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小心!老人跌倒可能有潛在的問題

小心!老人跌倒可能有潛在的問題

老人跌倒可能有潛在的問題,從腳沒有力氣、步態不穩、頭暈,到有疾病在身、營養不良,甚至是藥物影響、環境因素等。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湯夢彬醫師表示,營養不好會造成體力變差,可能導致跌倒,而背後原因則可能是飲食的內容或是消化有問題。像巴金森氏症早期患者會有小碎步、走路時身體前傾的現象,容易造成老人家跌倒,而此時尚未被診斷出來,就像是不明原因造成。老人家也可能因為視力不好,看不清楚家裡的門檻、階梯、地面物品,或因為聽力不好,沒聽到家人的提醒,容易在有高低落差的地方跌倒、或在濕滑的地方滑倒。而對於體力較弱的老年人,家裡的照明應該足夠,廁所浴室需要有扶手等,也都攸關老人家發生跌倒的可能性。湯夢彬說明,憂鬱症也可能是跌倒的原因。憂鬱症可能讓年老病人更退縮,甚至足不出戶,使得肢體無力、體力衰退,連走路功能都會出現退化,容易導致跌倒發生。有些老人因為體力衰退,擔心跌倒而不敢再走路,反而加速活動功能退化,社交功能也因而退化,並加重憂鬱症的產生。另外因擔心跌倒而易恐慌,會張開腿站立、小碎步走,反而容易跌倒,所以要指導他們走路時有適當的步幅,建立自信心。造成老人跌倒的層面很廣,跌倒預防特別整合各種醫療專業,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以找出跌倒的真正原因。例如對於來就診的老人家就需要攝錄其走路的情形,做步態分析,看有沒有小碎步、步態不穩、走路身體前傾等現象。湯夢彬提醒民眾,有跌倒病史的老人家,其實可以先透過家庭醫學科、老年科的門診,做全面性的評估,找出造成跌倒的多項潛在原因,再對症下藥,以減低再次跌倒的危險。這樣不僅能讓老人家活得更健康,也減輕家人在照顧上與經濟上的負擔。資料來源:成大醫院老年科

不可不知 保障自身健康權益的小撇步

不可不知 保障自身健康權益的小撇步

老李(化名)患有慢性心血管疾病,須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後來因為出現胃潰瘍出血的嚴重副作用,醫師便依照健保規定,開立另一種與阿斯匹靈類似但不傷腸胃的新藥「保栓通(plavix)」。最近因為搬家,換到另一家醫院看診,老李一開始有跟醫師說明用藥的狀況,醫師卻搖頭表示這個藥一顆健保價高達56元,阿斯匹靈才1元,加上過去出血的病史不是在該院發生的,所以不願開給他,除非再次發生出血的副作用…相信大家對於上述的就醫用藥經驗並不陌生,如同老李一樣,明明知道某一種藥會發生藥物過敏或是產生嚴重的副作用等不良反應,卻因為醫院(師)對於病人陳述的事實有質疑,擔心健保不肯給付而拒絕開立,使得病人平白受苦。有人一口氣吃了一大堆藥,也搞不清楚哪種藥造成不舒服的反應,就一路將錯就錯的吃下去,長期對於身體的影響更是令人憂心。如果遇到上述的狀況,到底應該怎麼辦才好呢?醫改會提供大家,如何和醫師妥善溝通、保障自身健康權益的小撇步:狀況一、吃了藥之後,覺得好像有過敏或不舒服的感覺,應該怎麼辦才好? 藥物不良反應絕對不可輕忽!如果狀況允許,應該儘速回診,告知醫師過敏或不舒服的詳細情況,請醫師協助調整用藥。可以到住家附近的社區藥局或是醫院藥局的諮詢櫃檯,詢問藥師究竟是哪一項藥物造成不適的反應,以及服藥時應該注意的事項。請醫師、藥師將發生過敏狀況的藥物記錄下來,可登錄在健保 IC 卡內或個人用藥紀錄卡、健康筆記上,未來可隨身和健保卡一併攜帶,就醫時可以先提供給醫師參考。狀況二、明明吃這個藥就會不舒服,但是後續接手的醫師卻不願意開立… 可以複印先前在其他醫院診治時,因服藥造成不良反應而就診的病歷資料或診斷證明書,請新接手的醫院、醫師按照過去的藥史開立合適的藥物,以避免口說無憑、各說各話的狀況發生。轉院或換醫師時,請先整理過去的藥袋、藥品或收據,讓醫師參考。也可請醫師先查閱IC 卡內容或個人用藥紀錄,幫助新接手醫師了解過去用藥問題。如果醫師無論如何就是不願意開立,可先透過院方的申訴管道溝通,或直接向健保局申訴(0800-030-598),請健保局人員協助處理。狀況三、如果醫師以「健保規定不准開」當藉口,該如何查證相關規定,確保權益?可上健保局網站搜尋「藥品給付規定」,查詢各藥品的給付條件。向衛生署各地正確用藥中心的藥師詢問,或事後向健保局查證。詢問有無其他替代藥品可選擇,例如選擇「腸溶膠囊」的阿斯匹靈。「落實 IC 卡登錄,用藥紀錄隨身帶著走」,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在老李的案例中,除了民眾自保十分重要外,醫改會更認為,促使健保局和醫療院所,確實執行 IC 卡登錄用藥記錄、用藥不良反應或是過敏史更為關鍵。如此一來,民眾的用藥狀況就算轉換醫療院所也能夠繼續銜接,也才能夠徹底解決明明有嚴重副作用,卻無法服用合適藥物的困境。本文由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提供,更多相關民眾就醫權益的資訊,請上就醫避雷區觀看!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thrf27417659/21561847

酵素為什麼是必要的?

酵素為什麼是必要的?

酵素是我們進行生命活動時,不可或缺的物質。酵素基本上可分為幫助消化食物,並從中吸收養分的「消化酵素」,以及與其他生命活動有關的「代謝酵素」,如果持續過著會惡化腸相,甚至是累積壓力的飲食生活,就會大量消耗掉這兩種酵素,造成我們生命力的降低。在此請回顧一下現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日本人開始大量攝取加熱過的食物,以及大量用油烹煮出來的動物性食物(炒、炸等),不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這短短五○∼六○年的期間。在這段期間內,日本的經濟突飛猛進地發展,生活上的便利性也越來越高,完全不是以往的時代所能比擬的,但也因為如此,每個人的健康程度,反而越來越低下。有些人因為這些理由,非常否定健康程度降低的說法,但即使表面看起來有這種好的變化,如果沒有伴隨實質的結果,就一點意義也沒有。對生於一九三○年代,完全深刻感受過戰時與戰後劇烈變化的我來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很虛弱,根本欠缺足以克服時代盪動的堅毅耐力,實在是稱不上擁有健康的狀態。現代人早已脫離經濟上的貧窮時代,幾乎沒在有人為每天的三餐感到愁苦,但儘管如此,身心的健康程度=生命力卻越來越低下,這到底是為什麼?其中一個理由,就是體內酵素量的低下。簡單地說,生活在需要消耗大量酵素的壓力社會裡,卻無法充分補充酵素,所以身體才會陷入慢性的酵素不足狀態。補充酵素最快的方式,就是每天攝取大量的新鮮蔬菜與水果。剛開始時,不妨養成習慣,每天喝水果加蔬菜所打的新鮮蔬果汁,等到習慣這種飲食生活後,再將主食改為充滿生命力的全食物糙米。如果想在社會上活動得更有活力,同時充實自己的私人生活,就必須確實學好更佳的飲食方式,畢竟飲食是生命之源,請務必對酵素的運作方式,有更進一步的關心與瞭解。本文摘自:不生病的腸道按摩法,由晨星出版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2/6/288.html

醫師提醒:含銅避孕器,小心容易陰道發炎

醫師提醒:含銅避孕器,小心容易陰道發炎

31歲的徐小姐在8年前生下第一胎後,為了節育所以到醫院尋求長期避孕方式,在醫師建議下裝置了含銅避孕器,裝置後的第一個經期,徐小姐發現自己經血量突然變多,前三到五天血量就如小便一樣,經血及經痛也延長至十五天左右,剩下的半個月因為仍有不定期出血,所以徐小姐還是必須使用護墊,並且需不斷服用止痛藥來抑制疼痛,回診時醫師表示一般避孕器大約需要一至二年的適應期,請徐小姐再忍一段時間看看。但徐小姐的症狀並未就此好轉,由於經血量太多,往往一下子就溢出護墊,沾濕衣物及座椅,有時在搭乘捷運的時候,起身就發現淺藍色的座椅上有一塊明顯的血漬,讓她非常尷尬,而且常會因貧血而覺得頭暈,幾乎整個月都必須使用護墊的她,也因為外陰部長期處在悶熱潮濕的環境,產生念珠菌感染,造成生活上極大的不便。收治該名病例的亞東醫學中心婦產科吳文毅醫師表示,徐小姐自述因為月經周期變長,血液待在子宮內較久,使得經血顏色變得既黑又濃稠,且經痛的情形加劇,而長時間使用衛生棉及護墊的患者,容易讓外陰部及陰道處於悶熱潮濕的環境,成為念珠菌感染的溫床,患者會發現陰道分泌物變多且呈現豆腐渣狀,而且幾乎整天都會感到搔癢,往往還因此影響睡眠品質,以及外陰部紅腫等症狀,研判徐小姐是因為裝置了含銅避孕器所導致,在改裝置目前較新的長期避孕方式「子宮內投藥系統」後,不但可以提高避孕的效果,也讓徐小姐的月經周期回復正常,經血及經痛的問題立即得到大幅改善,並減少了陰道及子宮逆行性感染的機率,保障了患者的生活品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主任林姿吟醫師分享了另一位個案,23歲的陳小姐因為遺傳自母親的多發性黏膜下肌瘤,從初經時就因經血過多而造成長期貧血,到院時血紅素值只剩下4(正常值為12),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如同「健康步道」般,佈滿了二十幾顆大小不等的肌瘤,在開刀切除大部分的腫瘤後,當時醫師為了避免子宮內膜腔因黏膜傷口而發生沾黏,因此放置一般避孕器以撐開子宮,但因為仍有手術無法清除的小肌瘤,所以經血症狀並沒有改善,幾乎一整個月都在出血,在改裝置子宮內投藥系統一年後,血紅素值已從4提升至8-9,貧血的症狀得到緩解。林姿吟主任表示,傳統避孕器的原理是藉由釋放銅離子讓子宮長期處於發炎狀況,刺激子宮內膜增生,使受精卵不易著床,但容易讓使用者經期變長,血量及疼痛比例上升,也增加逆行性感染、骨盆腔發炎及內膜增生造成病變的風險,且根據國外統計報告,使用含銅避孕器會提高約63%細菌性陰道炎的好發比率;目前較新的避孕方式-子宮內投藥系統是一種每天釋放定量黃體素的裝置,可造成子宮內膜萎縮變薄,並且使子宮頸黏液增加,如同一個栓子一樣,不利精蟲活動,並且阻擋細菌從陰道逆行性的感染,黃體素還可促進卵子朝向子宮,以達到避孕的效果,由於子宮內膜變得穩定,使經血及經痛的比例隨之降低,提升使用者的滿意度。林主任補充,一般女性在沒有避孕的情況下,懷孕的機率高達90%,據衛生署統計,國內一年生產人數約19萬人次,而每年卻有約9萬人次因意外懷孕而選擇墮胎,林主任建議,除了有生育計劃的婦女以外,女性只要一開始有性行為後,一直到停經前,都應該要作好避孕措施,以常見的長期避孕方式來說,根據國外數據顯示,使用傳統避孕器的避孕失敗率較子宮內投藥系統高出6倍,女性在尋求避孕方式時應多向醫師諮詢,以確保自身權益。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8266

口腔癌好發於45歲以上 死亡率逐年增加

口腔癌好發於45歲以上 死亡率逐年增加

根據衛生署統計,自民國八十一年以後,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節節上升超過了鼻咽癌,已成為國人頭頸部癌症第一位,在93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為第6名。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95年度最新統計,臺灣男性口腔癌每年發生率已高居世界第3,目前臺灣口腔癌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三十五,依每年5%增長率成長,估計再五年臺灣就會成為全球第一,約達到十萬分之四十五。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牙科主任馬魁指出,口腔癌發生於口腔顏面部,常造成病患飲食、語言困難及顏面畸型,嚴重病例甚至導致家庭及社會沈重負擔。馬魁表示,口腔癌是由口腔內組織細胞惡化所形成的腫瘤。口腔癌絕大部分是由黏膜細胞惡化所形成,少部分由小唾液腺體惡化所形成的腺癌。臺灣口腔癌以頰黏膜癌和舌癌佔大多數(70-80%),其發生和嚼檳榔、抽菸、喝酒息息相關,統計90%以上的口腔癌病人有嚼檳榔習慣。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隨著檳榔消耗量越來越多,口腔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趨勢,而且好發年齡也下降為40-50歲間。有很多因素可能與口腔癌有關,其中重要的應為嚼檳榔,口腔癌患者半數以上有嚼檳榔習慣,頰黏膜癌患者更有八成以上嗜嚼檳榔。馬魁進一步說明,除檳榔外,菸酒亦與口腔癌有密切關係,如同時有嚼檳榔、吸菸及飲酒等習慣者,其口腔癌危險性更增加。其他如口腔衛生不佳,長期溫度或化學物質刺激,歪斜的牙齒或不適合的假牙,對舌頭、齒齦或咽頰造成慢性傷害,口腔粘膜上白斑,都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以後產生癌病。口腔癌好發於45歲以上,但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且以男性居多。馬魁提出下列必須小心的幾種症狀:嘴唇或口腔有慢性不癒合潰瘍。嘴唇或口腔內部有腫塊。口腔黏膜有白斑或紅班出現。口腔內任何一部份發生不明原因出血、疼痛或麻木感。喉嚨感到有異物,久不癒的咽喉疼痛。吞嚥、咀嚼時感困難或疼痛。聲音改變。耳朵疼痛。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以上症狀可因癌症或其他較不嚴重問題而產生,但儘早尋求醫師或牙醫師診斷及治療是相當重要的。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267

70歲陳先生現身說法 克服腦中風四肢無力與言語障礙

70歲陳先生現身說法 克服腦中風四肢無力與言語障礙

彰化縣埔鹽鄉陳先生67歲時中風,嘴歪流口水,手腳無力,意識卻很清楚,醫師說可能會長期癱瘓。陳先生回想,95年清晨4點左右起床上廁所的時候,突然出現四肢無力,無法行動,更害怕的是說話不清楚,拖到早上9點多,才由表弟送到彰化醫院急診就醫,經過檢查才發現自己是腦中風。當時嘴歪流口水,手腳無力,意識卻很清楚,醫師說可能會長期癱瘓,第一想到的是會拖累太太和兒子,心情就很"鬱卒"。陳先生說,在住院的時候,主治醫師給的信心,還有腦中風團體的專業人員常常到病房關心衛教,最重要的是太太每天都在醫院細心照顧,讓我很感動也很感恩,所以自己意識到更要努力配合治療,就算復健時的疼痛也會忍耐,不會讓太太發現擔心,知道要讓嘴歪改善,就要勤做臉部運動,想到之前就愛唱歌,所以唱歌是當時幫助嘴歪改善的最好方法。現在,陳先生分享健康名言「保持心情開朗,也是影響健康的重大因素;天氣變冷時,特別需要注意保暖,因為腦血管收縮,會提高腦中風的機會,請大家注意」。社工師黃小真表示,病患陳先生很配合醫院的治療,病情開始慢慢有了起色,陳先生不止中風,還有高血壓與糖尿病的慢性病,主要的飲食在營養師的建議下也改為較清淡,保持少油、少鹽、少糖的指標,當然配合復建是很重要的,除了每天到治療室復健時間,也很努力在病房自己按摩手跟腳,讓肢體不會那麼僵硬。住院治療約20天後,病情穩定,出院時已經可以用三角拐走路了。一個禮拜的六天復健,陳先生在太太陪同下每天自己開車準時報到復健,持續半年,四肢改善很多,說話很清楚。社工師黃小真說,陳先生為了可以幫助其他腦中風的病友們,更快從腦中風的挫敗中走出來,志願報名腦中風團體病房關懷志工,不定期跟社工到病房關懷剛中風的病友們,病友們看到活招牌,大大提升病友們復健的動力與信心,亦給家屬很大的支持與鼓勵,因為陳先生中風時,已經67歲,復原後根本看不出來有中風過,而且可以持續常保健康,真的不容易。黃小真指出,彰化醫院長期舉辦腦中風團體活動,安排各科醫師更結合中醫及衛教師、社工師教導,幫助許多患者及家屬吸收專業知識,還讓彼此分享經驗,中風是需要耐心及支持的,也要預防二次中風,希望這個團體能更有效的分享給有需要的患者家屬,相關洽詢:04-8298686轉1955黃社工師。

癌症骨轉移檢查不求人 花蓮慈院自製「氟18氟化鈉」

癌症骨轉移檢查不求人 花蓮慈院自製「氟18氟化鈉」

花蓮慈濟醫院自製生產「氟18氟化鈉」及造影流程4日通過衛生署GMP查核,成為臺灣首家也是唯一可以自製生產「氟18氟化鈉」進行全身骨骼掃描的醫院,取代「鎝同位素」進行全身骨骼掃瞄,特別是對癌症骨轉移檢查是很重要的新利器。花蓮慈院核子醫學部主任高志浩表示,普遍被全球醫界運用全身骨骼掃瞄的鎝同位素,由於位在加拿大,用於生產全世界半數用量的醫用同位素核子反應爐,自去年五月當機至今仍然無法修復,造成鎝同位素嚴重缺貨,大大影響全球所有醫院進行全身骨骼掃描檢查,癌症病患的整體診療也因而受到很大的衝擊。健保局也於去年底通過,同意健保給付骨骼掃描替代同位素「氟18氟化鈉」全身正子斷層攝影,以減少因為鎝同位素缺乏造成的衝擊,同時因為有健保給付,所以不會對病患造成額外的負擔。依照衛生署規定,「氟18氟化鈉」可由設有迴旋加速器的醫院進行生產,花蓮慈濟醫院便自去年八、九月起著手計畫自製生產「氟18氟化鈉」及建立造影流程,並接受衛生署GMP查核,並在4日接獲衛生署來函通知「通過查核」,這是花蓮慈院繼通過查核生產「氟18氟多巴」之後,再次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可以使用並供應「氟18氟化鈉」進行全身骨骼掃描的醫院。高志浩主任表示,所有應該接受鎝同位素骨骼掃描的病患原則上都可以接受「氟18氟化鈉」全身正子斷層攝影;只要主治醫師依照原來處置開立全身骨骼掃描檢查流程檢查單即可。這項好消息不僅花東地區的病人受惠,花蓮慈院所製「氟18氟化鈉」也可供應其他醫療院所,讓有需求的病人權益不受到全球鎝同位素嚴重缺貨影響,可安心放心的接受檢查。

健康五合一:寶寶平安 媽媽放心

健康五合一:寶寶平安 媽媽放心

台灣世界展望會與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為呼籲社會大眾關注五歲以下嬰幼兒健康,於上週末在新竹醫院共同舉辦「健康五合一:寶寶平安 媽媽放心」宣導記者會,提醒爸爸媽媽注意這項免費的「新生兒公費五合一疫苗接種」防疫措施。會中署新醫院小兒科謝德貴主任說明新型五合一疫苗的施打注意事項。他表示:嬰兒在出生後兩、三個月,來自母體的自然免疫抗體就會逐漸減少,因此容易受到細菌病毒侵害。此時必須依防疫專家所訂定的期程,到指定醫療院所施打疫苗,才能避免致命性的傳染病,讓幼小的生命受到威脅。然而在世界上許多仍普遍處於貧窮匱乏的國家,由於衛生條件不良,又缺乏醫療資源,隨時隨地一個簡單的疾病,就可能引起大規模流行,奪走嬰幼兒的生命。像是肺炎,根據統計每年在全世界造成超過150萬名五歲以下幼童死亡;而影響孩子肢體發育的小兒麻痺症,在東歐亞美尼亞等國家,至今仍有相當高的傳染率,主要是因為環境衛生條件差,孕產婦在生產過程中常因接觸被糞便污染的器具和水,讓寶寶在出生時就受到感染,造成一生的缺憾。自今年3月1日起,國內將實施「新生兒公費五合一疫苗接種」。這支新型的五合一疫苗,在原來的白喉、破傷風、百日咳三合一外,加入了沙克注射型小兒麻痺及b型嗜血桿菌疫苗,讓寶寶一出生就受到完整保護。b型嗜血桿菌感染引發的肺炎最容易侵害五歲以下嬰幼兒,在全世界貧窮落後的國家,肺炎是造成五歲以下嬰幼兒死亡的主要殺手之一,每年在全球奪走數以百萬計的幼小生命。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亦可避免口服劑型可能造成小兒麻痺併發症之發生。國內最新施打的五合一疫苗,將可讓台灣的寶寶免於肺炎和小兒麻痺的威脅。謝德貴主任也提醒家長,五歲以下的嬰幼兒,身體非常脆弱,父母應隨時注意孩子的健康狀況,從生活中加強兒童保健,給予孩子充足的營養、睡眠與活動,並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以保障視力與牙齒。而在傳染性疾病流行期間,更要盡量避免讓嬰幼兒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最重要的,孩子若生病,一定要盡快讓專業醫師診斷治療。會中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了一份「全球兒童健康問題」的簡報,展望會西區辦事處主任賴薇亞指出,台灣在世界各國中,醫療體系可算是相當先進而健全,醫療資源足夠,費用也合理。多數家庭中的小朋友,若有健康問題,都能很快找到專業醫師治療;清寒家庭則能透過政府相關部門或像展望會這樣的社福機構協助,同樣也得到良好的醫療照護。出席這場活動的社工員,同時也是孕婦及幼兒母親的徐雅惠說,她覺得生活在台灣真的很幸福,不僅醫療資源充足,人員專業素養佳,社會福利也不斷在進步。像她的第一胎在接受接種疫苗時,就要分次施打好多針劑,寶寶受罪媽媽也心疼。若想一次打齊多項疫種,就只有昂貴的自費疫苗。現在有了公費的五合一疫苗,不但寶寶少受皮肉痛苦,爸媽也減輕經濟負擔,實在是新生兒家庭的一大福音。在場的媽媽們表示,身為母親,非常能體會那種擔心無法保護自己寶貝的恐懼感。看到這麼多寶寶,只因為缺少一項簡單的補給品或藥品,就被剝奪生命或健康,實在令人非常不捨。她們希望社會大眾能更重視年幼兒童的健康,不僅是週遭的孩子,也能將這份關愛推己及人,送到世上最有需要的地方,讓每個媽媽與寶寶都能平安和放心。台灣世界展望會自今年起推動「兒童健康立刻行動」計畫,關顧五歲以下兒童的健康權益,目標是在2015年,讓全球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全世界有880萬名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絕大部份是死於可預防、可治癒的疾病,如肺炎、瘧疾、腹瀉、營養不良等。只要透過一些簡單、低成本的健康措施,就能搶救其中600萬個小生命,讓他們有機會和家人歡慶五歲生日。欲進一步了解「兒童健康立刻行動」相關內容,請上台灣世界展望會活動專屬網頁http://childhealthnow.worldvision.org.tw/,並以連署及資助行動來響應。

陽光口癌防治嘉年華 邀您3月14日來艋舺給情人一個健康之吻

陽光口癌防治嘉年華 邀您3月14日來艋舺給情人一個健康之吻

口腔癌近年來成為愈來愈棘手的健康危機,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為呼籲民眾重視口腔健康與世新大學公廣系四年級同學合作,舉辦一系列的口腔癌防治宣導活動,包括在網路與街頭舉辦的「我愛健康之吻大募集」、以及3月14日在萬華艋舺公園舉辦的「口腔癌防治嘉年華」,活動中世新同學將發揮說學逗唱的十八般武藝,模仿演出阿洪之聲脫口秀和艋舺電影檳榔特別篇;藉由學生的創意與活力,讓口腔癌防治的觀念用更活潑、更有趣的型式傳達出去。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第16屆畢製小組的同學,為陽光基金會的口腔癌防治宣導活動,創意發想了許多有趣的點子,讓活動深入人群,也展現學生的熱情和活力,從3月6日星期六起,學生利用週末在台北市東區和西區兩大商圈開始招募健康之吻,對象是熱心公益,重視口腔健康的情侶、家人或朋友,除了以實際的一吻支持宣導口腔癌防治,在填寫問卷後,還能有機會得到企業贊助的「陽光創意工場隨身壼」和魏德聖導演拍攝並親筆簽名的「陽光下的檳榔樹DVD」。活動至今已經募到近七十個健康之吻,世新大學公廣系學生林欣頻表示「大部份民眾都很熱心公益大方獻吻,但也遭遇不少拒絕的挫折,深深覺得口腔癌防治宣導必須做的更多更廣」。學生預定在3月14日白色情人節當天完成一百個健康之吻的目標。除了街頭募集外,也開放民眾上網報名,只要搜尋陽光基金會官網或facebook,詳閱活動辦法後上傳你的健康之吻照片和填寫問卷即可參加。陽光基金會的口腔癌防治嘉年華在3月14日當天下午1:30到4:30選在萬華艋舺公園,歡迎一般民眾到現場進行免費的口腔篩檢,活動中還有口腔癌病友現身說法和衛教人員進行衛教宣導,期望讓民眾建立「早期發現,正確治療」的觀念。現場以設計趣味闖關送紀念品的活動方式,鼓勵民眾踴躍參加。除了口腔健康篩檢,世新大學同學還構思以多元的表演活動,透過更有趣、更Kuso的方式傳遞口腔健康的重要。舞台活動設計有熱舞表演、模仿演出阿洪之聲脫口秀和艋舺電影檳榔特別篇,劇中小凝將飾演檳榔西施,志龍、和尚和蚊子將演出電影中沒有的嚼檳榔橋段。這一次的活動在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第16屆畢製小組余欣穎等四位同學們與陽光基金會的共同努力下,邀請到萬華健康服務中心、萬華富民里辦公處、台北仁濟院、仁濟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楊素卿中醫師、利廉股份有限公司、允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等公私立機關團體一起共襄盛舉,陽光基金會也歡迎民眾在白色情人節當天踴躍攜伴參加,一同為口腔健康把關。想了解更多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化小愛為大愛「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啟用

化小愛為大愛「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啟用

「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移植病房於3月12日在臺大醫院舉行揭幕啟用典禮,為共同提升幹細胞移植醫療服務品質及研究發展而努力。自從郭董事長胞弟郭台成因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逝於北京後,郭董事長深切體悟失去至親之痛,決定化小愛為大愛,以永齡健康基金會之名義捐贈總值約新臺幣100億元的癌症中心及質子治療中心予本校;另規劃50億元與本校進行多方位的產學合作案(包括非營利之高端設備醫療中心、幹細胞移植中心、預防醫學中心及醫學工程合作研究等)。昨日(3/12)揭牌營運的「臺灣大學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移植病房,即為150億捐贈暨合作案中第一個正式營運的項目。「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之成立宗旨為:因幹細胞治療已成趨勢,故盼望藉由研發幹細胞移植及細胞免疫治療尖端技術,以應用於血液疾病與組織器官修補與再造。提升幹細胞移植醫療服務品質,培訓專業人才。建立幹細胞治療研發平台,成為世界一流的幹細胞移植中心。目前中心團隊共計16人,由唐季祿醫師擔任中心主任,在唐醫師的領導下,中心已建立「幹細胞移植臨床資料庫」,彙整過去26年間超過1200例的幹細胞移植資料,並協調永齡健康基金會辦理新台幣參仟萬元之實物捐贈,協助臺大醫院兒童醫療大樓5樓8間幹細胞移植病房展開部分改裝及搬遷啟用,及臺大醫院東址原3D1之6間骨髓移植病房進行改裝工程及醫療儀器設備之購置,預計可於3月中旬開始服務病患。本病房啟用後,台大醫院將可提供14間幹細胞移植病房,比原先之6間病房大幅提升1.33倍之服務容量,同時將成為臺灣最多幹細胞移植服務床數及醫療設備最先進之醫院,希望可縮短病人待床時間以把握最佳治療契機。為創造人性化醫療環境,秉持人文關懷初衷,此病房將試行日間家屬陪病制度,希望提供全人、全家、幹細胞治療多科部整合性團隊照護模式,以建立高品質幹細胞移植臨床服務與照護品質。另建置幹細胞研究及處理實驗室,藉以發展幹細胞移植及白血病診斷相關之前瞻技術,提升幹細胞移植治療水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