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控制血壓新選擇 得舒飲食

控制血壓新選擇 得舒飲食

文/  為恭紀念醫院 營養師 周家伶■ 得舒飲食的緣起 得舒(DASH)飲食 是美國一個大型臨床研究的簡稱,研究原名是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得舒飲食的成果非常顯著,證實了一套全方位的飲食方式,不但可以降血壓,降血脂肪,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更可以有利於骨質的健康。■ 得舒飲食的特色得舒飲食特色包含: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降低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董氏基金會將其歸納成「台灣版得舒飲食5原則」:主食選擇全穀根莖類。天天5+5蔬果。多喝低脂乳。紅肉改白肉。吃堅果用好油。聰明DIY得舒飲食與國人常見的飲食習慣相較,需吃更多的蔬果及低脂乳,同時也要補充原本不在東方人飲食習慣內的堅果類,怎麼運用於生活中?■ 選擇全穀根莖類主食盡量2/3以上選用全穀根莖類。全穀根莖類如:糙米、紫米、燕麥、蕎麥、麥片、薏仁、紅綠花豆、地瓜、芋頭、馬鈴薯、蓮藕、栗子、蓮子、菱角、荸薺、山藥等。■ 蔬果入菜,每日蔬果5+5每天攝取超過5份蔬菜(蔬菜一份=熟重100公克)、5份水果(水果一份=1個拳頭大小)。建議多選含鉀豐富的莧菜、韭菜、菠菜、空心菜、金針菇、綠蘆筍、竹筍、芭樂、哈密瓜、桃子、香瓜、奇異果、椪柑、香蕉等。蔬果入飯。如:彩蔬毛豆拌飯、三色腰果拌飯、芒果咖哩、鳳梨木耳。搭配不同口感蔬菜。如:瓜類滑脆、菇蕈類柔軟多汁、根莖類Q軟、筍類有嚼勁。飲用不加糖蔬果汁(不過濾渣)。每天不超過240CC。可用天然果乾代替水果。如:未加糖葡萄乾。■ 低脂奶入菜,高鈣好選擇每天攝取2份(牛奶一份=240㏄)低脂或脫脂乳品。低脂奶加入麥片成牛奶麥片,或與燕麥一起煮成粥。將低脂奶加入湯、菜中烹調,如:奶香玉米濃湯、烤奶香白菜。低脂起司覆蓋在蔬菜上焗烤。點心選用低脂優酪乳加水果。現榨果汁加脫脂奶(粉)。■ 多白肉,少紅肉以豆製品、及白肉(魚、去皮的雞鴨鵝肉)為主,少吃紅肉(豬、牛、羊肉)內臟。■ 吃堅果用好油選用各式好油,如:橄欖油、芥花油、沙拉油、葵花油等,取代奶油、豬油、棕櫚油。每天吃1湯匙核果。如:花生、松子、核桃、杏仁、芝麻、腰果、夏威夷豆等。將核果加在菜餚、沙拉或灑在飯上。選擇含核果種子類的饅頭、土司,如:核桃饅頭、堅果麵包。芝麻粉、花生粉拌入牛奶。少吃油炸、油煎的薯條、炸雞、三層肉。 小叮嚀 :有糖尿病及腎臟疾病患者以營養師建議的份數與食物種類為主。

健康長壽老 老年心理健康特別門診

健康長壽老 老年心理健康特別門診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變遷,生育率降低,高齡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臺北市統計至96年底超過六十五歲之老年人口約有31萬人,約占臺北市總人口之12%。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精神科主任楊志賢表示,老年人由於身心功能退化,影響其生活功能及自尊感與自信心的維持,因此憂鬱症及失智症便成為常見對老年心理健康的威脅。和平院區精神科為促進老年心理健康及防治老年憂鬱症及失智症的發生與惡化,開辦老年心理健康特別門診,包括艋舺老街懷舊巡禮等戶外藝文賞析,突破傳統一般門診只提供問診、開藥、衛教諮詢的模式。楊志賢說,老年心理健康特別門診提供長者各式各樣的老年心理健康促進活動療程,包括:懷舊心理治療團體、植物園養生健身操指導及自然生態導覽、歷史博物館藝文賞析導覽、艋舺老街懷舊文化巡禮、鄉土教育中心鄉土生活導覽等。透過一般門診評估,達到老年生活適應障礙、輕度憂鬱症或輕度失智症的長者,都適合參加此特別門診提供的老年心理健康促進活動療程。他還說,療程中將會透過人際活動的刺激與連結,環境感官覺察甦醒,生涯生活記憶活化,生命意義與價值的再肯定,逐步找回生命動力與熱情。楊志賢同時也鼓勵及邀請家庭照顧者陪伴長者,一起參與老年心理健康促進活動療程。在過程中,照顧者可以產生跟長者更親密的連結,分享長者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學習陪伴與照顧長者的技巧。『關懷長者,從心出發』,臺北市的長者醫療照護是全國最優良城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希望精神科老年心理健康特別門診提供的老年心理健康促進活動療程,能對臺北市民老年心理健康做出積極貢獻。

中年男排黑便 原來是「消化道出血」作祟

中年男排黑便 原來是「消化道出血」作祟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腸胃肝膽科孫宜禎醫師表示,一位50多歲蔡先生這二週來常覺得餐後不易消化,且上星期就排了三次像柏油那樣的黑便,由於沒有明顯的疼痛感,蔡先生並未就醫。近日蔡先生又排了大量的黑便,臉色蒼白、心悸,而且頭暈目眩。家人把他送到急診室,抽血檢查發現血色素明顯偏低,懷疑是上消化道出血。在打點滴及輸血之後,蔡先生接受了胃鏡檢查,發現有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醫師為蔡先生施行內視鏡止血治療之後,恢復良好,不必開刀。孫宜禎醫師表示,上消化道出血指的是食道、胃、十二指腸等處發生病變而導致的出血。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肝硬化或慢性肝病的患者可能發生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外,劇烈嘔吐後引起的食道撕裂傷、消化性潰瘍、胃糜爛、血管異常病變和惡性腫瘤等也都可能造成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而言,急性出血時,患者會有解黑便(瀝青或柏油便)、血便,嚴重時甚至會吐血或暈倒。如果是出血量較少或慢性出血時,則可能會有貧血,同時糞便檢驗時也會有潛血反應。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時一定要立即就醫,若患者有嘔吐情形,應側躺以避免因為血塊進入呼吸道而發生不幸。孫宜禎醫師指出,上消化道內視鏡(胃鏡)檢查除了可診斷出血的病因外,也可以做為治療的工具。因此,以胃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不論是消化性潰瘍或是靜脈瘤出血都是一個可行的趨勢,主要原因為操作方便、效果佳、病人不用接受麻醉開刀,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方法。萬一內視鏡檢查不幸仍找不到出血原因或無法以內視鏡止血,則血管攝影併栓塞或直接手術也是可以考慮的選擇。孫宜禎醫師建議,有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平時應盡量正常生活作息、避免熬夜、三餐定時定量,進餐時細嚼慢嚥。避免煙酒及刺激性食物(辣椒、咖啡、茶、糯米、油炸食物)。勿自行服用消炎止痛藥、阿斯匹靈。平常如廁時需看一下糞便顏色。若有懷疑出血應速就醫。

讓愛動起來 幫助更多癌友邁向康復之路

讓愛動起來 幫助更多癌友邁向康復之路

文/台灣癌症基金會專案企劃助理專員 江婉榆「當我在幫助別人時,同時也是幫助自己成長」這是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教育中心最常聽到的一句話。看到許多癌友不畏自己的病痛,堅持要將已經超越身體病痛的心中熱情,散發給更多需要幫助的癌友。從封閉、敞開心胸、走近人群,一直到幫助更多的人,在癌友關懷教育中心,我們看到這樣愛的循環,也激起了「讓愛動起來」計劃的展開。「癌症對病友來說,並不是一種缺憾,而是另一個新生命的開端」在這裡的癌友們幾乎都抱持這樣樂觀的態度,他們在抗癌的旅途上,將別人給予的幫助,再傳遞給其他需要的病友,而這份溫暖又回饋到了自己身上,癌友志工始終不覺得自己苦,反而認為自己擁有很多的愛,他們常說,在這裡找到了「第二個家」。「癌症讓我學會放下、感恩、佈施與回饋,讓我體會到能呼吸就是一種幸福」原本以逃避的心情面對癌症的丘漢平,在家人、朋友支持下,來到了癌友關懷教育中心。在這裡不僅讓他對癌症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同時也認識了許多癌友,經歷過相同抗癌的歷程,癌友們更能以同理心相互打氣。而現在他更樂於回饋給其他的病友,希望他們也可以走過人生的低潮,就像他當初從其他癌友身上所獲得的,在服務癌友的過程中,讓丘大哥印象深刻的是,有些原本不肯面對病情的癌友們,也慢慢轉化態度、想法,願意走進人群,更願意伸出雙手擁抱他人。我們透過各界的資源,讓癌症病友得到來自社會的關懷,來自同儕的相互支持,因為被愛,學會付出;因為被愛,讓愛延續......。愛的起點,由您開始;愛的力量,需要您的加入。因為有您的愛心,讓癌友們不再脆弱、不再無助和擔憂,讓我們以實際行動,一起為與癌奮戰的朋友們加油,將大家一點一滴的資源奉獻,堆積成無限的力量。期盼您一起支持「讓愛動起來」計劃,幫助更多癌友邁向康復之路。想了解更多癌症相關資訊,請上「台灣癌症基金會」。

凌遲生命的慢性殺手 多發性「小洞性中風」

凌遲生命的慢性殺手 多發性「小洞性中風」

腦中風多年來名列國人死因前幾名,患者往往突然病發,讓人措手不及。但您知道嗎,有一種悄悄發生,讓患者在短至數個月,長至數年的時間內毫無自覺、一點一滴失去健康的腦中風,這種中風就稱為「小洞性中風」。台中一名七十多歲的陳老伯有高血糖及高血壓的問題,最近幾個月,陳老伯的家人發現他反應和動作似乎變得遲緩,而且有智能退化的情形。到光田醫院接受檢查後,赫然發現陳老伯腦部居然分布了多達15處的腦梗塞,而前、後大腦動脈都發生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未來也有爆發大範圍中風之虞,所幸施以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及良好的血糖、血壓控制後,陳老先生的病情已得到控制,症狀也未再惡化。光田綜合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暨職業醫學科施旭姿醫師表示,陳老伯這些發生在腦部各處小動脈的梗塞幸中風大概從數年前就已陸續發生,只是一開始病灶微小、數量不多,所以症狀不明顯,連他自己都毫無自覺。直到中風次數越來越多,對於腦部組織的傷害擴大後,才開始有明顯的症狀,嚴重時將導致明顯的失智和行動困難。由於這些小中風密密麻麻分布於腦內白質和深層的基底核,看起來就像一個一個小洞,因此又稱為多發性「小洞性中風」。醫師表示,「小洞性中風」的高危險群包括老年人、常抽菸或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問題的民眾。患者發陸續中風的病程短則數個月,長則數年,且每次中風都可能會讓健康呈現「階梯式」的惡化,包括反應遲緩、行動僵硬困難、口齒不清、智能減退等,民眾一定要提高警覺,切勿因症狀輕微而忽視了這個凌遲生命的慢性殺手。另外,民眾也可透過腦部核磁共振及頸動脈超音波早期發現,施以治療及健康管理後可避免疾病的惡化。醫師也叮嚀民眾平時一定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及運動習慣,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患者也要做好血壓、血糖控制,避免菸酒,才是預防疾病的根本之道。

哺餵母乳的嬰幼兒,視力及智力發展勝過食用其它配方奶的嬰幼兒

哺餵母乳的嬰幼兒,視力及智力發展勝過食用其它配方奶的嬰幼兒

署立彰化醫院通過98年度合格「母嬰親善醫療院所」,婦產科張崑敏主任表示,很讚同母嬰親善政策,尤其,推廣母乳哺餵。哺餵母乳的嬰幼兒免疫力較佳,比較少有腹瀉、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嬰兒猝死症等情形;另外常見的嬰幼兒過敏,就算出現時,症狀也會比較輕;兒童期糖尿病、甚至癌症的機會都有可能減少。張崑敏主任說,衛生署目前鼓勵孕婦應到評鑑合格的「母嬰親善醫療院所」,進行產檢及生產,最重要的是在生產後,立即在產台上讓媽媽及寶寶第一次肌膚接觸,寶寶會自然反應尋找乳房吸吮,而哺餵母乳還可以讓媽媽促進子宮收縮,好處多多。張崑敏主任指出,現在很多媽媽已經很認同哺餵母乳,所以如果能在生產時選擇「母嬰親善醫療院所」,就可以在第一次餵奶時就哺餵母乳,也可接受到更多哺餵母乳的相關知識與技巧。一位25歲吳小姐在後期產檢及生產選擇彰化醫院,在醫師及護理人員的衛教後哺餵母乳,剛開始會覺得麻煩及辛苦,加上她的婆婆反對哺餵母乳,讓她很猶豫,多方考慮認為哺餵母乳真的對自己的心肝寶貝最好,所以願意每3至4小時的哺餵母乳;生第四胎的院內同仁呂小姐,也說前二個小孩餵的是配方奶,雖然配方奶標明營養成份高,但是小孩還是常生病,在生第三胎時,就改哺餵母乳,覺得小孩不常生病,而且長得胖胖的很可愛,現在第四胎也在哺餵母乳,呂小姐開心的說母乳量充足,還可以分享給需要的寶寶食用。署立彰化醫院為落實母嬰親善宣導政策,針對推展母嬰親善工作,除了加強醫護人員訓練,同時提供產前遺傳諮詢、母嬰同室等,張崑敏主任特別強調母嬰同室的好處可以讓寶寶隨時在母親身邊接受餵母乳,目前彰化醫院已經達到產婦百分之百的母嬰同室,另外醫院內的門診及產房區還設置二處哺乳室,方便民眾隨時哺餵。張崑敏主任指岀,母乳是最適合嬰兒的食品,母乳哺育更是促進親子關係及保護母子健康的最佳選擇,另外,母乳具有寶寶成長所需的營養,讓寶寶好消化、及吸收,增強扺抗力,促進新生兒腦部發育,母乳和其它配方奶比較起來價格十分便宜,只是,目前在台灣嬰兒一個月大時哺餵母乳的父母只有佔百分之四十不到,一位年輕爸爸還說,讓寶寶喝母乳,母子都有好處,而且在經濟上也可省下很多奶粉錢。大家都不知道,母乳是專為嬰兒設計的整套產品,它滿足從新生兒起到幼兒期不同時期之營養需求;母乳會依照早產兒或足月兒,分泌出最適合的母乳。根據長期追蹤發現,哺餵母乳的嬰幼兒視力及智力發展勝過食用其它配方奶的嬰幼兒,而且這樣的優勢一直維持到青春期甚至更久。母乳還含有抵抗對嬰兒所在環境中病菌的抗體、白血球、及活細胞等,研究證實母乳中的抗感染因子因含有特別的分泌成份,在嬰兒腸胃道內並不會被破壞,所以可發揮抗感染的功用。

偏食兒童 小心影響腦部發育

偏食兒童 小心影響腦部發育

您是以速食取代孩子的正餐嗎?孩子飯肉吃光光,青菜晾一旁,上演親子吃飯大戰嗎?抵抗力差常感冒,也常腹瀉或便秘嗎?長庚兒童醫院研究發現,2到4歲的孩子,63%有偏食的問題,有4成9的父母以為自己的孩子飲食營養正常,事實上,小孩已經有偏食的情況。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與宏恩醫院營養師及大安工研醋烹飪師幫您變魔法,99年3月20日(星期六)上午10時至12時於該中心(臺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5號2樓)舉辦「小小主人翁魔法餐」活動,健康飲食從小紮根,邀請全家人輕鬆製做。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李碧慧主任表示,近年兒童肥胖與慢性病發生年齡逐年下降,根據最新國民營養調查資料顯示,現代兒童偏愛吃高糖、高油的食物,如糖果、汽水、速食、炸雞、西點等,而蔬菜、水果的攝取量明顯偏低或不吃,對高油糖鹽等空熱量的點心卻來者不拒,造成學習能力及在校整體表現不良狀況會越顯著,反之,學童飲食習慣越好,學習表現越好,體位也越不會兩極化,營養就是讓小孩成長茁壯的最好基礎,也會讓小朋友在起跑線上高人一等。宏恩醫院劉怡君營養師指出,最新調查發現,國內2至4歲幼兒偏食率高達六成多,其中二成四已是偏食瘦小兒,身高比同齡矮約6公分,體重也約輕2公斤,若偏食行為仍不改善,除影響兒童腦部與身體肌肉的成長與發育,也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或脾氣暴躁。矯正偏食習慣4歲是關鍵,利用蔬果五彩繽紛的顏色,變化樣式及烹調方式,例如切丁、塊、片、絲、動物圖形,創造全新的口感及多樣的風味,吸引小朋友的興趣,讓準備寶貝的食物輕鬆上手。關心臺灣之子及其家庭的健康,我們把「家鄉味」與「臺灣味」融合了,讓生活的樂趣從選擇「天天五蔬果、食在健康」開始,在飲食中增加了蔬果的攝取量,多膳食纖維有了飽足感,間接減少肉類、零食或點心的攝取量,連帶減少脂肪及熱量的攝取,就能使您的孩子免於提早發生成人慢性病!洽詢電話:2733-5831轉225。活動報名請上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網址tpp://dan-tpc.doh.gov.tw查詢。延伸閱讀「天天五蔬果,低脂高纖菜單」: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274

家長易焦慮 小心造成兒童不語

家長易焦慮 小心造成兒童不語

前陣子一名鍾姓國一男生,每次到校即緊閉雙唇、不說話,惟回到家又恢復正常。校方研判可能與初進小學時曾遭不愉快經驗,且長期未受到正視、開導所致;高雄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何志培表示,所謂選擇性不語症(elective mutism),乃指兒童因明顯之情緒因素選擇性說話,在某些情境下可以說話惟在其他特定場合下無法說話。何志培進一步解釋,此症患病率較低,國外報告5歲兒童為千分之7.2,入學後7~8歲時千分之0.33~0.8;台灣研究顯示國小學童約為千分之2.65,女生約多於男生,常在學齡前病。病因方面,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患童之心理發展停滯在肛門期,他們以不語作為對抗口頭攻擊的防衛機制;而行為學派認為患童存有慢性焦慮與膽怯,故以緘默不語來降低懼怕感,並透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得以維持。鍾姓學童的母親表示,他剛進國小時因對學校環境感到陌生、懼怕,曾多次被老師說:「只會哭,不會說話。」讓他對上學產生莫名的畏懼。何志培舉自身案例,家中有小二女學童,自幼膽小,講話不多,開學後遇到一位男性班導師,脾氣較大,時常體罰學生,令她深感害怕。一次老師走到她座位前讓她讀一段課文,她久久讀不出來,當場被老師重重地擰了耳朵致耳根處流血。自此事件後,她在學校一言不發,也沒有和老師、同學講過一句話。惟到商店購物等公共場所卻能說話,聲音低沉。綜合臨床資料研判,該女童也是位選擇性不語症患者。後經六個月的團體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已可在校講話了。國內外的研究顯示此症乃由心理因素作用於具有某些人格特質的兒童而產生不語。何志培舉出下列幾項相關因素:素質因素:患童比一般孩子敏感,膽怯、害羞、孤癖、脆弱、依賴性較強。其父母有人格障礙和精神疾患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發展因素:本症的發生無明顯器質性損傷,但與發展不成熟有相關,例如:a. 雖已有言語功能,但患童開始說話比正常者明顯遲緩;b. 常伴有功能性遺尿、遺糞等其他發展障礙存在;c. 部份患童腦電圖檢查表現為不成熟腦電圖及其他異常變化。心理與家庭環境因素:專家認為患童之母親易焦慮,在家處於支配地位,對孩子過度保護,致兒童不易與他人特別是與成年人建立關係,以後則以不語作為人際關係中的處理策略。例如鍾姓學童對學校環境本來就感到不安,又被班導師多次責備,致造成他在校不語表現。何志培從臨床經驗發現,許多選擇性不講話的兒童有早年感情受創的經歷,如家庭矛盾衝突、父母不和、雙親離異、虐待兒童等等,有些孩子在家庭環境的變遷或一次明顯的精神刺激後發病。本症患童病前已有語言能力,對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正常,智力大多正常,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經治療大部份在數月至數年後恢復,部份個案發展為慢性過程,持續到青少年期;父母有明顯性格缺陷的病例預後較差。治療上主要使用心理治療,包括個別心理治療、家族治療、行為治療及精神分析法等,其中以行為矯治效果較好。患童通常在門診處置即可,不必住院。何志培期盼鍾姓學生在適當的心理治療和學校輔導之下,開口和同學講話,上課能回答問題,而不再是「沈默的羔羊」。延伸閱讀「選擇性不語症的症狀與情況」: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278

年過40不孕比例增加,中醫建議30歲前生第一胎

年過40不孕比例增加,中醫建議30歲前生第一胎

曾女士32歲,有雙角子宮(2角隔間一大一小),1側輸卵管阻塞,另一側輸卵管水腫,西醫斷定需作試管嬰兒,且有甲狀腺亢進服用西藥控制。吃了幾次排卵藥無效,96年5月想試試中醫來求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楊麗姝表示,該病患服用57天份科學中藥,加上每週2次針灸(月經期間6天停藥),測量基礎體溫,配合排卵期行房,經過3個月未有起色,經她建議服用中藥飲片煎劑,加上每週2次針灸,於96年5月至98年10月共計17個月。期間服用57天份科學中藥、213帖水煎劑、加上87次針灸中醫療程,病患於98年8月接受試管嬰兒長療程治療,但做試管期間甲狀腺指數突然變很低下,後來做試管取卵時也發現卵未成熟,因此中斷試管療程,醫生要她休息兩個月後再試。當試管療程結束的時候,甲狀腺指數即回復正常值。經過2個月後在中醫療程中竟自然懷孕,目前已懷孕4個月。楊麗姝指出,女子不孕症的定義是,女子結婚後,夫婦有正常性行為,配偶生殖功能正常,1年未避孕而不受孕者,稱「原發性不孕」,又稱「無子」、「全不產」。如曾經生育或流產後,無避孕而又兩年以上不再受孕者,稱「繼發性不孕」,『千金要方』稱「斷續」。目前台灣每六、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全台不孕夫妻約有20萬。不孕症門診量比過去成長三倍。經濟不景氣,養育兒女花費大,年輕夫妻寧願養寵物,不敢生孩子。在中醫不孕症門診中,求診女性在30歲以內佔20%,30至40歲以內佔60%,40歲以上佔20%。楊麗姝說,婦女生育能力與年齡成反比,23至25歲是生育頭胎的最佳年齡,30歲以後生育能力就直線下降,因為卵巢功能衰退卵子老化,卵巢一旦老化就很難再恢復。34歲以上為高齡產婦,40歲則拉警報。女人一過40歲,不孕比率增加,人工受孕、試管嬰兒等成功率也越來越低。如要懷孕者,建議盡量在30歲以前生第一胎。她還說,孕兒生子是男性與女性兩方面的責任。男女不孕症原因,其中男性約佔35%(包括精蟲數量不足、精蟲活動力不足、精蟲畸型、不射精、陽痿早洩等),女性約佔45%,雙方因素約佔10%,而其中10%沒有明確病因。《男性不孕症的中醫辯證論治》男性不孕症在中醫屬於「虛勞、精清、精少、陽痿、早泄」等範疇。治療療程約需4個月。男性不孕症的中醫辯證論治有下列幾種證型,包括腎陽虛型、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氣血兩虛型、肝鬱血瘀型、肝經濕熱型、、痰濕內蘊型等。中醫以補腎溫陽、健脾補氣、疏肝解鬱、化痰燥濕、理氣活血等療法。常用處方有生精種子湯、脾腎雙補丸、毓麟珠湯、蒼附導痰丸等。《女姓不孕症的障礙》排卵障礙:如卵巢機能不全,無排卵、排卵稀少或障礙,多見於高齡老化、多囊性卵巢、高泌乳激素、無排卵性月經等(月經週期為40天、或半年、或1年以上)。治療宜補腎疏肝、化痰通經。 精子與卵子結合障礙:如輸卵管粘連不暢通,常見於慢性骨盆腔炎、骨盆腔粘連,治療宜理氣、活血、散結。 受精卵結合障礙:內分泌功能失調、排卵後黃體分泌不足、子宮內膜發育不良,治療宜滋補肝腎、補益氣血。 其他如子宮內膜異位症、肌瘤、腺瘤、卵巢巧克力囊腫、習慣性流產等,治療宜止血去瘀、軟堅消積。女性不孕症的中醫療法,楊麗姝說,依據人工週期療法,方為四大類型:經後期(經期第六至十日):治宜補沖任,補腎滋陰,促進卵泡發育。 排卵前期至排卵期(經期第十一至十六日):治宜補腎通絡活血化瘀,促進排卵。 黃體期(經期第十七至二十五日):治宜溫陽補腎。滋養沖任促進黃體成熟,以利受精卵著床。 經前期至經期(經期第二十五至二十八日):治宜行氣活血調經。楊麗姝進一步說明,女性不孕症的中醫療法,有下列幾種證型,包括腎虛型、氣血虛損型、宮寒型、肝鬱型、痰濕型、血瘀型不孕等。中醫以補腎溫陽、健脾養血、溫經散寒、疏肝解鬱、化痰燥濕、理氣活血等療法。常用處方有毓麟珠湯、艾附暖宮丸、蒼附導痰丸、血府逐瘀湯等。不孕症的針灸療法:耳針方面:取穴子宮、卵巢、內分泌、腎點等。 體針方面:取穴關元、氣海、腎俞、三陰交、血海等。臨床上顯示普通個案,以中醫療法內服煎劑加上針灸療法,療程約需4個月,而較棘手的個案療程約需6個月以上,期間亦可以搭配西醫人工受孕或試管嬰兒,以求順利受孕。中醫調理能增強男性精子數量、活動力。也可有效改善女性排卵功能,加強子宮環境維護,提升黃體濃度,增加懷孕成功率。

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 隆乳後也能放心接受的乳癌篩檢新技術

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 隆乳後也能放心接受的乳癌篩檢新技術

有鑑於乳癌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高存活率及良好預後,與亞洲女性罹患乳癌的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去年底衛生署即通過針對45歲以上的婦女,實施有條件式的乳癌篩檢補助,希望能造福女性族群,透過定期篩檢來發現早期乳癌。然而,卻有一群為數不少的愛美女性,因為害怕乳房攝影機器的擠壓,會把隆乳後矽膠或水袋給擠壞,遲遲不敢接受乳癌篩檢,談到乳癌的預防總是感到憂心忡忡。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開業整形外科醫師賴永隆昨表示,國內一年約有八千至一萬名女性隆乳,因乳房X光攝影恐有義乳被夾破之虞,因此檢查前,務必先告知醫事人員。現在接受隆乳後又想做乳房檢查的女性有了新的選擇,受惠於影像醫學科技的進展,最新的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讓乳癌篩檢變得出乎意料的輕鬆簡單。這種更精細、且大幅降低肢體觸碰(hands free)、與婦女疼痛感的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是利用精密的大型掃瞄面板,像掃描文件一樣蓋住胸部,過程中,不會有陌生的醫檢人員操作探頭與徒手觸壓胸部,對隆乳後希望保有隱私的女性來說,貼心的避免被人發現手術疤痕的尷尬;同時,這種新的超音波掃描技術,只需幾分鐘就能於電腦中描繪出400到600張橫向與縱向的影像結果,可容易偵測到亞洲人多屬於緻密型乳房內的腫瘤,彌補乳房x光攝影的不足,對醫師判讀影像與診斷病情有更精確的幫助。長期研究並判讀乳房影像多年的放射線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乳房因錯綜複雜的乳管組織,越接近乳頭越難判讀,不過現在的隆乳技術是將矽膠、水袋等填充物放在乳腺組織或胸大肌的後方,並不會影響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對乳房影像的呈現,但是以x光機來做乳房攝影,確實造成這些隆乳後女性極大的心理壓力,因而讓這個族群成為乳癌篩檢的漏洞。近年來醫界對於使用乳房超音波來篩檢乳癌的態度已有共識,除了隆乳後的患者外、緻密性較高,哺乳、乳管發炎等情況較為複雜的患者人數亦逐漸增加,更需要超音波的影像結果來輔助診斷。過去在乳房篩檢觀念尚未建立前,90%以上的乳癌病患都是因為有自覺性症狀而前來就診,並未掌握定期篩檢、早期治療的機會,而影響存活率,且早期發現乳癌的患者其實較有機會能保留乳房,無須整個切除,這些都是定期接受乳癌篩檢的好處,現在已經有了無需擠壓胸部又更為精密的檢查技術,對隆乳後的女性而言確實是一大福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