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新手父母須知》如何改善兒童便祕

《新手父母須知》如何改善兒童便祕

日前香港報導有三十萬港童便秘,嚴重到需要注射肉毒桿菌改善。臺安醫院小兒科方旭彬醫表示,隨著飲食西化的影響,現今兒童的便秘問題大多是因為偏食或飲食攝取不當,若要改善兒童便秘,需從「飲食」習慣解決,方醫師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 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多吃莖葉蔬菜(如花椰菜)、木耳(黑木耳可與蔬菜一起煮,白木耳可和黑棗做成涼飲)、黑棗、水果(多吃熟香蕉,少吃蘋果)和粗糙食物(如糙米飯)。2. 補充足夠的水份:如果汁、黑棗汁。週歲以上可給予蜂蜜水。3. 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最好的排便時間是在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此時大腸蠕動較強,排便效果佳。排便時要專心,勿看書報或做其他雜事。4. 避免情緒緊張:保持愉快心情;和諧的家庭氣氛有助於改善便秘。5. 適當的藥物:如果嘗試上述方法仍然無法改善,應找小兒科醫師診斷是否有慢性腸胃疾病(如先天性巨結腸症、腸道神經發育不全),給予適當的藥物和進一步治療。如果便秘改善,仍有持續慢性腹痛時,建議應該進一步檢查找出潛在的病因(如消化性潰瘍或其他腸胃病變),以期對症下藥。

挑選兒童肌膚防曬品十大原則

挑選兒童肌膚防曬品十大原則

今年夏天,艷陽時常高照,門診中偶可見到因不當曝曬造成輕度曬傷的孩子,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大部份的父母親或者照顧者並沒有使用防曬品的觀念,導致曬傷的情形一再出現。由於孩子無法避免在戶外的陽光下活動與遊戲,加上醫學研究也顯示在兒童時期就已接受到絕大部分的陽光曝曬量(超過一生之中的80%以上);因此為了防止孩童遭受到過度的陽光曝曬,應該在嬰兒時期,就開始使用適當的防曬品,幫助保護細嫩而未成熟的皮膚。依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實證性建議,敏盛醫院資深兒科主治醫師周怡宏提出以下使用防曬品的十大重要參考原則,提供家中有嬰幼兒的父母做為使用根據。一、使用防曬係數(SPF)至少30或更高的防曬品。一般認為寬廣光譜的防曬品可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A和B (UVA和UVB)影響,周怡宏醫師指出防曬品的形式則可以採用乳液、膠凍、乳脂或者軟膏等其中之ㄧ。二、在可能的陽光曝曬活動之前至少30分鐘,應該先行塗抹防曬品預防。三、應使用防曬品於將被暴露在陽光下的所有皮膚,包括鼻子,耳朵、脖子、頭皮和嘴唇。防曬品使用時需要根據產品標示建議的用量均勻地塗抹在皮膚上,多數的防曬品並不是完全地有效的理由在於沒有正確地使用。通常約需使用10-15毫升塗敷在孩子的皮膚上。四、防曬品需要每隔2到3個小時使用ㄧ次,尤其持續地在陽光下活動、游泳或者流汗很多的情況下。如果孩子流汗很多或是泡在水中,因為水在皮膚上會相當程度地減少防曬品的保護效果,SPF的保護價值將會減少。此外,防曬品的效果也會受到風量、濕度和高度的影響。五、使用有SPF30或係數更高的脣膏或者乳液,以保護嘴唇免得受到曬傷。六、在高海拔處或熱帶氣候的地方應該使用更高的SPF的防曬品。七、一些防曬品可能具有防水性,並且可以保護在陽光下大約40分鐘的水中活動,即使如此,在水中活動仍應較常使用防曬品。此外,潮濕的皮膚容易灼傷,因此即使不認為有曬傷,仍應保護皮膚。游泳時穿著T恤並不能保護皮膚,除非防曬品塗抹在T恤之下。八、如果孩子的皮膚對於防曬品有過敏反應,應該仔細挑選不含對胺基安息香酸(PABA),防腐劑以及香料的防曬品,因為以上成分較易造成不良的皮膚反應。 九、如果孩子在外活動有很高度的陽光曝曬,周怡宏醫師建議使用物理性防曬品,例如氧化鋅乳液(膏),它可以完全阻絕陽光到達皮膚上。 最後,如果孩子需要同時使用防曬品及含有敵避 (DEET)成分的驅蟲劑,請勿使用含有兩者的產品。可以先使用防曬品,再使用驅蟲劑,而且防曬品必須每兩小時重複塗抹使用。如果能夠做到上述十大重要防曬準則,相信您家中的小寶貝能夠度過一個愉快的夏日時光。

物價飆漲、生活壓力大 醫師呼籲培養良好紓壓管道

物價飆漲、生活壓力大 醫師呼籲培養良好紓壓管道

最近,您是否常有一種莫名的煩躁感?或者和他人談不到幾句話就不耐煩?面對『煩』事,可要小心了,光田綜合醫院提醒民眾應尋求良好的抒發管道,以免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物價飆漲、社會事件與負面訊息不斷,民眾不僅荷包縮水,連好心情也跟著縮水。身心科溫偉鈞醫師指出,生活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隨時隨地都有不同的資訊刺激我們的思緒與情緒,身心狀態就像是即將爆炸的壓力鍋,一不小心就可能觸動爆炸的開關。大部分民眾雖還不至於到躁鬱症或憂鬱症的程度,但『煩』幾乎已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有許多民眾發現自己的脾氣變得易怒,但總不以為意,直到衝突爆發或傷害到周遭的人時,才知事態嚴重,後悔莫及。有的人甚至以喝酒、自殘、哭鬧、摔東西等不當的方式紓解壓力,輕則造成自己與他人的困擾,重則釀成社會問題。溫偉鈞醫師表示,如果發現自己會對以前不在意的小事感到生氣、煩躁,無法有效控制情緒時,最好尋求良好的情緒發洩管道。情緒抒發的方式因人而異,有人透過運動,有人反而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閱讀書報會比較有效,也有人是到卡拉OK歡唱幾小時,或到電影院看部電影,就能讓情緒與壓力得到紓解。醫師也特別提醒民眾,對他人多點耐心、多點包容,以正面、積極的鼓勵取代負面、消極的批評抱怨,無法有效紓解情緒問題時,也可至身心科接受專業的諮詢。

晨起睡前一杯水 增強免疫力

晨起睡前一杯水 增強免疫力

現代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健康。怎樣才能擁有健康呢?首先我們應該養成一種保健的意識。而科學保健則要順應四季天時,區別對待,才能有效影響我們的健康。仲夏是一年四季中「陽氣」最盛的時節,按「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的觀點,這自然是一個容易患病的時節。流行病學研究證明,心腦血管病每年有兩個發病高峰:數九隆冬和仲夏酷暑,這在醫學氣象學的「氣象症候群」中是常見現象。中國衛生部健康教育首席專家洪昭光教授指出,「仲夏時,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有三高,即:中暑、腦中風、冠心病事件發病高。」由於正常人體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能,但對老人來說,尤其有心腦血管病的老人,由於體溫中樞調節,心臟功能、血管及汗腺等功能的調節較慢,在外界溫度變化過大過快時,難以及時調節到位,故當外界氣溫高熱或過度高熱時,體溫隨之升高,很容易發生中暑。且台灣空氣濕度高的情況下,汗液的蒸發散熱作用受限,體溫升高更快,不僅人體感覺胸悶不適,而且更容易發生中暑。血壓下降和血黏度上升是腦中風、冠心病事件的重要誘因,因而老人充足飲水對預防心腦血管意外極為重要。洪昭光教授建議,「晨起一杯水,睡前一杯水」應作為保健常規,特別要注意清晨醒來時的第一次尿色,如淡黃清亮表示體內水分充足,如量少深黃表示體內水分不足,應及時補充。每天八小時睡眠是老人健康的又一重要保證。據歐洲一些國家研究,老人中午午睡半小時左右能使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百分之三十,這與午睡使人體白天的血壓曲線出現一個低谷,使心臟得到保護有關。夏日防暑降溫時,可用冷飲,但切忌豪飲冰啤、冰水,這是常被忽略的急性心肌梗塞誘因。因為食道位於心臟後壁,胃底位於心臟下壁,豪飲大量冰水可誘使心臟表面冠狀動脈痙攣,導致急性心肌缺血。曾見有一些年輕人一時高興,豪飲冰啤突發急性心梗而遺憾終生。飲食的清淡、少油膩,易消化,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和少量多餐,生活規律等也很重要。酷暑季節人們心情容易煩躁,更需注意保持好心情,好心情勝過保健品,有了好心情,什麼病都少。(文案部份擷取自日月文化「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一書)

乳暈內視鏡隆乳

乳暈內視鏡隆乳

一般內視鏡隆乳手術大都採經腋下植入方式進行之乳隆手術,對手感經驗較不足的醫師確實能降低剝離精確度不足的問題,但缺點為腋窩與胸大肌下緣距離仍太遠,使用拉勾、電燒均不方便,尤其胸大肌較薄者,乳房下緣皮膚剝離易太薄而形成鈕釦孔狀皮下不平整、且腋窩處疤痕需較長時間恢復及消退。因為現代人對疤痕要求更嚴謹,對於腋窩處疤痕需要3個月至1年左右恢復期,希望有其它替代選擇。經乳暈隆乳手術可以大大的改善術後疤痕的缺點,同時若再配合內視鏡器械如:光源、平行拉勾、長粗電燒及放大鏡頭等的使用,可兼備疤痕不明顯及精緻的手術剝離等優點。乳暈與一般皮膚不同,乳暈含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其中乳暈表面散在分佈的小顆粒狀隆起是為皮脂線腺體,哺乳時會分泌油脂有助於潤滑作用;乳暈亦含肌肉組織,受刺激時有收縮功能。乳暈傷口不會有疤痕,不會有紅、腫、硬、突起等困擾,若手術精確於乳暈與皮膚交接處切開,術後幾乎看不到疤痕,連色差也不易看出。乳暈的解剖位置是位於乳房正中偏上部位,是剝離胸大肌內側及下緣部位最短距離之處,若再利用內視鏡特殊拉勾、光源,可在肉眼直視下有效的完成剝離,同時將義乳置放於最適當位置。經由乳暈周邊切口手術可同時進行乳暈縮小或乳頭縮小手術。經由乳暈周邊切口手術,有下列事項需要列入術前評估及說明:乳暈不可太小。乳暈圓周大於9公分最好,介於7-9公分者,可考慮鋸齒狀延長切口方法,少於7公分者需考慮其他途徑。乳腺感染者不適合此法。術後乳暈、乳頭的感覺恢復時間較長,也有可能減少一些敏感度。術後不會有疤痕問題,若有色差現象可以經由刺青改善之。經由乳暈手術必需注意感染,因為表皮性葡萄球菌常存在於乳頭及乳腺部位,而乳暈切口不可避免會經過乳腺組織,少量乳房細菌會污染傷口,雖不會造成感染,但仍可能是術後義乳攣縮原因之一,所以手術者必須具備外科無菌操作的養成觀念。廣義的無菌觀念包括術前乳頭清潔,術前抗生素,術中避免污染,置放義乳前以大量生理食鹽水及抗生素溶液沖洗,置放引流管及術後抗生素等,如此當可有效的降低術後感染機會(臨床下感染),減少術後乳房變硬的可能影響。傳統經腋窩隆乳及內視鏡經腋窩或乳暈隆乳手術的比較*臨床下感染:所謂臨床下感染是指細菌數目<105,雖不會造成臨床感染徵候如紅、腫、熱、痛,但可能與術後乳房變硬有關。其它與術後乳房變硬的因素包括血腫、感染、術後按摩不易,剝離不完整、結疤體質等。

洗碗懶得戴手套 指甲易變形

洗碗懶得戴手套 指甲易變形

一名家庭主婦指甲凹凸不平,她以為是罹患灰指甲,於是到該院皮膚科就診,經醫師了解後發現,她做家事時不喜歡帶手套,因愛乾淨、勤打掃,手部經常碰水,因此造成指甲根部腫脹發炎,再生長出來的指甲便凹凹凸凸。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皮膚科黃瑞雲主任建議,像這樣的情況,只有改變工作習慣、少碰水,工作時戴上手套,否則吃藥或擦藥也沒用!黃瑞雲主任表示,有些家庭主婦十分勤勞,卻不喜歡戴手套做家事,經常碰水的手便容易造成甲溝炎,即指甲周圍及根部會腫脹發炎,而這指甲根附近正是指甲形成的主要「工廠」所在;工廠素質不良,「產品」自然不佳,做出來的指甲自然凹凹凸凸。另外,夏日炎炎,穿露趾頭的涼鞋、魚口鞋是流行趨勢,有些女性會注意到自己變形的腳趾甲,是不是所謂的「灰指甲」?黃瑞雲主任說有些女性,在步行的時候腳趾第二趾會不自覺向下彎曲,腳趾前頭會壓向地面,因此時間一久變形成硬繭,指甲也變厚,非常像灰指甲。另外,有些人的腳板寬卻穿著楦頭太緊的包鞋或尖頭鞋,加上又是高跟,會讓第五根小腳趾的指甲無法長好,像這種壓迫造成的指甲變形,不是吃藥就可以改善。黃瑞雲主任指出,俗稱的「灰指甲」指的是「甲癬」,就是「指甲黴菌感染」或「香港指甲」。而指甲變形的原因,不是只有「灰指甲」這種病而已,慢性的局部反覆壓迫,機械性或化學性傷害,長期的甲溝發炎,某些特殊疾病(如乾癬),某些藥物的使用,都有可能會造成指甲變形,治療時要小心辨證。應了解真正原因,對症下藥,若不是黴菌引起的灰指甲,吃再多的藥也沒用!

預防過敏從娘胎開始

預防過敏從娘胎開始

如果夫妻兩人都是過敏體質,所生出來的孩子有75%的機率會是過敏體質,由此可知,準媽媽在懷孕期如接觸太多過敏原,若家族中又有過敏遺傳因子,就可能導致新生兒有過敏症狀。醫師建議準媽媽最好從懷孕期就開始預防過敏,有過敏體質的母親在懷孕期間要儘量避免接觸過敏原(包括吸入性和食物兩類)及刺激物。常見的吸入性過敏原有:塵蟎、蟑螂、貓、狗、鳥類等寵物的皮屑,黴菌、棉絮、草蓆及花粉等;而食物之過敏原有:海鮮(特別是蝦蟹等有殼海產)、堅果類(花生、核桃果等),至於在牛奶、蛋、魚等方面,雖然也有專家建議減少攝取,但為了顧及母體及胎兒之營養需求,光田醫院小兒科李昭儀醫師建議上述食物不刻意增加,如此既可減少過敏抗體的產生,也可以讓胎兒獲得足夠的營養。刺激物像是二手菸、化學刺激物等也應儘量避免接觸;而在生活上,居家環境宜保持乾淨,注意室內濕度,保持50%以下,避免養貓狗等寵物。若媽媽在孕期發生過敏現象時,如何將過敏的影響降至最低?李昭儀醫師表示,孕婦在懷孕十六週前最好不要服藥,以免影響胎兒的器官發育。然而氣喘婦女在懷孕時,約有三分之一的症狀會變得更嚴重。但如果因為怕使用氣喘藥物會影響胎兒的發育,而任氣喘症狀的惡化,可能反而會因肺部水腫換氣不良而增加早產兒、低體重兒出生比率,甚至因此增加嬰兒的死亡率,因此氣喘孕婦仍需適當的遵從醫師使用藥物,才能將過敏的影響降至最低。李昭儀醫師指出,寶寶一歲以前是建立健全免疫機制的黃金時期,因此預防過敏要從出生就開始作起。有過敏家族史的寶寶出生後,我們建議至少哺育母乳六個月以上;寶寶罹患過敏疾病的機會可大幅降低。若無法哺育母乳,在餵哺嬰兒奶粉應選用低過敏性的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寶寶的副食品添加也要在六個月以上才開始,而海鮮、蛋、及花生、堅果食物則以一歲至一歲半以後才開始食用較好。家中的傢俱或玩具最好避免毛製品,而以皮製品或塑膠製品為主。寶寶睡的床套、被套要使用低孔徑塑化布料,並隔週55-60℃之熱水清洗,冷氣機之濾網也要常換洗,才能減少感染機會。李昭儀醫師的叮嚀,準媽媽若在懷孕期接觸太多過敏原,加上家族中有過敏遺傳因子影響,就可能導致新生兒有過敏症狀;因此準媽媽要有從懷孕期開始預防過敏的新觀念。

夏日水質把關 游出健康玩得心安

夏日水質把關 游出健康玩得心安

炎夏氣溫逐漸升高,戶外游泳池相繼開放,游泳已是消暑、舒壓健身的最佳運動,在游泳運動時更要注意游泳池的衛生,才能達到娛樂又健身的目的。民眾如何選擇一個優質的游泳場所?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市民除應選擇通風良好乾淨衛生的場所游泳外,更要細心觀察泳池是否設有專人管理衛生事項、救生員是否在場、是否每兩小時自行監測池水之酸鹼值及有效餘氯量並將監測結果公告於泳池明顯處,並加強營業場所衛生設備與設施之環境清潔維護及人員的管理。另供客淋浴及更衣場所也應經常保持清潔,而泳客入浴前應落實先洗澡後再入池,共享維持優質的消費環境。為維護游泳池的衛生安全,泳客在入浴前、中、後也應注意下列事項:■游泳前1. 先上化妝室卸妝和擤鼻涕。2. 淋浴清潔身體。3. 穿乾淨清潔的泳衣褲(若出租之游泳衣帽、衣褲、浴巾每次使用後,應清洗並有效消毒)。4. 如廁後應擦拭並清洗乾淨。5. 進入浴池前應在涉水池消毒足部。■游泳中1. 禁止在池內擤鼻涕、吐痰和大小便。2. 禁止其他弄髒身體或汙染泳池(如進食)的行為。■游泳後用淋浴方式清洗全身。為保護消費者健康,衛生局已加強游泳池水質檢測工作,並由營業場所衛生管理人員負責管理衛生事項,定時監測水質,落實衛生自主管理工作,以符合衛生規定。今年泳池檢驗結果已公佈於衛生局網站,提供民眾於游泳時作為選擇消費之指引,點選網址步驟: http://www.health.gov.tw→資訊公告→營業場所水質檢測

健康密碼3蔬2果 癌症遠離我

健康密碼3蔬2果 癌症遠離我

根據國內外醫學研究顯示:若飲食不均衡,短期易造成疲勞、注意力不集中、便秘、過胖、過瘦…等等,長期則會引發一些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症。所以培養正確均衡的飲食觀念與習慣,是健康的不二法門。根據衛生署從民國69年至85年歷經三次全國性國民營養調查,國人油脂攝取量明顯增加,蔬菜、水果方面的攝取卻嫌不足,文明病的發生率直逼先進國家。綜觀台灣近幾十年來十大死因的演變,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劉麗華指出,名列前茅的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均與飲食習慣有關,因此為了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首要之途就是在飲食上建立少油脂、高纖維的正確觀念,平日多食用蔬菜、水果這些不含油脂又富含纖維質的食物。蔬菜、水果、榖類中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一些非常重要之植物性化學成份,具有促進健康與抗氧化功效,不僅可提供維護健康所需的營養素,更可以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態,天天攝取,才能常保健康。劉麗華營養師表示,這些成份對細胞從正常狀態轉變成癌細胞具有明顯抑制能力,所以近年來在預防癌症方面,普遍被提及。植物性化學成份雖不屬營養素,但已被譽為「21世紀的明星食物」,主要就是因植物性化學成份如「茄紅素、花青素、類胡蘿蔔素、多酚類、吲哚、植物皂素、菇類、松稀油」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是防止老化、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因子;另外還有屬植物性荷爾蒙的異黃酮,可和人體荷爾蒙競爭受體,具有調節荷爾蒙,預防乳癌的功用。為了讓民眾方便分辨,將蔬果分為紅色、橙黃色、綠色、藍紫色、黑色、白色系列,建議每天攝取不同群組的各種蔬果。包括了每天2碗半(3份)的蔬菜及2份水果(每份約棒球大小),可獲得蔬果食物中之植物性化學成份。      劉麗華營養師強調,根據專家研究,六成至七成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即透過飲食調整、運動及減輕體重的方式預防。「預防勝於治療」,現在就從平日飲食習慣著手,並攝取足量、多樣的蔬果,以降低及減少癌症的發生。

冷氣吹太兇 小心氣喘復發

冷氣吹太兇 小心氣喘復發

由於天氣太熱,很多家庭工作場所皆啟用冷氣空調,為了節省能源,卻又緊閉門窗造成室內通風不良、過敏原與空氣汙染物的大量累積。加上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夏季氣候溫度與濕度相對較高,每天的天氣濕度及溫度,受到夏季常見的午後雷陣雨,甚至颱風的影響,有時在一天之內就會產生劇烈的變化。很多不穩定的氣喘病人,受不了酷熱的影響以及冰品甜食的的誘惑,在大量攝取之後,會使得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病人過敏氣喘發作。綜合上述的原因,會使得近日來過敏氣喘病人不分大人或小孩,急性氣喘發作的比率呈現顯著的增加。提醒民眾在炎炎夏日裏,氣喘病人如能隨時與其熟悉的過敏免疫學專科醫師密切配合,改善居家環境過敏原,接受以氣喘病情控制為導向的最新氣喘治療,學習完善的居家照顧,並做到下列事項:均衡的飲食、每天持續30分鐘以上的運動、居家環境須光照充足,通風良好、充足的休息與睡眠、保持愉快的心情、多與大自然接近,過敏病人亦有機會杜絕其過敏病的一再發作,過著與正常人一樣的日常生活。徐世達醫師建議氣喘病童在夏日裏的居家生活照顧,在使用冷氣空調時,應該每天於適當時間打開門窗讓室內外通風兩個小時,否則可使用有HEPA系統的空氣清淨機,以免造成室內過敏原與空氣汙染物的大量累積。室內冷氣不宜設定太低,若室內外溫差大於攝氏7oC會造成過敏氣喘不穩定病人的急性發作,所以以病人舒適為原則設定即可,且過敏氣喘病人外出或運動時,應避免中午太陽直射時間,最好於傍晚以後再外出活動。在夏日裏居家打掃時應注意的事項如下:打掃時打掃的人應穿戴口罩、手套、防護衣或圍裙;打掃完一個小時以上,再讓有過敏氣喘體質的家人回家;打掃原則為儘可能由較高處往較低處打掃;打掃原則為儘可能從較乾淨的區域(如臥室)先打掃,再依污染程度逐漸打掃至其他區域;打掃方式須先乾後濕。先用吸塵器、掃把、除塵紙打掃後,再用濕布抹擦。除了需作好居家環境過敏原的防治措施外,臺灣氣喘衛教學會理事長徐世達醫師表示,目前在過敏醫學上為找出過敏原並加以避免之,改善居家環境(尤其是塵蟎、蟑螂、黴菌、有毛寵物等過敏原的防治) ,在過敏氣喘專科醫師的指導下,以氣喘病情控制為導向適當使用過敏氣喘抗發炎藥物,配合必要時乙二型交感神經興奮劑的使用,為目前氣喘病人的最佳處置方式。根據國外大規模的研究顯示,絕大多數的氣喘病人經過適當地教導與治療,都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