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何謂飛蚊症?

何謂飛蚊症?

飛蚊症只是一個通俗名詞,醫學名稱為「玻璃體混濁」。諾貝爾眼科醫師 張朝凱指出當正常清澈的玻璃體液化、發炎或出血以後,形成混濁點,在這時候人就會察覺到其眼前的視野出現點狀、線狀、圓圈或者類似蜘蛛網狀的飄動影像,也有兩種以上形狀合併出現的可能性。這些懸浮物通常在我們眼球停止運動仍會繼續移動,因此有了飛蚊症這個稱呼出現在視野中心,而且較少移動的「飛蚊」會引起比較多的注意及困擾,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在週邊視野出現的「飛蚊」通常會被忽略,它們只是偶而才出現,而且要在特殊眼球位置,或很大的眼球運動才會注意到。通常在強光下或背景亮度均勻的情況下,容易察覺,如閱讀時。造成「飛蚊症」的原因還有因視網膜剝離、破裂所產生的小量眼內出血。其他常見的還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所引起的。

糖尿病的中醫治療

糖尿病的中醫治療

根據衛生署的追蹤,在診所就診的糖尿病患者有三分之一是老人家,即使以最寬鬆的標準檢視,仍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控制不良。糖尿病控制指標是糖化血色素 (HbA1c),代表患者最近三個月的血糖波動幅度,美國訂為百分之七以下為良好,歐洲則訂為百分之六點五,但在台灣,即使是放寬標準,訂為百分之八以下,仍有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不及格,表示血糖控制情形極須改進。此外,歐美將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病患,嚴格要求病患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5mmHg以下,因為糖尿病患者合併血壓控制不良,進一步併發糖尿病腎病變的風險,是血壓正常糖尿病患者的二到三倍。糖尿病,中醫古稱為『消渴病』,是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對胰島素接受力減弱所引起的高血糖狀態,進一步表現為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的病症。發病年齡不限,但近年來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所以如何幫助患者維持穩定血糖,進而恢復其自體調節能力更顯重要。傳統中醫將糖尿病依『消渴病』的分類,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大類。一.上消症:飲水多而小便少,水消於上,屬肺燥。二.中消症:食穀多而大便堅,食消於中,屬胃熱。三.下消症:飲水隨飲便下,飲水一斗,小便一斗,小便味甘而白濁,屬腎虛。杏儒中醫診所 蔡醫師指出血糖高,血管內滲透壓增加,促使細胞內水分順著濃度梯度擴散進入血管裏,造成細胞內脫水,造成口渴感。中醫常用處方如:清心蓮子飲、丹溪消渴方、白虎加人參湯、沙參麥冬湯等,滋陰潤肺祛火,可以調節血糖穩定度,解除細胞內脫水現象,進一步改善血糖被利用率而改善糖尿病。血糖高,但細胞卻無法透過胰島素的幫助取得葡萄糖,細胞處在相對飢餓狀態,能量持續耗損,食量增加卻無濟於事。中醫常用處方如:玉女煎、甘露飲、中消黃耆湯、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益氣養陰化濕潤燥,可以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內,降低能量損耗,進而解除胰島素的分泌壓力,穩定糖尿病。蔡醫師表示血糖濃度超過180mg/100ml時,腎臟中負責將葡萄糖從尿液再吸收回血液中的攜帶者已飽和,所以開始出現尿糖,滲透壓增加,所以水分隨著葡萄糖從尿液中排泄,造成多尿。中醫常用處方如:六味地黃丸、玉女煎、二至丸、金匱腎氣丸、真武湯、杞菊地黃丸等,滋脾腎化濕濁,可以幫助腎臟的再吸收功能,降低尿糖穩定血糖,進而降低糖化血色素,緩和腎臟負擔。臨床上利用中醫理論辨證論治加上現代醫學辨病論治,可以提高糖尿病治療效果。初診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控制不好,常可見到飯前血糖300多,甚至到500多還不以為意,或者合併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周邊神經病變者亦不在少數。加入中醫治療後皆可控制良好,飯前血糖90~100,糖化血色素穩定在5左右,西藥降血糖藥也逐步減量,甚至連原來只能注射胰島素控制的患者,也可以逐步減低注射劑量。有不少患者經過逐步改善過程後,已經完全不需依賴口服或注射降血糖藥控制了,甚至連中藥也逐漸減量,改用飲食治療,使生活品質提高不少。只要患者能正視糖尿病,配合醫師處方與指示,就可以讓糖尿病患者過得更輕鬆更自在,也使得糖尿病不再是人見人怕的不治之症。

誤以為無病=健康

誤以為無病=健康

49歲的陳先生是知名企業負責人,生活忙碌,平常喜歡打高爾夫球,健診報告中核磁共振、胃鏡、X光、超音波,結果皆顯示器官功能正常,但鐵蛋白指數偏高,顯示身體發炎的指標異常,即使清淡飲食、運動、早睡,症狀也不見改善。不知道自己身體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也讓陳先生慌了手腳,擔心是大病來臨前的徵兆。在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專業醫療團隊接觸後,透過身體全面性功能分析,發現原來過敏、解毒基因弱及睡眠時會打呼引起的缺氧竟是造成鐵蛋白過高的主因。經由透過飲食控制減低過敏,並適時補充營養素加強解毒功能,搭配口腔肌肉訓練及鼻貼片輔助,調整2週後成功改善睡覺打呼造成缺氧的問題,精神狀況也變佳,半年來鐵蛋白更從500 ng/mL降到300ng/mL (正常是400ng/mL以下)。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從累積14年的健診資料庫中發現:高達8成的受檢者,處於亞健康狀態,雖然健診結果並無太大異常,但日常生活中卻還是會有疲倦、焦慮、壓力、失眠、免疫力下降等困擾產生。你我週遭都有類似陳先生這樣身處於亞健康狀態卻不知如何做好健康管理的例子存在。由於過去的醫學觀念裡多偏重疾病的治療,故健康檢查都只在乎提早幫受檢者找出疾病微兆,卻忘了症狀背後隱含著個人心理、生活習慣等問題。為了打破民眾對無病=健康的迷思,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引入國外風行已久的預防醫學新思維,成立聯欣診所,以「全人觀點」為中心,創新業界推出「Pr FIN個人化健康資產管理VIP專有照護」服務,由「預防、專業、身體功能、整合、營養」五大元素結合,落實平日的健康保養。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表示:「健康與每個人基因、目前生理狀況、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工作壓力息息相關,故健康檢查應由各種面向去了解每位受檢者「個別化」的問題,而非只是疾病的篩檢。真正的預防醫學目的是不要發生疾病,最好方式就是從前端的健康管理及保養做起,整合個人的所有關係健康的資訊,才能達到健康管理的最佳效果。」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李文雄總經理表示,「夠過聯安及聯欣診所共同合作,可以將健康管理的服務從1日延伸到364天。」由聯安為民眾在1日健診中,發現健康問題,進而透過聯欣提供的364天健康管理服務,從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到生活健康層層把關,替客戶落實全年健康保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推出的「Pr FIN個人化健康資產管理VIP專有照護」服務,幫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做好健康資產管理,讓他們在事業上全心衝刺,提升自我競爭力。一推出已吸引近2百多名客人詢問,甫成立1個多月以來,已有近40名知名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加入。顯見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在個人健康管理照護上有極大需求,並有愈來愈多人願意在自己的健康上做投資,預計未來也將帶動醫療服務與個人健康管理新風潮。

拒當毛毛蟲,向毛茸茸的夏天說再見!

拒當毛毛蟲,向毛茸茸的夏天說再見!

夏天到了,包裹在厚重冬衣下的「毛毛蟲」,再也隱藏不住了;為了在夏天可以穿上背心、短褲、迷你裙,已經有一群自稱「毛毛族」的帥哥美女們,正在進行一場擺脫毛手毛腳之苦的除毛大作戰。喬美整形外科診所盧醫師表示,每到春夏交替時期,臨床門診中有關除毛的諮詢,一定會比秋冬季節來得多,常有些患者自行在家裡用鑷子、蜜蠟拔毛,痛得哇哇叫不說,蜜蠟除毛的過程,稍微不小心,還會被燙傷;懊惱的是,過沒多久,毛髮還是會再長出來,而且新生出來的體毛又粗又黑,不僅難看反而造成毛囊炎或毛髮倒插的問題,頻頻來詢問有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  盧醫師指出,毛髮的生命週期,可分為生長期、過渡期、休止期;在生長期階段,毛囊母細胞會從毛乳頭的毛細血管,吸收製造毛髮所必需的養份而不斷成長;到了過渡期,毛髮成長速度會減緩、變慢;到了休止期時,則是成長完全,進而脫落,待另一根新的毛髮再長出來。  就因為毛髮有這樣的週期性,所以在除毛的過程中,如果不是在成長期階段就將毛囊母細胞清除,毛髮還是會再不斷地再長出來,這也是為什麼用鑷子、蜜蠟除毛之後,新生毛髮還是會再長出來的原因。在除毛的方法上,鑷子和蜜蠟都屬傳統、DIY的方式,不斷進步的醫學美容技術,早已發展到可以用熱能來除毛。從雷射到脈衝,最新的方法則是利用改良式脈衝光學技術,使用低溫導光晶體探頭,除毛效果更好之後,也大幅降低雷射過程中,可能引發的灼傷風險。盧醫師表示,雷射除毛是利用雷射產生的熱能,將毛囊母細胞加熱燒除,進而破壞毛髮的再生能力,達到永久除毛的目的;雖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對東方人多屬黑色素體質而言,雷射過後反而容易造成反黑、紅腫和灼傷等困擾。而改良式脈衝光學技術的原理,是一種經高科技過濾的多重波長光源,藉由脈衝光子回收系統,將能量回收進到毛囊母細胞,使毛囊中的黑色素吸收光能,產生光熱效應,進而破壞毛囊再生結構,達到除毛的目的。之後再使用低溫導光晶體探頭進行冷卻,多了這道冷卻過程,可以增加治療的舒適度及降低紅腫、灼傷的風險,同時也能避免反黑的副作用。改良式脈衝光學技術的除毛範圍,可運用在腋下、比基尼線、臉部、手臂、大小腿,甚至是男性的鬢毛等任何毛髮過量的部位,每次的治療時間只需10-30分鐘,療程約4-6次。面對炎熱的夏天到時穿起小背心、小短褲,就不再擔心毛毛蟲蠢蠢欲動了,真正可以向毛茸茸的夏天說再見。

暖暖人間四月天,小心防範腸病毒!

暖暖人間四月天,小心防範腸病毒!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監視資料顯示,今年截至3/21止,共計通報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50例,其中21例為確定病例,疫情明顯較前兩年來得嚴重,除了1例為感染伊科病毒第6型的新生兒外,其餘20例均為腸病毒71型引起,並有1例死亡。最近腸病毒定點醫師通報比率持續爬升,疾病管制局預估下月底全台病例數將快速攀高,進入流行期;由於腸病毒71型活動情形自去年下半年即開始上升,且該型病毒最容易導致重症與死亡,衛生局呼籲民眾務必要隨時注意個人、幼兒及學童衛生,以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避免重症的發生,造成家庭的遺憾!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而且目前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小兒麻痺除外),又可經口、飛沫及接觸等途徑傳染,控制不易,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處所,如家庭與教保育機構(國小、幼稚園、托兒所、安親班)等地方最容易傳播,故民眾應注意小心預防:1、高危險群: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因為免疫力較低,且本身無行為自主能力,或無足夠能力管理自身衛生,容易經由大人摟抱、親吻,或與其他孩童遊戲互動時而感染腸病毒。同時感染後有較高比率得到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2、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3、加強個人衛生:正確且勤加洗手(濕、搓、沖、捧、擦),以預防自身感染,及避免藉由接觸傳染給嬰幼兒。4、注意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5、避免接觸受感染者: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不要與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6、如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請儘速就醫。7、家中有病患時應注意:(1)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應立即洗手。(2)多補充水分,學童儘量請假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學。(3)對家中之第二個病患要特別小心,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請立即前往本市疑似腸病毒重症建議轉診醫院治療(臺中榮民總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前述一般神經併發症是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 ●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 持續嘔吐。 ● 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另外,在環境消毒方面,由於腸病毒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以有效減少腸病毒傳播。我們也可以善用太陽光,將可清洗的物品清洗後接受太陽光的照射,藉由紫外線殺滅病毒。對於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如樓梯扶把)、遊樂設施等也可購買家用漂白水(濃度一般6-7%),以15-20CC漂白水加入5公升水稀釋後做重點消毒。腸病毒雖然可怕,但做好相關的防治措施,確實可減低對小朋友造成的傷害;如果有任何問題,也請不要忘了衛生局及衛生所是隨時守護民眾健康的朋友! 臺中市衛生局防疫諮詢專線:23801151。

春季角結膜炎

春季角結膜炎

又稱春季卡他,是一種反復發作的、季節性、免疫性角結膜病。多在春夏季發作,熱帶地區也可以常年發病。主要發生在20歲以下的青少年,男性多見,常侵犯雙眼。可能是Ⅰ、Ⅳ型超敏反應共同作用的結果。過敏原可能為花粉、微生物、動物羽毛等。症狀主要有眼部奇癢、畏光、流淚、異物感,可有大量的粘液性分泌物。該病分3型:瞼結膜型、角膜緣型和混合型。依靠典型的病史和體征可以確診。也可以取結膜囊分泌物塗片查嗜酸性粒細胞。諾貝爾眼科醫師 張朝凱表示本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主要是對症治療。根據病情程度,可以選擇不同藥物治療。1.) 症狀較輕者,可以單純局部應用抗組胺藥物。2.) 中度症狀者,可以局部應用肥大細胞穩定劑滴眼。3.) 症狀嚴重者,需要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或環孢素等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最好在急性期短期應用,一般大約1周左右,然後迅速停用,在此同時聯合應用05%環孢素眼藥水。

小痛未理會,大痛跟著來

小痛未理會,大痛跟著來

痛覺是人體正常的感覺之一,當刺激的強度超過所設定的標準,便產生疼痛,藉此提醒我們身體哪裡受壓過度了。扭傷的腳踝、挫傷的手肘,第一個星期因組織傷害而發炎、導致疼痛,目的就是要身體好好休息,不要使用受傷的區域。這種急性疼痛的特徵是「用力就痛,休息就不痛」,待組織修復,發炎消失(一般從幾天到一個月內),疼痛感也跟著撤退。不過,疼痛這位身體的守護者有時工作太認真,一旦被喚起就長駐不走。一開始,周邊的組織發炎,不斷發出疼痛訊號到脊髓區域,相關的疼痛神經細胞經過一段時間刺激,便覺得「事情大條了」,於是忙著在脊髓區域建立疼痛的神經聯結,分泌更多疼痛相關的化學物質,一步步築起疼痛的第二道機制,準備用更長時間的疼痛感來提醒主人,更加注意這一次傷害。豈料,這種善意的努力卻帶給主人無盡的痠痛感,如果疼痛超過三個月,這種內化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疼痛結構便已存在,使得疼痛升級為一種中樞化的慢性痛,至於周邊組織是否仍受傷或已康復就不重要了。永和耕莘醫院神經內科醫師 方識欽指出,應在慢性痛的發展期(任何疼痛超過1個月時)便警覺,減少疼痛的傷害來源,多休息,不要忽視持續的小痛,好讓你的中樞疼痛系統感到安心;如果不理小痛,盡責的中樞神經會把它變成大痛。至於已形成的慢性痛,多半不會自行康復,可以使用三環抗憂鬱劑等藥物,將疼痛的聯絡抑制掉,一段時間後,慢性痛的疼痛結構會逐步解散,回復正常狀態。慢性痛的病人很苦,苦的不只是整日酸痛不適、看醫師看到絕望、吃止痛藥吃到胃出血、洗腎,還可能被當成無病呻吟、裝偷懶的精神疾患,所以提醒有此困擾的人,在四處求醫解痛之前,先想想「疼痛的道理」是什麼,免得白忙一場!

女性更年期飲食與荷爾蒙補充

女性更年期飲食與荷爾蒙補充

女性更年期一般發生在51歲,範圍介於40歲至58歲之間,伴隨的是經期停止,而女性抽煙比不抽煙者,將會提早2至3年進入更年期,若女性在40歲之前呈現卵巢功能喪失情況,則需要接受醫師診治是何因素引起。新店耕莘醫院藥劑科藥師 彭子安,建議日常飲食宜少量,晚間6、7點後不建議吃過多的東西;餐前與餐中避免飲用冰品、冷飲,藉以改善消化功能;每日飲水量約1公升,但餐中應避免喝水,用餐以新鮮食物為原則;少食用精製過的食物,攝取足量新鮮蔬菜(每日4-7份)與水果(每日3-5份)。除此之外,亦需限制動物性油脂、糖分、咖啡因與酒精的攝取;有更年期潮紅或易發汗的情況時,則需避免吃過辣的食物;此外,可使用橄欖油烹煮食物。適度食用深海魚類,一般建議每星期2-3份,或每日2匙亞麻子油(flaxseed oil),其中的α-次亞麻油酸(α-linolenic acid)均為omega-3脂肪酸的合成物質,每日也可考慮食用2至4份的黃豆製品。● 短期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利』處是:可以改善發汗、陰道發炎、血管舒縮症狀、陰道萎縮以及性慾、尿道感染、殘尿感、昏睡、膚質改善、易怒、四肢酸痛、健忘、睡眠品質、骨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牙周病以及掉牙、與老化有關的黃瘢症、輕度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症狀、改善糖化血色素值以及胰島素抗性以及惡性偏頭痛。● 而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弊』處則是:增加血栓發生率、增加膽結石的風險、可能會小幅增加得到乳癌的風險、若是婦女有子宮內膜異位的病史或是曾經使用黃體素來治療雌激素不平衡的用藥史,則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會增加。有下列症狀的女性,如:乳癌、尚未診斷的泌尿生殖器出血、凝血功能異常、患有肝臟疾病或疑似懷孕…等,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前請務必告知醫師,討論權衡利弊後,謹慎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並定期回診追蹤療效。

除舊佈新輕輕鬆鬆大掃除

除舊佈新輕輕鬆鬆大掃除

年後除舊佈新,想必家中多多少少有些陳年的污垢需要清除,在您大掃除前,建議您事先列出一個打掃清單,再依清單將工作分為幾個段落進行,而每個段落中,同時包含簡單及繁重事項,把簡單項目當作暖身運動,先讓身體動一動,再進行較繁重的項目,在每個段落間,建議您不妨泡杯茶,休息個5 至10分鐘,欣賞一下自己的成果。提醒您『欲速則不達』,保持愉悅的心情,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這才能讓您好好的完成清掃工作。 以下就各部位容易發生的傷害,提供您一些注意事項: 頸部:通常在清潔天花板或擦拭高處物品時,易發生頸部的扭傷。建議使用長柄用具及腳墊,以避免長時間抬頭仰望,減少扭傷的發生。 肩部、腕部:在短時間內坐大量的家事,重覆太多動作,如:擦拭碗盤、窗戶,易造成肩部腕部的肌腱發炎;或不當的突然使力,則易造成旋轉肌群( rotator cuff )或韌帶的拉傷。 腰部:擦地或提起地上的重物時須彎膝蹲下,並使物品儘量靠近身體,不宜直接彎腰。搬運重物時,物品高度不宜超過胸部;拿高處物品應墊腳,並且避免扭腰;移動重物時,推比拉更恰當。再者,如打翻水桶弄濕地板宜儘速擦乾;有障礙物應儘早清理,可避免因一時不留意而造成跌倒,當然,若能在打掃前緩緩地轉轉頭、拉拉肩關節、伸伸懶腰與甩甩手,這樣地簡易暖身活動,更可避免傷害的產生。若不慎發生拉傷、扭傷或挫傷時,切記以下緊急處理原則「RICE」: 應立即停止打掃而充分休息(Rest),特別在受傷後的24到48小時內。用冷霧噴劑噴數秒鐘或用冰枕、冰水袋等給予冰敷(Ice),因各種拉傷在急性期時,會造成患處之組織液大量滲出或出血,以致會有後續之腫脹及瘀血,因此應施以冰敷以減少出血及腫脹的現象,同時在急性期施以冰敷亦有減輕疼痛的效果。注意冰敷應以 5到10分鐘為限,因為超過20分鐘,反而會使血管擴張而導致反效果。若在前述處理未見效果時,則建議施以繃帶、貼紮或夾板等對患處施立固定加壓(Compression and  immobilization),提供更進一步的保護。若患處出現腫脹,則建議應將患處抬至較心臟高的位置(Elevation)以減少腫脹的發生。 以上四個步驟的處理合稱RICE,可以減低腫脹、減輕疼痛並可縮短痊癒時間。 做好完善的急性處理後,應立即就醫,讓專業人員為您提供適當的評估與醫療處置,但無庸置疑,復健科將會是您的最佳選擇。 事先安排計劃大掃除、分段清潔、適當的工作量、順手的次序,並保持輕鬆愉快心情,將會讓您過一個乾淨舒適免於酸痛的新年。

月圓人不圓─淺談憂鬱症

月圓人不圓─淺談憂鬱症

ㄧ位老婦人唯一的兒子,也是她唯一的依靠患病去世了,她因此非常悲痛,一直處於悲傷情緒之中!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一位心靈大師,便請教大師:「你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兒子復活嗎?」大師回答:「妳先勿悲傷,我有一種有效的方法來讓你兒子起死回生,但妳必須為我準備ㄧ杯『活水!』, 這杯『活水』必須來自於一個沒有任何痛苦的家庭,有了這杯『活水』之後,我自然可以救活你唯一的兒子。」老婦人ㄧ聽到有方法可以讓她兒子「起死回生」,高興極了,立即動身前往去尋覓這杯神奇的「活水」!她ㄧ步一腳印走遍了鄉村、城市,甚至離開她的國家到世界各地去尋找…到最後,她發現了事實,終於擁有了一個心得「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痛苦源」。故事的結局:這位老婦人每天為了安慰他人痛苦、減輕他人憂鬱而忙碌不已!根本早已忘了要「尋找活水」這件事。也因為如此,在她熱心付出過程中,喪子悲慟早已悄悄地離開她心中,成為眾人眼中快樂的天使!「人間道」上,每個人都無法避免遭遇許多出奇不意的逆境,所以中國人常說「無常」!面對這些逆境或「無常」時,我們不必然要一定要學會「逆來順受」,但如何將這些壓力源或憂鬱情緒利用正確管道(來自於家人、朋友、社會團體、宗教團體、醫療單位…等可利用資源)釋放出來,則是我們面臨二十一世紀必須終身學習的必修學分,因此我們必須先對「憂鬱」這位敵人有正確的認知。到底什麼是「憂鬱症」?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最新的第四版修正版本,憂鬱症必須符合以下條件:連續兩週,幾乎每日出現下列症狀至少五項(其中第1、2項是核心症狀):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或失望。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體重顯著減輕或增加。失眠或嗜睡。極易激動或呆滯不想動。疲累或失去活力。無價值感或過度不適當的罪惡感。精神無法集中,注意力減退。反覆想到死亡或有自殺的念頭。那麼要如何避免憂鬱症呢?首先,我們必須養成在憂鬱症的好朋友-「壓力」來敲門之前,事先打上「預防針」,從日常生活簡單著手來達到紓壓目的。以下幾點可供參考:ㄧ、均衡的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酒、油炸類、醃漬食品),並採用低糖指數飲食(包括全麥、五穀雜糧..等,避免血醣急遽變化而影響心情),過程中細嚼慢嚥、保持舒適心情及環境,藉食物來達到紓壓的效果。 二、充足的睡眠:根據研究,每個人ㄧ天的睡眠時間維持在6~8小時最為適當,同時需保持良好睡眠品質及環境(如注意光線及音量)。三、運動與休閒:適度與適時的運動,可減緩壓力所帶來的不適,醫學研究證實運動時會釋出類似嗎(腦)啡物質,可協助我們精神提升產生快樂的感受。另據研究調查顯示,音樂也可協助壓力釋放與心情放鬆,所以選擇一些靜態的音樂或心靈音樂協助你紓解壓力。四、按摩或SPA:壓力最容易造成肌肉僵硬與酸痛(常見於頸肩部),因此結合適度的按摩,不但可增強身體抵抗力,更可舒緩因壓力所造成的肌肉酸痛。五、找人傾訴(傾倒心靈垃圾):有壓力時最怕悶著不吭聲、形成「悶燒鍋」效應!應該儘快找個可以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說出來,也可以找精神科專業人員進行會談紓壓。六、使用腹式呼吸法:隨時養成深呼氣、吐氣腹式呼吸法(每天至少80次,不限時間及場地)讓情緒平穩並搭配肌肉伸展動作,以減輕壓力造成身、心的挫折。七、務必遠離酒及毒品:有些人習慣用抽煙、喝酒甚至吸毒來逃避壓力,這是個相當危險且類似慢性自殺的行為,不但無法解除壓力,還會造成上癮困擾,長時間下來一定會危害身體的健康。八、每天寫心情日記:建議每天睡覺前把自己的心情寫下來,做成記錄,如果發現長期紀錄都是負面思考的情緒,就要自我警惕小心了。如果使用以上方法都無法有效讓你遠離壓力,而且有愈來愈嚴重的傾向,這時千萬別放任不管,最好尋求專業人員或醫師求助。若醫師建議要搭配使用精神科藥物,也千萬別一味抗拒藥物使用,以達「事半功倍」效果,待症狀逐漸好轉穩定時,再與醫師討論如何減少藥物劑量(安全性)。最後,僅以尼布爾禱告詞獻給正被(憂鬱)這塊(巨石)所壓迫和已有足夠智慧移走這塊巨石的朋友們:『上帝,請賜給我們胸襟及雅量,讓我們平心靜氣地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智慧,區分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無法改變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