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血尿切勿忽視,小心膀胱癌悄上身

血尿切勿忽視,小心膀胱癌悄上身

早期膀胱癌通常無症狀,要如何發現呢?據統計85%的膀胱癌,最早出現的徵兆就是無痛性血尿,但是這血尿現象,常常無法用肉眼看出尿液變紅色,而需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紅血球,因此尿液檢查是相當重要的。當發現有肉眼或是顯微鏡下的血尿,在排除結石、感染、或是伴隨有蛋白尿的腎絲球病變等內科方面的疾病後,就應該進行尿液細胞學、靜脈腎盂攝影、及膀胱鏡檢查,以排除腎、輸尿管及膀胱癌的可能性。膀胱癌是一個常見的癌症,男與女的發生率為3:1。依據衛生署95年的統計,癌症依然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一位,膀胱癌在男女分別佔所有癌症死因的第13及第14位,且膀胱癌的發生率,遠比膀胱癌的死亡率高出許多,因為早期發現的膀胱癌是可以完全以手術或輔以化學或放射治療治癒的。早期發現的膀胱癌,可以僅將腫瘤切除,而將膀胱完整的保留下來,完全不影響患者的膀胱功能及生活品質,這也說明了早期發現膀胱癌的重要性。光田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 馮超傑表示雖然膀胱癌可發生於各年齡層,但是好發於中、老年人,因此對於年過五十的中年人,建議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尿液檢查。對於檢查結果為正常者,仍需於三個月後再行尿液檢查,如果依然發現血尿,需重覆上述之檢查,以免忽略到初期未發現之較小病灶,檢查結果仍為正常者,可將追蹤時間延長為六個月,最後是每年做定期的尿液檢查追蹤。對於已接受內視鏡切除腫瘤的患者,由於膀胱癌的復發率高,更需於術後前兩年,每三個月進行尿液及膀胱鏡檢查,如無異常,再改為每半年一次,術後四年可改為每年一次定期檢查,才能將復發的膀胱癌於早期以內視鏡切除,繼續保留膀胱的正常功能,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

睡覺不再“斷了氣”

睡覺不再“斷了氣”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選擇睡眠呼吸中止症為所有睡眠呼吸疾病的總稱。雖然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經常在診斷時被忽略,卻可藉由一些明顯的危險因子,例如肥胖、特定的上呼吸道結構、粗頸圍與高血壓,作為參考指標。此外,白天過度嗜睡或睡眠中突然嗆醒,也可能是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線索。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後患無窮,患者可能因為過度嗜睡引發車禍,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比較大,必須及時接受適當的治療,才能防範未然。修正生活習慣是治療的第一步醫師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通常都會先對患者進行相關的衛教,選擇治療方法時,不僅要參考病人的呼吸障礙指數 (apnea hypopnea index),也要視症狀,病情輕重與精神狀況而定。一般來說,輕度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只須修正生活習慣即可。事實上,這也是所有患者必須遵循的鐵律。所謂的修正生活習慣,包括減重、戒酒、戒煙、解決鼻子的阻塞問題等。研究顯示,患者在減輕10%的體重以後,可以降低26%的呼吸障礙指數。另一項分析指出,顏面手術可解決或改善84%患者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常與睡姿有關,患者最好不要正躺,避免正躺的方法之一是在較貼身的睡衣中,沿著背部脊柱塞入網球。至於貼在鼻子外側或鼻腔內的鼻擴張貼片,以及口鼻潤滑油,對防止睡眠呼吸中止是否有效,迄今沒有明顯的研究證據支持。正陽壓呼吸器是最佳治療主角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主要依賴正陽壓呼吸器。正陽壓呼吸器系統的供壓部位,可傳遞不同的壓力,另有密閉的鼻面罩、口鼻面罩,連結面罩與供壓部位的蛇形管。其他設備還包括潮濕瓶,在預設時間內,使壓力逐漸上升至標的,以及可被下載的監測器。正陽壓呼吸器為可攜帶式,可以在臥房以外的地方或出國旅行時使用。正陽壓呼吸器以消除呼吸障礙及打鼾為目的,可有效降低呼吸障礙指數,有助於改善患者心血管狀況,減少未來因心血管疾病而住院的機率,並且即使患者正值睡眠中容易發作的快速動眼期,並且睡姿為正躺時,也不會影響測定。然而,它對患者來說略嫌笨重,依據臨床經驗,20%至40%的患者無法按照醫囑規律使用。因此,為了增強患者的適應力,醫事人員會詳細指導患者使用正陽壓呼吸器的技巧,尤其是面罩的適合度,並與病患家屬討論有關正陽壓呼吸器的定位法。此外,醫院還提供患者電話諮詢服務,治療一個月後進行追蹤,同時要求患者每年複檢。在複檢時,我們會替病人量體重與血壓,檢查正陽壓呼吸器有無問題,評估有無正確使用,通常根據問診即可推測患者有無舊疾復發(如打鼾與白日嗜睡)。患者在使用正陽壓呼吸器的過程中,如果依舊打鼾,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正陽壓呼吸器的度數需要向上調整● 睡覺時,鼻罩固定在臉上的方式不正確。● 設備需要檢查。供壓裝置1年至少要檢查1次,鼻罩每6個月要檢查或更換。經過治療,患者白天若能過度嗜睡,有可能是對正陽壓呼吸器不適應、執行技術有問題、壓力度數不正確、睡眠習慣不好或其他睡眠問題所致,另如患者體重增加、在睡前喝酒等因素都應列入考慮。另有一種雙陽壓呼吸器,是使用正陽壓呼吸器治療失敗者的另一種選擇,多半適用於60歲以上或鼻黏膜異常、做過UPPP手術的患者。假如病人實在無法適應正陽壓呼吸器,應由睡眠醫學專家再次評估,才能決定是否停用。一般來說,當病人體重改變超過10%、有進行手術的計畫或其他治療選擇,例如裝置口內矯正器或接受上呼吸道手術,即可考慮停用。使用口內矯正器應與牙醫配合 口內矯正器是藉由物理性的擴張,將下顎骨或舌頭往前拉,可以緩解不適,穩定上呼吸道,大部分的患者在使用後,鼾聲明顯改善。比起正陽壓呼吸器,口內矯正器比較容易攜帶,異物侵入感較少,患者的適應率達到75%至90%。然而,口內矯正器也有缺點,常有患者抱怨用後口腔疼痛、口水過多,在早晨會出現短暫的口腔潰瘍。由於使用口內矯正器的患者,必須有足夠數量的牙齒讓矯正器依附,並且在使用時不能有牙齒或顳顎關節疾患,因此在治療階段要與牙醫密切配合。口內矯正器降低呼吸障礙指數的效果比不上正陽壓呼吸器,比較適用於症狀為輕度至中度,不能或不願意接受其他治療方式的患者。如果患者年紀較輕,BMI較低,頸圍較小,呼吸障礙指數較低,並且屬於姿勢型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預後較佳 。上呼吸道畸形可用手術解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各式各樣的上呼吸道手術可以選擇,上呼吸道手術適合症狀較輕,上呼吸道有明顯畸形的患者,但因很難完全確定阻塞的部位,手術結果充滿挑戰性,患者有時也會忽略術後追蹤的重要性。(本文由 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杭良文及睡眠中心技術員 廖婉育 合著)

猝睡症出現與快速動眼期行為疾病

猝睡症出現與快速動眼期行為疾病

紐約七月十七報導,許多有猝睡症的病人於快速動眼期時,不會有肌肉鬆弛及週期性腳動,根據七月睡眠學會發表的報告,其特徵也和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相似。早期的研究指出猝睡症與快速動眼期行為疾病(RBD)病人的特徵相似,作者說明特別是在快速動眼期時的不規則性。Dr.Yves dauvilliers From Universite de Montpellier 1,France評估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的病患,所知的快速動眼期睡眠的特徵──包括在快速動眼期時具有肌肉鬆弛──是不健全的,下顎的肌電圖是活動的,且快速動眼期(REM)會密集出現-由16位病人同是具有猝睡症與猝倒,16位快速動眼期行為疾病(RBD)病人及16位對照組得知。患有快速動眼期行為疾病(RBD)的病人(但在猝睡病及對照組中則無這樣的病人)其報告多數顯示在睡眠中會有將夢境表現出來的行為。猝睡症的病人在清醒與睡時發生週期性腳動的情形,比快速動眼期行為疾病病人與控制組還要多。快速動眼期行為疾病的病人,在快速動眼期的時期,會有每小時超過5 次以上的週期性的腳動,相對於77.6%的猝睡症和 33.3%的控制組來說。Dr.Dauvilliers and Colleagues 指出,快速動眼期缺乏肌肉鬆弛,通常在猝睡症病人(70.5%)和快速動眼期行為疾病病人(41.4%),比control組(89.2%)還要不常見。 快速動眼期行為疾病病人下顎的肌電圖具有高活性,佔較高百分比(29.3% ) ,接著是猝睡症(Narcolepsy)病人佔(23.%)跟控制組佔(8.7%)。有調查顯示,研究證實猝睡症病人,如同快速動眼期行為疾病病人,在快速動眼期缺乏肌肉低張力,與在快速動眼期下顎的肌電圖的活性增加,比起控制組,都具有較高的百分比。“另一可能的推測,猝睡症病人的快速動眼期,在二種相性整體性的缺乏抑制,可能是神經生理缺陷所導致。例如下視丘分泌素缺乏”,”原發性快速動眼期行為疾病”會出現不同快速動眼期及下顎的肌電圖的活性,與含有控制眼球活動的動作神經的腦幹,選擇性的受損有關。“這些結果證明,下視丘分泌素的減少和dopaminergic的異常,釋出到腦幹,可能導致睡/醒狀態的調控。”為了確定這個假說,未來研究快速動眼期行為疾病病人及猝睡症的病人,應該測量與確認腦脊髓液中的下視丘分泌素,在快速動眼期缺乏肌肉低張力的關係。(譯者 余靜如)

你適合近視雷射手術嗎?

你適合近視雷射手術嗎?

一般來說,因為每個人的情況有所差異,因此在雷射手術前,必須先做過完整的檢查,再與你的醫師諮詢,由專業的眼科醫師評估你是否適合做雷射治療手術。諾貝爾眼科醫師 張朝凱指出基本上,只要有近視的人都可以接受近視雷射手術;但若近視度數不深,並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作息,通常都不太需要矯正。因此,100度至1500度,甚至是2000度以上的近視患者,只要角膜厚度夠厚,且無明顯乾眼的症狀或眼疾,都可以用近視手術來矯正近視。【不適合近視手術的人】《不願意承擔風險者》可能會在術後產生無法避免的併發症(機率很小),例如散光、眩光、角膜浸潤現象、角膜混濁等,而且近視雷射手術的長期影響目前仍然未知。《會對生涯造成衝擊者》高度近視、嚴重散光、瞳孔較大者,可能在做完近視雷射手術後,對夜間的視力品質會有些影響,所以從事夜間工作、顯微手術者,在術前應與醫生充分討論職業上的需求。《經濟狀況不佳》這是項完全自費的手術,依個人度數及手術方法不同,市價約37萬元,而且可能連術前檢查、術後追蹤的門診費用都沒有健保的補助。《患有或正在服用部分藥物》會影響傷口癒合的疾病或藥物,例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愛滋病等。《從事激烈碰撞的運動》例如拳擊、摔角等可能傷害到眼睛的運動。《年齡在20歲以下》因為眼睛組織還在發育,矯正後的度數會產生變化。《度數尚未穩定,持續增加中者》一年內如近視增加超過50度,因屬近視度數不穩定者,應先控制近視度數的增加,等穩定後再手術比較好。《懷孕者》孕婦不宜接受近視雷射手術。《曾經感染以下疾病者亦不宜做近視雷射手術》眼部單純性疹病毒、青光眼或疑似青光眼、眼部發炎疾病、眼睛曾經受過傷、圓錐角膜。

近視手術的種類

近視手術的種類

傳統近視的矯正法是靠有框眼鏡或隱形眼鏡,但是有框眼鏡不但不方便而且又重,無論是在打球、運動或游泳都相當不方便,而隱形眼鏡則是易導致感染或過敏等情形。其實近視手術與隱形眼鏡在差不多時期被發明,最早的近視手術是所謂的鑽石刀切割術(Radia Keratotomy,簡稱RK),由蘇聯的眼科醫師開始大量的臨床運用,之後在美國及全世界廣為流行。由於主要以鑽石刀來切割角膜,再加上效果不錯,安全性也相當高,因此接受度不錯,其對象主要是以低度數近視之矯正為主,高度數近視之矯正效果較差。在1964年後經過一、二十年的演進,這一類統稱為層狀角膜手術由原先的「冷凍式」進步到「非冷凍式」,「手動式」再改良成「全自動式」,最後更結合了準分子雷射的精確性,而成為現代近視手術的主流──「雷射原位層狀角膜重塑術」(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簡稱LASIK)。主要是運用高精確度的「準分子雷射」來改變角膜的弧度。這類手術可追溯至15年前,美國醫師卓克爾(Trokel)等人運用IBM公司發明用以切割晶片的「準分子雷射」於眼角膜上,開啟了近代雷射近視手術之先河。美國衛生署(FDA)經過六年多的臨床評估,終於在1995年開放了常規使用,台灣也在1999年7月全面開放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個人開業醫師合法使用。至於目前最新的近視雷射手術是「飛秒無刀手術」(IntraLASIK),是過去20年間由雷射科學發展起來的新工具之一,由亞米德.齊威爾 ,以高速雷射技術研究基本化學反應,還獲頒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此外,水晶體手術或眼內隱形眼鏡植入等亦具備矯正度數之效果。近視手術之種類相當多,其演變也各有其歷史淵源,每種手術也都有其優缺點,需評估患者的狀況再給予適當之建議。※將常見近視雷射手術介紹羅列如下:一、雷射屈光角膜切削術(PRK)直接以雷射照射角膜表面,將組織氧化,較為簡單,一眼手術時間約5分鐘。因為它同時也將角膜前面的表皮層及鮑曼氏層切除,故術後傷口的復原較慢,約3、4天,並需戴上隱形眼鏡來降低不適感,且若切除過多組織,易留下疤痕,故一般建議使用在800度以下的中低度數。二、雷射角膜層狀重塑術(LASlK)由PRK改良而來,自動層狀角膜整形術(ALK)所用的細微角膜切刀,將角膜表面重要的表皮層及鮑曼氏層掀起形成俑膜瓣,再以雷射切削下面的角膜基質層。它具有恢復快(術後只有46小時的不適),效果穩定(術後第二天就可穩定視力,甚至可上班工作),矯正度數高(可達1000多度)且不會留疤痕。而手術時間也僅有510分鐘而已。三、角膜皮下近視雷射手術(LASEK)LASEK為LASIK及PRK之改良版,手術方法是使用酒精浸敷角膜40秒,使角膜上皮與基質鬆開,再以特定器械將角膜上皮輕輕掀起來,施行準分子雷射後,再將角膜上皮覆蓋回去,然後裝戴高透氧特殊保護膜片;七天後新生的上皮會取代原來的表皮層,視力即可恢復。LASEK一般是針對近視1000度以下,且角膜厚度不夠而無法施行LASIK手術之患者,醫師才會建議採用此方法。四、角膜上皮削切雷射手術(Epi-LASIK)Epi-LASIK為新一代改良型的表面手術,它不像PRK直接削除角膜上皮層,也不像LASEK用酒精傷害到角膜表皮層,而是利用鈍刀片切割一個完整的,不包含角膜間質層的上皮瓣。Epi-LASIK的發展初期,因為不確定切割層是不是穩定,尤其在角膜表皮沾黏較緊的角膜上,變數可能會較多。然而在累積更多臨床經驗後發現,不管在任何眼睛上它都可以成功地分離表皮層(包含基底層),它的表皮瓣非常平整,很容易復位。術後的結果,不管在病患的舒適性,復原時間或是視力上都相當好。Epi-LASIK手術後試圖留下角膜表皮層,而它對表皮層的保留比LASEK好,因此可能成為幾種表面手術中最為大眾所接受的術式。然而Epi-LASIK術後會比較不舒服,視力的復原也比較慢一些。不過,Epi-LASIK和PRK相同,術後的視力有優於LASIK的潛能。五、飛秒無刀手術(IntraLASIK)IntraLASIK是無刀雷射也稱為飛秒雷射,為目前衛生署最新核准的無刀近視雷射手術。係利用紅外雷射通過光爆破的方式,精確的進行角膜瓣切割,過程中不會熱傳遞或產生衝擊波影響周邊組織,安全、低併發症、無動刀壓力,復原速度快,適用於角膜特殊以及瞳孔過大或是眼睛太小,無法施行傳統LASIK手術的患者。相較於過去傳統的LASIK雷射手術,IntraLASIK即是以「雷射」來取代刀片,全程由電腦操控不用手術刀,用比頭髮直徑還要小的10微米雷射光點,在眼角膜上打出平整的氣泡,將這些氣泡從點連成線,製造出細緻無皺褶的角膜瓣,不同過去以板層刀切開角膜的方式,可提高精準度,所使用的撐眼器也較傳統的小很多,對於瞇瞇眼的小眼患者而言,不必剪開眼皮,承受額外的眼部傷害。六、前導波雷射雷射近視手術自從1997年在美國FDA通過準分子雷射角膜層狀切除弧度重塑術(LASIK)的技術後,美國年約有一百萬人接受這項手術,台灣在1999年衛生署也同意開放醫院及基層眼科對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散光)的病人實施矯正,每年約五萬人接受這項手術,雖然85%的病人對手術結果堪稱滿意,然而有些患者多多少少都會抱怨術後有眩光、光暈、重影、夜視力下降的問題。據統計,約有30%以上近視族有不規則散光問題,並不適合以傳統近視雷射手術矯正;而前導波技術配合雷射手術的技術,自從2002年同樣由美國FDA通過後,漸漸改善了傳統雷射手術所造成的視覺品質的問題。何謂前導波前導波技術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所研發,原本應用在太空科技,天文學家利用前導波分析處理由大氣層造成的像差,以得到銀河系更精準的數據及影像。而在最近幾年,這項劃時代的技術被應用在我們的視覺上。我們的眼球猶如一個小宇宙,光線進入眼球後,還要經過重重構造才能到達視網膜形成視覺影像;然而,眼球內部各構造的折射率皆有所差異,而它們的形狀也影響到光線進入眼球後行徑的狀態。這種種的原因,造成了我們眼球裡所謂的「高階像差」。在正常眼睛的光學系統中,光線平行進入眼睛後,若為完美眼球的屈光狀態,則反射出的光和入射光一樣為平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可測得清晰的影像。而在有像差的眼睛中,光線平行進入後,遇到不規則的表面,則反射出來的光線就會變形,而產生模糊、散開、拖曳等等的影像。在作眼球檢查時,運用前導波高階像差檢查儀,利用光波反彈數據,選擇出光學路徑之差異,並平均出光學路徑至根部的不一致或錯誤,形容出針對一個光點的擴散程度,清楚偵測眼角膜、水晶體、玻璃體、視網膜等,對各項影響眼睛屈光度之因素做整體的分析測量,再以3D立體圖描繪出眼球狀況,給予角膜各部位最精準的個別測量。何謂高階像差一般而言,我們的眼睛之所以有視力的缺陷,是因為有85%的低度像差及15%的高度像差;依照荷蘭數學家Frits Zernike的說法,像差可分為二十級,低度像差為第一級和第二級,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近視、散光及對焦的問題,第三級以上的像差皆稱之高度像差,其中包含彗星差(Coma)、球面差(Spherical Aberration)、三箔差(Trefoil)等等,傳統雷射近視手術只能解決約85%的低度像差;但對有高度像差的人來說,即使雷射術後能達到1.0到1.2的視力,但15%高度像差未被解決的部分,卻會造成術後眩光等視覺不良的後遺症,而影響到視力品質。因此,利用前導波來測量高度像差,解決傳統雷射所遺留下來的問題,正是目前近視雷射手術的新趨勢。自動智慧型光斑準分子雷射儀VISX–STAR S4之簡介VISX–STAR S4是目前美國VISX光學製造之最新一代全自動智慧型光斑準分子雷射儀,於2000年底在美國發表,並於2001年正式在臺灣上市,為目前世界最進步之一的準分子雷射系統。VISX S4可將大光斑與小光斑的優點攫取出來並加以整合,它同時擁有大、小光斑的共同優點及飛點式掃描之優點,採用七道可調式大小雷射光束,使雷射能量輸出精確更快速;智慧型光斑掃描,可調整小至0.65mm雷射光點,比傳統飛點式掃描雷射1.2mm還小,因此更能精確雕琢出完美視力。有效治療光學區,可達直徑9mm,可大幅降低夜間視力不良的問題,大幅提高手術結果的準確度,有效提升患者視力。除此之外,VISX S4採用全球唯一專利三度空間全自動眼球追蹤定位系統;在手術過程中,人的眼球會因為不自覺轉動而導致雷射光束偏離中心,可能會影響矯正視力療效,使用三度空間全自動眼球追蹤定位系統,可以直接鎖定眼球X軸、Y軸與Z軸動向,跟蹤眼球極細微快速移動,令雷射光投射更加準確,因而提高視力矯正的效果。前導波高階像差分析儀除了可分析高階像差外,連接飛點式小光斑雷射機器,配合眼球自動追蹤、3D自動定位,可更精準地打造為個人量身訂做的雷射手術。另外,前導波的診斷也可指出具有像差的人,在做完雷射手術後是否會使像差更嚴重而引起視覺上的問題,進一步地篩選出不適合接受近視雷射的患者。為什麼要選擇前導波雷射?大部分的人接受傳統的近視雷射手術即可得到滿意的結果,那究竟什麼樣的人應該要接受前導波雷射呢?●追求高視力品質的人:前導波可消除高階像差,進一步改善夜視力品質、夜間眩光和明暗對比敏感度,可使術後視力品質超越原本戴眼鏡的最佳矯正視力。 ● 夜間瞳孔大於6.5mm者:傳統屈光雷射治療的光學區域為6mm,若要加大光學區域時通常需要用到較多厚度。而前導波雷射所治療的光學區域可到達9mm,並且因為對角膜有精確的測量,進行點對點的雷射切削,也能改善夜間眩光與夜視力降低的問題。 ● 散光度數大於150度及不規則散光者:透過前導波的分析,可提高散光軸度的準確性;並且在有不規則散光的患者,可進行更精密的雷射雕琢。可大幅度的降低術後產生重影的情形,且同樣對夜間視力也會有所改善。 ● 最佳矯正視力在1.0以下者:若是因高階像差所引起的視力問題,可經檢查後由醫師評估再接受前導波雷射。改善像差問題後,術後視力可提高到1.0以上。然而,前導波雷射也是有所限制的;近視度數超過1200度的患者可能含有較多由視網膜所引起的像差;而視網膜的像差並無法以雷射消除,因此較不建議接受前導波的雷射。另外,前導波在檢查先前已接受過近視雷射的患者方面,目前FDA仍在評估的階段。因此對於雷射術後有度數回歸的病人而言,前導波的數據只能當參考用。利用前導波檢查出高低像差的數據,再配合新型的準分子雷射對屈光不正的患者手術,能夠幫助術後視力標準的提升及視覺品質的改善;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臨床教授John A. Vukich也引用美國海軍醫院的臨床數據,指出前導波雷射近視手術對術後夜間眩光、夜間視力降低的改善相對於傳統雷射近視手術最為顯著。這個結果,對於很多害怕雷射手術導致夜視力不良而影響行車安全的近視族而言不啻是個福音。本文擷取自 『眼睛保健聖經』一書,由圓神出版社發行

上腹痛併發燒,膽結石惹的禍

上腹痛併發燒,膽結石惹的禍

最近門診發現多例上腹部疼痛合併發燒的高齡病人來看門診,其中一位家住沙鹿的77歲吳阿嬤表示,過去也常會出現輕微腹痛,起初不以為意,吃了胃藥之後似乎狀況稍微舒緩,沒想到近一個禮拜,連續三天出現上腹部急劇疼痛還有點發燒,家人急速送到醫院急診,經醫師用腹部超音波仔細檢查,才發現是膽囊結石所引起的膽囊出口阻塞,因為膽汁不順引起膽囊炎需要緊急做膽囊切除手術。光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醫師 蘇劍秋指出患者若膽囊發炎嚴重,會使得膽囊壁變厚,發生嚴重沾黏,此時若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容易失敗,宜以傳統剖腹手術切除膽囊。如果可以及早檢查發現有膽囊結石併輕微症狀時以腹腔鏡做膽囊切除手術,傷口會較傳統手術來得小、疼痛感亦較低,住院日短可早日返回工作崗位。膽結石膽囊炎在國內是相當常見的疾病,最常表現出的症狀即是上腹部疼痛,其中50%的患者吃到油膩的食物時就會感覺腹痛,約有60%~70%的患者也會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但也有些人是沒有症狀。有症狀的膽結石若沒有即時處理的話,從輕度的合併症如急性膽囊炎、膽囊膿瘍、膽囊壞死、膽囊破裂、腹膜炎、到嚴重的膽囊癌、甚至敗血症死亡都有可能。如果膽囊內的結石掉到總膽管時,更會引起黃疸、膽管炎、甚至是膽管癌,尤其高齡患者若同時患有糖尿病及內科疾病(心臟病、腎臟病、肝臟),更容易發生膽囊壞死而變成敗血症。如果早期發現有膽結石但無症狀,可先觀察未必需要動手術;不過隨著醫學技術日益進步,因此建議可以及早接受腹腔鏡手術、此手術安全度高又不像傳統手術那麼痛,更可避免日後年老時發生不必要的合併症,甚至在高風險的情況下動手術。所以,如果家中有高齡長者出現有類似上腹痛症狀,家人千萬不要忽略而延遲治療,建議您早一點至醫院檢查及治療。

找出孩子「嗜睡」的真相

找出孩子「嗜睡」的真相

「宰予晝寢」這句話長期以來一直被解讀為懶散、不用功以及貪睡的象徵,不過假如宰予有幸活在現代接受睡眠檢查,並證實他罹患的是猝睡症(Narcolepsy)的話,恐怕孔老夫子應當對他同情以待而非一味指責了。彰化基督教醫院睡眠醫學中心醫師 王介暉指出,猝睡症對一般人來說會覺得陌生,主要是因為它的盛行率並不高,再加上未被廣為教育使然,一般說來,猝睡症常見於十多歲的青少年時期,日本是目前已知盛行率最高的國家,大約每六百人就有一個可能為猝睡症患者,台灣目前還未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不過以同樣為亞洲人種來說,應該不至於太低。彰化基督教醫院睡眠醫學中心王介暉醫師表示:猝睡症具有家族遺傳的傾向,發生的真正原因依然不甚清楚,但是研究發現患有猝睡症的人,腦中的下視丘分泌素(hypocretin)會呈現低下的情況,此外患有猝睡症的人血液內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也會呈現特殊的標記。猝睡症典型的症狀包括:1.白天過度嗜睡:常常精神不濟,不論何時何地都有可能進入夢鄉,例如:上班開會、上學聽課、搭車時;幼童及青少年患者的嗜睡與成人的表現會有些差異,一般說來小朋友的嗜睡較容易會以躁動不安以及過動來表現,有的則是會出現失神、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情緒暴躁等情況,另外,若出現睡眠發作,通常會睡個三十分鐘至一個半小時才醒來(比成人還久),而且醒來後比較沒有睡飽的感覺。2.猝倒(cataplexy):指的是在大笑或情緒反應較大時(例如生氣、驚嚇或興奮等),肌肉會突然感到失去支撐的力量(尤其是下巴及膝關節),輕微的表現從下巴感到無力、頭部關節肌肉稍微失去張力而產生點頭現象,有的表現方式則是腿部肌肉感到虛弱無力,更嚴重的話會整個人癱倒在地上,甚至引起睡眠發作;3.睡眠癱瘓(sleep paralysis):是指睡眠剛開始或即將要結束時突然醒來,對於週遭環境雖有知覺,但四肢卻失去張力、動彈不得,患者大多對這種感覺感到害怕而不知所措,其實這就是民間俗稱的「鬼壓床」,當然這種現象一般人或許也曾發生過,但未必是猝睡症使然。4.將睡未睡或將醒未醒時幻覺:是指在剛要入睡或是在剛醒來的時候所產生的幻覺經驗;主要是以視幻覺為主,就是眼睛會看到一些影像,例如蛇或影子之類的東西,然而聽幻覺及觸幻覺也有可能出現。上述的這幾種症狀在猝睡症患者身上不見得全部都會出現,例如猝倒的症狀大約只出現在50% ~70%的患者,至於幻覺則大約是50%-60%,但白天嗜睡這個症狀,則是猝睡症患者都會發生的情況。治療上針對嗜睡症狀,目前大多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而針對其他症狀則會使用抗憂鬱劑來處理,當然有關藥物使用的注意事項以及副作用等,應詳細地與醫師討論,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猝睡症患者的臨床症狀是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減緩的,這對患者來說,大概是唯一能稍感安慰之處。此外,王醫師建議若是家中有孩童或青少年有日間嗜睡的現象,千萬不要一昧的指責或否定他的努力,盡快尋求睡眠專科醫師的幫助,接受睡眠檢查以了解真正的原因才是解決之道,若一般民眾對猝睡症有更多的認識,便能進一步免除猝睡症患者長期以來背負懶散、不用功等負面人格評價的原罪,孩子的人格也才能夠正常的發展。

輕忽牙周病,小心危及全身健康

輕忽牙周病,小心危及全身健康

日前有位患者,因為牙周病的細菌經由血液入侵心臟造成組織壞死,只好摘除而利用外循環“葉克膜”維生16天,直到心臟移植手術進行。在讚嘆先進科技及醫師高明的醫術之餘,許多民眾不禁驚覺,原來口腔細菌的破壞力不可輕忽。黃怡豪醫師表示,牙周病患者因為牙齦發炎而不時有出血的現象,細菌很容易經由破裂的微血管進入體內血液循環,如果流經心臟就非常容易侵襲心瓣膜,嚴重時的確會造成生命危險。此外,如果細菌聚集成塊,流至腦內末稍微血管,則有可能造成栓塞,也就是俗稱的中風。黃怡豪醫師也另外補充說,近來有醫學報導檢驗出,有牙周病的孕婦羊水中存在與口腔中一模一樣的牙周病細菌,而且早已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牙周疾病是造成胎兒早產的危險因子之一,不可不慎。國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有牙周病,但就診率卻遠遠跟不上患病的比率,黃醫師呼籲民眾應更重視牙周病的篩檢及治療,以免小病拖成大病,甚至危及生命,到時候就真的得不償失了。

無性行為的幼童,也會出現菜花

無性行為的幼童,也會出現菜花

俗稱的菜花,嚴格說來泛指肛門、生殖器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偶爾也侵犯到眼、鼻、口腔及咽喉黏膜。傳統上菜花的認定是靠病灶外形,以及感染部位,有時則用切片確認,但隨著分子檢驗的進步,病毒DNA的檢測及分型逐漸重要。2007年的JAMA報告(JAMA. 2007;297:813-819),根據14到59歲婦女自行陰道採樣的結果,以近40種主要為黏膜型病毒分析,則發現平均陽性率為26.8%,但在20到24歲者高達44.8%,而無性交經驗者也有5%呈陽性。由於感染的普遍,且多數感染者並無症狀,即使有症狀,小型的突起物也常不痛不癢,常會在1-2年內自行消退,因此傳統上菜花的治療主要是在加速痊癒、防止擴散、避免外觀上明顯的不雅及早期檢測癌症。蔡呈芳 醫師指出HPV經由何種途徑會傳染,仍然不明,但可確定的HPV的傳染不一定要有明顯傷口。除性行為方式傳染,但最近已有多篇醫學文獻,發現了即使在還沒有性行為的幼童,也會出現菜花,主要是透過小孩自己或母親手部傳染,此外小孩的菜花也有相當比例是由非黏膜型的HPV感染。此外HPV也會在懷孕或生產時垂直傳染。另外在最近也有一些似乎是洗三溫暖時傳染菜花的個案,引起高度的爭議及討論。HPV的治療相當不易,目前也沒有真正可以確保HPV根除的治療方式。傳統上是以化療或化學燒灼藥物或以切除、剪除、冷凍、電燒、雷射等直接破壞方式,雖然效果快但所引起的傷口潰爛往往引發明顯不適,特別是如果感染部位是在肛門部位,且復發性高。目前較新的療法則有光動力療法及免疫增強劑。光動力療法是利用塗抹的感光劑,再以可見光照射病灶後治療。免疫療法雖然有效性因人而異,一般女性及未割包皮的男性效果較佳,可達7成,但往往需要至少一個月以上的療程才見到改善,但復發率在統計上較低,且組織破壞性少。臨床治療上,HPV感染的治療往往是依據患病部位、嚴重度及方便性,合併不同方式,一方面對於明顯病灶加以破壞,一方面輔以免疫療法加速病毒清除及防止復發。

認識疾病-腋下多汗症(狐臭)

認識疾病-腋下多汗症(狐臭)

狐臭正式的學名是「腋下多汗症」,它的產生主要是因為腋窩的大汗腺分泌汗水受到細菌的代謝所產生的一種刺激性味道。患者常因腋下潮濕,衣服腋下部位染成黃色,同時發出怪異的刺激性味道而感到不舒服及困擾。臺安醫院一般外科醫師 謝家明表示,狐臭多半在青春期才會顯現出來,且不會隨年齡增加而消失,必須加以治療,才得以痊癒。《藥物治療》使用局部抗出汗劑治療。利用抗生素殺菌的原理,使細菌無法代謝汗腺的分泌物,進而使味道減少。此法常因長期使用,細菌抗藥性增強及因出汗過多,以致沖洗掉塗上的藥劑而失效,此法僅輕症者有效。《手術治療》此為目前克服狐臭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常見方法如下:1.) 汗腺切除術。2.) 狐臭電燒術。3.) 陰壓抽取法。4.) 胸腔鏡交感神經切斷手術 以上1.2.3. 之手術法係除去腋下局部汗腺;而4. 法是切斷支配腋下發汗量的交感神經以達到治療的效果。狐臭揮之不去,又擔心手術後會留下疤痕,那麼胸腔鏡術會是您最佳的選擇。由於以內視鏡進行手術,在腋下傷口只有1 公分,交感神經切斷亦只需很短的時間,治療成功率達85%以上,此乃效果顯著的新手術治療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