚水的張力略低,再者,要含有特殊高分子聚合物,方可維持淚膜一定厚度,潤滑眼球,使水份均勻分佈於眼睛表面,最後,必須為無菌且不含防腐劑或是刺激性較小的防腐劑。人工淚液的內容物除了水份之外,最主要的兩種成份為多分子聚合物及防腐劑,前者其作用於保濕、潤滑、滋養角膜,後者在少數使用者會引起異物感或過敏,所以現有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人工淚液一般來說並無害,但若有以下三種情形則必須注意:第一是隱形眼鏡戴用者,因為防腐劑會被隱形眼鏡吸收,累積濃度後會造成毒性,傷害眼睛,故戴隱形眼睛時,不要點藥水,不然就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第二種是乾眼症合併有脂質及黏液缺乏時,需一併治療,否則只會愈點愈乾。第三種情形是第一次使用人工淚液時產生異物感,可能是角膜乾涸,表面有傷口的緣故,若連續使用一週後仍有異物感,則應考慮換另一種廠牌來解決問題。平時就要注重眼睛的保健,多喝水、多眨眼、均衡飲食、充足的睡眠、定時讓眼睛休息、在室內低濕度之處放一盆水等。總之,善待我們的眼睛才是健康之道。

隱形眼鏡礙眼,都怪清洗不夠

隱形眼鏡礙眼,都怪清洗不夠

你是不是一位愛美的人呢?但是卻具有四眼田雞的名號呢!大家通常為了擺脫這種惡名,都會去求助於來無影去無蹤的「隱形眼鏡」。但是你是不是又對於每天必須保養這個寶貝而煩惱呢?昂貴的清潔液多多少少成為你的經濟負擔,若你想少洗一點,勸你打消這個念頭吧!否則你的將來可不是「黑白」而已,會讓你陷入黑暗的深淵裡無法重見天明,為什麼會這樣?就聽我一一道來吧。先來談近視是如何產生的,人的眼睛有一種叫做「水晶體」的奇妙東西,它的功能可以任意的變大變小,來調整物體光線進入眼中的焦距,清楚的映入視網膜上,近視就是這個靈魂人物出了小問題,因為種種的因素,使得彈性變差,而隱形眼鏡就有彌補缺陷的作用,緊貼在眼球最外層的眼角膜上,藉這隱形眼鏡的曲度來調焦距。看起來隱形眼鏡好像好偉大喔!可是問題就出在「它緊緊靠著角膜上」,外來的或是人體本身分泌的一些蛋白質和有機物質,就會很容易地在其表面上開始「紮營」起來,譬如一些糖蛋白、極性脂、非極性脂、鈣化合物沉澱物、外界風沙細菌……等。而隱形眼鏡中軟式的最易吸附蛋白質和細菌,增加了角膜感染的機會。那要如何防止這些沉積物不會危害眼睛,當然是要做好隱形眼鏡的保養工作,不得馬虎。保養工作可分為一潔、二沖、三保存。「潔」主要是滴一、二滴清潔液,再用手指均勻搓揉二、三分鐘,就可以去除掉百分之八十的沉積物,清潔液的蛋白酵素也會順便分解鏡片中的蛋白質。之後再利用生理食鹽水沖洗殘留物,達到「沖」的目的。最後階段當然要好好的保存在保存盒中至少四小時以上。對於比較難處理的脂質沉積物,我們可以使用沾有乙醇的拭鏡布,將之去除。而鈣的沉積物可以抗壞血酸的化學藥品,將之溶解掉,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總而言之,儘量不要近視是最好,逼不得已時,要帶上隱形眼鏡,那就要注意隱形眼鏡的保養,要不然造成眼角膜的病變,所花費的醫療費可比你每月買清潔液來得貴上千倍以上,得不償失。

隱形眼鏡配戴不良,冬天乾冷  雪上加霜

隱形眼鏡配戴不良,冬天乾冷 雪上加霜

發生隱形眼鏡配戴不良症候群的原因有些是因為先天體質不良,例如患有乾眼症、嚴重角膜炎、結膜炎,或是對隱形眼鏡及保養藥水有過敏度反應等;也有些可能是因為本身使用方法不當,或是驗配上出了問題,如選用了弧度太鬆、太緊、度數不合的鏡片等後天因素造成。至於每逢冬季時,有些患者的不適感會更嚴重,張醫師說,原因在於軟性隱形眼鏡會吸收水份,使本來就覺得乾的眼睛更乾,而冬天時天氣乾冷,對乾眼症的患者來說無異是雪上加霜,隱形眼鏡往往很快變乾,進而使得眼睛感到更不舒服。諾貝爾眼科 張朝凱醫師建議對於因先天體質因素,不適合配戴隱形眼鏡的民眾,提醒最好不要勉強配戴。而雖然雷射手術及配戴普通眼鏡也都可以矯正視力,乾眼症會造成結膜炎,這類患者在未治療改善前宜避免做雷射手術;還有懷孕婦女易因角膜水腫造成度數不穩定,也都不適合接受雷射近視手術,最好等到生產後度數回歸正常狀態時,再考慮接受手術矯治。此外,因嚴重乾眼症,或有自體免疫疾病、嚴重角膜炎及結膜炎、嚴重眼瞼炎等患者,除了不適合配戴隱形眼鏡外,也不適合做雷射近視手術,而以配戴一般鏡片為宜。

90%以上都有老人斑,但何時該就醫?

90%以上都有老人斑,但何時該就醫?

老人斑一詞,除了最常見的日光性小痣外,至少還包括網狀脂漏性角化症、良性苔癬性角化症、擴散性色素性日光性角化症、曬傷性雀斑、墨點樣小痣,及惡性小痣等六種。日光性小痣外觀上有點類似雀斑,但不像雀斑顏色及形狀那麼規則,日光性小痣的顏色由黃棕色到黑色不等,常呈現斑駁的外觀,而大小由數毫米到數釐米不等,而主要分佈在臉上、手背、前臂、胸口等長期日光曝曬處,許多人以為日光性小痣是一種黑色素細胞增生的疾病,其實不然。【何時該就醫】基於防癌立場,那麼當老人斑出現不規則擴散、局部變厚或局部顏色變化時,就應該是就醫的時候了。【老人斑如何處理】如果以最常見的日光性小痣為例,處理的方式可分為抑制性及破壞性兩大類。抑制性的方法如同之前所介紹的黑斑處理,使用藥品或美白化妝品以抑制黑色素形成、加速色素排除,或還原淡化黑色素,但一般而言治療效果不如黑斑,且多半需要持續使用,因此醫療上除維它命A酸外,很少單獨用來治療日光性小痣。至於為何日光性小痣一類的老人斑對傳統的黑斑治療效果較差,可能因為所謂老人斑,往往是混合性表皮細胞及黑色素細胞之病變,因此單純性的針對黑色素來處理效果不彰。破壞性的治療,是醫療上處理老人斑最常用的方式。切除當然是最一勞永逸的方法,但因切除也會留下疤痕,同樣不利於美觀,因此除非為了診斷需要,並不常使用。冷凍、電氣燒灼、及化學燒灼,是傳統上處理老人斑最主要的方式,至於使用何種方法,是依個人使用習慣、老人斑種類、部位、數目及患者個人偏好而異,這三種方法,如果使用得當,其實都不會留下疤痕。電氣燒灼是利用電流轉換為熱,造成表皮凝固及分離,好處在於效果立即可見,但有時需要局部麻醉以減輕治療時疼痛,治療後局部會有痂皮形成,約10-14天自然脫落。冷凍治療一般是利用液態氮、乾冰或其他冷卻金屬探頭,產生局部凍傷效果。學理上黑色素細胞比表皮細胞容易凍傷,在攝氏零下4-7度即死亡,而表皮細胞可短暫承受此溫度,所以冷凍治療可以達到選擇性破壞黑色素細胞之目的,而即使治療時局部凍傷較顯著,表皮也會自然行形成水泡而脫落。與電氣燒灼相比,冷凍治療不需要麻醉,不會見血且較為迅速,但治療之精確度不易掌握,且容易因低溫擴散的問題,連帶影響到病灶周圍的正常皮膚。化學燒灼是利用化學物質使皮膚蛋白質凝固變性,而達到去除病灶的目的。化學燒灼與冷凍治療同樣不需要麻醉,不會見血,且周圍擴散現象較不明顯,所以是傳統皮膚科治療老人斑最常使用方式,然而有時色素存在部位較深,化學藥劑滲透不夠深,或擔心滲透太深造成疤痕,因此化學燒灼在治療老人斑時也有一定的盲點。至於一般人也許聽過的果酸換膚,是屬於表淺性化學燒灼,一般使用上只能暫時改善色素斑,單獨使用,效果頂多維持一個月。冷凍、電氣燒灼、及化學燒灼,在老人斑的處理上,實際上都是一種非選擇性破壞,換言之就是會傷害到不需要破壞的皮膚,雖然皮膚有很好的復原能力,但有時在復原過程中仍會產生色素不均勻甚至疤痕,因此當雷射治療被引進皮膚科時,由於其選擇性破壞的特性,比較不會傷及旁邊正常組織,因此立即成為老人斑治療的新寵。一般雷射除斑主要是利用紅寶石、紫翠玉或石榴雷射等選擇性破壞含黑色素的部位,但也有人用銣雅各雷射或二氧化碳雷射等「換膚」雷射直接將病變處完全除去,更近來則是脈衝光的廣泛使用。由於「雷射」兩字,對消費者而言,往往代表高品質及高消費,所以坊間也有以電燒對消費者幌稱是雷射來處理老人斑。當然雷射也只是一種工具,電燒若使用得當,在老人斑處理上也可能有不錯效果。

20-40歲女性,為「結節性紅斑」高峰期

20-40歲女性,為「結節性紅斑」高峰期

蔡呈芳 醫師表示結節性紅斑主要分為兩種,急性之案例一般在較年輕者,常在呼吸道感染後二至三周產生,可能先有喉嚨病、發燒、酸痛等症狀,之後則有關節炎,且皮膚上則出現鮮紅疼痛結節,大小由一至五公分不等,較大病灶可能形成環狀,在三至六周內顏色逐漸轉暗,而後消退,輕微脫皮後,留下不同程度的色素沈澱。並不會留下後遺症,皮膚也不會產生潰瘍,由於急性結節性紅斑與感染有關,因此也有季節性流行,如果再度感染則會復發。另外一類慢性結節性紅斑則多數無先驅症狀,皮膚結節較不典型,但卻會持續較久,少數可能合併免疫性疾病,但多數找不出原因。另有一種是移走性結節紅斑,不同於前兩種,移走型多數只在一邊小腿出現,可以擴展到十公分以上,但數目較少,病灶會逐漸向外擴大,中間則呈現消退現象,平均病程在四至五個月。蔡呈芳 醫師建議在治療上,單獨性的鎮痛消炎藥就可以有不錯效果,急性期臥床、抬腿、綁彈性繃帶都可多少減輕不適現象,而鎮靜劑可幫助睡眠,也可降低不適感。如果有潛在的病因或感染源,自然是要優先處理。抗生素的使用,一般並無幫助,這是因為結節性紅斑本質上只是一種反應,而並非病菌直接侵入皮膚,即使用最先進的檢查,在切片的病灶中找到病菌的殘骸,也不表示活菌仍然存在,反而是類固醇的使用,不管是口服或局部注射,療效都較佳。如果不適用消炎藥或類固醇的患者,可以嘗試口服碘化鉀溶液,往往有迅速止痛消腫的奇效,但在使用前,須先確定本身無甲狀腺的問題。

了解電波拉皮的原理

了解電波拉皮的原理

將頻率600萬赫茲的以無線電波均勻、準確地導入及加熱皮膚深層,使支撐起皮膚的主要結構成分---膠原蛋白新生,膠原蛋白不斷地持續重組,進而達到緊緻肌膚、雕塑臉部輪廓及維持長時間的緊實效果。在加入皮膚的同時,專利的治療探頭可以冷卻表皮溫度,因此表皮層被周全的保護而不會有傷口。喬美診所 醫師群表示,適用對像年紀介於35~65歲之間,皮膚會因為膠原蛋白漸漸的流失,造成皮膚支撐力不夠,臉部、眼皮、頸部、上手臂或腹部皮膚逐漸出現皺紋及鬆弛。安裝心臟節律器者不適合做電波拉皮,若懷孕或治療區有皮膚疾病者,以及有注射皮下填充物者,請先詢問您的醫師何時才適合做電波拉皮。治療後,皮膚底層的膠原蛋白治療後會自然增生,隨著膠原蛋白持續不斷的重組,皮膚緊緻與塑形的效果多數人可於治療後2至6個月內漸進式的感到緊緻效果。隨著歲月的流逝,治療後的緊實皮膚依然會自然的漸漸老化,但以醫學研究顯示,效果至少可以維持2年以上。治療區域需要加強保溼與防曬的工作,另外治療後一週內請不要用超過體溫的熱水洗臉、洗三溫暖與泡溫泉。

啤酒喝出清涼,也帶出「冷因性蕁麻疹」問題

啤酒喝出清涼,也帶出「冷因性蕁麻疹」問題

冷因性蕁麻疹,是一種較少見的慢性蕁麻疹,佔慢性蕁麻疹的5.2-33.8%。患者在接觸冷水或食用冷飲數分鐘或數小時後,發生局部或全身性的蕁麻疹。有些病患在冷水浴或游泳後,甚至會發生頭痛、胸悶、低血壓、暈厥。如食用冷飲如冰水或啤酒後也會誘發咽喉水腫。它可分為二大類:可以是後天或遺傳性,前者較常見。先天性冷因性蕁麻疹又可分為兩種,包括遺傳性家族性冷徵候群,表現方式又分為遲發性冷因性蕁麻疹,以及家族性冷因性自體發炎徵候群。前者接獲冷後9到18小時發病,常留下色素沉澱。後者約1到2小時發病,但會有眼結膜充血、發燒及其它全身症狀,成因是CIAS1基因異常,引起IL-1釋放。後天性冷因性蕁麻疹發生率為0.05%,主要在年青人產生,五年內約有五成患者自行痊癒或改善。診斷方法粗略可以將冰塊放置前臂上,90%的病患10-20分鐘內會出現膨疹,稱為cold-contact stimulation test,但有時患者呈陰性測試結果,需在特殊環境下才會誘發。更精密法可用特殊裝置,此儀器可調節設定不同溫度於前臂作測試。此外血中可能出現冷凝蛋白、anti-lamin B抗體、C1-esterase inhibitor下降、C4下降。研究中有近7成出現IgE抗體增高,而抗IgE抗體、異位性體質也較多。有些患者是因感染幽門桿菌、toxoplasma 、昆蟲叮咬、食物、藥物而誘發。後天性冷因性蕁麻疹依成因,又可分為至少五種,除以上的常見典型案例,還有四種非典型冷因性蕁麻疹,包括遲發性冷因性蕁麻疹(delayed cold urticaria,24小時後發疹)、冷依賴性皮膚劃紋症(cold-dependent dermographism, 皮膚預冷後才會產生)、冷誘發性膽激鹼性蕁麻疹(cold-induced cholinergic urticaria,冷的環境下運動產生)、全身性非典型冷因性蕁麻疹(systemic atypical cold urticaria,特殊環境下誘發全身性症狀)。蔡呈芳 醫師表示在治療上先找出誘發的溫度,以避免冷為主,之後則是用高劑量抗組織氨。嚴重時可投予白三烯抑制劑、環孢黴素、類固醇及給予epinephrine 。懷疑與感染有關時,也有人給予高劑量盤尼西林治療,用法是每天口服pnenoxymethylpenicillin 1 MU共2-4週,每天肌肉注射benzylpenicillin 1 MU共20天,及每天doxycyclin 200mg共3周。其他治療方式包括冷減敏就是逐漸洗冷水產生耐受性,還有塗抹辣椒素。

紫外線照射所引起「日光性角化症」

紫外線照射所引起「日光性角化症」

日光性角化症是一種皮膚前期癌,顧名思義是日光(紫外線)照射所引起。雖然明為前期癌,但真正會轉成侵入性癌症,也就是鱗狀細胞癌的機會不高,在不同研究中1年轉成癌症機會由不到0.1-1%都有報告,10年則為10.2%,及16.86%。在Marks的一份研究中,追蹤616位患者4717個病灶12月,有11個最後診斷為鱗狀細胞癌,也就是惡性率0.24%,但因未作精密照像比對,因此不確定是否真是轉變,還是新形成。在隨後更精密比對中Marks發現追蹤五年,其中有4%是新形成的癌症而非轉變而來。也就是說轉變率不到1/1000,但因原本病灶就可能誤診,也許原本就是癌症,因此可能癌化率更低(Lancet 1988, i, 795-7))。相對的,在12月的追蹤後,有21% - 74%病灶會自行消失。日光性角化症的外形上多數呈面表面角化異常,底部微紅,病理上又分為委縮型、增厚型、色素擴散型、增生型、苔癬型及類波文氏型。蔡呈芳 醫師建議在治療上,一般採用冷凍、電燒或光動力治療,也有塗藥如5-fluorouracil、imiquimod及外用diclofenac (NSAID)的方式,但單純好好防曬也可能消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