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臉部白斑症的痛 台灣首例黑色素自體移植治癒臉部患者

臉部白斑症的痛 台灣首例黑色素自體移植治癒臉部患者

白斑症治療又有重大突破!光田綜合醫院發表國內首例透過「人體黑色素細胞顯微移植手術」治癒「臉部」白斑症的成功病例。主治的整形美容中心暨整形外科吳文宏主任表示,之前光田綜合醫院即透過這項先進的手術幫助多位白斑症患者成功消除身體上的白斑,而這次更成功完成難度更高的臉部、眼皮的手術,對於白斑症患者可說是一大福音。患者謝先生35歲,是一位來自高雄的白領上班族,大約是在二十多歲的時候開始長出白斑。如果長在別處可用衣服蓋住也就罷了,偏偏他是長在臉部包括眼皮、鼻子、臉頰等處,非常顯眼,不僅周圍的人誤以為是會傳染的皮膚病而保持距離,走在路上連陌生人都會頻頻投以注目禮。外型上的劇變讓原本五官俊帥自信十足的謝先生難以接受,變得不喜歡外出交際,他覺得自己就像「歌劇魅影」裡面的男主角,臉上戴著白色面具,遇到喜歡的女生也不敢直接追求,因此至今仍是單身一人。上個月,謝先生經由朋友介紹到光田醫院接受臉部「人體黑色素細胞顯微移植手術」,術後28天膚色就完全恢復正常,讓他多年來的陰霾一掃而空,天天對著鏡子微笑。吳文宏主任表示,「人體黑色素細胞顯微移植手術」是透過先進的顯微手術由患者健康處的皮膚移植黑色素細胞到臉部,讓患處膚色恢復正常,進而治癒白斑症。由於臉部皮膚較精細,加上治療範圍還包括最脆弱的眼皮,因此手術難度比較高,手術時間共計4個多小時,結果非常成功,由患者自體移植的黑色素細胞衛生上較無疑慮,且不會發生排斥、感染的問題,而顯微手術極為精密,也不會留下疤痕,僅需注意術後皮膚色差需要時間慢慢接近,約需三個月到兩年的時間,因人而異,宜定期返院追蹤。目前這項手術的費用因治療位置、大小、難度有所不同,身體四肢部位約10~20萬不等,臉部則約12~24萬不等。未來這項手術可望能幫助更多臉部白斑症的患者,幫助他們走出歌劇魅影的痛,迎向美麗人生。延伸閱讀「白斑症小檔案」:http://www.uho.com.tw/plasty.asp?aid=8405

「男」顏巨乳?男性女乳症 抽脂返Man

「男」顏巨乳?男性女乳症 抽脂返Man

近年來在自然環境中致使「性別扭轉」的因子遽增,加之現代人生活習慣不佳與飲食過於精緻化,甚至服用藥物都可能影響荷爾蒙分泌,讓許多雄偉男人就此面臨「罩杯升級」危機,胸前兩顆葡萄乾竟逐日隆起。開業整形外科院長莊家榮醫師提醒,當男性荷爾蒙失調時,可能導致性功能障礙或異常、落髮及男性女乳症,根據研究指出,過半男性曾有「假性乳房」,其中有近一成男性乳房不會自然消退,此時應注意是否為「男性女乳症」悄悄來報到。莊家榮醫師指出,男性女乳症好發於13-19歲之青春期,患者若是因遺傳體質引起無須過度擔心,因症狀多半會隨年紀增長逐漸消退,而若是因荷爾蒙失調、個人飲食及生活作息所造成,該類型患者可藉由藥物控制男女激素分泌或手術改善,另外病理性男性女乳症多出現於罹患代謝性疾病、內分泌疾病及性腺異常的患者身上,最後一類則是因心臟病、癌症、或氣喘用藥所引起。對於有男性女乳症困擾的民眾,莊家榮醫師解釋,約有兩成男性是因脂肪堆積於胸部造成假性男性女乳症,這類情況可運用乳房抽脂術,從腋下抽取該部位脂肪,術後穿著輔助緊身衣即可幫助身材恢復。另外七成男性女乳症患者為乳腺增大症狀,可運用皮下乳腺切除術經乳暈下緣取出多餘脂肪及切除過大乳腺改善,但醫師提醒,因患者是從乳暈下方做切口,術後乳頭敏感度可能下降,最後一種為乳腺增大伴隨脂肪堆積,患者需將乳腺切除合併提乳手術方可恢復正常雄性外觀,在男性女乳發生比例中約佔一成。莊家榮醫師也提醒,不僅是男性有乳房增生困擾,近日也接獲不少女性因乳房過大而尋求縮乳手術的案例,現在青少年營養好發育較快,更需注意青春時期的飲食及生活作息,適當飲食、均衡營養以及適當的運動,才是維持身體機能健康的不二法門。

矯正不拔牙 不怕臉形「凹陷」成了巫婆臉

矯正不拔牙 不怕臉形「凹陷」成了巫婆臉

你是否曾聽身邊朋友抱怨,費盡心思完成矯正,好不容易牙齒排整齊了,臉形卻變成了巫婆臉,不僅兩頰又凹又瘦,有時候連法令紋都跑出來了。臨床矯正經驗豐富的蔡忠翰醫師指出,其實齒列矯正與臉形變化沒有絕對關係,矯正期間因有進食後立即潔牙及食物切成小碎塊後再食用的限制,在飲食習慣改變及食量減小、次數減少的前提下,讓許多矯正患者在這段期間形同變相節食,體重整體下滑,臉型也跟著從圓變尖。然而,矯正患者在進行齒列矯正時,若搭配小臼齒拔除以騰出牙弓空間,的確有可能造成臉形程度不一的改變。LH矯正醫師蔡忠翰表示,在傳統矯正觀念中,醫師僅須就患者牙齒排列做調整,甚少將臉部曲線列入考量範圍,在矯正首重改善齒列而非臉形的順序下,造成許多病患矯正後牙齒雖然排列整齊了,卻又得再至整型診所施打玻尿酸或進行其他微整形以恢復豐腴臉頰。而這樣臉型變化的矯正附加效果,讓許多原本臉型削瘦的民眾躊躇不前,擔心一旦矯正反而讓臉形拉更長,兩相權衡只得放棄。對這樣的病患而言,若拔牙矯正臉形可能就會改變,但若是不矯正,牙齒參差凌亂的狀況又無法解決,著實令人進退兩難。蔡忠翰醫師建議,臨床上約有三成民眾需拔除小臼齒紓解擁擠空間,這類型患者多為嚴重暴牙與極度參差混亂的問題齒型,但對另外七成拔牙後空間過多,不拔牙卻又稍嫌不足,或輕微暴牙及參差齒型的病患來說,矯正經驗豐富的醫生可利用將臼齒往後推移的技巧,以不拔牙的方式創造足以媲美小臼齒的空間,將凌亂的齒列排平或順利將暴牙的牙齒在口腔內後移。蔡忠翰醫師進一步解釋,利用高階的臼齒後推技巧,許多原本需拔牙才能治療的患者已可不必拔牙就能完成矯正,也因患者並未拔除小臼齒,臉形上也就不會有太多的改變。不過,蔡忠翰醫師提醒,拔不拔牙還是得視牙齒狀況及經過矯正醫生的專業評估後才能決定,患者切勿自我設限,只要能找到可以溝通並經驗豐富的矯正醫師,臉形與齒列兩者的美觀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同時兼顧。

醫師告訴你 吃什麼能預防近視!

醫師告訴你 吃什麼能預防近視!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眼科夏煒瑋醫師表示,最近學校開學視力檢查剛結束,很多家長因為收到小孩視力不良通知書才趕快帶著孩子來求診。家長往往會說「我很怕小孩近視,所以都買葉黃素(或魚肝油)給她吃,怎麼還會近視?」,但仔細詢問大部分的人都不清楚這些營養補充品的成分跟功效,只是聽說能預防近視就買了,多數人的想法是「有拜有保佑」。其實要保健視力,單靠一種營養素是不夠的,營養均衡,培養正確用眼習慣,才是保健視力的不二法門。夏煒瑋醫師表示,對於葉黃素和魚肝油,大家應充分了解它的成分跟功效,再決定是否需要額外補充。葉黃素屬於類胡蘿蔔素家族中的一員,天然界六百多種的類胡蘿蔔素中,有十二種類胡蘿蔔素被發現存於人體,而眼睛中只有葉黃素(lutein)和玉米黃素(zeaxatnin)。他們是視網膜的重要成分,尤其集中在黃斑部,也就是負責中央視覺的重要部位,可以吸收有害高能量光線,並有抗氧化作用,減少紫外線及短波長藍光造成的傷害。但人體並無法自行合成葉黃素,只能從食物或營養補充品中獲得。夏煒瑋醫師指出,食物中富含葉黃素的有甘藍、南瓜、菠菜、彩色甜椒及綠色花椰菜和玉米等深綠色及黃橘色蔬果,傳統中醫常用的護眼明星枸杞也有,而且枸杞也含豐富的玉米黃素,是很好的選擇。攝取量以常見的菠菜為例,每天吃1/3碗煮熟菠菜的量就足夠了。所以葉黃素主要是減少紫外線及短波長藍光造成的傷害並無法預防近視,但如果是點散瞳劑治療近視中,擔心因瞳孔放大而讓更多有害光線進入眼睛,多攝取葉黃素則有保護的作用。現在父母在小時候幾乎都看過一個很有名的魚肝油廣告,即「魚肝油加鈣,保護眼睛、鞏固牙齒」 。不過大多數人都不清楚魚肝油主要成分是什麼,更常跟魚油混淆。魚肝油是從魚的肝臟萃取製成,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維生素A有助於預防夜盲及乾眼,維生素D則可幫助鈣質吸收。不過兩者都是脂溶性維生素,過多的話容易在體內堆積,長期過量則會中毒。維他命A可從蛋黃、牛乳、胡蘿蔔、家畜肝臟中攝取到。尤其以補充維生素A的前趨物β-胡蘿蔔素較為安全,β-胡蘿蔔素在體內會轉變成適量的維生素A,不會產生過量的維生素A而引起中毒。另外,魚油是深海魚類脂肪萃取物,富含人體不能合成但又必須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成分為EPA(二十碳五烯酸Elcosapentaenoic acid)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如果誤將魚油當作魚肝油吃,魚油安全劑量範圍大,影響比較小。若是將魚肝油當魚油吃,就要小心因長期大劑量而引起中毒。夏煒瑋醫師提醒民眾,其實無論是葉黃素、魚肝油或魚油都對眼睛有好處,建議多從食物攝取。但它們都是食品營養品,有輔助的作用,不能取代藥物,也絕不能只依賴這些營養品就想達到不近視或不生病的目的。

3~6歲孩童探索期,醫師建議由父母陪同尋找「為什麼」

3~6歲孩童探索期,醫師建議由父母陪同尋找「為什麼」

文/天主教聖功醫院 身心科葉怡寧 醫師正常的兒童心理發展,以艾力克森(Eric Erickson)的發展階段來說,3~6歲的兒童發展主要任務,是建立主動進取的能力。這個階段的小孩剛脫離嬰幼兒期跟父母或照顧者緊密相連的階段,慢慢將注意力轉向外界,將精力放在探索世界,這個階段發展成功,孩子將能發展能力(Competence)和主動性(Initiation),孩子將有信心和精力,勇於接受挑戰。此發展階段,若父母對於紀律過度要求或嚴苛,不讓孩子有機會探索周圍的世界,孩子將會對於他與生具來的探索本能感到罪疚,而變得退縮不前;這階段的孩子也會對於世界充滿好奇,會把「為什麼」掛在嘴邊,有些父母對於這樣的反覆詢問會感到不耐煩,甚至以強制的方式打斷孩子的問題「問題這麼多,再問我就修理你」,或者給予羞辱「這麼簡單的問題還要問,妳這個孩子到底長不長腦袋」,壓抑孩子好奇心的結果,會使得孩子不敢發問,盲從於權威。孩子在這個階段,父母應該要獎勵他主動參與做事的習慣,漸漸的孩子會由自己成功的經驗,慢慢建立自信心。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的發展理論指出,三歲到六歲的發展時期是所謂「性蕾期(phallic stage)」,此時期兒童開始知道人是有性別之分,也會對於自己的性器官有好奇,會撫弄自己的性器官;兒童對於性的好奇,父母宜用開放健康的態度面對,此時期父母可以自然的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角色,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培養兩性正確的相處之道。

親自哺餵母乳是正常、自然的方式

親自哺餵母乳是正常、自然的方式

“我的寶寶27週早產,住院80天,只能用擠奶的方式給寶寶母乳,我有嘗試瓶餵(大部份)+親餵,但是寶寶很聰明會選擇輕鬆的吸奶方式-瓶餵,我又必須花時間擠奶及瓶餵,寶寶漸漸長大了,需要有人陪他玩及學習新事物,加上擠奶、瓶餵及清洗、消毒奶瓶,我的睡眠嚴重不足,有時睡著了忘記擠奶,乳腺炎就會找上門,在夜裡擠奶時,我常常會掉下眼淚,為什麼我的母乳之路走得這麼辛苦。”這是雅嫈媽媽的辛苦心聲,臺灣地區推動母乳哺育已超過10年了,大家都能認同母乳是最適合人類嬰幼使用的食品,尤其對於早產兒、低體重兒或重症新生兒,母乳中所含的免疫因子,可以協助新生兒適應新的環境,這是其他奶類所無法取代。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臺灣地區97年出生通報活產數統計,約有15,000名出生嬰兒體重低於2500公克,佔全年度出生嬰兒活產數的7.66%,在母嬰親善醫院醫護人員的教導之下,多數的早產、低體重或重症新生兒的媽媽願意以母乳哺餵寶寶,但媽媽都會面臨寶寶出院後,如何由瓶餵轉換親自哺餵方式的困擾。雅嫈媽媽透過E-mail報名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支持團體聚會」,公共衛生護士會前先了解她以母乳哺餵的因難,除了線上立即提供哺餵技巧及關懷,經由支持團體聚會問題討論、經驗分享及會後一對一哺餵技巧指導,回家練習與寶寶磨合1週後,終於成功達到可以親自哺餵母乳的期望。早產兒的母親所分泌的奶水與足月兒母親所分泌的奶水成分有所不同,對早產兒而言,更適合早產兒成長發育所需,母乳含有免疫物質外,可減低感染、住院的機率,並可促進嬰兒腦部發育,隨著孩子的成長階段不同,母乳會改變其成分因應成長需求,因此母奶是早產兒最佳的營養選擇。許多足月出生的健康新生兒的媽媽,在哺乳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瓶頸,舉凡脹奶、奶水不足、乳頭破裂、寶寶含奶姿勢不正確、餵奶姿勢不佳、乳頭凹陷、產後母親太累、家人的反對等,都會增添哺育過程的辛勞,進而影響母乳哺育的決心。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關心社區中母乳媽媽哺餵情形,提供了多元化協助方式,希望成為社區母乳媽媽最佳支援夥伴,包括:成立「母乳哺育支持團體聚會」:每個月第1個星期六上午10點到12點, 透過不同的主題介紹,專業課程學習,藉由哺乳成功經驗分享、學員彼此支持鼓勵,克服哺乳過程面臨的障礙。設置「餓餓救專線諮詢」:27234598分機229(餓餓救)即時諮詢服務,每週2、5上午9點到12點,另母乳志工提供專業哺餵技巧指導。「面對面指導」:針對電話線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如含乳、餵乳姿勢等,提供預約在本中心哺(集)乳室或居家,由專業母乳志工或人員面對面指導哺乳技巧。定時關懷及指導:對產後2個月、6個月、1年的母乳媽媽定期關心,了解母乳哺餵方式、困難,適時鼓勵支持及提供協助。評估在哺餵母乳過程中母、子的健康情形,必要時提供「醫院轉介」服務。「自然哺餵」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哺餵行為,但不是每個哺乳媽媽都能順利成功的親自餵乳,哺乳行為是需要學習,錯失親子學習的契機,徒增哺乳挫折,且失去體驗哺餵母乳的窩心感,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是社區母乳媽媽的好鄰居,透過專業的協助與支持,讓母乳過程中,媽媽輕鬆、安心,寶寶滿意、快樂。

「你喜歡逛醫院嗎?」請珍惜健保資源,養成用藥好習慣

「你喜歡逛醫院嗎?」請珍惜健保資源,養成用藥好習慣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總藥師梁蕙文指出,依據健保局公佈資料顯示,藥費佔總醫療支出的四分之一。(註1)國人藥品使用量過多,常與用藥習慣有很大關聯,如果民眾能有正確用藥觀念,了解服用過多不必要藥物,除了增加藥物在肝臟代謝,及腎臟排泄的負擔外,可能產生的藥物副作用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梁蕙文說,當國人可以謹慎用藥,而減少藥品使用量,避免不當藥物使用所造成的傷害,亦可節省健保資源,一舉數得。「藥師,我定期會在A醫院拿高血壓的治療藥,在你們醫院拿治療憂鬱的藥。最近感冒,在家附近診所拿了感冒藥。藥師,你幫我看看,是不是有相同作用的藥,可不可以幫我挑出來?」梁蕙文表示,這是民眾到藥局時,希望藥師替他們解決的問題。其實民眾不論到何處看病,務必要把之前醫師開列的藥品紀錄或藥袋,或正在使用中的其他來源藥品交給醫師參考,除了可以避免醫師重覆開藥外,民眾也可避免拿了許多不必要的藥,再把這些藥隨意丟棄,造成健保資源浪費,如果又不慎多重服用同類作用的藥,對身體產生危害,那就得不償失了。依照病人體質差異,使用藥物多少會產生程度不一副作用,以精神科藥物而言,病人服用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副作用,例如口渴、便秘、身體僵硬、疲倦、嗜睡等,由於身體會有自我調整適應機制,這些症狀在服藥一段時間後會消失,但是病人或家屬往往無法忍受,而自行停藥或減藥,甚至重覆接受其他醫院診療及領用另一份治療藥物。這樣除了造成健保藥費資源浪費外,也會因減藥或停藥的行為,造成病情惡化,甚至再度復發。她解釋,以躁鬱症為例,一般若突然停藥,3到5個月後復發比例為50%,病情復發會增加更多健保藥費支出,自是可想而知。服用抗憂鬱藥的病人,會有30%至40%因病情緩解而自行停用藥物,20%至25%病人因藥品副作用停藥。所以醫療人員或家屬在與病人討論溝通時,常須要耐心說明,讓他們了解繼續服藥的重要性,不可隨意自行停藥,養成正確服藥習慣,才能使藥物發揮它的療效,並讓藥物副作用減到最低。梁蕙文最後強調,最近臺北市的醫院及社區藥局配合衛生局藥物檢收,舉辦多場宣導活動,請民眾將家中廢棄不用的藥物交給社區藥局、醫院檢收站處理。為了避免隨意廢棄藥品對環境造成污染,也希望藉此活動,民眾養成良好就醫及正確用藥習慣,在保障健康之外,必定也能節省醫療資源,讓健保醫療費用不會持續透支,讓全民健保制度可長可遠。註1黃肇明:揭開健保「藥價黑洞」神秘的面紗。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83期(99年1月號)。Available at http://www.nhi.gov.tw/epaper2/ItemDetail.asp?DataID=1952&IsWebData=0&ItemTypeID=7&PapersID=167&PicID,accessed April 6, 2010。

護腺癌新療法 大幅降低性無能、大小便失禁等副作用

護腺癌新療法 大幅降低性無能、大小便失禁等副作用

文/奇美醫學中心泌尿科主治醫師 洪順興對於早期攝護腺治療,進行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或採用傳統放射治療,都有不錯的治療結果。但其產生的副作用亦不少,手術可能造成性無能或大小便失禁,放射線可能造成出血性膀胱炎或腸炎,因此讓病患躊躇或拒絕進一步治療。從而採取觀察或荷爾蒙治療,但效果較差且復發性較高。為了改善傳統治療的併發症,很多新式療法應運而生。奇美醫學中心泌尿科主治醫師 洪順興表示,電腦刀手術,係「非侵入性」手術,其原理是透過高效能電腦控制的機器人手臂,此機械手臂具有六個可活動的關節,將可透過一五六0個角度來發射放射線,將高劑量的放射線打在腫瘤,精準度極高,誤差值小於零點一公分,可避開重要器官及敏感神經組織,減少正常組織的傷害,過程中不僅沒有出血性問題,也不會疼痛,更不需要麻醉及住院。尤其與傳統放射治療五、六十次來比較,電腦刀其療程約三至五次,即可將目標腫瘤消滅掉,過程視腫瘤大小每次治療約六十分至九十分鐘,患者躺在電腦刀治療床上,接受電腦刀治療後,即可返家休息,將可減輕患者及家屬的負擔,也不會影響其生活作息。截至目前為止,已有二十幾位病患接受此項手術,初步結果良好。平均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已從術前的十一下降至零點三,大部分病患術後情況良好,僅15%病患有短暫下泌尿道症狀或消化道症狀,經藥物治療後多可獲得改善,術前性功能正常者,術後多可保留性能力。初步結果將於今年五月參加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年會發表,後續仍會進行中、長期追蹤。電腦刀治療是屬於「治癒性」的放射線手術,它結合了傳統放射治療及開刀手術的優點,最重要的是還可大幅降低副作用的產生,是目前攝護腺癌患者的更佳選擇之一。

戒菸門診呼籲:一千位「戒菸藥物4週免費」名額,動作要快!

戒菸門診呼籲:一千位「戒菸藥物4週免費」名額,動作要快!

「戒菸藥物4週免費」 4/7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正式服務一天戒菸門診服務量,就直逼過去一個月李(王羅)趕到仁愛院區戒菸門診 呼籲:一千位免費名額,動作要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4/7開跑的1,000人「戒菸藥物、4週免費」計畫,第一天就近40人主動求助,一天竟直逼一個月(50人)的戒菸求助量!尤其和平醫院的戒菸門診,接連兩天一個診次便湧入13位求助戒菸的癮君子,仁愛醫院一天戒菸門診量亦達到14人次,皆打破國內自2002年開辦戒菸門診以來的戒菸求診人數紀錄!第一個登記參加使用「戒菸藥物、4週免費」的李(王羅),原本因近日行程滿滿,故安排下星期再到市立聯合醫院門診求助,一得知此消息,深怕錯失良機,怎樣都得撥空今天就趕到仁愛醫院看戒菸門診,並號召全國有意戒菸的民眾動作要快,不但有好的醫療團隊與戒菸藥物可以大大提升戒菸成功率,可省下荷包1,~3,000元,又可以報名「2010戒菸就贏比賽」,最重要得更能當好先生、好爸爸,讓老婆滿意和女兒小饅頭開心。李(王羅)說,清明節下南部掃墓時,忍不住在旁邊點了一根菸,就被一旁的民眾提醒:你不是跟小燕姐打賭要戒菸,怎麼還抽菸?真的是在全民都在監督。又開車北上時沿途塞車,停了不少休息站,每個休息站迎面而來都是大大的「2010戒菸就贏比賽」宣傳,都在呼應自己沒有退路了,這次肯定要成功戒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鄒志翔醫師表示,戒菸藥物的使用建議應持續8~12週,而前四週是戒菸成敗的重要關鍵,除了本身的自制力、醫藥輔助、親友支持皆很重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每個月至少有320個門診診次可協助戒菸,因此民眾可以上「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董氏基金會-華文戒菸網」查詢,便於就診。國民健康局趙坤郁副局長鼓勵所有吸菸者,趁這次「戒菸藥物、4週免費」機會或利用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採取行動,透過專業人員提供協助,克服菸癮。也邀請大家一起加入「2010戒菸就贏」,只要 5月2日到29日一口菸都不抽,就有機會獲得最高獎金30萬元,為自己贏得健康!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指出,全球除英國政府提供完全免費的戒菸藥物治療之外,還沒有第二個國家做得到,但這次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透過聯合醫院院區提供1000位有意戒菸的民眾「戒菸藥物4週免費」不但開了亞洲先例,民眾以數十倍數度湧入就診求助,更反映國人對”成功戒菸”的渴求!姚思遠再次提醒,從4月7日開始,想戒菸的民眾只要拿著健保卡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尋求門診戒菸的醫療協助,不限定藥物種類,都可以獲得4週藥物免費的醫療服務,讓戒菸民眾省下1,000~3,000元;同時,上「華文戒菸網」報名「2010戒菸就贏比賽」,成功戒菸還可抽30萬及6萬等獎項!參加「2010戒菸就贏比賽」小檔案:參加辦法:一個吸菸的「參賽者」+一個不吸菸的「見證人」,兩人一組報名參賽,「參賽者」在5月2日至5月29日完全不吸菸,「見證人」須支持及見證參賽者戒菸。獎勵辦法:成功戒菸首獎:參賽者與見證人共得新台幣30萬元整(1組)。成功戒菸貳獎:參賽者與見證人共得新台幣6萬元整(6組)。報名方式:網路報名:立即上「華文戒菸網」網站。紙本報名:將報名表 傳真(02)2752-7247。郵寄105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57號12樓之三「董氏基金會「戒菸就贏比賽」小組」收。請洽各縣市衛生局與衛生所。報名截止:4月30日。洽詢電話:董氏基金會(02)2776-6133轉1。

隱性憂鬱症 身心健康的殺手

隱性憂鬱症 身心健康的殺手

聖功醫院 身心科/葉怡寧主任醫師小玲照顧中風臥床的婆婆已經一年了,常常覺得壓力大,身心俱疲。先生因金融風暴,失業在家,夫妻倆常有口角。最近照顧婆婆時,小玲會有胃部緊縮,胃痛的情形,食不下嚥,體重直直落;常常覺得身體疲累,全身痠痛,胸悶氣喘,看過許多醫院的內科和胃腸科,吃了藥有些好轉,但一段時間後症狀又會復發,效果有限。接受一連串抽血,胃鏡等檢查,也沒發現特別問題,醫師建議轉介到到身心科就診。小玲覺得奇怪,自己並沒有憂鬱的情緒,只是身體不舒服,為何要看身心科?但在嘗試使用身心科藥物後,症狀大為改善。不但精神變好,也不需要常常跑醫院拿藥,小玲感謝醫師的幫忙,也學會適度調適壓力,讓身心更健康。「隱性憂鬱症」又稱「非典型憂鬱症」或「身心症」,「隱性憂鬱症」跟一般憂鬱症患者有些不一樣,「憂鬱症」核心症狀為長期心情低落,快樂不起來,愁眉苦臉,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隱性憂鬱症」的患者沒有明顯的憂鬱症核心症狀,但卻有其他相關症狀,如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身體疼痛,注意力不集中,患者也常抱怨疲倦、全身無力、全身痠痛,腸胃不適、便秘等。這些身體不適,甚至會使患者擔心自己得了某種重病或不治之症(慮病症狀),而到處就醫,看病檢查;但檢查結果往往都正常,治療效果也有限。患者往往因為重複就醫,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最後才被醫師轉介到身心科來。這些患者幾乎都有一些社會心理壓力,為了避免面對這些壓力,患者往往會將身體症狀當作生活重心,因為情緒症狀沒有解決,身體的不適就會持續,患者並非裝病或詐病,但他們潛意識的確期待能喚起其他人的之注意及關心。有哪些原因會造成憂鬱症?其實憂鬱症是一種多重因素的集合所造成的疾病。在憂鬱症的生理成因部分,正常人情緒低落,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腎上腺素、血清張素等等)會適當地調節,讓心情漸趨平和。而憂鬱症患者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卻是失調的。憂鬱症病人生理症狀如下:腦部中的血清素(serotonin)下降、神經系統失調、代謝的改變,大腦皮質萎縮、腦室擴大、營養失調等。這些腦部內分泌會影響管理身體感覺的腦部神經,造成不明的疼痛或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掌管我們胃腸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內臟器官運作,所以可能會出現全身廣泛性的不適,但症狀模糊,並非特定器官的問題。「隱性憂鬱症」的治療,跟一般憂鬱症相似,但有以下這些重點:仍需排除一般身體疾病造成的問題.需要作一些身體檢查,排除器質性的問題。某些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也會出現全身廣泛性的疲憊、疼痛,若當成憂鬱症治療,可能無法減緩疾病,反而延誤治療,所以診斷相當重要。藥物治療--抗憂鬱藥,主要是調節腦內的荷爾蒙(主要是血清素)含量,建議一次療程至少為三個月,可以減少復發的機會,七八成的患者對於藥物反應效果良好,症狀可以馬上得到緩解。針對個案心理問題,給予心理治療和心理建設,家人的支持、陪伴和了解,可以減輕壓力,安排適度的減壓運動或喘息時間,可以讓患者學習調適身心,面對壓力。「隱性憂鬱症」因為較難發現,常常引發患者和家人很大的困擾,並且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若發現親人有久病不癒,找不到原因的疼痛,還是建議要到身心科就診,以維持身心平衡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