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刺青留下青春的遺憾

刺青留下青春的遺憾

每逢暑假,有許多家長帶著青少年到診所,請醫師幫青少年洗除身上刺青。大家都急著把身上的刺青消除,顯見刺青、紋身,在現代社會價值觀裡,仍屬於不被容許的叛逆行為。紋身、刺青有可能引起發炎或感染,時下的法令並沒有特別規範刺青是否醫療行為,這種可能因一時的衝動、或趕流行造求時髦而紋下的圖誌,如果想去除該如何呢?以現有的醫學美容技術,想去除刺青或紋身的好方法,第一首選是雷射。透過雷射的高能量強光激發組織中的色素,產生氣化分解或揮發作用,進而達到治療目的。至於治療效果來說,決定於不同顏色的刺青與深度,而採取不同波長、深度、劑量的雷射光才能去除,由於各種色素與人體組織對雷射波長的吸收不盡相同,所以必須『對症下光』才是正確的治療。除了要去除刺青的色素外,還得顧慮疤痕的消除,這至少就得藉助不同波長的雷射機種搭配,才能達到完美的治療效果。治療後也要注意患部的清潔、擦藥膏保患部,二星期內避免游泳、三溫暖及溫泉,才能讓患部修復過程正常。所以,若是想要去除身上的刺青或紋身時,尋求雷射醫學的協助是具有安全、保障及正確的作法。給現在想洗刺青者的三個建議一、刺青之前,您不妨先用貼紙來貼貼看,來感受到刺青的種類或貼紙的現象,您能夠適應嗎?您覺得這個圖樣適合嗎?二、刺青的顏色最好不要多樣,如果多樣的話,萬一要洗刺青的時候,需要好多種雷射才能去除;通常藍、黑色的刺青,只要用雅鉻雷射或紅寶石雷射就可以解決了,如果您追求的是更高的品質,也就是將來要把刺青洗掉的話,要比較不留疤痕,必須用到紫翠玉雷射來去除,尤其是臉部或衣服沒覆的位置,最好是用紫翠玉雷射來做,比較不會留下疤痕,而且將來顏色的會比較自然。三、刺青的面積不要太大,刺青的面太大,將來洗的過程,使用的雷射量會比較大,負擔的費用也會增加。所以針對三種情形,民眾必須要有心裡的準備:我是否適合刺青?我要刺的紋路、圖樣為何?先做好解瞭,然後再確認,我是不是可以輕鬆的接受刺青,未來要洗刺青的時候,您必須先把這三種建議瞭解清楚,尤其是雷射的正確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洗除代價高、刺前多考慮儘管雷射洗刺青的效果最好,但因有些刺青真的太深,範圍太大,必須進行多次的治療才能清除,因雷射價位不低,以致有些大面積刺青,洗除費用往往高達數十萬到百餘萬,因此醫師提醒時下的青少年,最好不要輕易嚐試刺青,以免等到你後悔想要去除刺青時,洗除的代價很高。真的決心要洗除刺青的人,則應多打聽,雷射的價差很大、醫師的經驗也有差,治療之前應找專業的醫師為您進行測試和評估。

復健科看什麼病?

復健科看什麼病?

復健醫學在美國早在民國36年便被正式認定為一醫療專業,而台灣的復健醫學也早在民國47年便由台大醫院首先創設。台大醫院復健部於民國57年才開始訓練培養復健科專科醫師,雖然住院醫師的養成不易,但至目前為止擁有完整的復健醫學訓練背景的專科醫師已有五百多位了。復健科與內、外其他科等等一樣是一個獨立部門,所以患者可以直接求診復健科專科醫師。臺安醫院復健科醫師 鍾佩珍指出,復健科的診療範圍包含:1.) 神經肌肉系統病變:如腕隧道症候群,手麻,手無力,顏面神經麻痺,腦中風,頭部外傷,脊椎損傷,腦炎,腦瘤等後遺症。2.) 骨骼關節疾病:長期勞動姿勢不正確、常常需提取重物引起的頸部、腰部或膝關節的退化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骨折後的肌肉無力、關節孿縮,痛風關節炎,脊柱側彎、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其它關節疾病及其後遺症等。3.) 軟組織傷害:肌肉韌帶位傷、扭傷、肌腱炎、五十肩、網球肘、媽媽手,電腦族、文書族或需長時間維持某一姿勢引起的頸部上背部肌膜炎,愛爬山、愛走路、愛慢跑引起的足底肌膜炎、先天性斜頸等。4.) 任何不需或不知道需不需要手術治療而想詢問復健科專科醫師意見的疾病。病人除了接受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其實更重要的是配合日常生活的改變,每半小時休息一下,做做伸展運動、舒活一下筋骨,同時養成隨時保持姿勢的正確,這樣一來要痊癒應該不是難事。當然為了預防此類疼痛和延緩退化關節炎的發生,最好選擇一項自己喜愛又方便的運動,一定要靠自己的毅力持之以恆每日固定半小時的運動,不僅可增加全身肌肉的耐力及力量還可增加關節的柔軟度。

約300個兒童就有一例「漏斗胸」

約300個兒童就有一例「漏斗胸」

漏斗胸形成原因主要是,胸壁兩側的肋軟骨生長異常與不對稱,導致肋軟骨變形下陷,進而造成胸骨下半部被擠壓向內,形成前胸的凹陷,因外觀凹陷狀似漏斗而被稱為「漏斗胸」,假若肋軟骨變形造成胸骨凸出,則成為所謂的「雞胸」。患童常會因為自己與他人不同而會產生負面的情緒與心理,因此協助其心理調適亦相當重要。光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 江友馨表示漏斗胸是先天性疾病,原因不明,好發於2歲的幼童到18歲的青少年之間,大約每300個兒童當中就有一例,男生的發生機會又比女生高3~4倍。其嬰幼兒時期多無異狀,在3歲以後才會逐漸明顯,大部分的患童會有,凹胸、凸腹、駝背、垂肩、消瘦與發育差等症狀。漏斗胸會壓迫胸腔造成肺廓畸形與肺活量變小而易呼吸急促、易喘氣與運動受限等,且以會進而壓迫到心臟導致胸悶、心悸、影響心肺功能,甚至會合併先天性心臟病,嚴重得還會導致心肺衰竭。漏斗胸的治療方法為外科手術矯正治療,最好的手術年齡為5歲前,因為隨著年紀的增長骨骼也越定型,因此手術矯正效果亦較差。傳統手術治療的內容包含,有異常或變形的肋軟骨切除術、胸廓翻轉術、胸肋骨上舉術,其主要是將變形肋軟骨切除後再重建胸腔外觀,術後約一週即可出院。此外近年來,Nuss醫師發明了金屬內支撐手術,其是在手術中先測量併同的胸廓弧線後,再調整放在胸腔內的支撐金屬條,來將胸廓由內向外頂出,帶兩年後胸廓定型後,再以手術移除金屬固定物即可,術後約1-2週即可出院。手術治療的成功率約八成,但仍有復發的機會,因此仍需後續追蹤持續一年以上,並積極配合相關復健,以降低復發機率。

慢性蕁麻疹須知

慢性蕁麻疹須知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囉嗦又常找不到病因的疾病,患者常不定時地在身上、臉上或四肢發出一塊塊紅腫且很癢的皮疹塊,常常越抓越癢,越抓越腫。發作次數從每天數次到數天一次不等。很多人以為慢性蕁麻疹是不會斷根的疾病,事實上,這種皮膚病是需要長時間吃藥,來改變體質,才有辦法斷根;通常發病時間越久,吃藥的時間就越長。如果能與醫師配合,有耐心的持續吃藥並規則的遞減藥量,通常在幾個月內(頑固的可能要1至2年)即可痊癒。 確實有些蕁麻疹是因吃了某些食物或喝酒所造成,但是慢性蕁麻疹卻和食物沒有絕對關係,只是有些人在吃了某些食物(如:海鮮、香菇、竹筍、酒、芒果、草莓...)之後,確實會使皮疹變得更加嚴重,因此在藥物控制蕁麻疹期間,若發現有那些食物會加重蕁麻疹發作,應儘量避免這些食物。天主教聖功醫院皮膚科醫師 張賴妙珣指出,目前過敏原試驗主要是用於異位性體質(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在醫學上多年來的研究,確實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上可檢驗出比正常人更高比例的過敏原;但是在慢性蕁麻疹的患者,卻只有相當少數的患者在抽血檢驗時可找到少數過敏的食物;更可笑的是,即使病患避免了這些食物,蕁麻疹還是照發不誤,因此蕁麻疹病患做過敏原測驗,不但是醫療資源的浪費,更因多次抽血使病患白挨了好幾針。耐心地配合醫師,接受正規口服抗組織胺減敏療法,才是安全有效又不浪費時間及金錢的方法。目前皮膚科醫師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第一線用藥是 "抗組織胺",其安全性相當高,不造成身體負擔,也不影響肝、腎功能;只有一些患者,在服藥初期會出現 「嗜睡、口乾舌燥」等副作用,但多在3~7天即能適應,您可以安心使用。極少數難以控制的患病,須配合第二線用藥,此時醫師會與您討論用藥之利弊。

新手父母育兒Q&A

新手父母育兒Q&A

一、寶寶一出生就需要開始做清潔牙齦的工作嗎?寶寶第一顆牙齒約六個月前後開始長,在還沒長牙之前,為了保持口腔的清潔,餵完奶之後,讓寶寶喝一點開水潄漱口。如果口中的奶渣比較多的時候,可以用濕的紗布稍微清潔一下整個口腔,不需要太用力,目的是保持一個乾淨的口腔環境,避免鵝口瘡的產生。鵝口瘡是一種口腔的念珠菌感染,常被誤認為是奶渣,如果媽媽發現小寶寶的口腔內有白白的一點一點,用濕紗布輕輕擦拭仍無法清除時,就必須給醫師檢查,確定後塗藥即可痊癒。二、寶寶到了什麼年紀,應該到醫院進行牙齒、視力、聽力檢查?寶寶六個月前後開始長第一顆牙齒,只有一兩顆還不需要用牙刷清潔,到了一歲左右牙齒已經長了五、六顆,可以買小號軟毛牙刷幫寶寶清潔牙齒。因此,寶寶滿一歲以後,就可以帶到醫院給兒童牙科進行牙齒檢查。至於視力和聽力,可以由媽媽與寶寶的互動中觀察,出生後三、四個月,寶寶聽到聲音就會朝著有聲音的方向轉頭,從中察覺寶寶視力和聽力有沒有問題,如果發現寶寶有異狀,早期發現愈早治療愈好。三、寶寶穿衣服是否沒有季節之分,穿越多越好?如何判定寶寶該穿多少件衣服?寶寶穿衣有季節之分,並不是穿愈多愈好,無論是大人或是寶寶,每一個人對溫度變化反應不同。如果夏天寶寶待在家中,室內已有空調且不覺得悶熱,其實寶寶不需要穿太多件衣服,以免寶寶滿身大汗,潮濕悶熱容易產生問題皮膚(癬、溼疹、念珠菌感染、尿布疹……等等)。如何判定寶寶該穿多少件衣服,最簡單的原則,就是觀察寶寶的反應,以寶寶覺得最舒服的狀態為判定標準。四、寶寶該如何睡出好頭形?一歲以前的寶寶頭形還有可塑性,東方人以前大部分是躺著睡,外國人則是趴睡,所以東方人的後腦部位比外國人平坦,至於美觀與否則要看個人觀點,基本上只要頭形不要歪一邊、左右能夠對稱就可以了。一般來說不建議趴著睡,特別是新生兒或是出生三、四個月的寶寶,容易發生嬰兒猝死症。想要頭形好看,不妨讓寶寶左右輪流側睡,側睡對小寶寶有好處,左側睡可以減輕胃食道逆流,右側睡則可以幫助胃的排空,同時也有助於頭形發展。五、寶寶需不需要剃胎毛?有時候寶寶頭髮會有一圈長不出來,俗稱「孤輪」,這種現象有醫學根據嗎?是否和剃胎毛有關?何時才能長齊頭髮呢?胎毛需不需要剃因人而異,如果頭髮太長或太濃密,寶寶又很容易出汗,甚至有些寶寶頭皮經常有一些問題(例如:脂漏性皮膚炎),這樣的情況將寶寶的胎毛剃掉比較好清潔。「孤輪」情形與剃胎毛無關,應先去了解寶寶皮膚是否發生問題,導致頭髮長不出來。至於剃完胎毛後多久才會長齊頭髮,則是因人而異,沒有一定的時間表。六、寶寶需不需要割包皮?醫界有人認為割包皮比較不會包皮龜頭炎或泌尿道感染。也有人認為注意清潔即可,不割包皮還可留作日後需要補皮時使用。除了宗教的理由之外,除非有包莖,小便時龜頭處包皮像吹泡泡一樣鼓起的情形,包皮過長、過緊造成反覆性泌尿道感染,甚至包皮龜頭發炎、化膿,否則不需要割包皮。七、如何幫寶寶清理鼻屎或鼻涕?鼻子是過濾空氣的構造,空氣中難免會有一些灰塵和髒東西,在鼻腔內積了一段時間就會有鼻屎產生。因為寶寶的鼻孔很小,如果看到寶寶鼻屎已經外露,可以用沾濕的棉花棒,將寶寶的鼻屎清除。如果感冒鼻塞很嚴重無法呼吸,這樣的情況可以偶爾給寶寶用吸鼻器,不過次數用太多也不好,因為病毒感染或是上呼吸道感染,造成鼻涕較多或是鼻塞嚴重,還是需要醫生診治,配合一些抗組織胺,減少鼻涕的分泌物。八、如何幫寶寶清理耳垢?寶寶的耳垢基本上是不需要清除,只有醫師在懷疑有中耳炎或外耳炎時,為了檢查會予以清除。耳垢又分為乾性與油性,外耳道有自動將耳垢排除的功能。什麼情況需要清理,除非外耳道在排除的過程中,已經將耳垢排除到外面,此時,媽媽只要用棉花棒將外面的耳垢輕輕沾除(不要往耳朵裡面推),並不需要用挖耳垢的工具。九、臍帶護理需要注意哪些重點?臍帶護理是為了避免感染、加速乾燥,通常寶寶出院後,醫院會給高濃度酒精,可以殺菌和加速乾燥。剛開始媽媽因為害怕不敢動寶寶的肚臍,往往忽略肚臍根部(接近肚臍眼的地方),可輕輕將根部肚臍露出,從側面滴酒精,加強消毒。如果肚臍根部有髒東西,可將棉花棒沾濕酒精,由內往外圓周式消毒,將髒東西帶出來。如果肚臍有膿臭分泌物合併周圍皮膚紅腫,可能是肚臍發炎; 如果肚臍底部有肉芽般的小肉球,可能是臍息肉,應該就醫治療。十、如何幫寶寶剪指甲?幫寶寶剪指甲必須注意,不要剪太深、剪到肉,剪得不夠寶寶也容易把臉抓成小花貓。幫寶寶剪指甲要特別小心,剪太深或是剪到甲床,甲床、甲溝部位有傷口,容易讓細菌入侵造成甲溝炎。幫寶寶剪指甲前,可以用酒精在指甲刀前面消毒一下,避免細菌感染。

惱人僵直性脊椎炎,中醫治療有法寶

惱人僵直性脊椎炎,中醫治療有法寶

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ies)的一種,也是最典型的代表。所謂『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是一群疾病的總稱,主要包含五種疾病: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萊特氏症候群 (Reiter's syndrome)、乾癬性關節炎(Psoriatic arthritis )、發炎性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及未分化型脊椎關節病變(Undifferentiated spondyloarthropathy)。因為血中的類風濕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的是陰性的,所以稱為血清陰性(seronegative)。又因為這一群疾病主要造成脊椎及週邊關節的發炎,所以成為脊椎關節病變,也可以簡稱為脊椎炎。杏儒中醫 蔡易昌表示僵直性脊椎炎,以前被認為是男性獨有的疾病,但最新研究證實,女性也有不少的患者,只是其臨床症狀較男性輕微很多。因此,有相當多的女性患者,終身沒有診斷出來。僵直性脊椎炎好發在廿至卅歲的年輕男性,遺傳基因「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扮演著重要的角色,95%以上的患者皆可發現。最常見典型的主訴是:慢性的下背晨間僵硬及酸痛。其特色是這些不舒服,可藉由活動腰部獲得改善。而症狀的輕重度,在不同病患之間的差異極大,最嚴重的便是有所謂的「竹竿背」。整條脊椎從腰椎往上至頸椎全部因慢性發炎而鈣化,脊椎間黏著硬化,脊柱活動範圍嚴重受限,頸部或身軀不能迴轉,甚至有時因侵犯胸椎,而造成呼吸困難。幸好,大部分的患者主要的病變只侷限薦腸關節及下背腰椎處,雖有反反覆覆的下背痛,但僅有輕度的脊椎彎曲受限,並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蔡院長建議在中醫的治療方面,可依據臨床症狀辨證來治療:一、早期,多以實症為主,以祛風、散寒、逐濕、溫通經絡為主。常用處方如:蠲痺湯;常用藥物如:獨活、桂枝、蓁艽、當歸、川穹、海風藤、桑枝、乳香、防己、麻黃、牛膝、木瓜、威靈仙、薑黃等。二、中期,多為虛實夾雜,以通絡蠲痺、溫陽益腎為主。常用處方如:烏頭桂枝湯、溫腎逐淤湯。常用藥物如:桂枝、人參、草烏、生姜、乾姜、肉桂、淫羊藿、補骨脂、鹿銜草、熟地等。三、晚期,多為陰陽氣血俱虛。常用處方如:黃耆桂枝五物湯、腎氣丸加減。常用藥物如:附子、黨參、白朮、細辛、獨活、桑寄生、杜仲、續斷、防風、巴戢天、山茱萸、何首烏等。臨床治療上,中醫藥對於僵直性脊椎炎,以湯藥配合針灸推拿,不論是在急性疼痛期,或是緩解期,其治療效果皆不錯,若您已經受此病困擾許久,建議儘速接受治療以避免病情惡化。

化學灼傷的即時處理

化學灼傷的即時處理

由於在工業化社會的環境中充斥著許多化學物質,使得化學灼傷的案例逐年增加。據悉,約有二萬五千種以上的化學物質可以造成人體的傷害。而受傷部位以暴露在外的上肢及手部較為常見。受傷的原因不外乎是工作手套有破洞,化學物質意外的潑灑,以及誤用等等。臺安醫院整形外科醫師 劉明偉指出,氫氟酸灼傷可能會有下列的症狀:無法忍受的劇痛,如灼熱、針刺感等。 局部皮膚變厚、變硬。 局部皮膚紅腫,並產生水泡。倘若未經適當的治療,氫氟酸將持續破壞組織,造成持續的疼痛。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症狀可以立即出現,也可能在接觸氫氟酸數小時後才漸漸產生,這種情形和氫氟酸的濃度有關。工作人員及民眾一但發生灼傷時,應保持冷靜,立即清除受毒液污染之衣物,並以大量清水沖洗患部至少三十分鐘,以稀釋該物質並減少因灼傷產生的熱量。倘若急救現場備有氫氟酸解毒劑──葡萄糖酸鈣凝膠製劑時,則可以在沖水後立即塗於患部,再送急診醫治。假如灼傷現場沒有解毒劑,則在沖水後應儘速求診,千萬不可因症狀尚可忍受而掉以輕心,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在急診第一線的醫師,由職業病史、症狀及檢驗等資料,懷疑是氫氟酸灼傷時,除了應使用葡萄糖酸鈣溶液來浸泡患部,減輕患者痛苦外,也可考慮將該藥物施行局部皮下注射,甚至靜脈或動脈注射來中和、沉澱組織中的氟離子,以避免系統性氫氟酸中毒的發生。此外,疼痛是療效指標,疼痛加重或緩解,代表解毒劑的使用足夠與否,千萬不可使用局部麻醉劑來減輕疼痛,以免模糊了療效,加重了灼傷及併發症。而且,醫師還要立即偵測患者血中鉀、鈣等電解質,並安排心電圖檢查,以及早矯正電解質不平衡,並避免心律不整等致命情況的發生。倘若全層皮膚灼傷受損,患者需接受清創、植皮甚至皮瓣移植,以恢復患部外觀及功能。

近視大揭密

近視大揭密

整個社會的生活型態愈趨競爭,加上台灣先天地窄人稠,生活空間狹窄,而為人父母者常常在輸人不輸陣的心理趨使下,讓孩子們在學齡前提早學習,小孩在這影響視力發育最重要的階段,提早長期暴露在近距離用眼的環境下,那麼眼球在生理變化下,為了適應「長時間、近距離」使用,眼軸就會增長,近視就會提早發生。所謂預防勝於治療,以國內近視的成因而言,環境因子才是主因,建議用最自然的方法讓七歲前的小孩,多看遠、少看近;培養孩子的「遠見」、減少「短視」,近視才不會變成孩子與父母終身揮之不去的夢魘。許多高度近視的患者,他們做雷射近視手術不僅僅是為了愛美的因素,還有更多健康的考量。諾貝爾眼科 張朝凱醫師表示,高度近視者的眼球系統比較容易產生病變,在醫學上又稱「病理性近視」,近視度數深代表眼球老得快,也就是說高度近視是一種眼球老化的疾病。基本上只要是老人家常見的老化狀況,高度近視的人都有可能會提早罹患,不可不慎,以下分別介紹可能引起的病變如下:◎青光眼:根據統計,高度近視是開放性青光眼的高危險份子。 ◎白內障:是一種老人家特有的疾病,若患有高度近視的人,年輕時得到白內障的機會就很大。一般大眾會認為近視度數深就可以抵消老花,然而這並不適用於高度近視上,近視深的人剛開始會覺得戴了眼鏡看書報很容易疲勞,慢慢的就覺得有困難,必須要拿遠一些才看得清楚,這就表示老花眼已經慢慢形成了。等到水晶體混濁,不僅近的看不清楚連遠的也日漸模糊了。◎飛蚊症:高度近視患者玻璃體的退化往往在三、四十歲就已經產生了,其中約有1%的患者會因玻璃體拉扯視網膜造成裂孔、出血甚至視網膜剝離,而造成失明。◎視網膜退化及裂孔:高度近視的人往往容易造成周邊視網膜的退化及萎縮性破洞,這些退化代表的都是眼睛整體退化的一部分。就因為高度近視容易有視網膜退化,這些退化合併裂孔時,往往就會造成視網膜剝離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高度近視是視網膜剝離的危險因素。◎黃斑部病變:流行病學的資料顯示,近視超過1000度以上的人為近視性黃斑部退化的高危險群。

老愛手指挖鼻孔,小心鼻出血

老愛手指挖鼻孔,小心鼻出血

鼻出血即俗稱的「流鼻血」,定義是鼻子、鼻腔或鼻咽腔急性流血,可分前側—多指鼻中膈流血,與後側即後鼻腔或鼻咽腔流血。一般而言,發生在前側原因較多,主要是因為鼻中膈前側有一豐富基塞爾巴赫氏血管叢(Kiesselbacn’s plexus),所以天氣太過於乾冷或是過敏的體質或因外力磨擦、過於搓揉者,易發生流鼻血狀況。鼻出血主要發生在2~10歲兒童及50~80歲成人,嬰兒及青春期後較少見。它的發生率,依美國統計是每7個人就有一位患者,男女機率差不多。天主教聖功醫院小兒科醫師 孫得功指出,絕大多數鼻出血不太容易立刻找出原因,但是「指挖鼻孔」是最常見原因,其他原因有鼻內異物、鼻息肉、乾冷空氣、上呼吸道感染、鼻竇炎、過敏性鼻炎、鼻中膈彎曲、家族遺傳、臉部創傷等。在較小嬰兒會因胃食道逆流造成鼻粘膜發炎而出血。鼻出血嚴重時,則要考慮血管異常、血管瘤、血小板數目減少或功能異常,口服抗凝血藥物,如阿斯匹林、肝臟凝血因子缺乏、高血壓、腎衰竭及鼻咽血管纖維瘤等。鼻出血臨床表現差異很大,單側或雙側流血都有可能,激烈運動會加重病情。夜裡鼻出血經口吞入胃後,會造成噁心、嘔吐、吐血或血便現象,須和肺部疾病造成的喀血及消化道出血鑑別診斷。鼻出血的處置,首先要維持呼吸道通暢,讓兒童安靜坐著休息,身體向前傾;千萬不要躺下來,避免鼻血流入後咽部造成呼吸道阻塞。接著以姆指及食指持續於兩側鼻翼施壓10分鐘,同時教導兒童張開嘴巴呼吸。如果無效,則要送到醫院,請醫師鑑定出血部位,局部使用鼻部裹塞或以電燒、結紮血管方法止血。嚴重出血者,則要補充體液或輸血。對於反覆發生的鼻出血,最好到醫院求診,接受必要的檢查,以確定出血的原因。最後,再次叮嚀家長們,遇到小孩鼻出血,自己的情緒一定要先穩住,才不致造成兒童恐慌、哭,而能給予最好的處置方法。

肛門出血莫輕忽

肛門出血莫輕忽

在台灣大腸直腸癌已連續六年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名,且近年來發生率持續增加,未來很有可能成為十大癌症之首,所幸大腸直腸癌是少數能早期發現且有效治療的癌症。手術治療是治療大腸直腸癌的主軸,依照腫瘤的位置而採取不同種類的切除手術,手術治療最讓病患擔憂的,除了是否能把腫瘤切除乾淨外,就是是否需要終身依賴大腸造廔(即人工肛門)排便,享受其暢快感。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李彥志表示對於低位直腸癌患者,由於腫瘤位置相當接近肛門,若已侵犯控制排便的肛門括約肌,手術切除往往需要將整個肛門及直腸根除,然後在腹腔壁做個大腸造廔,也就是人工肛門,讓大便經由大腸造廔排泄,即終身需揹糞便袋,如此將造成病患相當的困擾與不便,但若能早期發現診斷出低位直腸癌,並經仔細評估可行性後,則可考慮經肛門局部切除手術,再加上術後輔助性化學或放射治療,成功治癒率高達八、九成,且亦可避免終身受大腸造廔之苦。由於低位直腸癌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因此當出現肛門出血症狀時,即應儘速就醫求診,以利早期診斷治療,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