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不孕婦女,六成有經痛症狀

不孕婦女,六成有經痛症狀

經痛是許多女性曾有的夢魘,在不孕的婦女中有近六成有經痛的症狀,主要症狀是下腹疼痛,有些人還會有腰酸、子宮下墜感,甚至頭痛、噁心的情形產生。談到經痛,首先要先了解經痛的種類,經痛分成單純性經痛和再發性經痛兩種。引起單純性經痛的原因主要是月經來潮時,前列腺素過高引起子宮劇烈收縮,因而感到疼痛,其特點有大都是從初經開始起3年內就有的經痛、月經來後才開始痛、疼痛的過程都不會超過三天與一陣陣的痙攣收縮痛,通常不會引起不孕。至於再發性經痛則是因器官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腺體肌瘤等而引起的經痛,是造成不孕的主因,特點為經痛會越來越痛、月經來的前一天就開始痛、疼痛的過程常會超過三天以及持續性悶悶的脹痛。新店耕莘醫院婦產科醫師 張正坤表示不孕的婦女中,有近四成有子宮內膜異位的病症。罹患子宮內膜異位最常感受到的症狀就是經痛,此外,還有慢性骨盆腔痛、性交痛、月經前出血、月經過多的現象。病人常在月經未來前,下腹兩側就開始感到持續性的疼痛,且常超過二天以上,隨著年紀的增長,病人常會越來越痛。子宮內膜異位有多種原因會導致不孕,常見的原因是造成卵巢功能不良、輸卵管阻塞、胚胎著床困難等。子宮內膜異位及子宮腺體肌瘤病人的外陰黏液紀錄會有排卵功能不佳、子宮頸黏液分泌不良及黃體素不足的情形。依自然生殖科技對子宮內膜異位的治療原則,會先以手術清除病灶,再以「外陰黏液紀錄」檢測是否有其他功能上的問題。依照自然生殖科技的外陰黏液紀錄的結果,如果發現病人有排卵功能不佳,則使用排卵藥來促進排卵;如果有子宮頸黏液分泌不良的情形,就會使用藥物來增加子宮頸黏液;如果是黃體素不足引起子宮內壁太薄,則建議於排卵後補充黃體素。治療後的病人在觀察外陰黏液時,若發覺出現清澈滑潤可拉長的黏液時,就是最好的受孕時機。子宮內膜異位的病人不論病情輕重,目前在醫學上認定手術的進行都會對成功懷孕有相當的助益,手術方式的首選就是進行腹腔鏡手術,同時,自然生殖科技尤其強調精細顯微的手術技巧,使用的縫線也較一般手術為細,目的在避免手術後產生沾黏的後遺症。經痛的女性的外陰黏液紀錄如果出現不孕的特徵時,應先用超音波來確認是否有子宮內膜異位,而自然生殖科技對子宮內膜異位的治療,首先在於恢復病人生殖器官的正常狀態,接著恢復其生殖功能,當器官及功能都能恢復自然生機就能以自然同房的方式順利懷孕了。

回國投票兼整形,貴婦最盼雕塑下半身

回國投票兼整形,貴婦最盼雕塑下半身

總統大選戰況激烈,也牽動人在國外、心繫國內的僑胞和台商們特別從世界各地趕回來投票。根據海外部統計,今年歸國的台商及僑胞人數約高達25萬是歷年來之最,難得回來一趟,僑胞們也會利用時間多做一些事,其中之一竟是整形。由於台灣整形醫療技術水準在亞洲有目共睹,為許多旅美、日的華人特地遠渡重洋的度假整形聖地,更有美、韓、東南亞的醫師到台灣學習華人整形技術,許多準備回來投票的僑胞們,在回國之前,已先利用網路線上諮詢的方式,了解不少抽脂雕塑的相關訊息,一旦回到台灣,再經過詳細的健康檢查和診斷之後,即可進行手術了。醫師強調,真正想要動抽脂手術的歸國僑胞,至少需停留七天,讓醫生確定整個復原狀況之後,再返回僑居地,這是比較有保障的方式。喬美整形外科診所醫師群指出,根據調查,因東方女性多屬身材脂肪肥厚,且下半身比例不佳的『西洋梨』身材,最想進行的整形手術則是「抽脂手術」,最想改善的肥胖部位排行榜依次為(1)大腿兩側 (2)臀部 (3)腹部 (4)腰部 (5)手臂 (6)小腿…等。如何達到黃金身材比例呢?根據整形醫學會公布東方女性黃金身材比例,以160公分的女性來說,臀圍是身高的57%,大腿是身高的32%,小腿是身高的21%。另外大腿部位若是捏起脂肪,超過2.5公分,就是巨腿妹,臀部若沒有呈現十點十分的上揚,就表示贅肉下垂,也稱作『河馬臀』。除了大腿囤積了過多的脂肪,肥肥的臀部也下垂,和胖胖的大腿連在一起,分不清楚臀線與腿部的交界,多了大腿外側的肉肉像極了帶了兩把手槍的『西部牛仔腿』和河馬臀,困擾了東方女性的穿衣限制,西洋梨體型的NG穿衣造型最囧為緊身低腰牛仔褲及夏天最夯的短褲,這讓走在流行先驅的時尚達人們在清涼的春夏之際無法盡情美麗。喬美整形醫師表示,下半身局部肥胖減肥困難度高,其他部位瘦了,大腿、臀部卻很難瘦下來,最快速的曲線雕塑方法即是抽脂手術,利用360度大腿環狀抽脂將腿部曲線變得纖細,再抽去下墜的臀部脂肪讓腿部線條向上延伸,達到提臀瘦腿的效果,將局部不均衡的脂肪堆積一網打盡,真正達到雕塑理想的玲瓏曲線。另外,產後鬆垮垮的布丁臀新生媽咪,更需要提臀手術來雕塑緊實臀部的曲線,重現生產前的完好身材。抽脂手術並非減重,而是雕塑局部脂肪囤積互不均勻的體態,找回原有的完美曲線;手術後若想繼續維持完美黃金比例體型,規律的生活、運動、飲食控制、按摩…等,才是保持良好體態的絕佳秘方。

雷射近視手術現況及未來發展

雷射近視手術現況及未來發展

近視之矯正手術有好幾種,最為大家熟知的便是以準分子雷射來進行角膜切削琢磨的「雷射近視手術」,它已有十幾年的臨床研究,安全性及準確性都超過以往流行二十幾年的RK(放射狀角膜切開術),因此在1995年美國的FDA(藥物食品管理局)批准PRK(雷射屈光角膜切削術)後便風起雲湧,光是美國,一年便有數十萬人接受此項手術。後來PRK又結合ALK(自動層狀角膜整型術)之角膜切刀的使用,造成LASIK(雷射角膜層狀重塑術)之風行,這便是今日台灣從南到北,備受各種媒體關愛,每年有數萬人去接受手術的「最佳女主角」。以台灣而言,也早已由PRK轉為以LASIK為主。原因是在忙碌的現代社會,大家都要求速效。其實PRK仍有其優點,它少了LASIK角膜瓣切削的一道手術,當然也就少了許多角膜瓣相關的併發症,即使今日之角膜切刀更加進步,穩定,但多一刀就多些麻煩是不能避免的,特別是度數較高者,在雷射切削較多角膜基質後,角膜瓣蓋回去難免會有些皺褶,可能會有些眩光的影響。因此手術醫師和患者做充分溝通,患者要有合理的預期,生活及職業上之考量也很重要。以美國而言,開車是生活中極重要的例行公事,有幾位醫師便遇到患者白天視力一點零,不用戴眼鏡,但夜晚幾乎無法開車,因為眩光及雙影太嚴重。臺安醫院眼科醫師 王倫奕表示基本而言,LASIK還是項相當安全,準確的手術,單眼手術時間只要五到十分鐘,幾天內視力便穩定,第二第三天便可上班。以FDA監督之大規模報告顯示有近九成之患者術後度數降到一百度以內,也就是不用戴眼鏡,裸視便在0.5以上。而併發症也小於百分之一。故它將仍是近視手術的主流。LASIK之滿意度的確遠高於PRK。且七、八百度以下之近視患者滿意度最高,幾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之患者都不用再戴眼鏡。而夜間開車之困擾也極少。最常碰到的併發症是有部分患者過去配戴隱形眼鏡不良,造成角膜週邊新生血管過多,在術中會有輕微出血,而延長手術時間,幸好這種併發症可在術中以藥物止血或術前先點血管收縮藥水來避免,而且對術後之結果也影響不大。《雷射手術的未來發展趨勢為》1.) 由目前的大光斑走向小光斑,切削的表面更平整。2.) 自動眼球追蹤系統,使雷射進行的短短數十秒內,眼球無可避免的顫動的影響降到最低。3.) 與角膜地圖儀及像差檢查儀結合,做量身訂做式的個人化角膜切削,術後視力可能達2.0以上的鷹眼視力。

孩子是叛逆還是憂鬱?

孩子是叛逆還是憂鬱?

事實上青少年憂鬱症不是一時的情緒困擾和短期的適應問題,更不是青少年的叛逆引起,而是和腦部神經的傳遞物質失去平衡有關係,因此如何能早期發現憂鬱症狀,讓已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能及早被發現,及早接受治療是身為現代父母及師長的重要課題。【憂鬱症的原因】生物因素:遺傳、腦中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賀爾蒙失調。環境因素:重大創傷事件、身心虐待。心理人格因素:追求完美性格、神經質(容易緊張、焦慮)。身體、精神疾病:強迫症、腦部外傷……等併發憂鬱。【憂鬱症的症狀】1.) 低落的情緒維持在2週以上。2.) 嗜睡或失眠、易醒、早醒。3.) 沒有活力、疲倦、易怒。4.) 注意力不集中、猶豫不決、記憶力差。5.) 沒胃口、或暴飲暴食、體重過重或過輕。6.) 沒有自信、對什麼事都失去興趣。7.) 自覺沒用沒價值,甚至有自殺意念或行為。【憂鬱症患者的自助策略】1.) 不要整天待在同一個地,盡量到戶外走走。2.) 持續性運動:找出自己喜好的運動而且不中斷。3.) 試著與他人在一起,不要獨處。4.) 活在當下,勿老是回想過去的事情(對現實無益)。5.) 大量閱讀,知識即是(脫困境)力量。6.) 試著寫日記或週記,一方面檢視問題的徵結,另一方面想法子解決。高雄立市凱旋醫院藥劑科醫師 陳炯瑋表示,服藥是輔助個案度過難關的動力,建議年齡15歲以上,經醫師診斷仔細評估,確需藥物治療時,須知治療的療程,以及服藥常見副作用,做好心理建設。

孩子胃口不好,怎麼辦?

孩子胃口不好,怎麼辦?

臨床上,兒童若有挑食、食慾欠佳、消化不良、腹脹便秘、較同年齡者發育遲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感冒等現象,大多與「脾胃」(即現代醫學所稱之消化系統)有密切關係。中醫認為孩童脾胃未臻完善,消化吸收功能不健,表現出「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用較淺顯的話來說,就是「腸胃比較虛」。在這樣的生理基礎下,加上孩童對外界的寒暖適應較差,飲食不知節制,盲目進食烤、炸、辣、燥熱、烘培性食物或濫喝甘甜厚味、冰涼飲料,或家長溺愛養成偏食習慣,長久下來自然造成容易感冒、食慾欠佳等症狀。若此時家長又給孩子過多的補品,在腸胃吸收功能不佳的狀況下,徒然增加腸胃負擔,於事無補。新店耕莘醫院中醫部醫師 廖敏宏建議,對於此類患者,常以中藥調理脾胃為主,可分以下證型:《脾運失健》患者多面色少華,不思納食或食而無味,多食、迫食後會噁心、嘔吐、腹脹氣;身材偏瘦,精神狀態一般無特殊異常,大小便基本正常。可服用麯麥枳朮丸。《積滯傷脾》愛吃高熱量、高油脂食物,食物缺纖維質,常腹痛、腹脹拒按,不思飲食,精神不振,大便秘結或便如羊屎狀。臨床上對這類患者除依常規處方外,還會加重消食導滯的中藥,如神麴、山楂、雞內金、麥芽、穀芽、山藥等。《胃陰不足或胃熱》患者常口乾多飲,不喜進食但喜冰涼飲料,舌苔多見光剝,舌質光紅少津,皮膚乾燥,大便乾結。方劑以養胃增液湯為主。《脾胃氣虛》患者一般精神較差,經常一付睡不飽的樣子,面色萎黃,形體瘦弱,大便易有未消化完全之殘渣或大便不成形,很容易出汗,舌質淡,舌苔薄白。此種症狀大多是病程較久者,臨床上常用參苓白朮散加減。上述四種證型只是大致上的分類,由於現代生活型態複雜,每個家庭的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均不同,臨床上常見「混合型者」居多,最好由專業醫師診斷是何種脾胃的問題,從而選用適宜之藥,不可盲目服用補品或所謂轉骨方。另外,其實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門診中常聽到父母會限制孩子吃垃圾食物或規定正確的飲食習慣,但自己卻無法以身作則或無法持久力行,這些均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日後的飲食習慣與健康。

中老年人常發生的視力問題

中老年人常發生的視力問題

到了中年之後很多器官都會逐漸步入老化,眼睛也會逐漸退化,四十歲以上的中年人眼睛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走下坡,最先碰到的眼睛問題大概就是老花眼了。  銀髮族最常碰到的眼疾就是白內障,白內障是指水晶體變混濁,光線無法完全穿透造成視覺模糊的情形,隨著年齡的增加白內障的程度也會增加,此外糖尿病、高度近視、青光眼、及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患者也都是高危險群。    諾貝爾眼科醫師 張朝凱指出白內障初期會有眩光、雙影、老花度數不穩定的現象,之後就是視力降低,一般白內障無法從外表直接觀察出來,除非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否則還是需要經過眼科醫師特殊儀器的檢查才能確定。白內障以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彰,手術是唯一治療方式,只要白內障引起的視力障礙影響到日常生活,就應該要接受手術,不必等到白內障熟了才開刀。    青光眼也好發於老年人,而且是和年齡成正比,青光眼是由於眼球內的房水無法順利排出,導致眼內壓昇高,對視神經纖維壓迫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甚至失明。青光眼可依發病時間快慢分為急慢性青光眼,也可依前房隅角的情形分為開放及閉鎖性青光眼。 急性青光眼發病快,眼壓會上升至四、五十毫米汞柱,造成頭痛、嘔吐等症狀 ,治療原則是近早將眼壓控制,以防止視神經傷害。慢性青光眼初期並無任何症狀,會悄悄的侵蝕視神經,所以要每年定期測量眼壓及視力,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當年歲增長或高度近視時,眼球內的玻璃體膠質會有液體滲入而逐漸退化,在膠質與液體面,或是濃縮聚集的膠質會產生陰影投射在視網膜上,形成飛蚊症狀 。由於飛蚊症是自然退化所造成的現象,並不需特別治療,但若有視網膜病變現象,則需加以雷射治療,以避免視網膜剝離。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成因主要是因為長期紫外線照射所引起的,它會造成黃斑部脂質滲漏、出血、最後是纖維化,終至視力降低的後果。由於主要是紫外線的傷害,平日避免紫外線照射,多攝取維生素C及E,均有助於預防老年性黃斑病變的發生。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及雷射治療,先進的手術治療則尚在發展當中。

糖尿病患者,80%是肥胖的人

糖尿病患者,80%是肥胖的人

國內糖尿病患約有九十萬人,但於健保局登記有拿藥的卻只有一半,仍有一半的患者未就醫。然而,當糖尿病控制不好時,很容易發生慢性併發症,事實上,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有眼睛視網膜病變,不可不謹慎。  臺安醫院內分泌血液科醫師 黃啟薰表示要診斷是否罹患糖尿病,一般健康人空腹時血中糖份為80-110 mg/dl,尿中則完全不含糖分;因此,當空腹(禁食8小時後)血糖濃度超過126 mg/dl,或任何時候的血糖值大於200mg/dl,就有可能是糖尿病。這是因為當糖尿病人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身體利用不良時。身體就會無法以正常程序,利用吃下食物的糖類,進而造成血中含糖量的增加。這些積存在血中的糖,一旦超過一定的範圍,就得由腎臟經由尿中排出體外,也就是俗稱的糖尿。  除此之外,可從糖尿病的典型症狀─ 三多:多吃、多喝、多尿來判斷,不過,只有一半的患者會有典型的症狀,有些則是以體重減輕、易疲勞、四肢無力、視力減退、皮膚及性器官搔癢(女性外陰部)、傷口不易癒合、手腳痠麻、刺痛感等不明原因來呈現。  至於哪些人容易罹患糖尿病,遺傳是其一,根據統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罹患機會比普通人高出五倍以上;體重過重是其二。肥胖不但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也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事實上,在臨床上,糖尿病初發的病例中,約八○%是肥胖的人;其三是年齡,四十歲以上的成人,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且近年來年齡有下降的趨勢。此外,懷孕時曾有過妊娠型糖尿病、或生過巨嬰的媽媽,以及壓力、藥物、營養失調等都有可能促使糖尿病發作。糖尿病可分為兩型:第一型為胰島素依賴型,通常是在幼年時發作,罹患此型的人很少,約只有四%。第二型為非胰島素依賴型,以肥胖的人居多。卅歲以上的糖尿病患以第二型為多,此型有時僅以飲食及運動治療就可達到控制血糖。  由於糖尿病的控制有賴於飲食、運動,和胰島素或口服藥三者間的互相配合,因此,除了透過自我監測血糖,隨時掌握血糖變化外,注射胰島素後,一定要記得按時進餐,否則易發生低血糖現象。糖尿病的可怕在於發病初期,可能沒有任何不適而被疏忽,以致隨著時間及疾病的進展導致併發症的發生,因此,屬於高危險群者應定期自我監測血糖。

烹調的「油」,你選對了嗎?

烹調的「油」,你選對了嗎?

江伯伯由因為有高血脂和心臟動脈硬化的麻煩,醫生特別叮嚀雞蛋三天吃一顆,肥肉和動物油要盡量避免。打從小如三年前嫁進門時,就曾努力想說服婆婆不要再用豬油,把家裡的烹調用油全改為植物油,但是至今沒有成功。婆婆的理由是,使用沙拉油烹調會造成滿屋子油煙,而且抽油煙機上還會有很黏稠的焦油,難以清洗。婆婆說的也是事實,怎麼辦呢!當我們攝取動物性食物時(肉類、蛋、魚類、奶類)就可同時獲得不少的膽固醇,若烹調時再選擇動物油,不但膽固醇更多,還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會使身體自行合成的膽固醇量增加。我們從升膽固醇指數也可以發現雖然植物性的食品沒有膽固醇,若所含的飽和脂肪酸高也有升高血膽固醇的效果,因此,江伯伯除了要避免高膽固醇的食物,也要避免升膽固醇指數高的食物。其實,油煙對身體確實是有害的。根據台大醫學院和台北榮總醫師的研究調查,台灣女性肺癌患者有80%可能是與長期暴露於廚房的油煙有關。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營養師 張靜芬指出,各種油脂的起煙點溫度不一,不同的油脂應用於適合的烹調溫度。起煙點溫度低的油脂,不合適大火爆炒或煎炸,而涼拌或熟食拌油的做法是比較健康的。若是傳統的熱炒或油炸的料理,那就要選擇起煙點溫度大於190℃的油品。動物油和飽和脂肪酸相當高的椰子油,其起煙點也高;而植物油的飽和脂肪酸較少,起煙點溫度低,容易起煙。今天,植物油可經食品加工技術處理成為「精製植物油」,起煙點也都明顯提高,甚至還高過豬油。一、不同的烹調方式使用不同的油:1.) 涼拌或熟食拌油可利用起煙點低但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類(如橄欖油、芝麻油、花生油、苦茶油等)。2.) 煎、炒時採用高起煙點但不飽和脂肪酸高的精製植物油(如精製大豆沙拉油、精製花生油)。3.) 需大量煎炸食品時,才考慮用烤酥油或豬油等高起煙點、但高飽和脂肪酸的油脂,要注意的是這樣的烹調方式和油脂對高血脂的人是非常不合適的。二、炒菜時,油燒七分熱就可:不要熱到冒煙才烹調食物,因為「油」其實是「熟」的,不加熱更能保留其營養不變質。三、飲食中已有不少的隱形油脂存在:例如肉類、加工食品、沾醬等,脂肪含量都不少,烹調所用的油除了要慎選油品,也要控制使用量,不能用太多。

過動兒父母的難題

過動兒父母的難題

許多家長來到兒童心智科的門診,懷有疑問:「孩子比較好動,精力充沛,比大人不容易遵守指示,無法持續完成工作,本來就是很正常的,醫師有必要把他貼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標籤嗎? 」。 雖然有些孩子的這類問題隨著長大或者環境的改變有所改善,但是有一群孩子的注意力持續度很短暫、活動量很高、抑制衝動的能力非常差;顯然跟同年齡的孩子比起來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已經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能力、社交關係,這時候我們就不能把這個現象視為是正常了。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 蔡雅如表示,所謂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指孩子在注意力、或過動程度以及衝動控制方面達到一定的困難,造成發展上的障礙,我們稱之為過動症。另外,過動症已被證實是一種生理疾病,可能是基因、神經、生理及環境因素所致,並不完全是管教失當或社會環境縱容的結果。透過行為治療必須從觀察紀錄孩子的行為開始,與孩子產生正向情緒的互動,再進一步對他們的行為提出要求,並在專業人員介入協助下,與孩子一同擬訂最適當的「行為契約」,家長需針對孩子不同的行為做出不同的反應,以塑造出正確的行為。然而,行為治療相對的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孩子行為的改變也不是一蹴可幾,如果過動症的症狀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後續發生問題行為的風險即大增,例如說謊、逃學、濫用毒品、憂鬱、焦慮等,都是常見的共病症,在這樣的狀況下,則建議合併藥物治療。治療過動症的藥物較常見的副作用有胃口變差、頭痛、失眠等問題,但是這些可以透過調整服藥的劑量跟次數獲得改善。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有心臟疾病、癲癇或者妥瑞氏症,應該要與醫師討論治療藥物的選擇。另外,這類藥物在長期的追蹤發現,並沒有成癮的疑慮。因此藥物治療在過動症的處理上可以說是一種安全又有效的方法。父母必須讓孩子了解必須對自己的錯誤負責,也同時告訴自己要練習原諒孩子。父母跟孩子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唯有樂觀健康的父母,才有可能把對生活正面積極的想法傳遞給下一代。

營造電眼魅力,雙眼皮手術是首選

營造電眼魅力,雙眼皮手術是首選

根據統計,在台灣約有三成的人是單眼皮,另有兩成的人眼皮是一單一雙或內雙,如果再加上追求流行時尚的社會現象,這些因素都使得雙眼皮手術在整形門診當中,一直都高居排行榜第一名。所以常常有年輕大學生,一放完暑假或寒假,眼睛突然變大了、變亮了;也有上班族,休個幾天年假回來,也從原本的瞇瞇眼,變成大眼妹。雙眼皮手術,幾乎是沒有淡旺季的熱門手術,門診當中,隨時都有年輕美眉或上班族表示要割雙眼皮,希望營造出電眼的「電」人魅力。有的是受到流行元素的影響;有的是每天貼來貼去嫌麻煩;有人還是「突然」想到,各種理由都有,不一而足。一般的年輕美眉,大概有三種類型的人,會要求做雙眼皮手術:一、天生單眼皮的人:單眼皮的人會想割出雙眼皮,讓眼睛看起來水汪汪、炯炯有神。二、後天雙眼皮的人:所謂的後天雙眼皮,常常是自己DIY黏貼膠帶,刻意製造出雙眼皮的效果,沒想到長期黏貼膠帶的結果,竟導致二邊不對稱,一邊單、一邊雙,最後還是得靠手術來解決。三、天生下垂眼:因為眼皮容易浮腫、下垂,嚴重一點的,甚至有睫毛倒插的情形,這種狀況已經影響到視力和生活作息,不得不動雙眼皮手術來改善。先天八字眉下垂眼,須搭配內視鏡提眉手術,來改善嚴重眼尾下垂問題。就技術上而言,雙眼皮手術又可分為「縫合式雙眼皮手術」及「切開式雙眼皮手術」。「縫合式雙眼皮手術」是以真皮埋線的方式,製造眼皮的皺摺,形成眼皮打摺的效果,手術時間約半小時到45分鐘,傷口小恢復期短;「切開式雙眼皮手術」手術過程中將雙眼皮在眼皮摺線處切開再去除眼皮過多的脂肪同時,醫師順便於眼上6公釐的地方再以縫線將提眼瞼肌上的肌膜縫合,手術時間約1小時即可。至於該採用何種開刀的方式進行雙眼皮手術,則需視患者的情況而定。一般而言,前者適合年紀較輕、眼皮薄、眼窩脂肪少的患者;後者則適合年紀較大、眼皮較厚、浮腫、眼皮脂肪較多的患者。雖說如此,但是對於眼部浮腫的年輕人,也適合使用切開式的手術。例如單眼皮,眼睛又有點泡泡的人,使用切開式的手術,既可做出雙眼皮的效果,還可以改善眼部浮腫的狀況,一舉兩得;至於眼皮內雙的人,就直接使用縫合式的手術,利用皺摺來製造出雙眼皮,看起來就像天生的一樣,很自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