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糖尿病和性功能障礙有關係?

糖尿病和性功能障礙有關係?

優美的音樂、香醇的美酒、誘人的香水、迷人的另一半…正在興頭上時……,突然間……『親愛的…對不起,我…今天不行,改天好嗎?』這是許多糖尿病患者心中的痛,而且也是難以啟齒的痛。根據臨床統計顯示,糖尿病患者出現性功能障礙的機率與患病時間長短有很大關連。在不分年齡的概括性統計中發現,糖尿病患者陽痿的發生率約60%,比沒有糖尿病的人高出將近5倍,這是個多麼令人心痛的數字!在2002年美國糖尿病協會的統計數字更是驚人,罹患糖尿病的時間與性功能障礙的發生率,從患糖尿病5年以內的59.9%,到6~10年的68.4%,11~15年的71.7%,16~20年的73.8%,甚至是20年以上的78.5%。依照此數字推論,如果30歲罹患糖尿病,到了35歲時就有將近六成的人不舉,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加上近年來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不斷下降中,哪天遇到一個20歲就得糖尿病、25歲就有性功能障礙也就不足為奇了!為什麼糖尿病會和性功能障礙有關係呢?目前醫學界的推論,認為糖尿病會由下面四方面造成性功能障礙:一、神經病變:高血糖會在神經纖維上形成醣類物質沈澱,造成神經纖維腫脹變性,當支配陰莖勃起的神經受累之後,當然就會一蹶不振。二、血管病變:高血糖容易使血管內壁鈣化變性,造成血管腔縮小狹窄,當供應陰莖的血液循環受影響時,當然就無法完成充血的任務了。三、內分泌異常:糖尿病患者內分泌系統容易出現紊亂失控,常會影響腦下垂體及睪丸的功能,當雄性激素分泌受影響時,就失去了勃起的驅動力。四、NO系統異常:NO(一氧化氮)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對於陰莖充血具有促進作用,如果缺少NO就會造成陽痿,而糖尿病剛好會減弱及干擾NO的作用。如果您有糖尿病,應該要面對它,先好好配合醫師,將血糖穩定下來,如果藥物不按時服用,偷工減料,血糖當然會高,那就要擔心哪天您也要說出『親愛的…對不起…改天好嗎?』

親愛的,今天不行,我可以等!

親愛的,今天不行,我可以等!

當您搭配著優美的音樂、香醇的美酒、誘人的香水、還有您的另一半…箭在弦上之時,突然間……『對不起,我…今天不行,改天好嗎?』當然要以寬大的胸襟說『親愛的,沒關係!…今天不行,我可以等!』身為糖尿病患者的另一半,必須要有無比的耐心,陪他共同面對疾病,好好治療,忍一時之癢換得一輩子的幸福,一定會有撥雲見日雨過天青的一天。根據臨床統計顯示,糖尿病患者出現性功能障礙的機率與患病時間長短有很大關連,從患糖尿病5年以內的59.9%,到20年以上的78.5%。只有積極的治療,可以避免如此的慘況。中醫認為糖尿病性功能障礙,可依臨床症狀辯證論治:一. 濕熱壅盛型:濕熱不攮,宗筋弛長。常見形體素豐,陽事萎頓,小便黃渾,口臭,舌胖嫩,苔濁膩而黃。治療方向:以清化濕熱,升清降濁為主。常用方藥:如清熱滲濕湯,知母、黃柏、蒼朮、黃連、土茯苓、萆薢、淡竹葉、佩蘭等。二. 氣陰兩傷型:燥傷氣陰,脾病及腎。常見精神困頓,動則氣促,自汗,口乾大便難,面色白,唇紅,舌胖大苔薄中裂。治療方向:以固護氣陰,調補肝脾為主。常用方藥:如慎柔養真湯,生黃耆、生地黃、懷山藥、黨參、炒白朮、蓮子、芡實米、杭白芍、麥門冬、天花粉等。三. 肝腎不足型:燥傷精血,肝腎並損。常見口乾少津,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眼乾澀,舌紅少苔。治療方向:以補益肝腎,滋陰養血為主。常用方藥:如知柏地黃丸,知母、黃柏、生地、熟地、山茱萸、懷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太子參、女貞子、旱蓮草等。四. 心脾兩虛型:常見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飲食無味,脘腹脹悶,動則汗出,舌淡嫩邊齒痕苔白欠潤。治療方向:以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為主。常用方藥:如歸脾湯,黨參、炒白朮、茯苓、生黃耆、遠志、石菖蒲、酸棗仁、廣木香、龍眼肉、夜交藤等。五. 水火未濟型:肺腎陰傷,心相火炎。常見虛煩不寐,小便頻,手足心熱,口乾咽燥,大便硬,舌尖紅刺苔薄剝裂。治療方向:以交通水火,坎離既濟為主。常用方藥:如坎離既濟丹,人參、天門冬、五味子、生地、熟地、山茱萸、枸杞紫、當歸身、白芍、遠志、炒棗仁、茯神、肉蓯蓉、牡丹皮、澤瀉等。六. 奇經暗損型:燥傷精血,八脈交傷。常見腰酸足弱,腦轉耳鳴,小便頻有餘瀝,陽事萎頓,精薄精冷,舌胖苔薄潤。治療方向:以溫柔濡潤,固益奇恒為主。常用方藥:如五子衍宗湯。枸杞紫、菟絲紫、五味子、覆盆紫、車前紫、韭菜紫、沙苑紫、蛇床紫、女貞子等。身為糖尿病患者的另一半,我們必須以無比的耐心愛心,陪伴著他,確實配合治療,將會有柳暗花明的驚喜!

中藥四氣五味研究對糖尿病治療的初探

中藥四氣五味研究對糖尿病治療的初探

『中藥只是吃起來苦苦的,看起來黑黑的』這是大家對於中藥材的初淺印象,其實其中學問很大,除了各種藥材經過不同炮製會得到不同的療效之外,中藥材本身就很有個性,一般我們將中藥依其氣味作出初步分類,如五味:酸、苦、甘、辛、鹹。藥物依其味不同,而有不同類型的作用,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澀,甘味能補能緩,鹹味能軟堅潤下,苦味能瀉能燥。 四氣又稱為四性:寒、熱、溫、涼四種藥性。<神農本草經>:『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溫與熱,寒與涼,只是程度上的差別,此外,還有平性藥,性質比較平和,其中也有微寒微溫者,仍屬四氣之內,故稱四氣而不稱五氣。 <千金方>中的黃連丸,由黃連、生地兩味藥組成,黃連味苦性寒,功能清熱燥濕;生地味乾微苦性涼,功能滋陰清熱。一補心體,一瀉心用,兩者相得益彰。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黃連含小檗鹼,能促進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促進周邊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並能對抗升糖激素的升糖作用。生地含地黃素、梓醇,能降低血糖。 唐代<外台秘要>黃耆湯中的黃耆,味甘性溫,功能大補元氣,升舉清陽;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耆含黃耆多醣,不僅能雙向調節血糖,還能雙向調節免疫。腎氣丸中的山茱萸,味酸性微溫,功能補肝益腎,澀精固脫,歷代醫家視為消渴要藥,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中含微量元素鉻、釩及熊果酸,具有維持胰島細胞功能和降糖的效果。 利用中西醫的結合,更能將四氣五味與現代藥理研究結合,幫助患者對抗糖尿病,無疑是提高糖尿病療效的另一關鍵。

腎功能衰竭中醫觀點

腎功能衰竭中醫觀點

腎功能衰竭,也就是因為腎功能嚴重損害,伴隨出現一系列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代謝產物瀦留為特徵的綜合症,根據病情發展可分為急性腎功能衰竭及慢性腎功能衰竭。隨著醫學進步,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甚至是腎臟移植等療法都有長足進步,而中醫界也由具備中西醫雙專長的醫師們,發展出一套結合中西醫優點的治療方式,給予病患另一種選擇。腎功能衰竭,古代中醫學者根據其常見症狀少尿、無尿、水腫、噁心、嘔吐等臨床症狀,將其歸屬於為『腎勞』、『癃閉』、『關格』、『腎風』等範疇。<景岳全書‧癃閉>認為:『小便不通是為癃閉,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則上侵脾胃而為脹,外侵肌肉而為腫,泛及中焦則為嘔,再及上焦則為喘,數日不通,則奔迫難堪,必致危殆』。治療上,先賢的見解則以<謝映廬醫案‧癃閉門>較全面:『小便之通與不通,全在氣之化與不化。然而氣化二字難言之矣,有因濕熱郁閉而氣不化者,用五苓、八正、禹功、舟車之劑,清熱導濕而化之;又因上竅吸而下竅之氣不化者,用搐鼻法、探吐法,通其上竅而化之;有因陰無陽而陰不生者,用八味丸、腎氣湯,引入腎命,薰蒸而化之;有因中氣下陷而氣虛不化,補中益氣,升舉而化之;有因冷結關元而氣凝不化,真武湯、苓姜朮桂之類,開冰解凍,通陽泄濁而化之;有因脾虛而九竅不和者,理中湯、七味白朮散之類,扶土利水而化之。古法森立,難以枚舉,總之,治病必求其本。』近幾年來,中西醫結合的趨勢大開,研究發現中醫藥對於腎功能有恢復的效果:◎促進代謝產物的排泄:大黃提取物可以減少毒素在腸道的吸收,促進毒性產物的排出,並有抑制腎小管高代謝及腎絲球系膜增殖等作用。◎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冬蟲夏草可保護腎小管Na-K-ATP酵素的活性,減輕腎絲球損傷,減輕細胞氧化損傷,促進腎組織中表皮生長因子產生,促進壞死腎小管細胞的再生與修復。◎清除自由基:枸杞子、菟絲子、女貞子、黃耆、黨參、白朮、茯苓、黃芩、柴胡,可以清除自由基,保護受損腎細胞。丹參可以顯著減少缺血-再灌流腎皮質內的過氧化脂質。川穹可防止SOD活性下降,抑制超氧化自由基的作用。◎具有鈣離子通道抑制劑作用:川穹具有較強的鈣離子通道抑制作用,改善因細胞內鈣離子代謝混亂、而產生的鈣離子大量蓄積及細胞死亡。本人對於腎功能衰竭患者,皆採用中西醫結合方式,在原有西醫治療之下,搭配適當中醫中藥甚至是食物,可以提高治療效果,且能提高生活品質,已有許多患者在這套療法之下,腎臟功能逐步修復,恢復正常生活。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中醫治療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中醫治療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早期簡稱為AVN,比較詳細的名稱是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由於名稱混亂,目前則統一稱為INFH(ischemic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臨床研究顯示,由於股骨頭鄰近關節面組織的血液供應受到破壞,而造成股骨頭缺血壞死,逐漸形成關節面塌陷、變形。造成血液供應受損有兩大因素: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兩大類。創傷是本病發生的最常見原因,因各種創傷造成局部血液供應受影響,進一步形成股骨頭缺血而壞死塌陷,其中又以股骨頸骨折及髖關節脫位最為常見。而非創傷因素如:酗酒、使用藥物(如類固醇)、慢性肝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抽煙、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懷孕、紅斑性狼瘡……等容易造成循環受阻或高凝血現象的疾病。   INFH患者可能在出現症狀之前5年左右,問題就已經存在,像是關節活動度降低、走路卡住感、而通常患者是從疼痛才開始注意到。而醫學影像上的發現通常在症狀出現數月或數年後才開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中醫古稱『骨蝕』、『髖骨痺』、『骨痿』,在中醫聖經『皇帝內經』<<素問‧刺節真邪論篇>>中提到『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髖酸痛,寒氣至,名骨痺』,是文獻中最早對於本並的症狀描述。    <<諸病源候論>>則詳細說明了INFH的疾病過程,說明『血氣隔絕,不能周榮』,致使氣血瘀滯,痺阻不通,筋脈失于溫煦,久之則股骨頭壞死。中醫認為治療尚可依臨床症狀歸類為四大類:一、氣血瘀滯:此證型在創傷造成最常見。髖部脹痛或刺痛,痛處固定不移,久坐久臥或勞累後疼痛加重,適當活動後疼痛減輕。舌質略黯,脈沈弦。   治療:以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為主。常用藥物:桃仁、紅花、五靈脂、牛膝、杜仲、獨活、木香、三七等。二、肝腎虧虛:髖部疼痛較輕,時輕時重,活動後加重、休息時減輕,患肢肌肉萎縮、乏力。健忘失眠,自汗盜汗,五心煩熱,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澀。   治療:以滋補肝腎,壯筋骨為主。常用藥物:熟地黃、山茱萸、茯苓、枸杞紫、菟絲紫、知母、黃柏等。三、濕熱痰火:髖關節疼痛、下肢沈重,煩躁,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滑數。   治療:以清熱和中化痰為主。常用藥物:連翹、山楂、神麴、茯苓、半夏、萊菔子、陳皮等。四、肝火留筋:口乾口苦,髖部疼痛,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療:以清肝利膽,瀉火通絡為主。常用藥物:龍膽草、山梔子、黃芩、柴胡、車前子、生地黃、澤瀉、絲瓜絡、威靈仙等。   目前臨床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除了太晚期的患者,骨頭崩塌嚴重、甚至已經造成續發性退化性關節炎者之外,加入中醫皆可得到不錯的療效;更甚者利用中西醫結合,可幫助病患得到最好的治療成效!

過敏性鼻炎的中醫治療

過敏性鼻炎的中醫治療

過敏性鼻炎,是對於某些已知或未知過敏原引起呼吸道黏膜過敏反應的疾病,有時和支氣管哮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結膜炎同時存在。主要是在鼻腔黏膜皮下、基底膜和腺體間毛細血管擴張,滲透壓增加,導致水腫,同時存在有嗜酸性白血球浸潤。 過敏性鼻炎,多以鼻癢、打噴嚏、流清涕、鼻塞、鼻涕倒流、眼睛癢為常見症狀,特點是呈現陣發性和突然發作,發作快、好得也快,平時與常人無異,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多見於青少年。 過敏性鼻炎屬於中醫『鼻鼽』範疇,中醫認為是因臟腑功能失調,肺脾腎三臟虛損,加上外邪(風寒為主)入侵鼻竅而致病。治療上依中醫辨證論治加上脫過敏藥物為主:一、肺氣虛弱,感受風寒:鼻癢打噴嚏,鼻塞流清涕,晨起稍遇風寒便發作,面色白、氣短、動則易汗,見風怕冷。 治療:以溫肺固表、祛風通竅為主。 常用處方:玉屏風散、蒼耳子散加減。 二、肺脾氣虛,水濕泛鼻:噴嚏清涕,鼻塞嚴重,伴前額頭重或眉心墜痛感,肢重腹脹,食慾差大便溏。 治療:以健脾補氣、化濕通竅為主。 常用處方:補中益氣湯加減。 三、腎元虧虛,肺失溫煦:鼻塞噴嚏,流清稀涕,形寒怕冷,手足不溫,伴頭暈耳鳴,夜間多尿。 治療:以溫腎壯陽、補肺止涕為主。 常用處方:金匱腎氣丸、玉屏風散加減。 四、脾虛痰阻:鼻塞甚,清涕多,鼻癢不適,頭重肢困,胸脘滿悶,痰多黏白,食慾差大便溏。 治療:以健脾祛痰、化濁通竅為主。 常用處方:六君子湯、蒼耳子散加減。 五、風熱乘肺:鼻癢、鼻竅壅塞,噴嚏頻作,遇異氣、熱氣等刺激而清涕漣漣,全身伴發熱、惡寒、頭痛、汗出。 治療:疏風清熱、祛痰止涕為主。 常用處方:辛夷清肺飲加減。 一般過敏性鼻炎治療要有耐心,只要能配合治療,效果都會很明顯。

你今天哈啾了嗎?

你今天哈啾了嗎?

這個經驗您一定不陌生......常常於起床後噴嚏打不停、流鼻水、鼻塞?尤其是天氣變化快速時更嚴重。常常抱怨鼻子癢、眼睛癢嗎?或許這已經是您生活的一部份而不以為意,或許您正為此困擾而遍尋名醫,或許您覺得奇怪為何自己的小孩這麼容易感冒?其實,很有可能,您們都罹患了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簡單的說,就是體內對某種物質產生過敏,而引起鼻腔黏膜發炎的一種疾病。隨著環境的改變、食物的西化,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率也逐年的上升。有別於西藥常用的抗組織胺,中醫對於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是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望聞問切辨證論治之後,調理體內的免疫系統,讓它們不要產生失控的表現,進一步得到疾病的改善。緩解期則進一步補肺益氣、健脾除濕、溫補腎陽等方法,使免疫系統更穩定,讓發作頻率逐漸降低,甚至到不發作的程度。記得,只要耐心調理體質,就可以遠離過敏性鼻炎的困擾。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中醫治療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中醫治療

一般來說,罹患糖尿病後10~20年左右,會有將近50%的患者會出現各種類型的神經損傷症狀,且隨著時間增加,其中最常見的是周邊神經病變,也稱為遠端對稱性感覺運動多神經病變。但是也有無臨床症狀的神經病變。而在超過25年以上者則是最高危險群。通常是先侵犯感覺神經,症狀常是由下肢遠端開始再進行至上肢,和神經纖維損傷有關。 隨著時間及病情進展麻木會呈現如戴手套或襪子般,若血糖繼續控制不良,再末期驅幹也會有感覺喪失的危險。 血糖控制不良、合併高血脂、高血壓、體重過重、超過40歲是出現神經病變的高危險群。 糖尿病神經病變,包括: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病變三種。運動神經病變會引起病人小塊肌肉萎縮,力量失衡,足部變形,及足壓增加等。感覺神經病變可以造成病人手腳發痲、刺痛,症狀時好時壞,尤其晚上症狀會加劇,須靠止痛藥及一些抗憂鬱劑來減輕疼痛。此外,感覺神經病變常使病人腳部、腿部及指頭對震動、溫度、及痛的感覺日漸喪失,最後完全喪失感覺。自主神經病變則使病人汗腺失去功能,皮膚乾裂,容易感染。而且自主神經病變也可影響到內臟自主神經,造成消化障礙,男性性器勃起功能障礙而造成性無能等,病人應到泌尿科檢查再作進一步治療。 中醫常以其臨床表現分型治療: 一、氣陰兩虛,風寒濕傷症狀:神經系統症狀加倦怠乏力,動則汗出,或口乾多次,手足心熱,五心煩熱,舌質紅,偏瘦,苔薄白,脈細弱。治法:益氣養陰,祛風除濕。常用處方:生脈散、左歸丸。二、肝腎陰虛,血脈瘀阻 症狀:神經系統症狀加口乾咽燥,腰膝酸軟,脅疼,耳鳴、健忘,手足麻木,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補益肝腎、破血逐瘀、搜剔經絡。常用處方:獨活寄生湯、小活絡丹。 三、脾腎陽虛,痰瘀阻絡 症狀:神經系統症狀加畏寒肢冷,腰膝以下疼痛,遇寒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治法:溫補脾腎,化痰消瘀通絡。常用處方:金匱腎氣丸、丹參飲。 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之最基本且有效方法,就是良好控制血糖。糖尿病期愈久,神經病變機會愈大。已有許多報告顯示,糖尿病的控制與神經病變之間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發生神經病變原因有的與血液循環有關,有的與代謝異常有關。臨床症狀病人可能出現膀胱無力、腹脹、便祕、瀉肚、陽萎、對冷熱感覺差,另外造成手腳無力酸麻刺痛,嚴重時連走路掉了鞋子病人都因感覺遲鈍而不自知,甚至當腳底出現傷口時,病人也沒有感覺疼痛,因此糖尿病人要特別注意足部的護理照顧,每晚睡前一定要好好檢查腳底是否有傷口。

僵直性脊椎炎的中醫治療

僵直性脊椎炎的中醫治療

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ies)的一種,也是最典型的代表。所謂『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是一群疾病的總稱,主要包含五種疾病:僵直性脊椎炎、萊特氏症候群、乾癬性關節炎、發炎性大腸疾病及未分化型脊椎關節病變。因為血中的類風濕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的是陰性的,所以稱為血清陰性(seronegative)。又因為這一群疾病主要造成脊椎及週邊關節的發炎,所以成為脊椎關節病變,也可以簡稱為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以前被認為是男性獨有的疾病,但最新研究證實,女性也有不少的患者,只是其臨床症狀較男性輕微很多。因此,有相當多的女性患者,終身沒有診斷出來。僵直性脊椎炎好發在廿至卅歲的年輕男性,遺傳基因「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扮演著重要的角色,95%以上的患者皆可發現。最常見典型的主訴是:慢性的下背晨間僵硬及酸痛。其特色是這些不舒服,可藉由活動腰部獲得改善。而症狀的輕重度,在不同病患之間的差異極大,最嚴重的便是有所謂的「竹竿背」。整條脊椎從腰椎往上至頸椎全部因慢性發炎而鈣化,脊椎間黏著硬化,脊柱活動範圍嚴重受限,頸部或身軀不能迴轉,甚至有時因侵犯胸椎,而造成呼吸困難。幸好,大部分的患者主要的病變只侷限薦腸關節及下背腰椎處,雖有反反覆覆的下背痛,但僅有輕度的脊椎彎曲受限,並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     僵直性脊椎炎屬於中醫『腰背痛』及『痺症』範疇,尤其與『骨痺』、『腎痺』、『督脈病』相類似。在皇帝內經<素問.長刺節論>提到:『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痺』,而在<素問.痺論>記載:『ㄎㄠ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與僵直性脊椎炎的症狀十分相似。     在中醫的治療方面,依據臨床症狀辨證來治療:一、早期,多以實症為主,以祛風、散寒、逐濕、溫通經絡為主。常用處方如:蠲痺湯。常用藥物如:獨活、桂枝、蓁艽、當歸、川穹、海風藤、桑枝、乳香、防己、麻黃、牛膝、木瓜、威靈仙、薑黃等。二、中期,多為虛實夾雜,以通絡蠲痺、溫陽益腎為主。常用處方如:烏頭桂枝湯、溫腎逐淤湯。常用藥物如:桂枝、人參、草烏、生姜、乾姜、肉桂、淫羊藿、補骨脂、鹿銜草、熟地等。三、晚期,多為陰陽氣血俱虛。常用處方如:黃耆桂枝五物湯、腎氣丸加減。常用藥物如:附子、黨參、白朮、細辛、獨活、桑寄生、杜仲、續斷、防風、巴戢天、山茱萸、何首烏等。   臨床治療上,中醫藥對於僵直性脊椎炎,以湯藥配合針灸推拿,不論是在急性疼痛期,或是緩解期,其治療效果皆不錯,若您已經受此病困擾許久,建議儘速接受治療以避免病情惡化。

述表層鞏膜炎及鞏膜炎

述表層鞏膜炎及鞏膜炎

表層鞏膜炎表層鞏膜為鞏膜上方的一層薄的血管彈性組織,表層鞏膜炎為常見的侷限性發炎,三分之二的病人為單眼性,男女比率一樣,可於同處再發或瞼縫附近再發,病因不明,可能跟過敏反應有關。某些全身性疾病可能和表層鞏膜炎有關:類風濕性關節炎,SJOGREN氏症候群,球黴菌症,梅毒,帶狀庖疹,結核病。症狀有:紅眼,疼痛,畏光,壓痛和流淚,可見局部充血而使眼球成粉紅色或紫色,15%的患者有輕微的虹膜炎,表層鞏膜炎病情屬於良性,通常於1至2週內自行消退,但幾年內可能重複發作。 鞏膜炎係深層鞏膜組織發炎,所以也叫深層鞏膜炎。多為雙眼發病。病程長,且易復發,治療效果差,發炎範圍廣泛,常合併角膜炎及葡萄膜炎。按病變部位不同分為前、後鞏膜炎兩種: 前鞏膜炎:病變位於赤道前方,常見於青年人,女性多於男性,常雙眼發病。有劇烈疼痛,且疼痛放射到眼部周圍,有怕光、流淚及睫狀體部壓痛等症狀。發炎的鞏膜呈侷限性或瀰漫性紫紅或紫藍色隆起。嚴重的鞏膜炎,可見黃色膠樣半透明的浸潤性結節,沿角膜緣全周結節溶合成堤狀,稱為環狀鞏膜炎,它可蔓延至角膜形成硬化性角膜炎。 後鞏膜炎:發生於眼球赤道部後方的鞏膜。單眼發病。主要症狀為疼痛,眼瞼水腫,球結膜明顯水腫及輕度眼球突出和眼球轉動受限制,甚至於發生復視,這是由於外眼肌受侵犯所致,一般病程較短,數週後症狀可逐漸減退,一般不影響視力。鞏膜炎治療: 針對病因治療。如抗結核、抗病灶感染等。全身用非皮質類固醇消炎藥。如消炎痛、水楊酸鈉等。 如果合併前葡萄膜炎時,局部用阿托品眼藥水或眼膏散大瞳孔,局部熱敷。如發生繼發性青光眼,應進行抗青光眼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