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三白兇眼

三白兇眼

「三白眼」在面相學裡,是典型的兇眼,常會招致災難或噩運,此種型態的眼睛是黑瞳並沒有居中央,或許偏上亦或許偏下,而露出三塊眼白,在外觀上給人一種逞兇鬥狠的威脅感。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四十一歲的中年婦女,她的妹妹曾讓我動過雙眼皮手術,因為術後效果不錯,所以介紹給婚姻破碎的姐姐,希望能幫助她改改面相、改改運。當我第一次看到妹妹口中所形容外表很「衰相」的姐姐時,立即體會到箇中涵義,因為她是典型的三白眼,黑瞳位在眼睛的上方,又加上單眼皮十分肥厚鬆垮,壓著眼睛變成倒三角形,使下方的眼白露出越多,所以讓三白眼更加明顯,吊著一顆眼珠,簡直就像上吊般的翻白眼,很是駭人。這位客人告訴我:「自從進入中年時期,第一個出現的老態就是眼皮鬆垮下垂,讓我整個人看起來一副沒人緣、惹人嫌的模樣,工廠的同事雖然在同一條生產線上比鄰而坐,也不太搭理我,老把我當成空氣一樣,更可惡的是我的前夫,一天到晚對我嫌東嫌西,最後還怪罪我害他生意失敗,要與我離婚。」聽完這一連串的苦水後,我拍拍她的肩膀,告訴她:「妳的問題不大,只需要把一些歲月的痕跡給抹滅,就可以重新開始過生活。」我建議她進行雙眼皮手術,讓眼皮往上提升,不再壓迫眼睛,眼睛才能變大,三白眼就不會那麼明顯,除此以外,還要進行內試鏡拉皮,讓額頭的皮膚往上提升,這麼坐不但可以導正整個眼睛與眉毛的位置,而且可以消除皺紋,讓整個人更年輕。手術再她的同一下順利完成,也達到預期的效果──雙眼皮手術後的三白眼不明顯了,額頭拉皮後讓整個人年輕5-6歲,她很滿意這樣的結果,給我一個熱情的擁抱,告訴我等傷口完全消腫了以後,她要去更換身分證、健保卡、戶找等證件,凡是有照片的,全部重新拍照,以昭告所有人──改頭換面之後,她要展開全新的人生。

海綿狀血管瘤

海綿狀血管瘤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上海綿狀血管瘤是一種靜脈性脈管畸型,並非真正血管瘤。臨床表現常以多發皮下或真皮藍紫色可壓扁性囊腫表現,表面可以有燄色母斑,並可能合併腸道及其他臟器血管瘤,如Blue rubber-bleb nevus;或伴有內生軟骨瘤(enchondroma),如Maffuci 氏徵候群,多數病灶自幼即有,數目隨年齡漸增。病理所見在真皮下部及皮下組嬂內,可見大型擴張之血管,部分管壁為厚壁,可能含有平滑肌,管腔內可見紅血球。海綿狀血管瘤的治療以外科切除可改善外觀,但仍需長期追蹤其內臟及骨骼病變。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蔡呈芳)

垂疣

垂疣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垂疣俗稱「零星肉」、「肉幼仔」,是一種無害的良性增生,易發在皮膚鬆垂處,如眼皮、腋下、脖子,及鼠蹊部,一般並無症狀,但有時會因本身扭轉而缺血壞死,或被項鍊戳入而產生出血、疼痛現象。垂疣外形可分三種,顏色由膚色到褐色。最常見的是二至三公釐小型多發絲狀突起、其次是息肉狀小球形柔軟突出,表面成皺折狀,如乾扁的小型葡萄乾;另一種則是較大型球狀肉色、富彈性的突出。一般垂疣並不易誤疹,但絲狀垂疣與絲狀病毒疣外觀上常不易區分。一般而言,病毒疣在病灶尖端常有較明顯角質化,仔細觀察還可見到末梢分叉;另外較大型之垂疣也可以是一種胎記,稱為表淺性脂肪母斑或肪脂性纖維瘤。垂疣可視為一種纖維性或真皮增生性老化,此外腦下腺功能亢進、糖尿病患及孕婦,都較易出現垂疣,統計上也容易有動脈硬化。至於大型的肉色垂疣,也可以是一種胎記,一般發生於大腿及臀部。皺折部位的垂疣與病毒疣的關係密切,有相當高比例經基因檢測可以發現與菜花相同的人類乳突狀病毒。垂疣治療一般是以美觀為目的,任何型式的破壞均可利用,如電燒、冷凍、雷射或化學燒灼均可;不怕痛者,甚至可在局部消毒後直接以剪刀或刀片去除,當然如果是較大型病灶,還是需要麻醉後切除。                   (摘自從生活中照顧皮膚 台視文化 蔡呈芳著)

神經纖維瘤

神經纖維瘤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神經纖維瘤是由末梢神經各組成份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腫瘤。臨床表現上可單獨存在或為von Recklinghausen氏病的一部分,此時會呈多發並伴其他多樣表現。神經纖維瘤腫瘤本身柔軟呈膚色,表面平滑,可觸壓可呈現鈕釦洞樣的皮膚缺損。單發神經纖維瘤多於成人出現,多發者自小兒期逐漸出現,數目甚至可達數百以上,大小自數毫米至數公分不等。病灶有時延神經生長延伸成索狀,尤見於三叉神經或上頸部神經,稱為叢狀神經纖維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甚或瀰漫形成伴皮下組織增生,而形成懸垂性贅生物,宛若象皮症。神經纖維瘤的發生率約為1 / 3000,目前醫學上分為8種,分別是 type 1 (NF1) (佔85 %)type 2 (NF2) (佔10 %)NF3:  I + IINF4: 不符合 I & II (變異型)NF5: 分節性咖啡牛奶斑 (caf-au-lait macules)或是神經纖維瘤, 可以同時在一  神經節或不同神經節出現 NF6: 只有咖啡牛奶斑NF7: 遲發性( > 20 y/o), 只有神經纖維瘤NF8: 其他神經纖維瘤在病理下神經纖維瘤由神經鞘細胞,神經束膜(perineural)及神經內衣(endoneurial)纖維母細胞混合增生,夾雜殘存神經纖維而形成。除叢狀神經纖維瘤及部份深部神經纖維瘤,其他神經纖維瘤皆不具被膜,組織所見以纖細波浪狀疏鬆排列之膠原纖維為主,細胞核呈卵圓形或紡錘形。常伴黏液樣變性,並有肥大細胞浸潤其中,多發病例偶而有惡性化之可能。關於神經纖維瘤的治療,依據嚴重度而有不同處理。單一病灶外科切除即可,但多發病灶要完全切除並不可能,除非懷疑惡性化或為美容目的才予切除。口服肥大細胞安定劑對神經纖維瘤伴隨的發癢,有時可改善。第一型神經纖維瘤病最為嚴重,可能由原本良性瘤變為惡性化可能,但也可能一出現就是惡性。如發於腦部可能形成水腦症,在周圍神經內則引起神經痛。另外也可能出現脊椎側彎、高血壓及腎上腺瘤。第一型神經纖維瘤病約有半數是遺傳而來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扁平苔蘚

扁平苔蘚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苔蘚(lichen)一詞是指如苔蘚植物般,以相似大小,分散或聚集排列的丘疹所形成的皮膚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扁平苔蘚。除了臨床相似性以外,典型的苔蘚樣皮疹在病理下,在表皮真皮交界處變化,即基底細胞下有帶狀單核細胞浸潤。苔蘚樣的皮疹除扁平苔蘚、藥物性疹外,還包括光澤苔蘚、線狀苔蘚、良性苔蘚樣角化(benign lichenoid keratosis)及移植對應宿主反應(GVHR)等疾病。另外有時使用苔蘚樣皮疹的診斷時,只有在臨床上有相似大小的丘疹,不一定要有病理下的特徵。扁平苔蘚是一種侵犯皮膚或黏膜,包括生殖器、口腔的發炎症性皮膚病,也可能會侵犯毛髮及指甲,而引起掉髮或指甲變形。典型的皮疹為多角形、頂部平坦、具光澤的紅色到紫紅色丘疹,口腔等黏膜處則多為網狀白斑。發生率約1﹪。多見於30-60歲之間,女性多於男性。扁平苔蘚的病因不明。現認為可能是對表皮的抗原產生不正常的延遲性過敏反應,除了與部分自體免疫病,如紅斑性狼瘡、類天皰瘡可能合併出現外,有的病例和慢性活動性病毒性肝炎、潰瘍性大腸炎、圓禿、白斑、皮肌炎、硬皮症、萎縮性苔癬、胸腺癌、重症肌無力、丙種球蛋白低下、淋巴腺腫或原發性膽管性肝硬化有關,口腔的病例部分則與人類乳突病毒相關,另外也有些皮膚案例與日曬有關。但絕大多數患者並無明顯的其他身體異常出現。扁平苔蘚的症狀極具臨床特色,具光澤的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白色如瓜絡的網狀細紋(稱Wickham氏紋),是扁平苔蘚獨特的變化。病灶因為發炎又有色素沉澱而紅中帶紫,大小從數mm到1cm,好群聚發於手腕屈側、足踝伸側、前臂、腰部及龜頭。有時呈現線型排列,也可侵犯全身。在即興發作期,會有同型化現象,也就是正常皮膚經搔捉後會有新的病灶產生。有的病灶因中央消退而呈環形,特別好發於陰莖。侵犯掌蹠的病灶則呈現角質化增生,常被誤為雞眼、病毒疣。典型的扁平苔蘚伴隨明顯癢感。黏膜的扁平苔蘚更為常見,皮膚扁平苔蘚約有30-70﹪有黏膜病灶,也有無皮疹而只有黏膜變化者。口腔內好發於口頰黏膜及舌部,以網狀白斑最常見,特別是在頰黏膜最為顯著,也可產生糜爛或潰瘍的情形,此時病灶會有痛感。侵犯頭皮則會造成永久性結痂性禿髮,不一定會同時有皮膚徵狀,有些則合併有指甲變化。扁平苔蘚有多種變異亞型,較不易診斷,其中常見者如:肥厚性扁平苔蘚(Hypertrophic lichen planus)肥厚性病灶、表面粗糙,好發於小腿,呈現塊狀或結節性癢疹,常有強烈癢感,病程極長,可持續多年,消退後會留下明顯色素沈澱。毛孔性扁平苔蘚(Follicular LP;Lichen planopilaris)在禿髮處周圍出現針孔大小的毛孔性角化丘疹,可能會同時有皮膚病灶,不易診斷。日光性扁平苔蘚(Actinic LP;LP subtropicus)好發於中東及東亞的年輕人,日光曝曬部位,有時表現如同黑斑。色素性扁平苔蘚(Pigmented LP;LP subtropicus)好發於有色人種,不會有明顯發癢現象。有些學者認為與灰色皮膚病(Ashy dermatosis)相同。潰瘍性扁平苔蘚 ( Ulcerative LP)以足部疼痛性慢性潰瘍來表現,可造成行走困難、趾部沾黏及趾甲脫落。其他少見的扁平苔蘚病灶還包括萎縮性扁平苔蘚、水泡性扁平苔蘚、點滴狀扁平苔蘚等類別。扁平苔蘚少數病灶可在數週後自行消退,但只有50%個案在9個月內痊癒,85%個案則在18個月內痊癒,超過2年仍未好者則有7%。小腿錢前的肥厚性扁平苔蘚及口內病灶病程較長,可能持續數年,少數患者有癌化的病例。因此扁平苔蘚的治療與否及治療方式,需依照個別需要而定。扁平苔蘚目前並無特定的治療方式,多只是對症治療。皮質類固醇是最常用方式,局部的病灶採外用加上密封療法或施行病灶內射,廣泛性病灶則用口服治療,一般需6週,之後減藥。口服抗黴菌藥Griseofulvin,口服維生素A酸,光化學療法PUVA或口服免疫抗排斥劑cyclosporine都有人使用,其中以口服維生素A酸研究最為可信。黏膜病灶可使用含類固醇的口內膏或新的非類固醇藥膏protopic(普特皮)。口腔糜爛病灶以口服levamisole也有幫助可降低腫瘤壞死因子含量。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

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定義是感染第一型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HTLV-1)所導致之淋巴球惡性增生,細胞呈現CD4+CD25+的調節性T淋巴細胞(Treg)分子染色特徵,此病在日本南部、加勒比海、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巴西以及伊朗北部屬於盛行地區。病毒主要是在母體內透過GLUT-1受體進入,引起先天性感染,或是在哺乳及性行為時傳染,在感染HTLV-1後,有人終其一生完全無症狀,或只在抽血時,發現有淋巴球增多現象,但3-5%則產生急性白血病或有淋巴瘤的形成。至於其皮膚表現,則十分多樣性,可以是丘疹、結節、潰瘍、魚鱗癬樣乾皮症或紅皮症,其臨床之特異點在於可能產生高血鈣及骨頭疼痛現象。臨床上分為四型:急性型淋巴瘤型慢性型壓抑型(smothering)。                                病理所見在真皮或皮下脂肪內,可見異型淋巴球浸潤,有時也可形成與蕈狀肉芽腫相同的Pautrier microabscess。壓抑型病灶出現於皮膚以及肺臟,並無淋巴節或內臟侵犯,血鈣及LDH也正常,但血中有1-5%異常細胞。至於慢性型則較為嚴重,除皮膚以及肺臟,也會侵犯肝臟及淋巴結,血中淋巴細胞增生大於4x109/L,且LDH升高,但在2倍以內。4年存活率,壓抑型為62.8%。目前治療以抗療病毒藥物zidovudine加上干擾素為主。急性型、淋巴瘤型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會有肝脾腫大,及其他內臟侵犯,還有高血鈣、高LDH,淋巴流行者則血中惡性細胞數小於1%。此二型癒後不佳,平均存活僅分別為6及10個月,4年存活率僅分別有5%及5.7%。目前治療以抗療病毒藥物zidovudine加上干擾素為主,也可加上維生素A酸(bexarotene、isotretinoin、all-trans-retinoid)、砷及骨髓移植也有人嘗試。單純傳統的化療則完全無效,必須搭配其他治療,且只建議用於淋巴瘤型患者於骨髓移植前使用,之後仍以抗病毒療法維持。對急性型患者,異體骨髓移植則可能提供一線生機,但危險性也極高,一般建議用於年輕患者。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海綿狀血管瘤

海綿狀血管瘤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 定義上海綿狀血管瘤是一種靜脈性脈管畸型,並非真正血管瘤。臨床表現常以多發皮下或真皮藍紫色可壓扁性囊腫表現,表面可以有燄色母斑,並可能合併腸道及其他臟器血管瘤,如Blue rubber-bleb nevus;或伴有內生軟骨瘤(enchondroma),如Maffuci 氏徵候群,多數病灶自幼即有,數目隨年齡漸增。病理所見在真皮下部及皮下組嬂內,可見大型擴張之血管,部分管壁為厚壁,可能含有平滑肌,管腔內可見紅血球。海綿狀血管瘤的治療以外科切除可改善外觀,但仍需長期追蹤其內臟及骨骼病變。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淋巴管瘤是指由淋巴管而來之脈管畸型。臨床表現依侵犯之淋巴管深淺,大小之不同,可以由單一膚色皮下結節,群聚透明水泡,彷彿青蛙蛋(如限界性淋巴管瘤Lymphangioma circumscriptum)或呈深層囊腫(囊狀水瘤Cystic hygroma)。淋巴管瘤一般自出生或幼年即有,好發於腋下、脖子、會陰、肩部及四肢近端,此外舌頭也為好發部位。有時透明水泡內,偶見血泡形成,可能引發繼發性細菌感染。淋巴管瘤病理可見擴大的管腔存在於真皮乃至皮下,與血管畸型有時區分不易,但可以內含淋巴液,偶見周圍淋巴球浸潤作鑑別。淋巴管瘤的治療不易,切除後極易復發。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皮膚原發B細胞淋巴瘤

皮膚原發B細胞淋巴瘤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在皮膚的B細胞淋巴瘤絕大部分是續發性的,也就是先有其他器官,尤其淋巴節侵犯,才轉移到皮膚的。初呈多發性皮內或皮下結節,而後擴大隆起於皮面呈暗紅色,甚至進而潰爛,全身均可侵犯,但以下肢稍多。至於皮膚原發性B細胞淋巴瘤,可以是單發或多發,若局限於一處之腫瘤,癒後一般良好。病理所見皮膚原發B細胞淋巴瘤罕侵犯表皮,且多呈深層腫瘤細胞比淺層真皮多。B細胞淋巴瘤,其組織相可以是小型淋巴球,或具漿細胞分化,或是濾泡中央細胞,有時細胞增大或見明顯核仁,似組織細胞。一般診斷不難,但在分化不良例,可以 kappa或lambda免疫蛋白輕鏈或作免疫蛋白基因重組來確認。癒後主要與淋巴瘤類型有關,但也與侵犯範圍、特殊染色有關,如BCL2, OCT2, ,MUM1染色陽性者癒後差,而 BCL6陽性者較佳。皮膚原發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一般以放射療法,甚至於對單一病灶切除即可,癒後一般良好。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肛管濕疣:菜花

肛管濕疣:菜花

肛管是指肛門口到直腸間的部位,也就是肛門齒狀線進入直腸的過度區域。長度因人而異,為 2.5 - 4 公分。肛管濕疣(菜花),一般會合併肛門菜花,在有肛門接受性行為者較常見,一般侵犯深度在1到2公分,很少會真正親犯更高的直腸處,但這部份的濕疣治療比肛門菜花治療更為不易,目前並無單一有效的治療方式,且復發率頗高。處理方式包括以下方法:肛門內視鏡塗抹podophyllotoxin (0.5%溶液)據最近jeadv報告,在5位及17位HIV陰性的異性戀及同性戀患者中,每周連續使用三次為一療程,兩群患者分別在1-2次及3-4次治療後痊癒率為100%(5/5)及82.4% (14/17)。在追蹤期其中兩組分別有1位及6位復發(其中又分別有一位及兩位復發兩次),但經再次治療後,又有4位病灶消失。在追蹤至少一年後(平均46月,範圍12-60月),16位屬於痊癒(72.7%),餘6位治療無效而以手術處理。其他處理方式包括傳統podophyllin(25-50%)、80%三氯乙酸、冷凍、電燒、切除、雷射、argon plasma。傳統podophyllin(25-50%)常用於一般菜花,但在肛管使用經驗甚少,具全身毒性,應小心使用。電燒及雷射一般須於全身麻醉下進行,但破壞過度可能引起疤痕及肛管狹窄,因此需格外小心。跟據研究,有多重性伴侶、使用口服避孕藥、懷孕、免疫力低下者容易復發,另外引起癌症的機會除與感染病毒種類有關外,也與抽煙有關,至於感染病毒種類可以作病毒基因檢測而得知。研究中肛門菜花28%會引起至少早期癌化病變(Lancet 1989;ii:765-9)(JAAD 1997;36:659-85)。要檢查是否有肛門癌,除了目測外,也可以作肛門抹片,方法與女性作子宮頸抹片相同,但最確定的方式當然還是作肛門切片。一般而言生殖器濕疣,也就是菜花的3-12月治療後復發率因治療種類而異,podophllotoxin (Wartec) 12-60%、imiquimod (Aldara) 13-19%、電燒4-65%。其它菜花治療方式還包括干擾素注射、5-fluorouracil(宜膚滌)塗抹、病灶內化療注射(bleomycin、5-fluorouracil)、病毒疫苗,但許多方式並不見得適用於肛管濕疣。其中干擾素注射曾被報告於切除及電燒後術中單次病灶內投予(500000 IU),即可將復發率減少2/3(Dis Colon Rectum. 1994 Dec;37(12):1255-9),對HPV6/11感染者特別有效。也有人將半包aldara作成肛門塞劑,於術後2-4周塗抹,每周3次,連續16周。菜花的處理要考慮的因素包括療效、副作用、復發性、方便性及費用。另外因為目前已有疫苗上市,對於尚未感染菜花、感染HPV6, 11, 16, 18四型以外之菜花患者,以及預防性伴侶被患者感染,或是本身治療中防止與性伴侶乒乓感染者,也可考慮接種疫苗。                                                                                              治療前                                                                                                治療後                                                                                           治療2週痊癒                                                                             AIDS患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