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睡前運動洗熱水澡可助眠?4迷思破解

睡前運動洗熱水澡可助眠?4迷思破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家應該都有聽說過睡前運動、洗熱水澡可以助眠,但其實這些習慣反而會讓你睡不著!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特別整理了一些比較常見的錯誤迷思,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在新的一年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迷思一、如果睡不著,就是要一直躺在床上直到睡著其實一直躺在床上會讓身體更焦慮,如果睡不著反而應該起身走走。迷思二、睡前洗熱水澡可以幫助入眠洗熱水反而會讓大腦更亢奮,睡前1小時內要盡量避免洗熱水澡。迷思三、睡前可以做些運動讓身體累一些,自然就很好睡運動同樣會讓大腦亢奮,建議睡前3小時內都要避免運動。迷思四、一定要在11點前睡,並睡滿8小時才是最好的其實每個人入睡的時間點和所需睡滿的時數都不一樣,如果過於執著反而會導致失眠。如果你是只睡6~7個小時精神就很好,那也不一定要睡滿8小時。除了上述比較常見的幾點以外,另外像有些人睡不著就會一直看時間,其實這樣也是會加重失眠,還有如果晚上失眠,也不要利用白天補眠,這樣反而會打亂生理時鐘,應該讓自己維持正常作息。最後,林志豪醫師幫大家總結,想要睡得好,很重要就是避免給自己壓力,例如說一定要幾點睡覺、要睡滿幾小時。其實很多人的失眠都不是真正的失眠,而是因為無形中規定自己一定要幾點前入睡,但你的生理時鐘如果沒那麼早,當然就會失眠睡不著。另外也不要過於擔心失眠對身體造成的危害。記得保持平常心、放鬆心情,找出失眠的真正原因,適時尋求醫師診治,就可以重拾美夢。(文章授權提供/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

不菸不酒 久咳就醫才知肺癌骨轉移

不菸不酒 久咳就醫才知肺癌骨轉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六十歲的女性,走進胸腔內科門診,主訴自己不抽菸、不喝酒,也沒感冒,但咳嗽咳了很久沒有好,近期又有些肩頸疼痛,相當困擾!經過詳細的檢查後,竟發現是肺癌第四期病患,且因為腫瘤骨轉移到頸椎部位,而產生肩頸疼痛。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彭忠衎提及,肺癌症狀早期並不明顯,患者大多沒有感覺,臨床常見到癌細胞擴散到骨頭時,才知道已經是肺癌晚期的狀況,若是發生骨轉移,將帶給患者及治療上棘手的問題。晚期肺癌骨轉移 比例高達四成晚期肺癌遠端轉移可能會侵犯的部位,除了肺之外,還會轉移到肝臟、腦部及骨頭等其他器官。統計顯示,約有40%的比例會轉移到骨頭,「骨轉移最常的表現就是疼痛,轉移部位常見為肋骨、脊椎等處,有時也會轉移到骨盆腔位置。」患者一開始可能只會感到不舒服或有輕微的痠痛,但癌細胞會在骨骼作用中惡性循環,持續破壞骨頭組織,加劇疼痛感。彭忠衎醫師指出,肺癌一旦發生骨轉移後所產生的嚴重影響,包括骨頭的強度會變弱、容易塌陷,進而發生骨折及脊椎壓迫,往往影響病患的生活起居與行動力,惡性循環下,狀態就會愈來愈不好。骨轉移治療目標:緩解疼痛、延緩骨骼事件的發生彭忠衎醫師表示,肺癌的治療,如今已邁入精準治療,目前針對骨轉移的治療目標有兩大方向,一為緩解骨轉移相關症狀,提高生活品質;另一則為預防或延緩骨骼併發症。「骨轉移後,骨本不夠,會加重疾病嚴重性及照護的複雜程度,目前已有健保給付保骨藥物,每月施打一次,可抑制腫瘤造成骨骼代謝的不平衡,減少骨質流失,降低日後骨折的發生風險。」彭忠衎醫師提醒,肺癌初期不容易察覺症狀,可能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經偏晚期,因此,若是習慣抽菸或有家族肺癌病史者,建議務必定期接受肺癌篩檢。此外,國健署日前正積極宣導合適的高危險族群可考慮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期望能及早篩檢疑似患者,及早就醫診治。同時,若有超過一個月以上的咳嗽,且排除是胃食道逆流、過敏性鼻炎等,就要高度警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以避免延誤就診的情形。(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酒精買不到?自製消毒液正確打掃防疫

酒精買不到?自製消毒液正確打掃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來勢洶洶,台灣各地口罩、酒精甚至抗菌濕紙巾皆開始缺貨,但你知道嗎?其實正確的打掃法,跟洗手、漱口一樣重要!日本醫療級專家松本忠男便提醒,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打掃方式,例如「用抹布來回擦拭」、「酒精能消毒諾羅病毒」、「抗菌紙巾可殺菌」等,有可能越掃越不乾淨,反而容易生病。醫院工作超過30年的醫療級專家松本忠男,撰寫了《健康掃除力:醫療級專家教你30個不生病的居家清潔妙方!》一書,他致力研究如何打造「更衛生、舒適」的環境,除了引用論文、科學理論數據,更融入他數十年來豐富的打掃經驗,NHK、TBS等日本各大電視台皆爭相邀請他上節目傳授掃除祕訣。對抗病毒:擦拭方式、消毒劑比例、抗菌濕紙巾成份都很重要《健康掃除力》提到,若要消毒環境,重點在布巾要「朝同一方向擦拭」。若像是汽車雨刷那樣來回擦拭,那麼附著在布巾末梢的細菌以及病毒,可能會再次附著在打掃處,反倒越擦越髒。松本忠男也特別強調,不是所有病毒都可以用酒精殺死。許多病毒都被稱之為「包膜」的脂質膜所覆蓋,例如流感和德國麻疹;但也有少數如腸病毒、諾羅病毒沒有包膜的類型。針對酒精起不了效用、沒包膜的病毒來說,有更強力殺菌效果的次氯酸鈉(家庭用漂白劑)則非常有效。可以將家庭用氯系漂白劑稀釋為0.02%,以布巾的同一面朝同方向消毒擦拭。衛福部2月1日也在臉書粉專發文,鼓勵民眾可以用含氯漂白水來調製消毒劑,做為居家環境、物品消毒用。松本忠男提醒,含氯消毒液的氯氣濃度會隨時間降低,應該使用前再做稀釋,而不是做好一大桶放著;且因濃度低,妥善使用就不會對人體有害。而75%酒精在台灣已經大缺貨,同樣引發搶購潮的「抗菌濕紙巾」,松本忠男則提醒,其酒精含量可能不到30%,不具有殺菌效果。他說,不要想著「有加酒精就安心」,得注意有無添加除菌成分。

流感死亡累計61例 公費疫苗餘42萬劑

流感死亡累計61例 公費疫苗餘42萬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除了要注意武漢肺炎,流感也不能輕忽!國內流感疫情下降但仍在高峰,疾病管制署再次呼籲,近日氣溫變化較大,請民眾切勿輕忽流感嚴重性,應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以減少病毒傳播。一旦出現呼吸困難、發紺、意識改變等流感危險徵兆,儘速就醫,以降低引發重症、死亡的風險。流感重症死亡病例累計61例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流感疫情仍處高峰,國內上週(1月26日至2月1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達102,013人次,較前一週下降13.5%;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為22.2%;近4週社區流行病毒則以A型H1N1為主,約佔84.6%;本季(2019年10月起迄2020年2月3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858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為主(43%),其次為50至64歲(32%);98%病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且近8成具有慢性病史;流感重症死亡病例累計61例,98%病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98%病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近期北半球溫帶國家流感活動度持續增加,其中中國大陸、美國及加拿大處高峰,香港處流行期且持續上升,新加坡、日本及韓國近期疫情減緩,惟仍處流行期,另歐洲地區活動度亦呈上升。世界衛生組織監測資料顯示,全球病毒型別仍以A型(62.3%)為主要流行株,並以A(H3N2)為多;B型病毒株中,則以維多利亞株為主。公費疫苗尚餘約42.2萬劑 籲盡快前往接種國內目前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儲備量約298.9萬盒,其中約44.9萬盒已配送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及合約院所,分別為口服式克流感膠囊、易剋冒膠囊及吸入式瑞樂沙旋達碟,三者均可用於治療A型和B型流感;國內目前共4,394家合約醫療機構提供公費藥劑。截至2月2日止,全國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達561.8萬劑,尚餘約42.2萬劑,籲請符合公費接種資格的民眾把握機會儘速接種。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大陸冷氣團來襲 避免血壓急飆這樣做

大陸冷氣團來襲 避免血壓急飆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中央氣象局預報資料顯示,氣溫一路溜滑梯,受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天氣逐漸轉冷,且日夜溫差大。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低溫與早晚溫差大均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呼籲民眾面對氣溫下降,一定要加強保暖。抗低溫做好保暖工作 泡湯需留意促發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天從起床到外出,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適時增添衣服,外出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務必做好禦寒防護措施,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發生。除了注意保暖外,如果選擇泡湯驅寒,特別提醒心血管疾病與年長者,天冷泡湯時易因溫差過大而可能促發心血管疾病,因此,建議泡湯時要結伴同行,勿單獨泡個人池,泡湯勿超過15分鐘、泡湯後勿太快起身、溫度勿超過40℃、避免冷熱水交替,泡湯前後都應喝足水份、以及飲酒或吃大餐後隔1.5小時以上再泡。避免天冷大吃大喝 胸悶、單手無力等徵兆應就醫此外,在寒流期間,也要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是情緒起伏太大,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對於有心臟病史的民眾,任何時間都要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如有出現心臟病的徵兆,像是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立即就醫;另要注意中風症狀,記住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力氣(Arm)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並快快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常感疲倦、三高纏身 恐是鎂不足!

常感疲倦、三高纏身 恐是鎂不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疾病的治療指引每幾年就會翻新,奇怪的是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肪等三高疾病的盛行率卻是逐年增加。其實是因為導致慢性疾病的根本原因沒被發現並予以矯正的關係,如導致高血壓的因素是內皮功能障礙,而造成的原因有毒素、不當飲食...等。國軍桃園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沈明忠醫師表示,很多藥物,如降血壓藥會導致體內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失衡,所以有些患者會反映肌肉痠痛(肉鹼不足),疲倦(缺鋅、鎂和Q10)等。其中,鎂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礦物質之一,它參與了我們體內300多種的化學反應,具有維持神經和肌肉健康,保護骨骼和平衡血糖的作用。研究估計,約80%的人體內缺鎂,主要是因為大多數人吃的是加工的精緻食物,這些食物幾乎不含有鎂;另外,大量飲酒、過量攝入鹽份、咖啡因、長期壓力或某些西藥,如抗生素,利尿劑和降血脂藥等,也會影響鎂在體內的儲存。缺鎂的症狀體內缺鎂,會產生的症狀如肌肉痙攣、失眠、焦慮、疲勞和血壓血糖不穩等。低血鎂者其糖尿病罹患率、代謝症候群發生率與心血管疾病致死率都有增加現象,鎂可改善包括心肌代謝、鈣累積、心細胞 死亡、末梢血管抗性、心臟輸出、心律不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血脂濃度、自由基傷害、氧化壓力、子癲症、子癲前症、經痛、懷孕婦女腿抽筋、改善便秘、消化不良、氣喘症、偏頭痛、代謝症候群、葡萄糖與胰島素代謝等。鎂的功效包括預防便祕、降血壓、對抗身體發炎、改善失眠等,也是對抗壓力的重要營養素。通常可通過食物來補充鎂,如深綠色蔬菜(菠菜、莧菜、甘藍菜)、堅果、豆子、扁豆、全穀類、魚類、香蕉和黑巧克力等。因此找出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並補充足夠營養,才有機會脫離藥物,達到逆轉慢性疾病的可能。(文章授權提供/國軍桃園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沈明忠醫師)

熬夜釀滿臉豆花 如何青春不留疤?

熬夜釀滿臉豆花 如何青春不留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天面對課業與升學壓力的18歲小美,常常要熬夜唸書,臉上的痘痘總是一個接著一個從不間斷地冒出來,滿臉豆花讓她覺得很自卑,常常靠瀏海來遮掩她滿臉惱人的痘痘。經皮膚科醫師治療惱人的痘痘後,終能自信的綁起馬尾,重拾自信的抬頭挺胸面對周遭朋友。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鄭百珊表示,「痤瘡」又稱為青春痘、面皰或毛囊炎,是最惱人也是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在12-25歲的人中,有高達85%的人有不同程度痤瘡的困擾;大部分的人在年紀增長後會逐漸改善,但仍有部分的人深受其困擾。四大痤瘡主要致病成因1.過量的皮脂分泌2.毛囊開口的異常角化3.痤瘡桿菌(Cutibacterium acnes)的聚集4.發炎反應這四大成因造成痤瘡的產生,所以治療的部分也就是針對這四大致病機轉來下手。痤瘡的分類依型態來說,痤瘡可分為粉刺型、丘疹膿皰型、結節囊腫型;而病灶數目多寡與型態都會決定痤瘡的嚴重程度,一般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痤瘡的的鑑別診斷除了一般的痤瘡以外,還有少部分的人是因為內分泌問題、遺傳性疾病、藥物使用、環境暴露或不適當的化妝品使用等等,而以痤瘡作為其臨床表現。另外,臨床上也有一些皮膚疾病之表現會讓人誤以為是痤瘡,例如:丘疹膿皰型酒糟(papulopustular rosacea)、皮膚蠕形蟎蟲毛囊炎(Demodex folliculitis)、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瘡(lupus miliaris disseminatus faciei)等等,這些都需要經由皮膚科醫師來做鑑別診斷,有正確的診斷才能對症下藥,治療這些不同原因所以引起的皮膚疾病。痤瘡的治療痤瘡的治療可以單純使用外用藥膏或合併口服藥物使用。常使用的外用藥膏如外用抗生素(Clindamycin, erythromycin)、過氧化苯甲醯(Benzoyl peroxide)、外用A酸 (topical retinoids)、杜鵑花酸 (Azeleic cid)、硫磺。口服藥物則包含抗生素(四環黴素衍生物)、A酸 (Isotretinoin)及賀爾蒙療法。需要注意的是女性服用四環黴素衍生物抗生素或口服A酸均需避孕。目前只有口服A酸可以同時抑制所有四個痤瘡的主要致病機轉,而達到抑制新病灶產生的作用,但是口服A酸因為有致畸胎性,所以女性需停藥一個月後才能懷孕,又因口服A酸可以有效抑制皮脂腺的活性,所以服藥期間最常見的副作用為口、唇、眼、皮膚乾燥,另外也需依照醫師指示追蹤肝功能及血脂肪。早期治療 避免痘疤形成痤瘡是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也是病人最常憑藉個人經驗或網路資訊而亂處理的疾病,如果沒有盡早接受治療,嚴重的痤瘡往往會在臉上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例如:蟹足腫、紅色痘疤、凹痘疤;因此,早期接受專業的治療,才能讓青春不留疤!痤瘡的病程長、會反覆發作,在臉上留下的印記常會影響病人的身心及社交發展,所以痤瘡其實已經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慢性病」;在面對這樣一個皮膚的慢性病時,除了需要專業醫師的診治外,更需要病人的耐心與家人的支持!

力行5個防癌好習慣 遠離罹癌風險!

力行5個防癌好習慣 遠離罹癌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年2月4日為世界癌症日,呼籲每個人都應採取各種行動來減少癌症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共同以積極和鼓舞人心的方式提高癌症防治措施。台灣癌症基金會身為國際抗癌聯盟的成員,多年來倡導「全民練5功」癌症預防宣導計畫,賴基銘教授也呼籲: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生活習慣的改變包括飲食、運動、肥胖、菸害等皆有密切關聯,希望國人確實做到「全民練5功」,一起守護你我健康。全民練5功:實踐這5招健康生活型態,可以降低60~70%的罹癌風險,遠離癌症的威脅。防癌好習慣一:蔬果彩虹579台灣癌症基金會許嘉芸營養師強調,蔬果中的防癌抗癌物質-植化素,存在於五顏六色蔬果中,應遵守「蔬果彩虹579」的飲食原則,多色且足量的攝取蔬果,足量即是每日男性9份、女性7份、兒童5份。防癌好習慣二:規律運動每周150分鐘以上,減肥者300分鐘以上。賴基銘教授說,根據國衛院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15分鐘,可延長3年壽命,還可降低癌症死亡風險10%。透過規律運動不但可以控制體重,也是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從事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有助於預防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腎臟癌的發生。防癌好習慣三:體重控制賴教授強調,肥胖是癌症的警訊,研究顯示,體重若超過個人理想體重的40%,男性罹癌風險將增加33%,女性則增加55%。維持體重必須控制身體質量指數(BMI)18.5~24間,或是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為基準。防癌好習慣四:遠離菸檳,電子菸更要注意!賴教授,嚼檳榔除了會造成牙齒本身和牙周組織嚴重的破壞外,更可能引發口腔、咽、喉與食道的癌症,所以千萬別為了小小口慾,埋下致癌的因子。根據研究發現,癌症的死亡約有30%和抽菸有關,而且不只是吸菸者本身有風險,二手菸對於健康的危害絕不亞於當事者。雖說近年來,我國抽菸率下降到13%4,創歷史新低,然而,電子菸成分中的甲醛,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質,恐有致癌風險;即使是選擇不含尼古丁成分的菸油,仍會影響肺部的健康,而且有心理成癮的風險。防癌好習慣五:定期篩檢,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健康盤點面對癌症罹患人數持續上升,醫療支出持續增加的現況,定期篩檢是早期發現癌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工具。目前政府提供國內常見四大癌症(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的免費篩檢,鼓勵符合篩檢條件之民眾,可以就近至健康中心、衛生所、診所、醫院進行檢查。之外,因應癌症年輕化的趨勢,除了平常定期追蹤自己健康狀況之外,在乳癌方面,高風險族群更應該早期開始定期追蹤,肺癌高風險族群也應該要自主「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而子宮頸癌方面,自2007年起,UICC開始推廣「疫苗+篩檢」 的觀念,鼓勵大家除了30歲後的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外,現政府也開始推廣國中生HPV疫苗施打,更進一步進行健康預防。

7旬爺全身長水疱 竟因自體免疫惹禍

7旬爺全身長水疱 竟因自體免疫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70歲吳爺爺日前由頸部、前胸、耳後、後背開始,再蔓延至上下肢,全身長滿水疱,原以為是天氣寒冷導致皮膚乾癢,便自行塗抹藥膏減緩症狀,沒想到破掉後引發潰瘍,宛如大面積燒燙傷般駭人,就醫經血清檢查,發現血清中有對抗表皮細胞連結因子的自體抗體,而確診為罕病「天疱瘡」,經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後,總算恢復光滑健康的皮膚,皮膚疼痛感逐日降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表示,吳爺爺為茶農,可能是清洗茶葉時,皮膚接觸到農藥而產生自體抗體,繼而全身性出現大面積水疱和潰瘍,因睡覺時容易壓到傷口,使他必須趴睡,造成睡眠品質低下,且除了背部潰爛成一片外,手肘關節處也陸續出現水疱,不得不就醫治療。天疱瘡為自體免疫疾病 嚴重恐死亡「天疱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僅約20萬分之一,常見於中老年人,病因可能是體內淋巴細胞失調,自體抗體會破壞表皮細胞及細胞之間連結因子,因此皮膚會有鬆弛型水疱,破壞皮膚黏膜的正常結構,使得皮膚、黏膜發炎剝離起水疱,甚至潰瘍,若沒有及時治療,當引發全身性天疱瘡時,會有全身燙傷脫皮,容易血漿流失及受細菌感染,大面積脫皮還需住燒燙傷病房換藥治療,嚴重者會有繼發性感染,甚至死亡,一年內死亡率高達75%。水疱遭壓迫時會疼痛無比 需嗎啡止痛或使用免疫抑制劑蔡肇基主任指出,天疱瘡的症狀為全身性水疱、反覆性口腔潰瘍,及鼻黏膜水疱,多數患者以黏膜和皮膚症狀為主,因表皮細胞連結因子被破壞,皮膚會因用力擦,或用力壓而起水疱,水疱遭壓迫時會往外蔓延,疼痛無比,換藥時都需要注射嗎啡止痛,例如躺臥時的背部、手肘與衣服接觸處等,當小水泡破裂後,便會形成疼痛性潰瘍,嚴重時會使全身皮膚剝離,產生猶如大面積燒燙傷的情形。治療方面,蔡肇基主任表示會依患者嚴重程度作選擇,如症狀較輕微的患者,可使用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治療,若已產生全身性皮膚的影響,則需使用免疫抑制劑,甚至搭配血漿透析或血漿置換術治療。蔡肇基主任建議,由於天疱瘡發生原因不明,目前醫學上尚未有治癒的方法,臨床上只能依照症狀治療,未來仍有復發的可能,因免疫系統是會隨著環境變化的,故提醒患者應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並維持充足睡眠,避免陽光過度曝曬,才能降低復發的風險。

手腳痲卻不知罹糖尿病 恐釀神經病變

手腳痲卻不知罹糖尿病 恐釀神經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某婦人長年覺得手腳痲麻的,一開始以為是循環不好,加上沒有其他不舒服,所以就不以為意。直到去年,麻的症狀越來越明顯,有時會刺刺痛痛的,穿鞋子感覺怪怪的,容易頭暈、看東西怪怪的,時常疲倦也容易喘,去大醫院檢查才發現是「糖尿病」,空腹血糖將近480。醫師開立維他命B12、止痛藥、循環藥、抗癲癇藥,不過症狀時好時壞。幾個月前,腳底出現一個傷口一直不會好,醫師說因為神經病變的關係,傷口很難好,只能一直清瘡。部分患者可能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也是造成糖尿病殘障及症狀之主要原因之一。盛行率可由糖尿病剛診斷時之8%左右,到罹患糖尿病後10年後,大約將近50%的患者會出現各種類型的神經損傷症狀,且隨著時間增加,當然也有少數病患和這位病人一樣,之前並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而是主訴四肢末端有麻痺感,至醫院檢查後才發現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神經病變,會依照受損的神經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例如感覺神經、運動神經以及自律神經系統的障礙。感覺神經受損的症狀,病人會有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或燒灼感,甚至會有不平衡感(因自體感覺障礙之故);最厲害可能是四肢末端完全失去各種感覺功能(如觸壓、冷、熱、痛)。所以,即使腳上有傷口自己可能也不會察覺。運動神經受損的症狀,主要是四肢遠端的肌肉乏力(例如:連拖鞋都穿不住),甚至萎縮、變形。而自律神經受損的症狀更是千奇百怪,從視力模糊、吞嚥困難、心律不整、排汗異常、姿勢性低血壓、腸胃功能障礙、大小便困難、陽萎等等,對病人造成許多生活上的不便。中醫治療糖尿病 以疏通絡脈、袪邪為要點在中醫方面,糖尿病神經病變屬於中醫『痹症』、『痿症』、『絡病』的範疇,以正氣虛弱、肝脾腎臟腑虧損為本,以痰濁阻滯、血瘀阻絡為標實,所以治療上要以疏通絡脈、袪邪為要點,以活血化瘀為大法,除了依照病患的不同體質加以不同調理之外,也會加入促進神經修復的治療,像是益氣養血、祛風除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滋養肝腎、脾腎雙補、化瘀通絡、溫陽散寒、化痰除濕…等等,都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蔡易昌中西醫師強調,糖尿病神經病變最重要的是病患與醫師必須充分合作配合,最基本的就是血糖必須好好控制,才能避免各種併發症的惡化。患者每天應檢查肢體末端有無傷口的存在,否則,重複的受傷加上癒合的困難,最後難逃被截肢的命運。(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