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雷射溶脂術」油切年後肥油肚

「雷射溶脂術」油切年後肥油肚

過年期間,不少民眾因生活作息不正常,加上不節制的吃了很多高熱量的食物,在吃的比平常多動的比平常少的情形之下,過完年猛然發現小腹凸出或是局部發胖,在體重機上大喊:「怎麼辦?我變胖了!」。上班族王小姐即表示,因過年期間心情放鬆胃口也變的特別好,三五好友齊聚ㄧ堂難免話夾子打開,開懷暢飲與不忌口的結果之下沒幾天就出現小腹,開工上班後驚覺自己胖了一圈,為了想早點恢復以往輕盈體態,因此求助於現在最夯的雷射溶脂術來幫助瘦身。雷射溶脂術是近年來熱門的體雕手術,整形外科專業醫師王家儀表示,如患者並非為全身性肥胖,而是局部區域有較多脂肪堆積,像是較難瘦下來的小腹、雙下巴、蝴蝶袖、副乳或臀部等部位,即可視個人情況與需求進行雷射溶脂術來局部雕塑。王家儀醫師說明,雷射溶脂術是使用0.5mm的光纖探針深入皮下組織,以1320nm波長能量的雷射溶解脂肪細胞的細胞膜,之後經過身體的自然代謝功能,可將溶解掉的脂肪排出體外,由於雷射光能量可使微小血管凝集降低出血情形,因此手術過程出血量較少,加上雷射治療時所產生的光熱效應,還可以幫助膠原蛋白增生,因此溶脂後的肌膚會較緊緻有彈性。而雷射溶脂術的另一大優點就是微創傷口,且術後疤痕小,以往的抽脂手術傷口大、恢復期較長,令許多人望之生怯,雷射溶脂術問世後,患者就不用擔心手術會影響生活作息與工作,只要術後在雕塑部位搭配穿著塑身衣,來幫助固定塑型即可。王家儀醫師提醒,溶脂術後的患者依個人體質會有輕微的紅腫或瘀青,只要多加冰敷、休息即可,術後建議多按摩促進新陳代謝,雕塑效果會更明顯。另外,雷射溶脂術雖能有效雕塑身型,但並不代表有減肥的效果,想要維持體態輕盈的基本法則,還是要維持生活作息正常、少吃多動,才能永保美麗曲線,維持窈窕好身材。

天冷泡湯熱 醫師提醒心血管病患多注意 以免丟了健康

天冷泡湯熱 醫師提醒心血管病患多注意 以免丟了健康

最近台灣全省各地受到寒流侵襲,又濕又冷的天氣讓泡湯熱潮湧現。能在寒冷的冬天中泡泡熱呼呼的溫泉,頓時讓寒意與疲勞全消,怪不得有如此多人為它著迷。泡湯固然舒服,但醫師提醒上了年紀、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如果不遵守正確的泡湯規則,可能導致身體不適,甚至丟了性命,那可就划不來了!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羅明原醫師表示,一到冬天,許多民眾喜歡三不五時泡個湯、做做水療、SPA以放鬆自我身心,常常一泡就是幾個小時,但如果本身罹患有高血壓的患者泡上如此長的時間,可是很危險的行為。醫師指出,由於泡湯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其熱度能使皮膚表面血管擴張並溫熱,將熱能運送至身體內部,因此全身溫度都會隨之上升,並促進血液流通。但是時間一長,高溫使得血壓急速上升,有些人便會出現呼吸不順、胸悶、心跳加速等情形,表示身體可能無法負荷,應該趕緊離開水面才是。醫師進一步指出,有心臟血管方面疾病、腦中風等患者並不適宜全身泡湯、做水療或SPA,因為水溫及室溫差異過大,易造成刺激血管收縮、血壓高低起伏過大、胸悶等不適情況出現。因此建議此類患者應儘量避免從事全身泡湯、三溫暖等活動,如果仍想享受泡湯樂趣,建議以足浴、半身浴為主。另外入池前應先熱身,並從腳、腰、肩部再至全身緩緩進入水中,逐漸讓身體適應水溫;並控制水溫在舒適的範圍內不宜太高,隨時注意自己心跳及血壓的變化。只要一有心悸、頭暈、胸悶等不適現象,應該緩緩起身離開浴池,在陰涼處休息片刻。如果不適情形仍沒有改善,就要馬上就醫以策安全。羅明原醫師提醒民眾,凡事都應適量而止,泡湯也不例外。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真要泡湯,事前便需熱身、多注意水溫及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是上了年紀的銀髮泡湯族,應避免獨自一人去泡湯,最好結伴去洗溫泉,如有突發狀況發生,才有人可以馬上幫忙做處理。

中醫是怎麼調理體質的?

中醫是怎麼調理體質的?

中醫究竟是在補什麼?或是說中醫是怎麼調理體質的?因為過去是以農業社會為主的時代,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且經濟條件普遍不佳,難得吃到大魚大肉,營養比較不足,所以在天氣寒冷的季節裏,就以大魚大肉為主食,中醫講「冬藏精」,適合補腎補精,所以再加入辛熱溫補的藥材來補足過度耗用的腎氣和體力,也就是今日我們耳熟能詳的冬令進補。但現代社會型態已經改變,勞動力已不像以往那樣大,社會經濟條件也比以前好,每天的便當主食也多半是雞腿、排骨,已經不需要刻意再去大量補充肉類。但有的民眾不是吃素,會覺得餐點中沒有吃到肉,就會覺得沒有飽足感,當然可以藉這個機會變換一下口味,把便當主食換成藥膳燉品。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陳彥行說明,其實就算是冬令進補,也不需要一整個冬天都在吃補,而是遇到天氣嚴寒的時候,像近幾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很大,突然就低溫持續數日,冷得受不了,藉這個機會補ㄧ下,點綴ㄧ下ㄧ成不變的飲食,這樣也不錯,吃東西有時候也是朋友之間、家人之間聯絡感情的方式。所以如果只是過年單純補ㄧ下,當成ㄧ般藥膳火鍋、藥膳料理,只要藥材劑量不要太大,中藥的藥性平和,也是ㄧ個不錯的調理方式。所以現代人可以進補,但不一定要放入大量的肉,反而是當作輔助加成作用的中藥材,真的是需要區分體質服用,這才是重點。陳彥行表示,依照個人的體質不同、需求不同,進補的藥材就要有所調整,否則補了ㄧ堆不符合身體需求的藥材就浪費了,甚至產生不舒服的症狀。平常市售固定的藥膳成方,多半是偏溫補熱補的藥材,甚至像冬天常吃的薑母鴨、羊肉爐都是此類溫補的藥材。所以民眾如果實在不曉得自己是屬於什麼體質,比較不建議直接購買藥膳成方,最好請教合格的中醫師給建議會比較好。因為中醫治病強調整體觀,就是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經過醫師「望聞問切」,也就是觀氣色、看舌頭、聽聲音、聞氣味、問問哪裡不舒服、把脈等,統合全部資訊之後「辨證論治」,為他量身訂做出適合他這個個體服用的中藥,藉由調理體質來解決我們身體上的不舒服。所以想知道吃什麼比較好?吃哪些比較補?我的建議是要先看看我們究竟是屬於什麼樣的體質?這樣才能對證下藥。藥材本身沒有分好壞,只有適不適合。便宜的藥如果適合的體質服用就是好藥,如果不適合的體質服用,再貴的藥、再稀有的藥都只是勞神傷財而已。陳彥行解釋,如何區分自己是什麼體質,簡單介紹4種:氣虛證:有的人經常感到疲倦,一站起來就覺得頭暈目眩,一整天都感覺無精打采,說話有氣無力小小聲的。也就是俗稱「沒元氣」。 血虛證:臉色萎黃,面有菜色,嘴唇和指甲沒有血色,經常感到頭暈,健忘,一到晚上很疲倦了卻又睡不著覺,手腳容易發麻,小腿容易抽筋,女生的話月經經量很少。也就是俗稱「欠血」。 寒性體質:手腳冰冷,很怕吹到風、吹到冷氣,臉色蒼白,特別喜歡喝熱飲,很怕喝到冷飲,小便透明而且量多,大便偏軟偏稀。也就是俗稱「冷底」的體質。 熱性體質:常覺得口渴很想喝水,特別喜歡喝冰的飲料,滿臉通紅,自覺很煩燥,容易出汗,小便量少顏色深黃,大便乾燥顆粒狀難出。也就是俗稱「容易上火」的體質。陳彥行提醒民眾不只在春節期間需注意,在每日的生活上,飲食的取捨,都需衡量自己,適時適量,這樣才能吃出健康。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186

年紀輕輕生痔瘡 坐、立時間宜短不宜長

年紀輕輕生痔瘡 坐、立時間宜短不宜長

一位在KTV當服務生;剛滿21歲的年輕人陳先生,因嚴重痔瘡至臺北縣立醫院求治,經沈希哲院長責由外科主任孫立文醫師超音波刀手術後翌日順利出院。孫醫師指出,一般只認為久坐容易痔瘡,其實長時間站立也是痔瘡的好發族群,千萬要注意。孫醫師表示,痔瘡是因為肛門靜脈部分充血,致使血管壁異常擴張而出現腫脹,久了變形成痔瘡,視發生部位可分3大類:內痔、外痔及混合痔,病情則由外表看不出來至突出到肛門外面推不回去等程度,分為1至4度。這位年輕人就屬於最嚴重的第4度混合痔順利開完刀的陳先生在病床上表示,他在國內一家大型連鎖KTV當外場帶位服務員,每天至少要站立8個小時。一年多前發現排便有血,吃藥後恢復正常便不再理會。誰知開刀的前一週又便血及肛門脹痛,且有塊狀物脫出肛門外,坐立難安而到醫院求治。擁有大腸直腸外科及急診醫學兩項專科的沈希哲院長說明,一般來講,初期的痔瘡都不需手術治療,中度脫垂性內痔,可用橡皮圈結紮法阻斷血流使之脫落,重度的內痔、外痔及混合痔則以外科手術為主。孫醫師也強調,通常都會以為久坐容易痔瘡,其實長時間站立也會因為血液循環不良及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致使肛門靜脈腫脹的部位下垂脫出肛門外。預防之道,宜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纖食物。避免久站、久坐及久蹲或長時間蹲坐馬桶;便後宜以溫水清洗肛門,一發現排便出血,更應該馬上就醫,以免延誤病情。文章提供:臺北縣立醫院院長 沈希哲醫師/外科主任 孫立文醫師

醫療對象最年輕的「新生兒科」

醫療對象最年輕的「新生兒科」

小兒科有一句名言「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這句話用在新生兒身上更是貼切。新生兒是指出生未滿廿八天的嬰兒。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醫師   鄭弋表示,在新生兒科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族群,那就是所謂的「巴掌仙子」──妊娠不滿卅八週出生的早產兒。一個妊娠廿八週出生的早產兒,即使過了廿八天後,校正年齡還是只有卅二週,而不是快滿月了,這些小朋友的神經發育必須用「校正年齡」來評估。 鄭弋說明,不管在哪一科,病史都是最重要的,大約七成的疾病光靠病史就可以被診斷出來。但是對一個剛出生的寶寶,他的病史就是媽媽生產前的病史。鄭弋解釋,新生兒科有一個特點,就是孕婦的健康情形,特別是周產期(懷孕前、懷孕過程、生產時)有無發燒、產婦是否使用特殊藥物,這些都會影響寶寶。像是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疾病都會讓新生兒發生症狀。還有一些周產期特有的疾病,例如:周產期窒息、周產期感染、胎便吸入症候群等。還有,新生兒科會處理嚴重先天異常這種特殊的疾病。雖然因為產科的進步,這類的疾病大多在產檢發現異常時,就會中止懷孕而越來越少,但還是有少數孕婦沒有規則產檢,這些特別的寶寶從出生那一刻就需要加護照顧。出生後寶寶的生理機能必須由胚胎轉換成嬰兒,這期間會有新生兒黃疸、動脈導管心雜音這些只會發生於新生兒的症狀,大部份的寶寶可以順利轉換過來,有些症狀嚴重的寶寶就需要治療。以下簡單介紹新生兒科常見的疾病:感染病原體感染胎兒可以經由不同的途徑。有些病原體會經由母體血液穿過胎盤直接到胚胎內,大家比較熟悉的像是 B 型肝炎、梅毒、愛滋病、先天性德國麻疹、先天性水痘等。這些感染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例如: B 型肝炎帶原易產生肝癌,沒治療的先天性梅毒會造成腦與脊髓病變,先天性德國麻疹會造成眼睛、心臟構造異常。「上行性感染」就是病原體從陰道往內透過表面有損傷的羊膜感染胎兒,如果產婦有提早破水的病史,寶寶就有感染的風險,通常婦產科醫師會評估是否需要對這些孕婦投予抗生素。另一種就是寶寶經過產道時,接觸到帶有病原體的黏膜或分泌物而感染。這就是為什麼產檢會驗 B 型肝炎、德國麻疹抗體、梅毒快速檢測。如果母親是 B 型肝炎帶原且e 抗原陽性,寶寶出生廿四小時之內必須施打 B 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如果母親是 B 型肝炎帶原且e 抗原陰性,寶寶只要定期接受三劑 B肝疫苗即可。梅毒快速檢測呈陽性的母親,必須再抽血檢驗梅毒螺旋體抗體。如果還是陽性,就必須施打盤尼西林;但是如果產婦治療的時間沒有超過四週,或者第二次抽血抗體沒有明顯減少,寶寶出生後就必須接受抽血及脊髓液穿刺檢查。結果異常的寶寶必須接受十~十四天的盤尼西林治療及後續三次抽血追蹤。目前懷孕卅五~卅七週有一項自費檢驗 B 型鏈球菌的項目,新生兒感染這種細菌七天之內發病的盛行率約千分之一至二,但是一旦發病後致死率高達20 ~ 40 % 。如果母親有 B 型鏈球菌殖居的情形,在寶寶出生前至少四小時給予抗生素治療,可以大幅減少新生兒的感染率。妊娠高血壓妊娠高血壓是一種通稱,是指妊娠期間新出現,或者因懷孕而加重的高血壓。孕婦高血壓若合併蛋白尿、水腫,就稱為子癇前症。當孕婦出現高血壓時,胎盤功能會受損。這對寶寶的影響有多大,則要看孕婦的症狀是在哪個孕期出現,以及孕婦是否遵照醫囑控制血壓而定。這些產婦生出來的寶寶,常常會因為體重不足而發生低血糖。寶寶低血糖如果沒有立即處理,會影響腦部功能,甚至發生癲癇。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但是懷孕後卻發生高血糖症狀。糖尿病產婦的寶寶情況會有一點不一樣。這些寶寶通常會發生體重過重的情形,但是因為受母體高濃度血糖的刺激,寶寶的胰島素分泌過多,也會造成出生後低血糖的情形。 3% 糖尿病產婦的寶寶會因為肺泡表面張力素被抑制,導致新生兒呼吸窘迫症,而需要呼吸器輔助。另外,這些寶寶也容易有心室中隔肥厚、低血鈣、紅血球增生症、新生兒黃疸的情形。新生兒早產兒身體的膽紅素是紅血球破壞之後,血紅素的代謝產物。寶寶出生後,血紅素要從胎兒的HbF轉換變為成人的 HbA 。 因此在寶寶出生後三天,一般會開始有黃疸的現象產生。如果血球的破壞持續增加,黃疸就會更厲害。這種情形可以發生在血型O 型的母親生下血型非O型的寶寶,或者蠶豆症的寶寶接觸到強氧化劑引起溶血反應。由於膽紅素是由肝臟處理後,經疸道輸送至腸胃道排出體外,所以有黃疸的寶寶我們會鼓勵家長多餵奶,只要吃得多,大便次數多,自然就可以把膽紅素排出去了。還有一個常見的原因是脫水。如果寶寶奶喝的不夠,也會造成黃疸。一般我們會請家長們注意寶寶的尿布是不是夠濕夠重,出生三天後如果濕濕重重的尿布換不到四~六次以上,就表示寶寶吃不夠多。其他造成黃疸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感染、新生兒肝炎等。嚴重黃疸對寶寶的影響中,最麻煩的就是核黃疸。由於出生兩週內的寶寶,其腦部的血管障壁尚未成熟,過多的間接型膽紅素會沈積在腦部的神經核產生腦病變,其症狀不會馬上表現出來,多半在一歲以前會出現腦性麻痺或神經性聽力受損。如果寶寶的膽紅素值沒有高到需要換血的程度,發生核黃疸的機會不大。鄭弋最後提醒父母,大多數的足月寶寶,只要吃奶吃得好,一般出生後兩週黃疸會自行消退。但是哺餵母乳的寶寶,黃疸會拖比較久,有的可以拖到四~八週。遲發型母乳黃疸通常不會發生嚴重的神經學症狀,不需要因此停止餵母乳。家長們除了觀察寶寶的膚色外,還要注意寶寶的活力跟大便的顏色,如果寶寶的膚色越來越黃、出現白色的大便,或者活力變差,都要帶寶寶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此文章摘錄:台東基督教醫院電子報/第55期http://www.tch.org.tw/tch/12/20100110/55_01.php

心臟病 銀髮族女性健康頭號隱形殺手

心臟病 銀髮族女性健康頭號隱形殺手

王媽媽是一位65歲傳統臺灣女性,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個性隱忍,身體上有甚麼病痛總以「休息一下,躺一躺就好了」為藉口,從不主動上醫院關心自己的健康,也不願意麻煩孩子帶她上醫院。最近因為天氣冷、時常產生疲憊感,躲在床上足不出戶。一天早上家人發現王媽媽昏迷不醒,緊急送到急診室,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蔡阿姨是一位68歲主動關心自己健康的新女性,時常牙痛、胃痛、肩膀痛,看遍大小科,問題仍舊未獲解決。由於蔡阿姨時常閱讀報章雜誌健康專欄,有一天她閱讀到關於非典型心臟病專欄,積極主動的她,決定上心臟科門診一探究竟,在作完心導管檢查,發現有三條主要冠狀動脈血管均已堵塞達80%,醫師立刻安排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最後順利地解決了她的「心頭大患」,從此蔡阿姨過著輕鬆自在的生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姜智耀說,長期以來,傳統觀念認為心臟疾病是男性專屬疾病,事實不然,根據美國心臟學會統計,女性心臟疾病已躍居女性死亡排行榜第一名,及臺灣女性死亡排行榜第二名。姜智耀表示,根據國外研究,男女心臟血管疾病不論是發生的年齡、風險因子評估、症狀、診斷或治療有其差異性,這樣的差異往往導致女性心臟疾病上診斷困難、延誤就醫。第一個不同年齡上的不同:女性發病年齡大約比男性晚十年發生。第二個不同膽固醇的不同:一般檢測心臟病或中風危險因子都是藉由膽固醇量來看,總膽固醇高於200ml/dl被視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其中LDL(壞的膽固醇)越多越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HDL(好的膽固醇)越多越能減少心臟血管疾病。但是多項研究顯示,女性總膽固醇本來就比男性高,女性總膽固醇大於270ml/dl得心臟病機率與男性總膽固醇高於200ml/dl是相似的。HDL是預測女性心臟病的重要指標;反之LDL是預測男性心臟病的重要指標。第三個不同糖尿病患者的不同:罹患糖尿病的女性得到心臟病風險是一般女性3到7倍;罹患糖尿病的男性得到心臟病風險是一般女性2到3倍;所以罹患糖尿病的女性患者必須對於心臟疾病提高警覺。第四個不同女性患者症狀不同:許多研究發現,女性相較於男性患者常出現症狀是不一樣,女性患者比較容易面對呼吸急促、且經常出現「非典型」症狀,例如不尋常疲憊感、消化不良、背部疼痛、牙痛、下顎痛、頭痛、作嘔、暈眩等症狀。智耀說,過重也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對女性而言,胖在哪裡比胖多少更重要。研究顯示:胖在腰圍(蘋果形)比胖在大腿或臀部(梨子形)的女性更容易罹患心臟血管疾病。

阿嬤腿痛幾近半癱 原來「椎間盤突出」作祟

阿嬤腿痛幾近半癱 原來「椎間盤突出」作祟

住澎湖的一位6旬阿嬤一個月前腿部莫名劇痛,由於疼痛過於劇烈,讓阿嬤短時間內竟淪為輪椅一族,只能用輪椅代步,形同半癱,她看遍當地醫師都找不出自己的腳出了什麼毛病,一時間還擔心是染上了什麼怪病。後在家人的鼓勵下,由澎湖跨海到沙鹿光田綜合醫院骨科看診,透過精密的檢查後,才發現疼痛的成因並非在腳,而是椎間盤突出所造成。經院方施以內視鏡椎間盤手術後,第二天就順利出院。醫師提醒民眾保護腰椎的最好方法就是少搬重物少彎腰,尤其年節家中大掃除時,更要小心病症的發生。這位60多歲的陳姓阿嬤一個多月前突然發現右腿由大腿一直到小腿開始出現疼痛的情形,到醫院檢查卻都找不到腿部有什麼問題,醫師僅開立了抗發炎的藥物來治療,但病症卻絲毫不減。短短三周內,阿嬤右腿痛到連走路都有困難,僅能靠輪椅來代步,這場怪病讓她苦不堪言。經X光及磁振造影檢查後,才發現問題不在腿部,而是椎間盤突出的緣故。光田綜合醫院骨科楊志鴻醫師表示,椎間盤突出是指用來聯繫兩個脊椎的關節軟骨突出,並壓迫到坐骨神經,進而導致腰背腳部極度疼痛不適。醫師指出,椎間盤就像是人體的避震器,可減緩運動過程中的脊椎壓力,避免脊椎碰撞摩擦。椎間盤一旦因外力造成變形或突出,患者輕則腰酸背痛或腳部痛麻,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肌肉萎縮、癱瘓、大小便失禁等情形。發生椎間盤突出的原因主要是與動作施力的不當有關,臨床上還曾經發現有人因打噴嚏、拿重物而導致椎間盤突出的病例。楊醫師指出,椎間盤突出一直是困擾現代人的常見疾病,傳統式的腰背部椎間盤切除手術雖然能達到止痛的治療效果,但治療及復原時間都較長。手術過程中可能會有破壞脊突、椎板及肌肉的風險。而透過內視鏡手術治療的傷口不到 1公分,手術所需時間約 1 小時,術後可立即活動,不會影響腰椎穩定度,神經根損傷的機率相對減少,不需使用背架或疼痛控制。醫師也提醒民眾,平日打掃、搬運物品、彎腰用力,更應特別小心椎間盤突出的發生。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少搬重物、少彎腰,儘量保持正確的坐姿或站姿,避免脊椎承受不必要的壓力和傷害。萬一腰部與下肢出現持續性的疼痛、酸麻無力時,就應立即就醫檢查治療,以免病情加劇。

過年熬夜玩通宵 開工後首重黑眼圈治療

過年熬夜玩通宵 開工後首重黑眼圈治療

過年期間,許多人熬夜玩通宵導致睡眠不足,用眼時間是平常的二到三倍,因此不少民眾過完年後發現,臉上掛了兩個浮腫的黑眼圈、皮膚暗沉、眼睛旁細紋明顯,讓開春的元氣指數大打折扣。女秘書劉小姐就是因為過年期間熬夜打麻將,導致黑眼圈加深,為了保持工作的專業形象,希望能快速的解決黑眼圈問題,在求助於專業皮膚科醫師的治療後,很快就恢復了明亮有神的雙眼,自信的迎接開工後的工作挑戰。皮膚專科醫師鄭仲欽表示,在治療黑眼圈之前,應先與專業醫師諮詢,了解自己是屬於哪一型的黑眼圈,如此才能對症下藥,找出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鄭仲欽醫師解釋,黑眼圈的形成與遺傳體質及生理構造相關,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為血管型黑眼圈,形成原因大多為眼睛周遭血液循環不良、鼻部過敏、鼻塞等疾病所造成,因下眼眶附近的血液循環與鼻子相通,如循環變差就會使血管擴張、水腫,形成藍黑陰影;另一種為色素型的黑眼圈,形成原因大多為體質遺傳、皮膚過敏或不正確的保養化妝手法,導致色素沉澱在眼睛周圍。雖然有如擦拭保養品、冷熱敷眼睛、按摩等不同的黑眼圈治療方式,但成效不一,如想要有效又快速的消除黑眼圈,鄭仲欽醫師建議可選擇醫學美容的治療方式,像是脈衝光搭配美白導入,就是其中一種較為有效的做法。鄭仲欽醫師說,脈衝光是一種非侵入式的光照治療,能改善淺層斑點、膚色不均、色素沉澱等問題,它具有雷射的高能量,但治療後卻不會像雷射會在皮膚上造成結痂脫皮,且治療過程只要十分鐘左右,另可搭配超音波美白導入加強治療效果,利用微細的機械按摩作用,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讓血液流通正常,使眼部周圍的靜脈血管不再充血,黑眼圈也會逐漸消失。鄭醫師提醒,施打脈衝光達到完全消除黑眼圈,並非一次有效,平均來說需持續四~六次的療程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光療後即可以立刻上妝,因此不少上班族會利用午休時間來做治療,這種迅速又方便的午休美容,已是現在上班族追求的美麗趨勢。此外,鄭仲欽醫師建議,進行黑眼圈治療的患者,無論使用何種治療方式,都須配合規律的生活,不熬夜、適度的讓眼睛休息、注意眼周肌膚的保濕,注意防曬,及卸妝及保養時避免大力的搓揉,如此才能有效改善黑眼圈,恢復炯炯有神的明亮雙眼。

強迫症的認知行為團體治療效果

強迫症的認知行為團體治療效果

強迫症的盛行率約2-3%,粗估台灣大約有40萬病患。但是規則就診病人並不多,主要是民眾對強迫症認識不夠,治療強迫症的特別門診不多,還有強迫症治療成效一向都受質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湯華盛表示,其實該院區自民國83年開立台灣第一個強迫症特別門診至今,服務不計其數從台灣各地來的強迫症病患,已經累積很多治療經驗。以該院區經驗,其實強迫症的治療,以藥物與認知行為治療約有七到八成的改善率,尤其在民國87年之後,利用團體形式進行認知行為治療成效更好。湯華盛說,最近該院區的一項研究顯示,認知行為治療團體比單獨使用藥物的病人,其強迫症改善率高很多。研究結果顯示,藥物合併認知行為治療團體者,在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漢氏憂鬱量表、漢氏焦慮量表、生活品質問卷均有顯著進步,且明顯優於只有藥物治療的組別表現。他進一步說明,團體中最有效的治療因素,包括灌輸希望與傳達醫療訊息。其他普同感可讓成員感到自己並非孤單,而且更能同理其他成員的痛苦,團體凝聚力良好可以帶動成員彼此的幫助,人際學習可帶給自己進步的動力,學習如何克服症狀,在團體中的宣洩效果也比門診單一藥物治療更有效。以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強迫症,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模式,若這個模式得以推廣,或許可以成立更多特別門診,造福更多強迫症病患!

骨科良醫孫瑞昇到任 共同打造署新新氣象

骨科良醫孫瑞昇到任 共同打造署新新氣象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前副院長王文彥榮升至竹東醫院任院長後,該副院長之職缺日前已由台灣大學醫學院骨科兼任教授暨台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孫瑞昇接任。孫瑞昇副院長畢業於台灣大學醫學系後,繼續攻讀國立南澳大學企管碩士及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是位學養俱佳的人才。在醫療方面,孫瑞昇副院長行醫迄今已逾18年,造福病人無數,其專長在於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及板機指、網球肘、媽媽手之治療或手術。在管理方面,孫副座擔任過台大醫院醫工部副主任、署立雲林醫院副院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台北市立陽明醫院院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院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院長,管理領導之經歷相當豐富,相信是陳院長在領導新竹醫院不斷往前邁進時的重要推手。孫副院長具工作熱忱且態度嚴謹,在學術研究方面榮獲不少獎項及發明專利,以近5年為例:95年以「全層人工皮膚」獲第四屆國家新創獎,此創新可使缺損的皮膚較快長出新肉以利植皮之進行;另「皮膚組織工程」獲2006生物醫學工程獲創意設計競賽佳作:98年發明「脊椎融合固定器」且取得中華民國發明專利。另外,孫副院長致力於生物醫學工程的研究,此方面之的專長將有助於與生醫產業接軌。孫副院長於數年前亦曾服務於新竹醫院,相信以孫副院長的學經歷及專長,在其協助之下,要將新竹醫院打造為新竹地區最優質的急重症中心,並成為民眾信任的在地醫療,讓新竹地區民眾無論「大病小病,就找署新」便指日可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