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十個男九「痔」

十個男九「痔」

俗語說:「十男九痔」,這句話暗示出痔瘡是相當普遍的疾病。西醫學認為痔瘡的產生與肛門邊緣靜脈叢的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靜脈擴張形成血管瘤有關。根據發生的部位,痔瘡可分為內痔和外痔或兩者混合。它平時沒有症狀,但惡化時常會發炎、疼痛或出血的症狀。臺安醫院一般外科醫師 謝家明表示一般而言,痔瘡的治療可分為保守療法及外科療法,但以外科療法的效果較為顯著。外科療法則又可分為手術療法及非手術療法。對於不會脫出的痔瘡或會脫出肛門外但可自動回縮的痔瘡,可以考慮以非手術療法(包括:硬化劑注射、橡皮圈結紮、紅外線燒灼或低溫冷凍等),但對於會脫出肛門而無法自動縮回的嚴重痔瘡,最好是用手術治療。

讓女人擁有美滿幸福家庭的自然生殖科技

讓女人擁有美滿幸福家庭的自然生殖科技

女人的幸福在擁有健康的身體和美滿的家庭,而自然生殖科技就能夠達成這樣的目標,自然生殖科技的外陰黏液紀錄系統能讓婦女監測和維持生殖和婦科健康。也能讓婦女以自然的方式選擇避孕或懷孕。自然生殖科技主要的基礎是依據Dr.Hilgers建立的外陰黏液紀錄系統。由婦女每日自我記錄外陰部黏液的情形來做為診斷治療的依據,不同的婦科和不孕疾病會有不同的紀錄結果,可偵測出子宮頸癌、卵巢癌、乳癌、子宮內膜異位、多囊性卵巢等疾病來加以治療。不孕的婦女,透過自然生殖科技也能以外陰黏液紀錄偵測出是否有排卵不好、子宮頸黏液不好、黃體素不足等問題來加以治療。依美國自然生殖中心的統計,不孕者單靠克靈頓模型系統就有20-40%的受孕率,若再輔以藥物治療,受孕率可達八成左右。自然生殖科技是找出不孕的疾病讓婦女恢復能生育的狀況,不過,有些病人不孕的原因仍需要手術治療。新店耕莘醫院婦產科醫師 張正坤表示在自然生殖科技的範疇內,強調以顯微手術來恢復婦女生殖系統的原貌。不孕者需要手術的情況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多囊性卵巢藥物治療無效或輸卵管不通等病況。2004年七月在美國奧哈瑪舉行的自然生殖科技會議上,由Dr.Boyle發表的研究指出,在愛爾蘭有351位接受試管嬰兒失敗的病人,轉而尋求自然生殖科技的幫助,其中有93位成功懷孕,此外自然生殖科技沒有多胞胎、胎兒體重過輕及早產的後遺症,而根據統計,試管嬰兒術後多胞胎的機會高達30-40%,早產率約25%。自然生殖科技的外陰黏液紀錄能提供高品質的健康照顧,讓婦女能自然選擇懷孕或避孕,也能監測、維持、評估婦女生殖與婦科健康,讓婦女都能當個擁有健康的身體和美滿的家庭的幸福女人。

藥物濫用何時了?

藥物濫用何時了?

據研究顯示,物質濫用的患者都會顯現一些負面情感的共同特質,乃是焦慮與憂鬱,濫用行為的發展,可視之為個體對於這些負面情感的因應,何種類型的人會傾向於採取這種因應方式,乃是性格因素探討的範疇。經常被提到的人格特質就是低自尊,另一個常被提到的是自我控制力差。有這些特質者再加上不在乎社會禮俗的性格特質,便易於透過藥物滿足其心理需要,無法抗拒誘惑。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何志培表示藥物濫用或依賴者,對於藥物及其心身反應都有一種「期待感」,並因此而加重其用藥的習慣性。這種期待感具有「允許」自己從事平常未必能,或不敢進行的作為,如性行為或發洩憤怒等。濫用藥物者往往會認為自己所處的身心壓力較大,超過可以忍受的極限,或相信自己是位自制力較低的人。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持續物質濫用的行為是一種重複對超我成分的叛逆和逃避措施,防止自己進一步崩潰。每個人皆有一個理想的我,當理想我和現實我有差距時,對自己的批判和罪惡感增加,同時對滿足感的需求也增加。當有機會接觸藥物時,它即成為同時能滿足其心理需要,又能自毀的替代物。此外大部分物質濫用的開端皆來自同儕團體與社交情境。濫用者間往往會相互模仿、同化;藥物成為某一同儕團體與族群的常態規範後,即形成一種圖騰文化。藥物或物質濫用的治療,非常重視如何防止復發;而預防復發是一種治療模式,它使用認知行為治療,合併行為改變技術及認知學習技巧來協助患者維持不用藥的狀態。在實務上,必須先找出造成復發的高危險情境,如負向情緒狀態、人際衝突或社交壓力,再針對患者的個別情境,給予認知行為技巧訓練,以增進其自我肯定的能力。

近視雷射手術過程大揭露

近視雷射手術過程大揭露

※術前檢查當你決定要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前,除了充分了解手術過程,更重要的是,在雷射術前一定要先接受過完整的評估。那麼,怎麼樣才算是完整的評估呢?其實,手術前除了精準的驗光確定度數外,還需要你的角膜厚度、瞳孔大小、角膜地圖、角膜弧度、淚液分泌、以及散瞳後的度數等數據,有了這些數據後,才能使醫師和諮詢人員能充分了解你的狀況,根據個別情形,給予最完整的評估。術前檢查中以角膜厚度的檢查為最關鍵,角膜厚度的多寡影響高度近視是否能做近視雷射矯正,及術後是否會產生不適應症最重要的指標,角膜厚度若不足的話,術後容易產生嚴重的眩光、度數回歸,以及角膜因太薄而產生前凸的後遺症,最嚴重的話甚至需要角膜移植。術前十項檢查全部檢查共需費時約60分鐘,檢查完成後,再與醫生討論矯正度數,術前檢查當天因需散瞳,故勿騎機車或開車,盡量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散瞳前度數:利用電腦驗光機測量近視、散光概略度數。角膜弧度:利用電腦驗光機測量計算角膜弧度。眼壓測量:篩選正常眼壓(20mmHg以下)避免青光眼患者。角膜地圖儀:檢查角膜、瞳孔大小、角膜厚度的最薄點、角膜各部位厚度,前房深度、視軸與視線的夾角(kappa)、精確角膜散光、弧度圖譜、角膜上皮、內皮圖譜。眼鏡度數:驗光時參考用。最佳矯正視力:檢查出最適合的度數。角膜厚度:精確測量角膜厚度。淚液測試:測量淚液質與量的品質。散瞳後度數:放鬆睫狀肌預防假性近視。眼底鏡檢查:檢查視網膜、黃斑部。最後再點散瞳藥水、裂隙燈檢查及眼底鏡檢查。手術前貼心提醒如果術前有配戴軟式隱形眼鏡,請於手術前三天停止配戴隱形眼鏡。如果配戴硬式隱形眼鏡,請於手術前二星期前停止配戴。 術前飲食方面並無禁忌,但避免抽菸、喝酒或服用鎮靜劑類藥物。 手術當日衣著要輕便舒適,臉部及眼部不可化妝。 病患應於手術前安排好回程交通工具(避免自己開車),工作預先請假,術後定期追蹤等事宜,最好手術當日有人陪伴。 若有特殊眼疾或藥物過敏,請事先通知醫師。※手術步驟首先為病人點局部麻醉劑,手術部位經過無菌消毒後,以自動精細角膜切割儀器切出角膜瓣後,請病人注視雷射儀器內的紅燈閃爍目標,校對角膜中心位置,設定欲矯正的屈光度數和光學區大小,開始施行準分子雷射使度數降低,此時病人會聽到雷射的聲音,之後再復原角膜瓣,整個手術時間約十分鐘。角膜塑造厚度則取決於矯正的屈光度數,術後給予抗生素及消炎眼藥水。詳細步驟:護理人員會送病人至雷射室,並為病人換上手術衣、手術帽,且會先為病人點預防感染用的抗生素。安置病人於雷射床上後,首先護理人員為病人點局部麻醉劑,無菌消毒手術部位後,鋪上無菌頭巾,此時病人眼部呈無菌狀態。醫生就位後,會將張眼器放入病人眼中以協助眼睛張開,病人會有眼皮緊拉的感覺。接著會要求病人注視閃爍的雷射紅燈,且以自動精細角膜切割儀切出角膜瓣後,請病人注視閃爍雷射紅燈,並校對角膜中心位置。設定矯正的度數和治療範圍,開始施行準分子雷射,此時病人會聽到雷射的聲音(一般在60秒內),待雷射結束後,將角膜瓣復原蓋回,一眼大約5分鐘,即可順利完成手術。由護理人員送至休息室,於休息15分鐘後,經醫師再次檢查後才可返家,回到家6小時內盡量閉眼休息,可使傷口癒合速度加快。※術後照顧時程當日手術後:手術後當天,你可能會有稍微流淚、異物感、畏光、視力仍呈現模糊狀態等症狀,無須過度緊張,約46小時後會逐漸清晰,回家後盡可能立即睡覺休息,將會明顯地改善,隔天此狀症會逐漸消失而看遠祼視力則在一天後會顯著地進步,度數高的人可能會稍慢一些。 雷射手術24小時後即可搭乘飛機。 術後外出時最好立刻帶上護目鏡或平光眼鏡,避免風吹及陽光曝曬,並在朋友或家人陪伴下盡快回家休息,或自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回家休息,但絕不可自行駕車離去。術後一週內:前三天給予眼罩,請於夜間睡眠時貼帶,以避免睡眠狀態時壓迫或揉到角膜並需注意個人衛生,盡量避免用雙手觸碰眼睛以防止細菌感染或角膜移位。洗澡:請勿將水沖到眼睛,以免引起眼睛不適。洗髮:盡可能到美容院洗髮,或戴沒度數的蛙鏡洗髮。洗臉:可像做臉一樣將洗面乳塗抹在臉上,避開眼睛周圍,再用濕毛巾擦乾即可。 視力未完全恢復前,避免在夜間駕駛。術後兩週內:外出時請戴護目鏡或太陽眼鏡,睡覺時要戴眼罩保護,眼部不可化妝,最好避免劇烈的運動。術後兩四週:可化淡妝,不要用力揉眼睛,除了醫師指示外,不要使用另外的眼藥水,同時避免髮膠類之定型噴霧水等。長期注意事項:近視度數高的人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根據統計,做完雷射視力矯正手術的人,並不會增加視網膜剝離的併發症;但有下列情況時,必須立即回診:眼前飛蚊黑點大量增加,視野產生暗影飄動,或視力突然下降,時好時壞,視物變形時,即有視網膜剝離之可能,須立即治療不可拖延。※術後用藥須知一般會給眼藥水或口服藥,一定要依醫師指示用藥,依照醫師所開之消炎、鎮痛口服藥,一天四次服用。術後給予類固醇、抗生素及人工淚液藥水並按醫生的指示按時點藥。 類固醇眼藥水:可幫助傷口癒合。   抗生素眼藥水:預防傷口發炎及感染。   人工淚液:改善眼睛乾澀的狀況。 貼心小提醒眼睛分泌物過多時,應以清潔上、下眼瞼為主,不可觸及眼球內部。 藥物應置於陰涼、暗處,不可置於高溫或陽光照射之處。 若同時使用藥水及藥膏時,應先點眼藥水,5分鐘後再點眼藥膏。 點藥前先洗淨雙手,並準備好點藥用物品。 以棉棒或紗布清潔上、下眼瞼,不可碰及眼球及不可反覆擦揉。 點藥時頭稍微向後仰,滴管不可觸及眼球部分。 點藥後輕閉眼睛,及稍微輕動眼球,使眼藥均勻分散吸收。 若有眼角膜開刀者(RK或LASIK),白天可戴護眼鏡,晚上睡覺時蓋上眼罩以防眼睛受撞擊,再以膠紙固定。使用護目鏡期間約一星期至一個月(視需要而定),眼罩約三星期。 口服藥以止痛藥及胃藥為主,如術後不痛時不必使用。 使用藥物應遵照醫師指示,或藥袋上的說明方式使用。本文擷取自 『眼睛保健聖經』一書,由圓神出版社發行

眼睛血絲超明顯,怎麼回事?

眼睛血絲超明顯,怎麼回事?

眼睛布滿血絲眼屎又非常明顯,可能就是患了俗稱的「紅眼症」,在眼科是最常見的問題。過去在環境衛生較落後的時代,紅眼症通常是因為病毒傳染造成的流行性結膜炎,感染途徑為接觸傳染,例如:游泳池的汙水、公共用品(如毛巾、電腦鍵盤等)。諾貝爾眼科醫師 劉淳熙表示流行性結膜炎通常會出現一些典型症狀,包括大量分泌物,患者生活周遭的親朋好友同時感染的機率很大,門診時常常是全家大小一起就診。值得慶幸是,流行性結膜炎造成嚴重併發症的機會並不大,經過一至兩個星期的治療通常就能獲得痊癒。不過不是眼睛紅就是流行性結膜炎造成,因為造成眼睛充血的原因很多,如青光眼、角膜炎、鞏膜炎或其他眼睛炎症也會出現紅眼現象,因此建議如果還伴隨眼痛、視力減損的情形,務必請眼科醫師檢查,才能對症下藥,以免延誤病情。許多美眉常希望眼科醫師能給予一些美白眼藥水,使眼睛看起來黑白分明。其實眼白分為兩層結構,淺層為透明的結膜,深層為白色不透明的鞏膜。一般抱怨眼睛血絲明顯,通常是慢性結膜炎或乾眼症造成的結膜表面刺激而形成的表淺的血管擴張。過敏性結膜炎或乾眼症症狀較嚴重時,需使用眼藥水來治療,但最重要的還是日常生活的保養。生活作息正常、睡眠充足、避免冷氣直吹眼睛、注意環境濕度、少食用辛辣油炸類食物、多攝取含維生素A的食物;此外,電腦族要適時讓眼睛休息,才不會老像兔子般眼睛布滿血絲!

鼻竇炎患者新曙光

鼻竇炎患者新曙光

很多慢性鼻竇炎的患者都常常有一個困擾, 就是開過一次刀後沒多久又復發了,有的病人因某些體質,甚至來求診的時候都已經開過五、六次了。這樣的情況常在鄰里間傳來傳去,有些病人對於鼻竇手術信心大失。究其原因,除了現今鼻竇感染的病原菌愈來愈難控制、鼻息肉的致病機轉仍不明確之外,內視鏡的手術有少許的死角無法有效清除也是關鍵之一。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沈炳宏指出目前一般的內視鏡鼻竇手術,內視鏡與其它配合的器械都是由鼻孔進入。這有一些缺點,尤其對上頷竇而言,因為它的解剖位置是在鼻子的兩側,傳統的器械能轉彎的幅度很有限,所以對有較嚴重的上頷竇發炎、黴菌感染或息肉情況的病人來說,從鼻孔這個方向來處理很難做的很乾淨。換句話說,器械要能在上頷竇中自由360度旋轉才有可能將病灶處理乾淨。因此,澳洲的Wormald教授發明了一個新方法,那就是在患側的犬齒上方接近上頷竇前下壁的地方打個5毫米的小洞,將動力微型絞動機從這個洞放入上頷竇之中,而鼻孔的部分只放入內視鏡做側視的動作。這樣經由犬齒窩 ━ 動力器械鼻竇內視鏡手術,醫生可以很有信心的將有問題的鼻竇清理的一乾二淨,國外的最新文獻報告也證實了這個手術的確優於傳統的方法。術後犬齒窩的傷口並不需要處理,術後也不太會疼痛。這是因為會避開顏面部較敏感的神經而找到最適合的地方來鑽洞。所以術後回診與保養並不會比傳統的手術麻煩。經由犬齒窩 ━ 動力器械鼻竇內視鏡手術,徹底的斬草除根,大大地降低了鼻竇炎的復發率。

醫療行為的保密倫理

醫療行為的保密倫理

一、前言:醫師握有病人健康資訊的醫療隱私,尊重病人的醫療隱私是建立良好醫病關係的重要條件,因此醫師有職責要尊重病人的醫療隱私,希波克拉底宣言提到:「無論與我的專業有無關係,我所看到或聽到有關病人的ㄧ切,絕不加以宣揚,我將確保所有的秘密。」然而在一對一的醫療關係已不在,轉為重視醫療分工及醫療團隊的醫療制度,絕對的醫療保密不可能提供有效的醫療,況且在現今複雜的社會存有許多的「侵擾因素」影響著醫療保密。因為醫療隱私已不再有完全保障,醫療保密的絕對本質已嚴格地受到挑戰,醫療專業人員不僅要面對更形困難的醫療保密,原以病人取向的保密倫理已轉向重視整體社會安全,即在「社會安全(或第三人安全)重於病人個人隱私」的信念下,要求醫師等醫療人員有舉報或預警的職責,更使得醫療專業人員陷於「病人隱私權」和「專業上舉報義務」的兩難選擇,因此醫療保密不僅有法律責任,更是倫理責任的重要課題。 二、醫療保密的倫理 醫療行為過程中的保密職責已成為基本的倫理義務,因此無任何理由地透露病人的醫療資訊,很可能就會面臨醫學倫理上的非難。病人有權利希望有關他(她)們的醫療資訊能被醫師保密,因此當醫師被要求提供病人的醫療資訊時,醫師應該要:通知或查核病人知曉其醫療資訊的揭露。尋求病人的表達同意。保持最小的揭露需求。明白法律的要求及限制。根據NHS在1997年回顧病人資訊的使用狀況後,提出六點建議:(1)證實醫療資訊的要求目的。(2)除非絕對需要,不要利用病人的醫療資訊。(3)利用最少的病人醫療資訊。(4)接觸病人醫療資訊應該是在絕對必須知道的基礎上。(5)任何人接觸病人醫療資訊都應該要知道他們的責任。(6)明白且能遵從法律。三、醫療保密的例外醫療專業人員應遵守醫療保密的倫理原則,但在某些特殊情況是可例外地容許揭露病人的醫療資訊。Arthur及 Swanson的文獻報告中,曾舉出保密的例外的數種情形:(1)病人會危及自己或他人時:法律將生命身體安全置於保密的考慮或隱私權之上,即對人的保護居於優先,因此有預警責任。(2)病人要求透露資料時:假如病人公開的同意其醫療資訊的揭露,醫師就不再負有不揭露的職責。換言之,病人的揭露同意僅意謂「保密職責的不存在」。(3)法院要求透露資料時:當法院基於公平正義或社會安全的理由,判定透露醫療資料是必需的,則醫療人員維持保密的法律責任即已解除。(4)治療人員正接受有系統的臨床督導時:在被治療者知曉治療的內容將被用於督導之中時,其已放棄了被保密的權利。(5)有關的助理人員處理被治療者的相關資料和文件時:病人應被告知有關的助理人員將會在例行的登錄和歸檔時經手這些記錄(6)需要法律和臨床上的照會時:病人應被告知,治療者有倫理上的權利以獲得其他專業治療者對治療進展狀況的意見,不過那些被照會的治療者的姓名也應告知病人。(7)病人在法律程序中提出了其心理健康上的問題時:例如在子女監護權的訴訟案件中,父母提出了有關心理與身體狀況的問題,然後他們授權治療者透露其資料。(8)第三者在場時:被治療者知道除了治療者外之第三者在場時,若允許第三者在場,則放棄其隱私權。(9)被治療者未滿18歲時:父母或監護人有法律上的權利以知曉未成年人與治療者間的溝通。(10)機構內或制度上的資料分享是處理過程的一部份時:雖然在基於對被治療者的利益考量上,機密的內容可分與專業的同事分享,但是,被治療者必須被告知會此一情形。(11)在刑事系統中分享資料是需要時:基於系統運作的利益和對案子處理上的考慮,由囚犯口中所得知的資料,雖可視為機密的資料,可能會在系統中被透露出來。(12)在被治療者透露,資料的目的是尋求達成其犯罪或詐欺行為的建議:此時的治療者義務由保密轉而變成對社會免於犯罪活動的保護。(13)治療者有理由懷疑有兒童虐待、家庭暴力等情事發生時:目前的法律要求舉報)知悉的兒童虐待事件及懷疑有家庭暴力嫌疑者。四、醫療保密的衝突醫療專業人員在臨床工作會因為某些狀況而必須揭露或利用病人的醫療資訊,因此也就產生面臨醫療保密倫理衝突,此尤其見於預警職責及舉報責任。(1)預警職責(The Duty to Warn) 「預警職責」的倫理問題是於1976年美國加州大學發生「Tarasoff案件」後,逐漸受到關切及重視。加州最高法院的判決指出:「一個醫師或心理治療者,當認為某個病人有殺害或傷害某人的可能狀況時,都必須採取任何合理且需要的措施。通知潛藏的受害者及其家屬、有關當局」。(2)舉報責任(reporting)隨著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病例數日漸增多,以及家庭暴力、兒童虐待事件的增加,舉報愛滋病、家暴、兒虐事件等已變成為醫療專業人員必須去正視的倫理與法律責任,況且在其兒童福利法、家庭暴力防制法和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條例中,均有明白要求醫療專業人員負有舉報的法律義務。 五、結論1983年國際醫學倫理準則指出:「醫師應有對病人保守醫療上秘密的義務」。醫病的信賴關係部份是建立在社會普遍相信:「病人應有隱私權」。然而Tarasoff案例的發生,令我們必須在「醫療保密」的意涵上重新思考;個人隱私的保障與社會安全的保護必須重新定位,法律義務和倫理職責必須再權衡。

迷你腹腔鏡手術-膽囊切除

迷你腹腔鏡手術-膽囊切除

利用腹腔鏡切除膽囊的手術已在國內普及多年,廣為外科醫師及病人所接受,臺安醫院一般外科醫師 謝家明表示,主要是因為它有下列的好處:1.) 傷口小(約0.5至1公分)2,) 手術後疼痛減少3.) 恢復快速一名35歲罹患膽囊結石的女性,因為反覆的上腹部疼痛來醫院檢查。經檢查後,醫師建議切除膽囊來治療。一般使用的腹腔鏡口徑為1公分,但迷你腹腔鏡口徑僅為0.27公分。病人因為使用迷你腹腔鏡手術,其上腹壁的兩個傷口變小,病患於術後不感覺疼痛,因此完全沒有要求注射止痛藥,且於術後次日便自由下床走動。也因為不覺疼痛,患者甚至要求早日出院回到其工作崗位。兩年多前美國的外科醫師,為了使病人更降低手術後的疼痛,開始嚐試使用迷你腹腔鏡來進行膽囊切除的手術。發現術後之疼痛更為減少,且傷口更小,就外觀而言,病人的滿意度也更提高。除了上述的傷口小、無術後疼痛、外觀好看以外,尚可縮短住院日數並節省醫療資源。

血糖測量最佳時機,餐前及睡前

血糖測量最佳時機,餐前及睡前

胰臟是分泌胰島素重要的器官,分泌的胰島素會把我們所吃下的食物轉變成能量,胰島素也會驅使血糖進入人體細胞中提供能量,然而,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是胰島素本身功能不正常,就可能會產生糖尿病。對於需長期使用胰島素的第一型糖尿病人而言,時常監測血糖非常重要。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的建議,每日需量測血糖3次以上,一般而言,最好的量測時機為餐前以及晚上臨睡前。而對於第二型的糖尿病人雖未明確定出量測次數,但仍建議養成每日定時量血糖的習慣,對於懷孕婦女的妊娠性糖尿病則建議每日量測2次。管理糖尿病的首要目標就是維持正常的血糖值,如果患者平日能夠很留心血糖的控制,將可有效預防併發症的產生。除了按時使用藥物之外,病友們也能藉由改變生活作息(節食與運動)以及監測血糖來達到目的,糖尿病友自我在家定時量血糖能夠讓自己避開高血糖以及低血糖的危急情況,低血糖的症狀可能會有手抖、冒冷汗以及飢餓感,嚴重時可能喪失意識昏迷,而高血糖的症狀可能會有極度口渴與飢餓感,有時候也會有尿多的情況。新店耕莘醫院藥師 彭子安表示其實,指尖採血測血糖是許多糖尿病患心中的「痛」,這也是影響病友們自我監測血糖的最重要因素。無論是那類型的糖尿病,若是放任疾病惡化而不注意血糖的控制,則糖尿病的併發症會對病友的心臟、眼睛、腎臟、神經造成嚴重傷害,雖然糖尿病對病人具有威脅性,但是我們可經由定時監測血糖來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產生,同時也能延長病友們的生命。

雷射手術後不適應症與可能產生的後遺症

雷射手術後不適應症與可能產生的後遺症

※不適應症乾眼症:準分子雷射術後會產生眼睛乾澀(三至六個月會痊癒),或用藥不當、疲勞過度也會使眼睛乾澀,可使用淚管插栓治療,不需手術且快又安全,不需取出三個月後自行溶解。 眩光:在夜間你會覺得對面的車燈或光線刺眼。通常起因於瞳孔大小的變化(白天小、夜間大),容易發生在度數較高而角膜厚度較薄的病人身上,約兩個月後會痊癒。 畏光:術後兩週內,眼睛對光線有敏感的現象,可戴太陽眼鏡來改善,約兩個月後會痊癒。 視力浮動:早、晚視力會有輕微變化,但多會漸漸穩定,年輕人「看遠」的視力會比「看近」的視力先恢復,約一個月會痊癒。 眼壓增高:少數人會對類固醇消炎藥物反應,造成眼壓增高,只要停藥並加上短暫適用降眼壓劑即可恢復,約一個月後會痊癒。 ※可能產生的後遺症欠缺矯正及回歸:有些人在接受雷射手術一段時日後(六個月內),有開始趨向於近視,稱之為回歸。一般程度都很輕微,通常發生於高度近視的人。若經醫師評估後覺得適合,可再手術矯正回來。過度矯正:如果持續過度矯正,一段時間後,可利用手術矯正回來。 不規則散光:術後三個月僅有少數病人會有不規則散光,嚴重者可戴眼鏡(或隱形眼鏡)矯正或再次雷射治療。 角膜混濁:多數病人在術後一至三個月內會有輕微的角膜混濁(PRK手術者較常見),此為正常現象,大部分不會影響視力。較明顯的角膜混濁可再重複雷射手術。 角膜發炎或潰瘍:機會非常少,小於千分之一,因為雷射光本身能殺菌,但角膜上皮未長好之前,仍要注意清潔。若不幸發生感染,醫生會針對致病菌給予適當抗生素治療。在併發症中,偶爾可見到有畏光或夜間視力下降的情形。畏光通常只有在術後幾天才發生,傷口穩定後,通常這種情形就會消失;至於夜間視力下降則和手術切除過多角膜組織及切除範圍過小有關係。 有些病人在夜間瞳孔放大的程度會超過0.6公分,在開刀後有可能會發生夜間看車燈會產生重影或炫光的干擾,在國外有少數嚴重患者夜間無法開車。這種併發症可藉術前的詳細檢查瞳孔大小,及慎選較大的雷射範圍來避免。近視手術既然是一種非必要的美容手術,那麼它的安全性一定要相當的高,患者最關心的問題是「會不會失明?」的確,在十幾年前技術不成熟的時期,有千分之一的機率會因機器問題、操作不當、傷口感染而失明。以目前的機器及藥物的發展,幾乎已不可能有這種嚴重的併發症。 一般偶爾可見到的併發症為LASIK術中角膜瓣切割不完整,而可能造成皺褶、混濁及散光的問題。而打雷射的過程中,患者若頭部突然移動,或執行手術者對焦不準,會造成雷射切削不均勻,導致度數矯正不正確或不規則散光。這些併發症會造成術後視力品質部分下降,但絕不會有失明之虞。若發生上述情況,有部分患者可經由第二次雷射手術來矯正散光或度數不準的問題。但若太過於嚴重的話,有可能視力永久下降,例如最佳視力由1.0降到0.7或0.8。目前國外有新型雷射儀器,可針對這些先前雷射手術不順利的患者進行再治療,但須等待三到五年後,此項技術才會更趨於成熟。本文擷取自 『眼睛保健聖經』一書,由圓神出版社發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