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家長易焦慮 小心造成兒童不語

家長易焦慮 小心造成兒童不語

前陣子一名鍾姓國一男生,每次到校即緊閉雙唇、不說話,惟回到家又恢復正常。校方研判可能與初進小學時曾遭不愉快經驗,且長期未受到正視、開導所致;高雄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何志培表示,所謂選擇性不語症(elective mutism),乃指兒童因明顯之情緒因素選擇性說話,在某些情境下可以說話惟在其他特定場合下無法說話。何志培進一步解釋,此症患病率較低,國外報告5歲兒童為千分之7.2,入學後7~8歲時千分之0.33~0.8;台灣研究顯示國小學童約為千分之2.65,女生約多於男生,常在學齡前病。病因方面,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患童之心理發展停滯在肛門期,他們以不語作為對抗口頭攻擊的防衛機制;而行為學派認為患童存有慢性焦慮與膽怯,故以緘默不語來降低懼怕感,並透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得以維持。鍾姓學童的母親表示,他剛進國小時因對學校環境感到陌生、懼怕,曾多次被老師說:「只會哭,不會說話。」讓他對上學產生莫名的畏懼。何志培舉自身案例,家中有小二女學童,自幼膽小,講話不多,開學後遇到一位男性班導師,脾氣較大,時常體罰學生,令她深感害怕。一次老師走到她座位前讓她讀一段課文,她久久讀不出來,當場被老師重重地擰了耳朵致耳根處流血。自此事件後,她在學校一言不發,也沒有和老師、同學講過一句話。惟到商店購物等公共場所卻能說話,聲音低沉。綜合臨床資料研判,該女童也是位選擇性不語症患者。後經六個月的團體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已可在校講話了。國內外的研究顯示此症乃由心理因素作用於具有某些人格特質的兒童而產生不語。何志培舉出下列幾項相關因素:素質因素:患童比一般孩子敏感,膽怯、害羞、孤癖、脆弱、依賴性較強。其父母有人格障礙和精神疾患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發展因素:本症的發生無明顯器質性損傷,但與發展不成熟有相關,例如:a. 雖已有言語功能,但患童開始說話比正常者明顯遲緩;b. 常伴有功能性遺尿、遺糞等其他發展障礙存在;c. 部份患童腦電圖檢查表現為不成熟腦電圖及其他異常變化。心理與家庭環境因素:專家認為患童之母親易焦慮,在家處於支配地位,對孩子過度保護,致兒童不易與他人特別是與成年人建立關係,以後則以不語作為人際關係中的處理策略。例如鍾姓學童對學校環境本來就感到不安,又被班導師多次責備,致造成他在校不語表現。何志培從臨床經驗發現,許多選擇性不講話的兒童有早年感情受創的經歷,如家庭矛盾衝突、父母不和、雙親離異、虐待兒童等等,有些孩子在家庭環境的變遷或一次明顯的精神刺激後發病。本症患童病前已有語言能力,對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正常,智力大多正常,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經治療大部份在數月至數年後恢復,部份個案發展為慢性過程,持續到青少年期;父母有明顯性格缺陷的病例預後較差。治療上主要使用心理治療,包括個別心理治療、家族治療、行為治療及精神分析法等,其中以行為矯治效果較好。患童通常在門診處置即可,不必住院。何志培期盼鍾姓學生在適當的心理治療和學校輔導之下,開口和同學講話,上課能回答問題,而不再是「沈默的羔羊」。延伸閱讀「選擇性不語症的症狀與情況」: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278

年過40不孕比例增加,中醫建議30歲前生第一胎

年過40不孕比例增加,中醫建議30歲前生第一胎

曾女士32歲,有雙角子宮(2角隔間一大一小),1側輸卵管阻塞,另一側輸卵管水腫,西醫斷定需作試管嬰兒,且有甲狀腺亢進服用西藥控制。吃了幾次排卵藥無效,96年5月想試試中醫來求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楊麗姝表示,該病患服用57天份科學中藥,加上每週2次針灸(月經期間6天停藥),測量基礎體溫,配合排卵期行房,經過3個月未有起色,經她建議服用中藥飲片煎劑,加上每週2次針灸,於96年5月至98年10月共計17個月。期間服用57天份科學中藥、213帖水煎劑、加上87次針灸中醫療程,病患於98年8月接受試管嬰兒長療程治療,但做試管期間甲狀腺指數突然變很低下,後來做試管取卵時也發現卵未成熟,因此中斷試管療程,醫生要她休息兩個月後再試。當試管療程結束的時候,甲狀腺指數即回復正常值。經過2個月後在中醫療程中竟自然懷孕,目前已懷孕4個月。楊麗姝指出,女子不孕症的定義是,女子結婚後,夫婦有正常性行為,配偶生殖功能正常,1年未避孕而不受孕者,稱「原發性不孕」,又稱「無子」、「全不產」。如曾經生育或流產後,無避孕而又兩年以上不再受孕者,稱「繼發性不孕」,『千金要方』稱「斷續」。目前台灣每六、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全台不孕夫妻約有20萬。不孕症門診量比過去成長三倍。經濟不景氣,養育兒女花費大,年輕夫妻寧願養寵物,不敢生孩子。在中醫不孕症門診中,求診女性在30歲以內佔20%,30至40歲以內佔60%,40歲以上佔20%。楊麗姝說,婦女生育能力與年齡成反比,23至25歲是生育頭胎的最佳年齡,30歲以後生育能力就直線下降,因為卵巢功能衰退卵子老化,卵巢一旦老化就很難再恢復。34歲以上為高齡產婦,40歲則拉警報。女人一過40歲,不孕比率增加,人工受孕、試管嬰兒等成功率也越來越低。如要懷孕者,建議盡量在30歲以前生第一胎。她還說,孕兒生子是男性與女性兩方面的責任。男女不孕症原因,其中男性約佔35%(包括精蟲數量不足、精蟲活動力不足、精蟲畸型、不射精、陽痿早洩等),女性約佔45%,雙方因素約佔10%,而其中10%沒有明確病因。《男性不孕症的中醫辯證論治》男性不孕症在中醫屬於「虛勞、精清、精少、陽痿、早泄」等範疇。治療療程約需4個月。男性不孕症的中醫辯證論治有下列幾種證型,包括腎陽虛型、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氣血兩虛型、肝鬱血瘀型、肝經濕熱型、、痰濕內蘊型等。中醫以補腎溫陽、健脾補氣、疏肝解鬱、化痰燥濕、理氣活血等療法。常用處方有生精種子湯、脾腎雙補丸、毓麟珠湯、蒼附導痰丸等。《女姓不孕症的障礙》排卵障礙:如卵巢機能不全,無排卵、排卵稀少或障礙,多見於高齡老化、多囊性卵巢、高泌乳激素、無排卵性月經等(月經週期為40天、或半年、或1年以上)。治療宜補腎疏肝、化痰通經。 精子與卵子結合障礙:如輸卵管粘連不暢通,常見於慢性骨盆腔炎、骨盆腔粘連,治療宜理氣、活血、散結。 受精卵結合障礙:內分泌功能失調、排卵後黃體分泌不足、子宮內膜發育不良,治療宜滋補肝腎、補益氣血。 其他如子宮內膜異位症、肌瘤、腺瘤、卵巢巧克力囊腫、習慣性流產等,治療宜止血去瘀、軟堅消積。女性不孕症的中醫療法,楊麗姝說,依據人工週期療法,方為四大類型:經後期(經期第六至十日):治宜補沖任,補腎滋陰,促進卵泡發育。 排卵前期至排卵期(經期第十一至十六日):治宜補腎通絡活血化瘀,促進排卵。 黃體期(經期第十七至二十五日):治宜溫陽補腎。滋養沖任促進黃體成熟,以利受精卵著床。 經前期至經期(經期第二十五至二十八日):治宜行氣活血調經。楊麗姝進一步說明,女性不孕症的中醫療法,有下列幾種證型,包括腎虛型、氣血虛損型、宮寒型、肝鬱型、痰濕型、血瘀型不孕等。中醫以補腎溫陽、健脾養血、溫經散寒、疏肝解鬱、化痰燥濕、理氣活血等療法。常用處方有毓麟珠湯、艾附暖宮丸、蒼附導痰丸、血府逐瘀湯等。不孕症的針灸療法:耳針方面:取穴子宮、卵巢、內分泌、腎點等。 體針方面:取穴關元、氣海、腎俞、三陰交、血海等。臨床上顯示普通個案,以中醫療法內服煎劑加上針灸療法,療程約需4個月,而較棘手的個案療程約需6個月以上,期間亦可以搭配西醫人工受孕或試管嬰兒,以求順利受孕。中醫調理能增強男性精子數量、活動力。也可有效改善女性排卵功能,加強子宮環境維護,提升黃體濃度,增加懷孕成功率。

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 隆乳後也能放心接受的乳癌篩檢新技術

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 隆乳後也能放心接受的乳癌篩檢新技術

有鑑於乳癌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高存活率及良好預後,與亞洲女性罹患乳癌的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去年底衛生署即通過針對45歲以上的婦女,實施有條件式的乳癌篩檢補助,希望能造福女性族群,透過定期篩檢來發現早期乳癌。然而,卻有一群為數不少的愛美女性,因為害怕乳房攝影機器的擠壓,會把隆乳後矽膠或水袋給擠壞,遲遲不敢接受乳癌篩檢,談到乳癌的預防總是感到憂心忡忡。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開業整形外科醫師賴永隆昨表示,國內一年約有八千至一萬名女性隆乳,因乳房X光攝影恐有義乳被夾破之虞,因此檢查前,務必先告知醫事人員。現在接受隆乳後又想做乳房檢查的女性有了新的選擇,受惠於影像醫學科技的進展,最新的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讓乳癌篩檢變得出乎意料的輕鬆簡單。這種更精細、且大幅降低肢體觸碰(hands free)、與婦女疼痛感的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是利用精密的大型掃瞄面板,像掃描文件一樣蓋住胸部,過程中,不會有陌生的醫檢人員操作探頭與徒手觸壓胸部,對隆乳後希望保有隱私的女性來說,貼心的避免被人發現手術疤痕的尷尬;同時,這種新的超音波掃描技術,只需幾分鐘就能於電腦中描繪出400到600張橫向與縱向的影像結果,可容易偵測到亞洲人多屬於緻密型乳房內的腫瘤,彌補乳房x光攝影的不足,對醫師判讀影像與診斷病情有更精確的幫助。長期研究並判讀乳房影像多年的放射線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乳房因錯綜複雜的乳管組織,越接近乳頭越難判讀,不過現在的隆乳技術是將矽膠、水袋等填充物放在乳腺組織或胸大肌的後方,並不會影響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對乳房影像的呈現,但是以x光機來做乳房攝影,確實造成這些隆乳後女性極大的心理壓力,因而讓這個族群成為乳癌篩檢的漏洞。近年來醫界對於使用乳房超音波來篩檢乳癌的態度已有共識,除了隆乳後的患者外、緻密性較高,哺乳、乳管發炎等情況較為複雜的患者人數亦逐漸增加,更需要超音波的影像結果來輔助診斷。過去在乳房篩檢觀念尚未建立前,90%以上的乳癌病患都是因為有自覺性症狀而前來就診,並未掌握定期篩檢、早期治療的機會,而影響存活率,且早期發現乳癌的患者其實較有機會能保留乳房,無須整個切除,這些都是定期接受乳癌篩檢的好處,現在已經有了無需擠壓胸部又更為精密的檢查技術,對隆乳後的女性而言確實是一大福音。

自我保健的原始痛點 中醫報乎你知

自我保健的原始痛點 中醫報乎你知

找出原始痛點,透過推揉即可改善包括疼、痛、痠、麻、癢、脹、悶、刺、腫、暈、抽筋、流鼻涕…等疾病的症狀,是目前正夯的中醫「疼痛原始點療法」基礎理論,衛生署苗栗醫院副院長許振榮表示,傳統中醫藥學博大精深,其中「疼痛原始點療法」為實用且易學的部份,相當適合民眾應用於自我保健。中醫科主任康鍾禧主任說明,所有原始痛點,大多位在骨旁之筋,找到原始痛點後,推揉力道應以患者能承受為宜,但又不能太輕,否則效果不佳,最好是患者感覺在推揉時有點疼痛,但又能承受為宜,推揉力道最好由輕而重。康主任進一步介紹常見疾病症狀和疼痛原始點如:胸腔部疾病患者,如胸悶、氣喘、咳嗽、心悸、心痛、胃痛、嘔吐、呃逆、胃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背痛、胸椎痛、胸痛、肩部後面痛、小腿肚痛或抽筋、胸背癢疹,屬上背部原始點,可推揉胸椎棘突旁兩側之原始痛點。腹腔部疾病的患者:如消化不良、腹痛、泄瀉、便秘、黃疸、鼓脹、肝病、肝炎、胰臟病、腎臟病、腎炎、水腫,屬下背部原始點,可推揉胸椎到腰椎棘突旁兩側之原始痛點。若有小腹部、少腹部、骨盆腔部、下肢部不舒服症狀的患者,如: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白帶、痛經、月經異常、子宮肌瘤、卵巢疾患、腰椎痛、臀部痛、尾椎痛、坐骨神經痛、大腿痛、膝痛或不能彎曲、小腿前內外側痛、足踝關節痛、足跟腱痛、腰腹癢疹、下肢癢疹…等,可推揉位於腰椎棘突旁兩側及臀部薦椎旁兩斜側的腰部及臀部原始點。此外頭部、頸部、膝部、足部和肘部、腕部、手部也都各有其疼痛原始點;康主任也特別提醒,「疼痛原始點療法」禁忌為:不管是筋傷或是本身組織受損,都不能在患者自己感覺的痛處推揉。骨頭,絕勿推揉,否則容易紅腫發炎。另外也要注意,推揉的時間,只要症狀減輕,即可停止操作,時間也許幾秒鐘,也可能是幾分鐘,如果未能改善,則應儘速尋求專科醫師的協治。

糖尿病患者如不控制飲食 小心有致命危機

糖尿病患者如不控制飲食 小心有致命危機

糖尿病是因胰島素釋放或作用有問題,導致糖類代謝異常及血糖過高的慢性疾病,若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狀態,會導致許多糖尿病的併發症,加重病人的病情。為恭醫院 趙上青代護理長表示,通常有許多患者對飲食有許多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不吃甜食,血糖即會變好,對食物代換也一知半解,造成飲食偏差和營養不均衡等問題出現,如果只是以藥物為主的治療,往往不足以使患者達到良好疾病控制,要有良好的血糖控制,必須飲食、運動和藥物三方面的配合,這與自我照顧行為有很大的關係。趙上青說明,糖尿病飲食是以正常飲食的原則為基礎,視個人需要來調整熱量、蛋白質、脂肪及醣類的攝取量,提供均衡的營養,達到控制病情的一種飲食方式,其所需要的基本營養與一般人是一樣的,所以正常健康的人也可以此原則攝取均衡營養。糖尿病患者若不注意控制飲食,容易引發急性或慢性併發症,使病情惡化。急性併發症包括低血糖症及高血糖症,嚴重會致命。慢性併發症則包含眼睛、腎臟、神經、心血管疾病等病變。趙上青建議民眾飲食原則:遵循與營養師共同協商的飲食計劃,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均衡攝食依飲食計劃適量攝取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和魚、肉、豆蛋奶類。維持理想體重,切忌肥胖。多選用含纖維質豐富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豆類、水果、蔬菜、全穀類。少吃油炸、油煎、油酥和油炒的食物,以及豬皮、雞皮、鴨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減少含膽固醇高之食物,如腦、肝、蛋黃等。食物儘量清淡,烹調法儘量採用燉、烤、滷;燒、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儘量少吃加糖食物及精緻食品。儘量避免喝酒。飲食不可太鹹,避免攝取加工及醃製的食物。糖尿病人有較高的比率發生冠狀動脈疾病,若合併有自主神經病變(特別是長期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病人),在從事運動時則有較高的危險性,會發生無症狀的心肌缺氧或猝死。運動的頻率約每週3-5天,若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病人建議每日,趙上青提醒民眾,即每週至少累積消耗1,000大卡熱量的運動(每週4天以上),才能達到增加胰島素感受性及血糖控制的效果,在運動前、中、後,必須特別注意低血糖的問題,常在運動中或運動後會發生,也可能延遲在運動後48小時才發生,因此要適時的補充糖分及攝取充足的水分(以防脫水),另外也要注意血糖變化的速度,若急速升高或降低,都不適宜繼續運動,若是在傍晚運動,就必須額外攝取糖分,以防在半夜出現低血糖。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233

你知道氣喘已成為臺灣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病嗎!

你知道氣喘已成為臺灣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病嗎!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北市國小新生的健康,凡是經衛生局氣喘初篩問卷為氣喘高危險群者,請持”過敏檢驗通知單”於99年3月16日起至9月30日止”免費 ” 提供『氣喘過敏篩檢』,請家中有氣喘高危險群兒童多多利用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抽血檢查,以維護學童健康。根據謝貴雄教授針對臺北市7-15歲兒童的調查結果,其氣喘盛行率由63年的1.3%,74年的5.05%、80年的5.8%,提高至83年的10.49%。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96年委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針對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調查發現氣喘盛行率高達20.34%,另依97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得知「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位居第8位(含慢性肺阻塞、氣喘、支氣管炎)。因此,訂定全國首創之衛生政策法規「臺北市市民健康檢查及篩檢實施辦法」,並自98年1月1日施行,提供北市國小22,815位新生氣喘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4,731位氣喘高危險群學童,氣喘盛行率微幅上升至20.74%,由此可知,氣喘在臺灣對孩童的威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對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過敏抽血檢查初步結果發現:過敏體質篩檢呈陽性反應比率為76.36%;其中,屋塵類過敏原群(屋塵、屋塵蟎、粉塵蟎、德國蟑螂)是造成兒童過敏氣喘發作的吸入型過敏原第1名(佔95.6%),第2名是熱帶五爪蟎(佔84.2%),第3名是動物皮毛蛋白類過敏原群(貓、狗、鼠類皮毛)(佔60%),找出過敏原並避免接觸,是氣喘孩童自我控制氣喘最有效的第一步驟。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今年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過敏抽血服務,從3月16日起至9月30日止,針對過敏體質呈陽性反應之學童加強作全面性過敏原篩檢服務,並開放「過敏檢驗服務」抽血時段,請儘早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仁愛、陽明、和平、中興及婦幼)接受過敏抽血檢查,希望藉由初級預防,使氣喘兒童早期獲得氣喘疾病照護及全方位的健康管理,避免學童氣喘問題惡化,影響學習及生活品質。另外,衛生局今年加強持續與市府教育局合作,並結合專家學者、臺北市公、私立國民小學、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等社區網絡資源,針對「過敏篩檢異常」之學童提供校園「氣喘」個案照護及健康促進服務,內容包含:身體評估、衛教指導、藥物指導、轉介等服務。衛生局期望透過過敏篩檢服務之預防保健活動,使氣喘兒童早期獲得氣喘全面性照護及全方位健康管理,避免學童氣喘問題惡化,影響學習及生活品質,請本市國小新生家長多加利用,保障小朋友健康。

癲癇發作,竟是腦瘤發作?

癲癇發作,竟是腦瘤發作?

痙攣或是癲癇,不但會造成腦部傷害,更可能有其他隱藏性原因造成,若有意識喪失,眼珠上吊,牙齒緊咬,嘴溢白沫,四肢用力伸直或是用力抽動…等發作情形,應及早尋求小兒神經科醫師做診斷及治療。病童甲是一位15歲學童,因在學校有意識喪失及四肢抽動情形,緊急送至急診室。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簡穎瑄診察,懷疑有腦部構造異常,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懷疑是動靜脈畸形或是血管瘤,之後再經血管攝影進一步確診為血管瘤,目前血管栓塞後狀況穩定。病童乙是一位3歲女童,經常性的失神、發呆,口部像是有嚼口香糖的動作,經腦波確定為失神性發作且給抗癲癇藥,給藥後狀況改善許多,但家屬卻隨意停藥改服中藥,發現癲癇惡化之後,又隨意增加抗癲癇藥劑量到處拿藥。簡穎瑄表示,癲癇是一種腦部細胞瞬間活動異常所引發的現象,臨床上有各種不同表徵,包括意識障礙、肢體抽搐、自動症、皮膚感覺異樣…等,在發作時,電器生理學檢查(如腦波記錄圖,或腦電圖)顯現一大群腦神經細胞有異常性的齊發放電狀況。簡穎瑄指出,造成癲癇發作病因:在腦部有某種病變或傷害存在,如疤痕(頭部外傷、腦膜炎)、腦膿腫(細菌感染化膿)、腦瘤(原因不明)、先天性畸形(動靜脈畸形、腦部先天發育障礙)、腦中風(腦血管阻塞或出血後皆可)、全身代謝障礙(低血糖、內分泌失調、缺氧等)。她說,若是確定病因,應就醫師囑咐追蹤治療,以避免藥物不當治療的副作用發生。

家有「過動兒」父母不可隨意自行增減藥物劑量

家有「過動兒」父母不可隨意自行增減藥物劑量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張寳玲醫師表示,一名13歲國中生在班上因不守規則且成績差,陸續被三家學校輔導轉學,父母擔心其有學習障礙而帶其至醫院作心智評估,診斷其智力正常但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雖經過心理諮詢,其因情緒因素仍不願重返學校。另一9歲小男生因學校老師覺得其有過動不專心而建議至醫院作評估,在接受藥物治療及心理諮詢後,其不但成績進步及守規則且變得更有自信。張寳玲醫師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學齡期兒童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在台灣之盛行率約 8.4%-11.7%。判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標準,除過動、衝動及注意力不足等症狀需持續超過六個月外,另需在七歲前開始有症狀,且在兩個以上的場合出現社會、學習或工作適應的障礙。張寳玲醫師指出很多父母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藥物治療有所顧慮,擔心藥物會否引起上癮等,據國外追踪研究,接受中樞神經興奮藥物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長大後藥物濫用之情況反而較低,且利他能等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藥物不會產生欣快感及成癮作用。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在接受藥物治療前一定要經過醫師評估及心智評估,且要依循醫囑服藥、定期追踪及與醫師討論。張寳玲醫師指出因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分好動及衝動之行為,所以較會引起人際關係差、學業上低成就、低自尊及合併其他精神心理疾病。藥物治療效果雖然很好,但其不會使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變「聰明」,只是幫助其能更專心及減少其衝動過動行為,家長不應隨意自行增減藥物劑量,且父母應同時給予兒童適當的行為管理及支持。張寳玲醫師建議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如有社會、學習或工作適應障礙應積極接受評估及治療,不要讓他們變成別人口中「高IQ、低成就」的「搗蛋小孩」,應幫助他們能發揮所長及成為更有自信及快樂的小孩。

「無煙菸品」仍有高度致癌風險與成癮性

「無煙菸品」仍有高度致癌風險與成癮性

「無煙菸品」仍有高度致癌風險與成癮性菸商亟欲擴大吸菸族群 推出無煙菸品「口溶菸錠」違規菸商知法犯法,董氏基金會籲主管機關立即依法重罰近期在台灣有美國菸商推出「××口溶菸錠」,除對外聲稱為減害菸品,更違反菸害防制法規定,隨菸黏貼單張說明書以進行菸品宣傳;董氏基金會強調:「世上沒有安全的菸品!」,所謂的「無煙菸品」,不過是菸商為因應各國推動無菸環境政策而想出的權宜之策,最終目的仍是希望維持和開發更多的菸草產品使用人口,請主管機關務必依法處罰菸商違法宣傳之行為。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所謂的「無煙菸草」相關產品,雖然沒有經過燃燒,但其中的有害物質仍經由口腔黏膜直接吸收,反而更容易引起口腔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的報告指出,無煙菸草製品內含至少30種的致癌物質;美國及亞洲的調查發現,使用以口含吸收或鼻腔吸入的無煙菸品,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2.6倍,罹患胰臟和食道癌的機率是1.6倍;換言之,「有煙菸品」與「無煙菸品」同樣都有高度致癌的風險!姚思遠進一步強調,該菸品除了荒謬聲稱為減害菸品外,更以年輕人喜愛的涼糖盒裝形式做為菸品包裝樣式,且於菸品外包裝上黏貼可輕易撕下之多摺式單張說明書,不僅有清楚的品牌名稱,以及強調「NEW」的宣傳字樣,更有「無煙菸品,只溶你口」的宣傳廣告用語,明顯違反菸害防制法第9條第1款之規定,以「單張」、「說明書」及「文字」為菸品宣傳,依同法第26條規定,可處新台幣500萬元以上2500萬元以下之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消基會名譽董事長李鳳翱律師則指出,該菸品每一販賣單位只有15錠,總淨重僅4公克,亦有違反「菸害防制法」第5條第3款規定,「對消費者販賣菸品,不得以每一販賣單位少於二十支及其內容物淨重低於十五公克之包裝方式。」,依同法第23條規定,可處新台幣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之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高雄榮民總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薛光傑說明,不管有煙菸品或是無煙菸品,世上並不存在安全的菸品;科學證實「無煙菸品」內含有超過30種的致癌物質,至少導致口腔腸胃相關癌症,要排除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唯有「戒菸」並避免使用所有的菸草製品! 想了解更多相關訊息『華文戒菸網』

術後減輕疼痛 可加速病人復原

術後減輕疼痛 可加速病人復原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手術後一定會很痛(即使給了止痛藥),手術後也不應該打太多止痛針(可能會延緩傷口復原)。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麻醉科主任 王均衡說明,事實上,現代醫學已經證實術後盡量減輕疼痛可以加速病人的復原,減少出血,降低術後合併症發生率(如肺炎)。因此能減輕疼痛的術後病人便可更快下床行走進行復建工作並提早出院。王均衡解釋,止痛針劑作用是迅速效果穩定,術後疼痛控制的藥物包含有下列幾種: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一般使用於輕度術後疼痛。其優點為消腫、消炎與緩解輕中度疼痛,不會成癮。但是長期服用會有胃出血及腎臟問題。 嗎啡類:這是最常使用於急性疼痛及術後疼痛的止痛劑,對嚴重疼痛的效果很好。它不會引發出血及腎臟問題,而且使用在短期術後止痛不易導致成癮。其缺點是有些人使用後會有頭暈、嘔吐、便秘或搔癢等輕微副作用。這些止痛藥物有的是口服有的是注射,依病人的狀況而定。王均衡說明,大部分的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為口服的,其優點為便宜又方便,適宜居家或外出但是若不能進食或嘔吐病人則無法使用,另外壞處是經由腸道吸收較慢不能快速止痛。 常用於術後的嗎啡類止痛劑多為針劑,針劑的好處為作用迅速,效果穩定。在目前微術後止痛的主要用藥。更神奇的還有可以讓病人自己控制給藥時機的方式,我們稱之為「病人自控式止痛」(PCA)。這是一台由微電腦控制的給藥幫浦,先由麻醉醫師調整好止痛藥物的劑量與給藥間隔再交予術後病人使用。當術後病人感覺傷口疼痛時自己按下按鈕,適量的止痛藥物便會經由靜脈注入體內來降低疼痛。當然,在使用前醫護人員會教導病人使用的方法。另外也有由腰椎注入式的「病人自控式止痛」(依手術部位而定)。由於術後止痛能讓手術病人既舒適又康復快,因此「就是不讓你痛」已成為現代醫學共同的追求目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