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兒童青少年憂鬱症的介紹

兒童青少年憂鬱症的介紹

憂鬱症為常見於青少年與成人的精神疾病,一般人口的盛行率大約有百分之十五,女性大約是男性的兩倍,過去並不認為兒童會罹患憂鬱症,認為兒童缺乏完整的超我發展、穩定的自我表現、未來的規劃能力以及體會憂鬱情緒的能力所以常無法表達憂鬱症常有的罪惡感與無望感等症狀,雖是如此但卻發現兒童也會有成人憂鬱症常見的睡眠障礙、情緒不穩定、進食異常與功能退化的情形,所以目前多半認為兒童也會有憂鬱症的可能;目前並沒有針對兒童所提出的憂鬱症診斷條件,所以其盛行率並不是很清楚,有統計發現學齡期兒童大約有10-15%有憂鬱情緒,但實際上符合憂鬱症診斷的約只有2%,到了青少年期明顯增加,約有3-5%的11-16歲的青少年有憂鬱症。臨床症狀在嬰兒、學步兒童及學齡前(也就是六歲以前)兒童可能出現的憂鬱症特徵有冷漠與拒絕食物,沮喪、不快樂與容易生氣,常花很多時間在哭泣與翻滾,可能因為成長停頓而求助於醫師,可能出現身體非特異性的腹瀉,常無法以身體異常來解釋這些症狀,可能是由於長期被忽略或者被虐的結果(可能由於家庭問題或者是主要照顧者特別是母親的精神疾病)。而學齡中期也就是7到12歲的學童,此年齡的憂鬱症狀並不容易與焦慮症狀做區分,常以身體症狀為主要表現如頭痛、胃痛等,在校出現成績退步、注意力分散、害怕、沒有原因的恐懼、強迫行為、無法適應小的挫折,並且常有暴怒與社交退縮的情形,此時期的兒童也會表現出成人典型的憂鬱症狀,如冷漠、語言與肢體動作遲緩、沒有胃口及失眠等症狀,會感到低自尊心但多半不會有罪惡感、無望感或自殺的企圖與意念,但他們會希望自己已經死了,這些小孩不會有明顯憂鬱的描述,常以抱怨無聊、對事情沒有興趣來表現,與一般兒童的無聊不一樣的地方在他們大多數的時間都感到無聊,他們常給人沮喪、不快樂與缺少活力的感覺。而青少年期(也就時十二歲以後)的憂鬱症與成人憂鬱症類似,他們常會有感到悲傷、冷漠與缺少活力的情形,常會影響到睡眠與胃口,可能吃太少或者吃太多,因為夜間睡眠不好導致白天精神太差,過度擔心身體情況,即使小小一點的青春痘也會過度在意,此時期常會感到無用與無望感並常有自殺的念頭與自殺的行為,常會感到有人際關係的壓力與罪惡感。評估項目瞭解憂鬱症狀的本質(憂鬱或者焦慮為主)與程度(無望、無助與自殺意念的程度),與其所造成的失能程度(上課、自我照顧與人際關係)。嚐試找出可能造成的因素如近期壓力、過去的人格特質、身體疾病、家族精神疾病、家庭問題、藥物濫用史……等。發生的原因基因研究中發現,憂鬱症兒童的家族中憂鬱症與藥物濫用出現的機會高,青春期前兒童的憂鬱症比成人憂鬱症有更高的家族遺傳性。有憂鬱症的父母,小孩也有較高的機會得到憂鬱症。氣質上發現生活作息不規則,比較不易適應新環境的小孩,若遇到壓力,比較容易出現情緒症狀;活動量過大、負向情緒品質、適應力差、敏感度高的小孩也比較容易有情緒疾病。成人的憂鬱症中常見神經傳導物質的異常,特別是血清素的代謝異常。憂鬱症患者的母親常有不良的信任關係且常見憂鬱症與藥物濫用,常來自於破碎家庭;若養育小孩的環境有嚴重的經濟壓力、不良的家庭與婚姻關係,常無法提供小孩敏感與愛的環境,小孩容易有情緒與行為的障礙,因而影響到人際關係。通常來自單親、父母離婚與低社經階層的小孩危險性最高,因為環境中常見負面生活事件、喪失與虐待;他們描述其家庭為疏離、不支持、控制、衝突與父母與不安全的依附關係等,他們溝通方式多為敵意、壓力與批評,常出現負向的認知及失落感,自我形象破滅與社交孤立,感到個人沒有能力,一切由外在力量控制,易將過錯歸罪於自己,這樣的錯誤認知常是導致憂鬱症的一項危險因子。治療減輕壓力:嚐試減輕可能引起壓力的事件如家庭功能失調、不良的朋友關係、學業成績不佳等。在校學業成績不佳的學生,應該鼓勵家長尋求補救教學,確定老師與家長都能鼓勵學生的進步。改善溝通:首先應與兒童做個別諮商,讓其瞭解造成其憂鬱的原因,嚐試鼓勵兒童表達其因為無法達成願望的失落與憤怒,強調社交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與社交技巧的重演,以發展較為適應的認知方式。可以經由家庭諮商來改善家庭成員間的溝通能力。認知與行為修正方式:憂鬱病患常會對別人看待他們的方式有錯誤的解釋,可能因為他們將別人的看法,錯誤解釋成詆毀的意思,導致出現低自尊的想法;因此可以要求他們詳細紀錄他們感到憂鬱的情境,然後再與治療者討論,以一種更合理的方式來看別人的說法。對於錯誤解釋父母偏心是因為父母不喜歡他的情形,應該給予憂鬱小孩更多的感情與舒適感以減輕其不安。藥物治療:目前仍以抗憂鬱劑合併心理治療(認知治療、行為治療與家族治療等)效果最好,過去三環抗鬱劑效果尚好但副作用大(口乾、便秘、心率不整等),目前較常用副作用較少的新一代抗憂鬱劑(SSRI-如百憂解),一般在10 天以內就會有效,若使用3週以上效果不佳,則考慮換藥;但須注意可能引發躁症發作與促使自殺的機會增高,需與治療的醫師密切聯繫。預後大部分有憂鬱症與輕鬱症的兒童症狀在治療後可以明顯改善,但是完全的痊癒則需要數月甚至數年,並且可能再次發作,所以常需服用至少半年藥物。預後會與原先症狀的嚴重度與是否出現對立反抗行為有關,合併行為偏差兒童日後出現犯罪行為的機會會比單純憂鬱症的小孩高。兒童或青少年期的憂鬱症,成人期出現憂鬱症的機會高,青春期後才發病者預後一般會比青春期前發病的憂鬱症預後好。

內視鏡五爪拉皮與傳統拉皮的差異

內視鏡五爪拉皮與傳統拉皮的差異

年過五十的熟男們,最容易在臉上呈現出的老態,不外乎就是眼袋、肌膚鬆弛、代表嚴厲的法令紋、老人斑,喬美診所盧龍一表示,這些老化的現象,都可透過整形手術或微整形來改善。現今整形手術接受度已越來越高的時代,整形已不再只侷限於愛美女性,對於年過五十的熟男們,重點則是在改善老化的問題。 在眼袋方面,眼袋手術是一項很普通也很簡單的門診手術,手術過程採局部麻醉,大約一個半小時,透過「下眼瞼筋膜整形術」,傷口隱藏在下睫毛下方,將貯積的脂肪抽出來,針對鬆弛的筋膜進行縫合固定,再將皮膚適當修剪之後縫合,就可以回家休養,只要別從事頭部低於腰部的運動或家事,大約5-7天就可以拆線,術後也不會影響到日常作息。至於臉部肌膚鬆弛和皺紋,則可利用拉皮手術來改善,傳統的拉皮手術與最新的內視鏡五爪拉皮,最大的差異除了手術傷口的不同以外,手術方式差異在於傳統拉皮是拉皮膚及固定皮膚而已,術後常给人皮笑肉不笑的或過於平面的感覺,但五爪拉皮可以同時拉提臉部的肌肉和筋膜組織,並讓鬆弛的肌肉歸位,明顯改善鬆垮的臉部線條。盧醫師指出,傳統的拉皮手術,是沿著髮際邊緣及耳朵前側將皮膚切開並掀開皮膚,拉緊後將多餘的皮膚切除再縫合,除了傷口大、恢復期長等缺點以外,疤痕明顯的問題是最讓人望之卻步的原因;但現在採行的全臉內視鏡五爪拉皮,是在髮線後約2-3公分處,分別在頭頂及耳上髮線後各2個傷口,在內視鏡的輔助下,將前額皮膚與筋膜剝離至眉毛處,再將上額的筋膜以小三角型的五爪釘固定;將臉頰皮膚剝離至法令紋處,將臉頰肌肉以長條型的五爪鉤固定在骨膜層的並向後拉緊,不切除皮膚,在術中將坐立方式評估臉部的自然度後,才做最後固定。讓愛美人士更為安心的是,這種五爪釘或鉤成分是一種果酸聚合物,因此人體可自行吸收溶解,不會有任何副作用。相較於傳統拉皮手術,內視鏡五爪拉皮手術,不但傷口小、疤痕隱藏也不易察覺,再加上內視鏡的輔助,可以清楚避開顏面神經和血管,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降低風險,同時解決皺紋和鬆垮的問題,讓臉部線條更立體。

健康慶端午 聰明選購粽子食材

健康慶端午 聰明選購粽子食材

臺中市衛生局於97年5月針對本市內超市、傳統市場、大賣場等進行粽子、粽葉、粽線抽驗工作,總共37件,檢驗項目為防腐劑、漂白劑,檢驗結果均與規定相符。臺中市衛生局自97年6月2日起,在該局一樓服務臺提供三偏磷酸鈉供民眾索取,贈完為止,現場每人限1包,傳統製作鹼粽經常會使用硼砂,目前已全面禁用,因硼砂進入體內後經過胃酸作用就轉變為硼酸,而硼酸在人體內有積存性,雖然每次的攝取量不多,但積少使成多,連續攝取會在體內蓄積,妨害消化酵素之作用,引起食慾減退、消化不良、抑制營養素之吸收,促進脂肪分解,因而體重減輕,其中毒症狀為嘔吐、腹瀉、紅斑、循環系統障礙、休克、昏迷等,故以三偏磷酸鈉取代硼砂,而三偏磷酸鈉和硼砂一樣可以抑制粽身與粽葉的黏著度,改善粽子組織的硬度,彈性和口感都不錯。 臺中市衛生局提醒消費者幾個選購粽子及其配料應注意以下要點: 1、對於粽葉太綠或是聞起來有淡淡的硫磺味,可能含有非法添加物。2、購買粽子時,觀察粽子外表是否破損甚至黏稠狀者,請勿購買。 3、勿選購蝦米外觀色澤太紅的產品,正常蝦米的顏色為自然的淡橘紅色;濕潤的香菇,可能有違法添加漂白劑,選購糯米外觀應有光澤,若米粒外觀黯淡或出現異樣顏色例如黃色,則代表品質不良。再者由於粽子是糯米製品不易消化,端節前後,千萬不要餐餐吃粽子,或只吃粽子忘了其他種類食物的攝取例如:青菜和水果等,所以若攝食過多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腸胃不適,纖維質一旦又不夠,腸胃蠕動不易而造成便秘。所以在享受美食後,搭配一碗清淡的蔬菜湯,如冬瓜、竹筍、絲瓜湯等,最後再來一份水果,增加纖維質的攝取,以達到均衡飲食的目的。

慎選粽子食材,氣喘患者應小心添加二氧化硫食品

慎選粽子食材,氣喘患者應小心添加二氧化硫食品

端午佳節將至,民眾即將開始採買包粽子食材,台中市衛生局最近針對市售粽子饀料香菇、蝦米、菜脯、市售金針及竹笙進行抽檢。抽驗結果發現不少都被驗出添加過量的二氧化硫,32件中有12件不合格,不合率達32.4%,其中竹笙的不合格率更是百分百。二氧化硫是食品添加物,它的作用為漂白,是一種漂白劑,依行政院衛生署公告食品添加物之使用範圍及其限量標準,二氧化硫可使用於金針乾製品;用量以二氧化硫(SO2)殘留量計為4.0g/kg以下。而使用於動物膠、脫水蔬菜(竹笙)及其他脫水水果;用量以二氧化硫(SO2)殘留量計為0.50g/kg以下,亦可使用於糖漬果實類、蝦類及貝類;用量以SO2殘留量計為0.10 g/kg以下。     台中市衛生局呼籲民眾選購金針、竹笙及蝦米時,應購買標示清楚(食品名稱、內容物『容量或重量、數量』、食品添加物名稱、廠商、電話、有效期限);購買竹笙不宜選太白,金針不宜選太過於鮮豔的產品,且勿選購蝦米外觀色澤太紅的產品,正常蝦米的顏色為自然的淡橘紅色。食物中添加過量的二氧化硫易引起哮喘、嘔吐、呼吸困難,對於有氣喘患者,應避免食用含二氧化硫之食物,以免引發氣喘。若有添加二氧化硫(SO2)之食品應在烹調前浸泡水60分鐘以上,並重複換水數次,浸泡水請丟棄,切勿加入食品中烹調。

眼前無數黑影,視網膜剝離症狀

眼前無數黑影,視網膜剝離症狀

原發性網膜剝離的症狀在初期會有閃光、飛蚊症的現象,而到了晚期則會發生視野缺損甚至完全失明。在視野週邊發生像是閃電般的閃光並不一定代表發生網膜破孔或是剝離,通常這代表玻璃體在牽扯網膜,刺激到了網膜而讓我們覺得有光的感覺。這是一種警訊,若是發生非常頻繁或是閃亮的感覺增強,表示網膜被拉扯的力量增強,有形成破孔的可能性。玻璃體是眼球中空部位所充滿的透明膠狀液體。飛蚊症大多是因為玻璃體退化混濁所造成的一種自覺現象,在明亮的背景下特別容易查覺。多數人覺得好像是蚊子隨眼睛轉動而飛來飛去,也有些人感覺好像有蟑螂或螞蟻在爬。這種現象如果是漸漸發生,譬如蚊子的數目在幾年的時間由一、兩隻漸增到四、五隻,則屬於一般良性的玻璃體退化症,較無網膜剝離的危險可以較為放心,但若是飛蚊症突然間發生則要較為注意。若是突然間在幾分鐘內有無數細小黑點或煙霧產生(而非可看出形狀的一般飛蚊症)則是非常危險的訊號,代表網膜極有可能有裂孔產生,可能會進一步發生網膜剝離。這種無數細小黑點發生的原因是因為網膜被拉破時會有微血管斷裂出血,血球細胞在玻璃體內散開所致。這種細小點大多會在數天內消失,代表出血吸收了,有時就會因為如此以為沒事了,延誤就醫而喪失了早期治療網膜裂孔的機會。等到網膜剝離大半,視力減退再治療,不但要動大手術,而且手術後視力預後也不佳。臺安醫院眼科醫師 劉寬鎔指出以上所述,我們知道飛蚊症是一種退化的症狀而不是網膜病的原因,而且臨床觀察得知大多數的飛蚊症是屬於良性的,不會造成網膜剝離,也不會變好或消失,反而隨著歲月有漸漸增加的現象,因此只要不是屬於上面所述的惡性症狀,一般的飛蚊症僅需半年至一年定期檢查,並不需要治療,除非是在心理上或視覺上有極端的困擾,否則以雷射將飛蚊打散的這種治療方法反有潛在的危險,而且並不一定有效。有一種中老年人會發生的突發性飛蚊症,稱之為後玻璃體剝離,患者會見到一塊環狀黑影及許多小點,這種症狀有少部份人會發生網膜裂孔與剝離。在發生的兩個月內機會最高,要小心追蹤檢查。由初始症狀到網膜剝離再到完全剝離所經歷的時間因人而異,有時會在一天內完全失明,有些病例則是經歷數個月慢慢進行,甚至本身都沒有察覺,而是例行檢查時被醫師發現。因為原發性視網膜剝離的原因是網膜產生破洞,因此如何“補破網”就是手術治療最主要的課題。

不明腹痛,小心潰瘍作祟

不明腹痛,小心潰瘍作祟

一位28歲王姓男子,近一年來飽受腹部不明疼痛之苦,本身是B肝患者的他,懷疑自己是不是肝臟又出了問題。今年初,他希望透過全面而專業的檢查找出病灶;針對他的需求設計最適合的健康檢查項目,才赫然發現腹痛的來源並非肝臟病變,而是胃部潰瘍所引起。光田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 王牧群表示,造成胃潰瘍的原因不外乎幽門桿菌致病、胃酸分泌過多或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等,這位王姓患者,就是因為工作忙壓力大,甚至三餐不定時,每天只吃兩餐,長期下來,就造成胃潰瘍,加上患者本身患有B肝,所以腹部的不適只讓他聯想到肝臟問題,卻沒有檢查胃部,因而延誤就醫,白白痛了一整年。      許多民眾腹部疼痛,但說不清楚疼痛的位置或感覺,其實,胃潰瘍的疼痛多出現在用餐前後,疼痛的地方約在心窩下方,或上腹正中央的位置;而十二指腸潰瘍則是在空腹的時候會疼痛,這兩者的疼痛感就是台語常有人說的:「巴肚鄒鄒」。      而肝臟的疼痛,屬於「鈍痛」,因其又稱「沉默的器官」,所以一旦開始出現疼痛或不適的症狀時,肝病通常都已較為嚴重,有可能合併腹水或黃疸的症狀。      40歲以上或出現反覆胃痛的民眾,可以到醫院的健康檢查中心或門診進行詳細檢查,才能及早治療,當然,良好的個人生活、飲食習慣與作息,更是預防胃潰瘍的重要方法。

「代謝症候群」並非特定的病 是前兆

「代謝症候群」並非特定的病 是前兆

近幾年,「代謝症候群」受到醫界相當程度的重視,它主要與體內胰島素功能不良有關,並包含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肥胖等四大危險因子,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大增。換句話說,病人可能會出現血糖偏高甚至糖尿病,且往往會合併高血壓、中廣型肥胖及血脂肪異常(三酸甘油脂偏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等。根據國民健康局於91年所作之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研究顯示,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15歲以上為14.99%(男16.9%,女13.8%),且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的趨勢。天主教耕莘新店總院內分泌科 蘇景傑醫師表示,嚴格說起來,「代謝症候群」並不是一個特定的『病』,而是種病前狀態,目的是集合多重危險因子,讓人對身體警訊舉一反三,而不是掛一漏萬。預防「代謝症候群」並不難,蘇景傑醫師表示,難的是要持之以恆,不二法門就是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包括健康飲食(少鹽、少油、少甜、控制飲食整體的總熱量、多吃不同種類的蔬果。避免加工和油炸的食物。肉類儘量選擇白肉和魚肉,少一點紅肉。)、規則運動(運動可以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減少阻抗的問題,並且運動可以幫助減輕體重,瘦下來也可減少胰島素阻抗)、保持理想體重,尤其是減少您的腰圍,同時定期檢測血壓、血糖、血脂肪。現代醫學已逐漸朝向防患於未然的目標前進。而代謝症候群正是這「欲病之病」,若能在此時儘速諮詢專科醫師的意見,將自己生活型態作適度的調整,必要時加上藥物的配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將可避免其演變成嚴重的血管病變而達到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永保健康。

眼壓高和青光眼並非絕對關係

眼壓高和青光眼並非絕對關係

常有病患因眼壓高而懷疑自己是不是得青光眼?諾貝爾眼科雷射機構 劉淳熙 醫師表示,所謂高眼壓是眼壓測量超過21毫米汞柱,這是因為臨床上所謂正常眼壓一般都是以20毫米汞柱為界線,20毫米汞柱的訂定是根據統計學資料,就像人的身高體重測量一般,是一人為訂定的「正常值」,所以眼壓高並不一定就代表得到青光眼!青光眼以目前最新的醫學研究認為是一種視神經病變,臨床上發現患者的眼壓高以後,還需進一步評估視神經功能及視野檢查後,才能確定是否得到青光眼。劉淳熙 醫師指出,由於角膜厚度也會影響眼壓的測量,天生角膜較厚的人測得的眼壓即會較實際情況為高,反之則較低。做過近視手術的患者因角膜經過鐳射切削後較薄,對做完近視手術族之眼壓測量,也不可照舊使用原先的21毫米汞柱做為正常與否的標準。一般而言,眼壓高是造成青光眼視神經壓迫的危險因子,美國多家醫學中心之聯合研究(Multicenter Study)建議,只要眼壓超過30毫米汞柱,不管視神經或視野有無變化,應即予以藥物治療,也必須同時考慮其他青光眼危險因子,如家族史、糖尿病、高度近視患者,且須配合醫囑定期追蹤。青光眼病患的症狀可以從輕微的不適、亮光周圍有光暈、嚴重到視力急速下降、眼球劇烈脹痛,合併頭痛、噁心、嘔吐等,此種急性症狀較常發生在急性之閉鎖性青光眼,而慢性青光眼病患卻常常沒有任何症狀,直到末期,發生嚴重視野缺損時才會有所警惕並求醫,建議具有危險因子者,如有家族史、高度近視者、糖尿病、高血壓或年過四十歲以上,即應定期眼睛檢查,以便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考生膝蓋腫得像麵龜 又見棘手罕見疾病

考生膝蓋腫得像麵龜 又見棘手罕見疾病

考生心情大不同!第一次國中基測剛結束,在考生們緊張等待成績,並摩拳擦掌準備接受下次基測考驗的關鍵時期,家住清水的潘同學卻突然罹患復發率高的棘手罕見疾病,膝蓋因不明原因不斷發炎腫大,行動不便,應試心情也受到影響。潘同學表示,自己原本只是再普通不過的國三考生,最喜歡上體育課,也常三五好友相約打籃球,但某天洗澡時,潘同學發現自己膝蓋似乎有腫大的狀況,因無特別的疼痛感,所以不以為意,沒想到過幾天,膝蓋越來越腫,也出現刺痛的感覺,原以為是罹患了痛風或肌腱發炎之類的毛病而無特別注意,但隨著時間流逝,病況卻愈來越嚴重, 5個星期後,膝蓋腫得像麵龜,連行動都成困難,經光田醫院風濕免疫科洪國棟醫師詳細診斷後,赫然發現是罹患了復發率高的罕見疾病──擴散型「色素性絨毛結節狀滑膜炎」。洪國棟醫師表示,這是一種關節膜異常增生絨毛狀組織的罕見疾病,根據國外文獻的報導統計,平均每年每百萬人才有約1.8個病例,確切的發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好發年齡為30至40歲,而潘小弟15歲就發病,又屬於復發率高的「擴散型」,可說更為少見。且該病多只能透過手術清除增生組織,或長期服用藥物控制,效果因人而異,有患者就是因一再復發而開刀多次,真是痛苦不堪。潘爸爸與潘媽媽一想到孩子年紀輕輕就得長期服藥,內心就難過不已。洪國棟醫師強調,發病初期若未經過詳細診斷,這種疾病很容易被當成痛風或其他關節問題來治療,因而延誤病情,當初潘同學來求診時,異常絨毛狀增生已侵入膝關節軟骨與半月板,膝蓋腫的像麵龜,幾乎寸步難移,故立刻會同骨科施以關節鏡手術,切除關節滑膜增生組織,暫時緩解腫脹發炎的症狀。負責手術的骨科周恆正醫師指出,潘同學正值青春期,未來尚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如果施以大範圍的切除手術,恐影響往後的成長,所以在手術除切除增生組織的同時,仍積極保護潘同學關節的軟組織,並於術後持續追蹤避免復發。由於這項疾病目前尚無有效根治方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避免增生組織的擴散,傳統上,針對肌肉骨骼關節的疾病,多以X光、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檢查來評估病人,但超音波儀因具有使用方便、無放射線、且檢查價格遠較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等為低等優點,近幾年已逐漸成為風濕科醫師評估病情的新利器。尤其高解析力超音波可對於肌肉、韌帶、關節膜、或局部積液等軟組織細微變化,提供比傳統X光檢查更良好的正確診斷率,因而能正確診斷,及早治療。目前,潘同學術後恢復狀況尚佳,未來院方也將積極追蹤治療,將罕見疾病的傷害降到最低,盡全力守護少年活潑成長。

氣喘夢靨不再,夢想綺麗又HIGH

氣喘夢靨不再,夢想綺麗又HIGH

台灣的氣喘兒愈來愈多?!氣喘不但位居台北市死因的第十二位,根據台北市衛生局今年初針對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進行氣喘暨過敏性疾病調查,發現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竟有20%是氣喘高危險群,若推估全台,則有近兩百萬人患有氣喘!!氣喘病患平日並沒有異狀,只有在氣喘發作時會出現嚴重的不適甚至造成死亡。在台灣,有64.5%的病患因為感冒而發作,所以即使炎炎夏日也必須對身體健康密切監控。有41.9%的病患因為氣候改變而發作,因此必須在季節變化時謝絕朋友邀約活動;有24.30%的病患因為吸入引起過敏的物質而發作,許多人不能飼養或是接近可愛的寵物;還有14.80%的病患因為冷飲而誘發氣喘,就算天氣再熱,也不能盡興大口喝冷飲;而11.60%的病患曾因劇烈運動而發作,被宣判只能當球場旁的觀眾;但是6.60%的病患,由於情緒激動會引起氣喘發作,連替自己喜愛的球員加油也可能會被送進醫院。所以,如果現在有一種聰明簡單的氣喘治療方式,可以讓氣喘病患悠游自在的生活,不用再擔心氣喘會壞了興致,身為氣喘病患的您,會期待著什麼樣新的生活和新的精采經驗呢?中國時報、基隆市氣喘之友協會和優活健康網邀請有氣喘的您一來做個沒有氣喘的綺麗美夢! 即日起,請上http://www.azma.com.tw/pant   網站,找尋由中國時報、基隆市氣喘之友協會和優活健康網舉辦的「做一個沒有氣喘的美夢」時尚徵文活動,讓我們一起分享你的綺麗美夢,還有獎金可以拿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