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慣用單手,手部肌肉可能已受傷!

慣用單手,手部肌肉可能已受傷!

有沒有注意到,平時你是怎麼拿東西的?倒開水時是一手拿水壺倒,還是兩手捧水壺,拿書怎麼拿?托盤怎麼拿?不論是重複抽出檔案、鍵入資料、拿滑鼠、建檔,或者是拿較重的書本、湯碗、水壺,甚至是幫小孩洗澡等,通常拿取的方式,都很自然的會用一隻手去拿,以四指及大拇指抓取。臺安醫院復健科醫師 鍾佩珍指出如果長此以往,當使用者發現已經無法從書架上抽出書本或拿東西時,很可能手腕已經高高的腫起來了。這時候,就必須要趕快找復健科醫師,做副木來讓受傷的肌鍵休息,用藥物及復健治療的輔助,例如抓啞鈴、在椅背等圓圓的東西上轉等動作,來訓練伸腕直肌。此外,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必須用到大拇指的動作,一次都要用兩隻手一起做,不要只用單手,因為雙手會更有力量。例如拿水壺時,不要用一隻手直接握著水壺的手倒水,最好是一手握水壺的手把,另一手也扶著水壺,以兩手的力量共同分擔水壺的重量,才不會造成傷害。又如書架上的檔案不要放太緊,抽出時不必過於用力;抽取較重的檔案時,最好在一手拉出後,以另一手在檔案底下接住,而不要直接用一手拿下來,以免傷害大拇指及手腕。此外,端盤子時應該用托盤,且手應該平托在托盤底下,而不是用手去抓盤子或托盤;鍵入資料、使用滑鼠等時,每卅分鐘就應該要休息一次;拿太重的東西最好分次拿取或請人幫忙,不要怕麻煩或逞強。這些日常生活上的動作,應該隨時隨地注意可能的傷害。而已經受過傷害,必須使用副木的患者,就一定要好好休息;如果仍不願休息而勉強不當做某些動作,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因為使用副木,就等於是要強迫患處休息,再不休息,則不但患處要抵抗副木的力量,而且其他未使用副木的部位會受影響而更用力,又造成其他部位的傷害。

耳朵嗡嗡叫,是生病嗎?

耳朵嗡嗡叫,是生病嗎?

一般人對於『耳鳴』這種症狀所知有限。當耳鳴患者身處安靜或密閉場所時,容易發生耳鳴;有人形容聲音是「嗡嗡叫、哼聲、鈴聲、吱吱叫」等,實在令人不堪其擾。根據統計發現,耳鳴的發生率男性高於女性,隨著年紀增加,罹患率也會隨之增高。通常,耳鳴與聽力受損有所關連,在幾近65歲至74歲的男性耳鳴族群,約有12%的聽力會受到影響;其實,在孩童時期也可能會有耳鳴的情況發生,但很少被察覺。新店耕莘醫院藥劑科藥師 彭子安表示,大多數耳鳴發作的病患都認為自己有嚴重的疾病,但耳鳴只是一種鮮少發生的「症狀」而已,由於這種問題的病理成因所知不多,因此侷限了治療成效。其實,有很多原因都會造成耳鳴的現象,臨床上必須找出根本原因予以處置。主要引發耳鳴的因素約可區分為:1.) 外來因素引起:像是噪音所產生的耳聾或是感染,如中耳炎或腦炎等、梅尼爾氏症(一種耳內疾病,伴有暈眩症狀)、頭部發生外傷或腫瘤或服用藥物所引發;最常發生的為水楊酸類藥物(如阿斯匹靈)、非固醇類消炎藥、利尿劑、抗生素以及癌症化學治療藥劑等。2.) 自身因素引發:頸部動脈狹窄、辦膜性心臟病、貧血、耳部鼓膜肌肉痙攣等,有時也可能是牙科方面的問題。提醒您務必在就診時向您的主治醫師詳細敘述自身症狀,如頭暈感、疼痛感等、生活習慣,如長期飲酒的習慣、工作壓力沉重或日夜作息不規律、或失眠等、服用藥物以及曾患有的疾病或頭部外傷;便於醫師安排相關的檢查,以利找出原因對症治療,改善耳鳴的症狀。

現代文明病:乾眼症

現代文明病:乾眼症

眼睛乾澀儼然已成為現代文明病,其中以中、老年人占大多數,尤其是停經後婦女為數更多,不過近年來有乾眼問題的年輕人口快速成長攀升,追究其生活型態,包括使用電腦,長時間上網、看電視,長期配戴隱形眼鏡以及空調環境等,都讓這群年輕族群提早面對「乾眼」困擾!隨著個人體質的不同而異,除了眼睛乾澀外,也伴隨著紅、癢、模糊、畏光、流淚、刺痛、易疲勞、灼熱感、異物感,或出現白色分泌物等症狀,甚至淚流不止,尤其在早起或傍晚時眼睛都會覺得特別乾澀。眼科醫師採用「淚水測試」。正常人5分鐘內淚水分泌量可沾溼試紙達10mm,一旦淚液分泌少於5mm,你可就罹患乾眼症了,治療乾眼症必須找出病因來對症下藥。乾眼症屬於慢性病,不易根治,若不好好追蹤檢查,嚴重可能導致角膜病變影響視力。乾眼症的預防及治療,需要每方面兼顧才能有成效,除了要保持正常生活、充足睡眠和均衡飲食,注意周遭環境及用眼習慣,避免眼睛的發炎及傷害,並多注意給予眼睛補水的動作,養成正確的用眼習慣。諾貝爾眼科醫師 張朝凱表示,緩解眼睛乾澀主要點用人工淚液是最普遍的治療方式,以補充淚水及調理不健康的淚水成分。近來國外醫學界提出「乾眼症診療的新觀點」,乾眼症與眼睛的發炎有著密切的因果關係,治療方法可藉由增加淚液以及保護眼睛,來除去眼睛發炎所造成的傷害。乾眼症除了用人工淚液補充水分外,平時也可以多用熱毛巾熱敷眼部,每天34次,每次10分鐘,若有配戴隱形眼鏡者,可要減少配戴時間了。

預防齒槽骨脊萎縮,立即植牙並非萬靈丹

預防齒槽骨脊萎縮,立即植牙並非萬靈丹

牙科門診,常聽到許多民眾因為疾病或者意外而導致牙齒脫落、甚至必須拔除的狀況,有時候未經過適當處置,造成將來齒槽骨嚴重萎縮,在美觀上或口腔復健的過程中都造成極大的困擾。黃怡豪醫師表示,拔牙後立即植牙的確是一個好方法,不但可以縮短療程,而且可以大致保持牙齒周圍組織及齒槽骨的原本的型態。因為在牙齒拔除後,不出幾個月,齒槽骨脊就會開始萎縮,一年後萎縮量甚至可達60%以上,在這種情況下想植牙就有可能必須擴大手術,事倍而功半。此外,如果拔牙處有根尖感染病灶,或者有嚴重牙周病感染發炎的現象,則不適合採用拔牙後立即植牙的方式復健。然而難道有發炎感染病灶的拔牙位置,就無法保存牙周組織及齒槽骨嗎?黃怡豪醫師解釋說,這樣的狀況就必須採用“牙脊保存術”,以自體骨或人工骨粉配合再生膜,把拔牙後的空缺填補起來,提供支撐效果,防止以後齒槽骨脊萎縮塌陷,效果也相當不錯。拔牙後是否適合立即植牙仍是須要諮詢專業的醫師,並且也可以在無法立即植牙的情況下,做好牙脊的保存,確保將來植牙的“骨本”。

小孩的牙齒怪怪的

小孩的牙齒怪怪的

在牙科門診中,經常聽到媽媽們很憂心的問:「醫師怎麼辦?我們家寶貝怎麼長了兩排怪牙齒,會不會有什麼不好?會不會傷害他呢?」或者是說:「我家寶寶長出的牙齒很怪喲!不是像一般牙齒是平的,反而是上面有三個凸凸的小隆起。要不要考慮把牙齒磨平,不然他可能會不舒服。」像這一類的問題,大概發生的年齡都在五至六歲,小朋友開始長新牙齒的階段。第一顆恆牙的萌出,通常是下顎的第一大臼齒,位置在所有乳牙的最後面。因為位置比較後面不明顯,而且又不會有乳牙脫落,所以常常不知不覺的就長了出來。但在有些情況下,第一顆恆牙的萌出,卻會是出現在下顎正中門牙附近,這時問題可能就會出現了。臺安醫院牙科醫師 陳和錦指出一般而言,恆牙的牙胚向咬合面萌出,可以使乳牙的牙根被吸收。等到恆牙長出口腔內時,乳牙的牙根大概也都被吸收的差不多,所剩無幾了。所以乳牙就會鬆動後自然脫落,恆牙再取代之。可是在某些情況下乳牙排列的比較緊,而且又因為恆牙會比乳牙較大,造成恆牙無法移到唇側,於是就無法直接壓迫到乳牙的牙根。牙根不被吸收,乳牙就不會脫落,恆牙只好由舌側長出。於是小孩子就有兩排牙齒的情形。碰到這種情況,家長也不需太緊張,只要就近找個牙醫師把乳牙拔除,即可解除兩排牙齒的怪現象,順道也可以請牙醫師替寶寶作個口腔衛生檢查及洗牙等清潔維護。但是得請家長須稍微留意一點:小孩子的牙弓(指的是牙齒長出的上、下曲線顎骨)可能比較小或恆牙比較大,在未來也許會有牙齒排列不整齊的趨勢,可能需要考慮安排孩子接受牙齒矯正治療,才能使他有一口整齊又好用的牙齒。這是因為門牙的牙齒有四個生長點,一個在舌側靠近牙齦的地方;三個就在門牙的上面。牙齒的形成是鈣化組織慢慢的堆積而成,所以在生長點的附近會顯得較突起,就如同後面大牙的牙面突起般,也都是生長點所在的位置,是非常正常的。隨著年歲的增長,牙齒自然磨耗,漸漸地突起就便平平的了,不需要找牙醫師提早幫他磨平。再次的提醒您,孩子在長出第一顆牙齒後就應該每半年帶去給牙醫師作定期口腔檢查與學習潔牙的清潔維護。健康的牙齒是帶給孩子健康一生的基石,疏忽不得的。

認識《紫尿袋症後群》

認識《紫尿袋症後群》

一般人的觀念都是「尿液是黃色」的,怎麼會有紫色的尿液呢?其實,紫色的尿液不是常見的現象,這是因為慢性病患因疾病的關係,需要使用到導尿管,而使得流到尿袋的尿液呈現紫色的顏色,所以稱之為「紫尿袋症後群」。新店耕莘醫院家醫科醫師 廖俊凱表示紫尿袋症候群是一個少見的現象,1978年首次於國際著名雜誌發表。這些病人常患有腸胃方面的問題(如便秘)及容易有泌尿道感染的情況。臨床上,病人可能無明顯的不適 (如發燒、疲勞、食慾下降等)。現行的醫學研究中也證實了這一點,有學者在長期照護機構中,探討具有插導尿管的157位慢性病病患,進行紫尿袋症候群的研究。其中,常見的疾病有腦中風、糖尿病、失智症等,有13位被診斷出具有紫尿症,這幾位病患皆有便秘的問題,而必須依賴灌腸或借助口服軟便劑來排便,尿液檢查結果為pH值大於7.0 ( 正常範圍pH值5-7、小於7為酸性、大於7為鹼性 ),尿液細菌培養則為前面提到的菌種。紫尿袋症候群通常發生在女性的機率大於男性,而且如果有慢性疾病及需長期臥床、患有慢性便秘的腸道機能障礙、須長期放置導尿管、常患有泌尿道發炎的現象、尿液呈鹼性…等病換,也常常會出現紫尿袋症後群。如何來預防紫尿袋症後群的發生?9首先,必須常注意病患具有尿道插管的尿袋顏色;其次,平時要攝取大量的維他命C來維持酸性的尿液,同時改善腸道環境,如攝取益生菌、加強腹部按摩等及多攝取水份;此外,經常更換尿管及尿袋、保持皮膚及生殖器官的清潔,加強照顧者及家屬的衛生教育,才能有效避免紫尿袋症後群的發生。

兒童期性別認同障礙症

兒童期性別認同障礙症

所謂「性別認同障礙症」,乃指患者強烈而持續認同異性的性別,而非僅為了得到此文化背景下身為異性可得到的任何利益。此外,病人對自己的性別持續感到煩惱,或對自己的性別角色感到不適當。根據國際疾病分類,性別認同障礙症可分為五種。其中的兒童性別認同障礙症,指發生於青春期前的兒童,對自己天生的性別感到持續且強烈的困擾,急欲改變自己的性別(或堅持自己是另一性別)。而且,腦海中經常盤繞著如何穿著異性的衣物,做異性的打扮,或參與異性的活動;有時會拒絕承認其解剖學上之性別特徵。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何志培表示,通常這類患童並不會因其對性別角色之混淆而感到困擾,卻常會遭遇其家庭或玩伴之拒絕或取笑而感到困擾。若僅是單純的「娘娘腔」或「男性化」,並不足以構成此診斷,因這類患者對性別角色之認同往往已達嚴重程度。在青春期以後,此診斷便不成立。此症的病因,可分為下列幾種:1.) 解剖生理異常:如克來恩菲特症候群(見註)的男童,常有女童氣質。2.) 遺傳素質因素:如男孩長得俊秀;女孩粗壯、好動等。3.) 環境、教養因素:如母親的情緒、家庭氣氛等,對兒童性心理發展影響很大。在童年時期,由於父母本身的人格問題、偏好,或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特殊要求,如讓男孩穿女裝,會使他培養出女性氣質。又或讓女兒從小穿男裝,常由粗獷的父親來帶,也會使她呈現男孩氣質。防治方面,積極對兒童從小培養他們對其性別的正確認同,父母更不應憑自己的愛好去塑造孩子的性別。對於已有障礙者,可使用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對於父母心理不夠健康或家庭矛盾者,可對父母施予心理治療或家庭治療。

營養不夠!小心老的快!

營養不夠!小心老的快!

現代人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普遍有飲食攝取不均、營養不足的現象!雖然市面上飲食選擇多元,但大多為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導致攝取過多熱量,卻未確實補充身體所需的重要營養!健康吉美健檢中心院長 楊培鎮醫師表示,長期營養攝取不均,容易加速老化,建議國人養成每天固定攝取蛋白質來源,補充人體一天所需的營養素! 健康吉美健檢中心院長 楊培鎮醫師表示,牛奶及豆漿的營養成分都很豐富,牛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鈣質,動物性蛋白的成分容易被人體吸收,提供人體生長及發育所需要的養分。豆漿屬植物性蛋白,富含大豆蛋白及多種胺基酸,零膽固醇不易產生熱量,長期飲用可加強抵抗力,增進人體健康。健康吉美健檢中心營養師洪誼芬表示,豆漿與牛奶搭配飲用,營養更加分! 根據統計,全亞洲人有85%患有乳糖不耐症,一喝牛奶就有脹氣腹瀉的情況,有鑑於此,健康吉美健檢中心營養師提醒民眾別忽略營養補充的重要性,針對乳糖不耐症或不喝牛奶者,豆漿可提供完整的營養素,價格也較牛奶經濟實惠。研究結果也指出,豆漿含有人類必須的多種營養素,是現代營養學家公認的優良營養食品!究竟豆漿含有其它哪些營養素?健康吉美營養師特別提出五大特點可供民眾參考:1.) 零膽固醇:豆漿為大豆蛋白,不含膽固醇外,也有研究指出大豆蛋白能幫助降低膽固醇。 2.) 富含大豆卵磷脂:有助乳化脂肪,還能強化腦神經細胞膜完整性,預防老人癡呆症。 3.) 富含大豆異黃酮:植物性荷爾蒙,研究發現可改善女性更年期不適症狀,並能降低乳癌、攝護腺癌的發生率。 4.) 鐵質含量為牛奶的四倍:可預防貧血,增進造血功能,調節生理機能。 5.) 植物性蛋白質:可修補組織,提供成長所需營養素。 健康吉美健檢中心院長 楊培鎮醫師提醒民眾,均衡飲食是維持健康的重要關鍵,不僅食物攝取要均衡,水分與蛋白質的補充也不能少。蛋白質可藉由豆漿等健康飲品中攝取,但必須把握低糖或無糖之原則。一般散裝豆漿的製造過程及衛生管理不明,缺乏品管監控,糖份也偏高,建議可於便利超商選擇營養成分標示清楚的包裝豆漿,對健康更有保障。另外,在包裝豆漿購買時除了認清保存期限外,也可特別注意是否有標示低糖或無糖,或通過健康食品認證等。目前也有豆漿特別添加了"膳食纖維"成份,能促進腸道蠕動,也是營養補給品的不錯選擇之一。

糖尿病引發腎病變

糖尿病引發腎病變

目前台灣的尿毒症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是因長期糖尿病引起,因此腎臟病變是糖尿病主要的併發症之一。一般估計,第一型糖尿病,即胰島素依賴型患者,約有40~50%之病患會有腎臟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經過20年之後,也有20-25%的機會併發腎臟病變,但因糖尿病患者中,第二型佔大多數,因此尿毒症患者中主要都是以第二型患者為多。糖尿病腎病變的臨床症狀主要是蛋白尿、腎功能異常併發高血壓。又可將其病程分為臨床前期及臨床期。在臨床前期時,要腎絲球過濾速率反而上升,而且腎臟變大,因此抽血檢查時,腎功能仍是正常,但若積極控制血糖到理想範圍時,其經過數星期仍有可能會恢復正常。另外臨床前期還有另一特點,也就是微白蛋白尿,此時你用一般驗尿試紙是檢測不出蛋白尿,祇能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才可以得知微白蛋白尿產生。但此時若積極治療,仍有機會恢復。因此在此時期給予積極診斷及治療是必要的。臺安醫院腎臟內科醫師 甘耀東指出一旦進入臨床期,初期表現蛋白尿,其後很快地,腎功能開始受損,有時在很短時間內就進展到腎衰竭的程度。一般而言,要進展到臨床期,至少得糖尿病在5年以上。每個病患之間,進展速度,不盡相同,平均而言約每個月下降1%腎功能左右,一般而言,從蛋白尿到腎衰竭約經4-5年左右。當病患發生糖尿病腎病變時,約有90%以上的機會會同時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因此每年定期作眼底的檢查,不但有助於視網膜病變的早期治療,也有助於腎病變早期偵測。另外一旦有腎病變產生,絕大多數病患會同時產生高血壓,而高血壓也是腎病變惡化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在控制糖尿病的同時,高血壓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就糖尿病腎病變之處置包括:一、嚴格之血糖控制:雖然並無確實的證據可證明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完全避免腎病變之併發症,但的確依統計可以發現血糖控制愈不好,其併發症發生機會愈大。二、高血壓之控制:良好的血壓控制,目標立在130/80mmHg以下,過去研究發現,當血壓控制得宜,其腎功能惡化速度也會減緩。三、低蛋白飲食:無論是糖尿病或非糖尿病引發之腎臟疾病,低蛋白飲食皆可減緩腎功能惡化,一般而言,其蛋白質容許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約需0.6公克之蛋白質。

電腦族眼睛保水祕笈

電腦族眼睛保水祕笈

資訊科技時代來臨,電腦使用的普及,不少長期在電腦前工作的朋友常常會覺得眼睛乾澀、視力模糊,這其實很可能就是乾眼症的早期表現。提醒各位,對這種狀況不可掉以輕心。根據美國全國職業保健與安全研究所的調查顯示,每天在電腦前工作3小時以上的人之中,有90%的人眼睛有問題,表現症狀是:眼睛乾澀、頭痛、煩躁、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等,這種電腦視力綜合症就是典型的乾眼症。日本眼科醫學會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每3名長期面對電腦螢幕的工作人員中,就有1名患有乾眼症。因此,在電腦前工作的人需要特別注意保護眼睛。諾貝爾眼科醫師 張朝凱表示淚液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濕潤眼球;二是保持眼球的潔淨;三是與眼屈光有關。如果淚液分泌太少或者蒸發過多,角膜表面和結膜表面得不到足夠的滋潤,看東西時,就會出現視物不清、眼睛痠澀等狀況。而眨眼是一種保護性的神經反射作用,使淚水均勻地塗在角膜和結膜表面,以保持其潤濕。正常人每分鐘眨眼約為10~20次,倘若長時間凝視電腦螢幕,眨眼次數常減少至每分鐘4~5次,眼睛便會感到乾澀。防治乾眼症,最重要還是讓眼睛充分獲得休息。若是無法避免與電腦為伍,我建議電腦螢幕上顯示的亮度應為周圍光線的3倍左右,螢幕的上端稍微低於視線10~15度,眼睛與電腦螢幕距離要保持在30cm以上;在電腦前每工作1個小時,就應該閉目休息10分鐘,並用手按摩放鬆眼部周圍的肌肉,或者眺望遠處的景物等;此外,也可使用一些人工淚液來滋潤眼睛,或刻意增加眨眼的次數,在飲食方面,可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例如胡蘿蔔和動物肝臟等。別漠視乾眼症,往往一開始只是感到眼睛乾燥和痠澀,眼睛尚處於功能性損傷的階段,但是如果這時還不注意保護眼睛,持續讓你的眼睛長期處於乾燥的狀態,則可能引起角膜上皮細胞的脫落,造成器質性的損傷,當症狀進一步惡化,則可能嚴重影響視力。最後還是要再次叮嚀你,注意生活飲食規律正常,避免熬夜,才是眼睛保健根本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