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過了一個年,年輕了十歲

過了一個年,年輕了十歲

醫學美容十多年來,在病人口耳相傳與媒體推波助瀾下,已逐漸被民眾接受。每年年底到農曆過年期間,可以說是醫學美容旺季,來診民眾絡繹不絕,但在五花八門的行銷廣告中,挑選適合自己的治療,是需要對產品有適度理解,以及與施做醫師達成良好溝通。微整形是近年醫學美容潮流,訴求是「適度改善」與「迅速恢復」,當然,減少副作用也是很重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簡醫師銘成表示,求診民眾的問題大致可分成『色素斑塊』與『皺紋』兩種。色素斑塊是一個很籠統的稱呼,黑的紅的?平的凸的?深的淺的?這些都是需要臨床醫師判斷。簡銘成說,在眾多雷射除斑手術當中,以脈衝光、銣雅鉻雷射、飛梭雷射及磁波拉皮為近年來熱門手術。脈衝光是一項歷久不衰的治療,它廣泛適應症可以改善黑斑、血管擴張、除毛、增加皮膚膠原蛋白,還有減少青春痘細菌。施做時間不多,大約只要二十分鐘,治療完成後,皮膚微紅也僅一至二個小時。鉺雅鉻雷射又稱做磨皮雷射,可以除掉過度生長的表皮斑塊與角質,治療過後,皮膚貼上一小塊人工皮照顧,大約五至七天就可以了。銣雅鉻雷射又稱色素斑雷射,針對黑色素加以破壞,坊間流行的“白瓷娃娃”就是此種雷射衍生的應用。簡銘成還說,飛梭雷射是近五年相當熱門的產品,概念是將雷射“分段”,雷射光的直徑從傳統毫米計算,飛梭是以微米計算。因此,在皮膚恢復期,過去傳統雷射兩個星期恢復期縮短至三天。他表示,磁波拉皮可以刺激皮膚,增加膠原蛋白,施做大約需要半小時,術後皮膚泛紅二至四個小時。大體上來說,心臟疾病患者、孕婦、有口腔皰疹、使用A酸藥物治療,或是有蟹足腫體質者,不適合接受上述治療外,其餘只要搭配療程,充分與醫師配合,都會有不錯效果。他針對皺紋問題,簡單區分成『動態』與『靜態』,靜態皺紋是指沒有作表情就存在紋路,像法令紋。動態皺紋是指因為表情運動而出現,如魚尾紋。簡銘成解釋,靜態皺紋最常用的方式是玻尿酸填補,視施打劑量與分子大小,有一至兩年效果。動態皺紋首選是肉毒桿菌,“肉毒”光聽名字有點嚇人,其實它不是破壞人體的肌肉,只是暫時讓肌肉放鬆,每次施打平均有半年效果。不過有些紋路動靜皆有,當然也可採取玻尿酸與肉毒桿菌一起施做的方式。整個治療時間分成局部麻醉時間,約需半小時,還有注射操作時間,視部位多寡,每個部位大概需要10至20分鐘。簡銘成又說,因冬天紫外線量下降,降低術後反黑風險,且年關將近,有充分年假可在家休息,還有一筆年終獎金可犒賞自己,這些因素讓預約醫學美容門診病人增加許多。不過他還是要提醒民眾,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充分與醫師溝通配合,不要盲目追求低價卻沒有助益的產品,相信大家過了一個年,都可以年輕十歲。

每天三分鐘「防癌宇宙操」常保健康與活力

每天三分鐘「防癌宇宙操」常保健康與活力

「防癌宇宙操」是針對人體淋巴系統設計的一套簡單易學的體操。淋巴系統就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分別位於兩臂腋窩、脖子兩側、大腿內側等處,平時若能充分伸展活化,即可保持順暢的循環,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平常,我們都是低著頭、彎著身體在做事,內臟受到擠壓、脊椎也常彎曲,但是當我們舉起雙手伸懶腰,或者轉動身體、伸展四肢,就會覺得神清氣爽、減少疲累,這也就是防癌宇宙操的設計原理,希望透過抬頭挺胸、伸張四肢,讓身體回歸到最自然、舒暢的姿態,以活化身體各部淋巴系統,讓平常不容易運動到的肌肉和末梢神經,也有充分舒展的機會。當我們雙手握緊布巾、全身拉直時,全身由上而下的甲狀腺、腋下淋巴腺、橫膈膜、鼠蹊腺,都會受到刺激、完全拉開;而所謂「脾為萬物之母也」,且「統血、主四肢」,當我們運動到四肢的肌肉,就會順暢血液的循環,提高代謝作用,各處淋巴腺各司其職、分工合作,也進而強健脾臟的功能,加強五臟六腑整體的健康機制。在這套體操中,也加上了「抬頭」、「握緊雙手」、「踮腳尖」等動作來刺激末梢神經,帶動腦神經調整平衡,可以有效消除肩膀酸痛、解除精神緊張、疲勞和失眠;伸展全身則運動了雙臂與雙腿的肌肉,可消除多餘的脂肪與贅肉、維持體態優美。可以的話,最好能在戶外做防癌宇宙操,藉著赤腳踩綠地、抬頭看天空,感恩大自然賜予的一切美好,讓身心吸取天地人合一的力量。每天只要花三分鐘做防癌宇宙操,就能常保健康與活力。本文摘自:無齡的養生智慧,由時報出版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5/5/241.html

天氣變化,多留意血壓升降 小心提防「心肌梗塞」

天氣變化,多留意血壓升降 小心提防「心肌梗塞」

何謂心肌梗塞?行政院署立桃園醫院  醫檢師 詹勳翰說明,主要原因是動脈粥狀栓塞,開始於脂肪沈積物破裂而對動脈壁造成傷害,自此展開連鎖反應,血小板聚集在受傷之處,形成凝塊,阻塞動脈而對器官造成傷害,詹勳翰舉例其好發族群為:年齡超過45歲的中老年人。家族中曾患有心血管疾病者。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的「三高」患者。吸菸者。工作壓力大及睡眠不足者。肥胖且缺乏運動者。相關症狀分別有:典型激烈的心絞痛、會覺得左胸悶及喘不過氣的感覺;且疼痛往往會伴隨下顎部的酸麻感、左手臂內側的酸麻感,為典型的心絞痛,時間會大於三十分鐘。冒冷汗、噁心、第一時間昏倒及暈眩等症狀,緊接著最重要的是心電圖檢驗及血液檢查。檢驗(查)項目:胸部x光:心臟肥大或積水。心臟超音波:心臟活動收縮的情形。心電圖:由心電圖波形變化來幫助診斷阻塞部位。24 小時連續性心電圖:依波形的改變以確定阻塞部位。抽血檢查、治療,一般來說血管打通有兩種處理方式:利用血栓溶解劑藥物,將血塊溶解。急性心導管,利用氣球、支架將堵塞的血管打通。詹勳翰提醒民眾,有心臟病的民眾,一定要小心天氣變化,多留意血壓升降。早晚出門時,最好多加件衣服,讓身體暖和些。發生心肌休克的人很高的死亡率,如果可以成功打開血管的話,可以降低死亡率。病人若接受心導管,可以很快就可以出院,不過出院前的衛教很重要,有許多病患都會認為好了忽略了回診追蹤的重要性及後續的身體保養課題。

注意!腸子也會中風,小心肚臍周圍疼痛

注意!腸子也會中風,小心肚臍周圍疼痛

你沒聽錯,腸子也會中風,我們聽到「中風」這兩個字,一定會想到腦中風,大概很少人知道腸子也會中風吧。我們一般提到中風,大多是指腦中風,原因是腦部發生血塊栓塞。腸子也一樣。腸子血管塞住以後,腸壁由於沒有得到足夠的營養,所以會壞死。日前三軍總醫院急診部接到的一位年約60歲的大學教師,他在上課時突然肚子疼痛異常,趕緊就醫治療,醫院急診室判斷為缺血性腸病變,在急診時電腦斷層顯示在該病患的上腸繫膜動脈有一長段的栓塞,幾乎快完全堵塞。該病患突然的肚子痛也就是俗稱的腸中風前期的腸絞痛(abdominal angina),如果再晚一點就醫,極可能因為腸繫膜動脈完全阻塞造成腸缺血壞死。缺血性腸病變可區分為:急性腸繫膜缺血。慢性腸繫膜缺血。大腸缺血。急性腸繫膜缺血是由於支配小腸的上腸繫膜動脈或下腸繫膜動脈的血流快速喪失,最常造成的原因是血管栓塞血栓病,此病非常嚴重會導致小腸壞死、梗塞及死亡。慢性腸繫膜缺血乃因支配小腸的上腸繫膜動脈或下腸繫膜動脈的血流漸進喪失,通常是血管粥狀動脈硬化。患有慢性腸繫膜缺血的病人會表現出慢性飯後腹痛,稱為腸絞痛,同時可能會害怕進食,明顯體重下降。而大腸缺血表現的主要臨床特徵是下腸胃道出血,而非腹痛,通常預後較佳。缺血性腸病變的主要危險因子包含:老年人。血液高度凝集。血管疾病。心臟病,如心房顫動或瓣膜疾病。如果病患因為急性腸繫膜缺血會出現突發性的肚臍周圍疼痛,同時醫師在進行身體檢查時,這樣的疼痛會與壓痛的位置不同。目前在實驗室檢查並沒有任何檢驗具有專一性可用來早期診斷,容易造成誤診或延遲診斷,這是急診醫師的一項挑戰。杜普勒超音波、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可輔助診斷,目前仍以腸繫膜血管攝影是最標準的診斷利器。急性腸繫膜缺血的死亡率相當高,如果在腸壞死前沒有立即診斷出來,死亡率甚至高達九成,因此早期診斷相當重要。比較特殊的是,該病患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危險因子,同時也不煙不酒,這樣的情況可能由於年紀較大造成動脈硬化進而產生血管內栓塞,幸運的是這位病患在小腸缺血的腸中風前期,尚未進展至腸梗塞壞死前就在急診診斷出來,沒有造成後續的併發症,治療情況良好後出院。站在急診醫學的觀點,建議高危險群,要預防動脈粥狀硬化,飲食控制非常重要,應該少油多蔬果,要多運動,注意血糖與血壓,如果發生不明原因的腹痛,千萬要迅速求醫,免得缺血性腹痛一發不可收拾。預防腸中風應該做到:要像預防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那樣,控制動脈粥樣硬化,平日做到膳食合理,少吃動物性脂肪,不暴飲暴食,戒煙少酒,控制體重,適度體力活動。要加強對腸中風的預防意識,如近期經常自覺飯後腹脹、隱痛、不適,服用消化藥無效,且反復發生,體重呈下降趨勢,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你的壓力有多大?透過肌肉放鬆訓練,讓你一夜好眠

你的壓力有多大?透過肌肉放鬆訓練,讓你一夜好眠

現代人往往因為生活心理的壓力問題,導致睡眠困擾的比例極高。臺北市衛生局最近製作了身心放鬆技巧光碟,將提供給有睡眠困擾的民眾朋友親自到12區健康服務中心,或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索取學習。根據行政院「社會發展趨勢調查」94年曾針對15歲以上國人進行「失眠症自我評估」的統計顯示,24.39%有失眠的困擾,與90年比較增加了4.6%,以臺北市260萬人口推估就有63萬人有失眠問題,且平均以每年2.9萬人的速度增加中。近年來持續辦理民眾「好眠團體」的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表示,失眠的原因除一部份是因身體疾病引起外,大部份是由於壓力所引起的;而在臺北市衛生局對接受社區心理諮商服務的民眾的統計也發現,因壓力問題前來諮商的比例高達53.71%,佔求助者的第一位。然而民眾生活中也不僅有單一的壓力來源,在心理師的諮商經驗中,現代人最大的課題之ㄧ就是同時面對多元壓力,有28.31%的求助者就自述有超過一種以上的壓力困擾。依據求助民眾的問題來看,最高壓力源前三位依序為親子相處(22.54%)、人際關係(14.8%)、婚姻問題(10.99%)。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表示,除了一般人從生活中自我調節、休息的方式外,建議民眾也可以透過自我學習簡單的「肌肉放鬆訓練」,在家自行練習,來達到自我紓壓的效果。這套方法是經由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吳英璋教授引進國內並加以推廣;放鬆訓練的動作一共包括有八個動作,包括手部、額頭、臉部、牙齒、嘴巴、肩膀、腰部、腳部等動作。只要每天練習兩次,每次約十五分鐘,大約二個星期,熟練這項技巧,可以協助在面對壓力時就能在短時間內讓自己全身完全放鬆。

慢性腎衰竭 針刺治療新選擇

慢性腎衰竭 針刺治療新選擇

臺灣腎臟醫學會統計,2003年全台灣尿毒症發生率最高為雲嘉南地區,每百萬人口有514人,雲嘉南地區每年新洗腎人口,高居世界第一。依美國腎病研究組織(USRDS)2004年報告分析,臺灣每年產生的新尿毒症人口數達每百萬人口385人,為全世界尿毒症發生率最高國家。根據2008年健保局統計,每年透析治療費用約330億,若加上相關後遺症處理,腎衰竭的支出約占健保總額十分之一,儼然形成新的國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泌尿科主任陳證文指出,腎臟衰竭的透析患者不斷增加,使得政府叫窮,醫生叫苦,病患叫痛。他以2.3.5.8.針法及在耳穴運用為主來治療慢性腎不全患者,希望促進腎臟氣血循環、增加腎元的通透性,以延緩改善慢性腎不全的惡化,進而恢復部份腎功能。陳證文說,慢性腎衰竭是各種腎疾病患者惡化後都會產生的共同表現,臨床上,腎功能損害程度可以分為四期:腎功能不全代償期。氮血症期。腎功能衰竭-尿毒症早期。腎功能衰竭中末期-尿毒症晚期。慢性腎衰竭發展到尿毒症晚期時,腎臟多已萎縮,有時體積不到正常的1/4,殘餘的腎功能過濾能力已經低於10ml/in/m2(正常為:70-120ml/min/m2),腎臟無法排除體內所累積的廢物,加上分泌功能停止因而波及多個臟器系統功能,必須以透析療法排除尿毒延長生命。若未即時開始透析治療,甚至可能造成多重臟器衰竭而死亡。陳證文表示,慢性腎功能不全是一個病情不斷變化的複雜過程,應該標本兼顧,才能有效緩解臨床症狀,延緩持續演變成腎衰竭,預防尿毒症發生。一旦尿毒症發生以後,其治療方式有:血液透析(洗腎)、腹膜透析(洗肚子)及腎臟移植等。但其仍有許多不方便及苦楚。他還說,根據移植醫學會統計,截至2008年五月止,約有6,794人在等待腎臟移植,平均每位病患需等候33年才有腎臟可使用,更有病患不耐久候前往其他國家進行移植,其移植費用更非一般家庭所能支付。雖然換腎病患的預期生命比較可長達20年,但洗腎病患的預期生命平均卻只有10年,在長達33年的等候期內,延緩腎衰竭的預防醫學在此時突顯了莫大重要性。根據臺灣腎臟醫學會建議,當肌酸酐男性≧2.0mg/dl,女性≧1.5mg/dl則需開始注意,若大於4mg/dl則需由腎臟科醫師接手嚴密監控,除了飲食生活治療法的注意之外,並無其他有效方法,因此陳證文發現,在腎臟科專科醫師監測下,針刺治療應可在此時也積極介入來幫助病患。陳證文強調,目前西方醫學對腎功能衰竭由早期進展至中末期的尿毒症,只有週邊圍堵方式,如控制血壓、血糖、使用血小板抑制劑,並無針對增進腎元(Nephron)及腎臟細胞的治療,本針刺療法與西方醫學療法並用能發揮相輔相成之效。他解釋,慢性腎不全患者於簽妥同意書之後進行針刺治療,針刺10次為一療程。每位患者於針刺療程前後檢查血液肌酐酸及腎功能(24小時肌酐酸廓清率)。據以比較腎功能變化,並調整下一療程的針刺治療方式,本治療法的基本穴位採用2.3.5.8針法之水穴及耳背上之水穴。針刺頻率為:血液肌酸酐4.0 mg/dl以下者,每週一次;4.0-8.0 mg/dl者,每週兩次;8.0 mg/dl以上者,每週三次。患者並接受面訪問卷調查針刺療程前後生活品質變化。由研究看來,使用針刺治療似乎能延緩並改善慢性腎不全惡化,更進而恢復部份腎功能。陳證文推測,此研究成果應能有效幫助患者延緩邁向透析治療速度,節省鉅額醫療支出並增進患者生活品質,將為慢性腎功能不全治療方式帶來曙光。對已接受透析治療患者接受針刺治療在止癢、協助血壓控制與增進生活品質也提供不少幫助,希望能將此研究成果和國人共享,達成醫療上的節能省碳。

「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擅自停藥將會提高死亡率

「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擅自停藥將會提高死亡率

很多人以為結核病在台灣已幾乎絕跡了,事實不然,台灣每年新增的結核病案例約有一萬五千名,是法定傳染病通報中佔最多的傳染病,每年奪走的人命約一千人。花蓮慈院結核菌實驗室主任李仁智,也是疾病管制局感染症醫療網東部指揮官,在東台灣服務,帶領胸腔內科病人對抗疾病至今以二十多年,並自2006年4月,推動都治計畫(DOTS)聘請關懷員,提供病人「送藥到手、看藥入口、吃完再走」的服務。2007年,續推「進階都治計畫」(DOTS-plus),邀集國內對治療多重抗藥肺結核病較有經驗的醫療團隊,協助多重抗藥性肺結核病人對抗病菌。李仁智認為,防治結核病應是病人與醫師共同承擔的責任,都治團隊因此兵分三路,送藥範圍遍及整個東台灣,管理一百八十位多重抗藥性肺結核病人,每星期一到五,送藥到府,也送上對病人的安慰與祝福。東部地區的病人,普遍經濟條件稍差,治療期間,鼓勵著病人持之以恆對抗細菌,向病人打氣,傾聽病人在病苦中的孤獨與恐懼。李仁智舉例個案,已完治的結核病阿仁(化名),從發病至今,歷經住院治療,居家治療,整整二年多的時間。初期,剛完成住院治療還跑出去工作,不知道應該在家裡等吃藥,幸經送藥團隊的苦心勸導、緊迫盯人,病患總算認真配合完成療程。李仁智說,多重抗藥性結核病的治療更困難,死亡率也更高,一旦擅自停藥,後果不堪設想。不論是如肺結核的古老疾病,或2003年的SARS、與最近發生的H1N1新流感等,都是傳染性很高的疾病,所以在治療上,更需要比一般疾病謹慎。

醫師教你了解何謂「先天性心臟病」

醫師教你了解何謂「先天性心臟病」

根據統計,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率,約佔活產兒的千分之六至八,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先天性心臟病,無法發現其造成心臟畸型的成因。奇美醫院小兒科 劉萬雄醫師說明,以今日醫學的水準,絕大部份的先天性心臟病,都能夠救治。所以當父母被告知小孩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時,不必過度的驚惶失措,只要能與醫師充分的溝通與配合,應當能順利將此病童撫養長大。劉萬雄醫師僅就常見的非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簡介其臨床症狀及治療。(一)心室中膈缺損心室中隔缺損就是在左右心室的中膈上有一缺口,此病為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此單純性的心室中膈缺損,約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百分之二十五。依其缺損的位置可分為四種型式: a. 東方人型;b. 膜型; c. 房室腔型;d. 肌肉型。在正常的情況下,左心室的壓力在收縮時是高於右心室的,所以心臟在收縮時,血流從左心室流向右心室,經肺循環後很快又回到左心房、左心室,導致左心房及左心室的擴大,甚至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心臟衰竭在嬰幼兒常以呼吸困難,餵食困難及生長發育遲緩為初步表現,而眼瞼及四肢浮腫,通常發生在心衰竭的末期。內科治療:在一歲以前患心室中膈缺損的病童,如未出現心衰竭的症狀,只要定期的追蹤及作心臟超音波的檢查即可。但如有併發心衰竭的症狀,則應給予限水+高熱量飲食、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甚至強心劑毛地黃等藥物治療。外科治療:原則上心室中膈缺損的病童,如有自然癒合的機會,在無嚴重的心衰竭情況下,平時要注意預防心內膜炎,等待它自然閉合。但如有下列症狀,則應以手術治療為宜。a. 藥物無法控制的心衰竭;b. 時常因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而住院治療;c. 生長遲滯;d. 明顯的肺高壓; e. 出現主動脈瓣回流,在無明顯的肺高壓及心衰竭的情況下,手術的成功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二)心房中膈缺損心房中膈缺損就是在左右心房中膈上有一個破洞。約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百分之五至十。依其解剖學的位置,此缺損可分類為第一型、第二型及靜脈竇型,由於右心房的壓力較左心房低,所以血流從左心房經過心房中膈缺損,流向右心房及右心室,造成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動脈的血量增加,甚至導致右心房及右心室的明顯擴大。劉萬雄說明,絕大部份心房中膈缺損的病童沒有任何症狀,甚至連心雜音也不明顯,所以常常無法早期發現。有些小孩已經到了十幾歲才因肺動脈相對狹窄的心雜音而被診斷出有心房中膈缺損。有些四、五十歲的成年人,因肺高壓導致會喘,才初次經心超診斷出患有心房中膈缺損。內科治療:由於大部份患有心房中膈缺損的病童沒有症狀,所以不需要給予任何藥物,只需定期心超追蹤其變化,及有合併明顯二尖瓣回流的患者,需作心內膜炎的預防。目前針對第二型的心房中膈缺損,心臟內科醫師可藉由心房中膈缺損關閉器,以心導管的方式將此心房中膈缺損關閉。此方式有:a. 胸口無手術疤痕;b. 恢復較快;c. 減少住院天數等優點。外科治療:針對第一型及靜脈竇型之心房中膈缺損,宜採用外科手術方式治療, 其成功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三)存開性動脈導管存開性動脈導管約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百分之五至十,此動脈導管在胎兒時期存在於主肺動脈與降主動脈之間。其主要功能是將肺動脈中無法送至肺部的血液,經由此動脈導管分流至降主動脈,再經臍動脈到胎盤交換氧氣,所以動脈導管在胎兒時期是正常且必需存在的結構。當新生兒出生後,血中氧氣濃度自70%快速上升至接近100%時,動脈導管的環狀肌收縮導致動脈導管關閉,此功能性關閉平均發在出生後十二至十五小時。而結構性關閉約發生在出生後兩週左右。當此動脈導管的平滑肌有結構上的異常時,動脈導管將無法自動關閉,稱為存開性動脈導管。劉萬雄表示,當動脈導管較大時,由於降主動脈的壓力高於肺動脈壓,所以會有大量的血流由降主動脈經動脈導管流至肺動脈,導致肺靜脈回流左心房及左心室的血流量也明顯增加,最後造成左側心臟因血流負荷量增加而產生心臟擴大甚至心衰竭。所以當嬰幼兒有較大的存開性動脈導管時,除了聽診時在左鎖骨下會出現似機械運作般的連續性心雜音外,有的會出現心衰竭的症狀:如呼吸急促、餵食困難、肝脾腫大及肺有囉音等...。內科治療:如果病童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則不需要給予藥物,只需定期追蹤檢查及作心內膜炎之預防措施即可,但如病童有呈現心衰竭的症狀,且常給予限水份,利尿劑,甚至強心劑等治療。目前對於二至四毫米大的存開性動脈導管且病童已達八公斤以上,內科醫師可經由心導管方式,以動脈導管螺旋式檢塞將其關閉。外科治療:對於大於四毫米之存開性動脈導管或有心衰竭而無法以藥物控制之病童,可考慮以外科手術方式將動脈導管結紮。此手術因不動及心臟,所以成功率很高,併發症很少。

「拿A藥治B病」?小心治出病!

「拿A藥治B病」?小心治出病!

胃藥可催生?!痔瘡藥治青春痘?!攝護線肥大用藥治禿頭?!「藥」怎麼用學問大!臨床常可見許多民眾道聽途說「以一藥治百病」、或誤以為「相同成分=相同療效」,因而自行購買藥物剝半、切割「加工」使用,卻忽略藥物亂配對及破壞藥物結構,可能致使非預期性的風險。但「藥」怎麼用才恰當?以下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耀立醫師將為民眾說明!Q:何謂「拿A藥治B病」?A:所謂的「拿A藥治B病」其實是醫學上專指的「非適應症使用」,即為在未經衛生署核可使用於該適應症的情況下使用某一藥物,這樣的使用情形因缺乏具規模、可信度高之臨床試驗證實其效果及安全性,因此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亦無法預期。Q:以攝護線肥大用藥5mg finasteride剝半取代治療雄性禿的藥物,是否為「非適應症使用」,可能會產生什麼風險嗎?A:臨床上的確常可見民眾因道聽塗說,自行將用於治療男性攝護線肥大之藥物,取代美國FDA及台灣衛生署核准治療雄性禿的同成分藥物。尤其許多民眾會自行將藥物剝半或切割使用,在該藥物治療雄性禿的效果、安全性未經證實的情況下,這樣的錯誤觀念及作法可能增加諸多風險。一名雄性禿案例就曾自行以治療男性攝護線肥大之藥物治療雄性禿,沒想到治禿效果及穩定性皆受到影響,只好趕緊換回使用原經醫師處方的藥物才得以控制掉髮量。Q:藥物剝半或切割的風險為何?A:每個藥物的設計及劑量皆為針對其適應症,若破壞藥體結構如剝半、切割使用,可能會導致體內吸收不完整,而自行切割亦會導致每日劑量不一,影響治療效果。且臨床上針對藥物的劑量及其對應的適應症皆須有臨床試驗證實,以finasteride藥物治療雄性禿而言,每日1mg是臨床試驗數據顯示兼具療效與安全性的最適劑量。另外,根據finasteride藥物仿單所述,若毀損藥體本身的膜衣錠,懷孕或可能懷孕的婦女可能因此吸入或接觸到粉末,可能對男性胎兒造成危險。Q:藥物該如何用才恰當?A:雖然個人情況不同,但不可預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考量,皆不應被忽視。雖遵循醫囑用藥為治癒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民眾也應做好自我健康把關。就醫時應尋求專業、合法的醫療院所,求助合格醫師;服藥前應仔細檢視隨藥附上的說明書,了解藥物的適應症、副作用、劑量等資訊,若有疑問亦可上衛生署或相關網站查詢適應症資料。若發現醫師開立的藥物為「非適應症用藥」,應立即諮詢醫師,瞭解用藥建議及非適應症用藥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等,充分了解用藥資訊。

矯正牙齒,什麼時機是最合適?!

矯正牙齒,什麼時機是最合適?!

門診常可見家長帶著小朋友,詢問齒列不整的適當矯正時機。臨床上,常見下顎前突、上顎後縮的咬合不正,即為俗稱「倒裝齒」的前牙反側錯咬。對齒顎矯正醫師來說,骨性第三級不良咬合棘手難解,所幸大多還是以假性第三級咬合不正居多。若能早期治療,常能達到良好的療效。臺北縣立醫院牙科醫師 賴智信解釋,牙齒與顎顏面在美觀上舉足輕重,對於因咬合不正所引起的外觀缺陷,可能導致孩童缺乏自信,也可能會因此被其他的人疏忽,喪失可以表現自我的機會,這兩者可能會彼此互相影響,產生惡性的循環。賴智信說明,前牙錯咬乃指上顎前牙有一或多顆位於下顎前牙舌側之牙齒咬合。上顎前牙錯咬通常是因為嚴重的後牙蛀牙,造成後牙垂直高度喪失、咀嚼功能不良,而為了咬東西,前牙會向前過度閉合,造成前牙功能性位移的錯咬。另因上顎牙弓較窄,前牙周徑較小,導致上顎前牙向舌側內陷,形成前牙錯咬。治療前牙錯咬需改善上顎骨生長之不良環境,避免可能因上顎前牙受限於下顎前牙,影響上顎骨之生長發育。賴智信表示,根據研究資料,美國人的第三級咬合不正小於1%。但在亞裔種族中,第三級咬合不正的發生率卻遠大於歐美裔白種人族群。國人第三級咬合所佔比例估計約在9%到19%。雖然有很多造成不正咬合的原因是天生的,但更多的是後天才形成。如果可以做好預防的工作,可以大幅的減少不正咬合的發生率。青春期後成年人之第三級咬合不正合併前牙錯咬,在治療上就相對困難。賴智信提醒民眾,並非每一個小朋友的問題都可以早期治療,有些顎骨發育問題嚴重,經評估不能以傳統矯正得到理想結果時,如下顎骨過度增生或歪斜,就必須留待生長發育完成後,以手術合併矯正的方法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