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20歲以上民眾每5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

20歲以上民眾每5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

定期量腰圍、血壓、血糖及血脂,並且從小養成建立健康生活型態(如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避免肥胖等)是遠離代謝症候群的不二法門。根據97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民眾死於代謝症候群所衍生之疾病(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炎、腎病症候群、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百分比達31.71%,已超過名列十大死因首位癌症的29.55%,「代謝症候群」是這些可怕的慢性疾病的前驅警訊,一旦輕忽,後果將不堪設想。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年追蹤調查研究顯示,我國20歲以上民眾每5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且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的趨勢。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為一般人的6倍、4倍、3倍、2倍,此外,還會引發脂肪肝與腎臟疾病等慢性疾病,其衍生醫療費用支出及家庭、社會的負擔與日俱增,儼然已成為我國及全世界已開發國家重要的健康議題。代謝症候群五大危險因子腹部肥胖:男性大於或等於90公分;或女性大於或等於80公分。血壓:收縮壓大於或等於130mmHg;舒張壓大於或等於85mmHg。空腹血糖濃度:大於或等於100mg/dl。三酸甘油酯值:大於或等於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低於40mg/dl 或女性低於50mg/dl。「腹部肥胖」有50%機率會罹患代謝症候群。「腰圍」,是最容易用於檢測「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醫學研究也證實,腰圍過大之腹部肥胖,表示內臟脂肪堆積過多,容易引起胰島素阻抗,而導致代謝異常,最後產生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症狀。依據研究發現「中廣」體態的民眾,未來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是一般人的4至6倍,因此,遠離代謝症候群的第一件功課便是維持健康腰圍,拒絕腹部肥胖,女性腰圍不要超過80公分、男性腰圍不要超過90公分,才能遠離代謝症候群,身體健康無「腹」擔。 「代謝症候群」除與年齡、肥胖有密切關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患更是高危險族群。根據97年全國十大死因統計資料發現,全國死於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疾病的有27,269人(不含其他併發症死亡人數),為了避免瞬間失去健康,因此建議要定期至醫療院所或合格檢驗單位抽血檢查血壓、血糖與血脂是否在正常範圍內,以遠離三高所帶來的傷害。預防代謝症候群、五大絕招要做到第一招:聰明選,健康吃,均衡飲食最重要。第二招:運動手,運動腳。第三招:不吸菸,少喝酒,要戒菸酒有絕招。第四招:壓力去,活力來,處理壓力有撇步。第五招:定期量腰圍、血壓、血糖及血脂,做檢查(衛生局三高篩檢與國民健康局成人健檢等),早發現。

攝取五顏六色,延緩老化健康久久

攝取五顏六色,延緩老化健康久久

水果具有繽紛的色彩,與植物化學素(phytochemicals)有關。所謂植物化學素是指植物的二級代謝物,雖非植物生長需要的必要成分,卻是保護植物生命的重要防衛系統,目前廣為熟悉的植物化學因子有類胡蘿蔔素、葉黃素、類黃酮素、多酚類、茄紅素、兒茶素、蘿蔔硫素、花青素等物質。植物化學素是近二十年才不斷被發現的化合物,這是植物的特殊物質,植物在遇到危險時,無法像一般動物自由移動隨時閃躲,因此分泌各種植物化學因子作為防衛作用。某些植物會綻放亮麗顏色,以便吸引蝴蝶、蜜蜂傳播花粉,有利傳宗接代;某些植物會釋放各種特殊氣味,作用在驅趕寄生蟲、微生物、草食性動物,以保護植物不被侵襲;某些植物具有免疫效用,遭受病原菌感染時,會大量產生二次代謝物,以抵抗病菌,並提昇免疫力與抵抗力;某些植物會擔任抗氧化角色,可保護細胞,避免長期受到紫外線照射的傷害。長期攝取這類植物化學素,同樣會作用在人體身上,延緩老化、提振精神、健康久久!水果的五顏六色,就是促進人體健康的因子。  常吃水果,能夠改善便秘,這是因為水果所含的膳食纖維,以果膠為主,是一種可溶性纖維,能夠吸收和保留水分,使糞便變得柔軟,並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和腸道蠕動,有利於大便排泄,預防便秘。而果膠溶解後會在腸道中形成黏性膠質,可以增加腸道具有抑制澱粉作用,延緩糖類吸收,穩定血糖,可減少體內胰島素的釋放。水果最為津津樂道的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尤以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E、鉀、鐵、鈣、鈉、磷含量最高,都是參與體內各種新陳代謝正常化及細胞成長、再生、修復的重要營養素,每天至少吃2份水果,疾病會自然遠離。本文摘自:營養專家私藏養生蔬果法,由唐莊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2/6/236.html

室內公共場所三個人以上才需要禁菸?「菸害防制法」民眾前十問

室內公共場所三個人以上才需要禁菸?「菸害防制法」民眾前十問

「菸害防制法」新制執行滿週年,民眾遭受二手菸害情況,整體上已有明顯改善,但一年來具名請董氏基金會代為檢舉的違反菸害防制法案件仍有1,043件,而網咖申訴案件數仍高居第一位;此外,申訴民眾有四成是透過「董氏基金會/華文戒菸網」進行申訴,即使是以手機或電話申訴的民眾亦會強調希望保密,顯示民眾仍在意網路的隱密性及民間團體的緩衝性;再者,許多民眾不斷建議應提高罰則,以落實立法目的,並提高執法效果,顯見台灣民眾對於「無菸台灣」的熱切渴望。董氏基金會呼籲,為了讓政府施政白皮書「向癌症宣戰,四年內癌症死亡率下降10%」的目標實現,最好的方法就是幫助民眾戒菸及建立無菸環境,使民眾徹底逃離菸害。執法一年來,董氏基金會共接獲民眾超過三千多件有關「菸害防制法」的詢問,特將前十大問題整理說明如下:「菸害防制法」十大問:室內公共場所三個人以上才需要禁菸?法令明定「絕大多數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菸」。室內公共場所是否禁菸與人數無關,只要是「供公眾使用之室內公共場所」,即屬禁菸範圍。餐廳在晚上9點以後就可以開放吸菸?「菸害防制法」明確規範,餐廳為室內全面禁菸場所,僅例外允許在設有獨立空調及獨立隔間之負壓式吸菸室吸菸,餐廳業者聲稱九點以後即可開放吸菸實屬違法行為,客人吸菸即可能受罰,業者更可處新台幣1-5萬元之罰緩。老闆有獨立辦公室,就可以吸菸?只要是登記三人以上之公司的任何室內環境,始屬法令強制全面禁菸範圍;室內工作場所裡的每一個角落,即使有隔間,仍屬於同一空間,故老闆獨立辦公室內也不得吸菸。餐廳或KTV包廂是私人空間,可以吸菸嗎?只要是供公共使用或消費的室內場所,就是必須禁菸之場所;除非設有獨立空調、獨立隔間、自動平行門與負壓設計等等要件同具之吸菸室,否則都不能吸菸。稽查人員到場時違規者就跑掉了,檢舉還有用嗎?有些民眾心中會有疑問:「吸菸通常幾分鐘就解決了,雖然在禁菸區吸菸違法,但等稽查人員來,吸菸者早就跑了,怎麼罰得到?」或許罰不到自己檢舉的違規行為人,但衛生稽查人員除加強對場所的輔導、將該場所列為重點稽查對象外,稽查時被發現的違法吸菸者還是會被處罰。業者提供水杯或濕紙巾加紙盤作為熄菸器具,合法嗎?法令明確規定:「業者不得在禁菸場所提供與吸菸有關之器物」,若以紙杯、水杯或濕紙巾加紙盤充當熄菸具,當然就是菸灰缸的替代品,是與吸菸有關之器物,依法可處新台幣1-5萬元罰款。菸灰缸要擺離禁菸場所幾公尺,才不會違法?法令明確規定,禁菸場所不得擺放菸灰缸、打火機等與吸菸有關器物,至於非禁菸場所的菸灰缸擺置處,則無明文規範,原則上只要不妨礙民眾進出即可。菸促小姐可以在夜店跳舞促銷菸品嗎?任何人在夜店,不論是透過遊戲活動或菸促小姐熱舞等行為,達到吸引消費者注意或誘使購買菸品,均屬違法;台北市衛生局98年12月即因此對全球最大的菸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菸草公司,開出新台幣500萬元的違法罰單,且針對配合促銷菸品的夜店(LAVA)處以新台幣10萬元罰款。網咖禁菸,會影響生意?台灣成人吸菸率為20%,換言之,八成的客群是不吸菸者,網咖依法執行禁菸,不但可以保有大部分的客源,也不會因放任少數違規吸菸行為,而害消費者受罰。實施無菸環境政策後,亂丟菸蒂變嚴重了?亂丟菸蒂本就是違法行為,是欠缺公德心的表現,不但製造髒亂,也可能影響公共排水系統,以其作為批評無菸環境政策的理由,實在是本末倒置。政府及社會大眾該作的事是確保吸菸者不亂丟菸蒂,而不是因此要大家繼續忍受二手菸害。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強調,菸害防制法對於違法菸品促銷以及無菸場所皆有明確規定,業者在無菸場所未張貼明顯禁菸標示或提供菸灰缸(水杯、紙巾當菸灰缸亦同)、打火機等與吸菸有關器物者,可處新台幣1萬-5萬元,其於禁菸場所吸菸者,則可處新台幣2千-1萬元;而業者若有違規菸品廣告、促銷及贊助之行為,菸品製造及輸入業者可處新台幣500萬-2,500萬元;廣告或媒體業者,製作或接受刊載則可處新台幣20萬-100萬元,罰則均十分嚴重。

台商回台過年 爭搶預約人工植牙療程

台商回台過年 爭搶預約人工植牙療程

最近牙醫門診接到台商隔海來電或親友代為預約的情況有明顯增加的趨勢,牙醫師盧家正醫師表示,許多台商因長期在大陸打拼生意,最傷腦筋的就是牙痛或假牙故障,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牙齒問題,常會選擇人工植牙的方式找回自己的第三付牙齒。長期在大陸做紡織生意的台商陳先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幾年嫌原本的假牙不好用,卻因為不敢在大陸看牙醫而放任不管,因為常聽其他台商朋友們推薦人工植牙的好處,於是想趁今年過年假期好好的把牙齒整修一翻,早在幾個禮拜前,已請台灣的親友幫忙到牙科診所預約時間做人工植牙。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調查發現,台灣12歲以上的國人平均缺牙數已達到5.6顆,65歲以上的銀髮族缺牙數更高達14.8顆,盧家正醫師分析,國人缺牙情況嚴重,可能是因心理因素而延遲就醫,讓情況惡化到必須考慮拔牙的地步,而且許多在拔牙前並未施行齒槽骨保存術,極容易造成拔牙處的齒槽骨骨質大量流失,因此過了幾年想做人工植牙的時候,才發現牙齦早已凹陷成一個大洞,需要花更多時間及預算來處理,十分划不來。另外有些患者,過去拔牙後,因考量預算而選擇活動或固定式假牙來維持咀嚼功能,但由於活動式假牙可提供支撐力的牙齒數較少,因此與正常牙齒相比只能提供10-40%的咬力,對使用者來說十分不方便,而且活動式假牙壓迫牙床也會使齒槽骨快速流失,不但須固定時間再調整維修活動假牙,日後要植牙時也會較為困難;而以牙橋形式來做固定式假牙的方式,長遠來說也十分不經濟,因為必須犧牲缺牙處前後兩顆完好的牙齒來作為固定假牙的「橋墩」,而牙橋在黏著之前,必須先磨掉一些牙齒的厚度後才能固定,牙齒表面與神經越接近,對於溫度就越敏感,未來形成敏感性牙齒的機率將大大提高,而牙橋與牙齒間的密合度不足時,日後也很可能產生蛀牙與牙周病,不但會對這兩顆原本完好的牙齒造成傷害,也很有可能臨再度被拔牙的命運,然後就必須重新製作更長的牙橋,並繼續再犧牲兩顆完好的牙齒來支撐,甚至無法再製作固定式假牙,這樣的惡性循環,最傷患者的荷包不說,也傷害寶貴的貝齒。盧家正醫師指出,許多台商為求快,時常指名要施行微創人工植牙手術,不過微創手術必須視有無施行患者的條件,如口腔狀況、骨質厚度與硬度、是否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等病史、抽菸的習慣…等等,需要由專科醫師評估後才能進行,且不論是微創或需翻瓣的人工植牙手術,術後都需好好的維持口腔健康,照顧好這得不易的第三付牙齒,此外,盧家正醫師也呼籲,有任何牙齒的問題「愈早解決會愈好解決」,千萬不可拖延就醫,日後花大錢處理牙齒問題的機率會少許多。

「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傷口小、不沾黏

「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傷口小、不沾黏

疝氣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孩童,青壯年人,老人都有可能發生,而隨著醫學進步,已由傳統的「疝氣修補」到「人工網膜修補」,進展至「腹腔鏡修補手術」。而臺北縣立醫院則是提供更安全的「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因為沒有侵入腹腔,故除了有腹腔鏡手術的優點外,更可避免組織沾黏,降低腸阻塞的風險。臺北縣立醫院外科主治醫師郭智偉說,疝氣修補手術在外科相當常見。傳統的修補手術是以縫合患者本身的組織來修補,因傷口達5~10公分,且修補的位置張力較大,術後不僅疼痛,復發率也較高,故逐漸演進為以人工網膜來修補,以降低張力,進而減少疼痛及復發率。郭智偉表示,目前更演進為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只需要開3個0.5~1公分的傷口,可進一步減少傷口的大小及疼痛,並強化美容的效果。不過,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有二種方式,一種是經由腹腔,由腹腔內去修補,缺點是無法避免腸內臟器手術後沾黏的風險。另一種則是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郭智偉說明,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是在肌肉層下;腹膜上方進行修補,因為沒有侵入腹腔,所以有腹腔鏡手術的所有優點,但卻沒有術後沾黏的風險。唯手術技巧較為困難,收費也較高,通常在大型醫院或醫學中心才會進行這項手術。臺北縣立醫院自去年7月起開始進行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已約有20位民眾接受這項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約2至3天即可出院。少數出現皮下淤血或鼠蹊部水腫的個案,也都在出院一週內改善。

新法上路 公開哺乳,人時地不受限

新法上路 公開哺乳,人時地不受限

臺北市制定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自治條例已獲行政院核定,預計3個月後正式實施。臺北市政府已於去年12月22日正式公告「臺北市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自治條例」,此為全國首創以法保障婦女哺乳權利。本條例明確規範婦女於臺北市之公園、街道、賣場、公車、捷運及車站等公共場所進行母乳哺育之權利,任何人不得有制止、驅離或其他影響哺育之行為,否則將處新臺幣五千元至最高三萬元之罰鍰,於今年4月1日施行。臺北市為保障婦女與嬰兒權益,多年來持續推動各項哺餵母乳政策,自民國90年起開始推行母嬰親善醫院以提倡婦女哺育母乳,並自民國94年起研議推動「臺北市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自治條例」,歷經四年終於在去(98)年6月29日經臺北市議會三讀通過,送請中央於上月核定,成為全國第一個保障婦女公開哺乳權之法令,提供婦女在臺北市哺餵母乳時,一個更友善、更具支持性的環境。本案通過施行後,可望為婦女除去公開哺餵母乳之擔憂,使嬰兒與哺乳婦女都能獲得應有的人權需求。「臺北市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自治條例」其內容,除了哺育母乳婦女有於本市公共場所進行母乳哺育之權利外,也規定任何人不得以公共場所已設置哺集乳室為理由,要求婦女前往該處哺育母乳。若該公共場所的從業人員,出現違反行為,除非雇主能證明非內部規定所致,且已事先教導該從業人員,否則將處罰雇主。臺北市衛生局提倡哺育母乳之風氣及教導哺育母乳之正確觀念,積極鼓勵本市接生醫療院所加入母嬰親善醫院認證,並加強衛教宣導,希望提升婦女母乳哺育率。目前母乳哺餵已成為世界主流趨勢,多數先進國家已立法將公共場所哺餵母乳行為合法化,如美國、歐洲、澳洲、南非、香港等,其中美國50州當中有39州明訂「女性可於任何公共或私人場所哺餵母乳」,而挪威也因國家具有良好的母乳哺育支持環境,其母乳哺育率高達98%居世界之冠。臺北市這項創新的法治觀念率先於全國制定並公告施行,不僅希望民眾重視母乳哺育的議題,更希望能提供與歐美先進各國相同的母乳哺育支持環境,讓我們的下一代可享有健康自由的哺育權。

藥劑師提醒您,留意藥袋上的提醒 可降低跌倒風險

藥劑師提醒您,留意藥袋上的提醒 可降低跌倒風險

病人跌倒是醫院最常被通報的病安事件之一,與跌倒相關的因素很多,許多問題都顯而易見且受到重視,但是由藥品引發的相關跌倒事件,其發生原因與預防方法卻常被忽略。一般而言,老年人是用藥較多的族群之一,其所服用的藥品所產生的副作用可能造成老人跌倒的發生。澄清醫院平等院區藥劑部主任 張君婉說明,可能造成跌倒的藥品種類包括:降血壓藥品、鎮靜安眠藥、抗組織胺藥、調整泌尿道機能藥、抗憂鬱症藥、骨骼肌鬆弛劑、散瞳劑、利尿劑、口服降血糖藥、抗心律不整藥、麻醉劑、帕金森症治療劑、輕瀉劑、灌腸、化學治療劑等,所以老年人的用藥安全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若家中有老年人的家屬應該經常檢視老人的日常用藥,留意是否同時使用上述種類的藥品,張君婉表示,清楚明白藥袋上用藥的注意事項、服用時間及副作用,使用利尿劑藥物前先如廁可降低跌倒風險,使用多種藥品也應諮詢醫師考慮降低劑量或停止不必要之藥物,若使用之藥物,易造成低血壓、暈眩時,年長或行動不便者在用藥後,照顧者需扶持上廁所,且廁所起身時也同樣需要扶持,希望能避免老年人因用藥而發生跌倒的危險。張君婉提醒民眾,病人用藥安全是大家共同的希望,重視因藥物引起跌倒的問題,有效預防跌倒事件的發生,不但是一項重要的醫療品質指標之外,也是醫療人員、病人本身及其家屬應該特別注意的課題。

食道癌、大腸癌檢查之最新武器

食道癌、大腸癌檢查之最新武器

傳統之內視鏡檢查對於早期食道癌、早期大腸癌的偵測比不上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Narrow Band Imaging)。因為對於扁平、輕度表面隆起或表面凹陷之病灶,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可以更清楚針對這些病灶表面之腫瘤血管照相(圖1及圖2)。因而提高早期食道癌、早期大腸癌的診斷率。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的原理是將長波長的紅光利用旋轉濾鏡過濾,而讓短波長的藍光集中照射在黏膜淺層,因此使這些病灶表面之腫瘤血管無所遁形。此外擴大型內視鏡可將病灶影像放大80~100倍,使這些腫瘤病灶更易清楚觀察。由於早期食道癌或早期大腸癌初期不會有任何症狀。而若早期偵測且在沒有淋巴結轉移時,可以施行內視鏡黏膜切除術,無需進行傳統手術治療,可以保留原器官之完整性,良好生活品質及降低手術之併發症。本院消化內科在吳志雄院長大力支持下,已購買昂貴先進儀器包含擴大型內視鏡及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同時在檢查極短之時間內已偵測到早期大腸癌。針對食道癌之高危險群患者如抽煙、喝酒、嚼食檳榔或曾經罹患頭頸部癌症(口腔癌、舌癌、下咽癌、鼻咽癌)患者應儘早完成食道之完整精細之內視鏡檢查。此外對於大腸癌之高危險群患者如大便有潛血反應、曾經有大腸癌或大腸息肉或家族史有大腸癌之患者,也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 圖1A:傳統內視鏡食道癌影像1B:窄頻影像系統食道癌影像 ◆ 圖2A:傳統內視鏡大腸腫瘤影像2B:窄頻影像系統及擴大內視鏡大腸腫瘤影像( 本文作者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消化內科主任 張君照)

教妳認識何謂「乳房攝影」與「乳癌篩檢」

教妳認識何謂「乳房攝影」與「乳癌篩檢」

根據衛生署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有將近七千位女性罹患乳癌,一千六百人因乳癌死亡。乳癌是可以有效治療的,早期發現乳癌就有治癒的可能。要如何早期發現乳癌呢?天主教聖功醫院放射科 蔡蕙怡主任說明,乳癌發生的初期多半沒有症狀,婦女每個月要做乳房自我檢查,按壓乳房看是否有硬塊或不正常分泌物,但當我們自己可以查覺得到異常時腫瘤常常已經大於2公分,是癌症第二期以上了。在歐美國家有幾個數十年的大型研究證實沒有症狀的婦女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可以早期發現乳癌,降低乳癌造成的死亡率。因此國民健康局自民國91年開始分階段實施50~69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多年來篩檢出的乳癌個案中一半以上屬於治癒率很高的第零期和第一期。鑑於45~49歲女性乳癌發生率最高,國民健康局自98年11月起擴大篩檢範圍至45~69歲婦女。關於乳房攝影大家有許多疑問:檢查會不會痛婦女 X光對身體有沒有傷害? 這適合每一位女性嗎?它可以百分之百診斷乳癌嗎?蔡蕙怡解釋,在乳房攝影的過程中必須用兩片壓迫板將乳房夾起做適度的壓迫,目的是讓乳腺組織均勻的分散,影像才會清晰,小小的乳癌病灶才不會被正常的乳腺遮蔽。壓迫的過程受檢者會感覺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異,但只要選擇在月經結束後的1-2週內受檢並且經過放射師的充分解釋和協助心理調適,疼痛的程度可以被絕大多數的人接受。忍受短暫的小小不適卻可以提高診斷的正確性並減少輻射劑量,這是值得的。一般人常擔心照X光傷害身體,其實乳房攝影的輻射劑量並不很高,一次篩檢性乳房攝影的有效輻射劑量約為0.7毫西弗,是腹部電腦斷層攝影的十二分之一。在確認做篩檢早期發現乳癌的好處遠大於放射線可能帶來的風險後,各國政府才開始推廣讓一定年齡的婦女定期接受檢查。蔡蕙怡表示,乳房攝影適合年齡較大的女性,因為隨著年紀增加乳房中的乳腺組織逐漸退化,腫瘤在X光片中會變得比較明顯易見。年紀輕或是某些乳腺組織較緻密的女性,乳房中的病灶容易被乳腺組織遮蔽,這個時候新發展的數位乳房攝影儀對於診斷會有幫助,但許多時候還是需要用超音波做輔助診斷。有許多乳房原位癌和早期乳癌(第零期和第一期乳癌)觸診摸不到,超音波也不容易找到,但在乳房攝影中卻會看到不正常的群聚鈣化點,這是乳房攝影可以早期診斷乳癌的重要原因。但乳房攝影中看到的鈣化點卻不全是癌症,根據其型態和分佈狀況有時醫師可以很輕易的分辨是良性鈣化還是惡性鈣化,但有些時候卻不容易區分。這時醫師會根據情況請受檢者回醫院加做其他相關檢查,或是讓受檢者接受短期(半年)的追蹤複檢。當收到乳房攝影的檢查報告時受檢者一定要根據報告上的建議做定期追蹤或是進一步檢查,使得篩檢乳癌的效果不打折扣。蔡蕙怡提醒民眾,一次的乳房攝影並不能百分之百偵測乳癌,但在乳房的疾病中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診斷工具,也可以根據乳房攝影的結果安排其他相關配合的檢查提高診斷率。統計上已經確定針對特定年齡的婦女定期做乳房攝影篩檢可以早期發現乳癌並減少乳癌死亡率,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因此推動年滿45~69歲女性每兩年一次接受免費乳房攝影。在此特別提醒大家關心自己以及身邊女性家屬、朋友的健康,不要忽略了定期檢查的重要性。

斷食療法的迷思

斷食療法的迷思

斷食期間活動照舊?很多未經專業訓練的斷食營,都犯了嚴重的錯誤,例如他們會在斷食時做運動,但這其實是萬萬不可的。輕者會造成身體不適,產生危機反應,嚴重的話甚至導致休克。正確的斷食營裡,應該是一群人坐著或躺在長椅上,蓋著薄被,或者在微風徐徐的溫暖花園裡作日光浴,絕對不可以做體操或爬山健行。在此特別強調,進行清水斷食期間,千萬不能從事耗費腦力或體力的工作,所以進行斷食療法時,一定要請假在家休息(或是住進斷食中心裡面)。如果初學者想要在家試試,可以先從為期兩天的「週末斷食」開始。配合上班的作息,星期五中午吃飽一點,下午回家之後就不再進食。一直到星期天晚上或星期一早上,才慢慢恢復進食。斷食的時候,我們身體會很想要「節約能源」,所以如果在斷食時,我們仍進行爬山、走路、用腦這些耗費熱量的活動,那麼身體就會進入兩難的抉擇,到底該節能,還是蠟燭兩頭燒?身體該怎麼辦?於是就會啟動緊急系統,分泌腎上腺素,跟著身體就會出現心跳加速、心悸、發抖、畏寒、胃痛、頭暈眼花、冒冷汗等一系列症狀。所以,我特別強調,斷食期間千萬不可運動。不過坊間很多斷食營,會叫學員運動,然後把誘發的危機反應,解讀成身體的好轉反應,這是相當錯誤的觀念,需要更正,請特別注意。另外,或許會有人認為,斷食不要浪費體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什麼也不要耗費腦力呢?只是動腦又有什麼關係嗎?當然有!因為科學早已證實,腦力所耗費的能量,其實是比體力還要多的。我很多年前就發現,用功讀書比運動還容易肚子餓,週末放假當空呆子,一整天下來都不會餓。所以不要以為上班沒有耗費體力,斷食必須請假在家,不可從事腦力活動。斷食會導致生命危險?很多西醫對斷食的認識僅止於不良斷食所誘發的「危機反應」,所以認為斷食會對身體造成許多傷害,甚至警告會導致器官衰竭、休克死亡等。清水斷食,真有這麼危險嗎?其實也不需多加辯解,從人類歷史上看,就可以發現很多名人都有長期斷食的體驗,他們不都是熬過來嗎?世界上的古文化和古宗教,幾乎都有斷食的存在,我們不也都活下來了?人體所積存的養分,其實是夠我們撐過斷食療程的。根據美國斷食論文的統計,二十世紀以來,一直到一九八五年之前,共有數百人參與過醫療斷食,但這之中死亡的只有七位,而這七位當中,有五位在斷食時服用西藥,(斷食時服用西藥或維他命都很不妥當),另外兩位對整個斷食過程交代不清。試想,通常會參與醫療斷食者,都是一些重病患者,例如嚴重的癌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這些患者本來死亡率就高,但反而參與斷食時,絕大部分都沒有死亡,可見斷食本身危險性並不高。雖然斷食很安全,但是若有下列情形的人,例如嚴重貧血患者、正在懷孕、正在哺乳的人、紫斑症、嚴重營養不良等等,還有年紀過輕的幼兒,都不適合從事斷食。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由新自然主義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1/2/249.html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