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正負面情緒的黃金比例

正負面情緒的黃金比例

幾十年來,心理學家們致力於研究人類的「不好」的問題,例如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強迫症卻很少研究人們「對的」地方。正向心理學正代表著這樣的反思,許多聰明的心理學家們正努力研究人們到底「做對」了哪些事情。心理師 邱永林表示,正向心理學中有一個很基本的隱喻,叫做「水桶與水杓」。意思是說當我們的水桶是滿的,我們會充滿活力,幾乎可以適應任何事情,可以完成許多工作,這個時候別人跟我們在一起也會感到很愉快。 相反的是,當我們的水桶是空的時候,我們感覺消沉沮喪,這個時候別人跟我們在一起也會感到不愉快。我們的空水桶投射出去的負面能量,其他人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也會受到影響。 2001年的一項重要研究叫做「修女研究」,探討早年正面情緒與我們整體壽命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找了180名修女,(修女是很好的研究對象,因為他們生活在比較規律的環境裡)。心理學家研究這180名修女在20幾歲時所寫的日記,一一找出裡頭所透露出來的正面情緒的線索。他們把修女分成兩組:一組正面情緒比較多,以及另一組正面情緒比較少。然後比較年輕時的正面情緒以及60年後的死亡率,這時還活著的修女們大約是80到90歲。研究人員發現,正面情緒比較少的那組修女,只有10人還活著;但是正面情緒比較多的那組修女,還活著的人高達25人!當比較全部180名修女時,正面情緒比較多的修女比一組平均多活10歲! 如果跟其他有害健康的因素作一個比較,我們知道吸煙大概會減少10年的壽命,肥胖會縮短大約7到10年的壽命。由此可大致推論「負面情緒」對人的壽命的影響有多麼鉅大!  想想看,只要觀察一對夫妻15分鐘的談話,就能預測10年後他們倆會繼續在一起還是會離婚,就知道這些正、負情緒互動比率,對人類行為有多麼深遠的影響!不只是對婚姻或戀愛關係,對一般人際關係也一樣。而且這個原則對於職場人際關係也一樣適用。 我們很幸運,增加生活中的正面情緒,並不像減肥或戒煙那麼困難。只是需要一點正確的努力,而且從此時此刻每個人就可以開始做起。

腸病毒高峰期保健之道─勤洗手保健康

腸病毒高峰期保健之道─勤洗手保健康

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評估,隨著溫度逐漸上升,今年腸病毒疫情將於六月底進入高峰期,而小兒科門診中從五月至今也增加了近5倍的腸病毒病例,其中又以會造成喉嚨或口腔出現水泡引發潰瘍發炎症狀的「咽峽炎」為大宗,甚至有許多幼童因而需住院治療。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醫生 李昭儀呼籲,幼童杜絕腸病毒最有效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要力行「濕、搓、沖、捧、擦」的正確洗手方法並勤洗手,且家長自身也別忘了要勤洗手,尤其在外出返家後最好先洗手後再抱小孩,以免讓自己也成為腸病毒的傳播媒介。從五月下旬開始,幼童罹患腸病毒的病例明顯增加,且這一波腸病毒疫情主要以罹患咽峽炎為主,年齡從6個月大嬰兒到10歲幼童都有,主要症狀為發燒、口腔內的上顎處,出現水泡、破皮進而潰瘍發炎等,且有不少幼童因為口腔潰瘍發炎腫痛得無法進食,因而必須住院觀察治療。由於腸病毒主要藉囗鼻分泌物、飛沫及接觸等途徑傳染,因此家中若有幼童感染腸病毒,應與其他年齡較低的小孩隔離,否則互相吸了對方奶嘴或共吃一份食物,就很容易造成相互傳染,像這一波住院治療的病童中,就有住在同一屋簷下的四個堂兄弟姐妹,相互感染而住院觀察治療。此外幼稚園及托兒所學童接觸頻繁亦是主要傳染來源,所以患童最好請假在家休養一週,避免腸病毒流行進一步擴大。腸病毒多發生於十歲以下的小孩,其標準症狀為口腔後部咽喉處、手掌、腳掌或肛門周圍出現紅腫水泡,因此又被稱為「手口足病」或「咽峽炎」,嚴重者甚會引發腦脊髓炎、肺水腫、心肌炎等腸病毒重症,尤其三歲以下幼童抵抗力弱更需嚴防重症,因此若發現家中小朋友出現持續性發燒、食慾不振、口腔潰瘍、嗜睡、抽搐、意識不清、手腳無力或呼吸急促等症狀時,即應儘早就醫。此外腸病毒型別很多,因此父母切勿以為感染過即可有抗體而過於輕忽,建議在這波腸病毒流行期,家長務必教會孩童正確的洗手,並注意家中環境衛生,而小朋友最常接觸的玩具亦可能是病毒傳播的媒介,因此建議家長可將家中玩具清洗並放置太陽下曝曬,藉紫外線降低腸病毒的活性,並讓幼童遠離夏日健康駭客的威脅。

黃斑部皺褶是什麼?

黃斑部皺褶是什麼?

眼睛的構造類似一部精密的相機,而緊貼於眼球內壁的視網膜就如同底片一般,是最重要的感光組織。視網膜的中心稱為黃斑部,是感光功能最敏銳的部位。黃斑部如果有病變,病人的視力會馬上受到影響。常見影響黃斑部的眼疾有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網膜靜脈阻塞、黃斑部裂孔及黃斑部皺褶等。  臺安醫院眼科醫師 王倫奕表示,所謂黃斑部皺褶是黃斑部的網膜表面長了一層薄膜狀的纖維組織,它會因厚度的增加而阻礙黃斑部的感光功能,如同隔著毛玻璃看東西一般,視覺變暗且模糊;也會因拉扯視網膜而令它產生皺褶及水腫,造成視覺扭曲及變形。有些白內障的老年人在手術後視力進步不大,便是因它的影響。  黃斑部皺褶的成因多半是老化,或是眼球開過刀,受過傷或曾眼內出血引起。目前隨著眼內顯微手術的進步,大部分都可以藉由手術來剝除那層薄膜以恢復部分視力。

從人中到下巴,可以是美麗的微笑距離

從人中到下巴,可以是美麗的微笑距離

微笑,這個表情,大概是全世界最友善的語言了,不管是黑人、白人、黃種人,一個微笑,就足夠拉近彼此的距離,縮短真正的語言隔閡。喬美診所盧龍一醫師表示,微笑的表情,主要集中在臉部的下半部,從人中開始,一直到下巴,就美學的比例來看,一個好的視覺笑容,從側面看過去,鼻子、下巴,會在一直線上,正面看過來,下巴的長度又是人中的二倍,即使是雙唇,也都有美的比例,上唇比下唇薄約三分之一或是上下唇平均。除了大部份天生麗質的人之外,的確有些人的臉上笑容很難達到這樣的標準,但在整形技術越來越進步的現代,修唇手術的確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憾。醫師指出,修唇手術,顧名思義就是修出一個唇型,對於嘴唇過厚或過薄的人,都可以利用修唇手術來改善。嘴唇過厚的人,往往會給人有嘟嘴,像在生氣的印象,如果還合併有上牙齦外凸(暴牙)的情形,嘴唇看起來還會更凸、更厚,如果情況沒有嚴重到必需進行上顎手術,一般而言,只要進行修唇手術,將皮膚內層的筋膜切除之後,就可以大為改善。至於嘴唇過薄的人,若想要看起來豐厚一點,只要藉由玻尿酸注射,十分鐘之後就可以看到效果。有人會主動要求在上唇中央部位,做個「唇珠」,也是利用玻尿酸注射就可以了。另一處也悠關笑容的部位,則是下巴。盧醫師表示下巴太過內縮的狀況,則是墊個下巴就可以大大改變外貌。醫師並指出,由於台灣人的下巴普遍都有點短,甚至有些內縮,所以墊下巴手術在整形項目中,一直都是高居前幾名的手術,接受度相當高。手術過程是將人工矽膠植入下巴內,傷口隱藏在嘴巴裡,外表看不出來。醫師認為,墊下巴手術不僅可以改善下巴過短的問題,連帶地也有修飾臉部線條的功能,臉型看起來會比較修長,甚至有點暴牙的人,也會因下巴變長了一點,讓視覺效果也跟著變好。講究一點的人,還會刻意做個酒窩或灕窩,而酒窩和灕窩,都是利用筋膜固定術,在特定的部位,把口腔內黏膜切開一小部份,將皮膚與肌肉連結起來,再加以縫合,並用手術的方式製造出真皮與笑肌的人工黏膜,就形成酒窩了。淺淺的酒窩,卻有著濃濃的笑意,更增笑容的甜美度。從人中開始,一直到下巴,這段美麗的微笑距離,雖說可以利用外科手術「訂做」出來,但醫師強調,在訂作笑臉的同時,也一定要兼顧美學角度,這樣的微笑,才像真的笑;這樣的笑,也才稱得上是美麗的微笑。

小腹脂肪填聲帶 癌症病患重獲『聲』機

小腹脂肪填聲帶 癌症病患重獲『聲』機

近期有兩位食道癌病患,因為聲帶麻痺而接受自體脂肪注射,獲明顯改善;目前東部地區只有羅東博愛醫院施行此項自體脂肪注射治療,對宜蘭地區的癌症病患,是一大福音! 羅東博愛醫院蔣敬文醫師解釋,聲帶在構造上左右各有一條,呼吸時向外打開,說話時向中間靠攏,吞嚥時要完全緊靠在一起。把聲帶的動作想像成左右對開的窗戶;如果一邊窗關不起來,要空氣流通問題不大,但要關窗戶怎麼辦?為了讓中間空隙合起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壞掉的一邊固定在關閉狀態,這樣好的一邊打開時可供空氣進出(呼吸),關上時可和中間的窗緊閉(說話和進食)。所以把不會動的聲帶固定在中間的位置,自然就成了治聲帶麻痺的主要方法。 自體脂肪注射方法很簡單,先從病人腹部或大腿取出一塊大約4立方公分的脂肪組織,經過費心處理,再用特殊器械注入麻痺的聲帶外側,使聲帶向中間靠攏。經過一星期的休息,就可以正常說話和進食。 蔣敬文醫師表示,將聲帶內推、固定的手術方法很多種,對於頸部接受過手術及放射治療、營養不佳、對手術傷口癒合有疑慮、甚至對癌末病患生命長短不確定之下,選擇這種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對病人最好的方法。蔣醫師表示,自體脂肪注射除了應用在聲帶麻痺之外,對於聲帶萎縮或是先天性聲帶溝症的病人也有效果。因為羅東博愛醫院引進新的手術器械,使得宜蘭地區的病人可以獲得更好的健康照護。

常忘記更換姿勢,「頸椎症」好發群!

常忘記更換姿勢,「頸椎症」好發群!

大部分是因肌肉、肌膜或韌帶的急性拉傷,屬頸椎症候群最常見之一,病人可以在沒有任何警訊或受傷的情形下突然發生,也可以因突發意外創傷或拉傷引起。疼痛從後腦杓的頭骨下緣開始,一直往下延至兩側肩甲骨內側和中央部位的椎骨旁肌肉和提肩肌,不動時症狀還可忍受,動的時候很痛,有些人還會合併有頭痛的症狀。這些症狀若一直持續會讓人有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倦、睡不好的連鎖反應,嚴重者根本無法工作。臺安醫院復健科醫師 鍾佩珍表示,如果疼痛的來源經醫師檢查後的確是因肌肉、肌膜或韌帶的拉傷,治療的方法有休息、藥物、輔具和物理治療。若病人過去並沒有胃炎、胃潰瘍的胃腸毛病,也沒有對藥物過敏的病史,可考慮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物、肌肉鬆弛劑把症狀減緩,頸椎症候群是一種可以完全治療好的疾病,唯平常要養成每30分鐘替換一下姿勢的習慣,讓疲乏的肌肉不要被重複的拉傷。<居家復健DIY>‧站著或坐著時可暫時使用柔軟的頸托來支撐頸部,使用頸托的目的是限制頸部的大活動和支援頭部的重量。‧當然如果實在太痛了,躺下休息絕對是可幫忙減低症狀的。‧每天頸部局部熱敷20分鐘,也有很大的治療效果,唯要小心避免局部燙傷。通常如有配合著治療,這種症狀大約一至兩週就會慢慢的改善,痊癒後平常要養成在任何情況下工作都要養成每半小時變換一下姿勢,因肌腱、肌膜、韌帶在任何一種靜態,姿勢,維持一段時間之後將會疲勞,而疲勞容易引起發炎,所以短時間動一動是有必要的,當然最好能同時養成運動的習慣,運動的目的是要增加肌肉的耐力和柔軟度,這樣就可以減少再發的機會了。

氣候忽冷忽熱,小心用藥預防腦中風

氣候忽冷忽熱,小心用藥預防腦中風

對於患有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民眾,天氣一轉涼,必須多加留意。醫療統計,國人腦中風佔十大死因第二名,且年紀超過65歲者,約每12人就有1人發生過中風。簡單來說,中風即是大腦內腦血管發生阻塞或破裂,使得腦部受到壓迫,造成血流不順、腦細胞壞死,輕者可能癱瘓或語言功能障礙,嚴重者則可能死亡。新店耕莘醫院 田芳瑜藥師表示當氣溫驟降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這時血壓容易升高,進而造成高血壓患者容易有腦出血的可能。因此,若您或家人患有高血壓,一定要注意血壓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必須遵照醫師的指示,按時服用降壓藥。同時在飲食上要避免高鹽,最好保持清淡;可適當的進補,但也要避免高膽固醇飲食而增加心血管負擔。若有服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藥物Aspirin,也要特別注意會有一些腸胃不適的問題,如潰瘍。至於曾發生過中風的病人,天氣轉涼或驟降會使二度中風的機會相對提高,絶對不可輕忽!記得適時規律運動,幫助血液循環暢通,會有不小的幫助。另外,有感冒時,切勿亂服藥,一般市售感冒藥可能含有PPA成份,這可能導致血壓上升,購買前一定要詢問藥師,確保自身用藥安全,才能有效遠離腦中風,平安過嚴寒!

兒童打鼾,不代表睡得好

兒童打鼾,不代表睡得好

以往認為,兒童打鼾是熟睡的象徵,有打鼾才代表睡得好,所以有所謂「鼾睡」之稱。 反之,阻塞性呼吸中止症以往都認為好發生於中、老年人,兒童並不會有此現象,然而隨著睡眠醫學的進步及睡眠檢查的普及,逐漸發現兒童也會發生阻塞性呼吸中止的病例其實並不少。 兒童的鼾聲是由於口腔兩側扁桃腺及鼻咽部之腺樣體肥大增殖,產生呼吸道部分阻塞而造成,但隨著年齡增長,扁桃腺及腺樣體會逐漸縮小,尚不致造成大問題。根據統計,有百分之五至十五的兒童有習慣性打鼾,而打鼾最常見的年紀則以四至九歲為主,這其中約有百分之十容易併發阻塞性呼吸中止症。其他較常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的原因尚有肥胖、顱顏面及呼吸道先天性異常;而過敏性鼻炎引起之鼻道阻塞、肌神經障礙導致咽部肌肉無力、長期吸入二手煙等也都會造成睡眠呼吸中止次要因子之一。彰化基督教醫院 溫永頌醫師表示,一般以咽部扁桃腺切除術及鼻咽腺樣體切除術切除阻塞的扁桃腺及腺樣體即可達到90%以上的成功率。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在2002年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終止症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指引即把扁桃腺切除術及腺樣體切除術作為大多數兒童的第一線治療方式。 然而對極肥胖之兒童,單純切除扁桃腺及腺樣體仍然不足以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終止的情況,此導因於過度腫脹的舌頭及咽喉部黏膜,所以陽壓呼吸器反而是較佳的選擇。 此外,如同時發生鼻竇炎或中耳積液亦可同時治療。

臉頰腫脹疼發燒「小兒腮腺炎」

臉頰腫脹疼發燒「小兒腮腺炎」

腮腺炎是一種急性病毒感染唾液腺,造成腮腺疼痛腫大,因為臉兩側發炎腫得像豬頭一樣,所以台語俗稱為「豬頭皮」。腮腺炎病毒屬於「副黏液病毒」這一個病毒家族,其他成員還包括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及麻疹病毒等。腮腺炎大多發生在都會地區,主要是經由直接接觸到病人宿主,或者帶有病毒的飛沫、被病人唾液污染的病媒、病人尿液而間接傳染。臺安醫院小兒科醫師 方旭彬指出腮腺炎主要侵犯唾液腺,但是有三分之一的病人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從病毒進入體內到發病,通常需要14到24天不等的時間。在小朋友很少在腮腺腫脹前有症狀,但也有一些人會先有發燒、頸部肌肉痛、頭痛或疲倦。小兒腮腺炎並沒有特效藥,主要是症狀治療。但是有一些其他的疾病,在症狀上會跟腮腺炎有些類似,例如頸部的淋巴腺炎,化膿性腮腺炎等,是細菌感染所引起,需要正確診斷後以抗生素治療。耳下腺唾液管內若有結石,在吃完飯後腮腺便會腫起來,與腮腺炎類似。有些腮腺部位的混合性腫瘤、血管瘤、或淋巴管瘤,在外觀看起來也很像腮腺炎但是較不會有發燒或疼痛,雖說少見,但是也要小心與腮腺炎做區分,以免延誤治療。所以如果發現小朋友有臉頰腫脹疼痛發燒,在排除有牙科的問題之後,應該儘早給小兒科醫師做詳細的檢查。此外,最好的治療就是預防,目前在國內建議寶寶十五個月大,接受一劑與麻疹德國麻疹混合之疫苗(MMR),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可以產生對腮腺炎的抗體,且效果可以持續十二年以上,所以家中若有年齡已經適合接種疫苗的寶寶,爸爸媽媽可千萬不要忘了喔!

老師禁吃糖,糖尿病童險喪命

老師禁吃糖,糖尿病童險喪命

『老師禁吃糖 糖尿病童險喪命』這斗大的標題,內心著實納悶且充滿問號。禁吃糖,若是上課時間,沒錯!這是老師不希望學生養成太多的壞習慣。但罹患糖尿病為什麼要吃糖?不是吃太多糖才會沒命嗎?糖尿病是個慢性病,大多數糖尿病人是屬於第2型,也有懷孕引起的糖尿病以及其他特異型糖尿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原來小孩子也會有糖尿病。在台灣,第1型糖尿病約佔所有糖尿病患的2~3%,且多數發生在嬰幼兒及青少年,但也有可能發生在成年人。新店耕莘醫院內分泌科醫師 蘇景傑表示,它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胰臟中製造胰島素的β細胞受到自體免疫抗體或其他不明原因破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而需要終身注射胰島素來維持生命。除了胰島素以外,飲食、運動、急慢性合併症的預防也相對的重要。在臨床上看到初發病的第1型糖尿病兒童、青少年,臉龐仍舊是懵懂,等到稍稍知道怎麼一回事,卻也充滿無奈且不願意被同儕發現,那種難過真不是一般外人可以切身了解的。這時候父母通常不知已經責怪自己多少回,夜裡流過多少淚,再多的心酸都只能吞下肚,自己和孩子慢慢地摸索,定期的到醫院返診,接受醫護團隊的幫忙,此時心理建設及自信心重建更是不容忽視。其實這當中,只要是和該第1型糖尿病兒童、青少年接觸的相關人員,無形中都可以給很多關懷和幫助。  研究發現,學校人員缺乏對糖尿病的認知,主要和病童家長缺乏互相信任,且不相信老師處理糖尿病的能力有關,建議家長應該清楚明白的讓學校班導師及同班同學了解糖尿病,並且清楚有關糖尿病急性合併症中低血糖的緊急處理方式。  對於第1型糖尿病病童及其家屬而言,如同得到不治之症,必需挨餓以至營養不良而死,現在有了各式各樣的胰島素後,期望你、我付出關懷和支持,讓他們能快樂、安全且健康地成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