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罕見的縱膈腔腫瘤-胸腺瘤

罕見的縱膈腔腫瘤-胸腺瘤

胸腺瘤是罕見的縱膈腔腫瘤,僅佔所有惡性腫瘤的0.2~1.5 %。前縱隔腔原發性腫瘤最常見於大人。發生率男女相同,一般發生在40-60歲。光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 江友馨醫師表示,胸腺瘤與多種不同的自體免疫疾病有關,分化良好的胸腺癌,很少合併有重症肌無力。臨床表現有1/3到1/2的病人以沒有症狀的前縱隔腫瘤來表現,另外3/1的病患則有局部症狀(胸痛和咳嗽最常見),其他1/3的病人在對重症肌無力做評估時被發現。胸腺瘤臨床上的診斷,最初的懷疑大部分是依據電腦斷層發現前縱隔腫塊。對典型的、有包膜的、臨床上判斷能完全切除的腫瘤,不要施行穿刺切片,直接手術切除是合理的;若是不典型的表現或侵犯性的、臨床上判斷適合先做前導性治療的腫瘤,則宜先做手術前的切片。江友馨醫師指出,在治療方面,大多數的胸腺瘤是有包膜且非侵犯性的,如此手術切除是足夠的。但有1/3的病人表現出局部侵犯或轉移,此時需合併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綜合而言,民眾應該定期健康檢查胸部X光以及尋求專科的治療,不諱疾忌醫才能早期發現,儘早治療。

夏日肌膚保養的聰明選擇

夏日肌膚保養的聰明選擇

使用化妝保養品,除了要先了解自己的皮膚狀況以外,必須要注意看產品的說明和功能區隔,臺安醫院皮膚科 沈兆煇醫師表示,油性或長痘痘的皮膚應該選用不含油脂,不產生粉刺,不產生痘痘的化妝保養品;相對的,過敏性皮膚的人就盡量選擇低過敏性,不含酒精,不含香精或不含綿羊脂的產品類型。沈兆煇醫師解說,臉部出油旺盛的時候,加強清潔是必要的,然而混和性或乾性的皮膚則應注意選擇適合的產品,以免過度刺激皮膚。另一個方法是考慮區隔處理不同的部位,例如先以清水洗淨,在於油性的區域抹上一些洗面乳或洗面皂,然後再以清水洗淨,盡量避免過度清潔乾澀的皮膚以致於太過刺激。愈是敏感的皮膚愈是要洗冷水,因為熱水會把臉部的油脂洗去,容易讓本來就乾燥的皮膚愈來愈趨敏感。同樣的,去角質也會讓表皮受損而乾燥,建議降低使用的頻率較為妥當。膚質可以隨著環境中的溫度、濕度而稍有改變,沈醫師建議可以運用簡單的測試來瞭解自己,如洗臉過後不到一小時就會出油屬於非常油性,不妨多加清潔;若中午就開始覺得油油的,為油性肌膚,最好也多加清潔,有上彩妝的話,則不妨改用吸油面紙和礦泉噴液;若到了傍晚才感覺到少量出油,則屬中性,溫和適當的清潔就夠了;若只用清水洗臉,到了傍晚臉上都不出油,則為乾性;但是當您臉上已經是乾燥脫皮,從早到晚都不出油的話,這是非常乾燥的狀況,應避免清潔過度以及去角質,最好選用保濕用品,甚至請皮膚科醫師建議選擇適當的用品。選擇適當的產品很重要,如果有發生任何的疑問,可以向專業皮膚科醫師諮詢,做適度的調整,千萬不能聽信非專業人士的建議。因為「美容醫學」是結合了皮膚生理學、免疫學、病理學、藥理學以及皮膚美容外科學和雷射醫學的一門專業領域!

慢性腎病變

慢性腎病變

在醫院診間,是聽故事、觀察病人與家屬互動最好的場合!門診的病人形形色色,有些來來去去,今天看甲醫師;明天看乙醫師;有些明明眼熟,一翻病歷,居然已兩年不見;有些則是不管你怎麼說,他依然故我,執著於自已的想法…。張爺爺80好幾了,每個月總會固定出現在我的診間。片段的累積,知道他年輕時是個作家,十幾年前老伴走了,有一子、一女。兒子在美國成家立業,女兒也嫁作人婦,偶有空閑才能探望。他一個人守著一個大房子,雖然有糖尿病,但按時服藥,白天做做運動、教教學生,日子倒也愜意。兩年前,張爺爺先是走路常感力不從心,然後是透不過氣,特別是夜裏一躺下就好像快吸不到氧氣,就算天氣再冷也要開窗才能呼吸。求診時,眼睛已是泡泡的,兩條腿也腫得如象腿般。檢查發現,原來是早期糖尿病慢性腎病變及心血管疾病併發竇性心律不整,由於心博緩慢併發肺水腫,因此強烈建議心臟節律器植入手術。原以為是小手術,認為爺爺一定會接受,沒想到他非常決斷的說:郭醫師,我已經80好幾了,老伴也不在,活夠了,也不想去麻煩孩子們。真的!如果要開刀,不如死了算了,也好早點解脫。在他的老花眼鏡後面,我看到浮現的淚光。慢性腎病變一般是尿毒症的前身,但並非一定會走向尿毒甚至須要洗腎(透析)的地步。在臺灣,大部份透析腎友的原發病不是糖尿病就是高血壓,而在慢性腎病變或尿毒病患身上,心血管疾病是最大的敵人;常常腎功能還沒惡化到洗腎的地步,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缺氧、冠狀動脈狹窄等,便悄然上身。由於老年人、糖尿病患、高血壓病患、家族有腎病變史等人均為高危險族群,因此早期防治的確有其功效。然而在門診上最常被問的就是:醫生呀!甘有顧腰子的藥?我總要很努力鼓舞這些老公公、老婆婆說:只要控制好血壓、血糖、血油,做好日常保健、戒煙等就可以啦!雖然沒能給一個明確的答案,但看到有些人回家以後,很認真的把你的話當做金科玉律,每天都很認真的活著。這時會覺得我多少還對某些人有點用處吧!再見到張爺爺,已是好幾個月後了!多了女兒陪伴的他,整個人精神煥發、神清氣爽,泡泡眼也不見了,聲音也宏亮了。郭醫生呀!我女兒一定要我去手術,我拗不過她,只好勉強去了!唉呀!原來只是這麼的簡單!早知道……在他爽朗的笑聲中,我和他女兒眼神交會的瞬間,突然醒悟藥物醫療也許可以緩解某些病痛,但惟有關心才是支持這些人走下去的力量!

淺談憂鬱

淺談憂鬱

許多人都曾有過憂鬱的情緒,但什麼狀況才叫「憂鬱症」呢?在醫療上,「憂鬱症」有其明確的定義、分類及診斷標準;一般民眾則可以較簡單的方式來判斷:當憂鬱嚴重到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功能,或自覺已對情緒失去掌控力時,可能就是罹患了「憂鬱症」,應儘速尋求專業協助。憂鬱常見的精神症狀包括:情緒低落、沮喪、悲哀、失眠、食慾減退等;另外,也會有思考症狀,例如:悲觀、失去自信、罪惡感、無助、無望、甚至自殺意念等;還有身體的症狀:頭痛、胸悶、倦怠感、心悸、便秘、性功能減退、以及各種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是否為慢性疾病?這要看患者本身的壓力來源、調適能力及支持系統而定。如果憂鬱情緒與壓力明確相關,可能隨著壓力的消除,憂鬱便明顯改善,相對地,慢性持續的壓力,則較易造成持續的心理問題。如果患者的調適能力比較差,也容易造成情緒失調,使壓力調適不佳,陷入惡性循環。而支持系統不好,患者得不到協助,也較容易讓憂鬱的問題持續更久。憂鬱症的治療,大致分為「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兩部分。藥物治療方面:許多研究顯示,憂鬱情緒與大腦一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有關,最主要的是血清素,另外正腎上腺素、多巴胺也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因此,目前主要的抗憂鬱藥物,作用多為調節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功能,基本上都相當安全,副作用很少,使用方法也不複雜,所以對於較明顯的憂鬱,醫師大多建議使用抗憂鬱藥物來治療,以便能快速改善情緒。至於何時可以停藥,必須與醫師討論,以免過早停藥導致復發;一般醫師會建議,在症狀明顯改善後,持續服藥一段時間,再逐漸試著減藥,是比較保險的做法。若已重複發生憂鬱的狀況,則停藥還需要更謹慎一些。心理治療方面:很多研究顯示,認知治療對改善憂鬱也相當有效,尤其與抗憂鬱藥物同時使用,效果更佳。認知治療主要認為,憂鬱情緒的產生是來自於一些錯誤的認知,如果能用適當的方式改變這些錯誤認知,情緒問題也會跟著改善。通常,需要心理治療的個案,醫師會轉介給臨床心理師。總之,對於較重度的憂鬱,藥物治療是優先選擇,因為藥物效果較快,而且在個案情緒太低落時,心理治療也不易進行;因此,先藉抗憂鬱藥物達到初步改善,再輔以心理治療,應該是比較好的方式;至於輕度憂鬱,則可視患者的狀況及需要,決定以何種治療為主,但二者同時進行仍是較理想的方式。

活用飲食輪替法 遠離慢性食物過敏

活用飲食輪替法 遠離慢性食物過敏

才上國小一年級的徐小弟,又惹老師生氣了,因為他上課時老是沒辦法專心,不是在椅子上抓來抓去,就是偷偷打瞌睡。徐媽媽很擔心,但總找不出問題的徵結,因為他個性並不頑劣,只是老無精打采,注意力不易集中。在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做了完整的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後,才知道原來是慢性食物過敏的緣故,導致他生活上出現這麼多的困擾與不適應。近年來因為環境污染的嚴重,加上飲食種類和習慣的改變,罹患過敏體質的小孩逐年增加,像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習慣性便秘,或是像早上一起床就噴嚏打不停、黑眼圈、皮膚搔癢等等,都是過敏體質的一種表現。 當然要改善過敏體質,要從環境和飲食這二方面來著手,不過說實話,大環境我們改變不易,因此,飲食的改變就顯得更重要,從許多醫學報導上印證,如果能從日常飲食上去調整,對過敏體質的改善會有很大的幫助。 根據聯安統計指出:國內主要十大過敏原食物為: 一、牛奶;二、蛋白;三、蛋黃;四、起司;五、花生;六、酵母;七、花豆;八、麥膠蛋白;九、牡蠣;十、海帶,皆屬於日常生活常見的食物,同時也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營養來源,因此常讓人不知不覺中吃進過敏原! 以徐小弟的例子來說,由於他檢測出是對奶蛋中度過敏,偏偏這兩項又通常是孩童攝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需要特別費心。為此,聯安特別和徐媽媽溝通了一套「食物輪替大作戰」首先,在攝取的食物中,先避免掉奶蛋類製品,而改以豆漿、杏仁、芝蔴來代替,一直到三個月後,再次更改菜單,四天一次加入一點點的起士或是牛奶,讓身體逐漸去適應,延遲過敏反應,透過這樣的循環,逐漸去改善徐小弟的體質。 在這個過程中,有幾過重點要確實把握:第一、水一定要多喝,每天至少1500cc以上,以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第二、應該避免食用一些容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冰冷、油煎、油炸以及加工製品。第三、選擇食物要多樣變化,黑、白、紅、黃、綠,分配至一週內,這週吃過的食物最好不要重複。 這套飲食方法,確實帶給徐媽媽不小的挑戰,不過隨著逐漸上手,她越來越享受嚐試新食材料理的樂趣,聯安還建議可以試著讓徐小弟補充些魚油、益生菌等營養品,另外,有空就出去運動、曬太陽,經過各種的努力,半年下來,如同充足雨水澆灌幼苗,我們很欣喜地看見徐小弟的健康,有了長足的成長與改善,黑眼圈消失、活力增加、學業也上了軌道,從過去猛擤衛生紙的小老頭,茁壯成陽光積極的少年郎。文章出處延伸閱讀: http://www.lianan.com.tw/09_knowledg_01_detail.asp?sn=296

嗜賭如命的病態性賭博

嗜賭如命的病態性賭博

賭博,真的這麼令人著迷嗎?這是賭徒家人共同的懷疑。臺安醫院精神科 許正典醫師表示,「賭」可分成幾種,一種是病態性的,親朋好友不知節制,明知道會輸,還是一定要去「翻本」。第二種是社交性的,親朋好友許久不見,打打小牌麻將,贏了錢也許就一起吃個宵夜,輸贏不會過大,不致影響日常生活。第三種則是專業性賭博。有些人是職業性賭徒,理智、做事有計畫、會控制自己的金錢、知道自己有多少財產可以賭博等,對賭是一種長期的計畫,願賭服輸。真實生活裡是否有像電影「賭神」那樣賭技高超的人不得而知,但像那樣的人,應該是經過很多的努力,有計畫的進出賭場,而不是濫賭。另一種是愛賭,常常賭,既非社交性賭博,也不是專業性賭博,但也還不至於到病態性賭博的程度,這類人也不少。根據國外的統計,約有百分之六十的賭博,是屬於社交性的賭博,而有百分之一到二是屬於病態性賭博,可見賭也算嚴重的社會問題。許正典醫師說明,賭博到病態性的程度,必須是賭博的行為已經影響到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患者可能工作遲到早退、生活日夜顛倒、飲食不正常、家人間關係差,可能到處借錢、預支、欺騙,甚至挪用公款等,使得人際關係也受到很大的影響。病態性賭博的患者就像成癮一樣,一開始賭博就有快感,小試身手讓他覺得滿足;但後來越賭越大,小資本或只賭一下下,已不足以喚醒患者的快感,必須要刺激越強越久才有效,如果不准賭,患者可能就會坐立不安,精神痿靡。另外,只是一兩次的翻本行為,不能算是病態性賭博,必須是持續六個月以上、長期從事翻本行為者,但無法如願而不斷的再賭者。許正典醫師表示,對病態性賭博的患者而言,即使一天到晚都沈溺在賭桌上,但和專業性賭博不同的是,他們在賭博時可能會膽戰心驚、焦慮、輸了就想要贏回更多,妄想一次都可以完全翻本,對他們來說,賭博既不是工作,也不是消遣。

孩子發音不標準,勿以為是「大」舌頭

孩子發音不標準,勿以為是「大」舌頭

六歲的小松(化名),笑臉迎人、大方自在,隨時都想要耍寶,臉上總閃過慧詰的表情,是個活潑開朗的乖孩子,完全不會病懨懨。嚴格說起來,他得的不是那種吃了藥就會好的「病」,他是因為說話不清楚、也就是俗稱的「大舌頭」,才來就診的。他的舌頭正常的很,一點都不大,只是不夠靈活。 舉幾個他容易說錯的例子,例如:「卡通」說成「卡空」、「我的筆」說成「我個筆」。他也是個幸福的孩子,因為有三個不需支薪的專屬私人翻譯──爸爸、媽媽、姐姐。當別人聽不懂小松說的話時,他們會即時幫他翻譯給別人聽。他們一方面滿心希望小松長大後就可以「優退」他們,但一方面又擔心不知何時小松的說話問題才會改善,只好找上了語言治療師來幫助小松。台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 卓詩于 語言治療師表示,像小松這樣因為說話語音不清楚,造成溝通上的障礙,我們稱為構音(音韻)異常。一般的孩子在學說話時,單母音最早學會,兩歲左右就可以說出;雙母音及聲隨母音分別到四至六歲才較穩定。子音的發展較複雜且費時較久。一個以中文語音為研究材料的結果顯示,孩子在三歲時可以發出ㄅㄇㄉㄋㄍㄐ等音,四歲已可發出ㄆㄊㄎㄐㄑ,到了五歲可發出ㄈㄒㄗㄘ。到了六歲大致可發出所有的語音,只是有些孩子的捲舌音(ㄓㄔㄕㄖ)可能要到快七歲時才會較穩定。構音(音韻)異常發生的原因眾說紛紜,卓詩于 語言治療師指出,目前有幾個常被探討的原因,例如:二至三歲孩子在學說話時,由於部份語音尚未發展,本就容易出現語音替代的情形。等到孩子快四歲了,較有能力發出原先未發展的語音,而大人未及時給予語音刺激或練習,錯誤構音就被定型了,不容易改正。也有研究者認為,構音(音韻)異常是由於大腦在區辨語音及處理語音結合規則上有困難,因此孩子認為語音間沒有什麼差異,甚至無法拼出正確的音。另外,有一些孩子因為口腔靈活度較差,以致於習慣用簡單的語音說話,或是語音發生扭曲的現象。卓詩于 語言治療師進一步表示,母音就算說得不是很正確(例如:「袋子」說成「大子」),旁人也能容易猜出意思。子音就不同了,只要說錯了(例如:「袋子」說成「蓋子」),意思很容易被誤解。所以被家長帶來做語言治療的孩子,大多數是在子音上出了問題。有一個四分法則可以參考:一歲半孩子的語言裡約有四分之一的內容可被陌生人理解,二歲孩子或許有四分之二,三歲大概有四分之三,到了四歲就應該可以全部都被理解。如果孩子沒有上述的發展,就可請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或治療。對於有構音(音韻)異常的孩子來說,要放棄用舊方法說話而改用新方法,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夠穩固。家長務必要保持耐心,時時關心,使用鼓勵及讚美的方式,讓孩子有動機為這個新方法努力練習,在快樂中進步。

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

大腸屬下消化道,長約150公分(5~6呎),直徑約21/2吋。大腸分為三部分:盲腸(Cecum):2~3吋。結腸(Colon):又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直腸(Rectum):7~8吋。大腸之主要功能為吸收水分、交換電解質、貯存和排泄糞便。在台灣,據近日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報告,91年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佔各種癌症之第三位。大腸直腸癌之流行病學及病因,大致可歸納為:(一)基因之影響:少數之大腸癌有家族遺傳史,如家族性大腸瘜肉症:透克氏症(Turcot Syndrome)、嘉得氏症(Gardner Syndrome),這些病人不受環境及食物之影響,而隨年齡之增加逐漸發生大腸癌。大約10%的大腸直腸癌是和遺傳基因有關。(二)環境因素:不同地區的發生率不同,其差別可到數十倍之多。非洲之卡達地區發生率為0.6/100,000;美國有些州為32.4/100,000。這些不同並非種族基因不同之影響,不同種族之移民到一新地區,其大腸癌之發生率也會隨之改變。(三)性別:性荷爾蒙可能與大腸癌有關,因更年期前之女性比同年齡男性有較高發生率,其後兩性差不多。(四)大腸炎症: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兩者均易有惡性變化。前者發病後,每多治一年,癌之發生率便多1~2%;後者惡性變化為一般人的20倍以上。(五)膽囊切除後之影響:膽囊為儲存濃縮之膽汁,而膽汁之分泌最後大部分由小腸末端吸收。當膽囊被切除後,膽汁直接經總膽管流入腸道,而膽汁中之次級膽汁(secondary bile)因含致癌物質,進而影響大腸粘膜,增加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特別是右側大腸癌。(六)水質之影響:加氯消毒處理後之自來水,因某些氯化物有致癌作用。同時氯會干擾食物中硒元素之吸收,而後者可以減少大腸直腸癌之發生。(七)食物之影響:食物中脂肪或膽固醇增多時,腸中脂肪酸、膽酸及中性膽固醇皆增加,腸道細菌會將其分解產生致癌物質。油炸食物,脂肪含量愈高、溫度愈高、時間愈長,則突變愈強。另外發現素食者有較低之發生率。約二十年前,讀者文摘即曾報導安息日會之教友較少發生乳房、胰臟及大腸等癌症,此與水煮及素食有關。(八)其他癌症之影響:據統計,乳癌、子宮內腫瘤及卵巢癌患者,亦較易得大腸直腸癌,可能與肥胖及雌激素(Estrogen)有關。大腸直腸癌的症狀:解便習慣之改變。大便出血或糞便潛血。貧血。黏性分泌物。直腸疼痛。腹部疼痛。腹部腫塊。體重減輕。腸阻塞或穿孔。急性闌尾炎病徵。其他較少發生的症狀如淋巴腺侵犯引起下肢水腫、血栓靜脈炎、皮下轉移引起肌皮炎、腸道與鄰近器官間的管及因絨毛腺瘤引起低血鉀症等。大腸直腸癌之診斷:病史。指診檢查。各式腸鏡檢查:肛門鏡、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糞便潛血試驗。放射線攝影:大腸鋇劑攝影。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核磁共振(MRI)。腫瘤血清檢查(CEA)。病理切片、細胞學檢查。愈早期發現的癌症,治療的效果愈好,預後也愈佳。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即使將整段大腸直腸全部切除,通常亦不危及生命,但肛門括約肌的功能關係著正常的社交生活,當面臨要犧牲它時,人生觀也可能隨之改變。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

單側喉嚨疼痛不癒,小心是扁桃腺癌警訊

單側喉嚨疼痛不癒,小心是扁桃腺癌警訊

民眾若發現有單側喉嚨疼痛的現象超過一個月以上,那就要注意是否為扁桃腺癌的警訊。扁桃腺位於我們的後咽部,也就是在舌根部的兩側,在六歲前是鼻喉部最重要的免疫系統,之後就逐漸退化,而人體的免疫機能則被其他地方的淋巴組織所取代。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 沈炳宏醫師指出,扁桃腺也會有惡性變化,稱之扁桃腺癌,通常與酗酒和吸菸有關。扁桃腺癌的典型症狀是單側的喉嚨不舒服,有可能只有一點痛,但這種痛有時會傳到耳朵裡面,或吞嚥時會有異物感,甚至偶爾也有血絲;然而到了末期,則會有劇痛、吞嚥困難、牙關緊閉、出血等症狀;不過有時咽喉也沒有任何症狀,但卻在頸部發現淋巴轉移的腫塊。要確定診斷,則必須接受扁桃腺腫瘤切片,甚至作診斷性的扁桃腺切除手術。沈炳宏醫師表示,在扁桃腺癌的治療上,初期以放射線治療或是手術為主,其效果相當不錯;而末期時則輔以化學治療為主,然重點是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由於口咽部的惡性腫瘤初期時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多數扁桃腺癌發現時大多已經是末期,因此特別提醒民眾,如果有單側喉嚨痛超過兩個星期、口水帶血絲、喉嚨有異物感、扁桃腺大小不一樣、或是頸部有不明腫塊時,就應儘速接受專科醫師詳細檢查,以確立病灶、掌握治療良機。

心臟病患者進行人工植牙的風險評估

心臟病患者進行人工植牙的風險評估

近年來,人工植牙雖然已經取代傳統需要磨鄰近牙橋或配戴不方便的活動假牙,但對於患有心臟疾病的患者要接受人工植牙,〝心〞 仍不免有許多顧慮,想到人工植牙好像要開刀一樣,到底可不可以是民眾不經要提出疑慮的。德威牙醫集團 廖偉民醫師表示,在接受一般的牙科治療時,一些有侵入性的治療過程,如拔牙、洗牙、牙周手術案,會提高血中帶菌的機會。事實上,一般的血中出現少量的細菌,大多是短暫的,而且數量少,並不會造成傷害,而且身體的免疫防衛系統,也會對於一些致病菌產生抵抗防衛的能力。若菌血狀況不斷發生,而且滲入的細菌數量大量增加時,長期累積結果,即會增加慢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因此一些患有全身疾病的高危險群,如有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置換有人工心臟瓣膜或換心等病患,在接受人工植牙前,應先照會心臟科醫師,在病情穩定控制之下再進行人工植牙。在人工植牙手術前,均要預先服用抗生素,以免因細菌感染所造成的感染性心內膜炎。而且也要加強口腔衛生的保養,有牙周病的鄰牙也適當的處理治療。廖偉民醫師進一步說明,許多研究顯示,因牙科治療或人工植牙而引發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機會,並不如想像的多,反而是長期累積無症狀的菌血狀況影響更大。且新一代的人工微創人工植牙方式,使得手術範圍更小、傷口更少,大大提高了其安全性,因此心臟病患者要接受人工植牙將不再是個難題,只需與心臟科醫師、人工植牙醫師妥善配合,一樣可以擁有一口好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