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氣溫驟變不定 易刺激氣喘發作

氣溫驟變不定 易刺激氣喘發作

每當季節轉換、溫差變化大,加上呼吸道感染,就會有許多氣喘病友控制不良,經常往返於醫院門診、急診之間。事實上,氣喘盛行率在許多國家都有上升的趨勢,因而造成全球性之健康問題,台灣地區也不例外。氣喘是由於支氣管壁及小支氣管壁的肌肉收縮,造成氣管的部份阻塞,因而出現喘鳴及呼吸困難的現象,通常是由於對空氣或食物中的某些物質過敏而引起。其發作可能非常迅速也可能是緩慢出現,症狀不是很嚴重時,會自行緩解或是經過適當的治療而恢復。但是急性惡化時可能非常嚴重,若未給予有效的治療也可能會致命。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大里仁愛醫院胸腔內科 - 王瑞欽醫師表示,氣喘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的,除了本身或家族特殊的過敏體質佔重要的地位之外,很多環境因素也會刺激引發氣喘,如家塵、徽菌、空氣污染、花粉、吸入刺激性化學物質如香煙等等,台灣平均每10人就有1位是氣喘病患,而根據很多統計結果,氣喘人口還在逐年增加當中呢!可見我們迫切需要改善環境。此外,像感冒或其它病毒感染,氣溫驟變,都會刺激氣喘發作。王瑞欽醫師指出,如果能儘量避免以上所提到的引發氣喘之因素,氣喘人口應該會減少。  氣喘症狀包括咳嗽、呼吸困難,無痛性胸部緊迫感及各種程度的喘鳴。嚴重發作時會出汗,脈博增加及高度的焦慮,更嚴重時臉部及嘴唇會發紫,這些症狀的表現會因人而異。治療上,藥物控制效果很好,另外也有噴霧式和吸粉式的支氣管擴張劑,只要按照醫生的指示使用,氣喘並不至於嚴重。至於氣喘能不能根治?王瑞欽醫師表示,大約有1/3的小兒氣喘長大了會痊癒,仍有相當多的氣喘病患需要長期追蹤治療。入春及中秋節過後天氣變化大,都是氣喘的好發季節,希望大家提高警覺,提早做好預防工作。  如何預防氣喘發作呢? 一、遠離過敏原:家裡打掃乾淨(家俱擺設盡量簡單);被套、枕頭、床單經常清洗;不使用地毯;不要飼養有毛寵物或接觸絨毛、布玩偶。二、除遠離過敏原外,還需注意以下之事項:不去人多及空氣不好的地方;避免感冒;少吃冰冷食物;運動前15分鐘先做暖身運動;保持心情輕鬆愉快,避免太緊張、大聲吼叫。   最後,王瑞欽醫師提醒民眾:為了提昇氣喘病患照護品質,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並適時有效控制病情,必須遵循六項氣喘處置的計劃將可達到有效的控制氣喘: 1. 需與醫護人員密切配合,發展良好的醫病關係。 2. 利用臨床症狀記錄及肺功能測試以評估及監測氣喘嚴重度。 3. 避開氣喘誘因。 4. 建立個人長期氣喘處置之藥物治療計劃。 5. 建立急性發作的處置計劃。 6. 定期的追蹤照護。

改善更年期抑鬱 需配合運動、調整飲食

改善更年期抑鬱 需配合運動、調整飲食

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腎虛的狀態日益明顯,導致調控月經與生育的沖、任二脈經氣衰退,再加上此階段的婦女正處於空巢期,面臨著子女成長離家或從職場工作退休等等事件,情緒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與環境的影響而時常起伏不定,如此會帶給周遭家人和朋友諸多困擾,面對這種情緒的變化,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 - 黃慧君醫師表示,中醫向來認為與肝氣鬱結有關。 在中醫文獻上並無此病症之名稱,依臨床表現應歸屬於古代中醫之“臟躁”、“鬱證”等病的範疇,對於此病症的治療大多使用補腎調肝的方法,但是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這種治法,黃慧君醫師指出,有些人反而要用寧心安神或是補養脾胃來作調理,像是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及天王補心丹等都是常用的方劑,中醫師會依據個別的體質與所表現的症狀,經過整體的考量評估來制定處方,這便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此外,不喜歡服用藥物的婦女,也可以藉由穴位的指壓或針灸,調暢全身的氣血,進而舒緩部分身體的不適。 中醫的治療著重於症狀的緩解,因此服用藥物一段時間之後即可減量或是停服。黃慧君醫師建議各位婦女,不論您使用何種方法來治療,一定要配合均衡的飲食與適當的運動,這才是平順度過更年期的不二法門。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檢查?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檢查?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若有下列情形者,建議應該接受大腸鏡檢查:● 有懷疑大腸癌之上述症狀者。● 潰瘍性大腸炎之患者。● 年紀大於五十歲,大便潛血反應陽性者。● 曾經罹患大腸腺瘤、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之患者。● 家族史有大腸癌、遺傳性多發性腺瘤、遺傳性非多發性腺瘤及大腸直腸癌在接受大腸鏡檢查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大腸排空準備,也就是將大腸內殘餘的糞便完全清除。若能做到完善的大腸排空,則可減少病患接受大腸鏡時的不適感,同時更重要的是,可降低大腸息肉及早期大腸癌的誤診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張君照醫師指出,目前大腸癌的檢查,各大醫院大多採用電子內視鏡,其長度約130至160公分,可由醫師單人操作,或者加上一位助手採雙人操作。此外,目前世界上的趨勢逐漸採單人操作,單人操作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大腸過度伸長及插入時過度用力所造成的疼痛感。目前有所謂的「無痛性大腸鏡檢」,其實是以麻醉的方式,使患者暫時失去意識,以減少疼痛不適感。不過,「無痛性大腸鏡檢」也有其缺點,包括1.因麻醉所造成之心肺功能抑制;2.因病患不會反應疼痛感而相對增加腸穿孔之風險;3.必須自付麻醉的費用。大腸癌可治癒嗎?張君照醫師表示,大腸癌依照癌細胞侵犯的程度可分為四期,第一期可侵犯到大腸壁的肌肉固有層,第二層侵犯整層的腸壁、腹膜及附近相鄰的器官。以上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大腸癌,均沒有淋巴結的轉移。第三期為侵犯整層大腸壁並有淋巴結的轉移,第四期則為遠處器官的轉移,例如肝、肺等。大腸癌各期的五年存活率約為八十五%,六十%、四十%及五%。所以可以了解到,大腸癌愈晚期其治癒情形愈差。近年來在日本的研究發現,若是早期大腸癌只侷限於黏膜處,可以經由內視鏡黏膜切除術來治療,其治療率高達百分之百,而且病患不需要接受外科手術切除一部分的大腸,可維持正常生理狀態。但若有淋巴結的侵犯,則必須接受化學治療或合併放射治療。「預防勝於治療」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預防及治療大腸癌的不二法門。目前有許多研究發現,第二型環氧化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所以有許多臨床試驗正在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阿斯匹靈,來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及大腸息肉變大。此外,多吃青菜蔬果以及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更是重要。張君照醫師提醒,屬於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息肉或是只侵犯黏膜層的早期大腸癌,則可經由內視鏡治療,達到良好的預後效果。

懷孕做愛可能引發早產?醫師:不致於

懷孕做愛可能引發早產?醫師:不致於

妊娠期間的性事,自古以來常被壓抑隱晦,認是不可作,甚至不可談的禁忌,果真是如此嗎? 在二十世紀的現代雖然民風已開卻還是有許多人心存畏懼,不敢做、不敢談、最可憐的是不敢問。事實上經過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正常懷孕期間之性生活不僅沒有妨害,反倒是有很多的婦女因生理上的改變,在此期間領受了前所未有的性歡娛。臺安醫院婦產科 - 陳思銘醫師表示,性活動在妊娠期間之所以被視為禁忌,是因為在以往它被認為是可能造成流產、早產、早期破水甚至羊膜炎的主因。造成這種誤解的理論基礎在於下面幾種可能的機轉:有人認為精子可能攜帶細菌經由性行為從子宮頸傳遞到羊膜,造成絨毛羊膜炎隨後引發早產。更有人認為精液裏含有前列腺素;此物質可引發子宮數縮,因而造成早期宮縮形成早產。另外性行為所造成的情緒及身體上的壓力,也可導致過度生產兒茶酚胺而引發子宮收縮。以上這些臆測的機轉之所以引發爭論,並且未成為事實即被接受,是因為它們缺乏有力的科學證據,並且樣品的採樣也頗有爭議。陳思銘醫師指出,事實上近幾年較完整且有說服力的研究報告已證實了身體健康的男性與正常孕期中的女性可以有適當的性行為,而不致於引發任何危害完整孕期的危機。在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及人類發展部指導下,芝加哥大學與愛荷華大學聯合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早產與孕期最後四週的性活動中男性的上位姿式可能有關:也就是說在統計學上有意義,至於在孕期最後四週因早期破水而引發早產則與性高潮似乎有關(不管有無實際的性行為),性交次數與早產無關,但如婦女陰道有不正常菌株寄宿而有頻繁性交則有關。以上是一九九二年所發表的報告,到一九九三年芬蘭賀爾新基大學發表了另一篇研究報告,報告裏指出根據他們的統計調查,身體健康正常的初產婦在孕期中之性生活並不會導致陰道炎因而引發早產。一九九四年牙買加發表了一篇探討該國胎兒周產期死亡原因的研究報告,文內提出胎死腹中與性交次數無關。在臨床上只有少數的情況下醫師會建議孕婦暫停或節制性行為:一、有習慣性流產歷史的孕婦,二、有子宮頸閉鎖不全的情形,三、產前出血或發現前置胎盤,四、有早產的徵象,五、早期破水,六、性伴侶有性器官疾病而不使用保險套,七、孕婦有陰道炎,其他有些重大疾病如嚴重心臟病、高血壓或者動靜脈血管畸形等等都須要會診醫師做審慎的評估。陳思銘醫師說,理論上來說絕大部份的孕婦都有健康正常的妊娠期(或許少部份有些小問題),只要不諱疾忌醫也都可以從醫師處得到幫忙,因此如何破除迷信禁忌,維持健康美滿的孕期性生活使夫婦感情得以甜蜜和諧已成為現代夫妻所必修的課題。

別忽略「亂經」隱藏「子宮內膜癌」警訊

別忽略「亂經」隱藏「子宮內膜癌」警訊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婦女更年期及停經後,其腫瘤惡性程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指出,90%子宮內膜癌患者皆合併有異常陰道出血現象,因此在沒有使用任何荷爾蒙的情況下,若有更年期及停經後的異常出血、月經不規則、經期有異常大量血塊等現象時,就應即時就診查明原因。此外,子宮內膜癌其他可能出現的異常症狀還包括,帶有血絲及異味的分泌物增多、腹痛、子宮積膿、貧血等,且子宮內膜癌的後期患者體重會無故減輕,但亦有5%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並無特異症狀,只有在例行婦科檢查中發現子宮內膜有增厚的現象。早期在台灣子宮內膜癌比卵巢癌少,不過近年來在飲食西化與生育減少的影響下,子宮內膜癌已有增加趨勢。形成內膜癌的危險因子有:未有生育婦女、不孕或月經不順者、停經年齡延後者(大於52歲)、肥胖之婦女(身體質量指數≧26.5)、卵巢腫瘤而導致動情素未合併黃體素者、糖尿病或高血壓者、使用抗癌藥物Tamoxifen者。直至目前為止,子宮內膜癌仍沒有理想而有效的篩檢方法,不像子宮頸癌可利用子宮頸抹片檢查來篩檢。但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表示,近十幾年來臨床發現,利用『經陰道超音波檢查』來偵測掃描子宮內膜的血流量及厚度,是對子宮內膜癌篩檢與診斷的突破性新方法;若內膜增厚到一定程度,立即採子宮內膜切片也是診斷子宮內膜癌最有效的方法。此外,子宮內視鏡檢查更是近年來診斷子宮內膜癌的『最新利器』,因子宮內視鏡檢查不僅能確定病變的位置和範圍,而且能在內視鏡下做切片檢查,使得子宮內膜瘜肉、子宮內膜肌瘤及子宮內膜癌等更易診斷確定。  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特別提醒中年婦女,飲食方面儘量少吃高脂肪食物與保持不過重身材,乃是防癌重點之一;如過亂經超過2、3個月以上,且藥物治不好時,即應就醫診察以確立病灶。另也呼籲婦女朋友每年固定接受子宮抹片檢查的同時,也可請婦產科醫師為您利用『經陰道超音波檢查』來掃瞄子宮內膜及兩側卵巢,以利早期發現病灶及時治療。

電腦族下背痛纏身 建議加強腰部支撐

電腦族下背痛纏身 建議加強腰部支撐

長時間使用電腦民眾要小心下背痛來找碴,奇美醫院神經外科 - 王哲川醫師表示,最近在診間常常發現下背痛的病人有增多的趨勢,詳細詢問病史發現很多都是電腦族。使用電腦的族群常常都是一坐下去就是一整天,起來的時間大概只有上廁所的時候,而泡網咖的人更是大宗。王哲川醫師指出,背痛可能和肌肉、韌帶、椎間盤突出及脊椎退化有關,而長時間的姿勢不良者更是屬高危險群。下背痛除了上述的姿勢不良外,診間常遇到的是粗工、農漁民等需持續搬運重物,沒有適度休息下,症狀最為嚴重,正確的搬運姿勢應要先蹲下,抱穩物品後再起身,並儘量把物品接近身體,減少不必要的背部負荷。職業病方面,要久站的百貨公司專櫃小姐、久坐的電腦族或接線生,因固定同一姿勢造成者不乏其人,王哲川醫師建議平均半小時變更一下姿勢,工作常要站立者不妨改穿平底氣墊鞋,雖外觀沒有高跟鞋漂亮,卻能有效分散腳部受重力量,久坐的上班族則可購買護腰,填補腰部和座椅間的空隙,發揮支撐作用。熱愛運動的民眾也要注意,熱身不夠就下場是運動傷害的主因,過於激烈的衝撞運動如橄欖球、跳躍頻繁的籃球及排球更要確實熱身,不要逞強傷身。王哲川醫師強調,了解並查出病因是治療的基礎,治療方法有復健、服藥、手術等多種,同時注意正確的工作姿勢,就能獲得理想的控制。若醫師評估需手術者,也不用忌諱手術,適當及適時的治療才是下背痛最好的對策。

息肉大小與大腸癌有關?

息肉大小與大腸癌有關?

大腸癌依據其外型及發生機轉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隆起型惡性腫瘤,第二類為扁平或凹陷型惡性腫瘤。由於前者佔大腸癌的大部分,且是由大腸息肉轉化而來。後者與基因突變有較密切關係,可能是直接經由黏膜細胞的惡化而發展為大腸癌。總之,大腸癌的發生主要和年紀、飲食及生活習慣、炎性大腸病(如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疾病)、遺傳等因素有關。常見大腸癌的症狀,包括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裡急後重、腹脹、腹部摸到腫塊、貧血、體重減輕,但必須注意的是,早期大腸癌幾乎完全沒有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君照醫師提醒,對於大腸癌高度危險群,必須接受大腸癌的篩選。大腸癌的篩選大多採用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再加上乙狀結腸鏡的檢查,但是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告,若只做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及乙狀結腸鏡的檢查,仍有二十五%的患者無法發現已罹患大腸癌。張君照醫師指出,因為有一部分大腸癌發生的位置,是在右側的大腸(包括升結腸及盲腸),而乙狀結腸鏡的檢查無法深入此處。此外,根據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的報告,近年來,右側大腸癌的發生率有相對增加的情形。所以,大腸癌的篩選必須依賴完整的大腸鏡檢查。雖然下消化道鋇劑雙重造影,也可做為大腸癌的篩選,但其缺點是,對大腸息肉或早期大腸癌的檢測率低於大腸鏡檢查,且無法取出病灶組織,進一步做病理切片檢查。息肉大小與大腸癌有關嗎?根據研究,大腸息肉轉變為惡性大腸癌的機會,與息肉大小有關,息肉愈大,罹患惡性大腸癌的機會也愈大。若息肉小於二公分,有八~十五%機會可能轉變為大腸癌,息肉為二公分及三公分以上者,為大腸癌的機會分別為十四~二十二%及二十一~三十三%。張君照醫師表示,所以若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最好能取出部分組織或接受大腸鏡息肉切除術,做完整的病理切片檢查,以判斷是否有惡性大腸癌存在及癌症侵犯的程度。

護眼行動要趁早 把握黃金治療期

護眼行動要趁早 把握黃金治療期

看電視、打電腦已成為現代兒童最常見的休閒娛樂,再加上缺少適當的戶外運動,也導致學童近視比率,居高不下,國內學童的近視比例,在2005年首次超越了日本,成為亞洲第一。根據教育部九十六學年度視力不良率的統計,七歲學童的視力不良率為百分之十九點六,十二歲學童則高達百分之六十一點八。花蓮慈濟醫院眼科許明木醫師表示,斜視、弱視是學齡前幼兒最常見的視力問題,不透過檢查很難發現。據調查,平均每二十五名小朋友就有一人患斜弱視,尤其是兩眼視差較大,或高度散光的孩子,一旦錯過了七歲前的黃金治療期,就很難恢復。 護眼行動需要從小做起,除了多讓眼睛休息,許明木醫師建議,孩子要盡量少接觸傷眼的電子產品,每天補充足夠的深色蔬果,都有助於孩童的視力保健。今天晚上九點半至十點,許明木醫師也將在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中,與主持人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探討兒童視力保健問題。在節目中,曾為弱視問題所苦惱的小學生陳小妹及家長將現身分享他們的故事。同時也將有眼科團隊的醫師在節目中接受民眾電話諮詢,歡迎民眾踴躍來電。

30~49歲女性看過來!把握免費乳房超音波篩檢

30~49歲女性看過來!把握免費乳房超音波篩檢

楊小姐47歲,育有二名子女,且哺乳皆超過一個月,之前有乳房纖維囊腫問題而在醫院追蹤。但平常忙於工作,住家又地處偏遠,幸有臺北市衛生局指揮轄下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至臺北市各區進行98年度社區整合性預防保健服務篩檢,其接受乳房超音波篩檢時,發現疑有1.5公分腫瘤,經建議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手術後病理報告為良性,於是楊小姐放下心中的塊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任盧瑞華說,在臺北市,乳癌已經躍升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估計每年約有1,000名女性罹患乳癌,主要集中在30 ~70歲年齡層,根據臺北市衛生局資料,去年陽性個案確診率約為4%,其中50~69歲以乳房攝影為主,而30~49歲以乳房超音波為主。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97年度支援乳房超音波篩檢(63場,2,139人)結果顯示,在30~49歲女性族群中,有常規乳房檢查的比例約為25%,低於50~69歲族群40%。臺北市衛生局今年將特別提供經費給臺北市30~49歲女性,一年一次乳房超音波篩檢,有意願檢查的女性,可在整合性篩檢、複合性篩檢、搭關懷列車或自行前往醫院乳房特別門診進行檢查。盧瑞華說,市立聯合醫院有6,000名額,執行期間至今年12月中旬。

卵巢腫瘤當心扭轉 造成組織壞死

卵巢腫瘤當心扭轉 造成組織壞死

卵巢腫瘤約有80%至85%為良性,其中45歲以下女性卵巢癌惡性比例大約為1/15(6.7%)。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任陳星佑表示,雖然大多卵巢腫瘤是良性的,也多半沒有症狀,有些甚至是週期性出現並自然消失,諸如黃體瘤、功能性囊腫(生理性囊腫)等,然而卻可能由無害或在很短期間內變成有害,卵巢扭轉便是一個例子。陳星佑指出,卵巢在身體裡是由一些韌帶所支撐,以便於維持在固定區域。但由於支撐的韌帶並不像鋼索一樣堅硬,因此卵巢在腹腔內仍然是屬於可以浮動的。在正常情況下,卵巢因為各種原因而旋轉,之後均可再轉回原位。若原來就有卵巢腫瘤的婦女(通常大於5公分),因為激烈運動(如搖呼拉圈、性行為)、衝撞(如車禍)或未知…等原因,而造成卵巢旋轉後,無法回復到原來位置,則稱為卵巢扭轉。卵巢因為扭轉造成血液循環受阻,將使卵巢組織變得腫大,最後因而壞死。卵巢扭轉最常見症狀即為單側急性下腹痛,且疼痛感與時俱增(因為卵巢會隨著時間而更加腫大)。病人不會有陰道出血及發燒等症狀。若是早期血液循環尚未完全阻塞時,可以考慮施行復位術(detorsion),同時施行卵巢瘤切除術及卵巢固定術(oophoropexy),以預防未來再發生扭轉機會。但若組織壞死、擔心復位後原本阻塞的血管裡血栓回流而造成栓塞,則應考慮施行全卵巢切除術。卵巢扭轉是一個難以預防的疾病,若能早期發現,則保留卵巢機會便會增高,陳星佑建議,已知有卵巢腫瘤的病人(尤其是大於5公分),除了應該定期追蹤是否逐漸變大外,平常也應特別小心,若出現腹痛症狀,應盡早就醫,以免錯失良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