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繼母努力想修補關係 卻覺得難如登天

繼母努力想修補關係 卻覺得難如登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從某方面來講,所有不快樂的繼母都是一樣的。我們的性別似乎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女性想與人連結,想當「工匠」,修補好功能失調的繼親家庭荒廢的房子,我們想「修補關係」,把「前孩子」帶回家照顧。我們想當好人,感化不聽話的叛逆繼子女,讓他們浪子回頭,雙方成為一輩子最要好的朋友。對女性來說,我們不只很想這麼做,這種要對抗現實的事,甚至令我們感到不做不行。到底為什麼要接下這種難如登天、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即使理智勸我們不要?因為我們就是一定得做。專家告訴我們,女性的自我價值,以及她最根本的身分認同,與她的人際關係成不成功密切相關,甚至分割不了。社會學家與家庭專家維吉尼亞.施瓦茲博士(Virginia Rutter)的結論是,「大量的研究顯示,女性的自尊與人際關係是否融洽息息相關,繼親家庭也是一樣的情況。」簡單來說,我們女性需要喜歡別人,也需要被別人喜歡,缺一不可,否則我們會感到自己沒做好,是一個失敗者。女性被教養成認為必須替每一個人負責我們認為需要解決繼親家庭碰上的問題,把問題當成自己的責任。這種看法根深蒂固(數十年來,父母與社會都是那樣告訴我們),幾乎不可能抗拒。伊麗莎白.卡特(Elizabeth Carter)是美國威徹斯特郡家庭治療學會(Family Institute of Westchester)的創辦人與榮譽主任,以及《無形的網:家庭關係中的性別模式》(The Invisible Web: Gender Patterns in Family Relationships)的共同作者。她指出,「女性被教養成認為必須替每一個人負責。繼母要是看見孩子不開心,或是丈夫無能……她就會過去幫忙。女性會想辦法解決問題──不論那究竟該不該由她們想辦法。」我們知道繼親家庭有大量問題,有著人際關係的障礙與煩心事;我們有大量的理由懷疑自己、責怪自己,覺得自己沒做好。事實上,貝勒大學的貝雷博士發現,在再婚家庭裡,繼母是所有家庭成員中最會批評與責怪自己的人。在這一點上,我們和男性有著天壤之別。研究顯示,繼父參與繼子女事務的程度低非常多──內心也沒那麼多的衝突、壓力、罪惡感。此外,我們的先生不論本身是不是繼父,對我們認為必須把每個人團結在一起的想法,以及我們心底深處深深的挫敗感,皆感到相當困惑不解。女性與男性看待繼親家庭問題的性別差異,有可能讓夫妻之間無法同心,增加妻子的疏離感與挫敗感。我們全都能明白繼母布蘭達的感受。布蘭達有兩個小小孩,還有一個青春期繼子,她告訴我,「有時我會恨自己不能做得更好,無法讓我們成為一個家,永遠在和先生吵他兒子的事。」女性有時會對無法建立連結、無法解決問題,感到耿耿於懷或許那解釋了為什麼在我的訪談過程中,好幾位有繼子女的女性,告訴我相同的故事,或是某種版本類似的故事,以相似到出奇的方式,談彼此共同的憂慮。我們努力溝通,但無法溝通,誤會與誤解產生,我們一再感受到挫敗與怨念──必須面對男方的孩子時,他們有時會引發我們心中醜陋的情緒,那些我們覺得自己不該有的禁忌情緒。那種感覺就像某位繼母告訴我的話,「救命啊!我困在電影裡!」首先,接受現實,承認不管我們的繼子女幾歲,試圖排擠繼母是繼子女的慣例。他們會在有意無意間做出一些事,讓我們感到被無視、孤立、沒人感激。繼子女會在暗地裡發送訊號,或是有時一點都不偷偷摸摸,明擺著就是希望我們消失,把我們從照片裡修掉,或是在電話答錄機上留言時當我們不存在。我聽過一則故事,有一位女性的繼女結婚時,沒邀繼母參加婚禮,即便她已經和這名年輕女性的父親結婚近二十年了。繼女的理由是「媽媽會心情不好」。她先生很有擔當,出面告訴女兒,他們兩個人會一起出席,要不然他也不去了。然而,這位繼母一直沒能真正釋懷,情有可原地好長一陣子不再努力和繼女來往。發生那件事之後,我明白不論我多努力,不管我對繼子多好,他仍不會敞開雙手擁抱我,不會把我當家人。我不怪他。真的,我跟他確實沒有血緣關係。反正不管怎麼樣,在那之後我想明白了,我應該把心力用在婚姻和自己的身上。他的事,我不想管了。(本文摘自/變身後媽:打破壞皇后詛咒,改寫伴侶關係與母親形象的新劇本/時報出版)

智齒該不該拔?牙醫籲兩關鍵是重點

智齒該不該拔?牙醫籲兩關鍵是重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智齒也就是所謂的第三大臼齒,隨著人類演化過程,第三大臼齒可磨碎食物的功能,幾乎可以被第二大臼齒取代。至於為什麼會被稱為智齒呢?由於大部分發智齒的年齡大約是在16歲以後,這個時候我們的身心靈已達到一定的成熟階段,因此被也認為是智慧來了的象徵!不過沒長出來也不代表智慧未開,也有很多人是到了40-50歲才長智齒,甚至有些人是一輩子都沒有長智齒,這些都是屬於正常的現象!長智齒一定要拔嗎?艾康牙醫診所陳昭明醫師表示,基本上,牙醫師會先透過X光確認智齒的生長情況並評估需不需要拔除,通常有兩種情況需要拔除智齒:(1)阻生智齒智齒受其他牙齒或空間影響而未能正常萌發,而阻生智齒又有不同的生長方式,常見的包含垂直、水平、傾斜等,阻生智齒除了容易造成發炎、影響原有的齒列排序,也容易產生間隙使食物殘渣不易清除,不僅是智齒本身容易蛀牙,連帶鄰近牙齒也會有蛀牙的風險!(2)清潔受阻長正的牙齒,也有可能因為過於擁擠而不易清潔,導致周圍的牙齒容易蛀牙而有牙齦腫痛、口臭的問題發生。陳昭明醫師建議,應和醫師評估並充分討論後,若決定要拔除智齒,也別忘了特別注意手術後的清潔與傷口照護!(文章授權提供/艾康牙醫診所) 

長期便秘 禍首竟是腫瘤阻塞腸道

長期便秘 禍首竟是腫瘤阻塞腸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90歲高齡老翁長期便秘,家人以為是上年紀腸道退化,多年來依賴軟便劑幫老翁「打通關」,檢查發現,禍首是4公分腫瘤阻塞腸道!醫師為老翁切除病灶後,老翁再也不必每天為「解放」所苦。長期依賴軟便劑 身體會累積毒素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方佳偉表示,網路流傳「便秘十年必得腸癌」雖不是百分百準確,但不可諱言,腸癌病患者的確有極高比例曾飽受便秘之苦。考量老翁年邁,採機器手臂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大腸癌病灶,僅在腹部打3個各約1公分的小傷口,術後恢復良好。方佳偉醫師提醒,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機器手臂手術,必須由醫師評估。「正常人體,有進就一定要有出。」方佳偉醫師指出,便秘問題如果是短期使用軟便藥解決還好,若是長期便秘卻只依賴藥物,結果就是不斷累積身體內的毒素,經年累月刺激,久而久之惡性循環,腸道就容易病變。建立健康生活飲食 養成運動習慣方佳偉醫師表示,老翁因腫瘤塞住腸道造成便秘,反過來講,也可能是因長期便秘未改善,引發腸道發生腫瘤,國內長期依賴軟便藥的族群比例不低,建議最好就醫檢查,排除腫瘤造成腸道的阻塞,並建立健康生活飲食與運動等方式找回規律的排便習慣。

誤喝75%酒精 喝大量開水速送醫

誤喝75%酒精 喝大量開水速送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防疫期間清潔專用75%酒精今開賣,醫師提醒,對酒精敏感人建議戴手套、如果不慎誤觸眼睛,一定要用水大量沖洗、如果小孩不慎誤食,吐掉酒精外還要喝大量開水,立即就醫,避免酒精中毒。 誤觸眼睛 以生理食鹽水沖洗豐原醫院皮膚科主任吳育欣表示,酒精本身就有刺激性,對於酒精比較敏感的民眾,建議戴手套使用酒精清潔物品,減少皮膚紅腫、脫皮等刺激,如果是手部清潔,仍以肥皂洗手為最佳。 豐原醫院眼科主任呂姿瑢表示,酒精屬化學用品,眼睛一旦誤觸一定要以大量的清水沖水,如果手邊有隱形眼鏡使用的生理食鹽水最好,如果沒有生理食鹽水則用家中煮開過的冷水大量沖洗,立即移除在眼睛內的化學異物,沖洗過程中,千萬不要去揉眼睛,揉了恐造成眼睛其他傷害。 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育佐表示,75%的清潔用酒精屬超高濃度酒精,比一般可食用的38%高粱酒、58%酒精濃度高出很多,如果小朋友不慎誤食,將酒精吐掉後,一定要喝大量的開水稀釋,立即送醫,因喝過量酒精恐造成酒精中毒。酒精、清潔劑放孩童拿不到之處防疫期間,做好個人衛生及居家清潔外,清潔用的酒精、清潔劑等用品都要擺放適當位置,使用前先看清楚使用方式及警語,避免大人、小孩誤食、誤觸,才能減少不必要傷害。

牙周病不治療 恐患慢性疾病

牙周病不治療 恐患慢性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小姐長期牙齦腫痛,原以為是因工作壓力造成不適,遲遲未理會;但最近疼痛感益發強烈,她隱忍不住才至牙科求診,原以為洗牙就可解決問題,殊不知嚴重牙周病已經纏身!刷牙出血、咀嚼無力 牙周病徵兆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周病科許璧娟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完全缺牙比例近2成,除了影響咀嚼功能,造成消化不良、營養攝取不足之外,也可能破壞外觀與降低語言功能,甚至造成心理壓力影響健康。國內外眾多研究也證實,牙周病與許多慢性疾病都有極大的關連性,例如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及失智症等。此外,台灣成年人罹患牙周病的比率超過半數,牙周病在初期難以自我查覺,部分人30歲左右就會逐漸出現牙周病徵兆,例如刷牙時容易出血、咀嚼無力、齒齦不時隱約腫痛等,而40、50歲通常是疾病好發或症狀外顯的高峰期。許璧娟醫師指出,臨床上,常見民眾因長期疏忽或生活忙碌,無暇就醫或定期檢查,等到忍無可忍才求診時,已有多顆預後不佳或無望的患齒,錯過黃金治療期,必須接受手術或複雜性治療來保全,甚至不得不拔除以遏制持續感染與後續口腔重建的情況發生,結果花費更多的時間與金錢,治療過程也更加辛苦。擁有健全銀髮生活 從口腔照護開始在牙醫師全國聯合會呼籲下,政府於2011年推出牙周統合照護計畫,推廣口腔衛生教育,希望藉由牙周病基礎治療,保健國民的齒齦;幾年下來,成效逐漸顯著與普及,估計因及時診療而免除拔牙命運的患齒達數十萬顆,嘉惠上百萬人次的民眾。因此,期待擁有健全的銀髮生活,就不能忽視口腔照護,許璧娟醫師提醒,牙齒有不適要立即就醫,並定期至牙科檢查,替自己鞏固牙周健康做個樂活人。

醫師7絕招 患者停用類固醇治療

醫師7絕招 患者停用類固醇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漢肺炎造成人心惶惶,在公共場合不小心咳嗽,就會引來側目,不過這可能只是因為氣喘過敏所致。氣喘藥物常含有類固醇,坊間常有人以訛傳訛呼籲氣喘患者不要使用,但醫師警告,不妥善控制氣喘,時間一久可能演變成慢性肺病。氣喘是呼吸道過敏疾病,對塵蟎、灰塵、香菸、蟑螂、動植物等物質過敏,病人常常從小就發病,而氣喘的小朋友時常會合併其他過敏疾病,例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也就是俗稱的過敏兒,當合併越多過敏疾病,患者本身的氣喘會更難以控制。研究發現,氣喘患者越來越多,可能與環境污染和飲食西化有關,而台灣的空氣污染也使得氣喘更容易發作。自行停藥 造成氣喘反覆發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許多氣喘患者的表現是咳嗽,也因此造成大家不重視氣喘的控制治療,過去的亞洲研究也發現,台灣的氣喘患者是亞太各國中最不規律使用藥物。許多患者對於吸入型類固醇存偏見,很容易在症狀改善後就自行停藥,或只在不舒服或有症狀時才用藥,這樣反而會使得氣喘反覆發作,蘇一峰醫師分享七個絕招,教患者如何停止類固醇治療。 1.找對的醫師,配合治療 氣喘患者最忌諱斷斷續續的治療,而台灣許多患者常常不願意規律使用藥物,自動停用藥物,造成反覆咳嗽與呼吸道症狀的惡化,久了之後就會造成呼吸道不可逆的破壞,演變成慢性肺病。 2.使用類固醇,才能停止類固醇 「使用吸入類固醇才能減少口服類固醇」,這段話聽起來很奇妙,卻是氣喘治療的精髓所在,氣喘使用的吸入型類固醇藥物主要作用在肺部,劑量更只有口服類固醇的百分之一,因此對全身的副作用很小,而許多研究都指出,規律使用吸入類固醇能減少口服類固醇的使用機會。 3.嚴重氣喘,許多不含類固醇新藥可輔助治療 近年來因藥物研發快速,已有非類固醇的藥物可當治療的輔助,其中包含有許多長效的支氣管擴張劑,另外還有氣喘的標靶治療藥「生物製劑」可供使用。 4.了解誘發氣喘原因 氣喘患者必須從每次的急性發作中,注意自己對那些物質過敏,一般來說常見的過敏原有:塵螨、花粉、黴菌、蟑螂、寵物毛髮與灰塵;室內的二手菸與三手菸,以及蚊香、燒香、油漆、香水、殺蟲劑等化學物的吸入;而室外的空氣污染也常是促使氣喘發作的原因。 5.治療引發氣喘發作的共病症 許多共病症已經被發現會增加氣喘發作,如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心臟病、胃食道逆流和肥胖等,這些共病症常會加重且誘發氣喘的發作,如果只治療氣喘不處理共病症,只會讓氣喘藥物越用越重,反而加重類固醇的劑量。 6.確認吸入藥物使用是否正確 臨床上發現許多氣喘患者,雖然有使用吸入藥物來控制氣喘,但使用方式的不正確,使得大部分吸入的藥物都留在口腔,無法達到藥物治療的目標肺部。 7.氣喘診斷的正確性 臨床上曾有好幾個氣喘案例,被當做氣喘治療半年,後來才發現原來是氣管裡長了肺癌,也常遇到氣喘的患者對藥物使用無效,後來經過詳細檢查發現,原來是心臟衰竭而不是氣喘。蘇一峰醫師建議,氣喘患者平時應聽從醫師指示規律用藥,氣喘穩定時也必須經醫師許可才能停藥,切勿自行停藥。家中準備緊急藥物,如有不舒服症狀,請馬上使用氣喘救急藥物並就醫,才能避免氣喘發作造成生命危險。

卵巢癌末期8成會復發 標靶藥助延緩

卵巢癌末期8成會復發 標靶藥助延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卵巢癌多處轉移的患者,經過台中榮總婦科主任呂建興醫師10幾個小時手術清除乾淨,並接續完成化療,後來卻不幸復發,因無法手術,醫師先局部放療並施以化療。所幸評估患者後,接著選擇標靶藥物維持性治療,病情獲得控制,沒有再惡化。沉默殺手卵巢癌 好發50-70歲婦女同時為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監事、台灣婦癌醫學會副秘書長的呂醫師表示,卵巢癌又名「婦女沉默殺手」,因其腹脹、腫塊、噁心、嘔吐等症狀不明顯,在台灣約半數患者發現時已經為晚期。卵巢癌中,90%屬於上皮性卵巢癌,好發於50-70歲婦女;但他也治療過僅16歲就診斷為第4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另外,曾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者,終生也有3%機率罹卵巢癌。 部分卵巢癌與家族遺傳有關。呂建興醫師舉例,漿液性和高度子宮內膜樣的卵巢腫瘤最常帶有BRCA 1/2基因突變,估計台灣10-12%卵巢癌患者有此突變。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治療指引,所有卵巢癌患者皆應接受遺傳諮詢,來決定是否要進行基因檢測。「諮詢可以發現是否有家族病史,釐清這次罹癌是否和遺傳有關;而基因檢測可評估患者及家人的癌症風險,並尋找適當藥物。」卵巢癌需開刀加化療 但治療後易復發卵巢癌如何治療?呂建興醫師說明,大多患者為直接開刀,且手術切除得越乾淨,預後越佳,之後還要進行化療;若轉移嚴重,可考慮先行化療後再開刀,但是一樣要盡可能將腫瘤清除乾淨。即使如此,在美國的統計,第三、四期的患者5年存活率仍然只有39%及17%,屬於婦科腫瘤中最惡性的癌症。且晚期的患者約有80%會復發,平均在約在術後一年至一年半之間。復發患者療程辛苦 標靶藥物助延緩惡化復發的治療,還是有再次開刀加化療,或直接化療。但之後復發的間隔會越來越短,因此又會需要更後線的化學治療,醫師坦言患者治療過程「真的非常辛苦」。所幸,在標靶藥物進步下,可有助延緩復發。卵巢癌比較有效的標靶治療,第一個是抗血管增生的單株抗體,2005年已在台上市。在初次或復發患者皆可合併化療做使用,可以增加反應率及延緩復發時間;對於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延長存活時間。第二種有效的標靶藥,用在有BRCA 1/2基因突變的卵巢癌患者,屬於PARP (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抑制劑。PARP抑制劑是阻斷單股基因突變修補的標靶藥物,DNA由兩股交織而成,當單股DNA產生突變無法修補,容易進一步演變為DNA雙股斷裂;若癌細胞原本就有BRCA 1/2基因突變,會因為雙股DNA斷裂無法修補,而導致癌細胞死亡。呂建興醫師補充,晚期卵巢癌患者帶有BRCA1/2基因突變,且經過手術及化療後,達到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的患者,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有助於降低復發機會,延緩復發時間,減低復發患者反覆化療的辛苦,維持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 找對藥物維持生活品質「病人有知的權利,醫師會儘可能提供治療資訊。」呂建興醫師指出,卵巢癌患者應尋求婦癌專科醫師協助,才能在手術時將腫瘤盡可能清除乾淨;而後續除了化療外,還有其他藥物,可以延長復發時間、甚至改善存活率。這些都可以藉由與醫師進行醫病共享決策,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病情的藥物治療。提醒民眾若腹部不適,看過腸胃科沒有改善時,應轉而尋求婦科釐清癌症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失智症年輕化 有這些症狀速就醫

失智症年輕化 有這些症狀速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4歲的張先生常弄丟手機、錢包,幾度懷疑是被人偷竊,後來發現自己很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變得不會算數,煮開水時到客廳拿東西,到了客廳忘記要拿什麼,也忘記還在煮開水,經檢查發現是罹患阿茲海默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推估2018年全球新增1千萬名失智症患者,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台灣65歲以上人口有27萬人罹患失智症,其中65歲以上每12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則是每5人有1人失智,而失智症患者人數還在不斷上升。花蓮慈濟醫院高齡精神科主任蔡欣記表示,除了失智症人口上升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失智症年輕化!失智症不只有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其中最常見的失智症就是阿茲海默症。蔡欣記醫師表示,阿茲海默症是一種腦神經退化疾病,因為注意力不容易維持,導致短期記憶不佳,新的記不住、舊的一直講,常見的症狀包含有重複性的問話、忘東忘西、情緒易怒暴躁、規劃能力下降、記憶力不好、迷路,上個廁所就回不來。年輕患者不自覺亂跑 對家庭影響大現行治療方式以藥物合併職能治療為主,來減緩退化速度,但是藥物吃二、三年效益就會降低,蔡欣記醫師表示,醫療團隊研究利用「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簡稱DBS)進行治療阿茲海默失智症,目前研究已經進入第二期的臨床試驗。蔡欣記醫師表示,像張先生這樣65歲前就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年輕型患者,全台約有15000人,有時因為忽略症狀,導致退化速度加快,對家庭影響很大,而且因為身體狀況好,沒有自覺性的亂跑,往往也造成更大的問題,他呼籲,不要輕忽生活中突然改變的生活習慣,尤其是不明原因的改變,有可能是身體出了問題,找醫師尋求協助,了解狀況才能解決問題。

春天養肝 這5類食物最護肝

春天養肝 這5類食物最護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老一輩的人常說,「春天要養肝,才能保障一整年的辛勤,有所後盾。」就中醫觀點來說,春天萬物生氣盎然,重在養陽,而養陽又重在養肝,因此,雙雙呼應春天養肝的說法。營養師也提醒,肝臟保健需要長期的生活型態及飲食調整,保肝要有規律的生活、避免熬夜,充分休息、適度運動,勿酗酒及抽菸。當肝臟健康亮紅燈時,輕者會出現異常疲累、食欲不振,嚴重恐出現腹部腫脹、黃疸等症狀,一旦罹患肝癌將後悔莫及,因此,護肝要從減輕肝臟解毒負擔做起,吃對食物是護肝最有效的方式,營養師推薦以下五類護肝食物。1.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能幫助肝臟解毒及代謝,如柑橘類水果,番茄及鮮棗等具有滋陰的功效,不僅保護肝臟,同時也夠促進肝細胞修復及再生,但是也不能吃太多,不然會傷害到胃部。2.青色或者綠色食物綠色的蔬菜水果具有舒緩肝鬱的功效,促進肝氣正常運轉。此外,菌菇類也是好食物,如香菇、黑木耳或金針菇裡面含有豐富的多糖類物質,能夠增強免疫系統,防止肝細胞受傷害。3.雞蛋和乳製品雞蛋裡含有大量的卵磷脂及優質蛋白質,能夠幫助肝細胞修復及再生。乳製品也是不錯的選擇,尤其優酪乳能補充蛋白質及鈣元素,穩定腸道中的菌群,幫助毒素排出體外,有效的保護肝臟。4.草莓和葡萄草莓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進入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具有養肝明目的功效,此外還有膳食纖維及果膠能幫助消化,強固肝臟清潔腸胃。葡萄含有豐富的葡萄糖及維生素,能保護肝臟,減輕下半身的浮腫,所含有的氨基酸、葡萄糖,對於大腦帶來良好的興奮作用,改善肝炎、緩解疲勞及神經衰弱。5.綠豆和大豆綠豆含有賴氨酸,和冰糖結合在一起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緩解因為肝火旺盛所引起的上火。大豆中含有的鈣、鐵及雌性激素,能讓受損害的肝細胞獲得修復。

產後憂鬱症 6周內篩檢最佳

產後憂鬱症 6周內篩檢最佳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3歲的小美生產後6周,向醫師坦承有傷害自己或小孩的念頭,她表示產後在家坐月子,丈夫及長輩雖有幫忙,但自己心情還是很低落,且過去有憂鬱症病史。醫師得知後,鼓勵小美的丈夫多帶妻子外出走動,並立即通報自殺防治中心持續電話關心追蹤。親情加藥物治療 可快速走出陰霾奇美醫院婦產部產科醫師郭恬妮指出,產後出院前及產後4到周是產後憂鬱症篩檢的最佳時機,建議產婦要面對,家人也要給予更多關懷照顧,配合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可快速走出產後憂鬱陰霾。產後憂鬱症可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產後情緒低落、產後沮喪及產後精神病。受身體荷爾蒙變化影響,婦女產後情緒低落人數比例最高,約有五成到八成都會有;產後沮喪發生率約一成到二成,大多在生產完三天後表現出來,發作時間平均六至九個月,有近半數甚至超過一年。產後精神病發生率最低,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根據國外研究報告,患者有5%的自殺率及4%的殺嬰率,因此積極治療絕對有其必要。郭恬妮醫師表示,產後出院前及產後4到6周是產後憂鬱症篩檢建議最佳時機,目前最常使用的篩檢工具為「愛丁堡產後憂鬱症量表」,內容包括十個問題,每個問題0至3分,若總分在12分以上,產後憂鬱症的敏感度就達到86%,個案就需要進一步接受心理諮商或轉介精神科。有產婦想傷害自己或小孩以奇美醫院婦產部去年7月至12月針對近600名產後婦女住院評量統計,10至12分有24人、13分以上有7人,2人存有「我會有傷害自己或小孩的想法」。針對產後憂鬱患者,院方整合婦產科、小兒科、精神科醫護人員和社工單位,給予適當治療和協助。產婦出院後亦會進行電話訪視,了解並關懷產後婦女返家後所面臨的困難,給予支持鼓勵。郭恬妮醫師強調,治療產後憂鬱症除了尋求精神科的諮商外,家人的照護十分重要,藉由親情關懷,配合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病藥物,可以使患者較能迅速恢復正常人際關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