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自我保健的原始痛點 中醫報乎你知

自我保健的原始痛點 中醫報乎你知

找出原始痛點,透過推揉即可改善包括疼、痛、痠、麻、癢、脹、悶、刺、腫、暈、抽筋、流鼻涕…等疾病的症狀,是目前正夯的中醫「疼痛原始點療法」基礎理論,衛生署苗栗醫院副院長許振榮表示,傳統中醫藥學博大精深,其中「疼痛原始點療法」為實用且易學的部份,相當適合民眾應用於自我保健。中醫科主任康鍾禧主任說明,所有原始痛點,大多位在骨旁之筋,找到原始痛點後,推揉力道應以患者能承受為宜,但又不能太輕,否則效果不佳,最好是患者感覺在推揉時有點疼痛,但又能承受為宜,推揉力道最好由輕而重。康主任進一步介紹常見疾病症狀和疼痛原始點如:胸腔部疾病患者,如胸悶、氣喘、咳嗽、心悸、心痛、胃痛、嘔吐、呃逆、胃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背痛、胸椎痛、胸痛、肩部後面痛、小腿肚痛或抽筋、胸背癢疹,屬上背部原始點,可推揉胸椎棘突旁兩側之原始痛點。腹腔部疾病的患者:如消化不良、腹痛、泄瀉、便秘、黃疸、鼓脹、肝病、肝炎、胰臟病、腎臟病、腎炎、水腫,屬下背部原始點,可推揉胸椎到腰椎棘突旁兩側之原始痛點。若有小腹部、少腹部、骨盆腔部、下肢部不舒服症狀的患者,如: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白帶、痛經、月經異常、子宮肌瘤、卵巢疾患、腰椎痛、臀部痛、尾椎痛、坐骨神經痛、大腿痛、膝痛或不能彎曲、小腿前內外側痛、足踝關節痛、足跟腱痛、腰腹癢疹、下肢癢疹…等,可推揉位於腰椎棘突旁兩側及臀部薦椎旁兩斜側的腰部及臀部原始點。此外頭部、頸部、膝部、足部和肘部、腕部、手部也都各有其疼痛原始點;康主任也特別提醒,「疼痛原始點療法」禁忌為:不管是筋傷或是本身組織受損,都不能在患者自己感覺的痛處推揉。骨頭,絕勿推揉,否則容易紅腫發炎。另外也要注意,推揉的時間,只要症狀減輕,即可停止操作,時間也許幾秒鐘,也可能是幾分鐘,如果未能改善,則應儘速尋求專科醫師的協治。

糖尿病患者如不控制飲食 小心有致命危機

糖尿病患者如不控制飲食 小心有致命危機

糖尿病是因胰島素釋放或作用有問題,導致糖類代謝異常及血糖過高的慢性疾病,若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狀態,會導致許多糖尿病的併發症,加重病人的病情。為恭醫院 趙上青代護理長表示,通常有許多患者對飲食有許多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不吃甜食,血糖即會變好,對食物代換也一知半解,造成飲食偏差和營養不均衡等問題出現,如果只是以藥物為主的治療,往往不足以使患者達到良好疾病控制,要有良好的血糖控制,必須飲食、運動和藥物三方面的配合,這與自我照顧行為有很大的關係。趙上青說明,糖尿病飲食是以正常飲食的原則為基礎,視個人需要來調整熱量、蛋白質、脂肪及醣類的攝取量,提供均衡的營養,達到控制病情的一種飲食方式,其所需要的基本營養與一般人是一樣的,所以正常健康的人也可以此原則攝取均衡營養。糖尿病患者若不注意控制飲食,容易引發急性或慢性併發症,使病情惡化。急性併發症包括低血糖症及高血糖症,嚴重會致命。慢性併發症則包含眼睛、腎臟、神經、心血管疾病等病變。趙上青建議民眾飲食原則:遵循與營養師共同協商的飲食計劃,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均衡攝食依飲食計劃適量攝取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和魚、肉、豆蛋奶類。維持理想體重,切忌肥胖。多選用含纖維質豐富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豆類、水果、蔬菜、全穀類。少吃油炸、油煎、油酥和油炒的食物,以及豬皮、雞皮、鴨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減少含膽固醇高之食物,如腦、肝、蛋黃等。食物儘量清淡,烹調法儘量採用燉、烤、滷;燒、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儘量少吃加糖食物及精緻食品。儘量避免喝酒。飲食不可太鹹,避免攝取加工及醃製的食物。糖尿病人有較高的比率發生冠狀動脈疾病,若合併有自主神經病變(特別是長期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病人),在從事運動時則有較高的危險性,會發生無症狀的心肌缺氧或猝死。運動的頻率約每週3-5天,若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病人建議每日,趙上青提醒民眾,即每週至少累積消耗1,000大卡熱量的運動(每週4天以上),才能達到增加胰島素感受性及血糖控制的效果,在運動前、中、後,必須特別注意低血糖的問題,常在運動中或運動後會發生,也可能延遲在運動後48小時才發生,因此要適時的補充糖分及攝取充足的水分(以防脫水),另外也要注意血糖變化的速度,若急速升高或降低,都不適宜繼續運動,若是在傍晚運動,就必須額外攝取糖分,以防在半夜出現低血糖。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233

你知道氣喘已成為臺灣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病嗎!

你知道氣喘已成為臺灣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病嗎!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北市國小新生的健康,凡是經衛生局氣喘初篩問卷為氣喘高危險群者,請持”過敏檢驗通知單”於99年3月16日起至9月30日止”免費 ” 提供『氣喘過敏篩檢』,請家中有氣喘高危險群兒童多多利用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抽血檢查,以維護學童健康。根據謝貴雄教授針對臺北市7-15歲兒童的調查結果,其氣喘盛行率由63年的1.3%,74年的5.05%、80年的5.8%,提高至83年的10.49%。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96年委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針對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調查發現氣喘盛行率高達20.34%,另依97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得知「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位居第8位(含慢性肺阻塞、氣喘、支氣管炎)。因此,訂定全國首創之衛生政策法規「臺北市市民健康檢查及篩檢實施辦法」,並自98年1月1日施行,提供北市國小22,815位新生氣喘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4,731位氣喘高危險群學童,氣喘盛行率微幅上升至20.74%,由此可知,氣喘在臺灣對孩童的威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對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過敏抽血檢查初步結果發現:過敏體質篩檢呈陽性反應比率為76.36%;其中,屋塵類過敏原群(屋塵、屋塵蟎、粉塵蟎、德國蟑螂)是造成兒童過敏氣喘發作的吸入型過敏原第1名(佔95.6%),第2名是熱帶五爪蟎(佔84.2%),第3名是動物皮毛蛋白類過敏原群(貓、狗、鼠類皮毛)(佔60%),找出過敏原並避免接觸,是氣喘孩童自我控制氣喘最有效的第一步驟。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今年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過敏抽血服務,從3月16日起至9月30日止,針對過敏體質呈陽性反應之學童加強作全面性過敏原篩檢服務,並開放「過敏檢驗服務」抽血時段,請儘早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仁愛、陽明、和平、中興及婦幼)接受過敏抽血檢查,希望藉由初級預防,使氣喘兒童早期獲得氣喘疾病照護及全方位的健康管理,避免學童氣喘問題惡化,影響學習及生活品質。另外,衛生局今年加強持續與市府教育局合作,並結合專家學者、臺北市公、私立國民小學、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等社區網絡資源,針對「過敏篩檢異常」之學童提供校園「氣喘」個案照護及健康促進服務,內容包含:身體評估、衛教指導、藥物指導、轉介等服務。衛生局期望透過過敏篩檢服務之預防保健活動,使氣喘兒童早期獲得氣喘全面性照護及全方位健康管理,避免學童氣喘問題惡化,影響學習及生活品質,請本市國小新生家長多加利用,保障小朋友健康。

癲癇發作,竟是腦瘤發作?

癲癇發作,竟是腦瘤發作?

痙攣或是癲癇,不但會造成腦部傷害,更可能有其他隱藏性原因造成,若有意識喪失,眼珠上吊,牙齒緊咬,嘴溢白沫,四肢用力伸直或是用力抽動…等發作情形,應及早尋求小兒神經科醫師做診斷及治療。病童甲是一位15歲學童,因在學校有意識喪失及四肢抽動情形,緊急送至急診室。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簡穎瑄診察,懷疑有腦部構造異常,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懷疑是動靜脈畸形或是血管瘤,之後再經血管攝影進一步確診為血管瘤,目前血管栓塞後狀況穩定。病童乙是一位3歲女童,經常性的失神、發呆,口部像是有嚼口香糖的動作,經腦波確定為失神性發作且給抗癲癇藥,給藥後狀況改善許多,但家屬卻隨意停藥改服中藥,發現癲癇惡化之後,又隨意增加抗癲癇藥劑量到處拿藥。簡穎瑄表示,癲癇是一種腦部細胞瞬間活動異常所引發的現象,臨床上有各種不同表徵,包括意識障礙、肢體抽搐、自動症、皮膚感覺異樣…等,在發作時,電器生理學檢查(如腦波記錄圖,或腦電圖)顯現一大群腦神經細胞有異常性的齊發放電狀況。簡穎瑄指出,造成癲癇發作病因:在腦部有某種病變或傷害存在,如疤痕(頭部外傷、腦膜炎)、腦膿腫(細菌感染化膿)、腦瘤(原因不明)、先天性畸形(動靜脈畸形、腦部先天發育障礙)、腦中風(腦血管阻塞或出血後皆可)、全身代謝障礙(低血糖、內分泌失調、缺氧等)。她說,若是確定病因,應就醫師囑咐追蹤治療,以避免藥物不當治療的副作用發生。

家有「過動兒」父母不可隨意自行增減藥物劑量

家有「過動兒」父母不可隨意自行增減藥物劑量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張寳玲醫師表示,一名13歲國中生在班上因不守規則且成績差,陸續被三家學校輔導轉學,父母擔心其有學習障礙而帶其至醫院作心智評估,診斷其智力正常但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雖經過心理諮詢,其因情緒因素仍不願重返學校。另一9歲小男生因學校老師覺得其有過動不專心而建議至醫院作評估,在接受藥物治療及心理諮詢後,其不但成績進步及守規則且變得更有自信。張寳玲醫師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學齡期兒童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在台灣之盛行率約 8.4%-11.7%。判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標準,除過動、衝動及注意力不足等症狀需持續超過六個月外,另需在七歲前開始有症狀,且在兩個以上的場合出現社會、學習或工作適應的障礙。張寳玲醫師指出很多父母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藥物治療有所顧慮,擔心藥物會否引起上癮等,據國外追踪研究,接受中樞神經興奮藥物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長大後藥物濫用之情況反而較低,且利他能等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藥物不會產生欣快感及成癮作用。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在接受藥物治療前一定要經過醫師評估及心智評估,且要依循醫囑服藥、定期追踪及與醫師討論。張寳玲醫師指出因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分好動及衝動之行為,所以較會引起人際關係差、學業上低成就、低自尊及合併其他精神心理疾病。藥物治療效果雖然很好,但其不會使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變「聰明」,只是幫助其能更專心及減少其衝動過動行為,家長不應隨意自行增減藥物劑量,且父母應同時給予兒童適當的行為管理及支持。張寳玲醫師建議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如有社會、學習或工作適應障礙應積極接受評估及治療,不要讓他們變成別人口中「高IQ、低成就」的「搗蛋小孩」,應幫助他們能發揮所長及成為更有自信及快樂的小孩。

「無煙菸品」仍有高度致癌風險與成癮性

「無煙菸品」仍有高度致癌風險與成癮性

「無煙菸品」仍有高度致癌風險與成癮性菸商亟欲擴大吸菸族群 推出無煙菸品「口溶菸錠」違規菸商知法犯法,董氏基金會籲主管機關立即依法重罰近期在台灣有美國菸商推出「××口溶菸錠」,除對外聲稱為減害菸品,更違反菸害防制法規定,隨菸黏貼單張說明書以進行菸品宣傳;董氏基金會強調:「世上沒有安全的菸品!」,所謂的「無煙菸品」,不過是菸商為因應各國推動無菸環境政策而想出的權宜之策,最終目的仍是希望維持和開發更多的菸草產品使用人口,請主管機關務必依法處罰菸商違法宣傳之行為。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所謂的「無煙菸草」相關產品,雖然沒有經過燃燒,但其中的有害物質仍經由口腔黏膜直接吸收,反而更容易引起口腔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的報告指出,無煙菸草製品內含至少30種的致癌物質;美國及亞洲的調查發現,使用以口含吸收或鼻腔吸入的無煙菸品,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2.6倍,罹患胰臟和食道癌的機率是1.6倍;換言之,「有煙菸品」與「無煙菸品」同樣都有高度致癌的風險!姚思遠進一步強調,該菸品除了荒謬聲稱為減害菸品外,更以年輕人喜愛的涼糖盒裝形式做為菸品包裝樣式,且於菸品外包裝上黏貼可輕易撕下之多摺式單張說明書,不僅有清楚的品牌名稱,以及強調「NEW」的宣傳字樣,更有「無煙菸品,只溶你口」的宣傳廣告用語,明顯違反菸害防制法第9條第1款之規定,以「單張」、「說明書」及「文字」為菸品宣傳,依同法第26條規定,可處新台幣500萬元以上2500萬元以下之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消基會名譽董事長李鳳翱律師則指出,該菸品每一販賣單位只有15錠,總淨重僅4公克,亦有違反「菸害防制法」第5條第3款規定,「對消費者販賣菸品,不得以每一販賣單位少於二十支及其內容物淨重低於十五公克之包裝方式。」,依同法第23條規定,可處新台幣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之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高雄榮民總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薛光傑說明,不管有煙菸品或是無煙菸品,世上並不存在安全的菸品;科學證實「無煙菸品」內含有超過30種的致癌物質,至少導致口腔腸胃相關癌症,要排除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唯有「戒菸」並避免使用所有的菸草製品! 想了解更多相關訊息『華文戒菸網』

術後減輕疼痛 可加速病人復原

術後減輕疼痛 可加速病人復原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手術後一定會很痛(即使給了止痛藥),手術後也不應該打太多止痛針(可能會延緩傷口復原)。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麻醉科主任 王均衡說明,事實上,現代醫學已經證實術後盡量減輕疼痛可以加速病人的復原,減少出血,降低術後合併症發生率(如肺炎)。因此能減輕疼痛的術後病人便可更快下床行走進行復建工作並提早出院。王均衡解釋,止痛針劑作用是迅速效果穩定,術後疼痛控制的藥物包含有下列幾種: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一般使用於輕度術後疼痛。其優點為消腫、消炎與緩解輕中度疼痛,不會成癮。但是長期服用會有胃出血及腎臟問題。 嗎啡類:這是最常使用於急性疼痛及術後疼痛的止痛劑,對嚴重疼痛的效果很好。它不會引發出血及腎臟問題,而且使用在短期術後止痛不易導致成癮。其缺點是有些人使用後會有頭暈、嘔吐、便秘或搔癢等輕微副作用。這些止痛藥物有的是口服有的是注射,依病人的狀況而定。王均衡說明,大部分的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為口服的,其優點為便宜又方便,適宜居家或外出但是若不能進食或嘔吐病人則無法使用,另外壞處是經由腸道吸收較慢不能快速止痛。 常用於術後的嗎啡類止痛劑多為針劑,針劑的好處為作用迅速,效果穩定。在目前微術後止痛的主要用藥。更神奇的還有可以讓病人自己控制給藥時機的方式,我們稱之為「病人自控式止痛」(PCA)。這是一台由微電腦控制的給藥幫浦,先由麻醉醫師調整好止痛藥物的劑量與給藥間隔再交予術後病人使用。當術後病人感覺傷口疼痛時自己按下按鈕,適量的止痛藥物便會經由靜脈注入體內來降低疼痛。當然,在使用前醫護人員會教導病人使用的方法。另外也有由腰椎注入式的「病人自控式止痛」(依手術部位而定)。由於術後止痛能讓手術病人既舒適又康復快,因此「就是不讓你痛」已成為現代醫學共同的追求目標。

小心!老人跌倒可能有潛在的問題

小心!老人跌倒可能有潛在的問題

老人跌倒可能有潛在的問題,從腳沒有力氣、步態不穩、頭暈,到有疾病在身、營養不良,甚至是藥物影響、環境因素等。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湯夢彬醫師表示,營養不好會造成體力變差,可能導致跌倒,而背後原因則可能是飲食的內容或是消化有問題。像巴金森氏症早期患者會有小碎步、走路時身體前傾的現象,容易造成老人家跌倒,而此時尚未被診斷出來,就像是不明原因造成。老人家也可能因為視力不好,看不清楚家裡的門檻、階梯、地面物品,或因為聽力不好,沒聽到家人的提醒,容易在有高低落差的地方跌倒、或在濕滑的地方滑倒。而對於體力較弱的老年人,家裡的照明應該足夠,廁所浴室需要有扶手等,也都攸關老人家發生跌倒的可能性。湯夢彬說明,憂鬱症也可能是跌倒的原因。憂鬱症可能讓年老病人更退縮,甚至足不出戶,使得肢體無力、體力衰退,連走路功能都會出現退化,容易導致跌倒發生。有些老人因為體力衰退,擔心跌倒而不敢再走路,反而加速活動功能退化,社交功能也因而退化,並加重憂鬱症的產生。另外因擔心跌倒而易恐慌,會張開腿站立、小碎步走,反而容易跌倒,所以要指導他們走路時有適當的步幅,建立自信心。造成老人跌倒的層面很廣,跌倒預防特別整合各種醫療專業,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以找出跌倒的真正原因。例如對於來就診的老人家就需要攝錄其走路的情形,做步態分析,看有沒有小碎步、步態不穩、走路身體前傾等現象。湯夢彬提醒民眾,有跌倒病史的老人家,其實可以先透過家庭醫學科、老年科的門診,做全面性的評估,找出造成跌倒的多項潛在原因,再對症下藥,以減低再次跌倒的危險。這樣不僅能讓老人家活得更健康,也減輕家人在照顧上與經濟上的負擔。資料來源:成大醫院老年科

不可不知 保障自身健康權益的小撇步

不可不知 保障自身健康權益的小撇步

老李(化名)患有慢性心血管疾病,須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後來因為出現胃潰瘍出血的嚴重副作用,醫師便依照健保規定,開立另一種與阿斯匹靈類似但不傷腸胃的新藥「保栓通(plavix)」。最近因為搬家,換到另一家醫院看診,老李一開始有跟醫師說明用藥的狀況,醫師卻搖頭表示這個藥一顆健保價高達56元,阿斯匹靈才1元,加上過去出血的病史不是在該院發生的,所以不願開給他,除非再次發生出血的副作用…相信大家對於上述的就醫用藥經驗並不陌生,如同老李一樣,明明知道某一種藥會發生藥物過敏或是產生嚴重的副作用等不良反應,卻因為醫院(師)對於病人陳述的事實有質疑,擔心健保不肯給付而拒絕開立,使得病人平白受苦。有人一口氣吃了一大堆藥,也搞不清楚哪種藥造成不舒服的反應,就一路將錯就錯的吃下去,長期對於身體的影響更是令人憂心。如果遇到上述的狀況,到底應該怎麼辦才好呢?醫改會提供大家,如何和醫師妥善溝通、保障自身健康權益的小撇步:狀況一、吃了藥之後,覺得好像有過敏或不舒服的感覺,應該怎麼辦才好? 藥物不良反應絕對不可輕忽!如果狀況允許,應該儘速回診,告知醫師過敏或不舒服的詳細情況,請醫師協助調整用藥。可以到住家附近的社區藥局或是醫院藥局的諮詢櫃檯,詢問藥師究竟是哪一項藥物造成不適的反應,以及服藥時應該注意的事項。請醫師、藥師將發生過敏狀況的藥物記錄下來,可登錄在健保 IC 卡內或個人用藥紀錄卡、健康筆記上,未來可隨身和健保卡一併攜帶,就醫時可以先提供給醫師參考。狀況二、明明吃這個藥就會不舒服,但是後續接手的醫師卻不願意開立… 可以複印先前在其他醫院診治時,因服藥造成不良反應而就診的病歷資料或診斷證明書,請新接手的醫院、醫師按照過去的藥史開立合適的藥物,以避免口說無憑、各說各話的狀況發生。轉院或換醫師時,請先整理過去的藥袋、藥品或收據,讓醫師參考。也可請醫師先查閱IC 卡內容或個人用藥紀錄,幫助新接手醫師了解過去用藥問題。如果醫師無論如何就是不願意開立,可先透過院方的申訴管道溝通,或直接向健保局申訴(0800-030-598),請健保局人員協助處理。狀況三、如果醫師以「健保規定不准開」當藉口,該如何查證相關規定,確保權益?可上健保局網站搜尋「藥品給付規定」,查詢各藥品的給付條件。向衛生署各地正確用藥中心的藥師詢問,或事後向健保局查證。詢問有無其他替代藥品可選擇,例如選擇「腸溶膠囊」的阿斯匹靈。「落實 IC 卡登錄,用藥紀錄隨身帶著走」,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在老李的案例中,除了民眾自保十分重要外,醫改會更認為,促使健保局和醫療院所,確實執行 IC 卡登錄用藥記錄、用藥不良反應或是過敏史更為關鍵。如此一來,民眾的用藥狀況就算轉換醫療院所也能夠繼續銜接,也才能夠徹底解決明明有嚴重副作用,卻無法服用合適藥物的困境。本文由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提供,更多相關民眾就醫權益的資訊,請上就醫避雷區觀看!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thrf27417659/21561847

酵素為什麼是必要的?

酵素為什麼是必要的?

酵素是我們進行生命活動時,不可或缺的物質。酵素基本上可分為幫助消化食物,並從中吸收養分的「消化酵素」,以及與其他生命活動有關的「代謝酵素」,如果持續過著會惡化腸相,甚至是累積壓力的飲食生活,就會大量消耗掉這兩種酵素,造成我們生命力的降低。在此請回顧一下現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日本人開始大量攝取加熱過的食物,以及大量用油烹煮出來的動物性食物(炒、炸等),不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這短短五○∼六○年的期間。在這段期間內,日本的經濟突飛猛進地發展,生活上的便利性也越來越高,完全不是以往的時代所能比擬的,但也因為如此,每個人的健康程度,反而越來越低下。有些人因為這些理由,非常否定健康程度降低的說法,但即使表面看起來有這種好的變化,如果沒有伴隨實質的結果,就一點意義也沒有。對生於一九三○年代,完全深刻感受過戰時與戰後劇烈變化的我來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很虛弱,根本欠缺足以克服時代盪動的堅毅耐力,實在是稱不上擁有健康的狀態。現代人早已脫離經濟上的貧窮時代,幾乎沒在有人為每天的三餐感到愁苦,但儘管如此,身心的健康程度=生命力卻越來越低下,這到底是為什麼?其中一個理由,就是體內酵素量的低下。簡單地說,生活在需要消耗大量酵素的壓力社會裡,卻無法充分補充酵素,所以身體才會陷入慢性的酵素不足狀態。補充酵素最快的方式,就是每天攝取大量的新鮮蔬菜與水果。剛開始時,不妨養成習慣,每天喝水果加蔬菜所打的新鮮蔬果汁,等到習慣這種飲食生活後,再將主食改為充滿生命力的全食物糙米。如果想在社會上活動得更有活力,同時充實自己的私人生活,就必須確實學好更佳的飲食方式,畢竟飲食是生命之源,請務必對酵素的運作方式,有更進一步的關心與瞭解。本文摘自:不生病的腸道按摩法,由晨星出版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2/6/288.html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