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預防腎臟病 注意用藥「五不原則」

預防腎臟病 注意用藥「五不原則」

在台灣,腎炎、腎症候群及腎性病變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97年全國第10位,臺北市第7位),近年來慢性腎衰竭病患在醫療照護上,因透析治療水準與照護品質的進步,降低透析死亡率,延長病患存活率,卻使得近年來台灣地區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人數逐年提高,致醫療支出大幅增加。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透析病患登錄資料庫顯示,至民國97年12月31日止台灣地區共有52,537名末期腎衰竭病患(ESRD)正接受長期透析治療,盛行率為每百萬人口2,288人。97年全年新進入長期透析患者有9,538人,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416人。依據美國USRDS 2009年報,我國之2007年透析病患發生率及盛行率上升仍為世界第一。根據國民健康局以5,943位代表樣本完成的「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者(簡稱三高)罹患腎臟病之發生率及危險性均顯著增加,分別為非三高患者的1.66倍、2.35倍及1.58倍,顯示高血壓、糖尿病人,若血壓、血糖沒有控制好,容易引起腎臟病。因此,中老年人除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病情之外,應避免不當藥物對腎臟的傷害,共同迎接腎利人生。國民健康局提出「護腎33-預防3高、3檢不漏」口號,呼籲三高族群應定期進行3項檢查-驗血、驗尿、量血壓,作好慢性疾病保健,可預防腎臟病的發生或疾病病情的惡化;及用藥的「五不原則」口號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信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攤、夜市、遊覽車上所販賣的藥。不吃別人贈送的藥。不推薦藥給別人。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安全用藥,確保腎利人生!

久坐不動,小心肺栓塞

久坐不動,小心肺栓塞

最近天氣又濕又冷,怕冷的人被迫打消出遊念頭,有人選擇跟親朋好友在家聚聚,有人則是成天上網消磨時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李瑞恒醫師提醒,如果你是屬於成天足不出戶的阿宅一族,應避免長時間久坐不動,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下肢深部靜脈血栓,甚至引發致命的肺栓塞。李瑞恒說,急性肺栓塞是指,由心臟通往肺部的肺動脈突然被血塊塞住,其症狀視阻塞部位及血管大小而輕重有所不同。一般常見症狀如:突發的胸痛、心悸,較嚴重病人可能會咳血、呼吸困難,甚至昏厥及休克等。他表示,造成肺動脈阻塞的血塊大部分起源自下肢深部靜脈,好發族群包括:患有先天性凝血過當的病人、癌症患者、懷孕婦女、服用女性荷爾蒙、因開刀而需長期臥床的病患等等。久坐久站的人,亦可能增加下肢深部靜脈栓塞危險。李瑞恒表示,該院區心血管科歷年來曾遇到嚴重肺栓塞病患包括:熬夜打麻將的老人家、腿部因車禍骨折開刀而長期臥床的婦人、成天久坐於電腦前面的程式設計師,甚至也曾遇過由美國搭長程飛機來台洽公的外國人,下機時即因呼吸困難而至急診就醫,並被診斷發生急性肺栓塞,此即俗稱的「經濟艙症候群」,由此可知病人年齡層由年輕人至銀髮族都有可能。李瑞恒又說,目前急性肺栓塞診斷,除了依病史及臨床症狀推斷外,可利用檢驗血中D型雙聚物(D-dimer)是否升高,當做初步排除肺栓塞的依據。目前於急診室利用多切電腦斷層攝影來排除致命肺栓塞已漸漸成為主流,至於急性肺栓塞的確定診斷,須配合使用肺通氣灌流核醫掃描及肺動脈攝影。肺栓塞的治療是以注射抗凝血劑為主,目前以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為主流,較嚴重病患還需注射血栓溶解劑;縱使如此,重症病患死亡率還是很高。李瑞恒最後強調,所謂預防勝於治療,以一般大眾來說,應避免長時間久坐不動,辦公或上網之暇,別忘了起身活動一下。對於曾有下肢靜脈栓塞或肺栓塞病史的病患,則需依照醫師指示服用抗凝血劑,並定期追蹤凝血功能,以避免復發。

天氣寒冷,小心燙傷意外的發生

天氣寒冷,小心燙傷意外的發生

文/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小兒科詹金淦醫師 冬天是較容易發生燙傷意外的季節,所以,家長要特別小心好動的孩子,可能一不小心就拉扯桌巾打翻茶杯或熱湯。年紀小的幼兒比較活潑好動,但危機意識又不足,而在家中比較常見的燙傷意外就是煮火鍋或是煮泡麵的情況,有可能大人一轉身的空檔,就發生孩子打翻熱湯的意外。所以,提醒媽媽盡量不使用長桌巾,以避免孩子拉扯,另外,應留意將裝有熱湯的鍋碗放在孩子碰觸不到的位置。此外,天氣一冷,各式各樣的電暖器、電暖爐也都出現了,對於幼兒來說,會轉動又會發熱的物品是有趣又特別的,而即使媽媽特別提醒他們不可靠近,但好奇心高的小孩還是會忍不住碰碰看、轉轉看,所以,建議家長選擇葉片式、陶瓷式的電暖器或是要特別留意電暖器擺放的位置。冬天的時候泡個熱水澡是一件幸福的事,不過,提醒媽媽一定要先放冷水再放熱水,放熱水時也應該待在浴室旁,此時,不要讓孩子獨自在浴室裡玩水,以免一不小心發生燙傷的意外。另外,很多人喜歡冬天吃火鍋,尤其現在很流行一人份剛剛好的個人小火鍋,不過,這類型的火鍋店通常桌椅設計都偏低,而且,火鍋是直接置放在加熱中的酒精油膏上,家長要特別留意不要讓孩子去推撞桌子,以免火鍋偏斜或翻倒,另外,也不可讓孩子在火鍋店中遊戲奔跑,以免撞上送火鍋的服務生,否則一旦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不小心發生燙傷意外時,請依照急救口訣「沖、脫、泡、蓋、送」進行緊急處理,首先將燙傷的部位趕緊用水龍頭的冷水加以降溫,至少要連續洗浸約20分鐘,再小心脫掉衣物,如果感覺衣服已黏在肌膚上頭,就不可再強拉可使用剪刀剪開衣物,最後再讓肌膚泡在冷水中約10~20分鐘,並找來乾淨的紗布覆蓋在上頭,再盡快將孩子送醫,提醒家長送醫前不要塗抹牙膏、醬油或是使用冰塊冰敷,請直接交由醫師進行專業的急救處置才是正確的做法。

由「陽」與「陰」來決定最適合自己的暖身法

由「陽」與「陰」來決定最適合自己的暖身法

現今的營養學將含有許多蛋白質或維他命、礦物質的食品視為「有營養的食物」並加以分析,例如1克糖或蛋白質會產生4大卡熱量,脂肪則能產生9 大卡熱量。因此我們可以從食物的蛋白質、脂肪和醣分含量,來計算身體吃下某些食物時所產生的熱量。可是,這裡面並沒有吃下什麼東西會溫熱或冷卻身體的想法。實際的情況是怎樣呢?例如吃了西瓜身體就會明顯覺得冷,而吃了薑或味噌湯,身體就會感到暖和。中醫把西瓜、小黃瓜、番茄等吃了會冷卻身體的食物稱為「陰性食品」,味噌、醬油、鹽、薑等吃了會溫熱身體的食品稱為「陽性食品」,也將這種觀點視為增進健康或治療疾病的「食養」大原則。中醫不只依陰陽來區分食品的性質,中醫也認為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成陰陽。「陽」具有乾燥、熱、收縮的性質,「陰」則是濕(水)、冷、擴張的性質。人的體質也可以分成「陽」與「陰」。男性的「陽」較重,女性的「陰」較重。但是「身體矮胖,臉部通紅的歐吉桑」是重陽性,而「皮膚白晰、身材瘦長(往上擴張的狀態),眼睛大,容易長白髮的男性」就是陰性。陽性體質用一句話來說明就是「肌肉發達」。如果天生肌肉發達,頸子和手腳就會顯得短,而讓人用「矮胖」一詞來形容。如果肌肉是後天鍛鍊成的,也是屬於陽性。人的體溫有40%來自於肌肉,陽性體質的人身體溫暖,因此經常活動、生氣蓬勃、食欲旺盛,可以度過活力充沛的下半生。但如果吃太多,就容易罹患癌症、腦梗塞、心肌梗塞等歐美型的疾病,多數會早死,從相撲力士都不長壽就可以清楚瞭解這一點。相反的,陰性體質的人肌肉較少,身體含有多餘的脂肪或水分,因此容易畏寒,經常為肩痠,頭痛、頭暈、耳鳴、心悸、喘不過氣等毛病感到困擾。也容易罹患低血壓、貧血、胃炎、過敏、風濕、憂鬱症、水腫等各方面的疾病。由於這些都不是會直接致死的疾病,所以當事者多半會長壽。當陽性、陰性體質太過極端時也會生病, 因此要預防、治療疾病,就必須攝取性質與體質相反的食物,讓體質盡量保持陰陽平衡。換句話說,如果是陰性體質或容易罹患陰性疾病的人,就要多吃陽性食物。相反的,如果是陽性體質或容易罹患陽性疾病的人,就要充分攝取陰性食物,好讓身體接近中性體質,才能增進健康幫助身體早日康復。本文摘自:驚人的體溫健康法,由晨星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2/6/301.html

春假大吃大喝後 挑選益生菌產品睜大眼

春假大吃大喝後 挑選益生菌產品睜大眼

今年剛過完長達九天的年假,讓民眾樂翻,而這麼長的假期卻也讓不少民眾難免因為大吃大喝造成腸胃困擾,屏東基督教醫院統計,過年期間該院求診民眾確實以腸胃道問題居多。因此,民眾想在年後選購幫助調理腸胃道健康的保健產品,可要睜大眼小心挑選。益生菌產品在台灣已有近20年的發展歷史,在許多營養、醫學專家大力推薦與宣導下,益生菌對健康的好處或許大家早就耳熟能詳,但也因太多眼花撩亂的產品,甚至價格動輒數千元,消費者如要挑選品質好的益生菌產品,可把握基本原則並貨比三家,暢快人生產品研究經理陳俊欽表示:首先,因益生菌無法單獨生存在人體腸道中間,因此益生菌產品成分中,可選擇添加有木寡糖、異麥芽寡糖等成分能提供益生菌養份來源,增加益生菌在腸胃道中的生存時間。其次,因為人體腸道可能因累積食物消化後的殘渣,影響益生菌居住空間,所以如果益生菌產品中同時具備膳食纖維等成份,則可以幫助小腸絨毛運動,增加食物殘渣的排出,讓益生菌有更多的空間可以定殖,雖然益生菌種類繁多,品質也參差不齊,消費者不妨多選擇具有口碑及有品牌產品,並且自我評估是否有不順便的徵兆:每週排便少於三次?感覺有便意但是無法排便?排便需要很用力並且會痛?雖然能排便,但總有排不乾淨的感覺?每次排出的便便都很硬或是顆粒狀?每次上大號都必須超過15分鐘?如果符合上述兩個選項以上者,就要注意自己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千萬不可使用浣腸或飲用含有番瀉葉成分的便秘茶飲來改善排便不順的困擾,這些行為是十分傷身且危險的。提醒民眾與其使用不良的方式不如選擇安全健康的產品,而初次使用益生菌產品的民眾可能會出現腹瀉或是軟便的情況,切莫緊張或擔憂,而如有長期腸胃道困擾者,不妨多諮詢醫生及營養師,請教更進一步的腸道保健方法才是王道。

「胃食道逆流」竟是氣喘惡化的隱形兇手

「胃食道逆流」竟是氣喘惡化的隱形兇手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胸腔內科陳俊偉醫師表示,一位54歲女性,體型肥胖,近一年來常因嚴重的鳴喘及夜咳到處求診,甚至多次住院治療。許多醫師認為她是屬於氣喘治療的困難個案,但她之前從未有過類似的症狀,然而,在氣喘藥物治療劑量的持續增加下,症狀卻得不到明顯的改善。直到某天,她因「火燒心」及「喉嚨異物感」而求診於腸胃科醫師,在胃鏡檢查後確認患有胃食道逆流,並接受治療後,長期困擾的氣喘症狀竟然漸漸改善,最後不藥而癒。陳俊偉醫師表示,胃食道逆流,簡單來說,是因為某些原因造成下食道括約肌張力鬆弛,關閉不緊,使得胃裡的胃酸或氣體容易逆流回食道,甚至到咽喉處。由於國人飲食西化及肥胖盛行率愈來愈高,根據統計,目前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已經接近20% ,且有逐年攀升的傾向。陳俊偉醫師指出,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有胸口灼熱(俗稱火燒心)與溢酸水,其他的症狀包括了咽喉感覺有痰、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食道異物感、胸悶、夜間咳嗽或氣喘等。然而,臨床表現卻是因人而異,有人因為胃酸逆流造成胸悶的情況誤以為是心絞痛而找上了心臟科;有人因為慢性咳嗽而反覆看了胸腔科及耳鼻喉科;有些人因胃酸刺激下造成慢性喉炎、聲帶傷害、聲音沙啞;另外還有一部份的病患,因夜間逆流之物吸入氣管,一再造成支氣管發炎、夜咳與氣喘發作,如果不能正確診斷,可能如同本文的王女士一般,在使用氣喘藥後,反而造成病情加重。陳俊偉醫師建議民眾,除了對症狀有所了解以儘早就醫治療外,改變某些生活型態是最基本且有效的方法。例如:避免影響食道括約肌張力的食物,像是油脂類、巧克力、薄荷類、甜食、菸、酒等。做好體重管理: BMI值超過者應適度減肥。調整飲食習慣:吃完東西不要立刻躺平 、 戒掉吃宵夜的習慣, 睡前2~3小時不要吃東西、作息正常,切忌暴飲暴食。減輕生活壓力。有些藥物的副作用會刺激胃酸分泌或減少食道下括約肌張力,若因病情所需必須服用者,可與醫師討論用藥。戒煙。但是如果症狀嚴重,調整生活飲食型態後仍然無法改善,就得就醫藉助藥物治療。

左肺整個塞住!婦人雙唇發黑呼吸難

左肺整個塞住!婦人雙唇發黑呼吸難

台中縣一名體重過胖的中年婦人,日前因呼吸困難被送到醫院急診室。原以為是心臟舒張功能不佳的老毛病,但經醫師警覺、進一步檢查後,證實婦人因肥胖導致下肢靜脈栓塞,血栓向上流又阻塞了通往左肺的動脈,造成罕見的肺栓塞,再延誤治療恐造成心臟衰竭甚至猝死。所幸經心臟內科醫療團隊透過高科技的微導管技術直達病灶注射血栓溶解劑後,婦人一周就健康返家。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黃炳賢醫師表示,這位婦人今年68歲,是8個孩子的媽,自從生產後就一路發福,身高雖然只有145公分,但體重就高達85公斤。因為過胖的關係,不僅有三高問題,平時一活動還會氣喘吁吁,心臟舒張功能不佳。前陣子婦人因呼吸困難掛急診,醫師警覺她雙唇偏暗、指甲發粓,懷疑是肺動脈栓塞造成的缺氧情形,但透過心臟超音波及心電圖檢查卻又找不出異狀,臨床症狀不明顯。因此立即安排高階的64切電腦斷層,赫然發現婦人肺動脈通往左肺的動脈完全塞住,而肺動脈灌注攝影檢查後更顯示左肺整個發黑,代表血液無法送達左肺,這些血液不僅無法進行氧合,還會回衝心臟,造成心室肥大壞死,嚴重的話還可能猝死。醫師表示,婦人肺部的栓塞來自於下肢(雙腿)靜脈栓塞。簡單的說就是離心臟最遠端的下肢靜脈內形成的血栓塊隨著血管流到肺部,進而阻塞肺動脈,以致紅血球無法前往肺部進行氧合。肺栓塞的病人會感覺心悸、呼吸困難、胸痛、咳嗽或咳血,嚴重者甚至會休克死亡,這種疾病大部分發生在肥胖、心血管疾病、臥床、大手術後、靜脈曲張、服用避孕藥等的民眾,而過去也有數例久坐如長時間搭飛機坐經濟艙、打麻將的民眾猝死於這種病症的例子,因此又稱為「經濟艙症候群」。患者過去是以注射血栓溶解劑或服用抗凝血劑治療,不過這種方式無法直達患處,針對嚴重的急症患者可說緩不濟急。因此光田心臟內科黃炳賢醫師特別透過最新的醫療技術,從患者鼠蹊處將微導管深入肺動脈患處,直接在該處注射血栓溶解劑,更快速而安全的消除了肺部栓塞,打通左肺任督二脈,且由於導管傷口微小,婦人留院休息一周後就順利出院,健康如常人。醫師表示搭乘長程交通工具或工作需要長時間坐著的人,要多起來走動,或在座位上儘量伸展背部和腿部肌肉,保持血液循環的暢通。而平時就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保持理想體重、多攝取水份,避免含酒精飲品或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更是預防疾病的不二法門。

解除焦慮煩躁,糙米有一套!

解除焦慮煩躁,糙米有一套!

糙米絕對是一項比白米優秀許多的食物,不過更重要的是,糙米裡富含代謝全身熱量時不可或缺的維他命和礦物質等成分。例如糙米的胚芽部分,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群,是將糖質(碳水化合物)轉換成熱量的必要物質。如果身體缺乏這種維他命B群,熱量的代謝過程就會不順暢,容易造成人體疲憊、皮膚粗糙或浮腫的情形。尤其糖質是大腦的熱量來源,如果協助糖質代謝的維他命B群不足,就會造成降低注意力和記憶力,以及工作意願的結果。近年來有不少人很容易發飆,而且是不分男女老幼都有增加的趨勢,就是因為和這種維他命B群不足有很深的關係,只要多咀嚼一點富含糖質和維他命B群的糙米,就有助安定精神。慢性維他命與礦物質的不足,是造成焦慮煩躁的主因。一旦習慣攝取營養豐富的全食物糙米飯後,建議你可以再加入雜糧類食物一起享用。栗、稗子、小米、麥片、薏仁、莧菜等,被稱為古代米的黑米、紅米、綠米,以及最近蔚為風潮的雜糧,只要到米店或超市裡去,隨時都能看到許多不同種類的食材。不知道該選哪種食材的人,不妨購買將這些雜糧全部混在一起的「五榖米」或「八穀米」,然後和糙米一起炊煮。只要抓一小把混合的雜糧,一起加入電鍋裡即可,不必太拘泥水的比例如何,只要和平常的煮飯方式一樣,就能煮出美味的糙米雜糧飯。實際上栗、稗子和小米等雜糧,顆粒都比糙米小,曾有一段時期,被認為是窮人吃的食物,但其實這小小的一粒雜糧裡,擁有相當豐富的養分,完全不輸給糙米。因為這些雜糧,也都是蘊含有生命在內的榖物種子(=全食物),從這些穀物身上補充生命力,絕對是最佳的做法,而只要將這些雜糧加入糙米裡,就能提高米飯的力量。豆類也一樣,只要到附近的超市等處走一趟,就能買到大豆、大紅豆、黑豆、小紅豆、大花豆等各種豆類食物。通常這些豆類食物,都需要花一點時間泡過水後才能煮食,但只要早上抓一把加進電鍋裡設定好時間,就可以省去泡水的麻煩,到了黃昏時,就能煮出鬆軟的五穀雜糧飯了。攝取豆類的好處,在於豆類的營養和穀類(糙米)非常搭,只要將豆類加入糙米一起煮,就幾乎都能補充到體內所需的九種胺基酸(必須胺基酸),比起攝取只會讓腸相惡化,還會造成脂肪和膽固醇攝取過量的肉類食物來,這種穀物雜糧加豆類的米飯,能更有效補充蛋白質(=胺基酸)。可以的話,最好將整體飲食的百分之六十,改為從「糙米+雜糧+豆類」的食物身上攝取。本文摘自:不生病的腸道按摩法,由晨星出版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2/6/287.html

你知道年齡是「失智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嗎?

你知道年齡是「失智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嗎?

失智症可根據不同病因而分類:老年失智症、血管型失智症、頭部創傷造成的失智症、Parkinson氏病造成的失智症、愛滋病造成的失智症等。雖然類別很多,成因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特徵皆相似。在這當中以老年失智症最常見。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湯夢彬醫師表示,老年失智症又名老年癡呆症或是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種腦部疾病,會造成腦部神經細胞逐漸喪失。由於最早的病變位置與日常記憶功能有關,所以熟為人知的記憶障礙或失憶症狀便很早出現,並被察覺。阿茲海默氏症的病人除了失憶症狀外,也可能用妄想、迷路、失用及人格改變來表現初發症狀,不過,這些症狀的被察覺確與家屬的敏感度有關。湯夢彬解釋,年齡是失智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美國神經學雜誌有一篇關於失智老人的研究顯示,一百歲以上的人口約89%有失智症。大多數研究顯示高血壓為阿茲海默症以及其他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治療高血壓可減低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但是否能預防失智症,各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老年失智症的病程是漸進的,初期可能只有短期記憶喪失,也就是只記得過去的事而忘記了眼前的事,漸漸地才喪失思考及判斷能力,無法自理日常生活。對於懷疑患有失智症病人應送醫院尋求老年醫學、神經內科、精神科或家庭醫學科等做集中病史與身體檢查,不過,家人還是可以從日常生活功能與行為來判斷。其實失智者希望被接受、被喜歡,故其群帶家庭勿給予孤立感和分離不安感;當然照顧者也有疲勞與無奈感,可尋找社會支持資源。湯夢彬提醒民眾,居家照顧失智老人對整個家庭系統造成衝擊,照顧者缺乏疾病及照顧的知識,又面臨多重角色之衝突、家人照顧責任分擔之糾葛,終致身心俱疲。照顧者迫切需要各種社會支持,而提供照顧者疾病知識、照顧方法、調適方式的最好方法是經由家屬支持團體。

不可忽略的自殺警訊!

不可忽略的自殺警訊!

文/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護理師邱淑芳台灣地區自殺死亡已經連續9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9位。台灣自1998年以來,自殺死亡率從每10萬人口之中有9.97人上升至2006年每十萬人口19.3人,到達一倍左右。以下為容易自殺者特性:容易採取自殺的六大個性:個性偏激的人。 愛恨強烈、情感脆弱者。 挫折忍受力低的人。 追求完美,憤世嫉俗的人。 消極悲觀、多愁善感的人。 自我要求高,自我肯定少的人。四種原因讓人想自殺:太在意的人、事或問題。 感受到強烈受傷的人、事或問題。 無法解決的人、事或問題。 太輕忽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價值的人。自殺與疾病絕對有關,導致自殺的原因中,疾病絕對是重要因素。統計顯示,70~90﹪患有精神疾病。 憂鬱症之中,性別上的差異是:自殺企圖,女性是男性的2~3倍。自殺成功,男性則是女性的1.5~2倍。 年齡在自殺統計上也有意義。認清自殺念頭的關鍵時刻:自我獨處時。 觸景傷情時。 意氣用事時。 情緒低潮時。 季節交替時。 逢年過節時。不可忽略的自殺警訊,此部份可分為「社會指標」與「個人言行」兩方面。社會指標方面:性別、年齡、 婚姻、工作、 過去有自殺史 、精神病史、家族史、 自殺的方式。個人言行方面:經常重覆說想要去死。生活、行為突然產生改變。 開始對心愛的人、事、私密的重要物品做安排。 出現反常的現象與觀念。 封閉自己,不喜歡跟別人接觸。當周遭同學出現一些特殊狀況時,就要特別注意,例如:作息開始混亂。 表現出和平常不一樣的反差行為。 常常請假。自殺的防治,大家都有責任,對週遭可能發生個案的協助多一分,也可能減少一個生命的損失遺憾,少一份社會的動盪不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