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理解與傾聽 校園守護,減少自殺行為

理解與傾聽 校園守護,減少自殺行為

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針對 13-24歲的少年和青年(相當於國中、高中至大專院所就學之學齡)所進行的數據分析顯示,臺北巿每年約有20名13歲至24歲的年輕人死於自殺、500餘年輕人發生自殺行為,也就是說,每個月平均就約有2名年輕人因自殺而失去寶貴生命、40名年輕人以自殺行為解決生命困境;對於遭逢這些年輕生命殞落的親友們而言,來不及相處共度的歲月裡心中持續有一輩子的遺憾。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針對98年度13-24歲自殺企圖的年輕族群進行自殺原因分析顯示,有76%的年輕人是因感情或人際關係因素而自殺,精神健康或物質濫用則佔44%,工作或經濟因素則有5%,學校適應或生涯規劃因素則有2%,生理疾病所導致的輕生行為則有1%;由統計資料中更發現,19-24歲者採取自殺行為的人數是13-18歲者的3倍,而主要造成19-24歲者的自殺因素則是感情問題(與13-18歲輕生者因與家人相處困難及感情問題為主要困擾的情形不同),該年齡層因人生發展階段,而與家人互動困擾減少,然而年輕人得到情感關係的自主,卻也意味要自己承擔戀愛關係中伴隨出現的傷害與風險。整體而言,有35%的自殺企圖年輕人是因兩種以上的因素而選擇採取自殺行為;亦即,年輕人自傷舉動的背後隱含著複雜、又難以向人直言表達的困難。在防治中心關懷人員主動訪視的數百位年輕人中,不乏見到渴望親友同儕認同的年輕人以喝酒、鬥毆,及自我傷害的行為來引起他人的關心,更有求好心切的高材生因害怕家人會擔心自己有情緒困擾而長期將煩惱藏在心底,一直到意圖輕生時才被家人發現憂鬱病灶。因此,除了由專業人員針對自殺未遂者進行關懷輔導,增進校園學莘、師長對於週遭同學的自殺警訊辨識與及時關懷能力,才是更有效減少自殺行為的龐大助力。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自98年4月成立後,陸續辦理「校園守護」活動,除了針對校園師長進行自殺防治資訊講座與輔導實務探討外,也另於大專院校辦理「OPEN守護天使」活動,藉由對自殺防治資訊與自殺徵兆之知識性議題的瞭解外,另透過年輕人的團體活動體驗,學習如何面對自我壓力調適,並能適時提供協助給同儕,以減少不幸事件的發生;今年度則會更進一步與大專校園合作守護關懷服務,期待能與校園中的守護天使共同努力協助暫時落於生命低潮的學莘!由於感情暨人際互動為年輕朋友引發自殺危機的主要因素,若能適切地對他們的心理感受作出回應,將有助於幫助他們度過困境。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提醒您,當您發現身旁的年輕人陷入情緒低潮時,請記得幾個應對的小撇步:用理解與傾聽看待「想太多」的年輕朋友:對心情低落的人而言,叫他不要想太多反而像是一種指責,只會更令他感到無助。提醒您,多去理解年輕朋友正受困擾而無法不多想的心情,給予專注傾聽,使情緒低落的年輕朋友明白自己並非孤獨地面對問題。接納負面情緒的表達:生活陷入低潮時,產生負面情緒在所難免,接納而不去否定年輕朋友主觀的痛苦感受,才能夠使對方因為感覺被了解而願意吐露心聲。以陪伴代替評斷:尊重與不評價年輕朋友的意見或價值觀,以免陷入對錯的爭辯,反而拉遠彼此的距離,造成人際關係的二度傷害。適時尋求專業協助:萬一年輕朋友心理困擾的問題過於複雜,無法單單透過支持、陪伴或傾聽便可以解決時,協助他尋求專業的精神醫療或心理諮商便是此刻的重點。同時叮嚀您,在關懷年輕朋友時必備的心理建設:接納青春期多變的行為:接納年輕人用不同於師長當年的網路文化、手機文化、PUB文化來渡過青春期渴望被看見與被認同的發展歷程,而不要因對新新文化的不熟悉與排斥而扼殺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尊重年輕人的獨立過程:父母必須「打從心底」接受孩子長大的事實並學習放手,或是幫孩子找個「懂得聆聽」、「能貼近孩子想長大心意」的大人,讓孩子有機會透過這個大人,自在地陳述自己。若遇到不願訴說困擾的孩子,則以主動與細膩的方式詮釋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被瞭解」。在承接年輕朋友的低潮情緒時,也要記得照顧自己的感受,必要時同樣勿忘尋求專業諮詢。

咖啡灌腸,可以幫助肝臟解毒?

咖啡灌腸,可以幫助肝臟解毒?

咖啡灌腸(Coffee Enema)的方法與一般灌腸大同小異,都能清腸、排宿便,不過使用的灌腸液是咖啡。早在兩千年前,歐洲的古書中已有咖啡灌腸的記載,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缺乏麻醉劑及嗎啡,咖啡灌腸因為有止痛的效果,曾被德軍在開刀時用來減輕病患的痛苦。後來德國有兩位醫學院的教授,以老鼠進行咖啡灌腸試驗,發現不僅能清腸、止痛,還有促進肝臟排毒的效果,進而奠定了咖啡灌腸的醫療背景。一九八一年,華登堡醫師以科學證明咖啡含有的成分,可幫助酵素分解血液中的毒素,使得有數十年傳統的咖啡灌腸法的效用重新受到肯定。日本新谷弘實醫師更以其本人三十年咖啡灌腸的經驗及病患的臨床結果,參考上述的研究資料,著書大力提倡咖啡灌腸,在全世界造成熱烈回響。現代著名的自然療法之父哥森醫師,在以補充有機生長的新鮮蔬果為基礎而發展出的排毒理論中,最推崇咖啡灌腸,他在治療癌症病患時,提供癌症病患大量的蔬果汁,這些蔬果汁有快速排毒作用,使病人的血液裡充滿了大量肝臟無法及時排除的毒素,所以哥森用一天五至六次的咖啡灌腸,幫助肝臟解毒,以舒緩患者因大量毒素排到血液中所造成的昏沉感甚至頭痛。哥森醫師提倡的代謝療法重點就是結腸清潔。第一先清腸排毒,第二補充完整營養,最後才能對抗疾病。選擇以咖啡來灌腸的原因還包括: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及茶鹼(theophylline)能刺激腸子蠕動,擴張腸壁的血管並緩和腸炎。再加上咖啡因還能透過腸道的直接吸收,促進肝臟穀胱甘肽的活性,而達到加速排毒的效果。原本酵素是人體自己會合成的,但是體內酵素會隨著年齡和飲食習慣不好而減少。穀胱甘肽為肝臟解毒和消除自由基最重要的酵素之一,它是一種抗氧化的酵素,可以避免自由基的傷害,同時幫助身體抵抗抽煙、飲酒所造成的肝損傷,也是重金屬與藥物的解毒劑。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咖啡有這些好處,為什麼不直接用喝的,而要用灌腸的方式來排毒呢?原因在於,咖啡用喝的會先經過胃和小腸,咖啡中的丹寧酸會刺激胃壁,也會殺死小腸中的好菌。很多人喝咖啡會心悸,是因為咖啡因經由胃和小腸等上消化道吸收,直接跟著血液進入腦部及心臟,才有提神效果和心悸的產生。本文摘自:這樣排毒讓我不生病,由平安文化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9/8/293.html

乾物女 黑美眉這廂有救了

乾物女 黑美眉這廂有救了

妳是皮膚乾燥脫皮的「乾物女」,還是臉色黯沉的「黑美眉」?莫急莫慌莫害怕!元氣堂靓莓飲邀你一同體驗美肌時刻,即日起至3月20日前,完成美肌時刻體驗的網友,將可參加抽獎獲得元氣堂美肌好禮,獎項除了還原好氣色的「膠原靓莓飲」產品外,更有元氣堂網站熱銷美肌商品,例如13萬細目的珍珠粉、看得見珍珠粉的美白化妝水、以及蔓越莓C錠等,讓不管是「乾物女」還是「黑美眉」,通通還原成水噹噹的靓妹一枚。元氣堂膠原靓莓飲產品經理陳俊欽表示,本次活動從去年聖誕節開跑,已超過四千多人次參加活動,且產品透過部落客試用分享後受到極大好評,特別是膠原靓莓飲產品,因為添加高濃度的膠原蛋白、莓果多酚以及女生最需要的造血元素-「鐵」2.25mg,還有從日本伊豆大島產出的山茶花種籽萃取茶皂苷成份喔!這些成分通通放入精美可愛的不透色玻璃瓶中,並且完全不添加有害人體的防腐劑;美眉們只要輕鬆以飲品方式享用,就可讓成分迅速被身體吸收,而產品本身酸酸甜甜的調味,更是讓許多消費者一試成主顧呢!妳是對自己肌膚不滿意的美眉嗎?千萬別錯過元氣堂最後一波抽獎活動,讓妳把美肌好禮通通搬回家。活動網址:http://www.genki-collagen.url.tw/ 。

眼皮下垂、看不清楚原來是重症肌無力

眼皮下垂、看不清楚原來是重症肌無力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外科柯煥章醫師表示,一位65歲男性病患因步態不穩、眼瞼嚴重下垂,影響到騎機車,而至眼科診所就醫,因症狀加劇而轉診至該院眼科門診,經眼科醫師評估後便將病人轉介到神經內科門診,醫師診斷為「重症肌無力」,透過電腦斷層發現病患有胸腺瘤,再轉介外科,經過血漿置換術、胸腺外科手術切除及藥物治療,目前病情穩定,恢復日常的生活作息。柯煥章醫師表示,重症肌無力又稱「肌無力症」,是指肌肉的無力與疲乏。肌無力症是一種慢性的自體免疫疾病,臨床的症狀變化多端,嚴重時會因為呼吸肌肉無力而有生命危險。若經過良好的醫療與照顧,病患也可以像一般正常人一樣的生活。目前在臺灣,肌無力症病患約有3,000個左右,也就是每一萬人可能就有一個多病例發生。女性好發年齡為20~40歲、男性好發年齡為50~60歲。臨床上,神經科門診常會碰到由眼科轉診來的病人,這些病人常因為「眼皮下垂」、「看不清楚」、「眼睛影響到生活」而去看眼科,當眼科醫師告訴他們可能患有「肌無力症」時,病人往往覺得十分詫異與惶恐。柯煥章醫師指出,為何會罹患「肌無力症」呢? 因我們運動時,運動神經會釋放「乙醯膽素」的化學物質,利用乙醯膽素與其接受體結合後,產生電位變化而引起肌肉運動。肌無力症的病人,因為體內產生了乙醯膽素接受體的抗體,進而導致接受體的破壞與數目的減少,使神經與肌肉間的傳導功能受損,所以它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為胸腺可產生對抗乙醯膽素接受體的抗體,造成神經肌肉接合處傳導阻斷而產生肌肉無力的症狀,所以這一類的病患多發現有胸腺異常的現象,約15%-20%的病人會出現胸腺瘤。柯煥章醫師表示,肌無力症是個跨科的疾病,常影響病人之眼部及神經功能,只要病人接受正規的治療,大多數病人的病況得以改善並恢復身體健康,所以病人無需惶恐及過於擔憂。

辦公室的頭號殺手「頸椎病」

辦公室的頭號殺手「頸椎病」

文/奇美醫學中心脊椎外科主任高振興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頸椎疾病以退化性關節炎造成的頸椎病變為最常見,因長期姿勢不良、外傷,或突然的撞擊導致頸椎間盤漸進性改變,骨質增生並導致周遭的脊髓、神經、血管受壓,輕者造成肩頸酸痛不適、上肢麻痺、下肢無力、全身麻木感、大小便無力、行走困難等一系列症狀,嚴重者呼吸困難,甚至全身癱瘓,使患者的生活工作受到嚴重影響;其次是外傷性,如車禍等等,所造成的頸椎骨折、軟骨突出及不穩定關節。頸椎病好發在長時間伏案、對著電腦、不間斷地工作,脊椎病的陰影籠罩著辦公室,再加上不正確的坐姿、睡眠不足等問題,對脊椎健康更是雪上加霜。天長日久地潛伏在我們周圍的脊椎病,已經成了辦公室的頭號殺手。據調查,全國30~40歲的人中有59.1%患有脊椎病,而在辦公室人群中這個數字更是上升到了75%,也就是說,每4個人中就有3人有不同程度的脊椎問題(以上為中國研究數據,台灣目前仍無確切研究結果)。就奇美醫院近五年的脊椎手術資料顯示,約4分之1頸椎患者屬年齡低於45歲以下年輕族群(腰椎患者45歲以下約佔5分之1),可能顯示著台灣社會長期低頭工作及使用電腦的生活型態改變,影響著台灣民眾的健康。頸椎這類病人的治療方法是在症狀輕微時給予藥物及復健治療,若是這些保守療法無效、症狀惡化或神經組織壓迫嚴重,這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尤其當神經受到嚴重壓迫的時候,通常我們會直接建議病人儘早手術治療避免神經壞死,產生不可恢復的結果。由於過去一些謠傳如某人開完刀下半身不遂、開完刀骨刺又生出來或開完刀反而症狀更嚴重或問題更多等的負面結果,使得有必要手術治療的病人總是猶豫不決,試圖尋求一些保守療法,甚至非正統的民俗療法或偏方,但如此恐因耽誤而失去治療的先機。若因頸椎造成了構造上的不穩定、神經的壓迫(神經根或脊索神經)或嚴重的構造變形(如駝背),使病人承受長時間或嚴重的疼痛與神經的功能缺損,以非手術方法無法緩解改善時,就必需接受手術的治療。頸椎手術方式有簡單椎間盤切除術、微創性熱凝療法、雷射手術及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等。嚴重的椎間盤病變、破損或再次發病患者,醫師經常建議切除壞掉之椎間盤植入自體骨頭、人工骨架或鋼釘鋼板固定之骨融合手術,永遠解除這個有問題椎間盤之病變。當然這些方式要考慮手術的一些風險性及後遺症。然而,這類手術方式風行了近20年也解決了很多人的痛苦,但是近年來醫師發現了脊椎融合的後遺症,造成脊椎受力的重新分配,加速鄰近的椎間盤之退化,甚至產生鄰近椎間盤之嚴重病變需要再次治療,較新型的手術方式-人工椎間盤,也因此應運而生。手術技術的日新月異,不僅減少患者接受手術的風險,也大幅降低術後的後遺症。雖然脊椎手術尤其是頸椎的風險高,但是經由現在影像醫學、神經電生理檢查等檢驗科技的進步,加上內視鏡輔助工具應用於顯微手術上,脊椎不再是手術禁地,手術風險越來越少,多數病人術後可恢復大部分神經功能,合併症的發生率也已經有了明顯的降低。民眾接受脊椎手術前要三思,除了考慮手術方式的選擇,慎選醫院醫師,從事脊椎手術多年經驗且受過完整訓練,是非常重要的。高振興主任提醒民眾,要多保護自己的頸椎,避免連續長時間使用電腦、不良姿勢、及不當運動傷到頸部。曾有病患打高爾夫球,一揮桿就傷到頸椎。平常可做伸展柔軟操,訓練肌肉力量。一旦有持續手、頸、背部酸痛達兩周以上,且經過吃藥及復健治療均未見好轉,就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壓迫神經,要及早治療。正確就醫診斷、確認痛源,勿輕信坊間偏方,延誤治療。

植眉手術脫離眉毛稀疏困擾,眉型設計可自我決定

植眉手術脫離眉毛稀疏困擾,眉型設計可自我決定

今年27歲的Ken(化名),年紀輕輕卻有眉毛稀疏的問題!這是Ken與生俱來的,「眉毛稀疏讓臉型看起來很奇怪,感覺上就是少了兩撇在眼睛上面,女朋友要幫我畫眉毛又讓我感到很彆扭,擦生髮水對我來說沒有效果。」植髮專家張宗哲表示,造成眉毛稀疏原因很多,包括外傷、遺傳…等都會有所影響。事實上眉毛的作用是不小的,眉毛在眼睛上邊形成一道屏障,刮風時,它可以阻擋灰塵;下小雨時,能擋住雨水,避免流進眼睛裏。夏天額頭容易出汗,但是汗珠不會流進眼裏,這都是眉毛的功勞,最重要的還是美觀。張宗哲說,眉毛位於眼睛的正上方,是眾人注目的焦點,在美觀上不容有絲豪的誤差。植眉的技術是擷取後方腦勺的頭皮,在顯微鏡下仔細分割成單根髮株,再將髮株植入事先設計好的眉毛部位上的植入小孔中,以達到美觀眉毛的效果,植入眉毛寬窄濃淡以及形狀都可依個人臉型事先規劃設計。眉毛根與皮膚交叉的角度極小,不容易移植,所以植眉毛手術比植髮手術更加困難,一次能夠移植500株的男性眉毛或200~400株的女性眉毛,讓患者一次即可滿意,但是手術後眉毛會像頭髮ㄧ樣不停的生長,因此要經常地修剪,以維持其美觀的形狀。現在求診諮詢植眉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不喜歡紋眉以及畫眉(沒有立體感眉毛)的男性同胞,植眉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方式。

聽力篩檢要及時,語言發展不延遲

聽力篩檢要及時,語言發展不延遲

小傑(化名)是家中的第二個小孩,一出生即在醫院的新生兒聽力篩檢中檢測出聽力異常,經過醫師的確診,小傑的兩耳聽力損失為70分貝,因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在接受近二年的聽語訓練後,現在的小傑,不但能理解、表達超過五百個字彙,也和一般小孩一樣,喜歡唱兒歌、念童謠、喜歡看電視,還能聽電話以及錄音帶,偶爾還會冒出幾句從電視中學會的英文,看到小傑能有現在的聽說表現,是爸爸媽媽最大的驕傲。輕、中度聽障的嬰兒若未於6個月大前確認診斷及給予必要的療育,將造成其語言和社會技巧發展明顯遲緩。歐美各國之新生兒聽力篩檢率約90%-95%,亞洲之新加坡及香港均已近100%。反觀國內,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97年度全國新生兒聽力篩檢率僅約40-50%,臺北市之篩檢率則一直維持在50-60%。為使聽障兒童能及時接受篩檢與矯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98年9月5日起辦理「臺北市新生兒聽力篩檢推廣試辦計畫」,臺北市出生之新生兒皆能接受免費聽力篩檢;未通過篩檢者,予協助轉介接受確診,當確認有聽力損失時,亦將協助安排接受早期療育。此試辦計畫推動後,臺北市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之涵蓋率提昇由40%至100%。截至12月31日止,參與此計畫之醫療院所共有1,955位接受免費聽力篩檢,篩檢率高達99.3%,98%的新生兒均能於出生後7天內完成篩檢,此篩檢率不僅高於全國,更已具世界水準。此外,聽力篩檢推廣試辦計畫採用aABR為篩檢儀器,其特點為準確度高、偽陽性低,因而能減少疑陽性個案數,降低個案需接受複篩與其他繁複檢查的機會。執行成果為篩檢疑陽性率為1.2%,亦即1,000名未通過篩檢的新生兒中,僅1.2位需接受進一步的確認診斷,顯示採用此儀器進行篩檢,可以減少偽陽性的發生,不僅能降低後續追蹤的個案人數與醫療成本,更能減少家長因偽陽性所造成的焦慮。和其他很多先天性疾病一樣,沒有借助現代科技,先天性聽障的早期診斷是很不容易的。根據統計,重度聽障的平均診斷年齡為1歲半,輕、中度聽障則為3歲半至4歲,都已錯過語言學習之關鍵時期。為使本市新生兒都能接受聽力篩檢,衛生局規劃將聽力篩檢計畫推及全市接生醫療院所,讓每一位先天性聽障兒童都能及早被發現並接受適當的療育。新生兒聽力篩檢相關訊息請洽詢市民熱線1999。

對症下藥,遠離天旋地轉

對症下藥,遠離天旋地轉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家醫科陳孟侃醫師表示,王女士是一位年約60歲的家庭主婦,平常因為高血壓、糖尿病定期在門診追蹤治療,自入冬以來,經常出現有天旋地轉,噁心想吐的感覺,發作的同時,血壓也都特別的高,她心想是不是中風了?因此前來就診。因王女士的媽媽是中風過世的,所以擔心自己也是中風!經診斷發現,她的暈眩是由於內耳不平衡所造成的,因此轉介至耳鼻喉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確診為良性陣發型姿勢性暈眩,經過衛教及藥物治療後,眩暈及血壓升高的情況得到緩解。陳孟侃醫師表示,暈眩是一種天旋地轉的感覺,引起暈眩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的,也有周邊引起的。由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的,例如:腦幹的疾病或中風或是小腦的疾病;但大部分暈眩來自於周邊的內耳不平衡所造成,例如:良性的陣發型姿勢性眩暈、急性前庭神經炎、美尼爾氏症。其他如偏頭痛、焦慮症等也會造成暈眩。陳孟侃醫師指出,區分中樞型暈眩及周邊型暈眩是很重要的,因為會影響到臨床的處置,大部分的病人並不需要太多的診斷檢查,可以在一般醫療院所就可以區分並加以治療。神經學的檢查可以用來區分暈眩的原因是來自中樞型的,或是周邊型的,例如:腦幹的病灶通常會合併有複視、顏面神經麻痺或是吞嚥困難的問題,而小腦的病灶可能會出現步態不穩的症狀。此外,發作時的病史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發作的時間正好是清晨起床時,在床上轉身,或是頭後仰後所誘發的暈眩,通常是良性陣發型姿勢性暈眩。陳孟侃醫師建議民眾,當暈眩發作時,最好留意並記錄下發作當下,自己正在做甚麼事?有無其他伴隨的神經症狀?有無誘發因子?這些訊息都有助於醫師判定暈眩的真正原因,以便對症下藥,不再天旋地轉。

輕忽飛蚊症,小心危及視力

輕忽飛蚊症,小心危及視力

「飛蚊症」是許多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是指眼前的黑點或半透明浮游物體,這些懸浮物或“蚊子”打不到、揮不去,隨著眼球轉動而漂動,令人困擾。雖然多數飛蚊症都是生理性的「玻璃體退化」,並不會影響視力,但也可能是視網膜裂孔或視網膜剝離等病變先兆。眼科醫師說,在詳細檢查視網膜和玻璃體之前,不能認為飛蚊症都是不實在而無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施智偉指出,一位五十歲的女性患者,因飛蚊症到院求診,患者描述視野中央出現數個黑點一星期,雖然視力沒有明顯受損,但令她感到焦慮困擾。經散瞳後詳細的視網膜檢查發現,在周邊視網膜有一處裂孔,所幸並無伴隨視網膜剝離,病患隨即在門診接受視網膜局部雷射治療,雷射後恢復情況良好,視力也不受影響。施智偉說,若這位病患忽視飛蚊症警訊而未及時就醫,可能會因視網膜裂孔引發視網膜剝離,如此就需要較複雜的手術治療與較久恢復期,也有可能影響視力。他解釋,飛蚊症是眼球「玻璃體」內可移動的混濁物。玻璃體佔了眼球五分之四的體積,原本是澄清透明的蛋白狀物體,位置在視網膜前,是光線投射到視網膜之前的主要介質之一。若是玻璃體內有混濁物出現,投影在視網膜上,便會讓人產生陰影的自覺症狀。這陰影可能是一個或多個,外型可能是點狀、蟲狀、線狀、環狀,或是蜘蛛網狀等。這些浮游物一般在光線充足和均勻的環境下較容易被查覺。飛蚊症可以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施智偉表示,生理性的飛蚊症一般是無害而不影響視力的,在近視與年紀較大的人身上較常見,它是一種自然的玻璃體退化產生的混濁物。病理性的飛蚊症原因很多,有可能伴隨視網膜撕裂、視網膜剝離,或是因為視網膜血管阻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引起的出血所導致,這些病理性的飛蚊症則會危及視力,需要作即時治療。施智偉指出,飛蚊症患者都應散瞳做詳細視網膜及玻璃體檢查,確認飛蚊症來源。若是生理性的飛蚊症而無伴隨視網膜或玻璃體病變,一般是不用治療的,患者要有與飛蚊症和平共處的心理準備,這類飛蚊症也有機會隨時間而改善,但仍需定期檢查眼底。若是病理性的飛蚊症,則須視病因以藥物、雷射或手術等方式治療。另外,病理性飛蚊症的患者可能會有一些自覺症狀,例如飛蚊急遽增加,閃光或亮點出現,及視力減退等,若有這類症狀更應及時就醫。如同上述視網膜裂孔的個案,病理性的飛蚊症如果能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患者仍能保有優良視力。

掌握積極訓練的黃金期,安全有效脫離呼吸器

掌握積極訓練的黃金期,安全有效脫離呼吸器

文/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研究員 呂佳育使用呼吸器的病人病況漸趨穩定,經評估後可由加護病房轉入呼吸治療中心(RCC),避免續留加護病房,因各種設備的噪音與緊張氣氛,身心無法放鬆影響復原及耽誤復健訓練,或增加感染風險。長期使用呼吸器,對病人日常生活產生許多影響,如能撤除呼吸器,可提升病人生活品質,因此,專業評估監測與呼吸器脫離訓練,成為在RCC治療的重點。脫離時機非常重要,太晚會增加合併症風險、也增加病家與社會沉重的負擔;沒有足夠準備就貿然脫離,也會造成心肺傷害或增加日後脫離失敗的陰影。因此,專業團隊的脫離訓練與監測,是其中關鍵! 醫改會的叮嚀:脫離前應由胸腔科醫師、呼吸治療師和護士所組團隊,依病況嘗試逐步拔除器一段時間,看看是否可以維持正常生理運作,並隨時調整。健保訂有「脫離呼吸器應考慮的因素」、「適合住RCC的條件」,相關資訊可上網查詢。網址:http://www.nhi.gov.tw/information/MedicalService/。家人請事先溝通了解訓練過程中,可能發生哪些狀況。如出現呼吸不順暢、臉色發黑、嘴唇發紫,應及時處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