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少奶奶」積極面對,消除沮喪找回自信

「少奶奶」積極面對,消除沮喪找回自信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整形外科周宏璋醫師表示,隨著現代文明的進步,乳癌患者在台灣更是呈現爆炸性的增加。雖然定期自我檢查及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檢查的普及,大大的挽救了許多婦女的生命,然而,可惜的是卻救不回他們的乳房。因此,「少奶奶」俱樂部的成員逐日增加。周宏璋醫師表示,對一個女性朋友而言,罹患乳癌已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再加上若是需要切除乳房,那種有如截肢後殘廢般的感覺,對女性朋友而言,更造成心理及身體上無情的傷害。對於「少奶奶」而言,常見的心理障礙及不便如下:自我認知的打擊:當攬鏡自照時,形體上的缺陷,將一再造成心理上的負擔。漂亮的衣服不能穿:市面上許多時尚流行的衣服,總是會強調「女性美」,少一個乳房,怎麼穿都覺得不對…。泳池、溫泉不敢去:害怕他人投以異樣的眼光…。周宏璋醫師指出,現今醫療的進步,有一些方法可以解決「少奶奶」的沮喪及憂思,以協助術後的心理重建,例如: 體外義乳:如水餃墊般,置放在胸罩內。缺點是運動或走路太急時,不小心義乳會跳出來,造成尷尬。體內植入義乳:在皮膚下放置一個矽膠義乳。缺點是置入的義乳不夠大,較不自然(因為缺乏皮下脂肪包覆),而且會影響到後續的放射性治療。自體組織移植:通常利用腹部的脂肪、複合皮瓣組織來移植,重做一個新的乳房。好處是可以恢復原來的乳房形狀,而且還可以瘦腰,讓整個曲線更美。缺點是手術難度高,費用也較高,而且會增加一道腹部的傷口。周宏璋醫師表示,至於選擇何種方式,端視患者的需求而定,若是社交生活較活躍,或是常常運動的人,就比較不適合放置體外義乳;若是想做手術,建議最好與整形外科醫師諮詢,看看自己適合哪一種手術,以達到最完美的結果。

「紅斑性狼瘡」的最佳代言人 皮膚疾病

「紅斑性狼瘡」的最佳代言人 皮膚疾病

紅斑性狼瘡是一種未明的自體免疫疾病,可侵犯全身多處組織或器官,但以皮膚病最具代表性。臺北縣立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趙尹慈指出,皮膚疾病可以說是紅斑性狼瘡的最佳代言人,病情的活躍性及診斷性就如眼睛是心靈之窗,皮膚病變也是紅斑性狼瘡之窗一樣。趙尹慈醫師表示,紅斑性狼瘡病因仍不清楚,各種研究顯示,有些環境因素,尤其是日曬,紫外線會使皮膚細胞凋亡,此時細胞內之核蛋白會暴露在細胞膜上,誤導免疫系統攻擊,進而產生皮膚症狀惡化。日前就分別有22歲年輕女性及52歲婦女,發燒數日合併皮膚紅斑狀突起、微癢及疼痛,初步檢驗發現患者均血小板過低。前者合併下肢紅斑丘疹,而後者合併全面性紅斑及兩頰鼻樑及眉毛上紅斑狀,經診斷後研判是狼瘡,給予類固醇治療,一星期後症狀不復見。狼瘡在臨床上的表現十分多樣性,從最輕微的一般徵兆如胃口不佳、倦怠、輕微發燒、肌肉關節酸痛、關節炎,甚至到腦中風、心包膜炎、腎衰竭等。而皮膚疾病常是最初表徵,比例高達80%,尤其是年輕女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蝴蝶狀皮疹,由於兩側對稱,故稱之蝴蝶斑。其他有毛髮脫落,黏膜病變包括口腔、陰道潰爛及鼻中隔糜爛、雷諾氏症狀、皮膚網狀病徵、蕁麻疹以及血管炎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風濕免疫科在國內尚未普及,故患者常因對疾病的了解不足,一旦發燒起疹子,容易誤以為是一般感冒或感染皮膚病,急病亂投藥而延誤診斷與治療。由於紫外線是皮膚病變的重要因子,患者應時時注意防曬,避免紫外線最強的早上10點至下午4點以前的時段。外戶除了擦防曬品外,還應戴帽子、打傘及穿著長袖長褲、戴墨鏡,以避免紫外線之傷害。

五式運動 讓疼痛揮別您的肩、頸

五式運動 讓疼痛揮別您的肩、頸

熬夜及長期姿勢不良,往往引起肩頸痠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中醫師洪偉育解釋,其實現代人在平時工作時就大量使用電腦,下班回家後也無法完全脫離電腦,久而久之肩頸痠痛就容易出現,加上前陣子過年期間長時間打麻將,肩頸痛就更讓人無法忍受。對於常使用電腦或長時間同一姿勢工作,造成肩、頸、背疼痛的肌膜疼痛症候群患者,還是那一句老話「預防重於治療」,因此洪偉育介紹幾個舒緩肩頸痛的伸展運動給大家。他說,在進行伸展運動時,應留意以下幾點基本原則:伸展時,應徐徐而柔和地把肌肉及肌腱盡量伸展,直至感到被拉的肌肉有拉緊感覺,並保持該姿勢10秒(不要作反彈動作)然後放鬆。不要忍著痛勉強伸展。身體其他部位要放鬆。〔第一式〕坐在椅子上,背挺直。右手伸直用力抓住椅墊,左手將頭壓向左邊,感覺痠疼緊繃感就停住,停留約10秒。換邊再做一次。〔第二式〕雙手在頭後面緊扣(坐姿),然後慢慢向上儘量拉直,停留10秒。〔第三式〕雙手互握放在頭後緊靠住頭部(坐姿)。把雙肘慢慢往後拉開以得到伸展(盡量讓兩側肩胛骨靠近),停留約10秒。〔第四式〕站在門框或牆角,右手肘提起到肩部高度,肘部成90度。右腳向前跨至胸前感到拉緊微痠痛感,保持10秒。換邊再做一次。〔第五式〕右手搭在左肩上(坐姿)。左手托住右手肘,將右肘往左肩方向壓,使右手臂繞過脖子,右手盡量摸到後背中央,停留約15秒。以上五式運動,洪偉育建議每天可作1至2次,每個動作連作15下,若是作完之後疼痛緩解不多,可再搭配熱敷(急性期用冰敷)。若真的無法改善,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在中醫方面會以針灸、傷科及內服藥來治療。他還說,其實平時的預防保養,姿勢矯正才是改善肩頸痛最重要部分:每日適度的運動。休息:疼痛了就一定要休息,休息時可作肩頸伸展運動。使用電腦時,需將桌、椅、螢幕調整在最舒服的位置,螢幕高度約在眼睛位置,避免太低而須將頸部過度前彎,座椅需維持膝蓋位置略低於大腿,必要時可在腳下墊一個小凳支撐,儘量坐靠近螢幕,以避免須把身體前傾才能看清楚,至少每一小時離開螢幕起身動一動,並作肩頸伸展運動。即使姿勢都正確,也要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如果能注意以上要點,就能無痠無痛,健康身體迎接新的一年。

忽略長期腹脹 小心罕見「小腸腺癌」找上你

忽略長期腹脹 小心罕見「小腸腺癌」找上你

吃太飽「腹脹」一般人覺得正常,但是如果長期出現腹脹、嘔吐等情形,就要小心了。一名彰化永靖鄉的江先生,長期吃完早餐後,就出現腹脹、嘔吐、沒有食慾,日前更因體重明顯下滑就醫,經檢查才發現是罕見的「小腸腺癌」第3期,所幸在未轉移時即早以切除手術治療,現在只需以回診化療追蹤。彰化醫院外科余明昌醫師說,66歲的江先生有便秘情形約2年時間,近二個月,在吃完早餐後,就有明顯的腹脹感,而到中午午餐時間因腹脹飽足感,所以完全無法吃進食物,到了傍晚更有嘔吐的情形,這些症狀一天比一天嚴重。在半個月前體重下滑2公斤,由家屬帶到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陳詩典主任門診就醫,安排住院檢查,初步胃鏡、大腸鏡檢查只發現有十二指腸潰瘍,但是腹脹及嘔吐情況依然沒有改善,進一步以高解析腹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江先生小腸上段有一部份明顯狹窄的情況,詢問之前沒有腹部手術記錄病史,所以小腸上段狹窄實屬異常。余明昌醫師指出,由肝膽腸胃科陳詩典主任會診外科,安排以剖腹手術,發現於小腸上段約有5公分的狹窄,是導致長期腹脹清況,切除約10公分空腸並吻合(接合),術後恢復良好。手術之病理切片檢查,報告證實為罕見「小腸腺癌」。余明昌醫師進一步指出,罕見「小腸腺癌」在一般的胃鏡、大腸鏡都不容易被發現,江先生所幸在未轉移前及時發現,如果再晚一點發現,會出現腸阻塞症狀,若嚴重到第4期時可能已經是腹腔內轉移,無法再作手術治療,只能以化療方式緩解病人症狀。余明昌醫師表示,「小腸腺癌」是屬於罕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因為不容易有症狀早期發現,所以診斷出來的時候,癌症期別都比較晚期了,在治療上以手術切除乾淨為主。化療的療效有限,對於已發生轉移的小腸癌,化療提供的效果主要在於緩解病人的症狀。余明昌醫師呼籲,民眾若長時間飯後有腹脹、嘔吐情況,或長期腹痛情形一般藥物治療反應不良,尤其合併體重下降,應即早至醫院詳細檢查,以免有輕忽病況的情形發生。

腦中風 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腦中風 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消防局救護車送來急需就醫的病人,救護人員很專業的依慣例和急診室的護理人員交班:79歲的老先生、疑似中風、單側肢體無力、無法言語、嘴巴歪斜,到場時血壓…。家屬在旁很焦急的說:「本來早上還好好的!怎麼睡個午覺而已,叫都叫不醒,也不會講話了…嚇死我了。」經過檢查,老先生確實為梗塞型的腦中風。正值壯年的媽媽,平常舊有高血壓病史,但未能規則服藥控制。某天,晚餐後突然劇烈頭痛,意識改變…送醫診斷為出血性的中風。澄清醫院平等院區急診室 楊錦桂護理長表示,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腦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名。大多數的人認為腦中風較常發生在老人身上,其實不盡然。近年來,隨著國人的飲食習慣改變,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生活步調緊張、壓力升高,因而各種心血管疾病的年齡層已逐漸下降。楊錦桂護理長說明,一般而言,腦中風是指腦部的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所致。依其發生類型不同分為:因腦部的血管受到血液內的雜質或血塊,被血流沖落形成栓子,導致腦組織壞死稱為腦梗塞。或腦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腦組織形成血塊壓迫腦組織,稱之為腦出血。常見腦中風的症狀有: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步態不穩、運動失調,甚至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不清或抽搐等。楊錦桂護理長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把握腦中風的黃金時間,通知119送往醫院,以便能即時給予血栓溶解劑或外科治療。未送前需保持鎮定,將麻痺的那一側朝上側躺,以免嘔吐嗆到導致吸入性肺炎,且避免餵食任何食物。預防勝於治療,有些治病的危險因子是可以藉由生活型態改變而控制的:如:減少肥胖、抽煙、喝酒的情況,適當的運動等「保養身體」。另有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病史的病人應有良好的控制,以減少血管病變的機率,降低腦中風的風險。

到底我需不需要注射疫苗?

到底我需不需要注射疫苗?

流行性感冒的症狀一般出現的比較急速,尤其是突然的高燒(可達4 0 ℃)及嚴重的全身性肌肉關節疼痛,加上極度的倦怠感,往往讓人癱在床上怎麼躺都不舒服。許多得到流行性感冒的病患,會因此而無法上班、上學。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感染症科 湯宏仁醫師說明,雖然每年秋冬季節好發的地區性流感病毒株,不像世界性流行的流感病毒株那樣的可怕,但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在每年的流行季節中,約有5~20%的人口會感染到流行性感冒 ,許多高危險群的病患往往因此而需要住院治療甚至死亡,每年估計有三百萬到五百萬的流感嚴重病例,而約有二十五萬到五十萬人直接死於流行性感冒本身或相關的併發症。在台灣,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以數學統計模式估計,1999-2004年間,每年約有4,500人死於流感及其併發症,其中超過80%死於流感者為65歲以上老人。湯宏仁醫師進一步表示,施打流行性感冒疫苗,可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或減少感染後嚴重併發症的產生,降低病患之罹病率及死亡率。根據國外文獻,流感疫苗的保護力雖然因不同族群而異,平均約可達30~80%。對健康的成年人有70~90%的保護效果;對安養機構老年人僅有30~40%的人可以完全免於發病,但是疫苗接種後所產生免疫力提供的保護作用,仍然可以減少50~60%的後續住院需求,並可以減少80%因流感所造成的死亡率。但一般民眾對於施打疫苗仍是充滿疑問,因此,湯宏仁醫師針對民眾常見的疑問做一個說明。是不是疫苗不好,不然為什麼每年都要打疫苗呢?其實,不是疫苗不好,而是由於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每年的疫苗病毒株成分可能不同,所以我們還是必須每年接種疫苗,才能有最好的保護作用。而且,流行性感冒疫苗並不能預防H1N1新型流感,因為兩種是不同的病毒株。何時施打流行性感冒疫苗比較適當?台灣地處亞熱帶,一年四季均可能發生流感,但仍以冬天時較易發生流行,歷年來疫情大多從11月下旬開始升溫,於年底至隔年年初達到高峰,一般持續至農曆春節,於2、3月後趨於平緩。通常接受疫苗注射後約兩週以後,才會在人體中產生足夠抵抗流感病毒的抗體量,因此每年10月或11月疫苗的最佳時間。哪些人應該打流行性感冒疫苗呢?65歲以上老人「33/12/31前(含)出生者」、機構對象及罕見疾病患者;滿6個月「98/4/30前出生」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國小一至四年級學童;醫事及衛生等單位之防疫相關人員;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動物園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以及重大傷病患者。哪些人不能打流感疫苗呢?已知對「蛋」之蛋白質(Egg-protein)或疫苗其他成份過敏者、年齡6個月以下者、注射曾經發生不良反應者,以及其他經醫師評估不適合接種者;另外發燒或急性疾病患者,宜予延後接種。有哪些副作用呢?輕微副作用包括接種後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發燒、倦怠,於接種後一、二天內恢復。嚴重副作用如過敏反應等則極少發生。美國疾病管制局在流感疫苗的接種上,仍然建議接受流感疫苗接種六周內曾經發生過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Guillain-Barre syndrome) 的民眾,應避免再接受流感疫苗注射。注射流行性感冒疫苗是不是就會得到流行性感冒呢?由於流行性感冒疫苗的成分是已經被殺死的非活性病毒,所以接種流感疫苗並不會引起流行性感冒,但是就像大部分的疫苗一樣,因為疫苗的有效作用所產生的免疫反應,的確可能發生一些局部或全身性的輕微副作用,包括有注射部位的疼痛或紅腫,輕度的體溫上升及些許的肌肉酸痛,這些症狀一般都可以在一天到兩天中緩解。這些正常的疫苗注射反應其實不應該被誤認為是因為接種了流感疫苗而得到流行性感冒的。湯宏仁醫師提醒民眾,一年一次的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種是預防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及其併發症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每一項疫苗政策的研發,幕後都是無數專家的嘔心瀝血規劃及基層公衛人員的努力付出。身為一般民眾的我們,照顧好自己的健康,配合國家防疫保健政策,作一個快樂健康的現代人。

你知道糖尿病會引發視網膜血管滲水嗎?嚴重的視力恐永久失明

你知道糖尿病會引發視網膜血管滲水嗎?嚴重的視力恐永久失明

視網膜病變導致失明是糖尿病的主要併發症之一。可怕的是,病變的初期沒有任何症狀,故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血壓和血脂的控制外,千萬不要以為視力減退是自然老化的現象,每年至少要檢查眼睛一次,以免延誤治療時機。臺北縣立醫院眼科主治醫師俞函杰表示,盛行率居高不下的糖尿病也會導致早發性白內障和青光眼,造成視力嚴重受損甚至失明。所以,患者對於眼睛的照護絕對不能忽視。糖尿病患者會因懷孕而容易導致視網膜病變惡化,更要提早檢查。俞醫師說明,糖尿病會引發視網膜血管滲水而產生網膜水腫,血管也會阻塞而造成網膜出血和缺氧,導致網膜新生血管,進而造成玻璃體出血,網膜剝離和青光眼,最後造成嚴重的視力損害,甚至永久失明。各種研究報告指出,糖尿病在被診斷出來的時候,同時會有高達21%的人患有視網膜病變,20年後則提高到60%。所以,患者至少每年要散瞳眼底檢查一次,醫師會依照病變的程度縮短追蹤的間隔。尤其視網膜病變初期沒有任何症狀,千萬不要等到有症狀的時候才去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檢查以間接眼底鏡為主,必要時會加上螢光眼底攝影或眼底斷層掃描。治療上,若視網膜黃斑部水腫,可以注射類固醇或抑制血管新生的藥物,或用雷射。雷射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失明的風險達90%,但無法恢復已經喪失的視力,因此早期檢查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玻璃體出血很厲害或視網膜剝離,則可以考慮玻璃體切除手術。手術有相當不錯的成功率,但以後仍應注意有再出血的風險。

中醫師:聲帶長繭不需開刀一樣治的好

中醫師:聲帶長繭不需開刀一樣治的好

聲音沙啞者,自己講話很吃力,旁邊的人聽了,耳朵也不舒服,病程拖得越久越不易治療。患者王太太,32歲,生2個小孩,由於小孩子較頑皮不聽話,長時間「耳提面命」的結果,聲音開始沙啞,持續了2至3個月,經耳鼻喉科檢查,認為是聲帶長繭,必須開刀,她沒有勇氣開刀,希望介由中醫治療一段時間。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診察後,開給她-鐵笛丸、甘露飲、蟬蛻、桔梗等配方,治療期間,聲音慢慢改善,咽喉不適情形也減輕,並囑咐其不吃辛辣、油炸食物,少說話,直到聲音完全痊癒為止,服藥近2個月。聲音沙啞的原因很多,例如聲帶結節、聲帶瘜肉、聲帶白斑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主任林君玉指出,聲帶白斑大都見於長期吸菸者,是一種「癌前病變」。聲帶瘜肉是一種喉部的慢性疾病,可能與長期發聲不當、長期不良刺激或慢性炎症有關。林君玉解釋,其主要表現為聲嘶,嘶啞程度因息肉大小和部位不同而異,檢查可見一側或雙側聲帶緣有半透明的乳白色或淡紅色或紅色橢圓形腫塊,單發或多發,輕者僅有輕微聲音改變,重者嘶啞明顯甚至發聲困難。瘜肉過大堵塞喉腔,可引起呼吸困難。喉鏡檢查可以確診。治療主要以手術摘除為主。林君玉建議,聲帶結節、聲音沙啞先別急著開刀,其實只要透過藥物治療、嗓音訓練,九成患者可以獲得改善,不需要開刀,就治癒。她說,發聲方法不當與講話太大聲,是造成聲音沙啞的主要原因,除了俗稱喉嚨長繭的聲帶結節,其他像瘜肉、腫瘤、囊腫、慢性聲帶發炎都有可能。必須長期大聲說話者,像記者、老師、導遊、銷售員、電話訪問員、聲樂家以及喉部插管過者等都是高危險群,女性病患的數量又遠高於男性。林君玉表示,正確呼吸法應該是「鼻吸口吐」,臨床上卻發現不少個性急躁的病患,不但說話又快又急,又習慣用嘴吸氣,大幅拉高聲帶震動頻率,聲帶也比較容易受損。在運動中,喘吁吁時應儘量不要講話,讓聲帶休息,例如幼稚園老師,容易變成破鑼嗓子,就是因為必須邊運動邊教課。講話太急太快、音調太高或太低、肌肉緊繃、肩頸僵硬、姿勢不良、甚至睡眠不足,過敏體質都可能使聲帶容易受傷。中醫辨證分型治療:痰濕凝聚型:可見聲音低沉、沙啞,喉部梗阻或咳嗽白痰、胸口悶。治以清肺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 氣虛痰結型:可見聲音沉悶、沙啞嚴重,語言乏力,不耐多語,喉部緊束不適,呼吸不暢,咳嗽痰白,神疲氣短。治以清肺湯合炙甘草湯加減。林君玉提供潤喉茶配方:杭菊花3錢、桔梗3錢、金銀花1錢、蟬蛻1.5錢,加水3-4碗煮沸2分鐘熄火,放溫當茶喝。

「雷射溶脂術」油切年後肥油肚

「雷射溶脂術」油切年後肥油肚

過年期間,不少民眾因生活作息不正常,加上不節制的吃了很多高熱量的食物,在吃的比平常多動的比平常少的情形之下,過完年猛然發現小腹凸出或是局部發胖,在體重機上大喊:「怎麼辦?我變胖了!」。上班族王小姐即表示,因過年期間心情放鬆胃口也變的特別好,三五好友齊聚ㄧ堂難免話夾子打開,開懷暢飲與不忌口的結果之下沒幾天就出現小腹,開工上班後驚覺自己胖了一圈,為了想早點恢復以往輕盈體態,因此求助於現在最夯的雷射溶脂術來幫助瘦身。雷射溶脂術是近年來熱門的體雕手術,整形外科專業醫師王家儀表示,如患者並非為全身性肥胖,而是局部區域有較多脂肪堆積,像是較難瘦下來的小腹、雙下巴、蝴蝶袖、副乳或臀部等部位,即可視個人情況與需求進行雷射溶脂術來局部雕塑。王家儀醫師說明,雷射溶脂術是使用0.5mm的光纖探針深入皮下組織,以1320nm波長能量的雷射溶解脂肪細胞的細胞膜,之後經過身體的自然代謝功能,可將溶解掉的脂肪排出體外,由於雷射光能量可使微小血管凝集降低出血情形,因此手術過程出血量較少,加上雷射治療時所產生的光熱效應,還可以幫助膠原蛋白增生,因此溶脂後的肌膚會較緊緻有彈性。而雷射溶脂術的另一大優點就是微創傷口,且術後疤痕小,以往的抽脂手術傷口大、恢復期較長,令許多人望之生怯,雷射溶脂術問世後,患者就不用擔心手術會影響生活作息與工作,只要術後在雕塑部位搭配穿著塑身衣,來幫助固定塑型即可。王家儀醫師提醒,溶脂術後的患者依個人體質會有輕微的紅腫或瘀青,只要多加冰敷、休息即可,術後建議多按摩促進新陳代謝,雕塑效果會更明顯。另外,雷射溶脂術雖能有效雕塑身型,但並不代表有減肥的效果,想要維持體態輕盈的基本法則,還是要維持生活作息正常、少吃多動,才能永保美麗曲線,維持窈窕好身材。

天冷泡湯熱 醫師提醒心血管病患多注意 以免丟了健康

天冷泡湯熱 醫師提醒心血管病患多注意 以免丟了健康

最近台灣全省各地受到寒流侵襲,又濕又冷的天氣讓泡湯熱潮湧現。能在寒冷的冬天中泡泡熱呼呼的溫泉,頓時讓寒意與疲勞全消,怪不得有如此多人為它著迷。泡湯固然舒服,但醫師提醒上了年紀、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如果不遵守正確的泡湯規則,可能導致身體不適,甚至丟了性命,那可就划不來了!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羅明原醫師表示,一到冬天,許多民眾喜歡三不五時泡個湯、做做水療、SPA以放鬆自我身心,常常一泡就是幾個小時,但如果本身罹患有高血壓的患者泡上如此長的時間,可是很危險的行為。醫師指出,由於泡湯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其熱度能使皮膚表面血管擴張並溫熱,將熱能運送至身體內部,因此全身溫度都會隨之上升,並促進血液流通。但是時間一長,高溫使得血壓急速上升,有些人便會出現呼吸不順、胸悶、心跳加速等情形,表示身體可能無法負荷,應該趕緊離開水面才是。醫師進一步指出,有心臟血管方面疾病、腦中風等患者並不適宜全身泡湯、做水療或SPA,因為水溫及室溫差異過大,易造成刺激血管收縮、血壓高低起伏過大、胸悶等不適情況出現。因此建議此類患者應儘量避免從事全身泡湯、三溫暖等活動,如果仍想享受泡湯樂趣,建議以足浴、半身浴為主。另外入池前應先熱身,並從腳、腰、肩部再至全身緩緩進入水中,逐漸讓身體適應水溫;並控制水溫在舒適的範圍內不宜太高,隨時注意自己心跳及血壓的變化。只要一有心悸、頭暈、胸悶等不適現象,應該緩緩起身離開浴池,在陰涼處休息片刻。如果不適情形仍沒有改善,就要馬上就醫以策安全。羅明原醫師提醒民眾,凡事都應適量而止,泡湯也不例外。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真要泡湯,事前便需熱身、多注意水溫及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是上了年紀的銀髮泡湯族,應避免獨自一人去泡湯,最好結伴去洗溫泉,如有突發狀況發生,才有人可以馬上幫忙做處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