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卡波西氏肉瘤

卡波西氏肉瘤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卡波西氏肉瘤是一種多發性血管腫瘤,究竟是反應性增生或腫瘤性增生,仍有爭議,目前發現與人類第八型疱疹病毒(HHV-8)有關,在美國研究約有5-10%一般人曾被感染,愛滋病患則有50%,在臺灣捐血中心的統計則為23%的陽性率,唾液含有最高病毒量,血液及精液則含量較低,顯示輸血及性行為可能非主要傳染途徑,此病毒主要攻擊B淋巴球,主要受體為alpha3beta1 之integrin,而病毒的viral GPCR為主要致病基因。此病灶初期為多細胞株,且只有少數病毒感染細胞會進行病毒繁殖及細胞破壞,但卻會產生所謂lytic paracrine而影響周圍細胞,隨疾病演進,最後會形成單細胞株病灶而惡性度增加。卡波西氏肉瘤臨床表現,目前分為四型,包括:偶發型:好發於老年男性,自腳踝處形成暗紅凸起斑塊或結節,逐漸往上蔓生。部分伴下肢淋巴水腫。犯淋巴結或內臟者各約10﹪,死亡率約10~20﹪。地域型(Endemic):見於赤道非洲,大人及小孩均有。病灶較泛發,也常犯內臟或只有淋巴結病灶。若侵犯內臟,常迅速致死。因化學療法或器官移植而致免疫力低落者:較易產生泛發皮膚及內臟病灶,病程快速易致死。後天免疫不全徵候群(AIDS)相關型:AIDS患者,尤其男同性戀者,容易出現卡波西氏肉瘤,尤其在疾病晚期,突發多數病灶且進展快速。除一般部位外,臉部也是好發區域,此外口腔、生殖器及內臟也易有病灶。在死後解剖,90﹪以上死於AIDS者,內臟可以找到病灶,而就正常AIDS皮膚作切片,也常見早期的卡波西氏肉瘤變化。與典型病灶相比,AIDS患者的病灶數目多,但較小,分布廣,且部分病灶僅以瘀血樣紅斑表現。而發於軀幹者,常呈橢圓形沿皮膚紋路生長。目前因AIDS的HAART合併療法,發生率已急速下降。HIV帶原者,10年的卡波西氏肉瘤發病率為50%。病理下卡波西氏肉瘤早期病灶似肉芽組織,以擴張的微血管伴慢性發炎細胞為主。其內皮細胞較大且突出於血管腔。在組織間可見溢出之紅血球及血鐵質沈著。在成熟之病灶則可見鈁錘狀細胞聚集成圓,在細胞間裂縫可見紅血球。卡波西氏肉瘤的治療,放射治療病灶內及全身化學療法都有不錯的療效,若為單一或小範圍侵犯者,切除也可達痊癒。若因免疫抑制所引發者,停藥後常會自癒。AIDS患者接受正統抗病毒治療即可消失,或使用干擾素或介白質治療,也可暫時改善。若為美容目的,液態氮冷凍療法也可考慮。如為免疫抑制所引起者,除停藥外也可嘗試換藥,如以sirolimus取代cyclosporin及tacrolimus。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組織細胞增生症

組織細胞增生症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組織細胞增生症,包括了許多不同的疾病,其唯一共通點是組織細胞的增生。至於組織細胞一字,一般是指組織內的吞噬細胞(macrophage),但也包括真皮內的樹突細胞。其疾病分類並未統一,但大致可分為蘭格罕氏細胞(Langerhans cell)及非蘭格罕氏細胞兩大類,前者之代表為舊稱組織細胞增生症X(Histiocytosis X)之蘭格罕氏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組織細胞增生症X,傳統上分為三種,即Letterer-Siwe氏病,Hand-Schuller-Christian氏病及嗜伊紅球性肉芽腫(eosinophilic granuloma)。這是依其臨床發生的年齡,涉及的器官及組織相之不同來區分,其中以Letterer-Siwe氏病最易產生皮膚病變約有80﹪,主要是在嬰兒期出現類似脂漏性皮膚炎的皮膚病灶,但常有紫斑伴隨,同時有肝脾腫大,全身淋巴結腫大及貧血,溶骨病灶,癒後不良。至於Hand-Schuller-Christion氏病,則約有1/3產生皮膚病灶,可以是浸潤性或自潰性斑塊,脫屑性丘疹或黃色瘤樣丘疹。至於嗜伊紅性球肉芽腫之皮膚病灶一般數目較少,一般癒後良好。但近似前二病。目前的看法,把這三種病視為同一種疾病之不同表現,彼此可於病程中互相轉變。組織細胞增生症X腫瘤細胞極具特性,大小約是小淋巴球4至5倍,具不規則和空泡狀細胞核及豐富嗜伊紅性胞質,細胞核因其凹陷,彷彿腎臟或咖啡豆,細胞主要分布於表淺真皮,並常向上侵犯表皮,甚至造成潰瘍。至於其他組織病理變化,則和臨床一樣分類,可分為增生型,黃色瘤型和肉芽腫型。其病理診斷一般不困難,但也可以S-100蛋白,OKT 6呈陽性反應或電子顯微鏡檢查來輔助診斷。組織細胞增生症X的治療依疾病嚴重度,可以僅予觀察,口服皮質素或給予全身化學療法,此外放射線療法也可作為輔助治療。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認識乾癬

認識乾癬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1. 何謂乾癬:乾癬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並不會傳染,具有特色而一般由臨床上即容易診斷。典型的皮膚表現為紅斑 (erythema) 及脫屑 (scaling) 分別代表血管及表皮被侵犯的反應,又稱為銀屑病。目前成因不明,但與眼免疫反應失調,引起自體發炎徵狀有關,目前並無普遍有效的根治方式,但初發患者在2-3年內約有1/3可進入長期緩轉乃至痊癒。乾癬是全球性的疾病,在美國侵犯2%的人口,在台灣雖並無正式盛行率的報告,但健保資料庫中,每年乾癬就診人數約為8萬人,男女的發生率是相等的。在任何年齡都可能出現乾癬,在臺大的統計男性平均出現於35.5歲,而女性為30.4歲。2. 乾癬成因:乾癬成因不明,除遺傳外,其他都只能算是乾癬的誘發或是惡化因素。遺傳:國外研究當中,有1/3的乾癬病人他們的親人也有乾癬。Hellgren發現乾癬病人的親人,比正常人的乾癬發生率高了三倍。雙親中有一人患有乾癬時,子女出現此病的機率為8.1%。當雙親二人都有乾癬時,子女的患病率增為41%。乾癬病人的基因型中以HLA-Cw6最確定相關。外傷:許多形式的傷害會促進乾癬在受傷處生成。約30到50%的病人有此Koebner's現象,尤其在疾病活化期機率更高。有此現象的病人較可能早年發病,且常需要多種治療來控制病情。日曬雖然一般對乾癬有益,但過度曝曬到曬傷,也可能反而使乾癬惡化。感染:長久以來,感染就被認為可誘發乾癬的發病和惡化。急性滴狀乾癬常常出現在急性鏈球菌感染之後的1到2週。在急性滴狀乾癬病人中,有56到85%的病人可被偵測到這樣感染的證據。在其他型的乾癬,感染也常造成惡化。HIV-1的感染是另一個誘發因子,這些病人以二種形態來表現:一種是局部滴狀大斑塊狀乾癬,另一種是較廣泛的乾癬狀皮膚炎 (psoriasiform dermatitis)且 常伴有掌蹠角皮症。用zidovudine治療後,不只改善了HIV的感染,同時因直接影響角質細胞的增生也改善了乾癬,但目前對這種與HIV相關的乾癬,紫外線療法到底有益或有害,仍眾說紛紜。壓力:臨床上約有30到40%的病人,自覺壓力會使病情惡化,在小孩子此種現象更高達90%,因此放鬆情緒避免過度勞累對病情會有幫助。酒精常被認為會惡化病情,但此點其實並未被廣泛確認。解剖位置:某些部位特別容易發病,如:頭皮、肘及膝,其原因仍未明,可能與這些部位表皮增生速度較快有關。藥物:有些藥物易造成乾癬發病或惡化,如抗瘧藥|、鋰鹽、β-adrenergic blockers和ACEI等。內分泌:青春期及更年期女性發生率較高,而女性懷孕時常會改善,因此賀爾蒙對乾癬有一定影響。3.乾癬的臨床特徵:乾癬的皮膚病灶的形態相當多樣化,而所有皮膚都有產生乾癬的可能。乾癬的皮膚表現有四大特點:界限清楚而明顯。表面有鬆散的銀屑。在皮屑之下的皮膚為滑亮均質的紅斑。有Auspitz sign,也就是用機械性方式移去皮屑後在紅色表皮上出現小血滴,此外20%的病人會有Koebner's現象,就是皮膚受傷處會誘發乾癬形成。除皮膚外有相當比例的乾癬會造成關節疾患,也就是乾癬性關節病變,另外50%的病人手指甲及35%病人的腳趾甲會被侵犯,產生指甲凹陷、黃斑、嚴重變形,常被誤認為黴菌感染。     臨床上乾癬主要可分為以下型態:尋常性乾癬:是最常見的,持續出現幾個月到幾年。最好發於手肘、膝蓋的伸側和頭皮 (尤其耳後)。有的小病灶會融合成大板塊,形成邊緣如地圖一般的地圖狀乾癬,有的形成戒指狀的環狀乾癬,有些病灶會出現在皮膚皺摺上,如:腋下、鼠蹊部和頸部,即所謂的反轉型乾癬,這種乾癬病灶表面不會脫屑而是光滑而界限銳利的紅斑。點滴狀乾癬:典型的表現為0.5到1.5公分直徑大小,好發於軀幹上部和四肢近端,此型多見於年輕成人,鏈球菌喉部感染常出現在滴狀乾癬之前。乾癬性紅皮症:為全身性的侵犯,可以突然全身紅斑來表現,或由慢性斑塊乾癬慢慢進展成全身性脫屑性紅斑。全身性膿?型乾癬也可轉變成紅皮症此時膿?減少或消失。全身膿包型乾癬(von Zumbusch):這是種急性型乾癬,通常不伴隨其他型的乾癬。病發時多併有持續性發燒和突發性全身無菌性膿包,較嚴重時膿包,會融合而成膿包。局部膿包型乾癬:此又分為2種變型,即掌蹠膿包症,在掌心及腳底產生反覆的膿包;以及連續性肢端皮膚炎,在指甲周圍化膿,甚至指甲破壞消失。4. 乾癬的診斷:乾癬一般可由臨床診斷,在可疑個案作病理切片可能有幫助,但可能引起局部切片處乾癬惡化。實驗室檢查是不具特異性的,除了全身膿?型乾癬和乾癬性紅皮症之外,多數病人都無異常。較常見的異常包括尿酸上升、輕微貧血、負氮平衡、ESR上升,α2-macroglobulin, IgA增加,免疫複合體量增加等。5. 乾癬的治療:乾癬的治療方式很多,但需要長期治療。主要區分為局部治療,如局部照光或塗藥,以及全身性治療,如全身性照光、口服藥或針劑注射。全身性治療效果佳,而局部治療較安全,適合病灶範圍小且病情穩定的患者。輪替療法是指輪流交替使用不同類的化合物及治療方式,以降低治療的危險性,而合併療法則是同時使用不同治療方式,目的是縮短療程或減少治療中副作用。(1).外用藥:Anthralin (1,8 dihydroxyanthrone):自1916年就開始使用,目前國內已經停產。此藥最重要的優點在於沒有任何長期的副作用,且病灶痊癒後維持較久,但容易產生局部皮膚刺激反應。外用維生素 D及衍生物:目前國內有calcipotriol (Daivonex商品名「得膚寧」)及calcitriol (Silkis商品名「施革欣」)兩類。它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角質細胞增生並促進其分化,並有抗發炎的作用。副作用主要為局部刺激,尤其在剛開始治療時,並有累積性刺激,在6-8周出現。為降低刺激及增加療效,也有合併外用類固醇的產品,稱為Daivobet(得膚寶)。外用維生素A酸(Tazarotene,商品名Zorac羅膚格):是為了乾癬而發展出來的一種外用維生素A酸,主要用來減少脫屑及斑塊的厚度,但對紅斑的效果有限。焦油:用煤焦油或木焦油來治療乾癬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它包含了各種化合物,無法將成分一一分析出來,也因此對它的作用機轉仍了解的不多。治療上將2~5%的焦油加入不同的基質中,用來治療板塊型乾癬,或輔助照光治療。它有輕度刺激性,長期使用並未發現嚴重的副作用。類固醇:外用類固醇療法也有抗發炎及抗增生的作用,可使板塊變平、減少發炎,但無法使皮膚完全正常化或持續緩解。外用類固醇有各種製劑,要依病灶部位、季節和乾癬的類型來做選擇。長期使用強效類固醇會產生皮膚萎縮、微血管擴張、色素脫失和藥物耐受性的副作用,尤其臉及皮膚對磨部位更易出現。密封包紮雖可加強效用,但副作用也相對提高。使用幾個月後類固醇效果會減低,突然停用會造成急性發作。然而它仍是最常使用、費用最低而病人最易接受的治療。保濕劑:使用保濕劑可避免皮膚乾燥,預防提早復發和延長不須治療的時間。加上去角質劑如尿素,雖可能有助於移除早期病灶的皮屑,但也可能引起刺激。(2).紫外線療法:光化學療法 (PUVA):1974年由Parrish等人提出,口服psoralens加上UVA來治療乾癬。口服藥後1.5 - 2小時開始照射,依皮膚反應而逐漸加量。大部份病人在治療19~25次之後病灶會漸消褪。副作用包括了噁心、頭暈和頭痛。約95%的藥物在8小時內由腎排出,但服藥後8~12小時應避免日晒。浸泡式光化學療法:這是利用泡澡的方式將psoralens送到皮膚,主要的優點是沒有全身性的作用,如腸胃道的副作用等,而降低所需UVA的劑量。中波紫外線光療 (UVB):此為使用UVB,特別是窄頻(narrow-band)UVB來治療。UVB在皮膚可抑制免疫細胞功能,減少白血球附著到微血管,誘使皮膚製造抗發炎的物質。(3). 全身性治療:methotrexate (MTX):它從1958年開始用於乾癬的治療,主要針對嚴重的乾癬,對膿?型效果也不錯,也是對嚴重的乾癬性關節炎治療的一種選擇。MTX劑量一般為每週口服7.5-15 mg,更高劑量時可用靜脈或肌肉注射。最常見的副作用為噁心、疲倦、食慾減退、疲倦、頭痛和禿髮。骨髓抑制而造成白血球下降可能是劑量過多的表現,或為特異體質,可能致命。肝毒性是最受關心的副作用,有肝病史和酗酒者不適此療法,可引發肝纖維化或硬化的危險,與總累積使用劑量呈正比,但有明顯個別差異。環孢黴素(Cyclosporine):是一種免疫抑制劑,多用於預防移植後排斥。低劑量療法 (<5mg/kg/day) 時,約對70%的慢性板塊狀乾癬病人有效,主要用於其他治療無效及紅皮症患者。主要副作用是高血壓、高血脂、多毛症、牙齦增生,長期治療可引起不可逆的腎臟傷害。因此一旦獲臨床改善,應減到最低有效劑量,並予以停藥。治療中病人應定期追蹤血壓及腎功能。口服維生素A 酸:目前使用產品只有acitretin(新定康癬)一種,除全身膿?型及掌蹠膿?症外,單獨使用效果不佳,多搭配照光治療。副作用與劑量有關,常見的包括唇炎、黏膜及皮膚乾燥、全身癢、掌蹠角質層變薄導致痛感、掉髮、肌肉關節痛、腸胃不適、甲廓紅腫等。此外曾有血脂異常病史、肥胖、糖尿病、抽煙、酗酒的病人,可能會出現肝功能異常和血脂肪上升。最重要的副作用是致畸胎,因此限於治療男性及無生育計畫的女性,女性停止治療2年後才能生育。全身性類固醇:此治療嚴格限制於少數難治的病人,特別是孕婦。雖然多能得到暫時的改善,但幾乎停藥或減藥都會伴隨比治療前更糟的嚴重復發。生物製劑:生物製劑主要是指具有藥理作用的蛋白質製劑,由生物體所製造產生。目前國際上普遍使用的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生物製劑共有五種,各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包括屬於中和腫瘤壞死因子的單株抗體infliximab(Remicade)及adalimumab(Humira復邁)、腫瘤壞死因子受體融合蛋白etanercept (Enbrel恩博)、還有作用於CD2的alefacept(Amevive艾默非)、作用於CD11a的efalizumab (Raptiva瑞體膚),但國內目前僅有恩博及復邁上市。目前恩博國內核准於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使用,而復邁則只有乾癬性關節炎。這些生物製劑最大的特點是不具有傳統藥物治療的肝腎毒性,選擇性作用在免疫系統。但價格昂貴,健保均尚未給付,一般每月花費將近4萬元。6. 乾癬患者的平日保健:乾癬雖是一種遺傳體質,但後天的因素也很重要,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幾點可以避免乾癬惡化:避免感染:包括細菌及病毒(如感冒、扁桃腺炎、愛滋病)。避免外傷:不要用力搔抓皮膚或去除皮屑,特別是頭皮屑。癢時輕拍皮膚、冰敷或服用抗組織氨,並將指甲剪短。避免藥物濫用:部分口服藥可能引起乾癬惡化,尤其是口服及注射的類固醇,強效外用類固醇突然停用也會惡化乾癬。避免長期暴露在低濕、低溫的工作或居住環境。保持情緒平穩,睡眠充足避免過勞。避免服用市售抗癌的免疫增強食品,如靈芝、巴西磨菇、藍藻(螺旋藻)、桑黃。7. 結論:乾癬雖然成因仍未完全明瞭,但多數已可有效控制。但在治療上應有耐心,且須同時兼顧長期安全性與療效,並考慮治療的便利性,所以治療因人而異,應與醫師做治療前充分的溝通。除了醫師所提供的治療外,患者的密切配合,並做好平日保健,也同樣重要。       (蔡呈芳醫師 詳見www.DrSkin.com.tw 或參專書「認識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人生如戲.入戲.出戲

人生如戲.入戲.出戲

演員倪敏然自縊,留下家人、朋友及喜愛他表演的觀眾無限的唏噓與懷念。時間倒推兩年前,巨星張國榮在香港跳樓,結束自己絢爛而短暫的四十六歲人生。當時引起社會大眾及影迷百思不解的一件事,就是張國榮生前最後一部電影作品,正是扮演一位心理醫生,最後也是墜樓而亡,似乎正預告著自己的死亡記事。 讓人想到「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對演員來說,入戲與出戲,更是人生中經常的考驗。 每次發生名人自殺事件,其背後的原因,總是會引起社會及輿論的熱烈討論,但等到下一件更轟動的新聞事件佔據我們的注意力,大家又很快地淡忘了。原本有機會產生的深層省思浪潮,似乎就被這一波波激起的情緒漣漪,抵銷了彼此的能量。 專業的演員,為了揣摩一個從未演過的角色,必須想辦法讓自己融入所扮演角色的內心世界,也就是所謂的「入戲」。但這只是一部分的挑戰,更困難的挑戰恐怕在於如何「出戲」-將自己從抽離戲劇角色,回歸真真實實的自我。或許這正是為何許多演員,卸下舞台上的光彩與飛揚後,無法調適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以致私底下的人生黯淡而抑鬱。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對於曾經短暫扮演的某一個角色,產生特別強烈的認同感(不見得是愉快的),彷彿這個角色的劇本是為你量身訂作而寫,因此你想讓自己「擁有」這個角色,無時無刻扮演著它。這個角色可能是威嚴的公司主管或是熱戀中的男女…等。這樣過度入戲的結果,除了導致無法適時「出戲」,也讓你自己反被這個角色「擁有」,喪失了本身能扮演更多不同角色的天賦權利。 在實際的心理諮商案例中,就曾經遇到前來求助的個案,他所任職的外商公司決定淡出台灣市場,導致中年失業,又因不甘屈就比之前薪水低的職位,四處求職碰壁。長期處於焦慮與壓力狀態下,與家人的關係也陷入緊張,導致他的健康出現了許多問題。回顧青少年時期,親眼目睹父親因受傷失去工作能力,而自怨自艾地過完餘生,讓他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極度不諒解父親。 但是當他自己也和父親一樣遭逢中年失業,卻反而產生對父親當時心境的體會與諒解,而跟去世的父親關係更加親近。這樣的意外收穫,讓他下意識對「失業者」這個角色產生一股矛盾的依戀。經過幾次的會談,他逐漸釐清了自己的問題來源,其實不在於失業所帶來的影響,而是失業所代表的意義。 「人生如戲,所以要會入戲,更要懂得出戲」。這是一位教授生涯規畫課程三十多年的輔導界先進,曾說過的一句智慧話語。而「演戲」其實不只是演員們的專利,每個人在面對不同的場合、對象時,不管願意與否,多少都得扮演不同的角色,別人眼中的分別只在於你演的是否真誠。愛看戲的人大概會同意,戲劇之所以引人入勝,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裡頭的人物劇情,能滿足看的人的幻想,讓我們能從不愉快的現實生活中暫時抽離。 入戲是認真,出戲是灑脫!

《常見病茶飲湯方4》之“中老年人保健〞養生篇

《常見病茶飲湯方4》之“中老年人保健〞養生篇

正確的養生用藥觀念許多人在談到「養生保健」或是「預防衰老」時,總會聯想到「吃補」、「強壯」等觀念,其實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單純的虛弱或「不夠強壯」,很多疾病都是先由於「太過」而導致失衡(像是過度的飲食、思慮、慾望、壓力等),因此養生的重點應首重「調養」;去除太過的部分,常令不足的部分自然補足,而不需太多的「奧援」,這種觀念也就是調整陰陽、平衡氣血,其次才是補虛去弱。原則上應以理氣解鬱、活血除瘀為主,再依個別的狀況酌予滋陰助陽,或益氣補血,如此方可避免因浮濫用補,而產生偃苗助長、火上加油的危害。中老年以後應避免吃的食物由於中年以後腸胃機能及生理代謝功能,都不再像年輕時那麼旺盛,所以飲食的內容也應做適度的調整:1. 減少油脂的使用:特別是動物性油脂、人工合成油脂。2. 降低肉類的攝取量:尤其是紅肉類的食物應減少食用。3. 適度減少澱粉類的攝取:要減低米食、麵粉的攝取,或選擇糙米、胚芽米等,保留高纖及營養素的穀類作為主食。4. 減少食用甜食。5. 避免精緻、過度人工或加工類食品。6. 避免飲用過多冰冷的飲料、食品:如冰品、冰咖啡。7. 避免食用過多煙燻、燒烤及油炸類食品。中老年的養生茶飲玉竹潤澤湯【材料】:玉竹12g、黃精9g、百合9g、山藥12g、當歸6g、川芎6g、西洋參15g、甘草3g 【做法】:加入清水適量共同燉煮,待溫食用。 【功效】:抗衰老、養顏美容、袪斑潤肌膚、解鬱安神。 中藥的性味功效*玉竹:甘平,滋陰潤燥。 *黃精:甘平,滋陰潤燥、補益脾肺。 *百合:甘微寒,潤肺止咳、補虛安神。 *山藥:甘平,益氣養陰、補脾益肺滋腎。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止痛、潤腸。 *川芎:辛溫,行氣活血、袪風止痛。 *西洋參:苦微甘寒,補氣養陰、生津清熱。 *甘草:甘平,補益脾氣、止咳嗽、緩急止痛、解毒。(本文作者為美國全國針灸中藥醫師      - 魏哲彰/湯立嘉 醫師)(文章擷取自-常見病茶飲湯方4)

《常見病茶飲湯方4》之〝泌尿系統感染〞篇

《常見病茶飲湯方4》之〝泌尿系統感染〞篇

泌尿系統受到細菌或病原體的侵犯所引起的發炎現象,稱為泌尿系統感染,臨床常見者有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的原因1. 衛生因素:不潔的性行為、不良的衛生習慣、使用公廁、公共澡堂泡浴。2. 疾病因素:性行為感染、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尿道阻塞(如:尿道結石)、糖尿患者、免疫力低下病人。3. 生理因素:忍尿、憋尿。4. 飲食因素:水分補充太少、嗜食酒精辛辣等食物。5.年齡因素:更年期婦女、停經後婦女。怎樣避免泌尿系統感染1. 多喝水。2. 避免憋尿。3. 注意個人衛生,保持便後清潔、性交前後淋浴、生理期保持外陰清潔。4. 固定性伴侶或安全的性行為。5. 避免過度勞累。6. 飲食清淡。泌尿系統感染的養生茶飲通淋湯【材料】:梔子9g、赤茯苓12g、當歸9g、赤芍9g、燈心草3g、甘草3g【做法】:加入1200ml清水共同煎煮,沸騰後改以小火續煮至一半量,即可熄火,取藥汁待溫飲用。 【功效】:泌尿系統感染、小便灼熱、澀痛、尿液混濁。 中藥的性味功效*梔子:苦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利膽退黃、涼血解毒。 *赤茯苓:甘淡平,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止痛、潤腸。 *赤芍:苦微寒,清熱涼血、袪瘀止痛。 *燈心草:甘淡微寒,利水通淋、清心除煩。 *甘草:甘平,補脾益氣、止咳嗽、緩急止痛、解毒。(本文作者為美國全國針灸中藥醫師      - 魏哲彰/湯立嘉 醫師)(文章擷取自-常見病茶飲湯方4)

《常見病茶飲湯方3》之〝甲狀腺機能亢進〞篇

《常見病茶飲湯方3》之〝甲狀腺機能亢進〞篇

常見的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1. 全身症狀:胃口增加、消瘦、焦慮不安、失眠、體溫略高、容易流汗、色素沉澱。2. 其他症狀:  a. 眼睛:眼球突出、眼皮浮腫、角膜潰瘍。  b. 頸部:甲狀腺腫大。  c. 循環系統:心跳、脈搏加快、心悸、血壓上升、心律不整、心臟功能不全。  d. 神經系統:手指顫抖、四肢麻痺、肌力減弱。甲狀腺機能亢進若沒有接受治療,約有一成的人會因為心臟衰竭死亡。※甲狀腺機能低下可由各種原因造成甲狀腺荷爾蒙分泌不足,症狀則常出現:低體溫、畏寒、浮腫、身體乏力、皮膚乾燥粗糙、便祕、反應遲緩等。哪些因素容易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1. 年齡分布在20~30歲的年輕女性。2. 家族遺傳因素。3. 葛瑞夫滋症(甲狀腺瀰漫性增生)。4. 甲狀腺炎。5. 飲食藥物因素,如服用過量甲狀腺激素、高碘食物。6. 工作壓力、緊張等情緒因素。怎樣避免及減輕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1. 家族遺傳者應定期追蹤檢查。2. 作息正常,避免熬夜,日夜顛倒。3. 注意飲食,避免過飽、過飢,攝取刺激性飲食,如咖啡、茶及含碘的食物。4. 情緒管理,尋求壓力分攤,避免有「非我不可」的想法。5. 學習放鬆的方法,如呼吸、音樂療法、芳香療法、按摩腳底及肩膀、散心、培養興趣、與人談心。6. 適當運動,如瑜珈、吐納、太極、氣功、散步。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應避免吃的食物1. 高碘的食物,如海帶、昆布、紫菜、含碘食鹽、海產類等。2. 含咖啡因刺激性飲料,如咖啡、茶葉、可可、巧克力、可樂。3. 香菸、辣椒。甲狀腺疾病的養生茶飲當歸潤燥湯【材料】:當歸6g、生地6g、芍藥3g、荊芥3g、川芎3g、何首烏3g、防風3g、白蒺藜3g、黃耆3g、甘草3g【做法】:加入1200ml的清水,煮沸後改以中火繼續煮約30分鐘,然後熄火,取藥汁待溫飲用。【功效】:皮膚乾燥、搔癢。【注意】:孕婦不宜飲用。中藥的性味功效*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止痛、潤腸。*生地:甘苦寒,清熱生津、養陰潤燥。*芍藥:苦酸微寒,養血斂陰、柔肝平肝、止痛。*荊芥:辛微溫,袪風透疹止癢、袪風解表。*川芎:辛溫,行氣活血、袪風止痛。*何首烏:甘苦澀微溫,補肝腎、烏鬚髮、潤腸、降脂、軟化血管。*白蒺藜:苦辛平,疏肝解鬱、明目、袪風止癢。(本文作者為美國全國針灸中藥醫師      - 魏哲彰/湯立嘉 醫師)(文章擷取自-常見病茶飲湯方4)

《常見病茶飲湯方3》常見眼科疾病篇

《常見病茶飲湯方3》常見眼科疾病篇

常見的眼睛疾病常見的眼睛疾病有以下幾種, 如老花眼,屬於中老年人最常見的眼睛退化性疾病之一,因為調節焦距的水晶體, 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失去彈性或變硬的現象,ㄧ般發生老花眼的年齡在40歲左右,隨著年紀增長,老花的情形逐漸加重,直到65歲左右才趨於穩定。飛蚊症因為眼球內部的玻璃體隨著年紀增長及過度使用眼力,在中老年的時候,出現類似蚊子或棉絮狀的物體在眼前飄動,這就是「生理退化性飛蚊症」的症狀。白內障發生的原因是由於水晶體混濁, 造成光線投射錯亂所引起的視力問題,輕者有視力減退、怕光等症狀,嚴重者可造成視力喪失或完全失明。乾眼症是指眼睛的淚腺分泌不足,無法充分潤滑角膜,造成眼睛過於乾澀,設置破皮所引起的不是症狀。怎樣避免及減輕眼睛疾病的症狀1. 避免眼睛過勞,適時閉目休息:應減少連續閱讀、操作電腦、看電視的時間,每45分鐘應休息10分鐘。2. 選擇適當度數的矯正眼鏡:如老花眼鏡可以搭配看遠看近的雙光眼鏡、多焦點鏡片等。3. 作息正常: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4. 適量的運動:做眼睛繞轉運動。5. 避免紫外線傷害:外出時戴太陽眼鏡、汽車貼抗UV隔熱紙。6. 騎機車應戴全罩式安全帽:避免空氣粉塵、汙染、汽機車廢氣傷害眼睛。7. 避免長期使用特定藥物:如有需要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的意見,例如:長期服用類固醇可能導致青光眼的風險。8. 避免長期處於灰塵、強風的場所。9. 多接觸大自然,讓眼睛放鬆。10. 補充眼睛所需的營養素:如維生素A、β胡蘿蔔素、魚肝油等。對眼睛健康有幫助的食物及健康食品魚肝油、淡水魚肝臟、鱈魚、動物肝臟、黃綠蔬菜、櫻桃、柑橘類水果、南瓜、蘆筍、杏仁、花椰菜、牛奶、蛋、瘦肉、栗子、杏仁、花生、芝麻、維生素A、β胡蘿蔔素、維生素B群(維生素B1、B2、B6、B12)、維生素C、維生素E、山桑子、金盞花、葉黃素(Lutein)、玉米黃素(Zeaxanthin)。眼科疾病的養生茶飲女貞子滋肝清熱飲【材料】:女貞子15g、麥門冬12g、枸杞12g、北沙參9g、桑葉9g、黃精12g、當歸9g、甘草3g【做法】:加入900ml的清水,煮沸後改以中火繼續煮約20分鐘,即可熄火,取藥汁待溫飲用。【功效】:更年期眼睛不適、老花眼、目昏暗、眼睛分泌物增多。中藥的性味功效*女貞子:甘苦涼,補肝腎、清虛熱、明目。 *麥門冬:甘微苦微寒,滋陰潤燥、生津除煩。 *枸杞:甘平,滋腎補肝、明目、潤肺。 *北沙參:甘微寒,養陰潤肺、生津益胃。 *桑葉:苦甘寒,疏風清熱、清肝明目、清肺潤燥。 *黃精:甘平,滋陰潤燥、補益脾肺。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止痛、潤腸。 *甘草:甘平,補益脾胃、止咳平喘、緩急止痛、解毒。(本文作者為美國全國針灸中藥醫師      - 魏哲彰/湯立嘉 醫師)(文章擷取自-常見病茶飲湯方3)

《常見病茶飲湯方3》腫瘤預防篇

《常見病茶飲湯方3》腫瘤預防篇

◎ 何謂腫瘤?腫瘤是指身體組織細胞失去原有正常的生長機制,而產生異常的增生物,此異常增生物多以腫塊方式存在,故稱為腫瘤。腫瘤可分為良性及惡性兩種;良性腫瘤具有生長緩慢,不易轉移至其他組織,不會危害生命及容易治療等特性。惡性腫瘤(癌症)則相反,生長迅速容易侵犯及轉移至其他組織,治療不易預後較差,是現代人的死因榜首。◎ 惡性腫瘤的特性惡性腫瘤具有以下幾種特性:1. 生長迅速。2. 具轉移性:除侵犯原發組織外,尚可通過血液循環或淋巴循環,侵犯其他組織器官。3. 威脅生命健康。4. 早期不易發現。5. 中晚期威脅性高不易控制治療,預後較差。6. 容易復發。◎ 癌症的臨床徵兆惡性腫瘤是一種進行性惡化疾病,一旦形成後若沒有積極治療,到了中後期通常難以控制,且治療效果及預後不佳,副作用也相對提升,因此若能早期發現癌症的相關徵兆,便可以達到較好的療效。幾種常見的癌症早期徵兆如下:1. 不明原因的體重突然減輕。2. 不明原因或久久不癒的咳嗽、聲音沙啞、肩背疼痛。3. 長期的吞嚥困難、食道異物感。4. 乳房或其他部位有不規則腫塊,或有迅速增大的包塊。5. 不正常的出血、分泌物,如便血、無痛血尿、乳頭、陰部分泌物。6. 皮膚上的痣突然改變,如變大或表面不規則。7. 原因不明的反覆發燒。8. 不正常的排便,如反覆便祕、腹瀉、大便形狀改變、血便。※以上的症狀有可能不是癌症,但應進一步接受醫師檢查釐清。◎ 癌症的高危險族群1. 環境:長期暴露在紫外線、重金屬、化學溶劑、農藥、輻射線、塵土、二手菸、油煙等環境。2. 飲食:香菸、酒精、檳榔、發霉食物、高脂肪食物、食物中的化學添加物、烤焦的肉類、肉類醃製品中添加的亞硝酸鹽。3. 遺傳:部分癌症具有家族遺傳性,如皮膚癌、膀胱癌、大腸癌、乳癌、卵巢癌等,若有親人罹患癌症者應加以預防。4. 工作:工作場所若充滿輻射線、化學藥物、石棉、殺蟲劑、清潔劑等物質則易致癌。5. 疾病:許多疾病被證實與癌症有關係,如B型肝炎、C型肝炎與肝癌、EB病毒與鼻咽癌、人類乳突狀病毒與子宮頸癌等。6. 年齡:更年期階段是婦癌的好發時期,前列腺癌則多發生在60歲以上的老年男性。預防腫瘤的養生茶飲田七西參牛蒡湯【材料】:田七9g、西洋參6g、香菇3朵、牛蒡12g、枸杞12g【做法】:加入900ml的清水共同煎煮,煮沸後改以中火繼續煮至一半量,即可熄火,取藥汁待溫飲用。【功效】:滋陰補氣、活血散瘀、增強體力、預防腫瘤。【注意】:孕婦不宜飲用。中藥的性味功效*田七:甘微苦溫,活血、止血、除瘀。*西洋參:苦微甘寒,補氣養陰、生津清熱。*香菇:甘平,補益氣血、健脾開胃。*牛蒡:苦甘寒,強壯、袪風、消腫、止消渴、通便。*枸杞:甘平,滋腎補肝、明目、潤肺。(本文作者為美國全國針灸中藥醫師      - 魏哲彰/湯立嘉 醫師)(文章擷取自-常見病茶飲湯方3)

《常見病茶飲湯方3》`腎臟病`之疾病了解篇

《常見病茶飲湯方3》`腎臟病`之疾病了解篇

◎腎臟病的類型及常見的症狀1.急性腎絲球腎炎:急性腎絲球腎炎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腎炎;造成腎絲球腎炎的原因很多,但仍有許多屬於原因不明。A. 症狀:高血壓、臉部水腫、尿量減少、血尿、蛋白尿、氮血症、腎功能下降等。B. 原因:最常見的為「急性鏈球菌後腎絲球腎炎」,是兒童期腎炎最常見的原因,多在感染溶血性鏈球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發炎或皮膚發炎後,經過一至二週的潛伏期,產生腎炎的症狀。2.慢性腎絲球腎炎:多是急性腎炎發病後,仍持續有高血壓及尿液檢查異常的症狀,時間達一年以上者;或是急性腎炎沒有發病,但尿液檢查持續異常達一年以上者,主要表現有蛋白尿及血尿等。A. 症狀:早期可出現高血壓、血尿、蛋白尿、下肢水腫等症狀。B. 原因:      a.家族遺傳性。      b.免疫系統疾病。      c.大部分的慢性腎絲球腎炎都屬原因不明。3.腎病症候群:臨床主要表現有大量的白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腫及高血壓等症候。A. 症狀:眼皮、小腿浮腫、蛋白尿、食慾減退,嚴重時可出現胸部積水、腹水及少尿等現象。B. 原因:大多是原發性腎絲球腎炎引起,其次是紅斑性狼瘡、糖尿病性腎臟病等所致。4.腎結石:結石主要在腎實質形成,然後再流到較寬大的部位滯留而漸漸變大。腎結石的成分75~85%由草酸鈣、磷酸鈣構成,其餘的由尿酸等其他成分構成。腎結石多見於男性,平均發生的年齡在30歲以上,多有家族遺傳性。A. 症狀:腎結石較小時沒有疼痛的感覺,甚至可以隨著尿液排出,只有較大一些的結石移動時,才會產生疼痛感。腎結石所產生劇烈性的疼痛,常造成患者無法起身甚至汗流浹背,其疼痛部位多與相對應的神經階段有關,多位於肋腹部、同側的下腹部、腰部、睪丸及會陰等部位,同時多伴隨有血尿、頻尿、急尿及排尿困難等情形。B. 原因:腎結石的原因可由遺傳、飲食等因素造成。C. 臨床檢查:X光檢查、腎臟功能檢查。5.腎衰竭:A. 急性腎衰竭:腎功能突然在幾天之間急速降低,血中肌酸酐及尿素氮迅速上升的病症。a.症狀:血中肌酸酐及尿素氮突然上升、少尿、無尿、疲倦、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高血壓等。b.原因:急性腎衰竭可分為腎前性、腎性及腎後性三種不同的致病原因。腎前性:可因劇烈的脫水、利尿、嘔吐、腹瀉、燒燙傷、急性心臟衰竭、休克等因素,造成流往腎臟的血液大量減少所致。腎性:因腎臟自身發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腎臟功能衰竭,如急性腎小管腎炎,或藥物中毒、輸血反應等因素造成。腎後性:因輸尿管以下的排尿管道阻塞,導致排尿障礙造成,如輸尿管結石、前列腺肥大等因素。c.臨床檢查:腎臟功能檢查。B. 慢性腎衰竭:因各種慢性腎病日久沒有痊癒,引起腎臟功能慢慢低下的病症。a. 症狀:中早期症狀不明顯,到了末期則可見噁心嘔吐、食慾差、貧血、疲倦、水腫、高血壓、抽筋、骨折等。b. 原因:各種慢性腎病,如糖尿病性腎病、腎病綜合症、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等長期不癒所致。c. 臨床檢查:腎臟功能檢查、腎絲球過濾率檢查。6. 尿毒症:尿毒症是腎功能衰退到一定的程度,導致體內的毒廢物無法排出體外,使血中的尿毒素增高引起的一系列症狀。A. 症狀:疲倦、頭暈、衰弱無力、口中尿素味、噁心嘔吐、食慾差或厭食、皮膚搔癢、抽筋、四肢麻木、怕冷等,嚴重者可導致昏迷甚至死亡。B. 原因:各種急性或慢性腎臟病,皆可引起尿毒症。 C. 臨床檢查:腎臟功能檢查、X光檢查、超音波、電腦斷層。◎ 哪些因素容易得到腎臟病1. 濫用藥物:如止痛藥、中成藥、草藥。2. 飲食因素:高鈉、高鉀、高蛋白食物,大量無節制攝取,以致腎臟不勝負荷。3. 高血壓病患者:長期的血壓過高沒有控制,導致腎臟的組織受損。4. 糖尿病患者。5. 過分勞累。6. 過度脫水。7. 長期憋尿。8. 感冒不癒。9. 生物、化學毒性:昆蟲毒蟲咬傷、化學藥劑中毒。10. 意外事故:燒燙傷。(本文作者為美國全國針灸中藥醫師      - 魏哲彰/湯立嘉 醫師)(文章擷取自-常見病茶飲湯方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