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克服困難,玩出自信

克服困難,玩出自信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 羅凱凡職能治療師「羅老師好!」一聲宏亮的問候,從遠處傳到耳中。「你好啊,小杰,走,我們上課去吧!」   很熟悉的對話,不過,場景不是學校或才藝班,而是復健科的兒童治療室。我是職能治療師,小朋友們習慣喊我「羅老師」。週一至週五的下午,我都在兒童治療室裡跟需要協助的小朋友們,一起克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小杰(化名),是個白白嫩嫩、高高壯壯的小一學生,一副健康寶寶的模樣。不過,在他媽媽眼中,小杰卻有許多跟其他同齡小孩不同的地方。不但媽媽很困擾,連小杰也不甚快樂。不同之處是過動及注意力不夠集中,使得他在課堂上或寫作業時坐不住、東張西望。在課堂上總是被老師點名不專心,在家裡作業又寫得慢而延誤了接下來的作息,讓老師及媽媽好生煩惱。另外,小杰的動作也不夠靈巧,許多攀爬跑跳的遊戲總是表現得比同學差一些,讓他開始排斥與同學之間的競爭遊戲。慢慢的,小杰的自信心一點一點的失去了,甚至,連脾氣也漸漸不穩定起來,怎麼會這樣?於是他媽媽找上了復健科的職能治療,也開始了小杰的職能治療課程。   透過與媽媽的深入面談,以及小杰所做的「職能評估」結果,我在每次的課程中設計各種遊戲讓小杰嘗試。有時則讓他自己選擇,「小杰,今天想玩什麼呀?」來增加他的參與感。我們玩攀爬網、跳圈圈來加強他的手腳運用,走搖搖板或平衡木。這些遊戲看似簡單,不過對小杰來說,卻是辛苦的挑戰。稍稍變動一下遊戲規則或步驟,就可以讓他措手不及、慌亂了起來。好不容易成功了,成就感油然而生,滿頭大汗的小杰會看著一旁的媽媽驕傲的說:「媽咪你看,我很棒對不對?」「對啊,媽咪就知道你是最棒的!」偶爾,他們會輕輕的擁抱著,一起分享這份喜悅。隨著每星期的職能治療課程,小杰的動作靈巧不少,許多新的技巧可以快速的摸索學習,專注力的提昇也讓他漸漸能夠心無旁騖地完成紙筆或操作活動。同時,媽媽也略微寬心的表示,小杰的情緒穩定許多,課堂學習狀況及考試結果也改善不少,讓她對小杰的進步更充滿期待。   「羅老師,小杰說他一定要來看看你才肯回去。」這天是媽媽帶著小杰來看王醫師追蹤門診的日子,明天才是小杰復健治療的時間。我立刻跟小杰打個招呼。在心裡,我十分高興,因為小朋友是真的喜歡這樣的治療方式──從遊戲中學習,不管是動作技巧或是生活技能,這樣的學習最適合小朋友了。當天正好有一些時間,小杰的媽媽與我討論了小杰跟弟弟相處的近況。他們倆有越來越多的衝突,同時,因為媽媽即將出差北上,小杰也變得焦慮許多,情緒不太穩定…除了跟媽媽討論在家裡該如何處理之外,心中也開始盤算如何在明天的課程裡加入與同儕相處的技巧,以及教導小杰怎麼面對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     其實有許多家長都面臨類似的問題:「我家呈呈很難伺候耶,很多衣服他都不喜歡穿,老是覺得衣服刺刺的不舒服;吃東西也是,挑食的好嚴重;還有啊,他學校的老師都說他不喜歡跟班上同學玩,也常常跟同學起衝突或打架,而呈呈都說是因為同學打他……」「羅老師,小茹的發展好像慢了些,她現在都已經大班了,衣服鞋子都還穿不好,這個可以訓練嗎?」「老師,我這兒子很過動耶,在家裡都靜不下來,老是跑來跑去也不嫌累,永遠是滿頭大汗,怎麼辦?」他們帶著小孩來找我,提出的問題可說是五花八門。很高興我是職能治療師,可以找出方法幫助這些家長與小朋友,讓他們克服這些難關,更快樂的生活!    除了發展遲緩的兒童需要職能治療或物裡治療的復健服務之外,許多學齡或學前的兒童會跟小杰或呈呈一樣,在生活上或學校裡出現障礙,包括注意力問題、過動、同儕相處、情緒障礙、生活獨立(吃、穿、個人衛生…)等,透過職能治療的評估跟介入,可以找出問題的根本,進而改善問題!

發生白內障的原因與種類

發生白內障的原因與種類

在眼球內面,瞳孔之後,有一塊水晶體;它是一個富含蛋白質(35﹪)且無血管組織供應的一個組織,呈現一雙凸(biconvex)的形狀,它的作用在於將光線聚焦於視網膜上,形成清楚的影像,正如照相機的鏡頭能集中光線在軟片上是一樣的。它的蛋白質則是以纖維﹝protein fiber﹞的型式出現,約略可分為可溶性蛋白質﹝water soluble﹞-α、β、γ、HM crystallin及不可溶性蛋白質﹝water insoluble﹞- MIP﹝main intrinsic polypeptide﹞,隨著年齡的改變,可溶性蛋白質會逐漸變成不可溶性蛋白質,形成會使光線散射的大分子,造成晶體的混濁,水晶體本來是清澈透明的,如果變為混濁時,會阻擋部分或全部光線進入視網膜,造成視覺模糊,這種情形即稱為"白內障"。 在正常代謝過程或一些外來因子﹝如輻射線﹞刺激下所產生的自由基,會使得一些晶體纖維的細胞膜脂質產生變化,而形成水晶體混濁,為使一些水晶體不致因自由基產生而導致水晶體混濁,我們可以發現有些保護因子可保護水晶體不受自由基傷害,這些水晶體內的保護因子包括:Glutathione (GSH)一些酵素包括Glutathione peroxidase,Catalase,Superoxide dismutase維他命C,E白內障可分為: 老年性白內障﹝senile cataract﹞:老年性白內障為最常見的一種,是一種老年退化性眼疾,乃水晶體老化而變硬混濁所致,與陽光中紫外線有關。過度的紫外線曝曬,會導致眼球內水晶體蛋白質氧化變性,造成水晶體混濁而影響視力。常發生於老年人,所謂人老"珠"黃。珠,指的就是水晶體。此型白內障不一定發生於年紀很大的人,最早在四十歲左右即可發生。 先天性白內障﹝congenital cataract﹞:意即在出生時即已出現,嬰兒可能因遺傳因素而發生白內障,或是在懷孕期間由於感染或發炎所造成的。 藥物引起的白內障﹝drug induced cataract﹞:如: "皮質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長期服用或是經由眼睛局部點藥,而造成的。 代謝性白內障﹝metabolic cataract﹞:如:糖尿病血液中糖分過高,使得眼球內水晶體滲透壓改變,造成水晶體蛋白質斷裂,破壞其原本規則之排列,水晶體因此變得混濁不清。 外傷性白內障﹝traumatic cataract﹞:眼睛受傷也會造成白內障,舉凡硬物撞擊、穿刺傷、切傷、高熱、電擊、化學物灼傷,皆可傷及水晶體,導致"外傷性白內障"。 輻射性白內障﹝radiation cataract﹞:輻射線之照射,導致水晶體蛋白質之變質。 併發性白內 障﹝complicated cataract﹞:某些特定的感染、眼疾、眼部手術,亦會造成所謂的"併發性白內障"。

早產兒疾病的認知

早產兒疾病的認知

 【文章出處】www.pbf.org.tw早產發生的原因一、社會經濟:低收入,經濟背景差。 低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低。 Age小於16歲或大於40歲。 營養不良。二、疾病史:流產。 曾經發生過早產。 子宮異常。 腎臟疾病。                                    三、生活型式:工作繁重。 抽煙。 情緒焦慮不安。四、產科病症:無症狀性尿中有細菌。 高血壓、妊娠毒血症。 多胞胎妊娠。 產前出血,前置胎盤。 羊水過多或過少。 感染。 早期破水。 胎兒畸形或染色體異常。 子宮頸閉鎖不全。早產的徵象及診斷規則陣痛或是如月經來潮般腫脹,或是下腹每隔幾分鐘就變硬一次,且頻率愈來愈密。 一陣陣的腰酸感。 陰道分泌物變多或夾雜紅色血跡。 有下墜或是陰道有壓迫感。 排尿時有不舒服感覺。 腸絞痛或不停的腹瀉。 感覺到胎動突然變多或變少。在產前所做的處置若為高危險孕婦,自行注意早產跡象,或以手掌觸覺子宮變硬收縮,每小時不得超過5次。 儘量臥床休息。 選擇醫院:在早產兒出生前, 儘量將孩子的母親轉送至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院。 維持正常的妊娠期間:妥善安胎,並處理早期破水問題。 藥物治療:有四類,即β1交感神經刺激劑、硫酸鎂、前列腺合成酉每抑制及鈣離子阻斷劑。 密切注意胎兒成長,評估體重。 生產時應在有完善周全照顧之醫院分娩。 請求支援:早產兒基金會、社工及醫護人員共同關心早產兒。早產兒常見的疾病問題呼吸窘迫症候群(RDS) 呼吸暫停 持續開放性動脈導管(PDA) 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IVH) 週腦室白質軟化症(PVL) 壞死性腸炎 (NEC) 細菌感染與敗血症 早產兒視網膜症 (ROP) 慢性肺疾病 呼吸窘迫症候群定義:早產兒因肺部細胞 type II alveolar cells or pneumocytes 發育尚不成熟,製造的表面張力素surfactant不足,導致肺泡塌陷,而在臨床上出現呼吸窘迫的現象。出生前有窒息或酸血症,也會導致功能性肺表面張力素降低,而發生呼吸窘迫。肺表面張力素的製造:Type II alveolar cells : phosphatidylcholine + sur-factant protein (SP) → lamellar body 經由 exocytosis進入lung liquid,形成tubular myelin呈格子狀,主要成份為SP A,SP B,phospholipid (DPPC) ,Ca. 到空氣與肺液的界面(absorption),DPPC 形成單一分子層spreading,而降低肺泡的表面張力。影響肺表面張力素製造的物質1. Glucocorticoids:增加製造肺表面張力素相關酵素的活性。 增加 SP A的製造。 作 用 於 fibroblast 以 釋出fibroblast pneumocyte factor,而增加肺表面張力素的製造。2. Thyroid hormone3. Cyclic AMP 調節肺表面張力素釋出的因素● Increase:肺泡擴張 增加cyclic AMP : Thyroxine, TSH, ACTH, PGE 減少cyclic AMP 的分解:Theophylline β-agonist● Decrease:SP A Hyperglycemia, Hyp-erinsulinemia 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治療O2 : 維持PaO2 50-70 mmHg Nasal CPAP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or : keep PH 7.35~7.45, PaCO2 35~55 mmHg Surfactant

北市社區戒菸諮詢站 全國佈點已達176家

北市社區戒菸諮詢站 全國佈點已達176家

菸害防制法自86年公布實施以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即積極推動全方位的菸害防制業務,除依法稽查「禁菸環境」以預防民眾遭受二手菸害外,更自94年8月起推動「成立社區戒菸諮詢站計畫」,有效結合社區藥局在地化資源,就近協助社區民眾戒菸,使市民活得更健康。吸菸者以往主要是經由醫療機構進行戒菸,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爲提供市民更多的戒菸諮詢管道,協助民眾戒除菸癮,遠離菸害、維護健康,結合社區藥局資源,自94年起每年定期辦理「社區戒菸諮詢站訓練課程」16小時,訓練課程內容涵蓋菸害的認識、菸癮生活形態、壓力處理、戒斷症狀、藥物治療、戒菸諮詢、戒菸用藥指導等專業訓練,訓練藥師具有戒菸個案管理之能力,並以學前及學後測驗問卷,遴選出合適之社區藥局藥師,成立社區戒菸諮詢站,以提供民眾正確安全的專業服務。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該計畫自94年8月推動迄今,已成立社區戒菸諮詢站176家,成立的地點除了臺北市之109家外,亦深獲外縣市社區藥局廣大迴響,加入踴躍。提供戒菸個案諮詢人次數達2246人次。且經衛生局於介入執行後第6個月持續追蹤後發現,民眾戒菸成功率約為32.4%,社區藥局之諮詢成果,已展現極為亮眼的成績。此外,衛生局亦針對戒菸個案對社區戒菸諮詢服務之滿意度進行抽樣調查(有效問卷214份),民眾整體滿意度高達99%,而認為藥師專業度高的更達100%,在目前戒菸管道仍顯不足情況下,顯示透過社區藥局提供民眾專業戒菸諮詢服務,值得持續推廣與肯定。 未來衛生局將持續推動,運用社區藥局的便捷性與藥師的專業照顧,加強與基層診所、戒菸班、戒菸門診及社區組織之結合,讓藥師介入戒菸體系發揮更大的功能,同時配合醫藥分業政策,發展社區藥局更多元化的服務方向,嘉惠民眾。若有戒菸服務需求之民眾,請辨識懸掛有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核發「社區戒菸諮詢站標章」之社區藥局,進行戒菸諮詢照護;或欲瞭解社區戒菸諮詢站之名單,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首頁右側下方「無菸地圖網」,先點選行政區,再點選「社區戒菸諮詢站」)查詢。【戒菸好厝邊-社區戒菸溫馨小故事】黃藥師所設立的藥局恰於客運總站附近,藥局門口常會聚集三五成群的客運司機,藉休憩時間,一邊話家常,一邊沉浸於吞雲吐霧之環境。其中一位已有20年菸齡的張姓運將,每天至少需要2包菸,於某次與黃藥師閒聊中,向黃藥師表達願意嘗試戒菸之意願,黃藥師遂利用衛生局提供的一項利器「一氧化碳測試儀」,請這名運將當場測試肺部的一氧化碳濃度。當其看著測試儀閃爍著富有警示效果的「紅燈」,於是下定決心付諸行動,完成戒菸心願。一開始黃藥師詳細地與張姓運將討論戒菸過程中可能碰到的挫折及應變方式,於戒菸2星期左右,張姓運將一度因戒菸的戒斷症狀而想放棄,然而藉由黃藥師的專業照護,全程提供親切專業的戒菸諮詢、調劑戒菸藥品及相關保健服務,與張姓運將共同克服於戒菸歷程中的種種戒斷症狀不適感,讓張姓運將感到有藥師專業陪伴的安全感,循序漸進向戒菸成功之目標邁進。張姓運將在戒菸的過程中,慢慢發現戒菸的好處,於是就以其自身之體驗向其他運將同事們廣為宣傳,大家也陸續加入戒菸的行列,這是黃藥師始料未及的意外收穫,著實令其感到欣慰!

從護理角色淺談早期療育

從護理角色淺談早期療育

【文章出處】www.pbf.org.tw早期療育的實施為改善兒童發展遲緩的狀況,激發最大的潛能,提供兒童家庭支持性的服務,進而降低社會成本與提升兒童人權。早期療育是一個由社會福利、衛生及教育等專業人員,以團隊合作方式,依發展遲緩之特殊兒童之個別需求,提供必要之服務(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1994)。教育部(2006,3月23日)特殊教育通報網資料統計發現,各縣市學齡前階段身心障礙兒童為8,871人,但學齡階段身心障礙兒童確達35,805人,其通報人數差異太大,主要原因為大多身心障礙兒童並未被早期診斷,而是入學後發現問題才接受療育,顯見許多發展遲緩的嬰幼兒錯過療育黃金期,並增加發展過程中醫療與教育資源的成本。護理人員為健康體系中的一員,除需認識早期療育的知識和相關法規,更應積極參與早期療育的工作。尤其護理人員對於醫療專業知識與資源深具了解,且護理的養成教育為提供個案多角度的協助,在專業團隊成員中實為個案管理師之最佳人選。而要在早期療育的團隊中扮演好角色,除了需徹底的發揮護理專業,更需熟知早期療育的相關知識與資源,早期發現、早期通報、協助將個案轉介至相關單位接受後續療育服務,聯合專業整合性服務協助解決兒童的家庭,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相關問題,對於每位特殊兒童與其家庭來說,都將是一大福祉。壹、我國早期療育的歷史背景早年我國實施障礙兒童的早期療育歷程與方式,多半以民間宗教或慈善組織為主;民國70年開始有少數醫療院所發展復健醫學或兒童心智科,對障礙嬰幼兒提供鑑定與醫療復健服務。民國80年,北市政府委託心路文教基金會成立『心愛兒童發展中心』,主要服務0~3歲的嬰幼兒。民國81年智障者家長總會成立,為發展遲緩兒童的療育開啟另一盞燈,隔年兒童福利法及施行細則施行。民國83年開始試辦發展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同年,內政部委託伊甸基金會推動0~6歲障礙嬰幼兒職能評估及個案管理。此外,行政院衛生署於民國86年成立『發展兒童聯合鑑定中心』:針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態、功能及身心特質、做為專業診斷及擬定未來治療訓練計畫。近兩年與早期療育有關之法規與政策更是積極推動,如國民健康局出版『0-6歲兒童發展成長量表』;內政部兒童局規劃『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個案管理系統』,成立『個案服務通報轉介與個案管理中心』,落實全面性的篩檢與追蹤。尤其國民健康局從今年(民國95年)開始,積極推動發展遲緩兒童的篩檢工作,其中護理人員更是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期望能藉此落實早期發現以及早期的療育信念。 貳、名詞解釋■ 早期療育(early intervention):指由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專業人員以團隊合作方式,依未滿六歲之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之個別需求,提供必要之治療、教育、諮詢、轉介、安置與其他服務及照顧(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1994)。早期療育的內涵意義,則如圖一所示。能在早期發展時期發現障礙,經由醫院、學校以及社福單位提供兒童及其家庭,個別與特殊性的服務,如評鑑、特殊教育等。因三歲以前兒童的腦部可塑性較大,故為黃金療育期,及早發現發展遲緩並予適當的療育,除可減少障礙程度,防範障礙造成的傷害,將兒童能力發揮到最大程度。■ 發展遲緩:指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與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異常,或可預期會有發展異常之情形,而需要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未滿六歲兒童 (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1994) 。發展遲緩可能發生的原因,包括:1. 環境因素:病毒感染、營養不良、服用不當藥物等因素。2. 中樞神經先天畸形:小腦症等。3. 遺傳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異常。4. 生產過程缺氧、低血糖、顱內出血或早產等因素。5. 後天因素:腦膜炎、腦炎、頭部外傷、癲癇或中毒等因素。 參、早期療育的工作內容早期療育為跨專業團隊(transdisciplinary team)合作工作,其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護理人員、職能與復建治療師、心理師、社工人員、營養師、幼教與特教老師以及語言、聽力及視覺治療師。在早期療育的領域裡,護理人員本著護理深厚的養成教育與訓練過程,實為舉足輕重之角色。美國母嬰護理委員會提出護理人員在早期療育的角色,包括:1. 幫助有危險性或現存的健康或發展需求的兒童及家庭做診斷及處理。2. 檢視並評估兒童及家庭的心理、生理與發展特徵,以早期鑑定、轉介,並接受療育。3. 與家屬及專業團隊間一起作計劃、輔導。4. 提供早期療育措施給家屬,以促進兒童及家庭的健康與發展階段。5. 評值護理照顧所提供給兒童及家庭的成效;也就是能依據整合性服務計畫,協助個案獲得最大的利益,並且促使個別障礙者與其家庭能夠更接近所需服務。而依據三級預防的概念描述,早期療育的工作內容為: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為預防性的介入措施。相關醫療單位的護理人員應協助實施全民衛生教育、推廣施行婚育夫婦健康檢查以及施行遺傳諮詢等。尤其是針對高危險群的婦女,如患有特殊疾病或生物缺陷的母親、低社會經濟狀況的母親以及懷孕青少女提供諮詢或追蹤服務。次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指以幼兒為重心的介入措施。護理人員應積極參與醫療院所的新生兒加強療護、監管個案篩檢與通報、聯繫社會行政單位的參與以及協同其他專業人員,提供促進發展的療育課程,如依據兒童發展任務(developmental tasks),提供正常發展技能的訓練;生活自理能力的補救教學;認知基本要素的反覆練習,包括注意、記憶、知覺動作協調;社會技能的演練和應用,包括情緒發展、自我概念、生活規範等;以及學科預備能力之培養,如讀、寫、算等預備技巧(preacademic skills)以及運筆的手眼協調訓練,即所謂的書寫預備能力(prewriting skills)等。臨床上常用的篩檢量表如丹佛發展篩檢測試量表(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 DDST)、學齡前兒童行為發展量表(Chinese Children Development Inventory, CCDI)或簡易兒童發展篩檢評估量表等。三級預防(tertiary prevention) :為兼重幼兒及家庭的介入措施。透過專業護理人員,整合各領域之專業人員,使發展遲緩兒童的潛能充分發揮,儘量過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活並視兒童不同的發展問題,不同的家庭狀況而提供不同的醫療、教育、社會福利服務,並兼顧完整與連續性。肆、實施步驟 ■ 早期發現:產前檢查,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篩檢,高危險嬰幼兒監測及兒童健康檢查。■ 早期通報: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第13條明定「從事與兒童業務有關之醫師、護士、社會工作員、臨床心理工作者、教育人員、保育人員、警察、司法人員及其他執行兒童服務業務人員,發現有疑似發展遲緩的特殊兒童,應通報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1994)。發現的管道可經由產前檢查、新生兒篩檢、健兒門診、社區護理、醫療院所之發現以及幼兒托育園所的通報。■ 轉介:針對發展遲緩兒童與家庭的需要,運用個案管理技巧,協助轉介至相關單位接受後續療育服務。■ 評估鑑定:專業團隊評估其神經生理、心理、智能、動作、語言溝通、學習、社會適應性及家庭功能等。■ 早期療育:專業整合性服務協助解決兒童的家庭、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相關問題。  以早產兒為例,當早產兒出生後會經歷一連串的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療處置,此時護理人員應依據早期療育的流程,提供相關的護理措施與支持。尤其更應提供家庭心理支持。當順利通過加護療育階段後,接下來應著力於出院準備服務的規劃:提供持續性支持,協助轉銜以及滿足嬰兒特殊性照顧需求,此外,居家照護計畫亦應列入療育計劃。伍、補助原則依據台北市社會局(2006)發展遲緩兒童療育補助規定,有關補助對象、內容與原則,說明如下:一、補助對象:為持有衛生局特約醫療單位開具之綜合評估報告書或發展遲緩診斷證明書(但單純構音障礙或異常、注意力缺損、過動症等除外),或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未領有身心障礙者津貼、身心障礙者托育養護費用補助及育兒補助;或已達就學年齡者經鑑定安置輔導委員會同意暫緩入學者(緩讀以一年為限)。二、補助內容:一般戶每人每月最高補助金額為新臺幣參仟元整,低收入戶每人每月最高補助金額為新臺幣伍仟元整(二者合併計算);包含(1)療育訓練費(2)交通補助費:每次赴診補助金額為新臺幣貳佰元整(若於同一天於同一家醫院進行二種以上療育項目者,以一次赴診計算)。三、補助原則:發展遲緩兒童應於立案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或縣市衛生局特約醫療單位之兒童相關科別、耳鼻喉科、眼科及針炙科等實際進行療育;補助以實報實銷方式申請,門診及評估不予補助;補助項目包括認知學習、物理、職能、語言、感覺統合、音樂及遊戲治療等。陸、結論許多家庭面臨「家有發展遲緩兒」的問題與困境,但同時有為數不少的身心障礙兒童仍未被發現通報,其主要原因為目前早期療育的評鑑與篩檢還不夠普及與完善,以及缺乏確實的管理與轉介。依據兒童福利法細則(1994)規定,當發現疑似發展遲緩的特殊兒童,應通報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其中發現的管道可經由產前檢查、新生兒篩檢、健兒門診、社區護理、醫療院所之發現以及幼兒托育園所,然施行過程極具困難,如經費與人力的不足、運作的形式不一、未通報的展遲緩兒童比例高、各領域專業人員對通報制度認知不同、社會大眾對早期療育服務概念不清、未通報罰則未訂定以及資源分配不均等,皆嚴重影響早期療育的施行與成效。有鑑於此,身為醫療團隊之一的護理人員更應加強早期療育相關關法規與流程,與早期療育中心以及兒童教育發展中心形成跨專業連結,協助早期鑑定早期治療,協助家庭獲得充份的支援。家庭才是兒童永久性的場所,期望在早期療育的過程中,除了能增進父母與專業人員的合作,共享特殊幼兒相關資訊,執行完整療育計畫,將特殊幼兒的發展需求納入照護服務體系中,同時希望能促使早療計畫能更具彈性與便捷性。 ﹝資料提供:台南護專護理教師  黃惠滿﹞

認識早產兒的暗示行為

認識早產兒的暗示行為

【文章出處】www.pbf.org.tw在發展支持性照護的原則之下,在適當的時間給予早產兒可以忍受的刺激,是照顧早產兒的核心與執行照護的基礎。然而,我們要如何知道何時是「適當的時間」?什麼程度是「早產兒可以忍受的刺激」呢?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需從認識早產兒的暗示行為(infant cues)著手。「暗示」,是指可自然察覺的「特徵」、「提示」與「信號」,這些信號或特徵指引我們依循此訊號而行動。由於嬰兒尚未發展出語言,因此充滿「暗示」的非語言行為就成為早產兒主要的溝通管道,告訴照顧者應該如何行動,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觀察早產兒的暗示行為,能讓我們瞭解早產兒在面對刺激時的感受是否舒服,要繼續執行活動還是停止動作讓嬰兒休息。此外,我們也可藉著觀察早產兒的行為,評估早產兒的能力,進而協助早產兒從壓力中達到自我統整(self-regulation)。 暗示行為的內容與意義Als在1986年提出早產兒暗示的行為的內容,說明早產兒透過自主、動作、意識狀態三個主要的次系統來表現行為並與外界溝通。自主系統中所使用的溝通管道有呼吸型態、膚色、內臟活動穩定度;在動作系統方面是肌肉的張力、所呈現的姿勢、和身體活動的靈活度;在意識狀態系統方面,則我們可以觀察到意識變化的範圍,如睡眠週期和清醒時互動的能力、意識狀態變換快慢的特性,及意識清晰或模糊的強度。由於早產兒的行為是和環境互動所造成的,當我們觀察到早產兒的行為時,要注意當時的環境中是否有相關刺激輸入,如聲音、光線或正在做什麼處置,才能正確判斷早產兒對刺激所能忍受的程度。暗示行為的意義,可用早產兒應付刺激後產生的行為特性來分類。面對刺激時,他們通常會嘗試去應付外界所給予的刺激,當無法應付時,統整行為會失敗而轉變成「壓力行為」,如果自我統整成功,則可以看見早產兒出現具有「穩定」、「自我調節」、「自我保護」意義的暗示行為,表示早產兒對此類刺激可應付得宜,也表示早產兒已有某種的成熟度了。暗示行為觀察的項目在三個次系統中,我們分別要觀察哪些項目呢?Als所設計的早產兒行為觀察表,無論是實際記錄早產兒的行為,或是觀察練習都是很好的工具。觀察表使用的觀察時間有10分鐘,為看出行為的變化需每兩分鐘要重新紀錄一次行為。我們可以從行為觀察表的項目中,經由行為意義的解讀或判定,粗略區分出哪些是穩定的統整行為,哪些是壓力行為。基於個別性,最好能先記下早產兒的出 週數及觀察當時的矯正年齡,有助於對成熟度和行為統整能力有完整的了解;而在生命徵象,如心跳、呼吸的數值亦僅提供判斷的參考,主要還是看嬰兒當時的生理條件而定,以早產兒個別的基準線為主,例如生命徵象不穩定雖是指統整不良,但若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原本在安睡沒有刺激下血氧飽和濃度就一直是85,無法達到90,就不能判定統整不好,還是應與基準線做比較較為適當。常見的暗示行為 照護早產兒的過程中常看到早產兒出現許多的行為,以下分別說明三個次系統所需要觀察的內容,並描述較為常見的行為以加深對於暗示行為的印象:【自主系統】我們要觀察的是早產兒在刺激後所反應出來的生理功能,如心跳穩定度、呼吸的特性(暫停或喘氣)和速率改變、膚色改變(蒼白、花斑、發紺、紅潤)、血氧濃度變化、內臟反應(打嗝、嘔吐、反胃);以及跟自主系統相關的動作變化,這些動作變化,可能是神經元發出大量神經衝動所產生的訊號,如驚嚇、顫抖。【動作系統】在動作系統部分需看早產兒在動作統整上的變化,如四肢張力(軟弱或強直)、姿勢(屈曲向中線或向外伸張)、四肢活動的程度(平順或散亂)、臉部表情(平穩或痛苦);此外,我們也能在動作系動中發現較為成熟的早產兒有「自我調節」及「自我保護」的行為,表示他們已具有應付壓力的能力。常見統整不良的動作如手臂軟弱、腿屈攏、手臂伸展、腿伸展、溺水姿勢、散亂扭動、握緊拳頭、手指張開等;統整或自我調節良好的動作如腳交握、抓握、手伸到口等。【意識狀態系統】意識狀態部分主要觀察早產兒「睡」和「醒」的狀態變化,與清醒時的互動能力。有關「睡」的狀態是指睡眠週期,包含深睡、淺睡、昏昏欲睡、安靜清醒、活動清醒、哭泣六個狀態的週期性變化。在應用上,除觀察早產兒是否處於這些狀態以判斷是否給予刺激外,尚須觀察給予刺激(或任何醫護處置)過程中這些狀態轉變的速度,因為通常越小週數的早產兒其狀態較模糊且轉變快速,我們需提高觀察的敏感度才能避免早產兒承受過多刺激。「醒」的狀態是指早產兒清醒時的注意力和與外界互動的能力,如注視外界時眼神專注或散漫,專注時間長短等。其他有關清醒時的行為有煩躁、打呵欠、展眉、注視、避開、定眼直視等。暗示行為觀察建議 雖然上述行為極為常見,但我們少有機會仔細去觀察或瞭解。照顧活動的進行需要我們和早產兒雙方互動來完成,而非僅以我們的工作為導向,為了提供更優質的照顧,平時可撥空練習觀察早產兒的行為,瞭解行為意義及提升對行為的敏感度,才不致在照顧的過程忽略了這些小小孩所給予我們的訊息。對於行為觀察練習,在此提供一些建議。由於嬰兒的行為變化很快,開始練習時最好能挪一段約30分鐘的時間,避免受到打擾,以進行專注的觀察。因為一個人觀察時容易漏掉某些行為,因此可兩個人一起進行觀察活動,並記錄行為前後的護理活動或環境,如光線和聲音等等,觀察完畢可以對所觀察到的行為相互討論,而對行為的解釋若有疑義,可就教於觀察經驗豐富的相關人員。此外,如能將暗示行為觀察的練習列入在在職教育的內容,除能增加醫護人員對早產兒行為的瞭解,亦能讓單位醫護人員依照發展性照護之原則,共同討論這些暗示行為出現時所應採的措施,從而建立屬於該單位之發展性照護措施執行標準,在醫護人員照顧措施與單位整體品質上都能獲得良好的提升。 ﹝ 資料提供:成大醫院早產兒個案管理師﹞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文章出處】www.pbf.org.tw所謂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顧名思義,即發生於早產兒之視網膜病變,尤其是須放置於保溫箱之早產兒發生率更高,不過也有「非早產」的嬰兒罹病的報告。一般認為與視網膜血管尚未發育成熟,即出生面對母體外之空氣有關。視網膜血管的成熟度與出生體重及懷胎週數有關,一般體重愈輕、懷胎期間愈短,視網膜血管愈不成熟。這些不成熟的視網膜血管容易發生收縮閉塞,進而產生不正常血管及纖維組織,最終導致玻璃體出血及視網膜剝離。嚴重者,整個視網膜纖維化並被拉扯到水晶體後方,使瞳孔反射成白色,故又稱「貓眼」,此時已為幾乎無法治療之晚期。由於嬰幼兒並無法表達視力的障礙,「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診斷有賴於早期篩檢,對懷孕週數小於36週或出生體重小於2000公克者,於出生後七至九週內應做散瞳眼底檢查,嗣後再依當時情況決定後續處置,必需等到顳側網膜血管成熟後才得放心。網膜病變依目前國際標準可分五級,所幸並不是所有早產兒均會產生「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一旦產生病變,也非一定發展到第五期。大約近三分之二會自行消褪,但是持續產生病變者,通常會對視力造成莫大的傷害。治療方面,對第三期建議作冷凍或雷射治療,成功率可達七、八成。第四及第五期則須施行網膜或玻璃體手術,手術成功率低,視力預後也差。當然早產兒通常較多合併有其他身體病變,如腦部發育不全等,統計數字也顯示早產兒較易產生斜視、近視、散光等眼疾,這些都可能加重對視力的影響。事實上,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防治最重要是預防早產。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工受孕多胎化,低體重早產兒增加,且經由小兒科醫師的努力,早產兒的存活率大大的提昇,早產兒眼睛的照顧也愈形重要,一旦發生早產,適當調節給氧濃度、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是給予寶寶一個更有品質的生命之不二法門。﹝資料提供:高雄榮總眼科部醫師  許淑娟﹞

思念一位親愛的失智症老人

思念一位親愛的失智症老人

當我還在高中就學的時後,某天放學回家就發現母親神色慌張忙著打電話,憂心忡忡地談論著,外公騎摩托車出門卻意外迷路了;印象中外公可曾是在台灣處於日本殖民時期受徵召遠赴西太平洋地區作戰過,每每家裡大大小小事情還得請教這位大家長呢!不過他覺得大家太大驚小怪,人難免有混亂的時候,就連機器都會出錯,那時壓根也想不出究竟會有什麼問題,這件事就像漸漸淡去的漣漪,大家也慢慢不放在心上了。後來在半年以內,居然發生了幾次莫名把摩托車騎丟的事件,這可絕對不能用偶然或不小心來解釋了,記得舅舅們苦口婆心、半推半拉要帶這個自認健康的倔強老人上醫院還弄得全家雞犬不寧,不久之後,我才輾轉得知原來外公已經罹患老人痴呆症。自從當了神經科醫師以後,再回頭仔細想想在發生迷路意外的那幾個月以來的變化,其實,影響的時間和程度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之外!沒有經過多久,他的性格變的孤僻、脾氣變的暴躁,判若兩人的轉變才真的讓大家不得不接受生病的事實、不得不害怕到底事情還會變的多糟糕!我再看到他老人家時,是上台北求學一年以後,因為他在浴室意外的滑倒被送到醫院,他乍見到我時僅僅閃過一點點的興奮目光,然而眼神一下子就轉為呆滯落寞,明顯失去過往的光彩,大部分的時間是沉默無語不太與人交談,眼睛直愣愣地凝視著窗外,看不出有多少情緒在裡頭,就在我和母親要離開病房的時候,外公微微把頭轉過說了一些話,才赫然明白從發生迷路、記憶力衰退到生活機能逐漸喪失的這兩年來,他一直很清楚知道自己慢慢地失去他的靈魂、生命的色彩逐日黯淡,他是一位勇敢堅強、肯面對現實的人,而只是選擇用沉默接受這一切加諸在身上的苦。現在在記憶障礙的門診常常有機會看到失智的老人家,都會回想起我的外公,忍不住捫心自問:如果那時候我已經是神經科的醫師,情況是不是會有改變呢?對於失智症的治療,近幾年來一直有新的藥物被研發出來,這些治療不僅僅是能減緩疾病的惡化,讓人更加欣慰的是,可以賦予失智老人生活的意義、重拾人生的美好,雖然那時沒辦法給予外公這樣的治療照顧,但現在看到像是自己阿公、阿媽的老人家記憶獲得改善、生命再展歡顏,就彷彿看見那天明亮的病房裡外公恢復慈祥和藹、燦爛開心的笑容,鼓勵自己為失智症的患者繼續服務。

內視鏡隆乳VS傳統隆乳

內視鏡隆乳VS傳統隆乳

個人並不想把女人的乳房加以物化,畢竟身體是自己的,讓自己喜歡自己,應該是每個人對待自己的最高原則,所以,僅以這篇文章獻給覺得自己的乳房形狀,還可以更好的女性同胞們。『哇!你看她的身材那麼瘦,胸部卻有D cup』這大概是目前許多人,對於所謂的「完美」女性身材,一個公認的標準。但是大多數女人,都沒辦法受到上帝如此的寵愛,乳房多數會隨著體重的增減,而變大或變小。而現在年輕小姐的審美觀念,又是能多瘦就要多瘦,所以也常常會造成乳房不成比例的縮小。當然,乳房的大小沒有絕對,也沒有所謂的美醜,自己喜歡就好。但是太大或太小,其實都會造成在衣服的選擇及搭配上,一個很大的困擾。※正確認識隆乳手術如果您正為了想讓自己乳房的形狀更趨完美,而有隆乳的念頭,請一定要再三反問自己:『我是不是一個能對自己確實負責的人?』因為就算是全世界最好的整形外科醫師,或是使用目前可以清楚看到手術部位的內視鏡隆乳,如果您在術後,不能確實遵守醫師的指導,用對的方法,足夠的時間,去做好乳房按摩的動作,所有手術中我們所做的努力,都將化為泡影。乳房的按摩,在初期是蠻痛的,所以一定要由旁人協助,但是自己在家也要盡力按摩。您一定要再次反問自己,我是不是能做到這一點?不要想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醫師,畢竟我們不可能全天候,守在你的身邊。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會因為怕痛,因為太忙沒有時間,而沒辦法每天按摩自己的乳房,那麼請你打消隆乳的念頭,先設法做好心理建設及自我要求。※隆乳水袋材質的進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個規定嚴格的醫療法令,固然可以確實地為消費者的健康把關,但也可能因此讓消費者在應有的權益上,受到延誤。隆乳材質的使用,便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全世界的隆乳手術,除了美國及台灣之外,大多數國家的醫師多採用內含液態矽膠的義乳,但美國因為二十年前,認為液態矽膠外漏,會導致乳癌的產生,不但義乳公司因此倒閉,FDA更明令禁止使用。但是二十年來,大規模的追蹤研究顯示,外漏的液態矽膠,與婦女乳癌發生率,並無關聯,也就是說,接受矽膠水袋隆乳的婦女,乳癌的發生率與一般婦女相同。近幾年,美國的整形外科界,頻頻向美國FDA叩關,應該在不久的將來,矽膠水袋也會成為台灣及美國的主流。不過,雖然外漏的矽膠,並不會造成乳癌的發生,但是有些人卻會對矽膠產生過敏的發炎反應,造成不得不開刀取出的結果,而且,外漏的矽膠,就像以前小針美容一樣,會和正常組織混成一團,造成取出的不易。為了免除消費者的恐懼及擔憂,世界上各大醫材公司,無不絞盡腦汁,希望能發展出更好的矽膠水袋。終於,最新一代的義乳備發展出來,它被稱為『自黏性的矽膠』。它一樣是矽膠的成分,畢竟矽膠是與人體最相容的化學物質,但是,透過新技術的研發,這些矽膠的各個小分子,會緊密的聚合在一起,就好像被膠水黏成一團,所以,即使十年、二十年後,水袋有了很小的縫隙,這些自黏的矽膠分子們,並不會滲漏出去。廠商在國外的雜誌上,登了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告(見附圖);廠商用刀子將這種新的義乳,一刀兩半,然後用手抓起一半的義乳,並讓切開面向下,以向世人證明,即使這麼大的洞,這種新型的矽膠還是不會流下來。『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相信這種新的矽膠,能讓消費者,在享受柔軟自然的乳房同時,也可以免除日後矽膠外漏的恐懼。 ※新的隆乳技術---內視鏡隆乳內視鏡技術,其實已經有相當的歷史了。剛發展出來時,一方面因為大家的經驗還不足,難免手術的時間會較久,尤其是比較起傳統隆乳手術,更是要花上兩倍以上的時間。另一方面,則是接受內視鏡手術的客數還不多,所以術後的好處優點,還無法做一個全面性的體現, 因此,許多整形外科醫師,都認為這是個多此一舉,純屬噱頭的手術方式。但是,幾年下來,越來越多的醫師開始採用這樣的方式,因為,大家發現到,以往傳統的隆乳方式,因為是盲目地去剝離出,要放置食鹽水袋的口袋,大家使出渾身解數,絞盡腦汁,只為了讓口袋剝的越完整越好。但是,盲目的方式,怎樣也比不上利用內視鏡,清清楚楚地看到你在手術的區域;每一根小血管都被確實的止血,每一片可能會造成日後乳房邊緣不齊的組織,都被確實地分開。因為口袋剝離的確實,所以只要確實做好按摩,日後更容易維持漂亮的乳房形狀。因為不是盲目的用工具去扯開肌肉組織,而是在內視鏡的直視下,利用電燒燒開組織,所以病人在術後的疼痛大幅降低,如果再加上一些貼心的術後止痛措施,隆乳術後的疼痛,將不再是每個患者的夢靨。而內視鏡隆乳,還有一項優勢,就是在從前,如果客人不幸碰到莢膜攣縮狀況,幾乎一定就得利用乳暈或是下乳線的傷口,來進行二次手術。但是當內視鏡的技術越來越純熟時,許多二次手術都可以利用內視鏡來進行,避免在乳房上面留下疤痕的可能。如果您是上了點年紀的女性同胞,同時有乳房萎縮及下垂的問題時,則需要更多方面的考量,輕微者,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隆乳手術,便可以大幅改善。略嚴重者,可能需要環乳暈切開,同時做個隆乳、提胸及縮小乳暈的動作。當然,非常嚴重者,可能需要進行一些比較傳統的提胸手術。 『波霸』其實不是我們整形外科醫師的完美目標,一個適合你的身形,漂亮的形狀,才是我們的追求。

小小羊兒要回家-早產兒出院準備服務

小小羊兒要回家-早產兒出院準備服務

【文章出處】www.pbf.org.tw※ 前言隨著新生兒加護醫學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可達90﹪以上,而大部分的早產兒脫離急性期後,能面臨許多問題,例如呼吸暫停合併血氧濃度降低、心跳變慢、餵食困難、氧氣依賴。這些問題可能持續至足月,需長時間密切觀察照顧監測,造成家屬極大的心理壓力,而降低照顧自信心,因而遲遲不敢將可居家照顧的早產兒辦理出院,延長住院日數,也可能因住院日數增長造成院內感染。或因照顧者為完全學會評估技巧即將早產兒帶回家中,因緊張及壓力會不時返診或增加不必要之再住院。藉由提供完善的出院準備服務,可使早產兒得到適當的連續性照顧,病加強家屬之照顧能力,使早產兒於充分準備狀況下出院。本院每年2500公克以下之早產兒約有150名,其中1500公克以下之及低體重早產兒約30名。已執行的出院準備計畫包括:於住院期間舉行家屬、醫護、社工聯繫慧,幫助父母了解早產兒目前狀況、治療計畫、預後情形及居家照護前之準備;於早產兒體重達2000公克時準備出院,提供育嬰知識及照顧技巧包括:餵奶、沐浴、換尿布、預防接種及復健;當早產兒生理狀況穩定,體重也穩定成長,經醫師評估後准予出院,並以書面計畫整合出院注意事項、預約返診日期及護理指導提供父母參考,並轉介給早產兒基金會之居家護理師收案,追蹤居家照顧情形。大部分早產兒於體重達2000公克生理狀況已趨於穩定,不需醫院的治療可由父母自行照顧。但早產兒自出聲及與父母分離,親子關係的建立較差,且住院期間過度聲光刺激及侵入性治療造成生理週期的干擾,使得早產兒出院後無法適應家庭的環境,造成照顧上的困難,而此時的早產兒應該在三種最安全的天然環境中生長:1、媽媽的子宮。2、父母的懷抱。3、他們的家庭和社區。所以早產兒發展性照護,可幫助早產兒回歸到媽媽的子宮、回到父母懷抱、回到家庭社區,可使早產兒調整對感覺輸入,維持自主系統的平衡,減少對身體刺激的不穩定性,保存能量,增加調節能力,使得生理狀況維持穩定,體重成長穩定且較快速,已縮短住院日。而早產兒發展性照護需醫療團隊每一成員,在照顧時需注意且用心對待各個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的早產兒,給予個別性的醫療及護理照護,並鼓勵家屬參與照顧解讀早產兒發出的訊息,及早建立親子關係,並藉較長時間的參與照顧學習居家照護技巧及評估早產兒身體狀況的能力,使得家屬有充分的照顧能力而增加照顧自信心,也避免不必要的再住院。※ 照護內容   一、提供早產兒一個類子宮的身、心、靈成長環境,促進生長發育方面:燈光:病房控制維持幽暗的環境,保溫箱小床覆蓋遮光布罩(需用監視器)。24小時關燈(除治療外)此時是早產兒成長時間。 音量:維持病房寧靜<58分貝,說話輕聲細語,本單位垃圾筒丟垃圾時發出之音量>58分貝,故經同仁腦力激盪將桶子換成菜籃套上布袋加垃圾袋,不但推起來無聲丟垃圾也<58分貝。音量控制列入標準化:不在寶寶單位交班、不在病房內交談、不放置收音機、不擺放電話及母奶溫奶器、隨手關門。 視覺刺激:擺放適合寶寶的黑白卡,照顧者或父母親切的臉。 嗅覺刺激:父母穿過的衣服或皮膚對皮膚的直接接觸,請父母為寶寶作袋鼠護理,讓寶寶聞到熟悉的味道。 治療性擺位:提供協助寶寶調節的輔助品 :如包裹的衣服、捲伏巢:像媽媽的子宮一樣讓寶寶躺在裡面、圍介:讓寶寶腳踏出去時像在子宮羊水中有依靠感不會有踏空的感覺。幫助寶寶維持屈曲的姿勢、四肢維持中線位置、便於手到口的活動,促進自我調節安撫利於神經發展,像躺在媽媽子宮內姿勢一樣舒服。  二、促進父母親與早產兒的親子關係:母乳哺育:依寶寶個別需要24小時不定時哺餵母奶,寶寶住院時間比媽媽久,此時母奶奶庫是供應寶寶充足營養最好方法,因此我們會教導父母母奶奶庫操作及使用方法,當父母把母奶送來時我們會以杯餵、滴管餵食給寶寶喝,這樣母奶源源不斷增進寶寶生長發育,亦可讓父母有機會扮演為人父母之角色。 袋鼠護理:像袋鼠一樣讓寶寶躺在父母胸口,皮膚與皮膚直接接觸有肌膚之親,寶寶可聽到像在子宮內聽到熟悉之心跳聲,也聞道熟悉味道,因此可促進親子關係穩定寶寶呼吸心跳促進寶寶體重穩定性成長,住院期間每一個寶寶都接受袋鼠護理。 寧握護理:抽血及侵入性治療檢查時避免太多疼痛會幫助寶寶適時薴握,並且教導父母接觸寶寶學習寧握技巧讓其有參與感。 讓父母扮演好父母角色:請父母多來與寶寶互動,並且學習基本育嬰技能,如沐浴技巧、臍帶護理、包尿布方法等。  三、人性化、個別化的照護,與寶寶適當的互動了解其行為暗示、個別性需求提供個別化照護:集中護理-有計畫安排作息。 照護前調整狀態:清醒期才執行護理照護。 照護時有壓力反應可暫停(促進自我調節能力)。  照護後留在床邊數分鐘:有壓力之行為暗示時可給予寧握護理。 為寶寶翻身或移動都必需要支撐手和腳,避免寶寶受到驚嚇。 動作溫柔避免寶寶姿勢突然改變。 同時間只做一件護理活動避免過多刺激影響寶寶神經功能發展。 每位寶寶都被抱在懷裡餵奶,讓寶寶進食時有滿足感及被愛的感覺。 依出生天數或出生體重分別依家屬及寶寶的需要給予不同之護理指導與衛教。出生體重<2000公克者依體重別給予合宜之護理指導與衛教,出生體重>2000公克者依出生別,如自然生、剖腹生之出生天數給予合宜之護理指導與衛教。 住院期間依寶寶病況之需求請父母到院學習,生命徵象測量、膚色變化觀察、氧氣監視器使用與租借、急救技術教導、拍痰技巧,以增加父母照顧自信心及避免再度住院。 請父母到院觀看衛教錄影帶及居家環境佈置像住在媽媽子宮內一樣舒服。  四、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依出院計劃表填寫:生理疾病是否治療完成?是否需會診?家屬醫護討論會是否要召開?預防注射是否已打?其他注意事項皆會一一記載。門診追蹤日期一一寫在計劃表上讓家屬帶回以作為提醒之用。經篩檢表篩檢出高危險個案後,出院前與父母召開醫護社工及家屬個案聯合討論會,幫助父母了解早產兒目前狀況、治療計畫、預後情形及居家照護前之準備,告訴父母寶寶的行為暗示及生活習慣,讓父母更了解寶寶更有照顧自信心。家庭化出院準備服務室:全家到院住院一天學習增加照顧的自信心,像回到家一樣,完全由父母自行照顧,有問題馬上解決,彼此互相適應,依育嬰技能照顧評量表評核父母,學會所有照顧技能始可回家,如此可以幫助寶寶及早返家。五、以社區為中心的照護:出院後轉介-衛生所、早產兒基金會,居家護理-個管師追蹤個案出院後第一週、第一、三、六個月完成電訪,關心其是否病情穩定、正確用藥、居家照顧是否有困難、活動情形如何及返院狀況。新生兒特別門診是聯合門診也是本院貼心的一項服務,新生兒科-全身檢查、心智科-心智評估、神經科-神經功能追蹤、耳鼻喉科-聽力測驗、眼科-眼科追蹤避免合併症產生。※ 照護成果(91.06~11)住出院準備服務室人數16人。 出院準備服務室使用率88.88%。 再度入院率0%。 早產兒接受袋鼠護理執行率100%。 早產兒接受母乳哺餵率99%。 出院護理指導完整率92.5%。 早產兒室音量分貝維持58分貝。※ 心得照顧寶寶;我們本著幫他們營造媽媽的子宮、經由父母的懷抱增加親子關係、由嬰兒行為狀態而給予合適個別性照護病教導父母、父母照顧能力教導與提升、是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做好家庭環境準備、讓寶寶及早回歸他們的社區!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護理長 - 葉淑芬﹞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