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刷牙不確實!小心牙周病導致這5病

刷牙不確實!小心牙周病導致這5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牙周病是由牙菌斑引起,若沒有每天刷牙或用牙線潔牙,牙菌斑就會堆積;牙菌斑不只會感染牙齦與牙齒,而且最後還會侵犯牙齦與支持牙齒的骨頭,嚴重恐導致牙齒變得鬆軟,甚至自然脫落。牙周病是指牙齦的發炎症狀,是一種慢性細菌感染,早期沒有明顯的自覺症狀,更不會痛,大多數民眾皆必須靠牙醫師的檢查才發現有牙周病問題。牙周病跟生活習慣問題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在吃完東西5到10分鐘後,牙齒表面就會開始產生牙菌斑,12小時之後這些牙菌斑就會開始鈣化成牙結石,牙菌斑變成牙結石後,僅光靠刷牙不容易清得掉;所以要養成吃完東西10分鐘內刷牙的習慣,否則日積月累下來就容易得牙周病;另外像抽菸、長時間熬夜、壓力大、營養不均衡也是牙周病的危險因子。牙齦紅腫、脫落是徵兆牙周病的患者會有牙齦紅腫、有口臭的症狀,嚴重的還會有牙齦萎縮、牙縫增闊,甚至整顆牙齒鬆脫的現象,症狀主要有間歇性的呼吸困難、喘鳴、胸悶、痰量變多以及咳嗽,在咀嚼食物時變得相當困難,由於牙齦萎縮後,導致牙齒敏感,在吃冷熱酸甜的食物時,容易感到敏感疼痛,牙周病不但影響儀容外表,而且會妨礙他們的正常社交生活,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都受到很大的影響。牙周病易導致5種疾病牙周病的患者會有牙齦紅腫、有口臭的症狀,嚴重的還會有牙齦萎縮、牙縫增闊,甚至整顆牙齒鬆脫的現象,症狀主要有間歇性的呼吸困難、喘鳴、胸悶、痰量變多以及咳嗽,在咀嚼食物時變得相當困難,由於牙齦萎縮後,導致牙齒敏感,在吃冷熱酸甜的食物時,容易感到敏感疼痛,牙周病不但影響儀容外表,而且會妨礙他們的正常社交生活,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都受到很大的影響。牙周病不只是口腔問題,還與失智症、糖尿病、高血壓、腦血管疾病、胎兒早產等五種疾病有關。牙齒保養狀況Check如果你/妳有以下五點狀況,有可能形成牙周病:1.刷牙時間不夠2.刷牙方式不正確3.缺牙而不處理,可能導致咬合傷害4.壓力過大,免疫力下降徹底治療:牙根刮治、牙周手術如果已罹患牙周病,應從生活習慣著手改變,每天早、晚徹底清潔牙齒,並且依病況進行追蹤與治療,常見的牙周病治療方法有牙根刮治,是利用牙科儀器清刮牙根,或是進行牙周手術,清除牙周及牙根表面的牙菌膜和牙石,讓周圍組織和牙根能盡快癒合。

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 聽損童終可聽聲

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 聽損童終可聽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臺大醫院推動「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結合基因醫學部與耳鼻喉部的醫療專業,攜手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研院國網中心)、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生技醫藥核心設施平台,以及國家衛生研究院亞太生醫矽谷精準醫療旗艦計畫之次世代基因體分析平台,可以從人體的2萬多個基因中,抽絲剝繭找尋出重要的聽損基因,並透過臺灣AI雲(TWCC)分析及加速的效果,幫助聽損兒童把握黃金治療期,重獲新「聲」。每年超過700位聽損童需接受治療聽力是語言、學習、溝通交流的重要接收能力,在新式的聽損基因檢測工具出現前,先天性聽損兒童有70%找不出聽損原因,往往導致臨床決策及遺傳諮詢上的困難,也常使得一些聽損兒童錯過了治療黃金期。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的發生率約為3‰至4‰,每年有超過700位聽損兒童需要接受進一步治療。國研院國網中心與臺大醫院合作,提供為期3年百萬核心運算小時數的臺灣AI雲計算資源,以及整合儲存及定序流程的整體服務方案,相當於提供1,000位以上聽損兒童診斷分析的計算資源,讓檢測的過程加速4~6倍,協助醫師做出最佳的診斷和治療,讓超級電腦的加速,轉化成聽得見的進步。讓每位等待曙光的家長和孩子,感受到冬天傳來的溫暖與希望。國研院國網中心的次世代基因體分析平台,提供次世代基因體分析軟體與資料庫比對服務,且涵蓋生醫巨量資料分析所需要的大記憶體及平行計算設備、結合定序後產生大型檔案傳輸與儲存計算所需要的高速平行化檔案系統,同時提供異地備份設施服務以保存重要的定序資料,可以滿足研究和實務之需求。隨著醫療現代化的發展,輕、中度聽損的病人可使用助聽器,幫助放大外界的音量,而內耳耳蝸受損的重度和極重度聽損者,則可評估植入人工電子耳,藉由電極傳遞訊息,直接刺激聽神經而產生聽覺。然而並不是每個重度聽損病人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皆能獲得良好成效,手術前的審慎評估和手術後的復健是人工電子耳手術成功的必要條件。透過基因檢測的方式,可以協助醫師評估使用最適當的聽損矯治輔具,讓聽損兒童及早接受適當的矯治,迎接幸福的人生。

蕁麻疹反覆發作 大人小孩不同原因

蕁麻疹反覆發作 大人小孩不同原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8歲小女孩無特殊病史,但這半年來卻反覆蕁麻疹發作。發作時,癢疹遍布頸部、軀幹及四肢。期間,在診療院所治療做過敏原測試,陸續服用口服抗組織胺及類固醇藥物控制症狀,但病程仍反覆發作未能緩解。經安南醫院透過身體理學及抽血檢查後,發現甲狀腺素低下與促甲狀腺素偏高,再進一步做甲狀腺超音波,確診為「橋本氏甲狀腺炎」。在甲狀腺素的補充後,甲狀腺功能維持穩定,蕁麻疹也消弭無形了。 30歲女護理師,一年來也是反覆蕁麻疹發作,其病灶分布於身體及四肢,往往一個禮拜發作三、四次,期間也做過敏原測試,但未找到特定的過敏原。由於奇癢難耐,每次發作時皆使用口服或注射型抗組織胺治療,求診安南醫院,經詳細問診及抽血檢測後,發現有高效價的自體免疫抗體,確定診斷為「自體免疫疾病-休格蘭氏症」,也就是所謂的「乾燥症」。經免疫調節藥物控制乾燥症後,蕁麻疹也不藥而癒了。病程在6週內為急性蕁麻疹安南醫院兒科兒科賴以修醫師表示,蕁麻疹依病程長短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前者通常是因為接觸到過敏原而引起,病程不超過6個禮拜,而後者是指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個禮拜以上,以上兩位病人皆為慢性蕁麻疹的案例。 賴以修也說,不論是兒童或成人都有可能發生慢性蕁麻疹,而就好發率而言,女性是男性的兩倍。慢性蕁麻疹的症狀大部分侷限在皮膚,任何部位都可能有癢感的丘疹,夜晚尤其極癢難眠。8成多的慢性蕁麻疹病人往往找不到發病原因,亦稱慢性特發性蕁麻疹。幸好一半以下的病人在發病之後一年痊癒,平均發病病程約2到5年。有些病人尚有全身性的症狀,如頭痛、疲倦、關節腫痛、呼吸喘鳴、心悸及腸胃道症狀。治療原則為避開誘發蕁麻疹之因子,藥物以抗組織胺為主,劑量可逐漸增加至一般劑量的4倍,如治療兩個月後無改善可考慮用生物製劑或免疫調節藥物來處置。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週 應盡快諮詢醫師做詳細檢查賴以修醫師強調,有約2成的慢性蕁麻疹病人是可以找到原因的,包括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乳糜瀉等)、甲狀腺疾病、慢性感染(如胃幽門螺旋桿菌、A型肝炎、及C型肝炎等)、特製食物(含辛辣、發酵、及酒精成分者)、甚至跟惡性腫瘤等都有相關。因此,在處置這類慢性蕁麻疹的病人,最重要的是要找出發病的病因,從根本原因治療,蕁麻疹自然就會痊癒。若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個禮拜,就要趕快諮詢醫師做詳細的檢查,找出根本病因才是上上之策!

罹自律神經失調不自知?13徵兆快檢測

罹自律神經失調不自知?13徵兆快檢測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人,我們時常聽到「自律神經失調」這個醫學名詞,但對其內容卻是一知半解,自律神經失調最可怕的不在於長時間折磨,而是你根本就不知道曾遭受此疾侵擾。根據台灣臨床推估,上班族有九成的人罹患自律神經失調而不自知!顯見大眾對於自律神經的認識仍然相當不足。檢測你是否罹患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看似是人體的一小環節,但若長期處於紊亂、失調的狀況,將可能導致睡眠障礙、腸躁症、心血管疾病,嚴重的話更可能引發憂鬱症、腦中風及癌症。現在就用以下13個自律神經失調的徵兆來做初步檢測,看看你符合了哪幾項呢?-時常失眠-眩暈或耳鳴-胸口悶煩-搭捷運或公車會心悸-手腳總是冰冷-身體只有某個部位會出汗-持續覺得胸口灼熱或飽腹感-頻繁且反複地腹瀉或便秘-肩頸腰背的問題無法根治-天氣一變化,馬上感到不適-有時會覺得眼前很刺眼-喉嚨不適-沒有感冒卻莫名頭痛自律神經掌控人體內部環境的平衡狀態「自律神經」,顧名思義是一種不受意志操控,獨立負責協調身體機能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兩者相互保持平衡的狀態,藉以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平衡狀態。它們掌控了心臟血管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甚至包括內分泌系統。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症的病人,時常以為是某些器官發生了問題,而只針對各種症狀來治療,但是效果都不佳。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包含眼睛乾澀、口乾舌燥、喉嚨卡卡、呼吸困難、心悸、四肢麻痺、胃脹、打嗝、胃食道逆流、腹瀉、便秘、頻尿、眼睛疲勞、容易感冒、嘴巴容易破、牙齦容易腫脹、疲倦、免疫力下降等。壓力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衡 引發諸多症狀與疾病適度的壓力是好的,但現代人的生活型態經常處在高壓的狀況下,白天上班、晚上繼續加班或應酬,飲食不正常、日夜顛倒又缺乏休閒,長期下來累積許多壓力,就會出現很多健康上的問題,自然也會加速老化!神門穴:小穴位 大功效!耳朵上的「神門穴」在耳輪上下腳分岔處稍上方,位於三角窩內,是管理自律神經的區域,具有滋陰降火、養心安神的作用。用手指捏住耳朵的神門穴」,一邊揉捏一邊按壓,即可調節自律神經。手上的神門穴位於腕掌橫紋小指側端凹陷處。用右手大拇指掐按左手神門穴,再用同樣的方法換按摩右手神門穴。4撇步教你正確呼吸 平衡自律神經又長壽此外,也可透過做「腹式深呼吸」,把呼吸放慢到每分鐘4到6下,就可以改善自律神經。「打直背脊、放鬆身心、腹式呼吸、慢慢吐氣」,其他包含冥想、氣功、打太極、做瑜伽、按摩、芳療、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休閒嗜好等,尋找各種讓自己可以紓壓的方式。掌握呼吸四大訣竅,利用呼吸保養對抗緊張和壓力、平衡自律神經,放慢腳步才能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狀態,還能延年益壽保健康!

享受性行為事後補救?緊急避孕靠這招

享受性行為事後補救?緊急避孕靠這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學生小倩(化名)被父母押著到婦產科就診,檢查之下她已懷孕五個月。跟男友都還年輕,父母的焦急與擔心使得診間充滿壓抑的氛圍,讓醫師覺得不捨又無奈。在年底聖誕、跨年狂歡派對不斷,很容易助燃愛苗、發生性行為,醫師強調,發生性行為未避孕的懷孕機率約1/5,而不少人採取的體外射精或是計算安全期不可靠,若無正確的避孕,要做好事後的補救,避免類似的情節繼續在診間上演。享受性行為無負擔 避孕措施要做好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葉長青指出,中斷性交、體外射精其實不算是有效的避孕方法,不僅失敗機率高,也會降低性行為品質。另外有些女性會計算安全期,不僅很容易提心吊膽,由於排卵日易受睡眠、運動、情緒等因素影響,計算安全期常有失誤,避孕機率也不到七成。一般來說,置放避孕器比較適合生育過的婦女,對於未生育過的婦女,婦產科醫學會推出避孕指引,保險套加上事前避孕藥的雙重防護是最有效的避孕方式。葉長青醫師強調,若是健康女性、有固定性伴侶,可以至婦產科請醫師開立適合自己的常規避孕藥。緊急避孕可服用事後避孕藥 至門診開立醫師處方若一時性起疏忽了事前防護,或是防護失敗的性行為後,為了避免意外懷孕,服用事後避孕藥是緊急補救的一道防線。若為突發狀況需要服用,必須至門診請醫師開立處方。事後避孕藥可以延遲排卵,避免卵子與精子相遇,傳統型荷爾蒙類事後避孕藥因為採高劑量黃體素,容易造成噁心、嘔吐等副作用,需在72小時內服用;傳統型不建議經常使用,因有可能影響荷爾蒙波動造成亂經。至於新型事後避孕藥則是黃體素受體調節劑,可以與人類黃體素受體結合,抑制或延遲排卵,副作用較小,較不影響身體,性行為後24小時內的避孕成功率為傳統型的三倍,即使在性行為後5天內服藥成功率,仍高於傳統型事後避孕藥。同時,女性在接近排卵前的危險期,受孕機率最高,若是沒有做好避孕措施,服用新型避孕藥緊急補救,即使在排卵前的危險期服藥也有效果。未避孕性行為中獎率1/5 保護自己和伴侶不要賭「孕」氣!葉長青醫師提醒,發生性行為未避孕的懷孕機率約1/5,而有固定性伴侶且規律有性行為者,一年的懷孕機率更高達九成。有些人於無防護的性行為後急著驗孕,沒異狀就鬆了一口氣,但葉長青醫師說,發生性行為後的兩週驗孕才有意義,千萬別在兩天後驗了沒懷孕就以為沒事。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在享受性行為之際還是要懂得保護自己及伴侶,以免被意外懷孕亂了陣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聚餐大吃變成腹愁者!三穴道顧好腸胃

聚餐大吃變成腹愁者!三穴道顧好腸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總是胃嘟嘟、消化不良、肚子時不時就絞痛,你也是「腹愁者」的一員嗎?年末聖誕節和跨年等節日一波接著一波,作息不正常加上大吃大喝,小心腸胃又要鬧脾氣了。圓扶原中醫診所陳孟瑜醫師表示,腸胃不適看似是小問題,但長期忽視,也可能造成身體出狀況。陳孟瑜醫師說明,從中醫來看,消化系統是屬於脾胃的範疇,而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因此調補脾胃是中醫預防疾病的一大重點。臨床上常見造成腸胃不適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型:一、胃陰不足:症狀為大便乾結、口乾舌燥、肚子餓卻吃不太下、胃部灼熱、小便量少且顏色黃。宜選用養胃生津的沙蔘、玉竹、麥門冬,再加上瀉熱通便的大黃、芒硝等來改善情況。二、脾胃陽虛:這類人容易排便,食慾不振、口渴卻喝不下水,倦怠乏力、飯後容易腹部悶脹。會使用白朮、茯苓、人參、乾薑來溫中、健脾。三、肝氣犯胃:此類型大都是因為工作壓力所造成,症狀有胃食道逆流、胸口灼熱、胃部脹痛牽引到兩側肋骨、口苦、煩躁易怒、失眠等症狀。可用柴胡、半夏、枳實、白芍等來疏肝理氣,減輕不適。「腸胃好,人不老」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就是對顧好腸胃的最好說明。想要安耐好腸胃大大,平常也可以多按以下三大穴道一、足三里穴:位於膝蓋脛骨下四橫指,旁開一橫指處。可以調理脾胃、補中益氣。二、關元穴:位於肚臍往下三寸,約四指併攏的寬度。能夠促進腸道蠕動。三、中脘穴:位於胸骨末端處(劍突)和肚臍之間劃垂直線的中間點,主治消化系統疾病。以上穴位每次按壓2到3分鐘,按壓後可以喝一杯溫開水促進腸胃代謝,幫助改善腸胃不適的問題喔!(文章授權提供/圓扶原中醫診所)

醫學美容新選擇 讓妳美得不著痕跡

醫學美容新選擇 讓妳美得不著痕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平日無化妝習慣的63歲女性,平日對於肌膚之保養僅以溫和性質之洗面乳清潔臉部,天氣冷時偶擦保濕乳液,隨著年紀的增長逐漸在臉部留下老化的痕跡,因一個月後需參加親友之喜宴,欲改善氣色不佳、肌膚黯沉、眼尾下垂等問題,故接受「中醫美顏針」治療,經三週治療後下垂的臉型較為緊實,眼尾下垂及眼角細紋也獲得改善,整體氣色變佳,整個人看起來年輕許多。郭綜合醫院中醫科鄭秝丞中醫師表示,美顏針是一種應用中醫之針刺技術於醫學美容的方式,基於中醫經絡及氣血理論的原理,利用針刺的方式來改善肌膚的健康,以達到美容的效果。相較於一般針灸的針具,美顏針使用更細更短0.16×13mm(公釐)的針具,扎在局部皮層的基底層細胞與其下組織,以達到刺激,有改善皮膚彈性及光澤,緊緻肌膚的效果,一般用來改善老化、暗沉、鬆弛或不對稱等臉部皮膚問題。由於針具的不同,相較於一般身體用的針灸有較低的疼痛感,暈針、出血等副作用發生的機率也較低,不需住院也不需臥床休息,肌膚的回復期短,但針刺之處可能會有少量出血或瘀青,或部分疼痛之針刺反應,會因施作部位、肌膚狀況及患者的疼痛耐受性之不同而有差異。美顏針亦可應用於疾病治療美顏針應用於顏面神經麻痺、急慢性頭痛、急慢性失眠以及面部肌肉不正常跳動的患者有不錯的療效,臨床上案例:一位57歲女性,6年前發生嚴重車禍造成右側臉多處損傷,導致顏面神經麻痺及外傷性眼瞼下垂,傷口恢復後仍留有右側眼瞼下垂、嘴角歪斜、感覺遲鈍且麻木,於一個月前開始接受美顏針治療,一週兩次,第三週後麻木感已無,右側面部皮膚感覺已與正常的左臉相似,嘴角已無歪斜,眼瞼下垂亦改善。具加強氣血循環、增加保養品吸收之功效美顏針可增加顏面表情肌的肌肉張力及彈性;刺激皮膚基底層細胞增生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使皮膚看起來豐潤有彈性有光澤,緊實細緻不鬆垮,疏通經絡、加強氣血循環,促進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另外,針刺後使表皮及皮下通透度增加,肌膚維持在高循環狀態、吸收力好,促使養分有效滲透肌膚內,可增加保養品的吸收和效果。美顏針屬侵入性治療 需經專業醫師評估有以下情形者應慎用或禁用:曾接受過臉部美容手術者,近三個月內曾接受雷射治療、果酸換膚、冷凍治療、除痣者,若皮膚有缺損、瘀青、腫脹等情形亦不適合在患處施針,若有特殊體質,如蟹足腫、血小板缺乏症…等,或是孕婦、癌症、洗腎、嚴重糖尿病患者也不適合,若正在服用抗凝血劑患者需另外接受醫師的評估。

每天坐超過8小時 恐增憂鬱及焦慮!

每天坐超過8小時 恐增憂鬱及焦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算過自己一天坐著的時間有多長嗎?根據一篇刊登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的研究指出,平日每天久坐時間少於8小時,比久坐時間超過8小時者的憂鬱及焦慮程度低。該研究為一系統回顧研究,研究者以42名每週工作30個小時以上的成年人為對象。參與者佩戴身體活動測量器(activPAL)持續一週,以身體活動步數作為共變量,依參與者每天坐著的平均時間,分為「低於8小時」、「8-10 小時」、「10 小 時以上」三組,並將參與者完成的焦慮和憂鬱量表(HADS)及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 (SF-12),採共變數分析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平日的久坐時間對焦慮和憂鬱以及心理健康和活力有顯著的影響,週末則無明顯差異。以平日坐著的時間分組比較發現,「低於8小時」組別成員的焦慮和憂鬱程度低於另外兩組,且心理健康和活力的得分較高。坐著的時間越久 情緒低落的情形就越明顯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上述研究結果與大眾的認知相同,如果坐著的時間越久,情緒低落的情形就越明顯,像是上班族,工作時已 長時間久坐,回到家又選擇靜態的看電視,就比較容易會有情緒低落和焦慮感,相反地,如果進行一些有氧活動,當活動的時間夠久、強度夠高,就會分泌腦內啡、多巴胺等激素,讓我們產生愉悅的感受。建議民眾可透過現代化工具,像是手機 APP、運動手環、智慧手錶…等,設定一天坐著的時間不超過8小時,提醒自己定時起來走動,可降低久坐對身心健康產生的危害。長時間坐著 易造成肩頸腰痠痛、減少與他人互動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無論我們坐著的時間多長,都該增加身體的活動力,「坐」會影響身體與心理,常常是因為坐的時間拉長或工作者只專注於電腦作業,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肩頸腰的痠痛、減少與他人的互動,焦慮與憂鬱的各種負向情緒沒能轉換。如果無法改變「坐」的行為,可先從調整坐姿著手,即便是坐著也能進行簡單的活動,像是身體扭動、轉動、伸展擴胸、腳伸直擺動、提肛…等,避免久坐造成身體的僵化及專注力的下降、加重鬱悶。建議民眾可試著計算自己一天起身的次數,發現自己坐著的時間實在太長,就應調整改變。而企業端不妨增設每天15-20分鐘的休息時間,鼓勵員工起身活動或搭配音樂做操,增加員工福利的同時也能提升工作效能,不僅能幫助員工維持健康的身心,還能增加公司的生產力,相信這是企業與民眾所樂見的。

補氣消積減重茶 改善子宮肌瘤致肥胖

補氣消積減重茶 改善子宮肌瘤致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導致子宮肌瘤長大的因素非常的多,肥胖與柔軟的脂肪因為太容易被忽略,常常是子宮肌瘤長大的隱形幫兇,由於體脂肪可以儲存女性荷爾蒙,而子宮肌纖維是女性荷爾蒙的接受器,鬆軟的脂肪會産生過量的雌激素刺激肌瘤生長,相較於一般女性,肥胖女性比較容易長子宮肌瘤,肥胖患者如果罹患「子宮肌瘤」,最重要的就是先減重,這樣肌瘤長大的機會將會大大減少,再藉由針灸、中藥調理以及日常生活的作息調整去改變子宮環境,以消除子宮肌瘤所帶來的不適症狀。翰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臨床上經量多為大多數子宮肌瘤患者的常見症狀,或子宮異常出血,或經期延長,亦可二者互見。有的則表現為月經先期,有甚者或崩或漏,淋漓不斷。總之大多數子宮肌瘤患者的失血量較正常女性為多。這多由氣虛、氣不攝血所致。氣血相互資生,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隨血耗,最終可致氣血兩虛。氣虛無力行血,又可加重血瘀; 正氣不足, 脾腎功能失調, 亦可加重痰濕為患。長期下來虛者亦虛,實者更實。氣血虧虛的痰濕體質 導致身體代謝機能下降肥胖引起子宮肌瘤大多屬於虛胖型的「痰濕體質」,這種體質氣血虧虛容易造成身體的水分代謝失調,進而導致身體代謝機能下降,臟腑未能正常運化吃進來的食物與喝近來的水分、不僅容易造成疲勞虛弱問題,往會選擇把更多的營養吸收進來,但在無法有效代謝的情況下,就容易導致氣血囤積,造成下腹肥胖發生。因此在治療上,中醫主要是透過補氣溫陽的方式來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速率,譬如,古方中常見有助溫陽的四逆湯、真武湯,將有助調整代謝,也可將多餘的痰濕利出身體,平時也可多喝補氣消積減重茶,來輔助治療痰濕肥胖型的子宮肌瘤。補氣消積減重茶材料:黃耆3錢、玉米鬚5錢、冬瓜子3錢、北茵陳3錢、炒決明子5錢、陳皮3錢、山楂3錢、荷葉3錢、炒薏苡仁5錢作法:1. 像洗米一樣將炒薏仁、炒決明子、炒冬瓜子洗淨;其它材料則用清水稍微沖洗後撈出。2. 將洗好的材料放進湯鍋內,倒入 4 公升的水。3. 用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熬至水剩約 2 公升左右。4. 熬好後用篩網撈除材料即可。5. 冷卻後請冷藏保存,隨時都可飲用,能加熱喝更好。各藥材的功效: 黃耆有補氣,有推動瘀滯氣血的功效。 玉米鬚、冬瓜子加上炒薏苡仁有很強的利水消腫功效。 北茵陳有利濕解毒的作用。 炒決明子、陳皮、山楂、荷葉:可祛除痰濕、解熱與疏通氣血、有助身體循環、對祛除痰濕有益,已可消除因消化不良所積聚的食物殘留物,且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子宮肌瘤的體質。肥胖的婦女體內雌激素的量較多,因此發生子宮肌瘤的機會也可能較高,有這類問題的患者生活習慣也就應該更為謹慎,更要注意過多環境賀爾蒙的誤食,多吃綠色蔬菜,平時更要養成運動的習慣相信會有效地降低子宮肌瘤的發生率。 

冬季想養生!中醫師教養腎必按三穴位

冬季想養生!中醫師教養腎必按三穴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很多人知道養腎的重要性,尤其是冬季,我們更適合適當的補充一些黑色食物 來補充腎氣、抵抗寒冷,提升免疫力!中醫認為腎藏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更是生長發育及生殖之源,此外腎主骨生髓,而腦為隨海,由此可知中醫的腎和大腦功能也有相關密切的關係。扶原中醫總院長郭大維醫師表示,簡單地跟大家介紹足少陰腎經上的三大穴位,這三大穴位記起來,冬季養陽穩妥當!一、太溪穴-滋陰補腎氣、壯腎陽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輸穴和原穴,為補腎的重要穴位。所謂輸穴就是指經氣匯聚之地;而原穴則是原氣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說,腎經的原發力和原動力都在這裡。取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間的凹陷處。二、照海穴-滋腎清熱、補益腎水、通調三焦照海穴為八脈交會之要穴之一,尤其針對腎陰虛所引起的症狀,如健忘、失眠、頭髮乾燥、畏寒怕冷等,也可以按摩照海穴來緩解。取穴:位於足部內側,內踝尖的下方凹陷處。三、大鐘穴-益腎平喘,調理二便大鐘穴為腎經上的絡穴,什麼是絡穴呢?顧名思義就是「聯絡」的意思,大鐘穴可以同時調節我們的腎經,以及與腎經相表理的膀胱經,主治咽喉痛、神經衰弱、月經不調、泌尿道疾病等。是的,看到主治咽喉痛不要懷疑,腎經通咽喉,所以也常用於治療咽喉部位的疾病。取穴:在足內踝下方,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除了按壓以上三大穴位之外,每天睡前泡泡腳,也有助刺激穴位,起到滋補元氣、壯腰強筋的作用喔!冬季養生就從養腎開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