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8歲童天天尿床 無痛雷射針灸可緩解

8歲童天天尿床 無痛雷射針灸可緩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歲的劉小妹自從戒尿布後幾乎天天尿床,爸媽累到被單來不及洗,求助西醫找不出病因,改尋求中醫協助,經診斷發現是過度沉睡造成的「夜間遺尿」,所幸透過雷射針灸與中藥治療,終於解劉小妹長期以來的困擾。原發性遺尿 控制排尿功能未成熟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兒科主任楊成湛醫師表示,遺尿症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類,原發性遺尿是因控制膀胱排尿的功能未成熟,8成的尿床屬於原發性尿床;續發性則多因膀胱病變、泌尿道感染、腎臟或輸尿管病變等。嬰幼兒的神經與泌尿系統處於發育階段,對小便的控制能力差,偶爾會有尿床狀況,但如果超過5歲仍有尿床,就需要醫師評估治療,否則不只會造成兒童心理上的壓力,產生自卑感,也造成父母很大的挫折感。遺尿分3類型 熱性體質不能補人參楊成湛主任表示,中醫認為尿液的生成排泄與肺、脾、腎、膀胱等臟腑有關,過去常遇到長輩以人參、黃耆等補性的中藥給幫孩童治尿床,但孩童若為熱性體質,反而會適得其反。臨床上中醫治遺尿通常分為「腎氣虛寒」、「脾肺氣虛」與「心經濕熱」型,需經中醫師診斷後對症下藥。楊成湛主任解釋,腎氣虛寒型是先天不足,故發育較為遲緩,體力差,臉色蒼白,手腳冰冷,小便量多而清澈,夜晚尿床的次數多量也多;中醫治療以溫腎固澀,用八味地黃丸加減治療。脾肺氣虛型是後天失調,體力欠佳,臉色蒼白、因脾氣虛故胃口不好而大便拉稀,說話有氣無力,稍一活動即汗流浹背,夜間尿床的次數亦多,中醫治療以健脾益氣,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心經濕熱型則是個性急躁而容易生氣,晚上常磨牙,易受驚嚇,唇色偏紅,尿床的次數及尿量都較少且顏色較黃;中醫治療以宜瀉心火清熱,用導赤散加減來治療。針灸氣海、關元穴 可改善尿床除了中藥治療外,針灸氣海、關元等穴位也可改善小兒尿床,怕痛的孩子還可選擇雷射針灸,雷射針灸是將低能量的雷射刺激穴道,無痛、安全,同樣也可達治療效果,國外已有使用雷射針灸治療小兒尿床相關研究,可有效減少尿床的次數。

熟男眼球轉不動 禍首竟是甲狀腺眼病

熟男眼球轉不動 禍首竟是甲狀腺眼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6歲王先生有抽菸習慣,最近覺得老花眼變嚴重,決定配戴多焦點鏡片矯正,但他發現看東西會斜斜的,且有兩個影子,到眼科檢查視力均正常,但右眼無法向上轉動,進一步檢查發現竟是甲狀腺眼病變所致,經戒菸、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以及改戴單焦點鏡片、稜鏡矯正複視後,視力已恢復正常。 甲狀腺亢進患者 抽菸眼凸會惡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部醫師顧蔚寧表示,該名患者以為自己上了年紀有老花眼,日前配了一副近萬元的多焦點近視老花眼鏡,沒想到戴了更不舒服,至眼科檢查發現雙眼矯正視力均1.0,角膜、視神經與視網膜也正常,但右眼有大約六個稜鏡角度的下斜視,使右眼無法向上轉動。 因患者右眼無病史,醫師懷疑可能是甲狀腺功能異常或眼窩腫瘤問題,於是安排接受甲狀腺功能抽血檢查與眼窩電腦斷層,檢驗結果顯示,患者有甲狀腺功能亢進與甲狀腺特殊抗體異常,且有眼外肌肥厚的情況,才使得患者右眼無法向上轉動,故確診為甲狀腺眼病變。 顧蔚寧醫師指出,典型的甲狀腺眼病變會造成大眼、凸眼、眼瞼攣縮,部分患者會有角膜病變、斜視與複視眼、外肌肥厚造成眼球轉動困難等,嚴重者甚至會壓迫視神經,有失明的可能。除了將患者轉介新陳代謝科進行甲狀腺功能亢進治療外,也建議患者不要配戴多焦點眼鏡,改用單焦點鏡片加上稜鏡矯正複視的症狀,同時要求患者戒菸,因抽菸會使甲狀腺眼病變更嚴重。 眼窩減壓及眼皮調整手術 可改善外觀嚴重甲狀腺眼病變的患者,可經由眼外肌調整手術矯正,若眼睛變大、變凸,可做導航內視鏡眼窩減壓手術及眼皮調整手術改善外觀,而最嚴重的甲狀腺眼病變造成的視神經壓迫,需緊急做內視鏡眼窩減壓手術治療,以搶救視力。 顧蔚寧醫師提醒,大多數甲狀腺眼病變的患者,只要定期至眼科門診追蹤,並配合新陳代謝科醫師服藥,不抽菸、使用人工淚液保養,就能大幅降低失明風險。

防疫需求爆量 醫師線上諮詢成主流

防疫需求爆量 醫師線上諮詢成主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漢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至今已三個月,儘管台灣的防疫工作相較於其他國家已提前部署,但2月底仍發生第一例院內感染,這也表示到醫院就診,已面臨可能感染的風險。面對疫情並無趨緩跡象,以國際病友及台商為主的高醫附醫-高杏門診,2月推出視訊問診,讓居家檢疫的慢性患者能透過家人到院領藥,另外像是花蓮慈濟醫院也提供居家檢疫或隔離民眾視訊看診等服務。從歐美日看醫療發展趨勢事實上,遠距醫療離我們並不遠,根據經濟部社會創新平台資料指出,以歐美來說,除了視訊看診外,已能整合健康管理硬體設施與服務,即時回傳患者生理數據,讓醫師精準診斷。美國一位急診醫師透過遠距設備,更能同時照護125位住院病患,遠距醫療糾紛發生率更低於實際看診。再看日本,每五位就有一人是高齡者,居家醫療已是照護趨勢,靜岡縣運用科技整合醫療與長照,讓醫院、照護機構、藥局等單位共同掌握患者的生理數據資料與服務,成功讓患者在宅照護。醫療與網路的整合運用已是大勢所趨,通訊大廠LINE去年也與日本M3公司合作,成立「LINE醫療保健股份公司」,期望在醫療與網路的運用上達到加乘效益。醫療+網路運用 大勢所趨反觀台灣,為了照顧偏鄉居家照護及旅外國人的緊急處置,也已部分落實遠距醫療的運用。台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慢性病人口多,大醫院常人滿為患,若能透過遠距醫療,不但能免去舟車勞頓,也讓醫療資源更有效分配與運用。因應此需求,國內許多資通訊大廠紛紛投入醫療+網路的整合運用,國內第一家健康醫療資源共享平台-眾匯智能健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醫聯網」,因應這樣的需求而生。線上醫師諮詢需求迫切這個線上有一千位專科醫師的諮詢平台,24小時提供各科Q&A,可說是全台最有溫度的線上醫師諮詢管道。原意是想要讓健檢後的民眾在線上詢問報告異常問題,讓醫師提供衛教與指導,武漢肺炎爆發之後,正好成為防疫問題的最佳諮詢管道。「從症狀上如何判斷是流感、感冒還是武漢肺炎?」「早上起床咳嗽有痰狀況明顯是否要就醫檢查?」「哪類消毒產品能預防病毒?」各種對於疫情的疑問,以及自我健康管理的建議,都能夠透過平台由專科醫師一對一線上親自解答問題,除了減少疾病感染風險,更不浪費醫療資源,真有疾病疑慮,也能有第二專業意見的介入。了解更多線上醫師諮詢請搜尋:醫聯網-醫師諮詢平台https://medi.pse.is/Q3SMG

海洋性貧血不敢吃肉補血 免疫亮紅燈

海洋性貧血不敢吃肉補血 免疫亮紅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血紅素一路狂掉,小心拉低免疫力!一名曾被診斷為輕度海洋性貧血的36歲女性,最近幾個月來,不但常感到頭暈虛弱,連感冒的頻率也有增加,外人看來皮膚、手指、眼結膜都有蒼白的現象,幾次檢查血紅素濃度持續在下降,她卻自認為是海洋性貧血所造成不以為意,最後才發現其實還合併有缺鐵性貧血。合併缺鐵性貧血 血紅素狂掉女子之前血液檢查血紅素濃度在11.8至12.5 g/dl之間(正常值為12至16 g/dl),5個月前健檢發現血紅素濃度降至11.3 g/dl,自認為是海洋性貧血所造成而不以為意,近期追蹤時又降至9.8 g/dl,這才覺得不太對勁。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這名女子聽說海洋性貧血患者體內鐵質易聚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想到有人說肉類補鐵,因此很少吃肉類,想減少鐵的攝取,沒想到卻忽略輕度海洋性貧血可能合併缺鐵性貧血的可能性。檢驗發現,女子身體鐵質指標鐵蛋白(ferritin)只有3.6 ng/ml(正常值10至200ng/ml),有缺鐵性貧血,糞便潛血檢查陰性並無腸胃道或其他器官慢性出血的問題。經給予鐵劑服用,血紅素濃度與身體症狀逐漸改善。長期貧血 也會影響學習能力何一成醫師指出,貧血會引起頭昏、虛弱、皮膚蒼白等症狀,長期可能對心臟功能、免疫力、學習能力等造成影響;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增加各種病毒侵襲的機會。貧血形態多樣,其中缺鐵性貧血是因缺鐵所引起,海洋性貧血以前稱為地中海貧血,台灣帶因者約佔人口5到6%。醫學研究指出,海洋性貧血為遺傳性貧血,重症者需接受定期輸血等治療;輕度者血紅素正常或輕微下降不需特殊治療,要均衡飲食勿攝取過多鐵質,並注意優生保健。鐵攝取過多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何一成醫師提醒,輕度海洋性貧血患者可能合併缺鐵性貧血,近年門診看到許多同時合併有兩種貧血者,缺鐵性貧血未及早治療,血紅素會持續下降。他提醒,貧血種類很多,治療方式不同,海洋性貧血的血紅素偏低是持續維持偏低的數值,不會一直往下降,如果出現持續下降時,應留意可能合併其他類別貧血,應就醫治療,不可隨意自行服用鐵劑,體內鐵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對肝臟、心臟、胰臟等造成傷害,不可不慎。

老花眼看近物突變清楚 恐白內障惡化

老花眼看近物突變清楚 恐白內障惡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白內障主要以中老年的患者居多,有些患者本身就有老花問題,卻發現看近閱報讀字竟然變清楚,以為找回視力「第二春」?亞洲附醫眼科主治醫師黃毓璇解釋,其實並不是因為老花減輕,而是因為白內障越來越厲害,造成近視加深,但隨著白內障情況變嚴重,視力還是會繼續下降。引起白內障原因有老化、外傷及併發症黃毓璇醫師指出,白內障是眼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眼球中的水晶體變混濁,光線無法完全透過造成視覺模糊所致。至於引起白內障的原因很多,根據不同的病因可分成不同類型。1.老年性白內障:晶狀體會隨著年齡老化,這就是白內障形成的主因。由於長期紫外線的傷害及組織的老化,導致水晶體變硬而混濁所致。2.外傷性白內障:眼睛受傷也可造成白內障,舉凡撞擊、穿刺傷等,皆可能傷及水晶體。3.併發性白內障:因眼病或疾病引起的水晶體混濁稱為併發性白內障,如青光眼、糖尿病等都可併發白內障。老花眼度數減低 可能是老年核性白內障到底白內障會有甚麼徵狀呢?黃毓璇醫師說明,初期白內障沒有什麼徵兆,必須透過眼科儀器裂隙燈檢查才能確診。但當情況變嚴重,可能會產生視力減退、看東西變霧,好像隔著一層紗在眼前。其他症狀包括,畏光、色彩失去鮮明度,和經常需要更換眼鏡等症狀。有時候由於水晶體的屈光度增加,反而使老花眼度數減低,有些人還以為得到視力的「第二春」,但接著而來就是視力降低。事實上,這只是老年核性白內障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暫時現象;隨著水晶體的混濁增加,視力還是會繼續下降。當視力再也無法以更換眼鏡度數改善時,就到了必須積極治療的時候。術後照護不可輕忽 避免潑水、揉眼受感染治療白內障可以兩眼一起開嗎?很多病人都會這樣問。黃毓璇醫師強調,其實手術都會有風險,最怕受到感染問題,除非像是失智症必須全身麻醉的狀況,為了減少麻醉次數,才可能跟患者討論,是否需要同時進行雙眼手術,目前一般門診手術都是局部麻醉,因此,會建議先開視力較差的眼睛,間隔二到三星期後,再手術另一隻眼。白內障術後的照護也不可輕忽,留意2至3周內減少揉眼睛,患者睡覺時最好戴眼罩,且要避免碰撞,以防傷口破裂。一旦傷口裂開,可能造成細菌感染,讓視力嚴重受損,此外,在術後兩周內,也要避免潑水洗臉,以防止水進入眼睛,增加感染風險,同時也要按照醫囑點藥水以及定期回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茭白筍上黑點是啥?網傳有特殊療效?

茭白筍上黑點是啥?網傳有特殊療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茭白筍切開時,裡面會有些小黑點。這些黑點其實是「菰黑穗菌」。茭白筍受到菰黑穗菌的寄生與刺激,莖部才會肥大,形成幼嫰的筍莖,即是可食用的茭白筍。有關「茭白筍上的黑點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科學論述依據,對於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茭白筍本身不具有醫療效能。食藥署提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並維持理想體重,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

1分鐘檢測 你的腸道是否健康?

1分鐘檢測 你的腸道是否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提到身體最繁忙的器官,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大腦,還有一個器官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腦,那就是腸道。腸道掌管全身的營養吸收,因表面積最大,接觸最多外來細菌,使得淋巴組織也最為發達,有著人體70%至80%的免疫細胞,是人體免疫的最強關卡。腸癌、高血壓與腸道健康相關腸道雖在身體內部,對外在環境卻處於開放的狀況,任何好的、壞的都隨食物由口腔進入。腸道內部可說是身體最多細菌的地方,這些細菌訓練腸道免疫系統,當身體免疫有活力,所有病痛也會跟著遠離。現代人飲食不正常、生活步調匆忙,在這樣的狀況下,導致進食、排便時間不正常,攝取膳食纖維又不足,種種原因讓腸道越來越不健康,醫師提醒,許多疾病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如腸癌、高血壓、糖尿病等,因此有慢性便祕、腸道環境惡劣的族群,應盡早保養腸道,來做個1分鐘檢測,了解自己的腸道健不健康吧!符合0項腸道很健康,你的腸道環境佳、腸蠕動也十分理想,請維持現在的生活型態,繼續保持下去。符合1~4項腸道狀況普通,勉強算健康,但建議稍微改變飲食或生活型態,才能讓腸道更健康。符合5項以上腸道不健康,腸道環境很差,壞菌數很多,腸蠕動狀況非常不好,需要馬上改善生活型態。

3種防疫消毒液 怎麼用不傷身?

3種防疫消毒液 怎麼用不傷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因資訊傳播快速透明,民眾大都能在短時間內建立防疫觀念,但網路也充斥許多似是而非觀念,比如為避免接觸傳染,消毒液的使用就很重要,以下就以最常見的酒精、漂白水及次氯酸水,從消毒能力、適用時機及人體影響三方面分析如何正確使用。 酒精適合消毒手部 沾到血液效果打折安南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泓毓指出,酒精可以溶解酯類,而新型冠狀病毒的外套膜含有酯類,因此75%酒精效果最好,可以使病毒失去活性,而漂白水及次氯酸水都有次氯酸的成分,次氯酸的氧化能力可以破壞蛋白質結構,所以也可抑制病毒活性。 至於消毒液適用時機,陳泓毓醫師說,酒精方便分裝攜帶且揮發快速,可做為無法濕洗手時的替代方式,然而在明顯有髒污或沾到血液、體液時,酒精消毒功能會減弱,因此仍需在酒精乾洗手後儘速使用濕洗手執行手部衛生為宜。 漂白水只能用於環境消毒漂白水可用於環境消毒,一般而言,使用500ppm(稀釋100倍)的漂白水就有消毒作用,但若環境表面大於10ml以上之血液或有機物質時,則需以5000ppm高濃度(稀釋10倍)漂白水消毒,再以清潔劑和清水移除髒污。 次氯酸水可用在環境、食物消毒,用於環境消毒建議使用100~300ppm濃度,食物消毒需要在消毒後洗淨(食材殘留不得超過 1ppm)。漂白水跟次氯酸水皆有保存問題,漂白水建議泡製後24小時內用完;次氯酸水不耐日光、高溫及空氣接觸,要保存在不透光陰涼環境。 次氯酸水避免使用在人體有關消毒液對人體影響,陳泓毓醫師表示,酒精可以接觸皮膚又揮發快速,但會使皮膚乾燥,所以皮膚較敏感的人應酌量使用。漂白水會刺激皮膚、眼睛和口鼻,甚至接觸太久還會灼傷,因此使用時要戴塑膠手套並採擦拭的方式,不要用噴霧以免刺激呼吸道。次氯酸水刺激性較漂白水低,但對皮膚及黏膜仍有刺激性,所以針對近來部分業者宣稱次氯酸水可用於皮膚,食藥署已公告市面上的次氯酸水主要是用在環境清潔,應該避免使用在人體。

乾癬關節炎不求醫 當心關節攣縮

乾癬關節炎不求醫 當心關節攣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聽到乾癬,直覺聯想到皮膚疾病,事實上,乾癬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病徵除了皮膚外,隨著體內持續發炎,其他器官也可能受影響。馬偕醫院皮膚科醫師林揚志指出,乾癬常見的共病除了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外,還包括乾癬性關節炎、虹彩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等病症。研究發現,約三成乾癬患者可能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另有少數會誘發虹彩炎症狀,甚至導致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一般判斷是否有乾癬性關節炎的徵兆可從指甲上來評估,若乾癬患者指甲出現一些小坑洞的點狀凹陷,即有高風險合併乾癬性關節炎。指甲變化是徵兆林揚志醫師表示,乾癬是因體內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皮膚,導致皮膚出現紅色斑塊、脫屑,這些免疫細胞也可能攻擊關節、眼睛、腸道等器官,因而出現各種共病。乾癬性關節炎早期症狀如指甲凹陷、早上起床時下背痛、下床或走路腳跟有壓痛感、手指關節僵硬等,甚至指尖與指節的關節會腫痛,部分患者手指看起來像香腸一樣腫腫的;部分患者肌腱附著骨頭的地方也會開始疼痛。有些患者是皮膚乾癬一段時間後才出現關節炎症狀;也有些人是先有關節炎才出現皮膚乾癬,兩者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若先出現皮膚乾癬才有關節炎,診斷上會較容易,因醫師可聯想到乾癬性關節炎。反之,若一開始先出現關節炎,皮膚尚無乾癬表現,醫師就需考慮各種關節炎的可能性,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且因乾癬性關節炎屬自體免疫疾病,無法根治,需長期控制才能讓病情穩定,避免關節變形。及早治療 避免關節破壞變形林揚志醫師解釋,目前皮膚乾癬的治療方式多元,包括照光治療、外用藥,或口服藥、注射針劑等。乾癬性關節炎的第一線藥物為鎮痛消炎藥;第二線則是免疫調節劑,若皆無明顯成效,會建議患者選擇生物製劑。生物製劑除可改善皮膚乾癬症狀,避免關節變形,亦可同步預防關節、腸道相關共病。免疫調節劑與生物製劑最大的差別,在於免疫調節劑可控制疼痛,但無法完全控制關節破壞,患者會感到症狀逐漸緩和,但其實關節的破壞仍在持續;生物製劑則是施打後可有效能阻止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機會,治療乾癬同時保護關節。罹患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若未及早治療,恐造成關節不可逆的永久性破壞,手指甚至連握東西都沒有辦法。林揚志醫師回憶,曾有位職業駕駛的患者,因罹患乾癬性關節炎未積極治療,最終手部關節變形,連握住方向盤都很困難。建議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切勿輕忽症狀,應及早治療,降低日後失能的機會。屆時關節出現不可逆傷害,即使選用生物製劑,也無法讓受破壞的關節回復成原來的模樣。生物製劑因費用昂貴,健保採有條件給付,乾癬性關節炎須經醫師評估病況後申請使用,若患者使用後症狀有改善百分之五十以上,仍可以繼續使用,不會因症狀改善就被停止使用。若僅皮膚乾癬,使用兩年後改善狀況良好,則無法繼續使用健保給付。 冬季任意進補 當心愈補愈糟糕林揚志醫師提醒,國人愛進補,每每時序入冬,麻油雞及薑母鴨各類補品皆上桌,但上述補品皆含酒類,恐刺激免疫力,使病徵加劇,其他包含人蔘、靈芝、冬蟲夏草等藥膳,皆不適合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食用,不過偶爾補充綜合維他命及雞湯則不在此限。最後,林揚志醫師鼓勵乾癬病友,乾癬雖無法治癒,但是透過遵循醫囑用藥、定期回診追蹤,搭配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並避免菸酒,仍可將病症控制得宜,維持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人生課題:其實我們每天都正在死亡

人生課題:其實我們每天都正在死亡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其實每天好好面對生活,就是為「善終」做準備。不滿意自己目前生活的人,更不願意面對未來的死亡,在心裡迴盪著許多不甘與懊悔。所以我們才說:死亡能逼出生命的光彩,因為歲月有時盡!死亡是一種連結的斷裂,而我們透過連結尋找愛的存在。作者把討論帶到想念,也就自然而然。想念很美,情緒到最濃的時候,也會不知不覺就流了淚。這淚水裡面,有傷悲、有依戀,有過去燦亮的微笑。那微笑很甜,但現在失落了,所以夾帶著苦味。於是我們哀悼。哀悼是不同情緒的組合,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有時候,哀悼可以延續好多年。不用強求一次跟孩子討論死亡,就能如同哲學家媽媽這般理情兼具。基本上,只要回應孩子目前想知道的,他現在能懂的程度即可。其實在跟孩子討論死亡之前,反而大人自己要先經過一定程度的內在整理。急切地要安撫孩子的情緒,恐怕是正在忽視自己那不知如何開口的傷心。把自己整理到一定程度,能初步坦然面對自己的傷悲,並且允許自己軟弱,開始看到這裡面的愛與價值,便能跟孩子展開對話。大人以何種情緒面對,能不能連結到內在深刻的力量,常常是孩子應對死亡的重要參考。前面提過,一旦死亡成為關係中的關注焦點,與負面情緒共處就難以避免。我們可以自我提醒,也可以提醒孩子:即便我們會因此難過,或者有罪惡感,但並不代表就是我們的錯!很多非理性的情緒與想法,像是有倖存者的罪惡感,或者被逝者拋棄、背叛,那都是常見的自然反應。嚴重一點的,有厭世感、空虛感,因此愈來愈不容易維持生活功能,甚至逐漸衍生為身心疾病,這也都有可能性。當至親好友過世所引發的連鎖效應,讓我們難以招架,記得向專業人員求助。如果是在安寧病房,通常可以跟工作同仁討論是否有「悲傷輔導」的必要,大人、小孩都可以一起考慮。或者到身心科、兒心科就診,以及至坊間機構,只要打上關鍵字,便有相關資訊在網路上可以蒐集。有時候孩子小,不知道怎麼表達情緒,透過繪本、簡單的藝術勞作,讓孩子心理的茫然能被梳理。這些出版品不難找到,我個人推薦過好幾本。有些兒童劇,或者優質影片,也都牽涉到失落經驗。不只是孩子,連大人都可以感覺被同理。請千萬給自己與孩子時間,這是一個反反覆覆的歷程,像海浪來來回回地拍打著岸邊。我們可能暫時以為已經走出來了,卻在多年後,想到這些傷慟,還可能會不自覺地流淚。在特殊的日子,像是忌日、周年,或者父親節、母親節,容易觸景生情。透過儀式,讓孩子跟亡者說說話,或者畫出祝福的卡片,寫下隻字片語,可以幫助孩子跟逝者連結。請尊重孩子表達悲傷的方式,像是悲傷不一定要在公眾流淚。曾經有一位媽媽,很擔心自己的孩子,沒有因為感情親密的外婆過世而有任何表示,就對孩子發脾氣,說孩子這樣不正常。即便對媽媽來說,外婆把孩子帶大,媽媽在認知上「設定」孩子「應該」要難過,但孩子有他理解死亡的方式,在表現情緒的步調上也不一定要跟媽媽相同。就這個例子來說,我們也能體會,有些大人真的沒有能力跟孩子好好討論死亡這個議題,勉強討論只會造成孩子的壓力。那就主動找其他人幫忙,或者藉助宗教信仰的力量,畢竟很多生死議題的論述,在宗教裡會比較完整。有些孩子難以對大人表達,但可以跟自己的布偶,或者家裡的寵物談心。請允許人類能有哀傷,特別是孩子。強要一個人「振作起來」,其實只是壓抑,甚至是打壓。我們可以有哀傷,但我們也可以跟哀傷保持距離,像是遠遠地看著它。我們不等於情緒,情緒會來也會走,我們不迎不拒,它便能流動。在最痛苦的時候,記得深呼吸,放鬆肌肉,可以伸展身體,並且觀照自己內在的變化。我們衷心感恩逝者曾經帶給我們的美好,我們延續著這段美好,跟孩子一起攜手走下去。痛苦裡面有愛,請別忘了在痛苦時,珍愛自己! (本文摘自/讓孩子學會道別:「哀悼」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接受死亡」?一起思考生而為人的必修課題/麥田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