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老是愛睏,治療出現曙光

老是愛睏,治療出現曙光

有人常常開車開到一半睡著而發生車禍;上班開會或上課時打瞌睡;坐車時睡過頭忘了下車;甚至吃飯吃到一半睡著了,更奇怪的是:有人當他突然很開心大笑或情緒緊張時,全身突然感覺無力或跌倒,這也許不全都是因為精神不濟想睡覺,種種現象都有可能是猝睡症常見的症狀。猝睡症的盛行率每個國家及種族均不同,到底台灣的盛行率有多少,並未有人做過這方面的調查,但依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醫師榮潤國教授在2002年所發表的結果,顯示香港中國人的盛行率為0.034%,故推估台灣應該也有不少這類的病人。到底這種疾病要怎麼治療呢?其實目前這種猝睡症並未有根治的方法,建議病患最好尋求睡眠醫學專業醫師,才能得到適當的診斷及治療。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治醫師黃玉書認為:猝睡症絕對不是一個心理疾病,而是腦部的疾病,故藥物治療應為首要治療方式,目前台灣市面上治療嗜睡的症狀主要使用(1) 利他能(Methylphenidate) (2) 普衛醒 (Modafinil),但因利他能與安非他命一樣同屬中樞神經興奮劑,故有心悸、頭痛、腸胃不舒服、胃口降低、噁心、體重減輕及失眠等副作用。至於猝睡症的治療,必須長期藥物治療,考慮藥物本身會降低食慾,影響成長,因此在臨床上會採用「藥物假期」方式,在週末暫停使用,讓胃口恢復,藥物大多在早上和中午服用,以免影響夜間睡眠。近年來另一種促進覺醒的藥物Modafinil已在台灣上市,此藥的作用機轉較單純,且副作用較少,為長效型製劑,一天服用一次即可,相當方便。至於猝倒症狀的藥物治療,主要以抗憂鬱劑為主,目前在台灣的抗憂鬱劑種類極多,建議使用含有正腎上腺素或正腎上腺素及血清激素作用的抗憂鬱劑。在國外目前以Sodium Oxybate藥物治療猝倒效果相當不錯,但此藥台灣並沒有上市。猝睡症雖為腦部疾病,但環境因子也是重要因素,在治療上,藥物雖是主要治療方法,但黃玉書醫師建議:培養正確的睡眠習慣,每天要有充足睡眠〈至少8小時〉,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且白天有計畫的分段小睡〈如一天3至4次,每次10到20分鐘〉,對嗜睡症狀的減輕是有幫助的。當然家人的支持,老師的輔導,和工作環境的安全措施等等,對此疾病的癒後均有莫大幫助,此外也建議病人組織病友會或團體互相支持,讓病情能獲得良好控制並防止後遺症的發生。許多的民眾及家屬常常認為打瞌睡是正常的現象,而忽略病情,錯過就醫治療的最佳時機,目前許多國外研究顯示,若不治療,病人日後可能發生自卑、憂鬱症、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比例比率增高,社交功能也會受到影響,更嚴重的甚至會發生交通意外或公安事件,其牽涉到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甚廣,因此發現自己有過度嗜睡症狀的民眾應儘早詢求睡眠醫學的專業醫師求診,找出真正的病因,及早治療。※延伸閱讀「為什麼我這麼愛睏?認識猝睡症」此篇文章

三九天灸療,讓呼吸道過好冬

三九天灸療,讓呼吸道過好冬

寒冷的冬季是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等疾病的好發季節,尤其當寒流來襲,氣喘患者發作頻率增高,鼻炎患者也是噴嚏連連,伴隨鼻水、鼻塞等,過敏造成的身體不適著實困擾這些病患。彰化基督教醫院於96年底開辦三九天灸療特別門診,以期幫助這些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病友順利過個好冬。三九天灸療和三伏天灸療皆屬於穴位貼敷療法,根據中醫古籍論述,彰化基督教醫院 黃頌儼醫師指出,此種治療方式是利用一些熱性的中藥如細辛、艾葉、白芥子及生薑等研磨製成外用膏藥,敷貼於身體穴位上,達到治療及預防呼吸道疾病的作用。因這種治療方式是在特定的節氣進行,所以屬於中醫的天灸或節氣灸,兩者差異在於三九天灸療治療時間在冬至期間進行,三伏天灸療是在夏至後進行。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界氣候變化相應,四季氣候更替之時對人體健康影響也最大,冬至及夏至是自然界陰陽之氣消長的轉折點,而冬季也是呼吸道疾病最易發生的時期,三九天灸療和三伏天灸療便是在這兩個節氣利用穴位敷貼刺激身體特定穴位,一方面扶助人體正氣,另一方面激發人體對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以達到治病及預防保健的功效。三九天灸療自冬至開始,大約每隔九天進行一次穴位敷貼治療,敷貼三次為一個療程。對於成人或兒童患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或是本身體質虛弱、容易反覆感冒者,皆可藉由穴位敷貼療法激發人體抗病能力、調整體質,以改善臨床症狀,降低感冒頻率。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民眾若在夏天已接受三伏天灸療者,不妨把握寒冬另一個治療機會,繼續接受三九天灸療,以鞏固夏季三伏天灸療的療效,順利過個好冬。

腸激躁症候群

腸激躁症候群

李先生是一位35歲男性。多年來一直為反覆發作的腹痛及腹部不舒服所苦,每次發作時總是伴隨著硬便或便秘、大便解不乾淨(裡急後重)、解便要很用力、有便意感時就急於上廁所等症狀,有時候會感覺腹脹,甚至可以看到腹部脹起來。這些症狀雖然在解完便後可以稍微緩解,但是很快又會再來。李小姐是一位30歲的職業婦女,也有相似的困擾,只是症狀發生時是以軟便或腹瀉為主。她一直以為是吃壞肚子,但是即使她很小心飲食,仍然時常發作。他們都看了很多醫師,做了很多檢查,吃了很多藥,但是效果卻很有限。所以他們開始懷疑自己得了癌症,情緒受到很大的影響。這些症狀也影響了工作、交友,甚至睡眠,讓他們非常的煩惱,也很難啟齒。其實這兩位是得了所謂的「腸激躁症候群」,簡稱「腸躁症」。英文的名稱為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寫為IBS。何謂腸激躁症候群?腸激躁症候群,又稱為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是一種功能性異常的腸胃疾病。其特性是不明原因的腹痛或不舒服伴隨著排便的型態改變。而所謂的功能異常是指以目前的檢查無法發現有任何的器質性病變。它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患,全世界每五人中即有一人罹患。此症狀影響西方國家人口約15%到22%。雖然,腸躁症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的男性或女性,但它好發於青春末期到中年的女性。一般來說,在西方國家,男女的比率約一比二。在東南亞的盛行率似乎比較少一些,但是台灣的盛行率卻與歐美國家相當,約有22%。唯一比較不同的是男女發生的比率相當。腸躁症沒有致命的危險性,也無法看到或客觀的評估。因此,罹患腸躁症的患者常覺得他們的症狀及不適的抱怨不被醫護人員所重視。然而,腸躁症會影響睡眠、工作、性生活、飲食、休閒、旅遊,甚至會引起憂鬱及焦慮。同樣的,腸躁症會引發相當的疼痛並且極度困擾著患者。這些症狀無法以手術的方法解除,也不會導致死亡或轉變成癌症。身體上也沒有任何改變可以檢查的到,而且一些臨床上的檢查皆是在正常範圍內。腸激躁症候群有哪些症狀?腸躁症的症狀以不同程度的腹痛及腸道功能的改變為主。其主要的症狀像是持續的下腹痛、排便習慣的改變、腹部脹滿感或明顯易見的腹脹、老是有解不乾淨的感覺。症狀偶爾會因為進食而加重,但常會隨著排便而有所改善。除了腹痛以外,或許會出現便秘或腹瀉或兩者交替出現的狀況(便秘型、腹瀉型及交替型),會有裡急後重的感覺,覺得大便老是解不乾淨,出現可見的腹部脹大及腹部脹滿感,有時候糞便會帶有黏液。少數患者會伴隨有頭痛、背痛、胸口燒灼感、噁心、倦怠感或頻尿的情形。哪些原因會引起腸激躁症候群?引起腸躁症的真正原因仍然不明。腸躁症的症狀被認為是腸道功能的障礙而非器質性的病變所引起。亦即以現今的技術無法明確的檢測出任何的異常。病患症狀的發作可能與壓力、食物、藥物或腸道感染有關,其中主要的因素可能與情緒上的壓力有關。腸激躁症候群的症狀持續性下腹痛解便後症狀會減輕腸氣或腹脹便秘腹瀉糞便帶黏液如何診斷腸激躁症候群?首先要排除器官上的疾病,所以如果有體重減輕、大便有血、貧血、持續不斷的腹瀉、嚴重便秘、發燒、症狀在夜間發作、有家族性腸胃癌症病史或發炎性腸道疾病,以及超過50歲才發生症狀者,都應接受進一步檢查。如果沒有以上的症狀,而且徵候符合腸躁症診斷標準者,一般不需要進行其他的檢查。診斷的標準以第二版的羅馬診斷準則為主,下表所列的項目即為此診斷準則。腸躁症診斷標準◎在過去一年當中,至少有12個星期或以上* 感到腹部不適或疼痛,並具有以下3項中的2項或2項以上的特徵:排便後腹痛或腹部不適的情形得以改善伴隨著排便次數的改變(變多或變少) 伴隨著糞便質地的改變(便秘或腹瀉)◎以下1項或多項症狀經常出現,且可以用來區別不同型態的腸躁症。這些症狀並非一定要存在,但出現的症狀越多越能確認其診斷:排便次數不正常(每日多於3次或每星期少於3次)糞便型態不正常(塊狀、硬或鬆散不成形、水便)排便不正常(需用力解便,急迫的便意感或解不乾淨的感覺)解出黏液樣的糞便腹脹※並不需要連續12週如何治療腸激躁症候群?目前腸躁症並無法根治,治療的目的在於減輕症狀及減少發生的次數。在此情況下,治療需依照其症狀來診治而且需包含教育、信心的建立、飲食、各種支持性療法、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教育及信心的建立:首先必須瞭解的是,腸躁症是一種疾患,不該說一般的檢查沒有問題就是沒病。患者應該瞭解這是一種慢性疾患,但不會導致結腸炎、癌症或減少壽命。當面對此疾患時,能夠坦然接受,並與醫護人員共同尋找治療的方法。注意飲食:一項簡短的過去飲食記錄,或是記錄5天至7天的飲食狀況(表3-1),就能呈現其食物問題的所在。一些平常的食物可能與腸躁症有所關聯,但在排除這些食物前,個別的仔細評估是需要的。舉例來說,穀類麥片、小麥製品、乳製品、薄荷、柑橘類水果、柳橙汁、馬鈴薯、番茄、酒精、咖啡、茶和奇異果建議少吃。病患可嘗試一些低脂飲食、蔬菜(避免一些容易引起腹脹的蔬菜)、新鮮肉類製品、魚、家禽類、羊乳起司及羊奶或豆漿。同時,也可嘗試食用薑,因其可減輕腸絞痛、放屁(排氣)、噁心及腹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使腸胃道運作的功能更好。每日三餐應定時定量。另外,應避免兩餐之間的點心及宵夜,並避免刺激性的東西。記錄食物及症狀:應記錄一段日子內每日所吃的食物及其症狀,包含排便的次數及糞便的性質、疼痛出現的時間長短和嚴重度。患者應注意有哪些食物會加重其症狀,如此一來,便可以排除會加重其症狀的食物。避免會引起腹脹的食物:1. 避免乳糖及含有人工甘味劑(山梨醇)的食物和不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像是甘藍菜和豆類食物。2. 避免吃易產氣的蔬菜,像是萵苣、甘藍菜、包心菜及花椰菜。3. 避免豆類製品,像是豌豆、扁豆及以其他種類的豆類。 4. 避免喝會起泡的飲料,如可樂、汽水。 5. 避免吃穀類麥片、種子類食品或含多種穀類的食物。食用可減輕腹瀉的食物:避免奶類製品、玉米、小麥製品、柑橘類水果、咖啡和茶。避免食用人工甘味劑(山梨醇)。應多吃含麥麩的食物,因為可促進腸子的正常蠕動。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如麥麩、糙米、大麥……等等),會增加糞便的量,使糞便在腸內停留的時間久一點,糞便較能成形。食用可減輕腹痛及便秘的食物:增加食物的非水溶性纖維質,像是燕麥、小麥、燕麥粥、乾杏、梅乾和無花果等皆可食用。除非醫師有限制水分,否則建議每日喝上8大杯的水。減輕精神上的壓力行為治療、催眠療法、生理回饋、心理治療都是非藥物的治療方法。患者應認清其壓力的徵候及症狀並確認壓力的來源,進而選擇合適及安全的治療方法,同時醫護人員協助給予適當的建議。另外多運用社會支持系統,例如:家庭支持系統、親朋好友的支持或諮商,也會有所幫助。(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老是愛睏,治療出現曙光

老是愛睏,治療出現曙光

有人常常開車開到一半睡著而發生車禍;上班開會或上課時打瞌睡;坐車時睡過頭忘了下車;甚至吃飯吃到一半睡著了,更奇怪的是:有人當他突然很開心大笑或情緒緊張時,全身突然感覺無力或跌倒,這也許不全都是因為精神不濟想睡覺,種種現象都有可能是猝睡症常見的病症。猝睡症的盛行率每個國家及種族均不同,到底台灣的盛行率有多少,並未有人做過這方面的調查,但依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醫師榮潤國教授在2002年所發表的結果,顯示香港中國人的盛行率為0.034%,故推測台灣應該也有不少這類的病人。到底這種疾病要怎麼治療呢?其實目前這種猝睡症並未有根治的方法,建議病患最好尋求睡眠醫學專業醫師,才能得到適當的診斷及治療。長庚醫院睡眠中心及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玉書認為:猝睡症絕對不是一個心理疾病,而是腦部的疾病,故藥物治療應為首要治療方式,目前台灣市面上治療嗜睡的症狀主要使用(1) 利他能(Methylphenidate) (2) Modafinil,但因利他能與安非他命一樣同屬中樞神經興奮劑,故有心悸、頭痛、腸胃不舒服、胃口降低、噁心、體重減輕及失眠等副作用,針對嗜睡症做症狀治療,必須長期服用。考慮藥物本身會降低食慾,影響成長,因此在臨床上會採用「藥物假期」方式,在週末或寒暑假不需上課學習時,暫停使用,讓胃口恢復,生長迅速趕上,而不會有生長遲滯的情形發生。藥物大多在早上和中午服用,以免影響夜間睡眠。近年來另一種促進覺醒的藥物Modafinil已在台灣上市,此藥的作用機轉較單純,且副作用較少,為長效型製劑,一天服用一次即可,相當方便。至於猝到症狀的藥物治療,主要以抗憂鬱劑為主,目前在台灣的抗憂鬱劑種類極多,建議使用含有正腎上腺素及血清激素作用的抗憂鬱劑。在國外目前以Sodium Oxybate藥物治療猝倒效果相當不錯,但此藥台灣並沒有上市。猝睡症雖為腦部疾病,但環境因子也是重要因素,在治療上,藥物雖是主要治療方法,但黃玉書醫師建議:培養正確的睡眠習慣,每天要有充足睡眠〈至少8小時〉,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且白天有計畫的分段小睡〈如一天3至4次,每次10到20分鐘〉,對嗜睡症狀的減輕是有幫助的。當然家人的支持,老師的輔導,和工作環境的安全措施等等,對此疾病的癒後均有莫大幫助,此外也建議病人組織病友會或團體互相支持,讓病情能獲得良好控制並防止後遺症的發生。許多的民眾及家屬常常認為打瞌睡是正常的現象,而忽略病情,錯過就醫治療的最佳時機,目前許多國外研究顯示,若不治療,病人日後可能發生自卑、憂鬱症、肥胖、糖尿病比率增高,社交功能也會受到影響,更嚴重的甚至會發生交通意外或公安事件,其牽涉到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甚廣,因此發現自己有過度嗜睡症狀的民眾應儘早詢求睡眠醫學的專業醫師求診,找出真正的病因,及早治療。※延伸閱讀「為何我老是這麼愛睏?」此篇文章

「冬令進補」中醫預防醫學極重要的一環

「冬令進補」中醫預防醫學極重要的一環

華人是世界上最懂得進補的民族。每到冬至前後,居家常瀰漫濃郁竄鼻的陣陣藥香。易經云「冬至一陽生」此時,寒冷的陰氣盛極而衰,人體內的陽氣開始滋生,藉由中藥適時煽風助燃以積蓄能量,可使身體有足夠的熱能對抗寒冬。臺北縣立醫院中醫師傅宗楷表示,傷寒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另云「冬令進補,開春打虎」得知冬令進補可使來春生病的機會大大減少,是中醫預防醫學極重要的一環。雖說「冬宜溫補;秋宜平補」但台灣地處亞熱帶,冬季仍屬暖和,適合平補。只有寒風刺骨的寒流來襲時才宜溫補。平補可用補血湯:1兩黃耆、當歸2-3錢,紅棗、枸杞子適量,也可用八珍湯、四物湯加減之。但氣虛血弱、體質寒冷,如四肢冰冷、倦怠乏力、脘腹冷痛、肢節酸痛、容易感冒的人,無論是秋冬或暮春三月皆適合溫補。以十全大補湯、當歸生薑羊肉湯(即羊肉爐)、麻油雞、薑母鴨等最為常見。十全大補湯是冬令進補常見的基礎,再依不同需求加減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四君、當歸、川芎、熟地、白芍四物。如四物補血加四君補氣即成八珍湯,對氣血兩虛,症見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四肢乏力、說話有氣無力、婦女月經失調者都具良效。若虛寒症較重,則再加上黃耆、肉桂成十全大補湯,每味藥各用3-5錢,對虛勞疲極可奏奇功。虛寒容易心悸者,人蔘可選用高麗蔘2-3錢。若虛症不甚或血壓易高可用粉光、太子蔘、黨蔘取代人蔘。胃腹寒痛或四肢冰冷、易鼻子過敏者,可加生薑1-2兩,棗、枸杞適量,補血滋養又可增加湯頭甜味。肉類可用羊、豬、雞、鴨,即成藥香味美的進補極品鍋了。冬令進補雖可改善體質,但並非人人適宜。傅宗楷醫師提出幾點禁忌如下:體質燥熱、壯實易上火之人,如面紅目赤、口乾舌燥、溲黃、便秘、舌苔黃膩症狀者,切忌溫補。感冒如咽痛、咳嗽痰黃、發燒、皮膚紅疹、搔癢者,也不宜進補。有心血管疾病之人如高血脂、高膽固醇、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者,也勿吃補,以免氣血亢盛上衝,釀成意外。切忌高麗蔘、大量炙黃耆、肉桂。有腎臟病、糖尿病、痛風的病人,補藥中高熱量的濃湯、油脂、肉汁容易誘發或加重病情。補湯中的酒精成分也會對肝膽疾病之人加重其代謝之負擔,更會刺激腸胃潰瘍,加重病情。婦女生理週期時也不宜進補,以免增加排血量,延長生理週期,反造成不適。孕婦不可服用十全大補,因含肉桂,恐促子宮血循,導致流產。冬令進補應依天候變化與本身的體質、健康狀況選取最適宜的配方,才能達到效果,建議民眾找合格的中醫師開立處方,祝大家有個溫暖而健康的冬天。

冬季常見的困擾─「寒冰掌」

冬季常見的困擾─「寒冰掌」

每到冬天,氣溫逐漸下降,有些人就特別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的困擾。例如體型瘦小的女性;有貧血、低血壓或低血糖的患者,還有一些老年人或身體衰弱的朋友特別容易出現這種症狀,甚至會不好意思和別人握手,就怕自己的「寒冰掌」會把別人嚇一跳。臺北縣立醫院中醫師鄭昌賢表示,藉由中醫體質調理可以改善手腳冰冷的症狀。從中醫觀點來看,冬季是陽氣內伏的季節,而手腳相對於身體軀幹而言是人體的末稍。冬季「陽氣內守,不達四末」,所以在冬天特別容易出現手腳冰涼的現象。手腳冰涼的現象又可以簡單區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手腳冰涼,身體也怕冷的,這種人大多是「虛寒」體質;另一種類型是手腳冰涼,但是身體卻熱呼呼的,這是因為身體陽氣無法運送到手腳末稍所致。這兩種體質都可以透過中醫的體質調理而改善。除了中醫體質調理外,幾點日常小建議也須留意。【規律運動】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週最少三次,每次約20-30分鐘,做到稍微出汗為止。建議你不妨一早起來做運動,健走大步往前走,雙手順便甩一甩,走上30分鐘,全身就會熱起來。運動不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更有助於強化體溫調節的能力,讓你整天都充滿活力。【重視飲食調理】鄭昌賢醫師指出,在冬季的日常飲食應以「溫」、「補」為主,避免冰涼飲品、生冷食物和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合理安排一日三餐,攝取均衡、營養的食物,增強身體的抗寒能力。有抽煙習慣的朋友,因為抽煙會導致血管硬化、降低身體血液循環,建議要戒煙或減量哦。【注重防寒保暖】冬季氣候變化多端,要多添加衣物,加強身體及手腳的保暖,如騎乘機車要戴口罩、手套;睡覺前,記得穿上保暖的毛襪,不僅可以幫助雙腳防寒,更可以改善睡眠品質。

面對流感你準備好了嗎?

面對流感你準備好了嗎?

每年11月至隔年4月是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季節,年長者、嬰幼兒及免疫力弱的民眾要多注意了!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經由空氣飛沬傳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可分A、B、C三型,以A、B型較為嚴重。臺安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   羅佳琳指出,流感會引起高燒、寒顫、頭痛、肌肉酸痛、關節痛、倦怠、食慾不振、眼睛發紅等症狀,其嚴重性主要是它所引起的併發症,其中有些可能導致死亡。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肺炎,其餘有肌炎、心肌炎、心包膜炎、神經系統併發症與小孩的雷氏症候群。流感每年均在世界各地造成嚴重死亡,其中又以老年人為主要侵襲對象,特別是1918至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最為嚴重,當時造成超過2千萬人死亡,2億人以上感染。由於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不錯,歐美先進國家自1940年代起,即鼓勵如老人及心肺疾病患者等高危險群每年定期接種。而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更基於幼兒感染流感常須住院治療,因此自2004年起,建議6-23個月之幼兒也納入每年常規流感疫苗接種,以預防流感之侵襲。台灣行政院衛生署於民國87年首度試辦「65歲以上高危險群老人流感疫苗接種先驅計畫」,接種後的評估顯示對於住在安養機構、養護機構、長期照護機構及榮民之家之老人,的確可以降低54%因肺炎或其他心肺疾病住院之機率;對於過去1年曾經住院者而言,接種流感疫苗更可降低75%因肺炎或心肺疾病住院之機率,顯示疫苗的確具有保護力。由於台灣的流感疫情,多自11月下旬開始升溫,至聖誕節進入高峰,一般持續至農曆春節期,流行期可延長至隔年2、3月;而流感疫苗需於接種2週後才能達到充足保護力,建議民眾及早施打。流感疫苗是相當安全之不活化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分開不同部位同時接種,或間隔任何時間接種。因此,如年齡已滿6個月以上者,且並無對蛋之蛋白質或疫苗其他成份過敏、過去注射流感疫苗未發生過不良反應、亦無發燒或急性病症等不適合接種等狀況,均可接種;但如為孕婦,是否接種,則由醫師評估。除了接種疫苗,羅佳琳醫師提出幾點提醒民眾需要注意培養的正確衛生習慣:勤洗手,雙手盡量避免碰觸眼、口、鼻等黏膜組織。居家保持空氣流通。咳嗽、打噴嚏需遮掩口鼻。若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等症狀,外出時應戴口罩,並避免上班上課並迅速就醫。做好充足準備,面對流感季節的來臨。

巴金森氏病的治療

巴金森氏病的治療

巴金森氏病肇因於人類腦部協調運動的多巴胺神經元細胞退化,進而有肢體顫抖、僵硬、動作減緩與身體不平衡等症狀。這類多巴胺神經元細多數存在於腦幹的中腦黑質與大腦基底核,易受外界毒性物質,如農藥除草劑或感染,而受傷死亡。然而基因的影響是近年來熱門話題,一則有遺傳性家族個案報導而有基因突變的研究,另一方面亦發現人類族群中基因多型性現象與此病相關論述。不論立論與結果如何,致病機轉中應該皆涉及環境與基因兩項因素。多巴胺神經元細胞受傷後死亡,需要維持原有功能就要有多巴胺這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存在,因而需要外加左旋性多巴胺(簡稱為左多巴)進入體內。這種神經傳導物質經由口服吸收後會於未及腦內即被代謝掉,或於進入腦內也會被腦中其他酵素去活性。藥物學上針對前者會於左多巴的藥片中加上代謝酶抑制劑。至於後者則也有針對腦中酵素的抑制劑,與左多巴合用可增加左多巴有效濃度與作用時間,因此常使用於巴金森氏病中晚期病患併發突有藥效不彰的「斷電現象」。此外,也有不少藥物屬於左多巴接受器的促進劑,即或於左多巴不足量之際,亦可使神經下游功能持續下去,因而成為初期巴金森氏病患的首選治療藥品。新店耕莘醫院 王文奇醫師表示,外科手術治療巴金森氏病患已行之多年,多數用於抖動或僵硬嚴重的病患。以電腦影像進行的立體定位電燒灼術係欲去除神經迴路中過度強烈的信號,以期平衡迴路中的神經信號。但終究巴金森氏病起因於多巴胺神經元細胞退化,故而有人進行細胞植入治療法。近期幹細胞的研究盛行,幹細胞植入會是針對神經退化治療的一種新契機,請拭目以待。至於另一治療,以類似心臟調節器的深部腦刺激器植入腦基底核或下丘腦核處,亦造福許多病患。因此不論生物學或機械學上成就,都成為現代醫學進步的推手。

發覺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

發覺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

一、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有哪些?2歲:無任何語彙。3歲:無任何句子。4歲:國音(注音符號)常見有明顯且固定的錯誤模式。5歲:結結巴巴、句型錯置(代名詞顛倒、主詞-動詞-受詞順序有誤)、詞不達意或無法理解。伴隨情緒障礙(如自閉症)的特有語言模式。智能或認知能力受限所產生的語言遲緩。 二、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有哪些?《器官障礙》聽覺器官疾病、大腦(或神經)傷害、喉鼻部發聲器官疾病。    《體質障礙》身體器官性疾病導致發育遲緩、遺傳性疾病、智能不足。    《情緒障礙》自閉症。    《環境剝奪》隔代教養、跨文化扶養人(如外籍媽媽或褓姆)、弱勢族群(如偏遠地區)的孩子較不易得到學習機會。【常見語言發展障礙的例子】一、構音異常: 國音發聲上出現增減或取代錯誤。   二、結結巴巴(語暢異常):俗稱「口吃」。口吃的現象就是重複說一個音、字或詞,或者有嘴形卻說不出話來。絕大部分發生在兒童4歲以前,因為學語經驗有限,而造成的暫時現象。如果周圍其它人具有口吃現象,孩子亦可能耳濡目染,學得口吃,極少部分的口吃是因為心理因素。所幸大部分孩子會隨著年齡成長、經驗累積而改善。 三、智能不足:智能與認知能力主導語言的發展,因此智障者雖具有一般聽能與說話器官,在語言學習上仍明顯有下列現象:語彙數比平常人少,主要用於表達具體事物,句法結構類似一般人,但句子較短且簡單化。邏輯能力較弱,與人互動常因表達不合宜被誤會,且有構音及音調的障礙。 四、自閉症:自閉症小孩在學習和人際關係的發展上,有極明顯的困難,因此在語言發展上,也造成極廣泛的影響。大多數自閉症兒童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五、發展遲緩:他們的語言障礙特質,主要在認知發展落後,造成語言表達停留在非口語期,或是簡單口語期的能力,有些伴有構音困難。針對這一群孩子,首先要與照顧者協力營造一個充分學習的環境,其次是減少器官或體質障礙造成的影響,然後藉由早療或復健協助,加強學習以趕上落差。對於語言發展障礙的孩子,孩子自己以及家人莫不憂心重重,天主教聖功醫院 林雪驥醫師建議及早尋求鑑定機構或醫療單位協助,明瞭如何幫助孩子們學習。目前國內不論是早療機構、復健機構或教育單位已有無數的專業人員投入,目的無非是希望幫孩子們一把,協助他們儘快趕上進度,或者在他們的能力內,爭取最佳的發展。

「偏頭痛」超過三分之二都是女性

「偏頭痛」超過三分之二都是女性

頭痛一般可分為腦部引起的頭痛或腦部以外所引發的頭痛。所謂腦部引起的頭痛就是腦子裡面長東西,如腦瘤或腦出血,此種狀況比較嚴重,需開刀治療,但此種頭痛所佔的比例極少。而腦部以外所引發的頭痛,又以緊張性頭痛(張力型頭痛)與偏頭痛兩種最為常見,頭痛患者有九成以上都是這兩種情形所引起的。腦部以外所引起的頭痛,問題較為單純,主要是受到外在的影響產生機能性的失調,而非腦內產生實質病變。◎腦瘤或腦出血:這類型頭痛的特色就是一天比一天更痛,特別是早上起床的時候,吃止痛藥也沒什麼效果,因為此時腦壓最高,同時會有噁心嘔吐的症狀,隨著病情的惡化會出現神經功能的缺損,例如手腳無力、麻木、走路不穩。◎緊張性頭痛:緊張性頭痛的特色在於發作時頭部肌肉緊繃,尤其是兩側顳葉(太陽穴附近)及頸部的肌肉緊繃,感覺像是孫悟空套著緊箍咒。緊張性頭痛的原因一般跟工作壓力與睡眠不足有關。 ◎偏頭痛:這類型頭痛的特點就是一側太陽穴會有抽動感,抽動情況類似心臟脈動,也有部分患者兩側太陽穴皆會抽痛。臺安醫院 黃尚本醫師指出偏頭痛最主要的發病原因,是血管不正常的收縮與擴張,造成腦部壓迫感,而血管的收縮擴張,基本上與自律神經系統有關。偏頭痛並非腦部本身有問題,而是機能性失調,包括:睡眠不足、天氣變化、月經前後、個人狀況、刺激性飲食。偏頭痛患者中,超過三分之二都是女性,主要是因為女性在情緒的控制上較不穩定,容易生氣、焦慮與衝動。研究更發現,偏頭痛尤其好發於10幾歲到40歲左右的女性身上,這與工作忙碌、家庭壓力、月經週期有很大的關係。有些偏頭痛患者在發作前會有視覺前兆,像是看到閃光或黑影、產生幻覺、嗅覺異常,有的患者某側身體或臉部會暫時麻木。偏頭痛患者在發作期間,頭部會感到劇烈的抽痛,嚴重者會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輕度活動也會讓頭痛情形加劇。發作時的疼痛程度,與個人體質以及當時的情緒有關,如果患者已經連續好幾天沒睡好,頭痛將更為嚴重。偏頭痛發作時通常會持續4小時以上,甚至長達數天的時間,個體間的差異很大。有頭痛體質的病人,應該到大醫院的腦神經科進行檢查,以排除是否為腦部病變造成的頭痛,醫師會先為患者進行神經功能檢查,以瞭解其神經功能是否有缺損。神經功能檢查是簡易的動作測驗,如有需要,醫師也會安排患者進行腦波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