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注意!過量「食鹽」易導致血壓升高及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注意!過量「食鹽」易導致血壓升高及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為維護消費者食品安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針對「食鹽」產品進行檢驗;檢驗項目依行政院衛生署公告之食鹽衛生標準中重金屬限量(砷0.2ppm、銅2ppm、鉛2ppm、鎘0.2ppm、汞0.1ppm)。衛生局表示,市售包裝食品營養規範一般食鹽係屬調味料,不得營養宣稱。另標示涉及誇大、不實、易生誤解。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不合格之產品可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違反第17條第2項之規定);標示涉誇大不實可處新臺幣4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鍰(違反第19條第1項之規定),且產品應限期回收改正,改正前不得繼續販賣。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告之食鹽衛生標準,「食鹽」係指由海水、鹽礦或天然滷水精製所得,供為一般食用及食品加工使用,其氯化鈉含量以乾重計不得小於97 ﹪,並規定重金屬限量;而衍生自工業副產品之再生鹽不得供為食用。衛生局表示,進食過量食鹽易導致血壓升高及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一般成年人每日攝取食鹽量不超過6公克。消費者若要減低或控制鹽的攝入量,可採取以下的方法:烹調食物時減少使用食鹽,及減少使用高鹽分的調味醬料,例如豉油、雞精等。減少進食含鹽量較高的快餐,以及其他加工食品,如罐頭食品、醃製肉類、加鹽果仁、薯片等食品。衛生局提醒民眾慎用低鈉代鹽產品,市面上有一些代鹽產品係以鉀代替鈉,給食物帶來鹹味,消費者勿以使用「代糖」心理來用低鈉代鹽,因為攝入過量的鉀會影響健康,尤其對患有腎病、高血壓或心臟疾病的人士影響甚大。腎病患者如不將鉀有效地排出體外,積存在體內的鉀會導致高血鉀症,容易造成心律不整、心衰竭的危險。衛生局呼籲民眾,選購食用鹽時,除考慮功能、價格外,應仔細查看外包裝標示,確認產地,且注意鈉攝取量,以免食用過量造成身體的負擔。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 (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89。以上稽查結果,可上衛生署食品資訊網http://food.doh.gov.tw或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相關訊息。

7旬老伯腹痛就醫 竟是腸子中風壞死

7旬老伯腹痛就醫 竟是腸子中風壞死

民眾都會特別注意家中長輩的健康,避免中風的發生,但是您知道嗎?除了一般人常聽到的腦中風外,連腸子都會中風,日前一位78歲的老伯因腹痛拉肚子緊急就醫,經沙鹿光田綜合醫院檢查後竟發現老翁是缺血性腸壞死(俗稱腸中風),所幸經過緊急手術治療,切除腸子250多公分發黑壞死的部分後才撿回一命。光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蘇劍秋主任表示,這名78歲的老翁因為連日腹痛不止,加上有拉水便、發燒不退的情形而到醫院來就醫,當時已經合併有敗血症的症狀。院方緊急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老翁腸壁缺血壞死而出現許多的空氣泡泡,立刻緊急為他進行手術治療,移除血塊、血栓和長達250多公分發黑壞死的腸子。而後還要再一次剖腹探查,確認是否有再度惡化,所幸老翁術後恢復良好,沒有惡化跡象。主任指出,一般人以為只有腦部才會腦梗塞中風,殊不知腸子也會梗塞中風。所謂的缺血性腸壞死(腸中風)即是指患者本身的血液中沒有足夠的含氧量能供給腸子,腸子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和氧氣就會壞死。而缺血性腸壞死的發生原因主要是腸動脈的血流供應被阻塞(血栓、血塊或腫瘤)或變少(粥狀動脈硬化、休克或脫水)或嚴重腸阻塞造成腸血流受阻等。而休克、缺血性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繞道術後、血管手術後、深層靜脈栓塞、大腸癌、糖尿病、洗腎、鐮狀血球疾病、脫水、懷孕…等等的民眾都是發生腸中風的高危險群,需要特別注意。醫師表示缺血性腸壞死(腸中風)的治療方式輕微時採臥床禁食休息,補充靜脈點滴水分,並適時使用一些抗生素避免病情惡化,不過一旦患者出現腹膜炎的症狀,或是腹部電腦斷層、腸的血管攝影診斷出有血栓或血塊造成腸血流的阻塞,那唯有及早的緊急手術(移除血塊或血栓及切除壞死的部分腸子)才能治癒病患,而且患者會因病情需要得再接受剖腹探查手術,確認治療後的情形。若病情稍有延誤,患者因敗血症而死亡的機會將相當高,所以要十分謹慎小心。醫師提醒缺血性腸壞死(腸中風)常見的症狀有嚴重的腹痛合併解血便、腹痛拒按、腹膜炎、腸蠕動變慢、腹脹、嘔心、想吐、發燒…等。透過腹部X光、腹部電腦斷層、腹內腸道的血管攝影等檢查可以及時診斷出來,因此建議民眾若出現不明的腹痛症狀,最好趕快就醫檢查,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圖片延伸閱讀:www.uho.com.tw/sick.asp?m=new&aid=8004

小心眼睛會「長」石頭?!

小心眼睛會「長」石頭?!

常說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孰不知,我們的眼睛還會「長」石頭,而且是門診常見的疾病之ㄧ呢!不過眼結石不同於身體其他部位的結石,主要成分沒有鈣,而是剝落的上皮細胞,混雜著過度分泌的黏液所形成的硬塊。臺北縣立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蔡紫筠表示,「眼結石」又稱為「結膜凝塊」主要是因為結膜受到刺激發炎,導致上皮細胞增生及結膜腺體分泌改變,這些細胞碎屑混和著黏液性的分泌物掉落在結膜淺層,再慢慢往下累積,而形成了看似石頭的黃白色凝塊,因外觀看似石頭,所以稱為「眼結石」。蔡醫師指出,眼結石的形成與年紀和外在環境有很大的相關,它好發於老年人或患有慢性結膜炎、過敏性結膜炎、乾眼症以及長期佩戴隱形眼鏡的人。而目前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也造成眼結石成為門診中常見的疾病之一。跟人體其他部位結石一樣,眼結石並非一定要處理,若沒有任何症狀可不需理會。倘若出現異物感甚至是眨眼疼痛的情形,就要到眼科就診。眼結石的臨床症狀有些是因為發炎,點眼藥水並熱敷即可。若結石突出刮傷角結膜而疼痛,則必須點麻藥用針頭將結石挑出來,否則可能造成過度摩擦產生持續角膜破皮,嚴重甚至有感染的危險。但只有表淺或是較大的結石才需要挑掉,較深層且沒有症狀的結石,過度的處理反倒可能造成結膜結痂不平整,更添不舒服的感覺。要預防眼結石,首先要避免眼瞼結膜發炎而受到刺激,早晚熱敷眼睛可維持腺體的通暢,配戴隱形眼鏡要特別注意消毒與保養,並定期檢查眼睛。長期在戶外工作的人,建議配戴眼鏡避免灰塵吹入。

拿「維骨力」來補鈣,大錯特錯!

拿「維骨力」來補鈣,大錯特錯!

大家常常搞不清楚保養骨頭和保養關節所需要的飲食或是保健食品有什麼不同,有時候越補越糟糕;骨頭與關節的保養可以靠平時的飲食來加強,但是如果真的骨頭或關節不舒服時可以補充一些保健食品,這一章節將要告訴你如果保健骨頭與關節。其實,大家最好能把「骨頭」和「關節」的問題弄清楚,基本上,「維骨力」是顧「關節」,成份中完全沒有鈣的成份,如果拿維骨力要來補鈣,大就大錯特錯囉!而且「維骨力」只是一個產品名,它的成份是「葡萄糖胺」,市面上和它有相同成份的產品相當多,只是「維骨力」比較早佔有市場通路,知名度較高,大家就把「維骨力」當做葡萄糖胺的代表。比較常見的關節炎分為兩種:退化性關節炎及類風濕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又稱為骨關節炎,是因為長期承受重力下,關節軟骨退化,軟骨下硬骨增厚,關節變形,而發生關節疼痛、腫脹、僵硬、變形的情形,年紀越大,發生率就越高;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其症狀為關節紅、腫、熱、痛,關節僵硬,有對稱性,一般都先侵犯手、腕的小關節。此症通常好發於女性,男女比例約為1:3要保護關節首先我們要了解關節的構造,簡單的說關節就是連接骨頭和骨頭之間的地方,在關節中的成份和骨頭不同,在關節中都是軟組織,如軟骨、韌帶、肌腱等構造,並沒有鈣質的成份,所以,要顧關節吃鈣片或高鈣飲食是沒有用的,以軟骨的構造來說做重要的成份就是「膠原蛋白」和「葡萄糖胺」,膠原蛋白就好像鋼筋的構造一樣,先建立強健的軟骨構造,而葡萄糖胺就像水泥一樣,填補鋼筋中的空隙,由於葡萄糖胺強力的抓水特性,使得軟骨的含水性夠,讓骨頭和骨頭間不會產生撞擊或摩擦,因此,補充關節構造中的「膠原蛋白」和「葡萄糖胺」是非常重要了,另外,還要補充一些抗氧化的營養素或是植化素,能降低關節中的自由基或發炎反應,如此,能預防關節老化。本文摘自:你吃對營養了嗎,由臉譜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2/6/235.html

預防氣喘,共同「棄」喘

預防氣喘,共同「棄」喘

時序已經進入臺灣最濕冷季節,大陸冷氣團夾帶水氣一波波南下,不僅是心血管病人首當其衝,呼吸道疾患病人更是嚴陣以待。這段時間又是感冒及流感肆虐高峰,加上新流感威脅,有呼吸道疾患病人如:氣喘、慢性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人,更應小心防範,容易加重原本病情而急性發作,更容易導致肺炎發生,需住院插管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王善民表示,全世界估計約有3億人罹患氣喘,國內研究資料顯示,臺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8%,至2002年止,臺北市兒童及青少年氣喘盛行率分別為19.8%與14.3%,較1974年盛行率(1.3%)增加近15-20倍,顯示氣喘罹患率逐年增加。王善民說,雖然氣喘死亡率有緩慢下降趨勢,但是臺灣每年仍然有超過千人死於氣喘,尤其近85%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氣喘首要防治在於預防發作與控制病情,由於近4成的過敏性鼻炎患者合併有氣喘,對於呼吸道過敏病人更要避免過敏原接觸,他提供以下幾點呼吸道保養與防護:此季節口罩不離身,尤其進出公共場所、髒亂環境、接觸室外冷空氣時。注意早期症狀出現,如噴嚏、鼻水增加,夜間咳嗽,運動時呼吸不耐…等,儘早就醫診斷治療。若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應充分休息與適當治療,部分人可能因為呼吸道受到病原感染刺激,而出現暫時性的外因性氣喘。氣喘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也是慢性病,,一但確認罹患氣喘,則必須配合醫師做正確藥物投予與自我症狀觀察,來做有效控制。王善民建議:無論是否處於症狀期,氣喘患者若醫師有開立速效吸入性氣管擴張劑(常用如:Berotec)必須隨身攜帶,避免突然急性發作導致憾事。遵照醫師處方不要怕用藥,現行常用吸入性藥物全身性副作用較少。正確使用尖峰呼氣流量計做良好自我監測,一旦有異狀則需回診與醫師討論藥物使用頻率與劑量調整。王善民強調,氣喘如同一般慢性疾病,是可以預防與控制,民眾若能建立對疾病認識,配合正確用藥與監測觀念,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病情並配合處方用藥控制,氣喘其實就不那麼可怕。

讓醫師告訴你 假牙的重要性

讓醫師告訴你 假牙的重要性

古訓有言:「細嚼慢嚥」,良好的咀嚼讓食塊變小亦不會造成胃部消化負擔,食物的營養也才能完整吸收,營養都吸收了身體問題自然就少。也可見牙齒咀嚼功能的重要。天主教聖功醫院賴珮翎醫師說:門診常遇到病人問我一句「醫生,一定要做假牙嗎?」「我現在吃東西也沒有不方便啊!應該可以不用做假牙吧!」;「才缺少一顆牙齒,不需要做假牙也可以吧?!」對病人而言,除了害怕接受牙科治療的恐懼之外,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即為經濟考量。現今,全民健保並未將假牙治療納入保險給付,是為病人全額負擔,在景氣不好的年代,不啻為一項負擔。從醫師的角度又是怎麼看待這樣的一件事呢?賴珮翎醫師說:「那就得從不做假牙到底對病人有啥影響看起。」一般來說,一副完整的齒列包含有28顆牙齒;其中門齒切斷食物、犬齒為撕裂食物、臼齒們則是磨碎食物,三種牙齒各司其職;也就是說:「在咀嚼食物的過程中,各個牙齒缺一不可。」一但牙齒有缺失,咀嚼功能勢必下降。即使只有一顆缺牙,長遠來看也是有很大影響,這怎麼說呢?牙齒終其一生都是在生長,所以位置會有變化。賴珮翎醫師提到:帶過活動假牙的患者都知道每天早起時,剛配帶假牙的瞬間常會覺得變緊,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如果多天來未曾配戴甚至會發生活動假牙無法配戴的問題,原因就是牙齒改變啦。因此,即使是一顆缺牙,長期來說牙齒仍是有位移問題,甚至是牙齒全面性的位移;有時病人會抱怨說牙縫越來越大,原因即在此。另外一個衍生的問題是:當牙齒位移後,由於牙齒一般不會是平移運動,常是東倒西歪,所以咀嚼時會對牙齒產生不當方向施力,加速牙周破壞;而且因排列不當使清潔死角增加,進一步影響牙周健康。對於全口無牙的患者又會產生何種問題呢?賴珮翎醫師說:「由於進食食物消化的第一道關卡在口腔內,所以,食物若能經過牙齒充分咀嚼,讓唾液可以充分發揮作用,才能提高消化效率。」因此,良好的咀嚼讓食塊變小亦不會造成胃部消化負擔,食物的營養也才能被完整的吸收;營養都吸收了身體的問題自然就少。所以,賴珮翎醫師提醒民眾,除了口腔保健外一口完好牙齒也顯的重要,古人云:「細嚼慢嚥」其來有自,千萬不要忽視假牙的重要性喔!

妙齡女罹患乳癌 微創乳房重建增自信

妙齡女罹患乳癌 微創乳房重建增自信

據衛生署國健局公佈之「93-94年癌症登記報告,女性癌症增加最多的是乳癌達二成二,而乳癌發生率逐年增加,已攀升至女性罹患癌症的第一位,於93至94年間,每年有超過六千名婦女罹患乳癌。整形醫師莊家榮觀察發現,近年來台灣女性乳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臨床上年紀最輕的患者僅二十四歲,且家族並無乳癌病史,而也因乳癌年輕化,影響進行乳房重建比例隨之增高。多數乳癌患者除經化學治療外,亦需切除乳房,部分病患若因在切除乳房後而難以調適心理與情緒,可至整形外科進行乳房重建。整形醫師莊家榮指出,傳統的乳房重建手術有「組織擴張器重建術」和「自體組織乳房重建術」兩種,但二者皆有疤痕大、治療時間久及重建乳房不自然等缺點,而因年輕患者對重建乳房的美觀度更加重視,故在兼顧美觀、自然及手術時間等前提下,日式微創乳房重建手術成為另種選擇。莊家榮醫師指出,組織擴張器重建術每兩週需定期回診將鹽水袋注水,不僅因多次注水感染風險性較高,對患者來說也需花費較多時間,耗時約三個月以上方可重建完畢。日式微創乳房重建手術只需兩次手術即可完成,重建時程可縮短為二至三個月。莊家榮醫師補充,組織擴張器重建術因剝離範圍有限,需進行多次手術以分開注水方式減少皮膚負荷,但據日本風行已久的廣泛剝離手術實地臨床顯示,將擴張袋一次注水完成並於日後取出植入義乳的方法是安全且可行的,不僅可簡化療程,更不易留疤。莊家榮醫師表示,臨床病例若為零期乳癌患者,在進行切除手術一年後方可進行微創乳房重建手術,連同其原本較小的左乳也可一併重建。一至二期之乳癌患者會連同乳頭及乳暈切除,這時可利用醫學刺青、會陰部皮膚移植重建乳暈,或利用對側乳頭移植、附近局部皮膚轉成皮瓣進行乳頭重建。莊家榮醫師建議,患者應於術後三天內避免碰水,一星期後回診拆線,一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及需定期接受追蹤檢查,多數患者在進行乳房重建手術後表示,感覺自己又獲得新生,在人際關係上重拾不少自信。

美國高密度植髮改善雄性禿 植髪需術前專業評估搭配術後正確照顧

美國高密度植髮改善雄性禿 植髪需術前專業評估搭配術後正確照顧

「植髮!?我才二十多歲會因雄性禿而需要植髮嗎?」這是許多有禿頭困擾的民眾求診時第一句話。「我正年輕耶,可是看起來卻像三、四十幾歲的老頭,同年妹妹都叫我叔叔,讓我好自卑。」「擦生髮水對我來說沒有效果,吃藥又擔心會有其他的副作用」這是更多有禿頭族的心聲。陸修光醫師表示,造成男性暫時性掉髮原因很多,包括生活習慣、壓力、疾病…等都會有所影響,但造成永久性禿髮,其中以遺傳性雄性禿最常見,研究發現雄性禿與男性荷爾蒙息息相關,通常雄性禿的掉髪特徵會先從前額兩側或頭頂開始掉髮,當發現髮線後移、額頭越來越高、兩邊額角開始禿髮落髮數量增加、前額髪根萎縮變細…等,都是雄性禿危機的徵兆,若能及早察覺,早期治療,將提高植髮手術效果。談到高密度植髪,陸修光醫師介紹,此手術在美國已行之多年,其植髮技術是擷取後方腦勺的毛囊,在顯微鏡下將頭皮切割取出毛囊,接著分成單毛囊髮株單位,再將髪株植入事先在植入部位打好的植入小孔中 。這些小孔經過精心設計以及規劃以增加頭髮密度、放低髮線並填補稀疏的部位。許多民眾存有疑問,「植髪後的頭髮不會掉嗎?」對此植髪專家張宗哲表示,植髪前會審慎評估捐贈區毛囊健康狀況,後枕部毛囊並不受雄性荷爾蒙干擾,因此經植髮手術後長出之毛髮與後枕部毛髮相同,將不受雄性荷爾蒙影響。手術後1-2週後植入區傷口結痂脫落,3個月開始逐漸生長,6個月開始變粗,一年後效果最好,長成與後枕部健康頭髮完全相同之毛髮,不會受雄性禿影響掉落。許多接受過植髪手術的民眾都表示「植髮讓我們外表恢復了實際的年齡,也找回了自信」。植髪專家張宗哲叮嚀,現在愈來愈多年輕人提早出現異常落髪,除了家族遺傳因素,與生活作息、壓力、飲食皆息息相關,平日最好在護理上多費心思,包括每天應潔淨頭皮避免毛細孔堵塞,減少染髮或強力拉扯,同時睡眠應充足、適度運動,飲食也應當避免過度油膩,這樣不僅可預防雄性禿提早報到,若將來進行植髮手術時,保有越多健康毛囊對植髮手術後呈現的效果也越有利。

媽媽小腹凸,與錯誤抱小孩姿勢有關

媽媽小腹凸,與錯誤抱小孩姿勢有關

學會正確的坐、站、行、臥姿勢後,除了在每天的例行活動中提醒自己隨時保持良好端正的姿勢外,還要避免許多容易造成身體傷害的危險姿勢。許多媽媽們,總是習慣用某邊手臂抱小孩,這也許是因為某邊手臂較有力的關係,但因為長久只使用某一邊的體側,卻可能導致身體肌肉施力不均,體態傾斜某一邊而不自知。也因為如此,多數的媽媽們還會有肩膀僵硬、腰酸背痛、小腹凸出等的問題,這些都與錯誤的抱小孩姿勢脫離不了關係,所以,女性如果想在生小孩後仍能擁有端正健康的身體,抱小孩時記得要多注意自己的姿勢;同時也要抽空做運動,鍛鍊身體的肌耐力,才有足夠的體力及精神帶小孩。雖然這些動作看起來好像無傷大雅,或許你曾經或經常做這些動作也都沒有問題,但你卻不能因此而忽略這些小細節!原因是也許是你現在還年輕,身體肌肉力量、骨骼密度還能負擔的起這些不當姿勢而帶來的過度壓力,但日子一久年紀變大了以後,這些你以為沒關係的動作,卻很容易因為一次的彎腰或是付重而造成身體一輩子的傷害。生活中有些動作是無法避免的,也很難判斷這些動作是否具有危險性,但如果你能夠在動作前先思考一下才開始動作,並且記住所有動作都不可過度勉強,才能避免身體受到傷害。(本文摘自:脊椎健康,全身健康,由臉譜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5/5/259.html

99年元旦起 兩大新健保給付決策上路 您準備好了嗎?

99年元旦起 兩大新健保給付決策上路 您準備好了嗎?

1 月1 日起,部分住院及需要電腦斷層檢查的民眾,即將因兩大新健保給付決策影響,所受醫療服務及自費項目將有所改變。DRG 的實施,醫院可能為因應健保局導入155 項所謂「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以下簡稱DRG)」,在民眾在住院部份,而有「醫療人球」、「大病小醫」等等現象發生,民眾一定要了解相關資訊喔!所謂「醫療人球」是指:當發生複雜度較高之急病重症,趕送至醫療機構,被少數不肖醫療院經營者以利潤考量,視為需要耗費大量照護人力、醫療器材、藥品、使用昂貴檢查儀器等麻煩多多的病人,便以「沒病床」、「設備及人員不足」為藉口,拒絕進行救治。為避免醫療費用超出DRG 訂定的給付上限,不肖醫院經營者,則利用民眾無法得知的醫療專業藩離,「大病小醫」逕自將醫療服務縮水,忽略原本該進行之復健、語言治療、物理治療等亞急性的治療部分,或將病患轉移到門診處理,或留待另一次住院時再處理,作為規避或突破同一次住院的給付金額限制。國外實施DRG 後的實際經驗,我國規劃DRG 已10 年,經過數次會議協商,委託學者專家進行相關研究計畫,研擬民眾權益相關配套措施,但短期因實施DRG,卻難保民眾醫療權益不受損害。再多的事後懲處、事後監控與政策修正,對民眾生命與健康而言,都不及事前預防來得重要。為此,本會持續地要求健保局應逐步訂定並事前公佈各類常見DRG 之「必要執行項目」、「適合出院狀態」、「合理轉診狀態」等資訊,並印製DRG 制度介紹、適用項目與不適用對象、民眾權益與申訴方式等衛教單張,供住院民眾自保與醫院遵循參考。面對DRG 新制,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提醒您,有需要住院治療時,請向您的主治醫師詢問以下幾件事:您的病況是否屬於DRG 給付範圍?住院治療計畫預計住院時間大約多久幸運地,日前健保局針對醫改會呼籲做出善意回應,明確公佈七項「不適合出院的狀況」,提供民眾免於被不肖醫院以「健保局新規定只能住院幾天」等荒唐理由要求出院:出院前24 小時內生命徵象不穩定。尚有併發症(complication)未獲妥善控制。傷口有嚴重感染、血腫或出血現象,但屬輕微感染、血腫或出血,可以在門診持續治療者除外。排尿困難或留置導尿管情況仍不穩定者(洗腎之病患除外)。使用靜脈點滴、手術傷口引流管未拔除者;但特殊引流管經醫師認定引流液量及顏色正常,可出院療養、門診追蹤處理者除外。非因醫療需要之轉院。其他經醫療專業認定仍有必要住院治療者。以上七項為判斷原則,病患出院狀態仍宜由醫師依個案專業認定。因此,若您懷疑自己有以下情形,請您務必保留相關資料(如收據),為了您自身及全體病患福祉,向各健保分局(業務組)及衛生局進行申訴,俾使DRG 支付制度,儘早做出合理修正。被醫院拒絕入院治療。提早被趕出院。即使符合DRG 給付,仍被醫院要求自費。預計診療項目有那些…。另外,醫改會也表示,民眾在醫院接受電腦斷層檢查時,醫院是否以超過檢查人次10%為由,要求明明符合適應症患者,還須自費使用非離子性顯影劑!醫改會近年來屢次接獲民眾詢問顯影劑風險與給付資格事宜,經向健保局反應及媒體披露後,衛生署已正式公告,今年1 月1 日起,只要經醫師診斷,確認您具有下表九項條件之一,接受電腦斷層或其他血管攝影檢查時,便可獲得健保給付免費施打較不會過敏的非離子性顯影劑。為保障您的權益,當醫師為您安排顯影劑相關檢查時,若因忙碌未能主動告知說明,建議您可主動發問,請教詢問自己是否屬於適用非離子性顯影劑的九大高風險族群。若醫師表明您的資格符合,卻礙於醫院政策或其他理由要求您採用自費,您可檢具相關費用收據,直接向醫院所在縣市的健保分局檢舉。提醒您,即使是風險較低的非離子性顯影劑,也仍可能發生風險或不適,建議您在檢查前與醫師、醫事放射人員充分溝通,瞭解檢查過程的應注意事項及後續照顧事宜,更能保障您在就醫過程更安全。若有關顯影劑或相關檢驗檢查的其他就醫經驗,也歡迎您與醫改會分享、建議。補充資訊:DRG 給付範圍 包括有12 大項:內分泌、營養及新陳代謝之疾病與疾患腎及尿道之疾病與疾患男性生殖系統之疾病與疾患女性生殖系統之疾病與疾患妊娠、生產與產褥期眼之疾病與疾患耳鼻喉及口腔之疾病與疾患循環系統之疾病與疾患消化系統之疾病與疾患肝、膽系統或胰臟之疾病與疾患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與疾患皮膚、皮下組織及乳房之疾病與疾患細項分類可見:http://www.nhi.gov.tw/webdata/AttachFiles/Attach_14762_2_Tw-DRG 分類表(3.2 版-981217 令修正).pdfDRG 實施 健保局發布新聞:http://www.nhi.gov.tw/information/News_detail.asp?News_ID=814&menu=9&menu_id=544DRG 實施 健保局發布民眾權益問答輯:http://www.nhi.gov.tw/webdata/AttachFiles/Attach_14006_2_Tw-DRGs問答輯一-民眾篇(9901).pdf※ 本文由 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