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類似流感症狀 就醫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類似流感症狀 就醫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因應H1N1新型流感來襲,行政院「H1N1新型流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4月28日成立,臺北市政府亦於同日下午2時成立「H1N1新型流感應變中心2級開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綜合院區,包括忠孝、仁愛、中興、和平、陽明與婦幼院區,隨即完成防疫流程,因應相關疫情。市立聯合醫院呼籲民眾,若曾經前往確定病例或可能病例所在國家旅遊(目前公佈確定病例國家包括墨西哥、美國、加拿大、西班牙與英國),或曾與上述回國民眾密切接觸者,請自行監測本身健康狀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醫務長王永衛說,若有類似流感症狀,例如:發燒超過攝氏38.5度、咳嗽、喉嚨痛、全身痠痛及噁心、腹瀉等,請盡速就醫。就醫也不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主動告知醫師您相關旅遊史或與可能病例接觸的經驗。其他相關資訊可撥打市民當家熱線1999,也可以撥打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全國免付費民眾疫情通報及諮詢專線1922請求協助,提供您完善的就醫服務。王永衛表示,藉此也要提醒民眾, H1N1新型流感只會經由患者咽喉、鼻分泌物,或經由雙手、臉頰密切接觸而感染,與食用豬肉製品無關。由於目前國內尚未出現病例,仍請民眾防範傳染途徑,這段期間非必要避免至疫區旅行,僅量避免出入公眾場所,並且經常洗手,注重個人身體衛生,才是預防H1N1新型流感保健之道。

產後中醫調理之產後憂鬱

產後中醫調理之產後憂鬱

生產是人生喜悅的事,但產後的生理不適、哺育嬰兒的壓力、生活習慣改變、夫妻關係…等因素,往往讓產婦出現緊張、焦慮、憂鬱…等情緒或精神症狀,使得產後易於罹患“產後憂鬱症”。產後憂鬱症的發生比懷孕造成的糖尿病、子癇前症、早產等更為常見,但當前產後憂鬱症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懷孕期間動情素、黃體素增加以利子宮孕育生命,產後24小時內,母體荷爾蒙發生急劇的變化,身體由妊娠狀態轉變成哺餵胎兒的情形;胎兒分娩過程產婦心理緊張跟壓力以及娩出後身體的疼痛;加上產後面對哺餵胎兒的錯綜複雜情感,以及元氣損傷使得產婦情緒處於不穩定狀態,伴隨失眠、頭痛、多夢、疲倦等或輕或重的症狀。輕微產後憂鬱約在產後第2-3天出現,2-6週內完全恢復;較嚴重會持續半年甚至更久,有一成左右的婦女甚至必須藉助精神科藥物控制,不僅產婦本身受煎熬,胎兒及家庭都跟著受罪。臨床上多用甘麥大棗湯加酸棗仁、百合等讓媽媽情緒平穩,能得到較好的休息,有較多的體力可以處理寶寶及家庭裡調適問題,發現效果不錯,很少有出月子後還回診抱怨睡不好的。產後第三天以後會開始有盜汗的情形,多因產後氣血虛,陰虛出汗,甘麥大棗湯加地骨皮、知母、牡丹皮,氣虛者加黃耆,火旺的加黃芩、黃連。因為懷孕期間下腔靜脈壓迫,產後大便秘或痔瘡的媽媽很多,加麻子仁、柏子仁等潤腸多能有效。此外頭痛的媽媽也不在少數,雖然大部分都認為產後洗頭已經不是禁忌,但是臨床仍發現坐月子中間洗頭易造成日後頭痛,因此會加荊芥、防風、薄荷、川芎、白芷等袪風解頭痛。傳統醫家大部分認為產後大虛,不應用寒涼藥物,甚至一般人認為坐月子要吃全酒料理,薑跟麻油更是不可少,但是在月子中心看到的媽媽似乎不是這麼回事,很多人是不能吃這些溫熱食物的。個人推測與生活型態的改變,營養物質充裕造成體質的改變以及台灣溼熱的氣候影響有關聯。(本文作者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 - 陳玉娟醫師)

骨質流失無症狀 年輕就要開始補鈣、維生素D

骨質流失無症狀 年輕就要開始補鈣、維生素D

骨質疏鬆症的特點是骨骼變得愈來愈單薄脆弱,很容易發生骨折。一般而言,骨質密度在三十五歲的時候達到最高峰,之後便逐漸走下坡了,骨質流失的速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速,尤其是更年期之後的女性。 奇美醫院骨科主任 - 陳伯毅醫師表示,因骨質疏鬆造成的骨骼疾病在門診相當常見,隨著人口老化,這一類的病人逐年增加,治療骨質疏鬆症及其骨折合併症目前已經是骨科的一大課題。骨質流失並沒有症狀,直到跌倒發生骨折,或者背部疼痛、逐漸變形,才發現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症;與骨質疏鬆症相關的骨折通常發生於胸腰部脊椎、髖部、腕部橈骨遠端和肩部肱骨近端等處;髖骨骨折會使合併症與死亡率增加,而脊椎骨折與其併發症同樣也造成死亡率增加。不論是何種骨折,生活品質與行動力都受到很大的影響。找出有潛在骨折危險性的患者是很重要的,陳伯毅醫師指出,因為患者一旦有了第一次脊椎骨折後,再次發生脊椎骨折的機率比不曾有過脊椎骨折的人高出四至五倍,而發生髖骨骨折的機率也多兩倍。脊椎骨折的患者,在第一年有高達20%會再次骨折。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長者、停經後的女性、長期使用藥物,例如類固醇,甲狀腺補充治療,以及一些抗癲癇用藥、內分泌失調、飲食不正常、低鈣飲食、抽煙、少運動、飲酒過量、維生素D不足等。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主要是骨密度測試。台灣目前的骨密度測試的適應症包內分泌失調可能加速骨質流失者(如副甲狀腺機能過高接受治療者、腎上腺皮質醇過高者、腦下垂體機能不全影響鈣代謝者),以及五十歲以上之婦女、停經後之婦女正接受骨質疏鬆治療追蹤者。陳伯毅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除了骨質疏鬆症的治療、骨折的治療外,預防預防跌倒亦是相當重要的。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目標包括降低骨折的風險、減少骨質的流失、或增加骨骼強度,也可以提供臀部的保護品、戒煙、參與一些承載身體重量以增進平衡與增強肌肉的運動及注重鈣及維生素D 的補充。每日鈣的理想攝取劑量,男性與停經前的女性為1,000毫克,而停經後的女性、使用雌激素的女性及骨密度較低的男性則為1,500毫克。陳伯毅醫師指出,目前可視情予醫師配合進行藥物治療,如使用Bisphosphonate類來治療男性與女性的骨質疏鬆症,或使用抑鈣激素來處理停經後的骨質疏鬆症,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可用於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治療。副甲狀腺素則用於骨質疏鬆症有骨折高危險性的男性與停經的女性,禁忌症包括高血鈣症、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及有骨骼放射線治療病史的患者。要記得年齡是骨折最重要的預測依據,年齡越大越需要積極治療來維持骨質密度。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骨質疏鬆症的併發症除了注意鈣質和維他命D的攝取、多運動、適當的日曬,以維持骨密度,更要預防跌倒,以免造成骨折。年紀較長者,多為動作慢、反應慢、視力不好、有神經血管疾病,若居家環境設施不良、照明不足,容易造成跌倒。要預防跌倒,一方面要重視安全的居家環境、修改居家設施、要有良好的照明,另一方面也要多運動、訓練肌力、柔軟度、反應力和平衡感,並要注意及避免姿態性低血壓的問題。

天然的尚好?當心DIY曬後美白不成反毀容

天然的尚好?當心DIY曬後美白不成反毀容

隨著天氣越來越炎熱,衝浪、戲水、騎單車等戶外活動,成為假日出遊最熱門的選擇,但豔陽之下除了防曬工作要完備,曬後的保養更不能馬虎。日前就有一位辣妹至艷陽高照的墾丁戲水騎單車,卻在日曬後使用檸檬皮敷臉,造成臉部皮膚嚴重過敏險毀容!皮膚科醫師警告,曬後皮膚泛紅易敏感,必須小心選擇溫和,兼具保濕並經衛生署核可之有效成分,以免美白不成反而留下遺憾。袁上雯皮膚科醫師表示,時下流行DIY美容保養,許多民眾誤以為蔬果等天然成分對肌膚更有幫助,然而植物中多數成份無法直接被皮膚吸收,沒經過處理就敷到臉上,不但效果有限還容易對皮膚造成傷害。尤其曬後的肌膚敏感脆弱,要特別避免檸檬、柑橘等具酸性且刺激性的成分,以免皮膚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而快速轉黑,像這位辣妹直接使用果皮敷臉,更是萬萬不可,建議民眾千萬不可使用未經醫師認同的偏方來達到美白的目的。袁醫師認為美白淡斑等皮膚問題,特別像多數台灣女性所具有的雀斑、曬斑這類表淺層的斑點或不嚴重的色素沉積,其實是可以藉著持之以恆地塗抹美白與防曬產品來達到消除與預防的目的,特別是皮膚除了會被紫外線UVB 曬傷之外,所有的黑色素斑點都會在紫外線UVA 的照射下變深,除了在活動中塗抹高度預防UVA/B的防曬劑,若能在曬後黃金24小時內,立即使用溫和並具有效成分的美白產品,同時提供保濕舒緩的保養品來鎮定皮膚,抑制麥拉寧色素,便可從皮膚深層阻斷斑點的形成與沉澱。理膚寶水品牌協理謝蕙瑩建議,選擇高效美白保養產品,可適用於敏感性膚質,搭配經衛生署核可之有效美白與高效保濕成分,對於曬後脆弱及需要回復白皙的皮膚來說,是較安心與適當的選擇。美白及保濕雙管齊下,提升皮膚的保水度,呈現自然透亮感,幫助肌膚回復原有的白皙透亮光澤。

陽光「口腔癌防治」得獎名句出爐!

陽光「口腔癌防治」得獎名句出爐!

為了幫助不想吃檳榔,卻又拒絕不了熱情邀請的朋友們,陽光基金會邀請大家一起集思廣益,發揮創意,說出不傷情誼又不用吃檳榔的話。活動經過二個多月的時間,獲得大眾熱烈的回應,收到高達1718句的作品。活動最後透過陽光社教團隊、口友服務隊與台大牙科部韓良俊教授評選下,決選出三句優勝作品:『檳榔不是好東西,千萬不要和好朋友分享!』、『交際點頭行個禮,檳榔莫成見面禮』、『菁仔若欲定定哺,喙內生癌就無法度[台語]』。此次擔任評審的口友服務隊志工邱大哥,40歲,去年罹患口腔癌。他因為生病了,知道口腔癌的可怕,開始思考要怎麼做,才能有效勸阻朋友吃檳榔,他知道大家都不愛被唸,所以第一步是先讓大家願意聽取勸說,才能明白口腔癌的嚴重性,再選擇怎樣戒除檳榔才對的起自己的健康。邱大哥以前也是很不愛聽人勸說,通常都是「左耳進右耳出」,甚至會回說:「我沒吃那麼多不會那麼倒楣」…之類的話,因為自己當時對口腔癌並沒有正確的認知,雖然聽說過吃檳榔會得口腔癌,但邱大哥以為那是吃多的人才會中獎,自己雖然菸、酒和檳榔都有在吃,但是沒吃很多,又勤刷牙,不可能得到口腔癌。而且對癌前病變更是不了解,當嘴巴裡出現硬塊的時候,因為不會痛,就以為是睡眠不足引起,工作忙就忍著沒去看醫生,直到變成破洞流血不止才去看醫生,一看就口腔癌了!在評選過程中,韓良俊教授也表示,看到很多人投稿內容都會提到“少吃一點檳榔”或是“少吃一口”,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國際癌症研究中心 (IARC) 在2003年已證實檳榔為一級致癌物,光是吃一口「檳榔籽」( 菁仔) 就有可能導致癌症上身。檳榔不同於菸酒,少一點還是有致癌的危機,韓教授說少吃一點只能算是戒除的過程,最後應該是要完全不要吃!近年來,口腔癌已成為影響國人健康日漸嚴重的問題,平均每1.6小時就有1個人得口腔癌;每4小時就有1人死於口腔癌!根據癌症登記小組最新資料顯示,一年初次診斷為口腔惡性腫瘤者共計5,352人;當年死因為口腔、口咽及下咽惡性腫瘤者共計2,202人。受害的不僅是病人本身,還有他們身後千萬個家庭。邱大哥以過來人經驗給有在抽菸吃檳榔的朋友建議:得到口腔癌很辛苦,能戒掉最好,一下戒不了就從少吃開始,慢慢減,不要去買就會少吃,漸漸的就可以完全不吃了。

太ㄍ一ㄥ皮笑肉不笑 熟女眼皮一跳4個月

太ㄍ一ㄥ皮笑肉不笑 熟女眼皮一跳4個月

許多人都曾有過眼皮不自主跳動的經驗,民間也流傳著眼皮跳代表福禍將至的說法。多數人眼皮跳動的情況並不會一直持續,通常在2到3天後,甚至只是短短的幾分鐘內就會自動停止,並不會造成困擾。不過一名年近40歲的熟女竟然連續4個月左下眼皮跳個不停,求助醫師後才發現,是用眼過度與太「ㄍ一ㄥ」惹的禍。這名粉領族就醫時自述左下眼皮跳個不停,雖然偶而會有靜止的時候,不過這種情況已經斷斷續續長達4個月的時間,讓她困擾不已,甚至一度擔心是否是顏面神經麻痺或中風的前兆。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葉柏延在仔細檢查與問診後,確定只是單純的「眼瞼肌肉小顫動症」,主要的肇因來自過度疲勞、用眼過多,或者攝取過量的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茶等,只要多休息及避免刺激性食物就能改善,必要可配合投以一些肌肉鬆弛劑或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以及維生素等。該女性坦承近半年每天都要喝1到2杯咖啡,也會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工作;除此之外,年過35歲後擔心眼角冒出魚尾紋,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大笑或擠眉弄眼,因此不論說話或吃東西,都想辦法用力撐住臉部表情,避免牽動眼睛週遭的肌肉形成皺紋。硬ㄍ一ㄥ著不笑的後果卻適得其反,眼框肌肉長時間用力過度且未能適當的休息,更容易誘發肌肉顫動,在不舒服的情況下,病人為緩減眼皮跳動,往往忍不住又動手拉扯、按壓眼皮。葉柏延表示,一般所謂的「眼皮跳」,其實是眼框肌肉過度躍動;常見的原因是精神緊張或疲勞造成眼周肌肉暫時性缺血,而導致肌肉不自主增加收縮頻率,以獲得更多血液供應。因此多數人只要在充足的休息過後,眼皮跳動的情況就能自動停止;輕柔且適當的按摩與熱敷也能減緩肌肉的疲勞,解除眼皮跳個不停的困擾。葉柏延說,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也是如此,只是眼睛週遭的肌肉僅有一層薄薄的皮膚覆蓋,因此發生顫動時,較容易被察覺。臨床上,某些疾病也會引起眼皮跳動的表現,如腫瘤壓迫神經或周邊神經系統病變,不過其跳動範圍會擴大至整個半邊顏面或出現嘴角偏斜、半面痙攣、不自主眨眼次數增加、視力模糊等症狀,因此建議仍需進一步尋求醫師診斷與治療。

使用來路不明化粧品 當心皮膚健康出問題

使用來路不明化粧品 當心皮膚健康出問題

隨著近年來創業風氣大興,以租箱寄賣商品的行銷方式日漸盛行,但並非所有的產品品質都是值得信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1月份特別執行「格子商店化粧品專案」稽查,抽樣檢查市內6家格子商店,發現標示違規之化粧品22件,其違規情節包括標示不全、未標示來源出處,甚至完全無中文標示,若消費者使用後真發生問題,難道只能自認倒楣?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查獲之22件違規化粧品均已罰鍰處分。不符規定產品中以「標示不全」者最多,佔19件(86.4%),同時涉及「標示不全」與「誇大療效」產品者3件(13.6%)。以上違規之產品屬臺北市業者及個人賣家販售的有14件(63.6%),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已依法處分,其餘屬外縣市有8件,已移請當地衛生機關依權責辦理。依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之規定,化粧品外盒包裝及容器均需顯著標示「產品名稱」,而產品同時具外盒包裝及容器時,應標示「製造廠名稱、地址(國產者)」、「進口商名稱、地址(輸入者)」、「內容物淨重或容量」、「用途」、「用法」、「批號或出廠日期」、「全成分」、「保存方法及保存期限(經指定公告者)」、「許可證字號(含藥化粧品者)」等九項於外盒包裝上,若無外盒包裝者,則應標示於容器上。除此之外,本次稽查專案發現, 22件違規產品中,有高達15件產品是來自個人賣家自行承租格子販售,其所販售之化粧品多數是自行從國外攜入,完全沒有中文標示說明,或未標示來源廠商名稱、地址,萬一消費者使用後出現問題,往往求助無門,因此衛生局特地加強追查該等高風險販售形式,以期讓民眾有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再次提醒民眾,格子商店的經營模式成本低、多樣化、管理困難,類似網路交易的實體化,消費者為維護自身的消費安全及權益,購買化粧品時要格外小心,應慎選來源清楚、標示完整的產品,遵守「二不一要」原則:「不購買來源不明產品、不輕信誇大療效宣稱、要認明完整中文標示」,消費者如有疑問可撥打市民熱線1999(撥打1999熱線以市話費率計費,外縣市民眾撥打02-27208889)轉7105,將有專人為您服務。以上訊息刊登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

關心新生寶寶健康 6個月內建議聽力篩檢

關心新生寶寶健康 6個月內建議聽力篩檢

聽說讀寫是人類很重要的生活必備技能。但是大家都輕忽了,聽力障礙其實是很普遍且無法預測的。根據文獻統計,有高達1/500的新生兒具有兩側永久性重度聽障,輕中度或單耳的聽障更高達3-4/1000,而且95%的聽障兒都是由聽力完全正常的父母所生,而且半數的聽障兒本身根本完全沒有可能造成聽障的危險因子。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 - 林玠模醫師表示,如果沒有正視這個問題或心存僥倖,聽力障礙常常在孩子已經一歲半到三歲半才發現,這時早已錯過治療的黃金期。如果聽障兒能在6個月大之前予以診斷及開始矯治,將來可以達到較正常的語言和身心發展;假若在6個月之後才診斷聽力障礙並開始療育,其語言及社會技巧發展還是會明顯遲緩。也就是說沒有做過聽力篩檢,通常最快要到一歲半才發現有聽力問題,即使積極療育,在未來的語言及學習發展還是會有某種程度的障礙;若是三歲以後才發現,已錯過三歲以前的聽語發展黃金時期,腦部可塑性差,積極療育也已經難以彌補挽回聽力與語言發展。有鑑於此,美國各州均已立法通過施行全面性新生兒聽力篩檢,建議新生兒在出院前或出生一個月內完成聽力篩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並建議,所有聽障兒宜於3個月大之前被診斷,並準備於6個月大時開始予以治療及復健計畫。林玠模醫師指出,新生兒的聽力篩檢是一個簡單、易操作、無害、舒適又無痛的重要檢查,只要在嬰兒安靜入睡,或餵完無哭鬧的情況下,於耳朵塞入適當的小耳塞,給予刺激音並記錄結果,儀器操作的時間約只有5分鐘左右,小寶寶完全沒有不適,甚至連睡眠都沒有影響就已經完成檢查。而且透過嬰幼兒聽力篩檢的完整檢查流程,對於聽力障礙有相當高的敏感度及特異度,一旦未通過再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檢查,對聽力功能有很好的把關。寶寶的健康是所有父母親的期待,然而一個外觀正常的寶寶,不代表隔著肚皮裏的各種器官也是正常,即使再仔細的聽診或觸診,也很難發現器官的先天性異常。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已經可以透過各式檢查瞭解新生兒全身內部器官是否健全,其中超音波是最近幾年發展最快速的檢查,因為這是一種無痛、安全無害、無痛、無輻射線又方便的檢查,最適合在嬰幼兒來使用。

抽煙、高齡為腎細胞瘤之危險因子 癮君子應小心!

抽煙、高齡為腎細胞瘤之危險因子 癮君子應小心!

70多歲吳先生(化名)近來因咳嗽、呼吸會喘到急診求治。胸部X光呈現右側肺門、右上肺葉各有大小不一兩處腫塊,沒有貧血、紅血球增加及特殊病史;安排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右邊腎臟上緣有一個4x4x3.5公分腫瘤,疑腎細胞癌,且多處轉移至肺、肝、腎上腺與廣泛性淋巴結病變,患者已有肺部轉移表現出呼吸不適,緊急會診泌尿外科醫師繼續治療,醫師推測患者抽煙、高齡為危險因子。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急診科林巨山醫師表示,腎細胞瘤是一個很少見的癌症,源自腎小管細胞癌化,為腎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佔成人腎臟腫瘤80-85%,好發於40-70歲,男多於女,比例為1.5:1;危險因子有抽煙、肥胖、多囊腎疾病。腎結石反覆性感染,第三對染色體缺損,從事石綿、皮革工人,高卡路里飲食等。 林巨山醫師指出,腎細胞瘤早期無明顯症狀,常於影像學檢查意外發現,然此時多是末期已轉移,影響治療與存活率。典型臨床三症狀包括血尿、腹部腫瘤及腰部酸痛,三者都出現的機率是10-15%,偶可發現稍索靜脈曲張;有些病人會出現高血鈣,紅血球增多症的副症候群和慢性發炎指數上昇。 目前因胸部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的進步,腎細胞瘤被診斷出來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透過影像學檢查可提供腫瘤大小、輪廓和鄰近構造的侵犯情況和肺、肝、淋巴組織、腦部、骨頭的轉移情形。 林巨山醫師提醒民眾,預防之道有:(1)首先必須戒菸,吸菸者罹病機率是非吸菸者的兩倍。(2)減輕體重,尤其在肥胖女性罹病機會較高。(3)要控制高血壓。(4)謹慎使用雌激素賀爾蒙療法。(5)避免石棉、石油製品或重金屬接觸。(6)慢性腎衰竭、後天性多囊腎患者和家族遺傳史宜定期追蹤。 延伸閱讀 》 戒菸及早,生命美好

年輕胖嘟嘟 心肌梗塞可能提早找上門

年輕胖嘟嘟 心肌梗塞可能提早找上門

肥胖不是病,但胖起來可真會要人命!一名三十一歲的男子,因胸悶前來光田大甲分院看診,起初以為是工作姿勢不良所造成,經醫師診斷才赫然發現,該名患者有急性心肌梗塞及冠狀動脈阻塞的情形,心臟功能只剩常人的一半且持續惡化中,所幸經由開刀治療後,心臟已逐漸恢復正常功能。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表示,該名患者經心導管檢查發現,原供給心臟養份的三條主要血管阻塞得很厲害,使得養份無法達到心臟,造成部份心臟肌肉壞死,而且狀況還在持續惡化中,若不及早接受開心手術,很有可能因為突發性的心臟衰竭而死亡。郭主任指出,由於臨床上接觸到的心肌梗塞患者,多半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最年輕的也有四十歲左右,但該名患者僅有三十一歲,值得一般人有所警惕。醫師指出,歸咎原因除了病患的家族史外,患者一百六十公分左右的身高,體重卻高達八十五公斤,過於肥胖也是造成患者心臟出現危機的主要因素。再者,根據臨床案例顯示,因心臟冠狀動脈阻塞而引起的心肌梗塞患者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顯示心臟病已經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除了肥胖的因素之外,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所造成的情緒問題,以及交際應酬過多飲食不規律等,都容易造成心臟動脈阻塞,進而心臟肌肉缺血壞死造成心臟衰竭。因此郭主任呼籲民眾,不要以為年輕就輕忽了心臟疾病找上門的危機,維持適當的體重及拒絕菸酒,同時做好控制血脂肪的動作,才能遠離心肌梗塞的威脅,若自知自己是心臟疾病的高危險群,更別疏忽了身體所發生的警訊,即早就醫才是保命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