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波濤洶湧?!談隆乳的危機

波濤洶湧?!談隆乳的危機

小米(化名)在朋友的推薦下,前往整型美容診所進行隆乳手術,希望雕塑出更完美的體態,醫師大力推薦效果好且自然的果凍矽膠,小米心動的接受手術,術後發現傷口大,復原狀況不佳,且兩邊乳房一高一低,不如預期結果。後來看到報紙報導發現,果凍矽膠隆乳不僅不合法,且還需要自費追蹤身體狀況,因此一方面擔心傷口無法癒合,另一方面也煩惱日後的照護問題,小米心想不該愛美而進行手術,真是悔不當初…日前曾跟大家分享關於微整型的趨吉避凶之道,但由於年節將近,許多愛美人士紛紛摩拳擦掌,想利用春節休假時間,為自己換一張美美的臉蛋和S 型的窈窕身材;因此這次要跟大家談談,前陣子吵得沸沸揚揚的問題---隆乳手術所衍生的醫療糾紛。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提醒愛美的消費者,隆乳手術顧名思義,就是透過手術方式置入鹽水袋、果凍矽膠等物質,使乳房的大小和形狀有所改變。過去我們時常強調,只要有醫療行為,必然有一定的風險,醫改會平均每1-2 個月,就會接到和隆乳相關的醫療糾紛,主要問題大多是手術後復原狀況不佳、效果不如預期、因手術或麻醉發生生命危險、術後一段時間鹽水袋破裂等狀況,而民眾在花大錢開心享受成果前,除了要忍受痛苦的手術外,還有哪些事情是在雕塑完美體態、提升自信心前,一定要知道和注意的呢?目前坊間使用的隆乳置入的材質,不外乎鹽水袋和果凍矽膠兩種,簡單搜尋一下網路上的資料,便會發現許多文章皆在標榜果凍矽膠觸感好又自然,不像鹽水袋觸感不佳、邊緣明顯,久了又可能破掉。但是請注意!衛生署目前核准果凍矽膠,只能使用於乳房重建,若用於一般隆乳是不合法的!雖然其他歐美國家,目前已有開放果凍矽膠隆乳的先例,但是因為果凍矽膠一旦破裂,本人通常不易察覺,而久留於體內會對身體有害,因此按照美國食品和藥品管制局(FDA)的建議,接受果凍矽膠隆乳者,應該每3 年接受一次核磁共振(MRI)的檢查,以確定果凍矽膠沒有破裂的狀況;由於不是必要的醫療行為,這個費用需要自行負擔,每次約10,000 元左右,長期下來是筆不小的開銷,大家為了健康可要三思而後行。整型的糾紛時常會牽扯到效果不如預期的問題,當然不排除是因為醫療上的疏失導致術後狀況不佳,但畢竟整型和一般醫療不同,還有牽涉到主觀美感的判斷、個人喜愛不同等問題,因此建議您如果想要接受隆乳手術,最好事先上網觀看相關資訊,把心中的疑問記錄下來,然後諮詢幾位整型外科醫師,並了解隆乳的材料、大小、手術的手法、術後的照護和費用等資訊後,再決定是否要接受隆乳手術。照顧不能少,定期回診、注意身體狀況和醫師保持良好互動,才能又美又健康隆乳手術的成功與否,術後的照護也有關鍵性的影響,醫師應該於手術前、後進行詳細的說明,務必要按照醫師的指示,按摩、換藥、穿戴輔助衣並定期回診,過程中如果有發現異常的疼痛,或傷口出現變化、腫脹瘀血久未消除等狀況,一定要立即回診並和醫師聯繫。愛美是每個人的天性,隨著社會潮流的轉變,接受整型手術來達成心中理想外貌的民眾越來越多了,但如果因此賠上健康,造成無法回復的傷害,就太不值得了,希望大家都可以多多注意,漂漂亮亮過新年。想要了解更多民眾就醫時應注意的相關訊息,可以上醫改會就醫避雷區部落格查詢相關資訊,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thrf27417659 。

你吃下肚的是蜜餞?還是調味劑?

你吃下肚的是蜜餞?還是調味劑?

使消費者採購年節應景的脫水及醃漬蔬果(含蜜餞食品)衛生安全有保障,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農曆年前至便利商店、大賣場、傳統市場、休閒零食專賣店、迪化街商圈…等零售批發地點進行抽驗。其檢驗部分,重點檢驗項目為防腐劑、調味劑及漂白劑、重金屬鉛及甲醛等,檢驗結果以蜜餞食品不合格率最高(33.3%,17件/51件),其次為醃漬蔬菜(25.7%,9件/35件),脫水蔬果全數符合規定。衛生局表示,本次檢驗發現,蜜餞食品主要違規原因為調味劑(糖精/環己基磺醯胺酸鹽)超量(佔70.6%,12件/17件);醃漬蔬菜則以防腐劑苯甲酸超量為主(佔88.9%,8件/9件)。不合格率為17.7%,主要違規原因多為未標示食品添加物名稱,而抽驗品質不合格之產品,皆已通知販售及進貨端業者下架。苯甲酸俗稱安息香酸,進入人體後,在 9~15 小時內可從尿中排出,過量食入苯甲酸會刺激腸胃道引起胃痛,也會對肝腎產生影響。人工調味劑 「糖精」 食用過量,常引起口乾、腸胃道不舒服,甚至會產生噁心嘔吐情況,而環己基磺醯胺酸鹽動物實驗長期食用可能導致膀胱癌,故不宜過量食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消費者選購醃漬蔬菜及蜜餞食品應選擇包裝完整、標示清楚之食品較有保障。建議民眾食用醃漬蔬果及蜜餞食品請勿過量,並搭配足量水分的攝取,多食當季新鮮蔬果,以維護健康。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 (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1061。以上稽查結果,可上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資訊網http://food.doh.gov.tw/或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相關訊息。

「過敏原」也算是一種毒素

「過敏原」也算是一種毒素

外界的「毒物」進入體內,跟著血液循環,從身體的大動脈、小動脈,一直送到微血管裡面。如果我們的新陳代謝不夠快(例如寒冷、不運動、少喝水),或是一下子太多毒素進入體內,這些毒素就會「卡」在微血管的末梢,也就是微血管最豐富的表皮(外皮膚)和黏膜(內皮膚)上。 一旦有異物「卡」在這些微血管裡面,免疫系統當然要想辦法將它們排出來,但是,要怎麼排呢?身體唯一的方法,就是派白血球來清理,此時,從外表看起來,就是「發炎」了!當免疫大軍到達現場來清理時,會產生許多身體的不舒服反應,例如發癢、紅腫、流汁、流膿……等等,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發炎反應。舉例來說,如果這個發炎的反應發生在鼻黏膜,我們的鼻黏膜就會開始發癢、腫脹、發紅、分泌黏液,這就是肥大細胞分泌的組織胺所造成的,這個人就會一直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如果這個發炎反應發生在皮膚,我們可能就會看到皮膚搔癢、長疹子、起水泡、流汁等,醫生可能會診斷為蕁麻疹、濕疹、牛皮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等。從這個角度來看,皮膚過敏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即使長疹子、流膿、流汁,也不過是身體在「排」過敏原的過程罷了!排乾淨,過敏也就消退了!如果避免吃進、吸進過敏原或毒素,則會加速身體排乾淨,過敏症狀就會加速消失!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由新自然主義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1/2/250.html

年前微整潮,術後保養不當,當心越整越糟反變斑馬臉?

年前微整潮,術後保養不當,當心越整越糟反變斑馬臉?

年前是醫學美容旺季,許多民眾看中今年春節假期長,故從元旦開始到新年前夕,預約微整型的民眾絡繹不絕,至少成長三成以上,其中又以磨皮、換膚、光療等療程為最熱門。家住南部的陳小姐,愛美求好心切,利用假期前進行雷射美膚。為了減少療程次數,陳小姐請醫師使用較高能量的雷射進行療程,但卻忽略術後皮膚產生的敏感現象,沒有正確使用敏感肌專用的護理保養產品,結果傷口不但沒有獲得良好的照顧,更因過度刺激,導致臉上出現一大塊一大塊紅斑與丘疹,愛美不成,反成了斑馬臉。術後敏感肌保養不當:恐傷膚 嚴重將導致終生敏感許乃仁皮膚專科診所許乃仁醫師提醒,醫學美容療程後皮膚的保護力及抵抗力下降,再加上冬季溫度容易驟降,氣候也較乾燥,肌膚特別容易出現敏感症狀。若術後保養不當,不但會延長療程時間,也會使療程成效大打折扣,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術後保養三原則:保濕、舒緩、防曬許醫師強調,術後的七至十天是保養修護黃金期,必須確實「保濕」、「舒緩」、「防曬」三大原則:保濕:術後肌膚容易變得乾燥,可用不同角度觀察皮膚有無脫屑症狀,確保皮膚補充足夠水分,才能增加皮膚的抵抗力!舒緩:使用具舒緩成分的保養品,可減低術後皮膚泛紅、乾燥、脫屑等敏感不適。防曬:可選擇係數較高的防曬產品,才能有效預防紫外線對肌膚造成二度傷害。應視肌膚狀況選擇保養品:溫和低刺激、高保濕、溫和舒緩是術後保養首選許醫師也表示,手術中所造成角質鬆動與剝落會導致皮膚大量失水,需要術後密集保濕,在保養品的選用上成分盡量單純化,也就是避免使用保濕產品含有果酸、美白、除皺等成分;建議挑選安全低刺激、高保濕、兼具舒緩效果並專為敏感性皮膚設計的產品,溫和照顧術後肌膚,不讓皮膚受到二度傷害。敏感肌膚領導保養品牌─理膚寶水品牌協理謝蕙瑩表示,保養品中如果含酒精、香精、防腐劑、色素等成分,容易誘發肌膚產生敏感現象,消費者在選擇術後保養時應特別留心。建議可選擇專為台灣敏感皮膚女性所設計的「多容安濕潤乳液」,是皮膚科醫師經常推薦給敏感性皮膚病患使用的經典系列產品,因為其成分精簡、安全,不含酒精、防腐劑、香精,僅含8種精純成分,其中高達85%的理膚寶水溫泉水,更可立即舒緩、鎮靜,最適合術後皮膚適用。因為它是針對台灣敏感性皮膚所研發,質地清爽又保濕,經臨床實驗證實每日早晚使用六天,等同於一般皮膚要花上2~3周才能達到的自然修復效果,有效舒緩皮膚敏感的不適症狀。理膚寶水建議,做好保濕、舒緩後,再搭配一支高係數、能兼具UVA/UVB防護的防曬產品,同時確切掌握術後傷口保養重點,落實居家積極照護,想在今年冬季好好改頭換面,有個好臉色過年,效果絕對Up Up!

台大營養師精選十大超級健康食材入菜

台大營養師精選十大超級健康食材入菜

農曆春節腳步將近,想要在新的一年虎虎生風嗎?吃對年菜就很重要,台大醫院營養師團隊特地精選十大超級健康食材,設計了一套健康年菜,讓大家在過年期間「呷健康,呷好味」,既可開心享用美食,又不怕造成身體負擔。台大醫院營養師群精選十大超級健康食材中包含番茄、燕麥、南瓜、蔓越莓、青花菜、菠菜、黃豆、鮭魚、草莓及橄欖油入菜,其中草莓富含維生素C;蔓越苺則含有豐富的前花青素等抗氧化酚類成份,每種食材均富含多種營養素,提供人體均衡而豐富的營養。同時針對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設計了少油、少糖、低膽固醇又高纖的健康年菜,讓大家也能享受營養均衡又不發胖的年節料理。本套菜單共使用了五十種新鮮食材及高纖的多彩蔬菜,利用蒸、燉、拌、滷等較健康的烹調方式取代高油脂、高熱量的年菜料理。如象徵「步步高昇」的炸年糕使用了蒸鹹年糕取代傳統的炸年糕;蹄膀滷筍干則改用油脂含量較低的豬腱,並混入嫩筍製成豬腱嫩筍凍作為冷盤,不但降低了飽和脂肪並增加纖維及爽脆的口感;甜點五彩開運飯運用了五穀根莖類取代八寶飯中高糖分的蜜餞,在減少糖分之餘也增加了膳食纖維的攝取。此外,此套年菜中加入了十大超級健康食材,也讓年菜料理的營養層面更為提升,如將一般做為魚頭火鍋的鰱魚改成鮭魚,加增了ω-3脂肪酸的含量;年菜中不可缺少的雞肉混入南瓜燉煮後,也能攝取到豐富的β胡蘿蔔素;鲜果鬆料理則用蘋果、草莓等多樣新鮮蔬果取代一般生菜蝦鬆中使用的油條,降低脂肪攝取量並增加維生素C等豐富營養素。均衡飲食加上適度運動 安心享用美食又有好身材現代人平時常攝取過多的熱量、油脂及肉類,造成飲食不均衡,台大醫院營養師提醒您年節時應把握健康的飲食原則,多補充蔬菜、適量補充水果,以增加纖維及植物化學物質的攝取。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更應把握低油、低糖、低鹽、高纖及適當熱量的原則,例如有高血壓的人應以清淡為原則,避免過鹹的菜餚及零食;而糖尿病患者需注意醣類含量高的食物,注意醣類的攝取量,並搭配適度的運動大家都能安心的享用年菜同時擁有健康。

醫師第二個聽診器「超音波」突破傳統復健診斷

醫師第二個聽診器「超音波」突破傳統復健診斷

臺大醫院復健部利用超音波動態檢查的功能來評估肩關節於投球動作時之穩定度,這種檢查方法已發表於2009年超音波醫學及生物學雜誌Ultrasound Med Biology上。檢查研究發現,有肩關節疼痛的排球選手之肩關節穩定度比沒有肩關節疼痛的選手明顯較差,因此,對於肩關節疼痛的排球選手必須加強肩關節穩定的肌力訓練,而這種情形也常見於一般肩疼痛病人,此研究也被國際雜誌Arch phys Med Rehabilitation所接受,將於今(2010)年刊登。高解像力的超音波目前已被廣泛使用於骨骼肌肉系統病變之檢查,特別是一般X光檢查無法偵測之肌肉、韌帶、神經、肌腱等病變。超音波檢查由於無放射性的暴露,在臨床上常被用來追蹤病變的發展,以調整治療的方針,例如運動傷害常見的肌肉內血腫(hematoma),經由超音波的長期追蹤檢查,可以了解血腫吸收狀況而給予適當治療。超音波也常被運用於治療用,例如位在肩部的三角肌下方的滑液囊腫,位於阿基氏腱後之跟骨後滑液囊腫,由於囊腫位於較深層的組織,不易抽取,在超音波的引導進行抽取或注射可達事半功倍之效。臺大醫院認為,未來對超音波的研究,除動態檢查外,將以組織彈性為另一重點,目前新的超音波儀已具有軟組織彈性圖的功能,所謂彈性圖便是偵測軟組織的硬度。這種進展將使得超音波的診斷不只是「形態異常」的診斷,而進入到「材質異常」的診斷。也就是說肌腱有病不一定是形態變化(變粗、變細、斷掉),也可能只是彈性不好而已,這使得我們對肌腱、韌帶病變的定義及看法有革命性的突破。不過,這樣的診斷功能仍需一段時間的驗證及研究,目前臨床上仍未成熟。臺大醫院表示,有鑑於復健治療的病患接受超音波檢查之需求擴大,感謝昇恆昌股份有限公司特捐乙套的彩色超音波診斷系統,供復健部進行超音波檢查之研究、教學與服務,以嘉惠更多病友。

煮菜時,注意油脂攝取量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煮菜時,注意油脂攝取量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市面以「健康」為訴求的食用油品琳瑯滿目,為了解是否涉及標示不實、易生誤解等情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針對轄內大賣場及超市販售之國、內外製造之「市售包裝橄欖油、葡萄籽油、玉米油及芥花油」進行標示檢查。其中應改善事項以「字體過小」為最大宗,依據食品衛生管理法施行細則第13條第1項規定「有容器或包裝之食品及食品添加物之標示字體之長度及寬度不得小於2毫米。但最大表面積不足10平方公分之小包裝,除品名、廠商名稱及有效日期外,其他項目標示字體之長度及寬度得小於2毫米。」。衛生局呼籲業者應依法標示。關於「油品」等級及分類,目前國內食品衛生相關法規並未規範,至於橄欖油品質差異,通常是以橄欖油的酸度來評估,當油脂分解時,油品會酸敗。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將食用橄欖油分為5個級別:冷壓橄欖油(Virgin Olive Oil):係指橄欖油經清洗,僅利用機械或物理方式取得,離心和過濾處理外,未經其他方法處理,且未攙入任何其他油類,包括特級冷壓榨橄欖油、良級冷壓榨橄欖油及普級冷壓榨橄欖油。精製橄欖油(Refined Olive Oil):冷壓橄欖油,經脫膠、脫酸、脫色及脫臭等加工步驟,而未攙入任何其他油類製得者。橄欖油(Olive Oil):係以冷壓橄欖油及精製橄欖油混合而成,且未攙入任何其他油類製得。精製橄欖粕油(Refined Olive-Pomace Oil):橄欖粕以溶劑或其他物理方法提油,並經脫膠、脫酸、脫色及脫臭等加工步驟,而未攙入任何其他油類製得者。橄欖粕油(Olive-Pomace Oil):係以冷壓橄欖油及精製橄欖粕油混合而成,且未攙入任何其他油類製得。衛生局呼籲民眾,選購食用油品時,除考慮功能、價格外,應仔細查看外包裝標示,確認產地、成分、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等標示,且注意油脂攝取量,以免食用過量造成身體的負擔。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 (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89。以上稽查結果,可上食品資訊網http://food.doh.gov.tw或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相關訊息。

體內需要多少「膽固醇」才是好的?

體內需要多少「膽固醇」才是好的?

一聽到膽固醇過高,相信大家都會很害怕,害怕之後自己可能有得某些慢性疾病的可能。署立桃園醫院檢驗科表示,其實,膽固醇是種肝臟製造像脂肪的東西,不是所有的膽固醇都是不好的東西,我們的身體還是需要有一定份量的膽固醇來維持正常機能。在我們的體內有兩種膽固醇,一種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是血管栓塞的禍首,被認為是「不良」的膽固醇!另一種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因為能清除血管內的膽固醇,所以被認為是「良性」膽固醇。膽固醇過高有時候可能是遺傳的關係,不過它卻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通常跟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關係。當體內的膽固醇多過身體所需時,它會在通往心臟或腦的血管壁上沈積形成斑塊,阻塞血管的血流,這種情況稱之為『動脈粥狀硬化』。當血栓由斑塊凝結,如果通往心肌的血流遭到阻斷,就會造成心肌缺氧的冠狀動脈心臟病,如果通往腦部的血流遭到阻斷,就會造成腦中風。署立桃園醫院檢驗科強調,膽固醇並不全是壞東西,它在血管的強化和維持上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製造荷爾蒙、消化酵素的重要材料。因此,膽固醇過高過低都不是件正常的事情。膽固醇值較低時,可能是缺乏酵素引起的原發性膽固醇血症或營養失調。另外,肝硬化,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時,膽固醇也會降低。「他汀類」藥物通常用於治療多數膽固醇病患者。這些藥物會封鎖一種在肝臟內製造「不良」 膽固醇的酶。他汀類藥物能降低一些患心臟病的風險,目前被視為具有高風險患者或已患有心臟病患者的必備藥物。提醒民眾,控制膽固醇,自我的調控當然是最好的一個選擇,大多數膽固醇過高的人,都是肥胖,吃太多,運動不足,喝酒引起的。喝酒的人最好能節制喝酒次數,而肥胖或運動不足的人,則要養成運動的習慣,控制飲食等,就可以做到自我控制,進而可以改善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如果飲食、運動治療無效時,即須接受藥物治療。

食物氧化,容易加速老化

食物氧化,容易加速老化

加速老化的最大原因是「氧化」。換言之,氧化使細胞受到傷害,無法再生成為正常細胞的狀態就是老化。體內有氧化物質入侵,或產生氧化物質時,保護細胞免於受到傷害的是各種抗氧化物質,特別是以SOD為代表的酵素。因此,體內擁有的酵素愈多,身體愈不容易氧化,也愈難老化。要使體內酵素保持豐富,最好的方法就是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使腸相維持美好狀態。腸相惡化後,需消耗大量酵素來分解腸內產生的毒素,因此,體內的酵素減少,身體的抗氧化能力也隨之下降。腸內的好菌能製造大量酵素,而且腸內棲息著許多能幫助我們維持健康的重要常在菌。若腸內環境惡化,常在菌和好菌的優勢被壞菌取代,產生的酵素的力量就會明顯下降。那麼,哪些食物會加速老化,什麼食物又能防止老化呢?首先來看看會加速老化的食物。第一個要舉出的是「氧化的食物」。氧化的食物在體內會產生大量自由基(活性氧),不但傷害細胞,而且在解毒時需消耗大量的酵素。蘋果或馬鈴薯削皮後放置在空氣中,表面會變成茶色。這就表示它們的表面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而氧化。食物與空氣接觸的時間越長,氧化越嚴重。過期的食物或做好後經過很長時間的料理,都已經嚴重氧化,應盡可能避免。烹調用的蔬菜或肉類,最好購買完整未切斷處理的食材,在吃之前再切開,可以將氧化抑制至最低限度。其次要注意的是一開始就已經氧化的食材,其中以搾取而成的油為代表。由於在製造過程中就已氧化,因此應將用量降至最低。血液的流動受阻,營養無法送至人體所有的細胞,就會影響細胞的新陳代謝,而加速老化。因此請大家牢記,「氧化的食物」與「肉食(特別是牲畜肉類)」是兩種最容易促使身體老化的食物。本文摘自:永保青春的飲食,如何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2/6/272.html

台灣女性的福音!免觸摸 也能發現早期乳癌徵兆!

台灣女性的福音!免觸摸 也能發現早期乳癌徵兆!

已近40歲的年紀,莊太太仍保持窈窕的身材,不但每月固定上健身房、SPA館,對於微整形的投資更是不遺餘力,因此總是給人容光煥發的印象。最近莊太太花一個下午茶的時間,與友人到乳房醫學影像中心體驗紅外線熱像儀、及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等檢查,赫然發現一側乳房有血管變粗及溫度升高的跡象,需要密切注意是否為癌細胞快速新陳代謝所導致的異常。莊太太對這種全程由女性醫療人員服務、舒適又無需肢體觸碰、過程快速隱密的乳癌篩檢經驗印象深刻,過去為了逃避乳房檢查令人困窘尷尬的情況,她從未做過乳癌篩檢,現在她十分慶幸自己能透過這種體貼女性心情的篩檢方式,提早發現早期乳癌徵兆。專攻乳房影像醫學的放射線專科醫師池明昌表示,在歐美地區使用紅外線熱像儀來做為輔助醫師的臨床診斷是相當普遍的檢查模式,由於這種無傷口、無痛、非侵入式、不需接觸、無輻射的乳房疾病篩檢方式,適合輔助做為乳房亞健康的檢查,美國FDA也早在多年前已認可紅外線熱像儀在乳房疾病篩檢上的臨床應用。另外被女性戲稱「夾波波」的乳房x光攝影,由於有令女性疼痛不堪,且用於亞洲女性緻密度較高的胸部也容易判讀不出病灶等缺點,為了降低受檢者檢查時之疼痛感,現在無需醫事人員肢體觸碰(hands free)的乳房超音波檢查儀器已經問世,雖不具有偵測微小鈣化點的功能,但容易偵測到緻密型乳房內的腫瘤,彌補乳房攝影的不足,輔以400到600張的影像檢查結果,能協助醫師進行臨床早期乳癌徵兆的診斷。池明昌醫師認為,雖然歐美因篩檢政策改善了乳癌的致死率,但亞洲國家的婦女生性保守,不輕易對陌生人袒露私密部位,許多女性雖理智上知道乳癌的可怕,但卻因許多不理智的因素讓她們對定期乳癌篩檢裹足不前,探究原因不外乎是怕痛、不願陌生人觸摸觀看、太花時間、覺得自己不會這麼倒楣等等因素,因此台灣的篩檢政策必須更以女性思維及角度出發,提供更符合國情的篩檢方式,才能更有效率的發現早期乳癌徵兆,挽回更多寶貴的生命。由於早期乳癌的存活率極高約為90%,而定期接受乳癌攝影是發現早期乳癌徵兆的最佳方式,為因應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的高峰期與歐美比較有年輕化趨勢的問題,今年開始政府已將原定55歲以上婦女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篩檢服務,降低至45歲,希望藉由擴大篩檢的範圍,幫助更多婦女發現早期乳癌徵兆,即早恢復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