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外食健康「酸」的快 先從喝水「鹼」負擔

外食健康「酸」的快 先從喝水「鹼」負擔

工作忙碌壓力大,加上三餐經常外食,儼然已成為都市人的生活型態。根據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調查,2008年外食人口的飲食習慣,發現有36%的人每天吃超過5份肉,10%每天吃超過10份肉。這樣大量攝取肉類的失衡飲食,已經造成多數民眾體質「酸化」現象。當人體的pH數值處於6.9~7之間,是屬於偏酸性體質,此種狀況下,人較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嚴重還會引發癌症。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澤文正曾找過100個癌症病患者抽血檢查,結果全部病患血液都呈偏酸性的反應,可見酸性體質是疾病之源。要改善酸性體質,使身體的體液能維持弱鹼性,我們不能忽略人體組織成份有三分之二是水份,水是參與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只有透過水的稀釋和循環作用,我們所攝取營養素才能被人體吸收。喝水是最簡單、有效又省錢的養生方式,特別是小分子團的水,較易於人體吸收。一般常態的水約8~12個水分子集結,經過電解處理後,可將水分子團打散變成5~6個水分子,此時水的pH值至少可達8.5以上,即可定義在“鹼性水”(一般礦泉水pH介於7~8之間為弱鹼性)。根據日本研究文獻指出,每天飲用1000mL鹼性離子水連續2週,結果腹部疾病、腸內異常發酵、腹部膨脹感、慢性腹瀉、便泌等疾病的綜合改善度為:明顯改善12%、改善24%、稍微改善52%、普遍12%,稍微改善以上的有效例共計為88%。日本九州大學1997研究也指出,電解還原水確實能消除人體致病的自由基,並且具有保護遺傳基因DNA免受氧化損傷的功能;但鹼性需達pH9.0以上才有顯著的差異性,鹼性數值過高(pH10以上)可能會有食用安全上的疑慮,所以 pH介於9.0~9.5是最適合人體的鹼性。要改善體內酸化環境,找回健康身體,除了包括生活作息應避免抽菸、喝酒、熬夜,養成運動習慣,均衡攝取各種食物,多吃高纖及偏鹼性食物,不妨先從喝水為身體「鹼」輕負擔!

表揚結核守護天使 3/24宣導世界結核病日

表揚結核守護天使 3/24宣導世界結核病日

臺北市近十年來結核病管理個案數由1800多名降至900多名,屢創結核防治佳績,為響應3月24日「世界結核病日(World Tuberculosis Day)」全球宣導活動,特於2009年世界結核病日當天上午8時30分,在市政府沈葆禎廳,舉行大型宣導活動暨抗結核守護天使表揚,歡迎全體市民共襄盛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結核病防治組護理長謝英慧說,臺北市去年開始配合疾管局政策,全力推動前瞻性潛伏結核感染治療,並且以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幾乎無服藥副作用的族群-12歲以下兒童接觸者為第一優先保護對象。同時,配合執行「直接觀察預防治療法:directly observed preventive therapy,DOPT」,目前計畫推動所需各項配套措施已建置完備,總計去年至今已有61位12歲以下之兒童接觸者加入潛伏結核感染治療行列。為此,今年世界結核病日市府大型宣導活動中,特邀約12歲以下兒童族群,共同參與動漫畫競賽。當天現場有頒獎活動,第1名有等值2萬元獎品,第2名有等值1萬元獎品,第3名有等值8仟元獎品,希望能藉由兒童參與,將結核病防治觀念落實於小朋友心底,為世界衛生組織推動「結核病十年減半」打下深厚基礎。相關問題歡迎洽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結核病防治組,將有專人為您服務。洽詢電話:23703739轉1821~1833。

駐守玉慈五年 麻醉科醫師董民基真情分享

駐守玉慈五年 麻醉科醫師董民基真情分享

如果手術是一次的航行,麻醉科醫師就是航程中的領航員,外科醫師則是船長,攜手合作幫助病人安穩度過病苦。病人在手術時,麻醉醫師讓病人在手術中睡著,並在手術過程緊盯生理監視器,維持病人的呼吸、心跳、血壓,還有大腦和腎臟功能,最重要的是,讓病人在手術後安然醒來,回到現實的世界。 在一般大醫院通常有多個手術房,也有多位麻醉醫師。單一手術室裡的團隊編制,有主刀的外科醫師、住院醫師、麻醉醫師與麻醉護士,但是,在玉里慈濟醫院裡,五年來,就只有一位麻醉科醫師,董民基醫師獨自一人負責各種常規與急診手術麻醉。儘管負擔的工作量沉重,還有二十四小時「有刀必上」的壓力,他依然甘之如飴地盡本分,以病人為第一。 來自台北的董民基醫師,高雄醫學院畢業之後,輾轉待過許多台北的醫院,經歷SARS危機後,由在馬偕醫院認識、相交二十年的好友,也就是在花蓮慈院麻醉科服務的李毅醫師引薦下,遠離繁華的都會,到玉里小鎮行醫。 李毅說,發生SARS時,董民基醫師是被隔離醫院中唯一的麻醉科醫師,因為需要幫危急的感染者插管,相對被感染的風險也是最高,而他也真的在那過程發過燒,幸好後來沒事,歷經生死的考驗,董醫師對生命與行醫者的責任有新的體悟,因此決定到東台灣的玉里小鎮奉獻良能,在二OO六年慈濟海外義診活動,他也遠赴印尼發揮大愛。 玉里慈院張玉麟院長分享他和董民基醫師在印尼義診的點滴,他說,當時負責唇裂合併有額裂的病人,但因設備老舊,因為額裂的手術比較困難,曾一度放棄就不做了,但實在是不忍唇額裂的孩子受苦,兩人決定放手一搏,就這樣試成功了。 今天(23日)晚間晚上九點半至十點,在大愛電視台由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主持的現場節目「志為人醫守護愛」,將邀請玉里慈院的麻醉科醫師董民基娓娓道出他五年來,駐守玉里鎮上的心情點滴,也探討麻醉專業議題;同時還有八位醫師現場接受電話call in,提供鄉親健康諮詢服務

免費胸部X光篩檢 保護您我遠離結核

免費胸部X光篩檢 保護您我遠離結核

胸部X光是診斷肺結核的重要工具,除可早期發現病灶,降低社區民眾互相傳染的可能性,研究顯示有效防堵1位結核個案可減少10至15人被傳染的危險性,「胸部X光篩檢」判讀快,經濟又實惠,除了可維護自身之健康,也可減少身邊親密家人、朋友感染肺結核的機會。 衛生局為保障市民健康,特別響應每年3月24日世界結核病日,於「臺北市政府1樓西側大門右側」、「湖田里辦公處」、「文山區老泉里埤仔湖福德宮」、「內湖區內溝里七星生態館康樂公園旁」、「萬華區中正國宅銀髮族服務中心」、「新聚里民活動中心」、「翠山里辦公處」增列免費胸部X光篩檢站,有意願之民眾可依公告服務時間逕行前往設置地點。衛生局提醒市民如果發現有咳嗽、胸痛、體重減輕、倦怠、食慾不振,發燒、咳血等症狀時切勿驚慌,立即至醫療院所就醫照X光、驗痰以排除結核感染之疑慮,「結合關心,遠離結核」。

高效能抗愛滋 可控制病毒、重建生活

高效能抗愛滋 可控制病毒、重建生活

自從1987年全世界使用第一個抗愛滋病毒感染藥物後,相關愛滋病毒藥物臨床研究與研發試驗就不斷地在進行著。經由這些抗愛滋病毒藥物作用,控制病毒複製,患者免疫系統得以重建,也減少伺機性感染症發生,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藥劑科藥師陳秉弘表示,現階段愛滋病治療是以三種至四種不同抗愛滋病毒藥物組合為主,稱為高效能抗愛滋病毒治療(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或者稱為雞尾酒治療。其組成包含兩種核酸反轉錄抑制劑,併用一種非核類反轉錄抑制劑,或併用一種蛋白抑制劑的抗愛滋病毒組合。他說,從國內外使用經驗和觀察研究發現,患者在服用藥物後,可以大幅降低血漿裡的病毒量,升高CD4淋巴球數,一旦CD4淋巴球數提升後,伺機性感染症發生就會下降。因此,高效能抗愛滋病毒治療確實讓病症轉變成為一個長期、可控制的慢性疾病。陳秉弘指出,由於抗病毒藥物必須長期且按時服用,患者如不按時服用藥物,造成血中藥物濃度不足,病毒容易對藥物產生抗藥性,如此一來,便會減少往後可供選擇藥物機會。因此,為了加強藥物使用的遵從性,在開始投藥前,應先充分溝通後,選擇最適合的藥物,以最方便、最有效、副作用最少的藥物組合,達到長期控制病毒複製、恢復免疫功能目的。他還提到,國內近幾年來靜脈毒癮者感染愛滋病毒累積人數大增,藥癮者可藉著參與「美沙冬替代療法」來降低感染愛滋病毒風險。值得注意的是,若是合併有感染愛滋病毒的靜脈毒癮者,因為某些抗愛滋病毒藥物會降低美沙冬濃度,所以美沙冬劑量必須調整增加,才不會引起鴉片戒斷症狀。「預防愛滋有一套、健康幸福一把罩」,陳秉弘最後再次呼籲,要有忠實單一性伴侶,並且正確、全程使用保險套,不要與他人共用被血液污染的針具與稀釋液,最好不要有注射海洛因或服用成癮藥物,才是預防愛滋病不二法門。

髓緣真奇妙 慈大公衛系友愛接力

髓緣真奇妙 慈大公衛系友愛接力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推動幹細胞捐贈十五年多來,時有夫妻檔、親子檔相繼捐髓,或因髓緣而起姻緣的美談,最近獲配對成功捐髓的林建男,不僅是慈濟大學公衛系的校友,而且是同班同學中的第三位捐髓者,病房內成了小型同學會,當場還有人發願希望下個髓緣是「自己」。 六年前畢業的慈大公衛系校友剛完成抽取骨髓幹細胞手術,是在八年前與同學一起參加在慈大校園舉辦的驗血活動,沒想到幾年後,他是同學中第四位配對成功的人,其中一位同學因為健康因素沒捐成,三人全是骨髓幹細胞捐贈者,他們也是衛生署長葉金川的學生。 第一位在九十二年捐髓的林裕昌也是同時和林建男參加校園驗血的同學。喜愛運動的林裕昌經常在陽光下奔馳,有著健康的小麥色肌膚。在校時便接到配對成功的消息,靦腆的他並無太大的情緒起伏,當時只是因「未知」有點緊張,但也強調這絕對不會動搖他捐髓的意願。百分百的配合態度,轉眼間已捐髓七年,強健的他在工作崗位也有不錯的表現。 在去年捐髓的蔡蕙馨目前就讀慈大公衛研究所,得知同學林建男接棒,這兩天更是天天到林建男病房分享、打氣。健康開朗的蔡惠馨平常就有捐血的習慣,得知配對成功後,便停止捐血,並暫緩塑身計畫,努力進補,希望給受髓者最好的幹細胞。 蔡蕙馨還記得她到幹細胞中心的第一個問題是「要配對成功怎麼這麼容易?身邊有好幾位朋友都捐贈過了!」沒想到在她捐髓不到一年,就輪到林建男,而且學校與醫院相鄰,只要沒課就可以到病房探視,特別是林建男住院第一晚,病房擠滿同學,好像小型的同學會。 另一名在大愛電視服務的同學黃思齊也在第二天林建男捐完髓後,趕到病房探視,林建男還發願下次若輪到黃思齊捐髓,他要專程到花蓮鼓舞黃思齊。同學間的深厚情誼在談笑間流露。 這次陪同林建男來捐髓的還有他的父母,他的姊姊因為在花蓮慈院護理部服務,家人也因此團聚。他的父母親是在他就讀慈大時,開始接觸慈濟,父親已是慈誠隊,母親是環保志工。他的母親雖然得知兒子要捐髓有些憂心,但還是抱持鼓勵與支持的態度,而且日後也可能因為兒子捐髓的經驗,參與骨髓捐贈關懷志工行列。全家人更誠心祝福受髓者早日恢復健康。

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

隨著國民的人口老化,患攝護腺癌的病患在近年有快速增加的趨勢。可能造成國內攝護腺癌發生率遽增的原因包括:飲食習慣的改變、健康檢查的普及,此外廣泛使用血液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及肛門指診等,也對醫師在判別攝護腺癌時有很大的幫助。為了早期發現攝護腺癌,現時的共識為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需測量血中攝護腺特定抗原值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民眾若有攝護腺癌的家族史則須提前於40歲時接受檢查。除了作一般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檢查外;我們還可以測量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對於攝護腺特定抗原介於4與10的患者,我們可以利用血中游離攝護腺特定抗原與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比率來增加診斷的準確度。

慈育天使團隊 大獻愛心小番茄

慈育天使團隊 大獻愛心小番茄

一粒麥子基金會(台東基督教醫院創設)十八日收到「慈育天使團隊」捐贈的四箱愛心小番茄,打開一看,顆顆晶瑩澄亮。趁著新鮮,即刻分成小包裝,送往基金會的十四個老人日托站、迦南中心弱勢家庭兒童課業輔導班,把捐贈者的愛心傳送給長輩、學童。「慈育天使團隊」的陳小姐表示,他們是一群在高雄工作的醫護人員,因志同道合而成立「慈育天使團隊」,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日前在Yahoo!奇摩公益看到一粒麥子基金會的需要,心有所感,而向嘉義的農民朋友訂購目前正盛產的小番茄四箱,送給一粒麥子基金會。訂購時,他們沒有殺價,以平實的價格交易,既幫肋了農民,又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可說是一舉兩得。訂購時,還特別挑兩種不同的口味,一是紅亮的聖女小番茄,另一是橘色的聖嬰小番茄。這些番茄,大部份都送到十四個老人日托站,五分之一箱送至迦南中心弱勢家庭兒童課業輔導班。當天下午,課輔班學童正在上品格教育「專注」的課程,授課老師以手搖鈴搭配音樂的律動方式,培養小朋友「專注」的能力。寄來的小番茄適時提供了小朋友休息時的水果點心。老人日托站部份,則是當作第二天午餐加菜的水果。「這兩種番茄,口感有些不同,可是都很新鮮、很好吃!」吃過番茄的長輩及學童讚不絕口,並一再表達感謝。一粒麥子基金會從2002年起陸續在台東、花蓮兩縣展開老人、兒童、青少年的關懷服務。今年一月下旬,在Yahoo!奇摩公益的協助下,在該平台開啟「兒童閱讀計畫」、「弱勢家庭兒童課業輔導班」、「老人日托服務」的勸募活動,以捐款、捐物資的方式,企圖在景氣低靡的大環境中,開闢另一條募款管道,歡迎民眾上網(http://tw.charity.yahoo.com/org_project.html?org_id=127)響應,或是電洽愛心專線(089)310000,謝謝!

準醫師志工 服務社區開步走

準醫師志工 服務社區開步走

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大力推動下,國內醫學系學生將提早走入社區,服務臺北市民,今後將有許多「準醫師志工」,投入臺北市公衛服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北醫學大學今天共同簽署學生公共服務合作備忘錄,今後北醫學生將首開先例,隨同衛生局所屬健康服務中心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在社區推動多元健康服務,包括家訪、關懷弱勢,提早學習人際溝通技巧。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相信健康服務中心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在指導學生過程中,將能不斷提昇服務品質,增進創新服務能力,讓官學間可以相輔相成、互助合作,對社區民眾、學生、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可謂是一舉數得、創造三贏。臺北醫學大學自去年3月起,開始參與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於社區執行的健康服務。參與同學們表示,在健康服務中心服務過程中,除了可以得到課程以外的知識與技能,並且可以更了解自己,進而自我肯定、學習如何維持良好團隊合作關係,學會彼此相互尊重、學習對自己行為負責。因此於97年9月起,這項學生服務學習,由原有的信義區,拓展到萬華區、大安區、中正區,由此四區開始實施「臺北市健康服務中心公共服務學生關懷健康弱勢者服務試辦計畫」。97年9月開始,臺北醫學大學學生於此四區進行公共服務877人次,總服務時數3398小時。服務內容包括:陪伴關懷健康弱勢民眾、協助執行衛生教育宣導及社區民眾健康篩檢、支持慢性病患建立健康生活型態、製作及整理社區健康服務文書資料…等。98年1月針對已於健康服務中心進行公共服務的北醫學生,隨機抽樣40位進行問卷調查,超過九成以上學生表示,參與此計畫後,在學習過程中,會隨時自我檢討並致力追求改進、開始想要將所學貢獻於社會、比較能熱忱面對所有事情、對於未來投入的工作職場及生涯規畫將更積極。臺北醫學大學學生服務學習導入各服務中心,激發公共衛生護理人力更能積極學習創新服務動力,健康服務中心所提供的服務場域,也讓學生們在學期間更能確切面對許多公共衛生健康促進實務面,展開自己專業學習計畫,讓彼此雙方所學與實務相輔相成。

治療結核病 需持續服藥六個月以上

治療結核病 需持續服藥六個月以上

結核病肆虐人類健康已達數千年之久,古代木乃伊身上即有發現結核病感染,在上個世紀初結核病仍是不治之疾;幸賴抗結核藥物自1944年後陸續問世,結核病的治療呈現大幅進步。肺結核很可怕的是,肺結核會傳染;不可怕的是,只要病人規則服藥兩個星期後,就不具傳染力。肺結核是可以治好的,不過,必須長期服藥,必須連續規則服藥六個月以上。但是病人常常在症狀消失之後,自以為好了就不再服藥,殘存體內的細菌就會產生抗藥性,使得治療更加困難。九成以上的人感染了結核桿菌都不會生病,因為我們體內的免疫系統自動會把入侵的細菌消滅。只是身體狀況不佳時,才會讓細菌在體內生長繁殖而生病,這時就要借重藥物來殺細菌。體內的細菌減少到一個程度,症狀會消失,容易讓病人誤以為病好了而停藥,這時殘存體內的細菌,又會慢慢生長繁殖,而且對藥物產生抗藥性,等再度發病時,原來可以殺死細菌的藥就會失效。所以,結核病的治療,一定要持續服藥六個月以上,把體內的結核菌殺光,除惡務盡,否則如同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和平院區位居臺北市萬華、中正區且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傳染病防治中心,肩負起社區防治之責,對於捍衛萬華區社區民眾健康與結核病防治亦為本院區之使命。為了強化肺結核的防治,必須讓肺結核防治觀念深入社區,將於98年3月22日於該院區A棟10樓大禮堂舉辦“萬華區防癆社區天使”工作坊訓練活動,訓練課程的重點包括:臺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院長璩大成主講的-「結核病防治基本概念」;國立陽明大學周碧瑟教授主講的-「防癆社區天使的緣起及使命」、「人權教育:尊重與包容;去污名化、去標籤化-從結核病患人權談起」以及前金門縣衛生局長吳秉賸主講的─「防癆社區天使工作內容與實務分享」。日後再由社區種子志工深入社區辦理結核病宣導活動,藉以發現有異常特徵之民眾,可再進一步到院檢查,以減少未經治療的結核病患於社區中造成的病菌散播。以期達到加強民眾對結核的認知、結核病防治觀念和強化結核病防治網擴大及深入社區找出個案協助服藥等目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