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電腦族終端症候群症

電腦族終端症候群症

自70年代末期,電腦逐漸普及後,就有不少電腦族抱怨各種病狀,尤其在北歐的挪威報告所謂電腦終端機引起的不明皮膚疹,並於1982年正式報告,引起騷動。原始報告中指出電腦終端機工作時,會引起兩頰暫時性發紅,偶爾也會引起丘疹。但瑞典在隨後從事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了酒糟、脂漏性皮膚炎,及痤瘡,在這群工作者中較多。並重新檢視原本挪威的患者,發現是酒糟及口圍炎,而不是甚麼新的奇怪皮膚病。至於為何會有此種現象,也有學者作了研究,發現目前的電腦終端機,並不會有X光輻射,紫外線ABC的量也僅有現行瑞典工作安全的1%(UVA 10W/m2, UVBC 30J/m2),所以不太可能是惡化因素。另外靜電引起的灰塵吸附,沉澱在臉上,也沒有確實的證據。目前也發現許多室內工作者都有相同的抱怨,室內空調、電敏感(電磁波)”electrical hypersensitivity (EH)”、密閉大樓(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 都被認為有關,但所謂電敏感患者的癒後似乎比傳統的電腦終端機徵候群患者癒後差,特別是在女性。1998年瑞典根據3000名隨機工作者的調查,2006年發表的報告,分析了25種VDU、EH、SBS的常見症狀如疲倦、頭重、頭痛、噁心、頭昏、無法集中精神、眼睛乾澀不適、鼻子不適、喉嚨乾、眼睛癢、臉乾、臉潮紅、臉部刺癢緊繃、身體癢及其他症狀(心臟不適、心悸、胸痛、喘不過氣、關節腫脹、咽喉異物感、口腔灼熱、手腳冰冷、頸或肩背痛)。發現在症狀上,三種後群稍有不同,每天在螢幕前工作4小時以上者較易有所謂電腦終端機徵候群。目前則是對電磁波、螢幕閃光及工作壓力的影響,做進一步研究。

水痘可能發作不只一次

水痘可能發作不只一次

水痘是一種濾過性病毒的感染,台語稱為「出水珠」,至於在英文中原意為「癢痘」,在發疹前三天,常有發燒、胃不適、頭痛等現象,至於皮疹剛開始就是以小水泡來表現,周圍泛有紅暈,如同玫瑰花瓣上的露珠。水泡不久形成膿包,而後乾掉形成痂皮,約二周痊癒。在同一個人身上,常可看到不同時期的病灶。嚴重的水痘,可以伴隨水泡的出血,侵犯腦、肺,引起死亡。水痘一般是終身免疫的,不過少數特殊體質者,可能發作不只一次。由於病灶常常很癢,水泡在摳破後常伴隨細菌感染,留下疤痕。水痘潛伏期約十四到二十一天,一般印象中,水痘好發於冬天及春天,以小孩為多,但許多國家的水痘發作年齡層,都有逐漸高齡化現象。一般而言,溫帶國家得水痘之年齡較輕,而熱帶國家則較晚。以往大家覺得長水痘是小孩成長必經之路,但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疫苗上市,以預防醫學角度來看,只要在一歲到一歲半間注射一針,即可防止感染水痘,甚至日後的帶狀疹也可能較輕微,實在值得推薦。蔡呈芳 醫師表示水痘一般是會自行痊癒,尤其在小孩,症狀較輕,甚至許多人得過自己也無記憶。在節省醫療成本的考量上,往往只是給予止癢、退燒的藥物,如果有併發傷口細菌感染,才給予抗生素藥物。然而成人得水痘,尤其是癮君子,其併發水痘性肺炎的機會為一般成人的十五倍,有致死之可能,應予抗病毒藥物治療。此外,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氣喘兒、糖尿病、癌症等免疫力差的患者,也應予治療。孕婦在懷孕前四個月得水痘,可能引起胎兒畸型,發生率在百分之二.三到四.九。而在產期前後七天得水痘,嬰兒有較高致死率,也應特別小心。水痘靠飛沫傳染為主,且往往在未發疹前即已傳播出去,因此為怕傳染而請假在家,倒不一定需要。但適度的休息,的確可加速自癒能力,但如果有發疹後仍高燒不退,或是屬於上述高危險群患者,就應特別留意。如果是兒童,應避免使用阿斯匹靈退燒,以免引起雷氏徵候群,特徵是嘔吐、嗜睡及好鬥,之後引發譫妄及昏迷。至於一般處理上,洗澡宜採淋浴,之後輕輕拍乾或吹乾,尤其應避免搔抓,以免細菌感染。

寶寶尿布疹,避免過度清潔

寶寶尿布疹,避免過度清潔

汗水及密封,導致了皮膚表面的溼度增加、酸度下降,使得皮膚的抵抗力降低,細菌、黴菌等易於滋生,外來刺激物質及過敏物質也容易進入皮膚,導致發炎。而糞便內除了細菌外,也有多樣雜質及酵素,可分解尿酸形成氨,而刺激皮膚。 以刺激性皮膚炎最常見,外觀上近似燙傷,表面在尿布打開暴露一段時間後則像是乾掉的羊皮紙,以四個月以下嬰兒最易發生,但在中風、尿失禁之成人也不少見。在皮膚皺折處則不侵犯,而在腰帶及束帶處因磨擦則常較嚴重,更厲害時可形成潰爛。至於對磨疹則在股溝處最嚴重,這是因汗水而引起,在胖寶寶尤易發生,如果併發念珠菌感染,則在病灶邊緣會出現脫皮紅點狀丘疹。 治療以避免刺激為主,選擇柔軟、合身且吸水力強的尿布,並勤加更換是不二法門。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以為尿布疹是由於皮膚不潔引起,反而過度清潔。事實上,相反的,應該減少肥皂使用,並加強保溼。凡士林、氧化鋅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可視不同情況選用。輕度的類固醇藥膏常被使用,可減少紅腫,但不宜長期使用。而如果有念珠菌感染,自然是要使用抗黴菌藥才會有效。許多家長習慣用痱子粉,但需留意,如果皮膚表面在潮溼情形下,痱子粉可能會結塊,反而會磨傷皮膚。勤換尿布並避免過度清潔,而每次以溫水沖洗,輕輕拍乾後,再塗上凡士林,就是最佳的方式。

常被蚊蟲「叮」上,小心惹毛皮膚

常被蚊蟲「叮」上,小心惹毛皮膚

蚊蟲叮咬,每個人都有經驗,但來到皮膚科門診的患者,則絕大部分不相信自己的病症是蚊蟲叮咬而來的,也因此又稱為「急性癢疹」、「蕁麻疹樣苔癬」。一般叮咬反應是形成小膨疹,反覆叮咬後,則因對蚊蟲唾液產生過敏反應,而形成硬實丘疹,數天才會消退。蚊蟲叮咬的反應強弱,也會受到個人體質影響,例如異位性體質,尤其是青春期前的小孩,反應較為強烈,服用止痛消炎藥者,部分慢性病毒感染〈如EB病毒〉、白血病患者〈特別是NK細胞型〉,也會有較強烈的反應,甚至形成水泡、潰爛。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為什麼同樣一群人,就只有一個人被咬?要診斷蟲咬症並不難,但要說服患者相信則有時十分困難,皮膚表面溼度、溫度、二氧化碳、汗水及皮脂成分,乃至血液中荷爾蒙、蛋白質成分,都可能對蚊子有不同吸引力。至於蚊子以外的小蟲,如跳蚤、蟲,則似乎沒有那麼挑食。治療在處理上,止癢是最直接的,口服或外用抗組織胺,尤其是新近上市的外用doxepin可提供一定效果,有時痱子膏、薄荷、樟腦油、萬金油,甚至牙膏,也部分有效,至於類固醇方面,則往往要用到高劑量,或最強效外用類固醇,而且還不一定有用。其實蚊蟲叮咬,預防還是最重要的,塗抹含DEET〈diethyltoluamide,待妥因〉的防蚊劑,濃度百分之四十至五十者可以阻斷蚊子對乳酸的嗅覺,防止叮咬有不錯的效果。另外穿著淺色衣服,避免出入草叢、貓狗出沒處或罕有人跡的工地地下室。當然,避免搔抓破皮而細菌感染,乃至引發丹毒,更為重要。

毛蟲掉落在皮膚上,勿輕忽

毛蟲掉落在皮膚上,勿輕忽

在亞熱帶的台灣,不只夏天,其實除冬天外,其餘季節都偶可見毛蟲皮膚炎,毛蟲是毒蛾的幼蟲,其毒毛扎到皮膚即會產生皮膚炎,因此除非患者親眼見到毛蟲掉落在皮膚上,其他只是沾到掉落隨風飄散的毒毛的患者,往往一時之間不太能接受這樣的診斷。患者在外露部分,尤其脖子處出現密密麻麻的小癢疹,有點類似輕微的蚊蟲叮咬,剛開始以蕁麻疹樣浮腫表現,到了第二、三天門診時,則多已有小水泡形成,在病灶較密集部位,如毛蟲直接掉落處,也往往大片溼疹化現象。除明顯外露處,胸、背,尤其腹部也常有散見獨立的病灶。毛蟲皮膚炎本質上是一種刺激性接觸皮膚炎,也如同蚊蟲叮咬,是一種自癒性疾病。蔡呈芳醫師表示最直接的處理,其實只要用外用止癢藥水即可,較嚴重患者,也可考慮止痛劑或類固醇的使用,但若以外用類固醇時,常需較強效者才有效。至於預防當然更重要,避免在毛蟲大量出現的夏季,出入或在樹下停留過久,更應避開飄落的樹葉或直接碰觸突出枝葉,衣帽對防止毛蟲皮膚炎,自然有一定防護效果,而不小心沾惹到時,應立即清洗後嘗試以膠布黏去毒毛。

安全性行為預防梅毒,以防胎死腹中

安全性行為預防梅毒,以防胎死腹中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造成的感染。幾乎成人所有的梅毒感染都是在性接觸時,直接接觸到皮膚或黏膜病灶之分泌物、體液及其他分泌物〈如唾液、精液、血液、陰道分泌物〉而傳染。而經由輸血後感染現在則較少見。產前感染梅毒可能引起早產、胎死腹中及新生兒感染,而嚴重影響懷孕結果。螺旋菌入侵人體後,依據時間及個別差異,產生變化多端之臨床症狀。梅毒通常在九至九十天,平均二十五天,在接觸處出現無痛性潰瘍。呈硬感無壓痛,稱為「硬性下疳」,即使不治療,硬性下疳通常在四至六周內會消失,但同時伴隨的淋巴病變則可能會持續數月。硬性下疳痊癒之後,梅毒螺旋菌已從淋巴結進入血液並散播全身,進入二期梅毒。二期梅毒的皮疹,常為全身對稱性,多無自覺症狀,形態多與其他皮膚疾病外觀類似,容易導致誤診,較具特徵的是出現於手掌及足底的稍具角化疹,顏色晦暗稍具壓痛感。除皮疹之外,並可能出現全身性症狀,包括頭痛、倦怠、噁心、發燒、體重減輕,肌肉、骨骼及關節疼痛。但此期梅毒也可以完全無臨床症狀,只能靠梅毒血清檢驗證實其存在,這種潛伏狀態即所謂隱性梅毒。早期梅毒傳染性較強,罹患梅毒超過兩年,通常傳染性較弱,是為晚期梅毒,即三期梅毒。三期梅毒,包括晚期隱性梅毒,以及心臟血管性及神經性梅毒。心臟血管性梅毒,主要引起升主動脈炎、冠狀動脈入口狹窄、動脈瘤等。而神經性梅毒除引起周圍神經炎外,也會造成精神錯亂、全身癱瘓及脊髓癆。至於皮膚上,主要病變為「梅毒腫」,但現在已十分少見。梅毒的檢查,除了最初期靠局部滲出物外,在性接觸後四至六周後,也就是在下疳出現後一到兩周後,主要是靠血清反應。常用的梅毒血清檢驗為VDRL、RPR及TPHA三種。通常VDRL大於一比四或TPHA大於一比八十才可認定為陽性。梅毒血清檢驗一般而言十分準確,然而若治療時間稍晚,則在治癒後,血液中仍會呈現低度陽性反應,稱為血清性疤痕,在此時其實已無治療的必要。除此之外,在從無梅毒感染的情況下,VDRL也可能會出現低度〈小於一比八〉陽性反應,例如在自體免疫疾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和老化現象。早期梅毒治療並不困難,但因梅毒是報告傳染病,需呈報當地衛生主管機關,在個人隱私考量下,患者多數選擇私人診所就醫。其實一期、早期二期或早期隱性梅毒只要一次注射長效盤尼西林二‧四百萬單位,或口服Doxycycline、Tetracycline十四天即可,即使晚期梅毒除侵犯腦神經外,也只需每周注射一次,連續三周。經治癒後每六個月做血液試驗連續三年及避免再度受感染。梅毒至今並無疫苗,且並無免疫力,在治癒後仍可能隨時感染。根本預防之道,不與配偶以外的人發生性關係,或正確使用保險套,並需要追蹤感染源,一併治療,以防止他人再被感染。

飯後擦嘴減少「口角炎」

飯後擦嘴減少「口角炎」

口角炎,是指上下唇交界處的部位的急性或慢性發炎,形成三角形的紅腫、脫皮情形。急性期可以產生滲液及黃色痂皮。時間一久,會產生色素沈澱及放射狀裂縫,張口都會疼痛。口角炎成因相當複雜,往往夾雜著刺激性、感染、體質、磨擦、營養缺乏等因素,然而傳統上相信是因維生素缺乏〈尤其維生素B2〉,但在現今社會卻往往並非主因,因此不論吃再多的水果,也不會有幫助,有時反而因一些酸性的果汁,刺激了已經發炎的皮膚,而導致病情惡化。因為咬合不佳、皮膚鬆弛下垂,也會使得上下嘴唇交界處產生過多的摩擦及密封,而形成對磨疹及尿布疹樣密封的效應,再加上蓄積的口水、食物殘汁、牙膏等的刺激,就形成了口角炎,在這樣的局部潮溼環境下,念珠菌或細菌都得到了滋生的機會。一般口角炎都發生在雙側,如果只有在單側,也要考慮梅毒及疹的可能性。另外有一些口角炎是因藥物引起的,如治療痤瘡及乾癬所用的口服維生素A酸,就可能引起嘴唇乾裂,連帶引發口角炎。還有一種少見原因,是在先天發育時,上下唇交界處就存在有未閉合的盲孔,容易蓄積唾液及食物殘汁。蔡呈芳 醫師建議在治療口角炎,除了要控制感染,依照臨床的判斷或培養的結果,給予抗生素或抗黴菌藥物治療外,找出局部的刺激因素,治療伴隨的溼疹才是最基本的。有時需要的只是換一副假牙就可以達到預防的效果。如果是因口水刺激,則可以嘗試在口腔清洗後,以凡士林或氧化鋅軟膏保護皮膚。如果這些方法都還沒效,或是仍反覆出現感染現象,檢查一下身體免疫力是否缺陷,或缺營養素〈如維生素B12、B2、鐵、葉酸〉,或許也有幫助。

秋冬治療灰指甲好時機

秋冬治療灰指甲好時機

甲癬俗稱「灰指甲」,又稱為臭甲,是指指甲因為被黴菌寄生,黴菌以指甲為營養,造成指甲變灰、變黃、變厚的情形。嚴格說來,甲癬是指「皮癬菌」感染指甲,而念珠菌以及環境中腐生黴菌侵犯指甲,只能稱為甲癬菌症。對多數人而言,香港腳不過是癢,而灰指甲也不過是難看罷了,似乎不一定非要治療。而也由於這種消極的態度,造成這種古老的疾病揮之不去。腳癢,擦藥不癢就好;而灰指甲,除非侵犯到手指甲,有礙觀瞻或影響社交,否則萬萬不會治療。蔡呈芳 醫師表示以指甲而言,它負有保護指頭、甲床的功能,可以抓起細緻物品,並增進觸感。想想如果沒有指甲可以抓癢、撕起膠帶、拉起拉環那該有多麼的不便!增厚變形的指甲,更會壓迫甲床,造成疼痛,誘發指甲周圍肉芽增生,影響行走。撇開這些不說,黴菌的治療,更有其積極的價值。香港腳的本身,常因破皮而造成細菌感染。事實上,在臨床上,下肢的丹毒及蜂窩組織炎,鮮少不伴隨有香港腳的。而香港腳的存在,還可能誘發手部汗疱疹、溼疹,或使全身性溼疹〈如異位性皮膚炎〉惡化。至於灰指甲則可能造成慢性蕁麻疹、栓塞性靜脈炎及環狀紅斑等疾病。至於容易感染甲癬的情況,包括以下因素:年長者、異位性體質及其他遺傳體質、家族史、個人整體健康不良、時常指甲外傷、容易環境接觸皮癬菌者、溫暖潮濕氣候、常運動、游泳及健身房、共用沐浴設備、密閉性鞋具、免疫低下、合併足癬者、糖尿病患。甲癬並不是不治之病,不管是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的病史,只要規則的配合醫囑,都有可能治癒。

消除考前熬夜火氣大!

消除考前熬夜火氣大!

口腔潰瘍又稱為口內炎、阿弗它潰瘍,俗稱「火氣大」,這是指口腔內部包括舌頭側面、頰部,口腔底部及嘴唇內側發炎所產生的潰瘍現象。常在牙齦,硬顎處則較罕見。這是最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發生率由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六十六,都有人報告證實。一般口腔潰瘍是從小或青春期開始產生,隨後發作頻率及嚴重程度逐漸改善。醫學上把口腔潰瘍主要分成三種。一般的口腔潰瘍占百分之七十五,形成前常有局部灼痛感,一至二天後就產生接近半公分的圓或橢圓形潰瘍,表面覆蓋有灰色或微黃膜狀物,講話和吃喝東西時,一碰到傷處就疼痛不堪,通常會持續三到十天,嚴重時會到十四天,痊癒後不會留疤痕。但嚴重的口腔潰瘍,則較深較大且周圍隆起,可以拖到一個月以上,甚至超過十年,而且痊癒時會留下明顯疤痕。第三種是疹樣口腔潰瘍,以群聚點狀小潰瘍表現,潰瘍數目可以過百。口腔潰瘍發生原因至今並不很清楚,但並不是單一原因,且與個人體質有關,因為依據統計,一些特殊白血球抗原系統〈HLA〉較易產生。多數患者並無明顯其他疾病,但也有可能伴隨免疫疾病如貝西氏症、紅斑狼瘡,或是白血球缺少、愛滋病。情緒壓力、口腔局部外傷〈如咬傷、刷牙、假牙〉則可能誘使發作。有趣的是,抽菸似乎可以預防發作,可能是抽菸會引起口腔局部變厚較不易破皮。至於細菌或病毒感染則無明顯關聯。此外也有少數患者是因食物過敏而引起。一般常覺得口腔潰瘍找不出原因,但對於隨時或有一半時間斗有口腔潰瘍的患者,教職得好好找原因。在加拿大Dr Ror Rogers的研究中56%室友原因的,其中25%有貧血或血液疾病,17%有潰瘍姓腸炎或Crohn氏病,10%事貝西氏病,5%有免疫力不足,4%是停止抽煙引起,3%是藥物過敏,2%是外傷。在治療上,一般是以含類固醇藥膏的口內膏,如dexaltin〈口炎寧口內膏〉、kenalog、aftouch為主,也有用止痛劑如mundisa gel〈蒙德羅莎〉、AZOHEL,市面上也存在有各式各樣藥粉噴劑,如廣東苜藥粉、雲南白藥、西瓜霜、四環黴素粉末,有些可以讓傷口比較涼爽,有些則有腐蝕收斂效果,接觸傷口時十分刺痛,但可以因此發揮止痛效果,不過對縮短潰瘍痊癒時間似乎並無幫助。醫療上常用四環黴素或keflex膠囊溶解在五CC水中,於飯前一小時含在口中二分鐘後再吞下,一天四次,患者不妨試試。但較嚴重患者,則可能需要以口服或局部注射類固醇來處理。最近則發現一種因會引起畸胎而曾被禁用的安眠藥「沙利竇邁」有明顯療效。另外飯前先含局部麻藥止痛,自然也可以有所幫助。較少用的治療包括雷射治療及口服維生素A酸。低能量雷射宣稱可以幫助傷口癒合,而二氧化碳雷射則直接將潰瘍燒除。其他的老祖母驗方還包括大量維他命Β群、指壓治療、塗抹蜂蜜、蜂蜜胡蘿蔔汁、蜂膠滴劑。在日常護理方面,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避免外傷,選擇軟硬適中牙刷、合適假牙,並避免太硬食物。◎ 使用含chlorhexidine漱口水,有報告指出可防止口腔潰瘍復發。◎ 勿吃太熱、柑橘類及刺激性食物,容易導致傷口擴大。◎ 時常復發者應就醫檢查是否合併其他疾病,並作好預防,如服用decaris等免疫力提升藥物。

全身性多汗症,反應出健康狀態

全身性多汗症,反應出健康狀態

多汗症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現象,在亞熱帶的台灣,似乎尤其常見。每到夏天,更是多汗症病患頭痛的時候。多汗症可以是局部或是廣泛性的。局部多汗症一般侵犯手掌、腳底、腋下及顏面、尤其額頭。蔡呈芳 醫師表示,全身性多汗症的區分可依刺激成因及病變部位,兩者常相關聯。大腦皮質性多汗症引起情緒性及感官性出汗,下視丘與體溫調節性出汗,而腦髓性出汗則是指味覺性出汗。還有脊椎性出汗是指脊椎受傷後出汗,軸突反射則引起局部出汗。局部多汗多數原因不明,主要是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另外也有人是因手術頭頸部神經受損,在吃東西時,汗水就在耳後如口水般流出。至於全身性多汗,則可能是荷爾蒙失衡或反應全身健康狀態,例如高血壓、淋巴腺瘤、糖尿病、肺結核,應積極尋求醫療處理。局部多汗症的處理,以胸腔內視鏡交感神經幹截斷術,是台灣目前最流行的方式。蔡呈芳 醫師強調有高達近九成的患者會有代償性多汗,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為中度或嚴重代償性多汗,而且有時候代償性多汗的困擾,遠勝於原本的手汗。單純性腋下、手腳、頻面多汗患者,就有較多的選擇。可先嘗試使用市售的止汗劑,若無效則可嘗試離子導入法,再無效才考慮手術或肉毒桿菌素治療。由於金屬鹽對臉部皮膚較刺激,因此頭頸部出汗可考慮其他成分之止汗劑。至於較嚴重患者,則可考慮離子導入法。這是利用人體導電的原理,將氫離子由汗管導入而阻塞排汗。肉毒桿菌素注射雖然對各種多汗症,包括代償性出汗,及手術失敗個案都有效,但高昂的花費,讓多數患者打了退堂鼓。由於肉毒桿菌素治療多汗症是靠著藥物與交感神經末梢蛋白質構造結合,直接於局部皮內或皮下注射,從而阻斷局部汗腺分泌,因此注射費用與多汗範圍大小最有關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