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麻疹病毒再現江湖 疫苗接種提早防範

麻疹病毒再現江湖 疫苗接種提早防範

近月來,疾病管制局發佈台灣本島南北部均發生麻疹案例。事實上從民國92年以來,除了93年無案例外,每年均有麻疹案例的發生,從92年的6例,94年的7例,95年的4例,96年的10例,至去年97年的12例;麻疹發生的案例有逐年遞增的現象。根據疫情調查,這些案例均屬境外移入案例,患者均是由中國染病再傳染給其他患兒。近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密切,料想麻疹案例必會越來越多。過去20年來台灣麻疹零感染率已經破功,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 - 邱文維醫師提醒,不祇醫護人員對麻疹要提高警覺,一般民眾更要有所認知。麻疹的感染原為麻疹病毒,可經由空氣,口沫傳播,或是病人的鼻、咽分泌物直接接觸而感染。流行季節為冬末春初。它的潛伏期約7-18天(平均14天),發疹前後4天內有感染力。邱文維醫師指出,麻疹的臨床症狀如下:◆ 前期症狀:發高燒、咳嗽、鼻炎、結膜炎。之後3-4天在口腔兩側下臼齒對面內側黏膜上會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s)。◆ 斑狀紅色丘疹期:柯氏斑點出現後,發燒持續1-2天,之後於耳後出現斑狀紅色丘疹,再擴及整個臉部,慢慢移至軀幹及四肢,最後擴及全身皮膚,此紅疹可延續4-7天。出現紅疹的時期即是疫情的高峰期,並會持續高燒。紅疹出現3-4天後,高燒及紅疹逐漸消退,之後皮膚上會出現脫屑性的麟狀皮並留下褐色沉澱物。少部份的麻疹患者(約5%)會有併發症,諸如中耳炎,肺炎,腦炎等。目前對於麻疹並無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上主要為症狀支持性療法。邱文維醫師表示,因為麻疹的傳染力很高,一發現有疑似症狀的病人,需立即做適當的隔離(不一定要住院),避免疫情擴散。值得注意的是患兒欲返校上課,必須是在發疹4天後才可以。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接種疫苗。一般注射麻疹活性減毒疫苗可以讓90%以上的人產生主動免疫。民眾欲前往麻疹流行區如中國或東南亞國家前可先檢驗本身是否具有麻疹抗體,或是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在流行地區與麻疹病患接觸,邱文維醫師建議,若民眾未曾接種麻疹疫苗者,可在接觸3天內先接種MMR疫苗,若已超過3天,則應在3-6天內接受一劑免疫球蛋白;回國後若發現有麻疹相關症狀出現,須立即就醫。現在幼兒預防接種時程表,是在出生後12個月接種一劑MMR疫苗,在國小一年級時施打第二劑MMR。由於麻疹的傳染力很強,對於家中已達MMR接種年齡但尚未完成接種者,應盡速前往醫療院所接種。

人類乳突瘤病毒(HPV) 傳染強、潛伏期長

人類乳突瘤病毒(HPV) 傳染強、潛伏期長

人類乳突瘤病毒(HPV)的散播是不分年齡、性別、種族的,它可經由病媒、在潮濕的環境下,透過微小的傷口來傳染,而出現皮膚疣;藉著性接觸的傳染而長出生殖道疣;生產時經由產道產生的母嬰垂直傳染,使患者的子女出現年輕發作型的呼吸道乳頭狀瘤病;當患者接受雷射或電燒來治療菜花時,病毒也可能透過燒出的煙,使醫護人員吸入而感染。人類乳突瘤病毒的傳染力強,潛伏期也長,一般是三星期到八個月(也有長達五年),平均是三、四個月才發病長出疣來。臺安醫院婦產科 - 徐弘治醫師表示,由於宿主的免疫反應,兩年內會自動萎縮退化,當免疫力衰退或不全時、或在懷孕期間,疣會長多長大,再經自體的快速擴散,就會出現「落花滿徑、果實纍纍」。臨床上若感染了人類乳突瘤病毒,徐弘治醫師說明,其所引發的病變可分類如下:(一)皮膚疣:可以在身體任何地方的皮膚長出,但以手、足居多,外型多變化。(二)疣狀表皮發育障礙:是一種手足表皮上層發育異常之家族性狀況,其特徵為呈紅色或紫紅色圓滑或垂直緣不規則丘疹,少見但多發生在嬰兒或孩童身上。(三)生殖道疣(俗稱為菜花):開始的時候疣的外表有許多顆粒突起,愈大愈明顯,就像菜花一樣,初期可說全無症狀,後來也會有搔癢、灼熱、疼痛的感覺。菜花在男人最常長的位置依次是:陰莖的冠狀溝、包皮繫帶、龜頭、包皮其他地方、尿道口、陰莖其他地方;女人則會長在陰道、陰唇的任何一部位,有時也侵犯到子宮頸。菜花也會長在肛門口、直腸或尿道,偶爾也長在口腔,所以同性戀或任何一種性交的方式都會傳染。(四)再發性呼吸道乳頭狀瘤病:多數發生在小孩,少數出現在二十至四十歲成人,最常見的症狀是聲音改變或嘶啞、發聲困難,甚至阻塞呼吸道。(五)鼻腔或副鼻竇乳突瘤:雖少見,但任何年齡皆可發生,常與呼吸道疣並存。(六)口腔疣:由於時下的性愛姿勢千變萬化,所以喜好侵犯皮膚、生殖道的各型人類乳突瘤病毒,也可能入侵口腔內的牙齦、口腔頰黏膜、軟顎、扁桃腺。(七)眼結膜疣:雖較罕見但侵犯的對象不分年齡,多數孩童或成人患者,感染以生殖道疣的病毒居多。初期的症狀不明顯或眼睛有異物的感覺,疣長大後狀如桑椹或菜花,會刺痛並影響眼瞼的閉合。(八)消化道疣:人類乳突瘤病毒若感染到食道,會長出乳突狀瘤而導致吞嚥困難,而肛門,甚至直腸疣多經性接觸傳染而來。最近經由分子醫學的技術偵察,有些醫學報告指出新生兒、嬰兒期,或肝移植後產生的巨細胞肝炎及原發性肝癌,跟乳突瘤病毒有關。(九)其他癌病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尿道癌、膀胱癌、攝護腺癌:雖未獲證實,但可能與人類乳突瘤病毒的感染有關。徐弘治醫師提醒,感染HPV可能都沒有臨床症狀,但也有些人會長出良性的疣,有些人則是其病變反覆發生且成長,而難以治癒,甚至危及生命,少數的患者會進展惡化成癌。患者預後的好壞會受到病毒的形態、侵犯處、病人的免疫狀態、環境、患處的上皮組織性質,以及一些感染輔因素所影響。

動態式弧形放射治療 癌細胞無所遁形

動態式弧形放射治療 癌細胞無所遁形

近年國人罹患癌病的機率愈來愈高,高科技放射治療為治療癌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控制癌病及治癒率上,一直有極大的貢獻,但如何精準掌握放射劑量,則是醫界不斷追求的目標。在傳統放射治療中,常面臨無法完全將放射線限制在腫瘤範圍內之問題,在利用放射線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免不了會受到一些放射劑量傷害,當腫瘤所受劑量愈高時,正常組織所受放射線劑量亦隨之升高。臨床治療上有時會為了不想使正常組織和重要器官受到太多放射線劑量,而降低給予腫瘤放射線劑量,如此一來腫瘤細胞可能無法得到足夠的致死劑量,進而影響整體放射治療效果。由於電腦軟體及硬體的進步神速,已經可以先從電腦斷層掃描(CT Images)中,將腫瘤和周圍正常組織間的解剖位置關係圖,以三度空間影像3D呈現,使放射線射束的入射形狀,跟隨著腫瘤的生長形狀不同而變化,給予腫瘤三度空間的順形放射治療。但是,腫瘤並非都是厚薄均勻的生長型態,要被治療的腫瘤體積有可能是呈內凹形、C字形,或是有如甜甜圈般將正常組織或重要器官(例如:脊髓)包圍在其中。此時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雖然可以順著腫瘤形狀給予腫瘤劑量,但仍很難避開包在腫瘤中間的重要器官,或是躲在腫瘤凹陷處的正常組織。近年來在美國及歐洲國家均急速發展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IMRT、影像導引放射治療技術-IGRT及2008年底FDA最新核准的動態式弧形放射治療VMAT(Volumetric Arc Therapy)。VMAT就是整合IMRT及IGRT功能,並且用快速螺旋方式治療的技術設備,為放射治療癌病的最新趨勢,可治療腦部腫瘤,進行分段式強度調控治療,腦腫瘤不必開刀,其效果非常令人滿意。也適合治療各種腦部腫瘤、顱底腫瘤、脊髓腫瘤、眼眶腫瘤、頭頸部癌(含鼻咽癌)、胸腔及縱隔腔癌、肺癌、膽管癌、胰臟癌、攝護腺癌、子宮頸癌等,為最優先考慮的目標。VMAT不僅做到三度空間順形治療,其最大特色是能藉由精密的電腦硬體及軟體設備,「調整控制放射線在腫瘤上的強度」及在每次治療時可立即取得3D電腦斷層掃瞄影像(CT Images)做超精確的治療定位,同時讓放射線隨著腫瘤厚度調弱、增強,除了順著腫瘤形狀外,亦考慮腫瘤體積各部位的厚薄不同,來給予「最適合的放射線強度」,如此可以更準確給予所需的放射線劑量到實際的腫瘤體積上,同時閃開躲藏在腫瘤中間或凹陷處的重要器官(例如:眼球、脊髓…),增加腫瘤控制率和降低正常組織併發症的機率,減少治療後之副作用,進而提升治療率、病人存活率及醫療品質。這正是VMAT超越傳統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3D Conformal)的最大優點及不同處,VMAT已成為未來放射治療的新趨勢及必行的方向。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特別引進,並派醫療團隊分赴德國海德堡-曼哈姆大學及美國西雅圖醫學中心接受完整訓練,放射腫瘤科主任暨癌症中心邱仲峰執行長,並優先取得國外完整訓練證書。動態式弧形放射治療VMAT5月起於本院啟用,提供更好的治療給病患。癌症的治療首重醫師們的團隊合作,目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已成功組成11個不同癌別團隊,每週定期開會討論治療方針及對每個病例做最好的分析及治療。癌症中心邱仲峰執行長說:「有最好的團隊,加上最先進的治療設備,就是對病人最大的保障。」

鹽酥雞當正餐 七年級生腸瘜肉上身

鹽酥雞當正餐 七年級生腸瘜肉上身

26歲陳小姐(化名)自認年輕,平日不注重飲食,偏愛吃紅肉,喜好辣、酸口味食物,平均每週吃兩次鹽酥雞,以珍珠奶茶等甜飲作為下午茶首選。因有胃痛的困擾,在家人安排下進行無痛腸胃鏡檢查,發現已有兩顆危險瘜肉需切除!■ 瘜肉 發生率三年攀升一倍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95-97年間共27,795位腸鏡受檢者的健診數據分析,超過九成的受檢者腸道檢查有痔瘡、瘜肉、憩室、以及腫瘤等異常狀況,其中以痔瘡及瘜肉為最大宗,每十人就有九人患有痔瘡,每五人就有二人長有腸瘜肉。大部分腸瘜肉不等同於癌症,多無症狀,僅有少部份伴有出血、黏液分泌、排便習慣異常等現象,需定期追蹤,視狀況判斷是否應切片或切除。但瘜肉是由大腸黏膜不正常增生下所形成的突起物,若以腺瘤性瘜肉來看,有癌化的危險性。鄭乃源醫師表示,從數據上發現,三年來瘜肉已從二成之發生率翻升至近四成,這與國人生活飲食西化、少運動、喜吃肉類等有關,也成為國人腸道健康之未爆彈。■ 三十拉警報 腸瘜肉年輕化聯安分析27,795位受檢者腸鏡檢查數據,50歲以下受檢者發現腸瘜肉的比例約佔六成七。進一步針對9仟多位六、七年級受檢者進行分析,發現近三成有腸瘜肉。這年齡之受檢者,自恃年輕,加上工作繁忙,對於自身健康常忽略。歸納發現,這群有瘜肉的六、七年級生,五成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差,包括普遍嗜辣、重鹹、喜歡甜食及重口味飲食,並偏愛油炸、碳烤、醃漬、煙燻等精緻食物。約有三成受檢者每日飲水量少於1,000cc,六成BMI值大於22,三成以上受檢者有抽菸,近三成五受檢者有飲酒的習慣。經年累月的不良作息,使他們成為腸道健康之危險一族。■ 飲食、運動同樣重要針對多以外食為主之六、七年級生,聯安營養師建議,應從健康習慣的養成以及外食地點的選擇開始,包括補充益生菌、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以及攝取充足水份及膳食纖維等。而在肉類的選擇上,可以魚肉、白肉為主。目前便利商店已有販售生菜沙拉、水果等,更可補足日常所需之纖維量。而針對已有腸瘜肉者,更應多吃堅果、豆類、以及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軟化帶出藏於腸道死角的糞便,可降低腸瘜肉之發生率。根據國外的文獻指出,肥胖(BMI>30)、運動量過少也會增加腸瘜肉之發生率,因此,除了需增加有氧運動之外,聯安健康體能中心白淳升主任建議,上班族可透過抬臀、抬腿、以及運動骨盆等方式,增加腹部肌力並增進腸胃蠕動。鄭乃源院長呼籲,腸道健康應從年輕注意起,而完整的腸道篩檢應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CEA)、以及大腸鏡檢查。建議40歲時可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生活飲食不正常、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具家族疾病史民眾,應加強提早預防觀念,從30歲開始規劃完整腸鏡檢查,日後則由專業醫師針對個人狀況,提供定期篩檢頻率及方式之建議,莫因自恃年輕而忽視健檢重要性,錯過早期發現黃金期。

解決兒童腹瀉 適合補充運動飲料?!

解決兒童腹瀉 適合補充運動飲料?!

在兒科門診中常可遇見因腹瀉而就醫的小朋友,有些家長以為,小朋友的排便次數增加或是大便中水分含量增多就是腹瀉;事實上,排便次數的多寡和年紀有關。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科 - 文萬欣醫師指出,在新生兒,尤其是餵哺母乳的嬰兒,一天大便的次數可達七、八次之多,形狀也會略微稀糊,要到滿月之後,大便才會比較成形,排便的次數也會逐漸減少,三歲以上的孩子,排便的次數則接近成人,平均一天一次。就醫學所定義的腹瀉,是一天排便量依體重換算每公斤超過二十公克,也就是說,十公斤重的嬰兒其一天大便量要超過兩百公克才算是腹瀉。另外,依腹瀉時間持續的長短可分為急性及慢性腹瀉,急性腹瀉是指症狀少於兩週的腹瀉,慢性腹瀉則是超過兩週的腹瀉。慢性腹瀉一般會造成小朋友體重減輕、營養不良,有時必須接受多項檢查才能找出病因。文萬欣醫師表示,絕大多數的兒童腹瀉都屬於急性腹瀉,主要原因是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常見的感染源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沙門氏菌、痢疾桿菌等。一般說來,若染患病毒性腸胃炎,嘔吐的症狀會比較明顯,大便也以水樣便居多,不太會有血絲便;而細菌性腸胃炎的糞便則比較會有血絲或黏液狀物質。此外,某些藥物的使用,如抗生素、吃太多高滲透壓的物質(太甜的果汁飲料)或太油膩的食物,也有可能造成兒童腹瀉。兒童腹瀉在治療上可分成:補充水分、飲食治療及針對腹瀉原因的藥物治療三個方面。一般可以經口補充水分,若小朋友吐得太厲害無法從口進食,或是腹瀉太嚴重,一吃就拉,則必須使用靜脈點滴注射,口服水分的補充以口服電解質液最為恰當;文萬欣醫師提醒,一般市售運動飲料糖分太高,不是很適合腹瀉的兒童飲用。在飲食治療方面,餵食母乳的嬰兒不需要停止餵食,餵食配方奶的嬰兒可改為食用米湯,或是將原本食用的配方奶稀釋2/3-1/2不等,但若食用稀釋配方時間超過3-5天,則寶寶會營養不足,需向兒科醫師諮詢進一步處理方式,或考慮換用不含乳糖的奶粉(俗稱止瀉奶粉)。年紀較大的兒童,則給予清淡飲食(少油、少糖、少鹽),如稀飯、白吐司搭配一些清淡菜餚等。至於針對腹瀉原因的藥物治療,只要家長們遵照小兒科醫師的指示,按時給小朋友服藥,那麼,小朋友的腹瀉應該很快就可以痊癒了。

飲水殺菌沒做好,小朋友「菌」從口入

飲水殺菌沒做好,小朋友「菌」從口入

試想一個已使用10年的水龍頭,只要把棉花棒伸進裡面輕刮,就可以刮下一層黃膩黏稠的細菌,而我們每天的飲用水就是經過這些細菌群落來到我們的家裡,實在十分嚇人!一個針對「台北市居家水質檢驗調查」發現,不論是屋齡1.5年的電梯大樓,或是將近30年的舊公寓,都可在居家水塔或是水龍頭管壁採集到黃稠黏膩的「生物膜」,且生物膜中100%檢驗出大腸桿菌群。水質專家指出,「生物膜」中隱藏多種病原菌與微生物,包括多種致病的腸道細菌,汙染水質後可能引起各式腸胃疾病,有可能造成小朋友腹痛、腹瀉、發燒、頭痛等症狀。■ 細菌薄膜蔓延管壁!一不小心通通喝下肚國內水質專家國立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許昺慕指出:細菌薄膜是居家飲用水主要的汙染來源之一,而且在居家飲水管線,包括水塔、蓄水池、水管、甚至水龍頭都可以找到。居家管線與儲水設備只要久未清洗,或是水管老化生鏽,水中細菌就會附著生長在內壁,形成一層黃稠黏膩的細菌聚群,稱為「生物膜」。這層細菌膜蓄積具黏性的多醣體,可使各類微生物(包括病原體)一層又一層的增生加厚,當生物膜脫落,這些一塊塊的菌群就順著水流出水龍頭,流進居家的鍋碗瓢盆裡。在這一個針對「台北市居家水質檢驗調查」中,不論房屋老舊程度,也不管是水塔或水龍頭,皆可發現生物膜的蹤跡,總菌落數檢出率為100%,大腸桿菌群的檢出率也為100%, 明顯影響消費者居家飲用水品質。許教授表示,自來水在進入蓄水池、水塔前的水質合格率達99%以上,但在2002年環保署委託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的計畫中發現,自來水在經過儲水池水塔儲存後,會有餘氯降低的情形發生,餘氯降低導致殺菌效果不足,因此水中總菌落數會上升。這些細菌沿著管壁攀附生長,形成細菌薄膜;再加上水管長期使用的老化生鏽,水質汙染問題絕對是消費者所無法想像。為了家人健康著想,民眾應主動採取自我防護措施,如定期清洗水塔、水管,並使用正確的飲用水殺菌方式,以達成有效殺菌的效果。■ 水管水塔成病菌溫床,腸胃疾病不可不防此次居家水質調查中,發現生物膜廣泛存在於居家自來水供水管線與儲水設備中。除此之外,生物膜中還可能藏有退伍軍人菌、自由型阿米巴原蟲……等致病微生物。這些菌落若脫落管壁流入水中,就會成為自來水的汙染源,影響飲用水安全。家醫科醫師林青穀指出,水中最常見的病菌為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腸胃型病菌。若是家裡有抵抗力差的大人或小朋友,不小心喝下未經有效殺菌的水,很容易會發生噁心、急性腹瀉、嘔吐、腹痛等現象。過去即有案例,因為父母使用飲水機煮過的山泉水沖泡牛奶,但由於未經完全煮沸殺菌,因此小朋友感染沙門氏桿菌而引起腸胃炎,甚至引起腦膜炎併發症。天氣漸漸轉熱,逐漸要進入腸胃疾病的流行季節,有小朋友的家庭一定要注意飲用水殺菌,以保護小朋友遠離健康警戒區。

迎戰腸病毒 不忘勤洗手

迎戰腸病毒 不忘勤洗手

位居亞熱帶的台灣來說,一年四季皆有腸病毒的發生,春夏季更是流行的高峰期。各個年齡層皆可能受感染,但以三歲以下的嬰幼兒為高危險群,併發重症的發生率亦較高。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也特別提出,需注意的二大預防重點:1、預防嬰幼兒被感染。2、有疑似重症徵兆,請儘速就醫。因此讓大家更清楚認識『腸病毒』,除了減輕無畏的恐慌,也可把握最佳的送醫治療時機。澄清醫院小兒科專科護理師 - 陳怡穎指出,腸病毒感染主要傳染途徑:糞口傳染、飛沫傳染。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喉嚨痛、食慾不佳、流口水、情緒不安、手足會出現紅疹或口腔潰瘍,偶而有嘔吐、腹瀉、咳嗽等症狀。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嗜睡、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意識不清、心跳加快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多數感染腸病毒以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症居多,約7~10天痊癒,僅少數併發重症情形,今年爆發重症案例較往年多,因此不可輕忽嬰幼兒的發病症狀。最恰當的還是以預防為首要,陳怡穎提醒,正確的勤洗手是不二法門,無論大人或兒童,都需注意個人衛生,接觸到嬰幼兒前務必正確的洗手,避免嬰幼兒與其他患童接觸或共用餐具,腸病毒流行時應盡量避免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平時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均衡的營養均有助於兒童的抵抗力。

從飯島愛之死 談肺炎的預防

從飯島愛之死 談肺炎的預防

日本女星飯島愛去年底過世,死因眾說紛紜,後來警方證實,原來是肺炎讓伊人香消玉殞;其實,肺炎是最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之一,也是很可怕的奪命殺手,以台灣為例,95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肺炎便高居第六名。永和耕莘醫院胸腔內科-杜美玉醫師表示,肺炎一般分為社區肺炎及院內肺炎,後者多是住院一段時間後,因為院內感染其他病原、嗆入、醫療處置(如插管、使用呼吸器)所引起,多發生在住院病人,治療也較為棘手;社區肺炎則較常見,可能侵犯各年齡層,而以抵抗力弱的老人、慢性病患危險性高,通常由細菌、病毒、黴菌、結核菌等微生物所致。在台灣,社區肺炎常見的致病菌,因為患者年齡層的不同,也會有所差異,統計上,「肺炎鏈球菌」是最常見的菌種(約佔四分之一),尤其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病患;其次,「黴漿菌」引起的肺炎(佔百分之十二至二十),則較常見於年輕病患,至於病毒感染的肺炎僅佔整體不到一成。˙肺炎有什麼症狀 ?主要有:咳嗽(乾咳或咳出黏液性痰)、發燒、體溫過低、氣促、胸痛、肌肉痠痛、頭痛、疲倦、食慾差等;如果病患抵抗力較差、或是病菌的致病力強,可能導致菌血症或敗血症、呼吸衰竭、甚至嚴重到休克、造成死亡。由於初期症狀輕微時,患者可能誤以為只是小感冒,輕忽就醫,不得不慎。˙如何診斷肺炎 ?杜美玉醫師指出,醫師通常會根據個人病史、生理檢查 (如聽診出現異常聲音)、胸部X光檢查、痰鏡檢及培養、血液培養、血清學檢查與分子生物學檢驗,來進行確診,同時也排除一般感冒、肺結核等可能混淆的疾病。˙如何治療肺炎 ? 細菌性肺炎主要採取抗生素治療(例如:青黴素、紅黴素等),但是近年來病菌的抗藥性愈來愈高,像肺炎鏈球菌已普遍對青黴素產生了抗藥性,往往增加治療的難度。至於病毒性肺炎則尚無藥物可有效殺死病毒,只能以輔助性治療為主,所以病患需多休息。˙如何預防肺炎 ?要避免肺炎侵犯,杜美玉醫師強調,應盡量減低罹病的風險因素,例如戒煙、戒酒,注意均衡飲食及充份休息。尤其,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慢性心臟疾病、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糖尿病、鐮刀狀貧血症、脾臟切除或免疫功能不全的病患,一旦感染肺炎,後果嚴重,建議應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和流行性感冒疫苗,以降低肺炎的發生。

經前不適 大幅影響女性人際關係、職場表現

經前不適 大幅影響女性人際關係、職場表現

你的女同事每月總有幾天情緒陰晴不定,心不在焉、做事老出錯?你的甜心女友每月總在那幾天性情大變,成了蠻不講理的小惡魔?根據一項針對台灣629位18-35歲女性的調查發現,近五成的女性恐已身陷經前症候群、甚至是屬於較為嚴重的經前不悅症而不自知。且超過五成的女性從未主動尋求專業協助。台灣婦產身心醫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副院長謝燦堂醫師表示,由於台灣的女性多容易隱忍、年輕時可能情緒發洩在朋友以及伴侶身上,在職場上表現起伏不定。但這段時間正值職場衝刺、以及人際關係的黃金期,若錯失專業協助的機會,是非常可惜的。經前不適包含經前症候群(PMS, premenstrual syndrome)、以及較為嚴重的經前不悅症(PMDD,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每位女性對於症狀的感受以及可忍受的程度不同,與女性的自覺有關。■ 經前不適,真有其事?長庚醫院精神科助理教授暨身心醫學小組召集人蕭美君醫師表示,經前不適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並非女生故意找碴,門診中常見男友或家人帶患者就醫,透過解說才瞭解是與月經周期有關。謝燦堂醫師表示,女性在排卵時,卵泡受到黃體刺激素的影響而形成黃體,開始約14天的黃體期,到月經來時結束。黃體期間包括醛固酮、泌乳激素的增加、神經傳送血清素、前列腺素等的變化,都有可能造成女性身理以及心理的不適感,症狀可達200多種,以憂鬱、易怒、水腫、乳房脹痛、食慾增加…等較為常見,影響天數可長達7-14天,佔據一整月三分之ㄧ到二分之一的時間。 ■ 國際研究證實:經前不適成為女性職場、生活表現之隱性危機西北大學醫學院婦產科系主任,同時也是美國婦產科治療年鑑指南的總編 Professor Lee Shulman舒曼教授提出美國調查資料佐證。六成患有經前不悅症的女性表示,她們的工作、學校生活深受影響,八成與另一半關係岌岌可危。舒曼教授表示,以加拿大、瑞典、西班牙、巴西、泰國為例,患有中重度經前不適者,請假曠職的天數是輕度者的三倍,這些女性職場產能表現明顯降低。而在醫療使用的方面,美國婦女使用抗憂鬱劑治療經前症狀的比例最高,亞洲國家如泰國,也有高達八成的女性使用止痛藥來緩解症狀。由此可見女性經前不適的影響,除了增加醫療費用外,工作天數減少、生產力下降,產生間接成本,每人高達4333美金,約13萬元台幣。■ 新劑型口服避孕藥 國外使用於治療經前不悅症舒曼教授說明,美國FDA食品暨藥物管制局於2006年核准一款24/4劑型配置*的低劑量口服避孕藥治療經前不悅症,兩年多來已累積良好的使用經驗,超過八成的女性生理、情緒症狀獲得改善。從一項450名患有經前不悅症的婦女的研究結果顯示,除了在生理、情緒、行為上獲得改善外,在工作產能、社交活動的參與、以及人際關係上,也有顯著進步。

遵守手部及呼吸道衛生 預防H1N1新型流感不二法門

遵守手部及呼吸道衛生 預防H1N1新型流感不二法門

因應美國西南地區、墨西哥、加拿大等地區爆發人類感染H1N1新型流感之疫情,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並公告將H1N1新型流感列為第一類法定傳染病,同時啟動公共衛生緊急防治措施,由於國內尚未出現病例,衛生署表示,目前工作重點仍在「境外阻絕」,亦即提昇旅遊警示。臺北市政府亦於98年4月28日成立「臺北市災害應變中心H1N1新型流感疫情2級開設」。有效預防H1N1新型流感不二法門為:確實遵守手部及呼吸道衛生!H1N1新型流感傳染途徑與季節性流感類似,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與接觸傳染,預防方法為(一)注意個人衛生及保健:勤洗手,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二)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手部接觸到呼吸道分泌物時,要立即澈底清潔雙手。(三)遠離感染來源 :生病時應在家休息,除就醫外,儘量避免外出,且避免前往H1N1新型流感發生地區。為避免H1N1新型流感,臺北市政府要向所有市民提出呼籲,落實個人衛生習慣,全家加強手部衛生及呼吸道衛生,另適度休息以增加抵抗力,就能大幅降低感染機會。若有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酸痛及噁心、腹瀉等症狀,要儘早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及接觸史,有發燒或類流感症狀病患除就醫外,應注意衛生習慣並儘量戴口罩及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其他人,造成群聚事件。市民若有相關疑問,請撥打臺北市市民當家熱線1999或參閱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正確洗手五步驟:1.濕: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2.搓: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兩手交叉並互相摩擦,兩手搓揉手掌及手背,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此動作至少須20秒。3.沖:用清水將雙手沖洗乾淨。4.捧:捧水將水龍頭清洗乾淨。5..擦:用擦手紙、乾淨的毛巾或手帕將手擦乾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