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台中世界心臟日開鑼!沙鹿鎮邀您從”心”健康

台中世界心臟日開鑼!沙鹿鎮邀您從”心”健康

一年一度的世界心臟日即將在9月27日(日)上午8點到11點熱鬧登場,今年的活動主題為「職場健康,從心開始」,要呼籲民眾正視職場個人健康管理,為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而努力。而台灣中部的世界心臟日今年仍由沙鹿鎮獲選主辦,預計將吸引上千民眾闔家參與,與世界同步響應愛心、護心的活動。沙鹿鎮雖然是海線的一個小鎮,但是在營造民眾健康生活環境上不遺餘力,因此每年能從眾多大城市中脫穎而出,代表中部地區主辦該活動。而今年正逢沙鹿鎮立公園之整建落成,心臟日當天也將同步舉辦 “無菸健康公園“揭牌典禮,讓這塊美麗的綠地成為地方民眾擁抱健康的無菸樂土。光田綜合醫院王乃弘院長表示,根據衛生署統計,民國97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高居第二名,96年度約有15277人死於心臟疾病,97年則有15726人死於心臟疾病,死亡人數增加了2.9%。就大台中地區而言,心臟疾病也是奪走民眾生命的第二殺手,僅次於惡性腫瘤。尤其近年經濟不景氣,民眾生活壓力大,為了顧飯碗,許多人往往忽略的健康管理,先前更有媒體報導計程車司機怕遭罰款追逐被拖吊的車子,竟然心臟病發暴斃。光田綜合醫院有鑒於心臟疾病預防之重要性,自民國85年起便成立海線地區第一個心臟團隊,完成世界罕見之「成人型先天性主動脈阻斷病患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台灣第一例「右位心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中部海線第一例「心臟去顫器植入術」等手術,十多年來累積超過六千多例成功案例及治療經驗,同時也積極走入社區,透過活動舉辦與各種衛教宣導,致力於健康觀念的推廣,而每年世界心臟日活動的舉辦,更能喚醒民眾對健康的重視,強化預防醫學的落實。由於活動內容寓教於樂,同時又能健體強身,所以每年都吸引數以千計的民眾一同參加。今年的活動更是精采可期,不容錯過。2009年世界心臟日活動以「職場健康 從心開始」為主題,中區活動主場地選在沙鹿鎮鎮立公園和沙鹿鎮公所前廣場,參加民眾除了能參與活力十足的建商有氧操與健走活動外,主辦單位更精心設計了一連串的活動,包括「健康投注站」、機智問答等,今年更首度舉辦「體適能關主挑戰賽」,民眾每闖一關,就能對自己的健康有更多的了解,活動當天也將於現場舉辦「讓愛轉動健康護心」寫生比賽,歡迎幼稚園和國小學生一同參加,得獎者將獲得豐富的獎品,時值假日,歡迎大家共襄盛舉,全家一起走出健康!

預防3高、3檢不漏 腎臟保健刻不容緩

預防3高、3檢不漏 腎臟保健刻不容緩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腎臟醫學會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共同於98年9月27日(星期日)上午7時開始假中正紀念堂舉辦「Walking健走 好腎活」暨「愛腎好生活」園遊會活動,邀請民眾、慢性病患者一起來健走,讓民眾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預防慢性腎臟病,擁有「好生活」;現場有逆轉腎闖關區及愛腎健檢,提供民眾腎臟保健知識及免費腎臟健檢服務,還有機會參加摸彩。相關訊息請上腎利人生網站(http://www.z-gtech.com.tw/walking/index.html)或電洽02-66365717,歡迎民眾共襄盛舉。◆ 全台約有200萬慢性腎臟病患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之「三高慢性病」是引起腎臟疾病的高危險群,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2007年臺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患有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者(簡稱三高)其罹患腎臟病的發生率及危險性均較非三高患者顯著增加(分別為非三高患者的1.66倍、2.35倍及1.58倍),使得全台慢性腎臟病逐年在增加中。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料統計:臺灣地區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2%,平均每8人就有1人罹病,全國約有200多萬患者,而進入末期腎衰竭人口每年也以6%的成長率在成長中,臺灣慢性腎臟病防治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機。◆ 『護腎33-預防3高、3檢不漏』及用藥『五不原則』慢性腎臟病患者早期是沒有症狀,而容易被忽視的,病情惡化的過程也常常沒有明顯徵兆,最後演變成腎衰竭(尿毒症)。另隨著年齡增加,腎臟功能亦隨著降低,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比例也越高。因此,中老年人除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病情之外,應避免不當藥物對腎臟的傷害,共同迎接腎利人生。國民健康局提出『護腎33-預防3高、3檢不漏』口號,呼籲三高族群應定期進行3項檢查-驗血、驗尿、量血壓,作好慢性疾病保健,可預防腎臟病的發生或疾病病情的惡化;及用藥的『五不原則』口號-(1)不聽別人推薦,(2)不信神奇療效的藥,(3)不買地攤、夜市、遊覽車上所販賣,(4)不吃別人贈送的,(5)不推薦給別人,提醒大家安全用藥。◆ 『三少、三多、四不、一沒有』臺灣腎臟醫學會也提倡「三少、三多、四不、一沒有」的建議,平時飲食「少鹽、少油、少糖好;多纖、多蔬、多喝水;不抽菸、不憋尿、不信偏方、不熬夜」,以及做到「沒有鮪魚肚」,確保腎臟健康。

藥物〝過敏〞反應 當心小命不保

藥物〝過敏〞反應 當心小命不保

今天清晨林阿福(化名)因感冒發高燒掛急診,經注射一劑退燒藥,帶數種感冒治療藥回家後,身上竟然出現片狀、紅腫且癢的大疹塊;昨天上午陳大雄(化名)因其它原因造成全身嚴重疼痛,於注射止痛針約30分鐘後,雙眼泛紅、眼眶水腫樣紅腫;前天晚上張技安(化名)因為手術,才服用兩次的抗生素及止痛等藥後,皮膚發生奇癢的小紅丘疹;相信您還記得發生中部地區曾有兩位年輕己婚的婦女,因為白帶及外陰部搔癢,併用抗黴菌劑與抗組織胺,治療數日後,因為藥品產生藥物交互作用,而引發心律不整,更因長時間血流減少,引起腦部缺氧變成植物人。您或是親朋好友是否有人曾發生過類似的情況呢?上述都是藥物不良反應的案例,前三則是常見的、較輕微的藥物不良反應案例,第四則不幸案例是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什麼是藥物不良反應呢?臺安醫院藥劑科藥師 呂玉鳳表示,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簡稱為ADR,其內容包括一切與藥物有關的不良反應,例如:副作用、過敏或特異反應、不希望的藥理反應、劑量不當(包括意外或有意)、藥物交互作用…等,甚至因為停藥所造成不良反應。經追蹤得知林阿福與陳大雄,他兩人都曾經有過阿斯匹靈過敏,所以他兩人有可能也會對其他的解熱鎮痛劑過敏;因為張技安有青黴素的過敏史,當他使用各種抗生素時,應特別注意有無過敏情況;至於兩位己婚婦女因為藥物交互作用,產生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不幸案例,其日後將花費龐大的金錢與精力是很難估算的。所以藥物不良反應的結果,可能輕微不影響健康,也可能會產生極為嚴重的問題。藥師 呂玉鳳指出,當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時,應即刻與原處方醫院聯繫,經由醫療人員的協助儘速處理,輕微無大妨礙者,可藉由多喝水,作運動來加速藥物從尿與汗排出體外;稍微嚴重者,應回門診請醫師以抗組織胺及其他等藥物,或併用外用塗抹藥物治療;當醫師加註過敏藥物的名稱在病歷時,您也應牢記該藥名,以免日後再次發生。若為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則應立刻送急診作急救處置,例如:生命維持、注射解毒劑、洗胃、…等。當醫院內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時,需醫療人員發現並回報給專責單位,由專人評估是否真的藥物造成,並記錄其嚴重性、處理方法與結果,必要時由專人整理並報給院內的藥事委員會,當做進出藥品的評估,利用出版的刊物或上課的方式,進行教育醫療人員與民眾,必要時通報衛生署藥物不良反應中心,以利統計藥物在台灣地區民眾使用情況的各種資料。臺安醫院為減少因為藥物不良反應發生,而增加醫療資源的使用,己於1998.10月經院務會議通過,成立藥物不良反應監測與報告小組,成員包括有醫師、藥師與護理師。成立迄今年餘,該小組不斷接獲各臨床醫師、藥師、護理人員及其他醫院工作同工的協助,特此致十二萬分的謝意。藥師 呂玉鳳說,當民眾發現有藥物不良反應時,可利用該院藥劑科藥物諮詢專線27718151-2743與藥師聯繫,藥師們一定會竭誠為您服務,讓大家一起努力為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機率來打拼!

縮乳需求呈現上升趨勢

縮乳需求呈現上升趨勢

隨著飲食習慣西化與營養過剩的影響,東方女性的乳房發育,擺脫往昔如飛機場般的平坦,呈現越來越豐滿的趨勢。由於發育好,加上懷孕後餵食母乳,往往不到四十歲,就產生明顯乳房下垂及乳暈偏低的困擾。整形外科周聰鐸醫師表示,乳房主要由乳腺及脂肪組成,因此會隨著體重增加而豐腴,體重減輕而萎縮。儘管目前多數審美觀念依舊崇尚傲人的豐胸,但門診也常見到擁有大於E罩杯尺寸的女性,飽受巨乳所帶來諸多生活不便的困擾,因而前來尋求醫療協助。巨乳女性最主要的不適,除了肩膀、胸部與背部負荷過重,常有胸罩肩帶過度負擔的勒痕外,也常伴隨肩部痠疼,睡覺時呼吸壓迫的問題。周聰鐸醫師進一步表示,門診中也不乏年輕巨乳女性,因為在學校課外活動或運動跑步,常引起同儕側目,心生自卑,因而前來就診。此外,近年來經濟獨立自主、傾向中性妝扮的女性日益增加,有極高的比例期望擺脫巨乳的束縛。整體而言,縮乳手術需求在最近幾年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整形門診中最常見的縮乳為縮小約兩個罩杯,以達到B或C罩杯尺寸;偶而有極少數會要求縮至A罩杯或更小。縮乳手術因應患者不同需求與期望,可以藉由下列不同的手術方式來達到預期效果:(1) 抽脂法一般針對未婚,而且無需大量抽脂的女性。此種方式可以藉由兩個小於1公分的切口,進行脂肪抽除手術。其中的優點,在於除了達到縮乳效果之外,尚可保存其乳腺組織,不會影響未來懷孕哺乳的功能;另外一個重要的優點是,術後幾乎不會留下疤痕。(2) 倒T切口手術此種手術有多種方式可以彈性運用,主要的優點在於可以同時將乳暈修飾變小,並將下垂的乳暈與乳房拉提尖挺。為了完整保留乳暈的血液循環,一般手術常見的有上側、下側或內側皮瓣的不同運用。根據乳房及乳頭的血液供應來評估,內側皮瓣比較符合生理解剖,國際整形名醫多半採用此種方式。(3) 環暈切口術沿著乳暈四周切開,彷彿像削蘋果外皮一樣,將多餘乳房組織一層一層切除至理想尺寸大小,常見的問題在於術後因多餘的皮膚所造成的皺褶,需要搭配緊身衣或塑胸衣加以修正。周醫師提醒,縮胸與隆乳手術一樣,都須經過審慎思考與評估,尤其是希望大幅度縮乳的女性,務必諮詢整形醫師專業的建議,同時尋求家人的支持。

心棧家園正式成立 陪伴「大孩子們」渡過徬徨少年時

心棧家園正式成立 陪伴「大孩子們」渡過徬徨少年時

以國內目前提供弱勢兒少安置服務的現況而言,年幼的孩子遭逢家庭變故,有緊急短期庇護中心及寄養家庭可提供孩子短期的安置照顧,若孩子處於長期失依狀態,則可能將孩子送往中長期安置的育幼院。然而,目前國內的育幼院以收容國中、國小的孩子居多,部分育幼院有擴大收容學齡前的孩子。綜觀而論,失依少年的安置需求是最容易被社會忽略的環節。已步入青少年階段的孩子(12歲~18歲),正經歷青春期的叛逆,不易有寄養家庭願意照顧,也幾乎沒有被人收養的可能;因此,獨立生活的規劃及機構安置,通常是這些失依少年普遍能有的選擇,但國內提供少年安置的機構目前仍相當少數,大部分的失依少年仍送往育幼院安置。忠義基金會籌備三年的心棧家園在今年8月正式運作,心棧家園的成立,便是希望能夠改善少年安置床位不足的窘境,為失依少年提供適齡、適性的專業服務,協助他們渡過「沒有父母陪伴」的徬徨少年時。多年致力於弱勢兒童照顧的忠義育幼院,長期以來以照顧0~18歲的院童為主,有鑒於弱勢兒少安置需求驟增,因考量兒少在生理、心理的發展及需求,及生活空間規劃、服務內容及服務人員所需具備的專業知能皆有所不同,甫能提供安置院童適切的服務。而心棧的成立除了擴大安置失依少年外,也貫徹忠義落實分齡分級照顧的規劃。忠義基金會執行長高敏足表示,「心棧家園的啟動,將銜接失依的孩子由安置照顧到獨立自主的關鍵,幫助孩子們未來能獨立生活,為自己負責,也能降低未來衍生社會問題的可能。」相較於在忠義育幼院的家庭式照顧,保育員以擔任親職角色為主;而心棧的社工及生輔員則是以大孩子們的“朋友”自居,透過用心的陪伴及引導,期待能與他們共同邁向獨立之路。8月份剛入住心棧家園的孩子,是過去安置在忠義育幼院的少年院生,目前心棧也陸續收容更多來自全台各地的失依少年,這些失依少年普遍都已處於「家外安置」狀態有一段時間,不管他們是安置在機構或是寄養家庭,其原生家庭的功能大多已無法再恢復,返回原生家庭甚至是親友的家的機會渺茫,極少數可返家的孩子,其原生家庭也無力滿足少年應有的需要。因此,獨立生活的準備對失依少年來說格外顯得重要。比起一般家庭的孩子,失依少年要提早思考未來18歲成年後如何獨立生活的人生重要課題。◆ 陪伴、引導培養孩子們自發性的獨立兩性關係、生涯規畫、職業探索、理財規劃、生活自理…總總生活教育的面向,都是少年在心棧家園生活的重點學習,如何幫助少年自發、正確地決定事情,同時能為自己負責,這也是引導少年學習相當重要的部分。當少年在正經歷青春叛逆的階段,需要的是更多的支持而非單向管教,多一點傾聽、包容與接納,多給他們一些思考空間來學習成長,少一些期待的壓力。在心棧家園的這群少年將有許多自己可以彈性安排的時間,生活作息也都需要練習自我管理,如自己做早餐、打掃、規劃休閒活動、管理自己的零用錢等等。社工員給予充分的彈性及時間,讓少年可以作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自發性及獨立性也就慢慢培養起來,也希望透過輔導他們生活自理的方式,讓他們慢慢學習面對並有能力解決未來獨立生活所會遇到類似租屋、理財等等的問題。在兩性關係的部分,一般的少年安置機構都是男女分開收容,但在心棧家園卻是男女兼收,在心棧的社工員認為,這是一個學習兩性教育及相互尊重的機會,因為在一般家庭中也會有兄弟姊妹不同性別的問題,心棧家園的孩子可藉由在生活當中,去學習兩性平等及相處的課題。◆ 期盼大家一同為失依少年拼湊出未來的藍圖心棧家園主任施夙真表示,這些少年初到這裡安置,可能都像是一塊塊被打散的拼圖,對他們來說,生命變成一片一片的殘缺仍無法完整,我們期許這些少年能在這裡找回自信與自尊,甚至慢慢地讓少年能夠重新拾回自我的價值,有能力為自己未來的生活而努力。我們深自期許著,為少年拼湊出未來的藍圖,藉由陪伴少年走的這一段路,能讓他們的生命更完整。忠義基金會執行長高敏足表示,期盼邀請關心失依少年需求的社會大眾、公司、企業、民間團體,能提供個別專業的資源,協助弱勢少年能夠有各類職場實習或打工的機會,透過他們在職涯探索經驗中找出自己的興趣,幫助他們規劃未來的人生藍圖。

如何面對死亡?從紀錄片《醫生》的角度談起

如何面對死亡?從紀錄片《醫生》的角度談起

《醫生》是最近堪稱火紅的紀錄片,大概是繼《生命》、《翻滾吧!男孩》、《無米樂》後掀起觀影熱潮的少數幾部國產紀錄片。故事從一個秘魯小孩Sebastian開始,他因為患病的緣故,被轉送到美國來尋求一線生機,因而與溫醫生相遇。Sebastian成為一個引子,因為他與溫醫師之前去世的小孩昱和年紀相仿,而勾起了溫家長輩們的沈痛回憶。關於這個秘魯小孩,導演的呈現非常細緻。他在做檢查或做化療之前,都會跟工作人員有很多對話。這些對話裡常包含一些故事,故事的內容變化多端,但其主題則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外在的情節如何變化,其實中心是一致的,都是對抗議題,最後我方突圍、勝利,敵方困阨、失敗。小孩在治病的過程中其實是焦慮的,但這個擔心、焦慮並不會直接表現出來,而是透過故事的模式,將自己內心的渴望敘說出來,期待自己的故事給予自己勇氣,進而對抗病魔。其實這也是醫院為何需要心理師存在的理由,如何協助這些個案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成為住院歷程的首要課題。另外還有一個部分值得觀者深思的是,我們該不該告訴個案他罹病的狀況?假如是重大疾病會危及生命的話,我們要不要告訴當事人?如果決定告知的話,該如何說明?對象假如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的話,他是不是有權利得知自己身體的狀況?十二歲在發展上已經進入抽象思考階段的話,相關工作人員是否應詳盡說明?說明與不說明的理由與根據,各在哪裡?這些部分的確值得國內醫療系統沈思,我們除了盡力醫治疾病之外,是不是有許多屬於生命本質的事情更值得仔細探究?溫醫師的家庭也同樣面臨相仿的議題。當一位大人得知小孩對於切腹、吊頸、墳墓、陪葬物等等死亡相關事物有所興趣之時,成年人該如何面對?影片中深刻的反應出一般大人對於小孩探究死亡時的模式。在這裡我不得不想起The Beatles的經典歌曲〈Hello, Goodbye〉:「You say yes, I say no.  You say stop, I say go.  You say goodbye, I say hello.  You say why, I say I don't know. 」長久以來,小孩對於生死的好奇心並沒有被良好的說明與引導,並讓兒童適當的瞭解與探索。小孩們可能只是想說個「hello」而已,但大人們卻是直接了當的說了「goodbye」。我們傳統觀念是避談這些東西的,從儒家「未知生、焉之死」的概念如此地深植人心,如此地琅琅上口,就可以知道生死議題從以前到現代仍舊是禁忌話題。不管時代多麼開化,這是傳統甩也甩不開的包袱。這不是上了一兩門生命教育的課,看了《生命》、《醫生》的紀錄片,看了九二一地震、南亞大海嘯的影片,之後寫寫感想就能了事的。這是活生生的課題,每天在這個世界不停地上演著。假如不能對於這樣的議題有充分瞭解的話,如何更進一步思索何謂生前遺囑,甚至是遺體捐贈呢?走筆至此,令我聯想到梶尾真治的《黃泉歸來》可與之遙遙呼應。此書作者提出一個難解的命題,假如親人死而復生,到底會讓現實社會產生什麼樣的衝擊?復活的人需要辦戶籍嗎?可以找工作嗎?假如復活的時間是有限的話,你最想做的事會是什麼呢?個人認為此書並不是單純的科幻小說,而是著重於生死命題,你該如何面對親人死亡?甚至是自己的消逝?假如「生無張遲,死無揀時」,我們是如此的無可選擇之時,該如何檢視面對的態度?該如何調整觀看的角度?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沈吟反芻的難題。我們活著的一天,對於生命本應無盡期的探索與思考,《醫生》、《黃泉歸來》都只是個開始而已,期待未來國內有更加堅實的討論與發展。美好並不是有品質的生活,而是生命本身就是美好我們活著的一天,對於生命本應無盡期的探索與思考(本文作者 /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 - 臨床心理師兼臨床教師 林希陶)

臺北聽奧H1N1新型流感防治經驗談

臺北聽奧H1N1新型流感防治經驗談

本次聽奧防疫工作,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張聖原及昆明院區院長顏慕庸領軍,全院同仁積極投入與配合,建構以旅館、賽場及醫院監測通報節點的防疫網絡,並於上述管制節點配置酒精性洗手設備。院區並派駐12區健康服務中心防疫人員,採責任制分工每人負責1家飯店或旅館,總計34家維持環境監測與每日類流感症狀個案通報的密切聯繫,另與賽場醫護站連線,若有疑似H1N1新流感個案通報,立即介入疫情調查與控制,杜絕疫情蔓延。本次聽奧期間總計類流感通報管理計22人,確診A型流感人數計5人,5人中確診H1N1新流感1人,另一起4人為H3季節性流感群聚事件,並未發生繼發性群聚感染,本次因H1N1新流感住院或重症治療人數則為0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社區傳染病防治組護理長謝英慧說,第21屆夏季聽障奧運於9/5-9/15在臺北舉行,來自世界各地81個國家聽障奧運選手與工作人員約5千5百多人入境,適逢全球H1N1新流感疫情,短期瞬間人群密度與互動大幅增加,也容易增加傳染病發生機會,一旦爆發疫情,尤以呼吸道傳染疾病,易引發集體感染事件,對主辦城市與選手將造成極度傷害。謝英慧表示,為了鞏固亞洲第一次,守住臺灣驕傲,該院聽奧防疫準備工作戰戰兢兢,絲毫不敢心存有任何僥倖!由事前周全準備至圓滿閉幕為止,所有的人都竭盡所能齊心協力,完成該次任務。聽奧終於圓滿閉幕,所有選手與相關人員於9/18晚間也已全數出境,在所有人共同努力下,臺灣的「好」終於能讓全世界看到!大家都共同引以為榮。但就H1N1新流感防治則尚不可掉以輕心,臺灣是否能贏得這場防疫勝戰,仍需大家繼續努力!謝英慧強調,新流感病毒與季節性流感病毒感染在臨床上都會出現如:發燒、全身痠痛、倦怠等症狀,是非常類似很難區分。所以在家中或共同生活環境社區裡,仍需加強防範杜絕疫情傳播。她再次提醒,H1N1新流感首重預防,防疫由自身個人衛生做起,防疫不可掉以輕心,但也無需過度恐慌!目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忠孝、陽明、中興及和平等五院區,特別因應疫情需要,開設「類流感特別門診」,供出現新流感症狀民眾快速看診。她表示,類流感特別門診採一般門診收費,周一至周五上、下午各開設一診,忠孝院區於周六上午也加開一診,為民眾提供健康照護服務。

參與9/26『遺落的玻璃珠』特映會 響應國際失智症日

參與9/26『遺落的玻璃珠』特映會 響應國際失智症日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為喚起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關心,將於9月26日(六)下午1:30假台北市私立靜修女中(寧夏路59號)大禮堂舉辦『遺落的玻璃珠』特映會暨座談會,本次活動邀請如果兒童劇團特別精心設計失智故事做為開場,映後有獎徵答還提供I Phone手機、翻譯機、限量鏈鏈包等多項大獎,導演賴俊羽先生將蒞臨現場與我們分享拍片心得,歡迎市民朋友電洽陳小姐0800-228585。根據統計,目前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中,約每二十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到了2030年,這個比例將達到每五人就有一人,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舉辦「遺落的玻璃珠」記憶減法&愛的加法公益影展活動,藉由這部感人的影片,期盼社會大眾對於失智症患者更加關心,喚起民眾更加瞭解並重視這項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議題。電影「遺落的玻璃珠」藉由賴俊羽導演運用創新的拍攝手法,透過夢境及現實間的交界,描述失智症的各種精神症狀行為,講述一段如夢似幻的記憶物語。影片中不但呈現失智症患者的症狀,如遊走、無法分辨現實與幻想,甚至連家人都不認識的生命歷程,也傳達了家人互相扶持的愛和包容,影片結束時也誘發觀眾深思失智老人的照顧議題。 ◆賴俊羽-遺落的玻璃珠導演,此片入選2009年台北電影獎。◆9月26日(星期六) 13:30~14:00 報到 14:00~14:05 來賓致詞 14:05~14:30 熱場活動:如果兒童劇團14:30~15:45 影片播放:播放-遺落的玻璃珠(72分鐘)15:45~16:30 映後座談:邀請相關專業人士、賴俊羽導演16:30 活動結束-繳回映後問卷者可獲得「名片型放大鏡」1個(每人限領取1個)。

電子病歷 好處多多

電子病歷 好處多多

病歷是儲存病人健康照護資料與資訊的重要文件,也是所有醫療工作團隊於機構內執行臨床業務時,所製作相關紀錄之記載,雖然醫療機構己普遍利用電腦處理病歷資料,但仍需保有書面病歷並以紙本方式儲存。但實體的紙本病歷仍造成許多間題的產生,例如:空間管理的成本、人力調閱及傳送的秏時、資料難以備份,不易掌握病歷流向、紙張成本之浪費等,病歷管理者將無形中產生困擾。電子病歷對民眾來說,可以保障自身的權益;從醫院的角度來看,可以減少紙本病歷使用及管理的困擾、提升醫療院所財務管理的效率、整合醫療院所之資源、相互支援管理及決策系統,跨組織分享資源,更宏遠的來看,可以提升教學、研究的能力。科技的進步已使醫院的傳統X光片被PACS取代,除了節省空間外,影像穩定、即時,轉換時間快速、報告的準確率亦隨之提高且也降低了費用成本;對衛生署而言,可避免重複的檢查檢驗,節省資源;而且也會帶動其他醫療衛生相關產業的發展,像是遠距醫療、醫學教育及轉診等方面;整體而言,完善的電子病歷基礎架構與系統,可以有效地傳輸健康照護資訊,任何時間點皆可以安全地使用電子病歷和決策資源,以改善健康照護的品質安全及效率。在推展電子病歷的過程中,在法規面、安全面、標準面和推廣面都要兼顧到。實施電子病歷必須兼顧品質與成本,將浪費減到最低,提昇醫院的競爭力,提高病患滿意度,進而使健保給付增加,醫院才會有營利。但是推動電子病歷需要醫院高層大力支持、強力配合,因為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也需要專精的人才,而且醫管人員須與資訊人員合作無間,制定出來的模組除了須符合標準外,臨床專業人員也必須便於使用,如此一來才能達成預期之效益。 (本文作者為澄清醫院平等院區病歷課課長 林佳慧)

眼袋整形手術為美麗加分 拒絕洩漏眼部年齡 年輕風采再現

眼袋整形手術為美麗加分 拒絕洩漏眼部年齡 年輕風采再現

眼袋總讓人感覺沒睡飽、老態的感覺,比實際年齡老上許多。整形醫師廖建勝表示眼袋指的是臥蠶以下至淚溝之間的部分膨出,又分為先天性與皮膚老化兩種。先天性眼袋通常以下眼皮皮膚較薄,眼眶內脂肪較多膨出為主;因老化而造成的下眼皮皮膚、眼輪匝肌及眶隔筋膜,外眥韌帶等支持結構薄弱鬆弛,則為中、老年眼袋族群的主因。較大的臥蠶常被誤認為是眼袋,但實際上是眼輪匝肌肥厚所致,而與眼袋一線之隔的淚溝也具有襯托出眼袋及惡化黑眼圈效果,長時間熬夜或身體狀況不佳也會使眼袋狀況更加明顯。因此術前醫師的評估相當重要,處理時需要一併考量。整形醫師廖建勝表示,以往的眼袋整形手術主要是去除眼眶內的脂肪及下眼皮,時至今日單純去除脂肪只侷限於下眼皮彈性較佳的年輕人,即一般所謂的”內開式手術”(Transconjunctival Lower Blepharoplasty, TCLB),主要是取其無明顯疤痕及較快恢復,但須保守為之;而”外開式手術”指脂肪重新分配,脂肪移位填補淚溝外加眶隔隔膜整形及眼輪匝肌固定懸吊,此為移山填海,一舉兩得同時去除眼袋及淚溝並可使眶下臉頰豐滿減少復發,其缺點惟有較長恢復期及暫時之明顯手術痕跡。如前述有時眼袋並非特大而是被過深淚溝所襯托出來的,則可以玻尿酸弭平凹陷改善之,當然這也是最不需要恢復期的。眼袋整形手術後的恢復期,會因為年齡、體質、術後的照顧而有所不同,手術後2-3日較腫宜整日冰敷,冰敷半小時休息半小時。外開式手術約一週拆線,內開式手術則不用。術後一週盡量休息,避免激烈活動或出遠門,睡前減少水分的攝取,術後要禁止煙、酒、咖啡、辣椒等刺激性食物。眼眶周圍有可能出現瘀血、水腫或滲血,若無擴大,約在1-2週內自然消失。大部分的疤痕皆不明顯,看不出開刀的痕跡。廖建勝醫師強調,在接受手術前,應避免服用促進血液循環或抗凝血的藥物。而眼袋手術後可能的後續情況包括有瘀青血腫及下眼皮外翻,不一定會發生且多屬暫時性,常見於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等疾病之患者,術前應由醫師評估再進行手術。而結膜水腫常見於外開式眼袋手術者,術後早期因眼尾的小拉皮使得組織較為緊繃,有可能輕微影響眼周的淋巴迴流,使眼內有透明液狀體,此為恢復期內暫時性狀況,約3至6週會自然消失,不必擔心。眼袋整形手術後需注意保養,包括避免眼睛過度疲勞,避免光老化,適度營養維持下眼皮及支撐組織彈性,保持充足睡眠,使用含左旋C等適宜之保養品,可延緩眼袋的再度生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