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打破肝病三部曲的不二法門!

打破肝病三部曲的不二法門!

一位50多歲原住民,拿著診所的轉診單來就診。病人因為感冒至診所就醫,診所醫生覺得病人臉色不大好,幫他做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肝有一個約10公分的腫瘤,趕緊幫他轉診至該院。經了解,病人務農,不酗酒,以往無肝病病史。經一系列的檢查及電腦斷層顯示,該病患有B肝帶原,甲型胎兒蛋白異常升高,動態電腦斷層顯示肝內有一個約12公分的腫瘤,綜合判斷應為肝癌。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腸胃肝膽科郭怡男醫師表示,這位原住民患者若能早幾年處理,或許情況會截然不同,但是因病人本身不知何謂B型肝炎?自然就不會去做超音波及驗血的檢查。台灣大規模的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已於1984年實施,但未接種的人仍占台灣人口的大部分,雖然電視公益廣告常呼籲大家對肝病需有的認知及重視,也有許多資源在幫民眾免除肝病的威脅。但是,一個在山上種香菇的樸實農夫,卻仍在不知不覺中讓肝病進展到疾病的後段。郭怡男醫師表示,近十幾年來,醫學界對B、C型肝炎的瞭解以及治療已有長足進步。目前該院門診配合健保局慢性B、C型肝炎治療試辦計劃,正陸續收案治療中,已累積不少治療成功的案例,所謂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若能在慢性肝炎階段予以積極治療,才有機會打破這三部曲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了解自己是否帶原」、「定期追蹤」及「積極治療」才是預防肝癌的不二法門!郭怡男醫師在此呼籲,民眾若為B、C型肝炎帶原者應定期追蹤檢查。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帶原,何妨花個幾百塊檢查一下,畢竟預防勝於治療!

新竹醫院全方位中醫診療 提供完善醫療服務

新竹醫院全方位中醫診療 提供完善醫療服務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昨天(3/24)假該院二樓中醫科門診區舉辦「中醫全方位診療」記者會,由張景年院長、新竹市衛生局姚克武局長、大聖會莊鍊雄會長、西北扶輪社陳和順社長以及中醫科彭姵綸主任等人共同剪綵。會中,張景年院長期勉中醫科能善加運用該院的西醫資源,提供民眾全方位、更完善的優質中醫診療服務。中醫科彭姵綸主任表示,自89年開始該院提供內、婦、兒科的服務,為了因應病患的需求,提供更全面性的服務,在張院長的指示下,發展全方位中醫治療,涵蓋中醫內科、婦兒科、針灸科、傷科;同時,為擴大門診空間,該院排除萬難,增建空橋,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提供民眾舒適的看診環境;並且增聘新進傷科醫師,有別於ㄧ般多使用傷科推拿師的診所,該院特別聘請具有合格中醫師執照的傷科醫師,依病人體質辯證論治,配合中藥內服、膏布外敷、薰洗或藥洗、推拿以及針灸等達到全人治療的目的。彭姵綸主任指出,新竹醫院之中醫發展優勢除了上述聘請合格傷科醫師,提供全方位診療外,另配合醫院既有的西醫資源,如現代理學檢查、神經學功能檢查、放射線診斷與實驗室檢驗,可大幅增加診斷的準確性,這樣在進行治療時,除了能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狀,同時在治療過程中也能讓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彭姵綸主任表示,為了提昇服務品質,中醫科特引進最新的電針機以提供高品質的電針治療服務,就是希望能讓患者在舒適的治療過程中改善軟組織不適的症狀。配合外治法的需要,中醫科與中藥局配合進行研究開發,對於針傷科最常見的各種酸痛問題,以中藥薰洗設備搭配精心配製的酸痛貼布,針對不同症型的酸痛提供個人化的舒適服務,讓辛苦堅守工作崗位的您能在優質中醫服務環境中擺脫惱人的酸痛。最後,張景年院長表示,期望未來能藉由中西醫的整合及合作,提供癌症病患及急診病患另一種治療方式的選擇;同時,將深入社區推廣中醫預防醫學及中醫老人醫學的理念,相信對於逐漸高齡化的社會,這方面的發展是個趨勢;更期盼該院中醫科秉持著「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提供全人、全方位更完善的醫療照護服務。

抗結核兒童動漫畫競賽得獎名單出爐

抗結核兒童動漫畫競賽得獎名單出爐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賡續推動結核病防治策略及響應3月24日世界結核病日,於昨日(3/24)上午8時30分至12時假臺北市政府1樓中央區沈葆楨廳辦理「臺北市兒童動漫畫創意設計競賽活動」暨97年度肺結核防疫有功人員頒獎典禮,並同時辦理結核病宣導及免費胸部X光篩檢活動,邀請市民朋友、兒童、家長、老師踴躍參加。「兒童動漫畫創意設計競賽活動」針對北市12歲以下學童為對象,以「結合關心、遠離結核」、「早期發現、規劃治療,即可治癒 」及「你我全『都治』,結核遠你我」為活動主題,期望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增進師生及家長對肺結核防治之認識,同時讓市民朋友們能瞭解,即使成為肺結核病患者週邊的接觸者,只要勇敢面對,配合醫師指示,必要時參與潛伏預防性投藥,將可儘早排除感染結核病。該活動報名踴躍,共有34所國小學校組隊參賽,得獎作品名單請至http://www.health.gov.tw/ 查詢。此外,北市97年度辦理肺結核防疫任務表現優良獲頒獎座的醫療院所,計有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財團法人國泰綜合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福全醫院;另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對於國內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個案之照護貢獻良多,更獲衛生局頒發「創意服務貢獻獎」,值得嘉許。

研究證實:合併療法可有效減緩失智症

研究證實:合併療法可有效減緩失智症

對於失智症患者的家屬而言,一天天看著自己親愛的家人不斷的惡化是十分殘忍的事情。目前國內可以使用的失智症用藥包含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Exelon)、威智(Memantine)等用藥。到底哪一個藥較為有效,可能還是依醫師的個人臨床經驗與患者的失智程度及類型而定。在經濟情況許可的情況之下,許多神經科醫師都會依過去的臨床經驗建議患者合併使用兩種不同機轉的失智症藥物。此種做法對病人真的有好處嗎?會不會是醫院及醫師想要多賺錢呢?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 - 劉議謙醫師表示,身為神經科醫師,其實他也曾經在心中不斷猶豫,真的要建議身心俱疲的家屬去自費使用那麼多種藥物嗎?前輩們的經驗是不是真的可靠呢?不過事實證明,前輩們還是對的。劉議謙醫師指出,日前在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學者正式發表一篇相關的研究報告來證實這件事。在這個研究中,研究人員取樣了382個在麻州總醫院臨床診斷為阿茲海默氏症的失智症患者,共分成三個群體來比較,也就是完全不服用任何藥物的、僅服用傳統抗乙醯膽鹼酵素類的,與服用合併兩種藥物的。經過30個月的追蹤觀察,服用合併藥物的群體明顯的在病情惡化的比率與失智評估的量表都與前兩組有明顯的差別。也就是說服用合併藥物的那組病人在認知功能的表現較佳,日常生活的功能也較好。劉議謙醫師說,這類的研究以目前的觀點來看雖不是空前,但大概是絕後了;失智症使用抗乙醯膽鹼酵素類的藥,已經是眾所皆知的且有充分證據支持的事實。目前的研究,如果要像前述研究一樣不給病人服用藥物,恐怕會有很多倫理上的爭議。這個事實代表了怎麼樣的意義呢?不同的失智症藥物,事實上針對腦子裡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來作用,傳統的抗乙醯膽鹼酵素藥物可減少乙醯膽鹼在腦內被分解的速度,而達到增加乙烯膽鹼的目的,而威智等較新的藥物則是直接作用在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谷氨酸鹽的受體上達到作用。這樣看來,失智症造成的傷害恐怕不是單一途徑,單一神經傳導物質可以解釋。這篇研究收的個案都是中到重度的失智症患者,那麼早期開始合併療法是否也有一樣的效果呢?答案到目前為止恐怕還是沒有知曉的。

治療小兒腦性麻痺 ”針灸配合復健”成效高

治療小兒腦性麻痺 ”針灸配合復健”成效高

腦性麻痺為一種非進行性的腦部病變,是指大腦在發育未成熟前,因任何原因造成控制動作的某些腦細胞受到傷害或發生病變,所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腦性麻痺的發生率為千分之二~五,一般估計每三百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腦性麻痺兒童。腦性麻痺是較嚴重的殘性疾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改善腦性麻痺患兒的生活品質,降低致殘率,提高治療的好轉率,積極開闢新的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成為當今腦性麻痺醫療研究者的重要任務。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 - 鄭芳騏醫師表示,目前中外的醫學界都有許多證據顯示,中西醫合併的整合復健治療,對腦性麻痺的患者的療效比傳統的治療方法更好。腦性麻痺在中醫屬於「五遲」、「五軟」、「五硬」的範疇,又名「胎弱」、「胎怯」。中醫認為此症發生是早產兒或低體重兒,由於先天胎稟不足,肝腎虧損,髓海失養;或難產、外傷、腦髓受損,導致智力低下、癡呆、語言不清。肝腎不足,筋失濡養,引起肢體痿軟無法作用;或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乏源,氣血不達於四肢,出現手足抽動、筋脈痙攣,而後肌肉萎縮,無法行走、動作或成剪刀狀步態,甚至角弓反張。鄭芳騏醫師指出,治療方式有「頭皮針」。可針對不同功能障礙進行的針刺,如語言障礙、視力障礙、智能低下、共濟失調、四肢拘孿或癱瘓。針灸治療係以頭針為主,根據患兒運動障礙的部位及類型,結合大腦皮層功能在頭皮表面的投影,分別選用運動區、感覺區、暈聽區、語言區、平衡區。 此外,「體針半刺(不留針)」,可同時根據病情配合體針。除針灸外尚可依據病情給予中醫內服藥、穴位推拿治療等。根據統計報告,腦性麻痺兒在三歲以前的運動發育平均較正常人慢六~十八個月,尤其是爬行動作最明顯。一般認為超過五歲若還不能走路,以後會走的機會就大大的減少了;同樣的若在三歲以前頸部仍無法直立者,大概需終身臥床。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影響癒後甚大。腦性麻痺,針灸配合復健是主要治療方法,患兒的受治年齡越小越好,一般五歲以下者療效較明顯。鄭芳騏醫師說,治療的目標是在可能的限度內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的發展。中醫裡的針灸療法對於減輕腦性麻痺病童的臨床症狀,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別是能夠解除或緩解由於肌肉痙攣造成的疼痛。

肝病患食欲不振 胃氣不足、妨礙康復

肝病患食欲不振 胃氣不足、妨礙康復

食欲不振幾乎是所有慢性病病人的共有症狀。在肝病臨床中觀察到,長期食欲不振的患者不僅體質日漸衰弱,而且往往影響藥物的效果,妨礙疾病的康復,認為各種治療必須在有胃氣的基礎上,藥物才能撥揮其應有的作用,否則就會攻補不應,溫涼無效。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 - 杜旻峯醫師表示,導致食欲不振的成因甚多,常見者主要有三:一是肝臟疾病本身對脾胃消化功能的影響,如肝氣鬱結而傷脾胃,肝火而害胃及濕熱蘊結而食欲不振等;二是誤食有傷害腸胃的葯物而影響腸胃的正常功能,如過用或久服苦寒中藥或草葯傷及脾胃;三是病後營養不當,如片面強調所謂"三高一低"的飲食原則,或盲目亂用保肝藥物等,都可以影響脾胃消化功能。一、脾胃虛弱造成食欲不振脾胃虛弱之食欲不振多見於慢性肝病及各種慢性病。杜旻峯醫師說,「納食在胃,而運化在脾,但脾運胃納之功全在肝臟的正常疏瀉。肝病則疏瀉失常,影響脾胃功能失常;治療肝病之用葯中服用過多或過久辛散苦寒之葯品,都可會傷及脾胃之正常納運。」臨床表現如消化不良,不會餓也不想吃,或想吃而不不下,或會吃而不消化,常見因食欲不振而腹脹,倦怠乏力等現象。治療上,選用方藥楂曲六君子湯加減為主方。調理脾胃對於肝病之食欲不振的治療有一定的重要性。二、腸胃濕熱造成食欲不振腸胃濕熱是引起肝病食欲不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多見於急性肝病和慢性肝炎活動期。杜旻峯醫師說,在治療上首選平胃散、三仁湯、藿香正氣散及龍膽瀉肝湯等加減應用,運用清熱利濕法,應重在利濕,否則,熱去濕留,濕氣不除又可聚而化熱;如此周而復始,影響食欲不振症狀的消除。三、肝腎陰虛造成食欲不振肝病過程中許多因素都可導致陰虧的結局,而引起胃陰不足的因素多為肝火偏盛,邪熱傷陰,或因煩勞鬱怒,情緒過度,耗傷胃津;或過食溫熱辛辣之品;或過用辛散藥物劫陰。其表現為食欲不振或不會餓也不想吃,口乾燥而少津,大便多燥而不暢。在治療上,在選藥上多喜用一貫煎、沙參麥冬湯及芍葯甘草湯加減,可益胃養陰,健脾胃,填精益腎;特別一提,烏梅酸斂生津益陰,對於胃酸缺乏之食欲不振尤為良好。杜旻峯醫師從臨床觀察,不少慢性肝病病人長期胃納遲呆,無食欲,多因胃酸缺乏,此法用之最佳。四、食物積於腸胃造成食欲不振肝病後不合理的營養。治療多以調中化濕,導滯消食為治則,在方藥選用上,多以楂曲平胃散,枳朮丸,保和丸等為基本方加減。除藥物治療之外,調節飲食也是特別重要的治法。避免過量,美其食則指合理地選擇食物。正確生活指導,適當控制調節飲食量,以減輕肝胃負擔,同時在食品選擇上以清淡素食為宜,恢復和維持其正常的消化功能,則食欲自可轉旺,食欲不振一症即可得到恢復。

嚐試醫學美容療程 切勿貪小便宜

嚐試醫學美容療程 切勿貪小便宜

受經濟不景氣衝擊,很多人開始檢視自己的消費行為,如何把錢花在刀口上,卻不壓縮品質,也成了一門功課了!!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皮膚科黃瑞雲主任表示,經濟不景氣門面還是要顧及。就基礎保養品而言,保養的功效在於清潔、防曬、保濕潤澤,不要因為過度的期待而買太多用不到的東西或是功效重複的產品。如果一次買超過萬元或是超過五種以上的保養品,不妨冷靜一下,經濟上若是寬裕,當然可以鼓勵消費以促進景氣,不然這筆費用拿來做醫學美容,看到效果的機會就大多了。比如說一塊曬斑花了大把鈔票買美白產品,仍不見效,還不如忍一點小痛做雷射除斑。黃瑞雲主任指出,選擇醫學美容中心的要訣是:找真正有皮膚科或整形外科專科醫師的院所,並且由醫師親自操作執行有潛在傷害性或侵襲性的治療,如雷射、脈衝光等。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有人療效一級棒,有人卻不如預期。針對療效方面,黃瑞雲主任建議民眾可「先做局部典型病灶測試」,因為,雷射價格與施打面積有關,且需要約一週的尷尬復原期,很多人希望「醜一次就好了」,一次打了一大堆,其實先做局部典型病灶測試,一方面費用低一點,二方面可瞭解自己皮膚的反應,若療效好,下次就可以大膽做多一些。另外,有許多一次傷害性較低的治療,如脈衝光、柔膚雷射、淨膚雷射、飛梭雷射等等,由於多次重複治療效果更好,往往會鼓勵包套或一次購買多次療程,這樣乍看好像平均單價會比較便宜。事實上有人反應不如預期,根本沒有做完療程,還不如先做單次試試。但也切記勿貪小便宜,完全價格導向若得不到效果,也是浪費。「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保養品是維護,儘量維持皮膚原有的健康狀態。醫學美容治療是小破壞以改變重建現狀,所以要有可能小受傷、小疼痛的心理準備。至於整形則是有計畫的大破壞、大建設,效果最明顯也最持久,任何標榜具療效的美容保養品都憾動不了整形外科的地位。因此,黃瑞雲主任建議民眾,可依據個人的需求、預算來選擇讓自己「好面子」的方法。

賞花招惹『花粉熱』 過敏噴嚏打不停

賞花招惹『花粉熱』 過敏噴嚏打不停

春天花草樹木盛開,形成一股賞花的熱潮。然而,花粉處處飛揚時,有過敏體質的人就會吸入或接觸空氣中飄浮的花粉,以致於出現不停地打噴嚏和咳嗽…等情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 - 張棋楨醫師指出,花粉是過敏原的一種,它會與過敏抗體IgE結合刺激免疫細胞放出致敏物質(組織胺、發炎介質等),而產生鼻子癢、流鼻水、鼻塞、打噴嚏、眼睛癢、喉嚨癢、咳嗽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花粉熱』,它包括了過敏性鼻炎及過敏性結膜炎。■ 哪些花粉會引起過敏?張棋楨醫師表示,一般會引起花粉熱的花是靠風傳播花粉的風媒花,而花朵外形色彩鮮豔美麗靠昆蟲傳播花粉的蟲媒花(如玫瑰、向日葵、蒲公英、油菊等)則較不會。風媒花可分為草本植物及木本植物二類,這些植物遍佈世界各地。許多人誤以為台灣沒有什麼會引起過敏的植物,其實這些植物也生長在你我周圍,只是大家不太熟悉罷了,根據調查台灣以狗牙根、羊蹄、刺莧、油加利及木麻黃最常見。而日本以杉木居首,美國以豕草最多。 在一年四季中有各種不同的花粉在散佈,花粉季通常是由二月或三月開始,一直延續到十月。每逢花粉季時,在美國各地的州政府會印製或公佈當時花粉的種類及每日的花粉濃度(每立方公尺空氣中所含的花粉數量),如花粉濃度達每立方公尺空氣含20~100顆微粒,便會引發過敏徵狀。提醒有花粉熱的患者要注意防範,反觀國內只有氣象報告包括溫度、濕度或舒適度而已。 ■ 如何診斷對花粉過敏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 - 廖學聰醫師說,凡是在春天容易發作的結膜炎、鼻炎、咳嗽、氣喘或有暴露於某些植物間就容易發作的病史,都要懷疑有花粉過敏的可能性。其診斷的方式可用皮膚過敏原試驗或抽血(如MAST、CAP)來確定是哪一種花粉過敏。預防勝於治療,當對花粉過敏時,要去認識對自己會過敏植物的外觀形狀,每逢開花季節時就少去招惹它,然而要完全避免花粉是不可能的,如何減少暴露在花粉的作法,廖學聰醫師指出有以下幾種:(1)花粉濃度高時減少外出活動。(尤其是在草地運動)(2)在花粉季期間使用空氣調節清淨器。(3)趁花粉濃度較低時(花粉濃度最高時是在上午五點到十點之間),讓屋子通風。(4)外出時,要戴口罩、眼鏡及帽子。一旦有花粉熱症狀時可以服用一些抗組織胺(抗過敏)的藥物,幫助患者度過花期。若實在太嚴重,則可以考慮減過敏療法。

咳嗽三週未癒 當心結核病威脅

咳嗽三週未癒 當心結核病威脅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有效阻絕結核菌的傳染機會,保障市民健康,特別響應每年3月24日世界結核病日,於3月24日至4月30日止於社區計20處,設置免費胸部X光篩檢站,篩檢疑似病例,減低結核病傳染的可能性。該活動將同時宣導民眾對自身健康狀況監測的重要性,「咳嗽三週未癒,盡快胸部X光檢查及驗痰」,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免除結核病威脅。罹患結核病並不可怕,開放性肺結核經2週規則服藥後,傳染力即大幅下降,不會傳染給別人,再持續服藥6至9個月即可痊癒,市民無須恐慌。面對罹患結核病的民眾,應該給予他們鼓勵與支持,只要按時服藥,皆可早日康復。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5年起配合行政院衛生署『DOTS!』(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直接觀察治療法),讓結核病治療採用標準的短程治療方式,使每一顆治療藥物均在醫護人員或其他相關人員的監督下,真正吞到病人的肚子裡,發揮治療效果。衛生局在推動「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了再走」的「都治」精神後,使得臺北市在95年度發生率首度突破下降至每10萬人口有47.4人,97年底臺北市管理中個案數首次降為1千人以下,98年2月更降至925人,防疫成果豐碩。醫療技術及科技的發達讓傳染病大幅減少,但因結核病患缺乏持續的治療恆心與社會大眾對傳染病之誤解,讓中古世紀疾病-結核病,還存在我們的環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全世界現有1/3人口曾受過結核菌感染,每年有900萬新增結核病個案,每秒至少有1名新個案發現,約有200萬人死亡,其醫療及社會成本影響甚鉅。結核病防治你我有責,十年減半不是夢,唯有正確面對及多給予個案關懷與支持,全民一起來參與配合國家政策,結核病防治工作才能達事半功倍之效,朝「非結核健康城市」的目標邁進。若您有任何肺結核防治的問題,可撥打02-23759800轉1949或市民熱線1999,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改善過敏不適 先隔絕過敏原

改善過敏不適 先隔絕過敏原

全世界有將近40%的人口有過敏性疾病,具有過敏體質的人在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表現與症狀,在鼻子則是過敏性鼻炎、花粉熱,症狀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喉嚨癢;在肺則是過敏性氣喘,症狀有哮喘、咳嗽、胸悶、呼吸急促;在眼睛則是過敏性結膜炎,症狀有流淚、紅眼、眼瞼酸癢;在皮膚則是濕疹、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在消化道則是過敏性腸胃炎。天主教聖功醫院耳鼻喉科 - 蔡佳靜醫師表示,過敏體質受到先天遺傳,後天飲食及生活環境的影響。醫師可藉由病史的詢問以及過敏原的檢測來確定診斷,而一旦有了過敏體質,如何預防與保養,則首重避免接觸過敏原,其次才是藥物治療。塵及其排泄物是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塵常生活於寢具、枕頭、床墊、地毯、填充玩具中,預防之道是最少兩星期一次以熱水(50~60℃)清洗更換,並於陽光下曝曬,勿使用地毯,使用除濕機與吸塵器,冷氣機濾網應定期清洗,避免填充玩具、棉花或羽毛等填充之擺飾品。對黴菌過敏者,應保持居家的乾爽與通風,避免使用地毯及塑膠軟墊,可使用除濕機,讓溼度保持在50%以下來抑制黴菌的生長;亦可使用空氣濾清機並定期清洗更換濾網,如果是對寵物的毛皮或唾液過敏者,則應盡量避免飼養貓、狗、兔子等寵物,如已飼養,蔡佳靜醫師則建議,每週梳洗寵物,以減少過敏原數量,避免寵物進入臥室。如果是高度敏感者,甚至應將寵物飼養於室外。如果對花粉過敏者,每當花粉微粒在空氣中傳播時,就有可能導致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發作。預防措施為在花粉值高時盡量減少外出、避免在草地上運動、或是配戴口罩。如果是對食物過敏者,則應盡量禁食該種食物及相關製品,而常見之食物性過敏原有牛奶、蛋白、蛋黃、花生、小麥、帶殼海鮮及堅果類。蔡佳靜醫師表示,如能充分了解自己的過敏體質與過敏原,進而有效地避免接觸並與醫師配合,應能讓過敏所造成的不舒服症狀減少的最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