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職場不公平待遇,出現「心」警訊

職場不公平待遇,出現「心」警訊

許多人以為,工作上的不開心及壓力,只會影響到自己的心情與情緒,殊不知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顯示,職場上的「不公平待遇」,可能關係到一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芬蘭一組研究人員,經過十年的密切觀察,發現在職場上愈是覺得自己受到上司或同事不公平的待遇,越是有可能發生心血管疾病。而且其機率甚至比其他自覺受到公平待遇的同年齡人,高出百分之三十。過去我們已經知道,決定一個人會不會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有種族、年齡、膽固醇、肥胖、高血壓、吸煙、飲酒、運動量等,現在可能要多加一項:「職場不公平待遇」。究竟什麼叫做「不公平待遇」呢?如果你在工作上,經常強烈感受到下列幾種狀況,那麼你很有可能已經遭遇到「不公平待遇」:1. 相信自己在工作上受到歧視2. 自己的觀點或意見遭到上司的刻意忽視3. 工作上的相關資訊及決策被刻意隱瞞4. 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缺乏真誠或差別待遇職場上「不公平待遇」的影響層面,除了長期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之外,在個人心理層面,還可能引發負面的反應包含自我壓抑、情感剝奪以及壓力過大等。聯合心理諮商所 邱永林 心理師表示在臨床上也有許多個案,因為工作遭受到歧視、忽略、排擠等不公平待遇,而引發程度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的困擾,例如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頭痛、失眠…等。另外在職場人際關係上,也會因此而產生惡性循環。的確,有太多的時候,我們很難改變週遭的人、事、物。但至少,我們都有能力去改變我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畢竟「困擾我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

天冷抗痘有方法

天冷抗痘有方法

寒冬未了,ㄧ波波的寒流來不停。在皮膚科的門診中,常碰到許多痘痘的患者抱怨,擦藥導致皮膚刺痛、紅腫。冬天抗痘和夏天有所不同●清潔用品要換季夏天皮脂分泌旺盛,皮膚出油嚴重,需要使用去油力強的洗面皂或是清潔乳。冬天皮膚較乾燥,如果持續用夏天的洗面皂,將造成皮膚過度乾燥,甚至脫皮皸裂。要做適當的清潔而不要過度的清潔,有1個簡單的判斷原則,如果洗完臉覺得很緊繃,甚至刺痛,就是洗面乳太強了,最好換較溫和的產品。●洗臉方式要調整在夏天時,洗臉多搓揉或按摩幾下,可以增加清潔的效果,也不會對皮膚造成傷害。在冬天時,皮膚的油脂減少,本來就容易受到摩擦等刺激的傷害,所以洗臉要輕快、減少搓揉。如果T字部位仍會出油,但是兩頰、嘴唇周圍卻太乾,洗臉時,T字部位可以稍微搓揉,其他部位只要輕輕帶過即可。●正確的保濕保濕的3個基本步驟是給水、吸水以及鎖水。給水可以使用溫泉水噴劑;其次使用乳糖酸、維他命B5、玻尿酸這類的「濕潤劑」來吸水,達到增加角質層含水量的目的;最後使用含有膽固醇、脂肪酸、磷脂質、蠟質、神經醯氨等「封閉劑」來鎖水,保持住角質層中的水分,防止散失。單獨使用濕潤劑,皮膚的水分仍會很快散失在乾燥的空氣中,無法達到保濕的目的。單獨使用封閉劑,雖然可以減少水分散失,但是因為皮膚本來就很乾,就像是乾枯的田地,若沒有灌溉加水的動作,仍然會是乾裂的情形。所以單純擦純油性的物質來保濕也是不夠的。●保養品要換季天氣轉涼,服裝需要換成冬季的長袖衣物,保養品也是一樣。夏天擦的保濕乳液,到冬天來用就顯得不夠滋潤,所以保養品也要換季。●藥膏的使用方式要調整可以減少擦藥的次數,減少擦的藥量,或者請醫師開濃度較低的藥膏,或是更換為刺激性較低的藥膏。●防曬仍要注意:冬天的太陽不像夏天那麼毒辣,反而讓人覺得很溫暖,而喪失了警覺性,導致曝曬時間過長,不但可能引起曬傷或是曬黑,也會加重痘痘及痘疤,所以在冬天仍需要適當的防曬。

「雞皮疙瘩」原來是毛孔角化症?

「雞皮疙瘩」原來是毛孔角化症?

「醫師,爲什麼我的手臂上有許多像雞皮疙瘩的疹子?這是什麼毛病?」年輕的女病患詢問道。檢查了一下患者的手臂,上臂的外側長了一顆顆、大約2毫米大小,毛囊性的角化丘疹,疹子的外緣合併有紅斑,這些像是粉刺的疹子,就是患者所謂的「雞皮疙瘩」。「你這是所謂的毛孔角化症,是角質堆積在毛囊開口所造成的,還合併有一些毛囊周圍的發炎,所以會造成疹子周圍的紅斑。你的大腿、臀部、背上也有這樣的疹子嗎?」我一面回答一面繼續問道。「大腿也有一些這樣的疹子,其他地方好像沒有。」檢查後發現,的確只有手臂和大腿外側有疹子。患者沒有合併異位性乾皮症,也沒有魚鱗癬,病史上顯示,患者的母親也有類似的皮膚病。在使用溫和的類固醇藥膏控制發炎後,配合使用外用的A酸藥膏塗抹3個月後,手臂摸起來不再像是「雞皮疙瘩」一般,病灶的外觀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彭賢禮皮膚科診所院長指出,毛孔角化症的病灶呈現1~2毫米大、稍微突起、膚色或是黑褐色、像粉刺樣的散在性丘疹。造成的原因為毛囊口附近的角質細胞角化異常,導致角質堆積,形成角栓堵塞在毛囊開口處。病灶周圍常常合併有發炎所引起的紅斑,有時會合併小膿皰產生。病灶的分布區域最常見的依序是上臂(92%)、大腿(59%)、臀部(30%),臉頰也不少見,少數患者會全身分佈。疹子的數目可以從數十顆至數百顆,這些像雞皮疙瘩的疹子,外觀上也非常明顯,常常造成患者不敢穿短袖衣服的困擾。毛孔角化症在臨床上是滿常見的,國內沒有統計數字。依據國外報告,學童中盛行率約3~4%,症狀通常在兒童期很輕微,在青春期時盛行率最高(44%),症狀也較為明顯。在發病年齡方面,依照國外統計,1~10歲發病的占51%,10~20歲發病的占35%,20~30歲發病的占12%。毛孔角化症毛孔角化症常會有季節性變化,病灶通常在秋冬天惡化,大約49%的患者會在夏季時得到改善。另外,隨著年紀的增長病灶也會逐漸改善,統計上,平均在16歲以後患者的症狀會逐漸改善。毛孔角化症有時會有家族遺傳性,另外還時常合併尋常性魚鱗癬,以及異位性乾皮症,而非合併異位性皮膚炎本身。另外,還可能合併於唐氏症、腎衰竭、失智症、以及許多罕見的症候群。彭賢禮院長表示,在治療上,單純塗抹保濕劑是沒有效的。如果合併病灶周圍發炎,通常使用弱效的類固醇藥膏來控制發炎,一旦皮膚炎控制後,就不需再擦類固醇藥膏了。對於角化病灶的治療,可以使用水楊酸藥膏,或是含有尿素或是乳酸的藥膏來治療,或是塗抹果酸來幫助去角質,或是使用外用的A酸藥膏來治療。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治療方法通常都需要數個月的時間,才能有較明顯的改善,所以耐心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在注意事項方面,要避免搔抓、穿不透氣的衣褲,或是摩擦,否則可能導致廣泛性的發炎反應,或是續發細菌感染。摳抓並沒有辦法去除病灶,反而常常引起發炎,甚至造成色素沉澱。最後提醒有毛孔角化症的患者,耐心的配合皮膚專科醫師的治療,在迎接雞年之際,可以不再雞皮疙瘩滿手臂。

不喜歡卻越想要,典型的「上癮症」

不喜歡卻越想要,典型的「上癮症」

近來許多神經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喜歡」與「想要」某樣東西在大腦中分屬兩個不同的神經迴路,正常情況下這兩個迴路是彼此並行不悖的,因此一個人通常會想要得到他喜歡的東西。可是一但產生「上癮」,大腦就開始大量分泌一種稱為多巴胺(dopamine)化學物質,增強腦部「想要」的神經迴路,削弱「喜歡」的神經迴路。也就是說,我們雖然對某一樣東西越來越不喜歡,但卻越來越想要,而且必須要的更多才能得到原有的滿足,這就是上癮的最大問題。更有趣的是,多巴胺這種神經化學物質也跟愉悅的情緒反應有關。不管是透過適度的運動、或是開懷大笑,都會引發大腦分泌這種免費且合法的「快樂嗎啡」。邱永林 心理師指出在臨床心理治療上,也經常發現憂鬱症的患者,其腦內多巴胺濃度明顯低於正常値。基於人的生理及心理都自然具備微妙的平衡機制,凡是過少的就會被想辦法補足。因此,即使無法從正常的管道(如快樂或運動中)獲得所需要的多巴胺,那從「上癮」行為中獲得補償也行。此一由「上癮」取代「快樂」的現象,其實正代表大多數人這幾年感覺越來越悶、越來越不幸福。這種不幸福的情緒感受,如果沒有被改善,就會逐漸累積變成壞心情,然後對一個人永久的性情造成負面影響,最後整個家庭或社會的氛圍都不對勁了。這種由個人短暫的情緒,逐漸惡化擴展至群體長期的氛圍,恐怕才是值得大家重視!

拉肚子是腸胃發出的「身體的警訊」

拉肚子是腸胃發出的「身體的警訊」

每個人都有「腹瀉」的經驗,有時候「拉肚子」只會引起個人輕微的不適;但在重要場合裡頻跑廁所,或因腹瀉過急,拉在褲子上,導致臭味四溢的情形,卻常會令人側目,甚至引發公憤。而在廁所裡腹瀉不止,衛生紙已用罄,但屁屁仍濕,「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窘境,也常讓很多人沒齒難忘!在日常生活中,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引起急性腹瀉(症狀持續的時間小於7天)最常見的原因是細菌或病毒的感染食物中毒以及藥物;而造成慢性腹瀉的原因很多,包括飲食、藥物、腫瘤、感染、壓力、自體免疫性疾病、內分泌異常、放射線傷害及吸收不良等等。腹瀉其實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它是人體「防禦機制」的一環,能將體内的致病菌與它們所產生的有害毒素排出體外,以減少對人體的傷害。它同時也是一種「身體的警訊」,在告知人們自己的腸胃系統出了狀況。大部份輕度或中度的腹瀉都會在12至24小時內逐漸緩解,漸至佳境。但最重而持續的腹瀉卻會導致水份、養份及電解質的大量流失,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引起脫水甚至休克、死亡。有些人發生腹瀉的時候,就立即服用強力止瀉劑,這種作法其實是「不智之舉」,因為過強的止瀉劑會導致胃腸不蠕動,表面上雖然症狀消失了,但粉飾太平、閉門留寇的結果,可能使細菌及其毒素長久滯留體內,引發更嚴重的後果。當急性腹瀉發生的時候,最好先不要吃固態的食物,以讓腸胃道作適當的休息。不妨可以先喝一些冷或微熱的白開水、運動飲料或清湯,以補充一些水份及電解質。記得先不要服用市面上的止瀉成藥,以便讓自己的消化系統自行排除一些有害的細菌及毒素。在經過半天之後,如果腹瀉已略為緩解,可以吃一些白稀飯或鹹粥,而配些清淡的小菜,如醬瓜、花生、肉鬆等食物。在吃稀飯一天之後,如果腹瀉已逐漸緩解,便可以恢復的一般飲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身體沒有完全恢復前,應避免攝取牛奶、酒、咖啡、濃茶、辛辣調味品、冷飲及過於油膩的食物。此外,當急性腹瀉伴除有下列情形時,應該儘速看醫生:一、 糞便中帶有血或黏液。二、 發燒或超過攝氏38度。三、 持續嘔吐,導致無法進食。四、 腹瀉持續3天以上,(三歲以下的幼童腹瀉持續24小時以上)。五、 一群最近共同用過餐的人同時發生腹瀉。而所有的慢性腹瀉的患者都應該至少看一次醫生,以正本溯源,了解腹瀉的原因,並排除大腸癌、潰瘍性大腸炎、阿米巴痢疾、慢性胰臟炎、內分泌腫瘤、愛滋病等重大疾病的可能性。

膽囊及膽管都有結石怎麽辦?

膽囊及膽管都有結石怎麽辦?

美國80%的膽道或膽囊結石的成份為膽固醇,膽管的結石多是從膽囊排出至膽管。在台灣,膽因醇結石在膽囊衹佔43%,在膽管佔17%,部份之結石是屬於膽紅素之色素結石,尤其膽管結石,多是由感染或各種原因導致膽汁成份異常所引起,與外國人不同。【目前適用之方法包括】(1) 傳統剖腹手術由於手術傷口較大,恢復期較長,一般在其他方法施行有困難時才選擇此法。(2) 經腹腔鏡手術在有經驗醫師操作成功率高。和剖腹手術一樣,必須在全身麻醉下操作,手術後膽管要暫時放置引流管,但由於傷口較小,術後疼痛較輕,恢復期短,不過,約有5%病患,因腹腔內有粘連,可能因以前曾接受腹部手術或有腹腔炎等,此方法無法成功,必須轉為傳統剖腹手術。(3) 經內視鏡膽道結石摘除術,目前在國內已普遍成為膽道結石治療方法。由於內視鏡治療在良好的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單純膽道結石摘除術後當日或次日即可進食。合併腹腔鏡膽囊切除視病患情況可在當日或擇期手術。單純摘除膽囊,如無發生合併症,術後2-3天即可出院,究竟合併內視鏡及腹腔鏡療法和一次腹腔鏡療法何者為最理想,目前仍未有定論。但一些病危,有出血傾向,或暫時不適合剖腹探查病患,內視鏡治療可將危急狀況先作緩解,待情況許可下再行進一步治療。經內視鏡膽道結石治療後,是否一定要將膽囊切除?膽道結石摘除後,一般病患情況都會改善,但仍有高達4-24%病患日後膽道結石或症狀會復發,其中膽囊有結石者復發較多。所以在可能情況下,黎國洪 醫師會建議同時將膽囊摘除,但對於一些年老體弱或合併其他重大疾病病患,其手術危險性可能大於症狀復發機率,基於病患安全著想,可選擇暫不切除。另一方面,縱然切除膽囊,仍有一成以上病患膽道結石會復發,應提高警覺。

急性腸胃出血,利用熱探子止血法免於手術

急性腸胃出血,利用熱探子止血法免於手術

當病患出現黑便或血便時,消化性潰瘍及腸道血管性出血常為診治之考量。而消化性潰瘍為國人常見的疾病,而其主要的併發症有出血,穿孔及狹窄阻塞三種,而其中以出血最常見。王秀伯 臨床助理教授表示以消化性潰瘍出血而言,由於藥物之進步,消化性潰瘍出血常可控制下來。但有部份的病患,其出血卻無法只用藥物來控制。這些持續出血的病患,過去只有接受手術一途,但因內視鏡術的進步,可利用內視鏡到達胃腸出血點,進行各種局部止血術,使病患免於手術之苦,並減少輸血量。內視鏡熱探子止血法即常用的局部止血術之一種。那些病患可接受內視鏡熱探子止血術?主要有正在出血或有粿露血管之消化性潰瘍、食道血管性出血、胃及大小腸之血管增生異常、腫瘤出血之暫時止血等。而食道與胃靜脈瘤出血不在此列。王秀伯 臨床助理教授表示會依狀況決定病患之禁食時間。病患如有血小板或凝固因子的問題,亦應同時矯正。如果病患持續大量黑血便或吐血塊或血紅素持續下降,應懷疑再度出血。另外,熱探子止血法之最怕的併發症為穿孔。如果病患術後,腹痛嚴重,生命徵象改變,應速照X光,檢視是否有逸出腸胃道至腹腔內之游離空氣。如果有,則應照會外科進行手術。另外的併發症是在進行內視鏡術時,因胃中大量血塊,嘔吐進入氣管後,重則需立刻急救,輕者吸入性肺炎。這也是此類病患在進行內視鏡時,所必須面臨的問題。

攔截肝癌有撇步

攔截肝癌有撇步

在台灣,肝病素有「國病」之稱,一年奪走了近一萬兩千條人命,也就是說平均每小時就有一點四人死於肝病。而肝癌病也是國人的「癌病之首」,每年台灣約有七千人死於肝癌,諸如義聯集團董事長林義守、立委高金素梅及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等人都曾在人生的顛峰時期罹患了肝癌,而近來ICRT的知名DJ大衛王也是因肝癌而英年早逝!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肝癌固然令人聞之色變,但是它並不像其他癌症一樣產生的莫名其妙,絕大多數的肝癌發生於所謂的「高危險群」!例如在台灣百分之九十的肝癌都源自於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於3公分」的肝癌大多數是可以有效治療的。如果每個人都能儘早了解自己是否具有肝癌的高危險因子,並建立一套固若金湯的自我防禦機制,要有效地攔截肝癌並非難事!以下便教導大家遠離肝癌的小撇步:一、儘早了解自己是否帶有肝癌的危險因子:肝癌的危險因子包括了B型肝炎病毒帶原者、C型肝炎病毒帶原者、酗酒者、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以及具有肝癌家族史者。而由於肝癌大多發生於二十歲過後,所以每個人最好於二十歲前即開始啟動肝癌的自我防禦體系,檢查自己是否為慢性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以及是否患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二、以「超音波」及「甲型胎兒球蛋白」作篩選肝癌的工具: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檢查大多數是正常或「輕度異常」,但造成肝功能輕度異常的最常見原因是慢性肝炎及脂肪肝,因此想單藉肝功能檢查了解是否有肝癌事不切實際而且容易造成誤判的!在臨床上最有效偵測肝癌的工具是「超音波」和「甲型胎兒球蛋白」,超音波可以偵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肝癌,而甲型胎兒球蛋白可偵測約百分之六十的肝癌,二者相輔相乘,是目前篩選肝癌上的尖兵利器。三、定期檢查,持之以恆:B 型肝炎或C型肝炎的帶原者以及任何慢性肝炎患者最好至少每半年作一次肝癌篩檢;而肝硬化患者日後發生肝癌的機率高達四分之一,必須每三至四個月作一次檢查;至於不具高危險因子的人不妨每五年作一次肝功能、B型肝炎及C型肝炎、甲型胎兒球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以了解是否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擠身為肝癌的高危險群。肝臟裡面是沒有神經組織的,因此早期肝臟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症狀」;如果等到感到全身倦怠、皮膚泛黃或上腹不適再登門求醫,肝癌大多已達7公分以上,可謂病入膏肓、藥石罔治了!唯有「定期檢查,持之以恆」才能早期得知自己是否已「與癌為鄰」,也才能在「禍起蕭牆」之前,立即予以攔截,並徹底殲滅!

80﹪的亞洲人具有乳糖不耐的問題

80﹪的亞洲人具有乳糖不耐的問題

「乳糖不耐症」發生的原因是人體內的「乳糖酶基因」有缺陷,無法製造足夠的「乳糖酶」以分解攝入的乳糖。在一般飲用的牛奶中約含有5﹪的乳糖,如果體內的小腸上皮細胞缺乏乳糖酶,無法將全部的乳糖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那麼未被分解的乳糖在小腸中便會產生吸水作用,使人發生水瀉的情形;同時,未被消化的乳糖到了大腸更會被細菌分解、發酵,產生大量的乳酸、二氧化碳及氫氣,使人發生腹漲、放屁的問題;此外由於乳酸的刺激,還會使腸道蠕動過快,誘發痙攣,而引起腹痛。大多數的患者在嬰兒時期,但是到了兩三歲的時候,這種製造能力就開始衰退,到了成人時期,便會出現明顯乳糖不耐的情形。所幸,絕大數的人並非完全不能喝牛奶,只是由於乳糖酶的製造量不足,無法盡情享受喝牛奶的樂趣罷了!在日常生活中,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可以藉以下的小妙方,克服乳糖不耐的困擾:一、 飲用優酪乳:優酪乳中含有牛奶中的各種營養成分,而其中的乳糖大多已被乳酸菌分解,所以特別值得推薦給乳糖不耐的人飲用。二、 喝「無乳糖」牛奶:為了應映廣大市場的要求,亞培、諾華及恩美力等公司都已出品了「無乳糖」的奶品,其中部分還標榜高鈣及添加多種維生素等特質,可讓乳糖不耐的患者暢飲香醇的牛奶,並充分享用其中的優質蛋白及豐富的鈣質和維生素。三、 避免大量食用含高乳糖的牛奶、乳酪、沙拉醬、冰淇淋、奶昔、起酥、奶油及牛奶餅等食品,以避免造成腸胃不適。四、 多吃小魚乾或補充適量鈣片,以免骨質流失。五、 飲用豆漿、米漿等飲品,以補充蛋白質及維生素。近來,一群紐西蘭的科學家曾將製造乳糖酶的基因藉病毒送入患有乳糖不耐症之兔子的腸道中,結果6個小時之內兔子的腸道細胞便出現了乳糖酶的活性,並持續6個月之久。也許不久的將來,乳糖不耐症的患者可以到藥房買些〝乳糖酶基因〞,來修補自己的先天缺陷。

您不可輕忽的「喘」

您不可輕忽的「喘」

肺長期接受空氣中的有害粒子,尤其是「抽煙」,導致呼吸道產生發炎性反應,發炎細胞增加,釋放許多發炎介質及蛋白,刺激腺體細胞產生痰液,病人於是會有慢性咳痰的現象,稱之為「慢性支氣管炎」,蛋白破壞肺泡間質彈性組織,於是肺的彈性伸縮功能被破壞,氣體容易進不容易出,肺泡容積變大,於是吸進的空氣量越來越小,病人於是產生氣促或喘的現象,稱之為「肺氣腫」。彭殿王 醫師指出,因此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病」常包含「肺氣腫」及「慢性支氣管炎」兩種疾病,「肺氣腫」臨床表現主要為呼吸急促,由於肺容積擴大,胸廓常呈現圓桶狀,「慢性支氣管炎」臨床表現主要為反覆性咳痰,由於痰液(蛋白質)大量流失,病人比較乾瘦,清末鴉片橫流,中國人被視為「東亞病夫」的刻板印象,就是源自於此病。目前一般長期抽煙的病患,兩種表現通常兼而有之。如果您是一位長期抽煙的癮君子,在上樓梯或爬坡時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常常不自覺咳嗽並有痰液產生,感冒時明顯有呼吸急促,甚至困難的現象;很可能您已經是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而不自知,最容易與此疾病混淆的其他疾病主要為心臟衰竭、支氣管性氣喘及支氣管擴張症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