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知道糖尿病為什麼需要打胰島素嗎?!

你知道糖尿病為什麼需要打胰島素嗎?!

在門診中,病患常會提及「為什麼我的糖尿病需要打胰島素?」「注射胰島素後會不會一輩子都需要注射?」這是臨床上常見糖尿病患者的問題,臺灣的糖尿病患者普遍不願意接受胰島素治療也是臨床上常見現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楊江奕指出,一般絕對需要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為︰第一型糖尿病(包括糖尿病酮酸血症)、妊娠糖尿病患者、因不同原因需禁食的糖尿病患者。楊江奕說,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在臺灣仍以口服降血糖藥物為優先選擇,但在某些情形下,必須考慮合併或改用胰島素治療。若已使用相當劑量口服降血糖藥物及飲食和運動控制者,如血糖控制仍然不佳,此時通常患者出現胰島素缺乏情形,則需考慮合併胰島素治療。患者如有嚴重肝、腎疾病,經醫師評估後認為不適合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者,則考慮改用或合併胰島素治療。若因藥物、感染等原因,導致血糖嚴重偏高,或產生糖尿病高滲透壓性高血糖症時,必須使用胰島素治療是為患者對口服降血糖藥物有過敏情況。楊江奕進一步說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治療優點方面,由於注射胰島素直接治療患者胰島素缺乏,因此可以減少大量口服降血糖藥物使用並減少藥物副作用。在缺點方面:有可能發生低血糖症、對針扎的心理恐懼、注射部位不適、對胰島素過敏等。胰島素注射方法有傳統的胰島素注射及胰島素幫浦連續皮下注射,目前臺灣胰島素注射方法以傳統胰島素注射法居多,而使用胰島素幫浦連續皮下注射患者不多,且多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他表示,傳統的胰島素注射有幾種方式:每日注射一次長效型胰島素,通常需合併口服降血糖藥物使用,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不適用。每日注射二次混合型(中效型+短效型)胰島素,也可合併口服降血糖藥物使用,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為主。每日注射四次胰島素,即三餐飯前注射短效或極短效型胰島素,睡前注射中長效型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患者適用。

齒列不整咬破舌頭 竟會罹患舌癌

齒列不整咬破舌頭 竟會罹患舌癌

幾乎人人都有吃東西或說話時不慎咬破舌頭的經驗,尤其對齒列不齊的民眾來說更是司空見慣。雖然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小小的舌頭傷口幾天就會好,不過,大甲光田醫院牙科張文山醫師要提醒民眾別等閒視之,因為齒列不齊常咬破舌頭將有可能引發致命的癌症!光田大甲分院牙科前陣子才發現一個病例,一位年方28的李小姐齒列不齊,不僅牙齒清潔死角多容易蛀牙,還害她動不動就咬破舌頭側邊,造成該處反覆受傷潰瘍。醫師曾建議她進行齒列的矯正,但李小姐覺得咬破舌頭應無大礙,因此未積極矯正治療。沒想到去年年底,李小姐舌頭的傷口糜爛久不癒合,而且外觀呈現不規則形狀,和以往大不相同,到醫院檢查時竟已惡化為舌癌。張文山醫師指出,舌癌多原發於黏膜表面,九成以上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外觀常呈潰瘍、不規則白斑或像橘子皮的突起狀。大部分舌癌的發生原因與嚼檳榔、抽菸、喝酒或嗜吃辛辣等飲食習慣有密切的關係。不過李小姐飲食非常健康、不菸不酒,主要原因還是由於齒列不齊造成舌頭反覆受傷,長久刺激下來才會引發癌變。醫師表示,門診中統計最容易咬傷自己舌頭的族群包括齒列不整齊、有磨牙習慣導致舌側牙齒尖銳、舌頭肥大、中風造成舌頭神經功能異常的民眾,其中又以齒列不齊佔最多數。所以齒列不整齊除了外貌受影響外,與個人健康更是息息相關,如果又常因此咬破舌頭或口腔,建議民眾最好請醫師做完整的檢查與矯正評估,才能治本。醫師也提醒民眾若發現口腔、舌頭有傷口持續2周以上不癒,或傷口呈現不規則白斑狀、橘子皮般突起狀時,應儘速至醫院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游泳池衛生嗎?夏日水質教你如何把關

游泳池衛生嗎?夏日水質教你如何把關

炎炎夏日即將來到,公民營游泳池相繼開放,臺北市政府為推廣全民運動,已陸續啟用各區運動中心,設置游泳池設施提供市民使用,游泳已是舒壓健身的最佳運動,在游泳運動時更要注意游泳池的衛生,才能達到娛樂又健身的目的。衛生局為保護市民健康及提供衛生、舒適的消費環境,除了加強抽驗游泳池的水質外,已針對營業場所衛生進行不定期稽查,促使業者作好營業場所衛生及安全維護,主動落實衛生自主管理工作,並定期監測水質及有效餘氯量,並將監測結果(pH值、水溫、注意事項)標示於公佈欄上告知消費者,同時張貼衛生注意事項,共創優質休閒環境,同時呼籲市民游泳前,務必清洗乾淨身體後再行入池,做好個人衛生禮儀。  衛生局依「臺北市營業衛生管理自治條例」相關規定,於99年1至4月份共抽驗本市游泳池業者水樣,經複驗後均符合規定,均定期上網公告水質檢驗結果(http://www.health.gov.tw→資訊公告→營業場所水質檢測),提供民眾作為消費參考。衛生自主管理工作:每兩小時自行監測池水酸鹼值維持在6.5至8.0之間、餘氯量維持在0.3至0.7 ppm間,讓池水保持在最佳狀況。將監測之池水狀況公告於營業場所明顯處,讓消費者隨時了解池水情況。設置涉水池或濯足池,並要求消費者進入游泳池先濯足,減少游泳池水受污染。落實泳池使用期限限制及使用人數管理。要求消費者入池前一定要先洗淨身體及卸妝。維持池水無色無味,且不得有浮沫苔藻滋生。營業場所淋浴室、更衣室及四周環境應保持清潔。營業場所應設置有蓋垃圾桶,防止垃圾滿溢。製作衛生標示,並懸掛於明顯處所。隨時掌握營業場所內外之衛生狀況,並將檢查結果完整紀錄於「衛生自主管理檢查表」。發現營業場所之水質異常時,應儘速改善,以維持最佳衛生狀況。設置顧客反映系統,並予以適切回應,建立業者與消費者良性互動管道。

你家小孩愛吸手指嗎?小心感染蜂窩性組織炎

你家小孩愛吸手指嗎?小心感染蜂窩性組織炎

幾乎所有人在嬰幼兒時期,都有過吸手指的經驗,甚至還有家長認為小朋友吸手指時,不哭也不鬧的樣子很可愛,但是對日前帶著兩歲女兒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求診的蔡小姐來說,卻怎麼也沒想到女兒會因為吸手指感染了蜂窩性組織炎。花蓮慈院小兒科朱家祥主任表示,吸吮是小孩子的本能,尤其是兩歲之前處於口慾期的嬰幼兒,最常吸吮的就是自己的手指,而這位兩歲的小妹妹是因為吸手指,把指頭的皮膚吸吮破了,可能是口腔內有細菌,或者是手指上有傷口,玩的時候,細菌跑進去細菌感染才造成了蜂窩性組織炎的發生。還好因為發現的早,醫護團隊適當的使用藥物治療,對小妹妹來說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朱家祥表示,蜂窩性組織炎是因為細菌感染皮下組織,發生的原因很多,像是外傷或是蚊蟲咬傷等,只要皮膚上出現傷口都有可能感染細菌,萬一發生感染要趕快到醫院來做檢查,通常使用抗生素治療七到十天就可以完全治療好。朱家祥也提醒父母蜂窩性組織炎不是沒有危險性,因為細菌進入組織內,如果不積極治療,仍然是有死亡的機率。加上夏天到了蚊蟲多,小孩子會去抓,就有可能有傷口,萬一指甲藏汙納垢,就有機會引起細菌感染,所以,平常就要注意孩子的皮膚健康與衛生習慣。而且吸手指並不是一個好習慣,因為小孩子對環境好奇會東摸西抓,手上會有很多感染源,如果四歲之後還有吸手指的習慣,還有可能造成其他問題,建議父母可以透過轉移注意力、或是奶嘴等方式,讓小孩子早點戒除吸手指的習慣。

父母當心!兒童燒燙傷 近八成家中發生

父母當心!兒童燒燙傷 近八成家中發生

台中縣日前發生2名兒童被羊肉爐熱湯燙傷事件,兒童父親和朋友一起吃羊肉爐,要幫3歲兒子慶生,不料兩個大人因為喝酒起衝突,竟然將高溫滾燙的羊肉爐潑向男童父親,連同坐在旁邊的3歲兒子和5歲女兒都被熱湯燙傷。陽光基金會呼籲燒燙傷對小孩未來生心理將造成極大的影響,大人絕不要為了逞一時之快,而造成下一代不可抹滅的遺憾,尤其現在暑假來臨,兒童在家時間增加,家長更應注意居家安全。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表示:「燒燙傷對兒童造成的影響非常大,生理上,疤痕會因面積與部位有不同的影響,被羊肉爐燙傷的孩童受傷在胸前,若造成深二度灼傷,將因為疤痕的增生、孿縮,導致前胸部位緊繃,嚴重的會變成駝背,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一定程度的阻礙。當發生疤痕增生孿縮,必須接受外科手術放鬆疤痕以及長時間的復健治療。台灣氣候多悶熱,孩童們仍得面對穿著壓力衣所帶來的不適,時間長達半年到2年不等。心理上,因意外的發生可能造成孩子有創傷的反應,可能會出現行為退化、時常做惡夢、並懼怕陌生環境及熱湯熱水與意外相似的情境。」陽光基金會特約心理師李逸明老師表示:「曾有孩子在洗澡間燙傷,變得不敢進去洗澡,情緒不穩定時常哭鬧,透過對孩子遊戲治療以及教導家長了解孩子的創傷反應的方式,逐步協助孩子走過創傷,回到正常生活。燙傷後疤痕造成外觀差異與心理創傷,也會影響人際互動,有燙傷孩童(穿戴壓力衣)第一天上學時,被同學大喊:「鬼來了」並遭到排擠,哭訴不想再上學。求學期間往往也必須在別人玩樂的寒暑假期間,回到醫院報到,進行手術計劃。」根據陽光基金會服務的統計資料顯示,兒童燒燙傷服務人數約佔整體燒燙傷服務人數的1/4(98年28%;99年27%),而寒暑假期間兒童燒燙傷的比例比平時還要高,今年的兒童服務個案101人中就有77%是在家中發生的,面臨即將來臨的暑假,孩童待在家裡的時間將會增加,陽光基金會提醒家長,平時多留意居家環境,才能避免燒燙傷遺憾在小孩身上發生。想了解更多燙傷相關訊息,請上「陽光基金會」:http://www.sunshine.org.tw/default.asp

情人眼裡容不下一顆結石!

情人眼裡容不下一顆結石!

文/新竹國泰醫院眼科 陳祐瑲主治醫師Jenny是個二十四歲的時尚美女,每天一早起床就得花上半小時化妝、當然愛漂亮的她更是整天戴著隱形眼鏡。她來到我的門診,第一句話就說:「醫生,我的上眼皮怪怪的,好像有什麼東西在磨,但我自己怎麼都翻不到砂子 …」我在眼科顯微鏡下將眼皮一翻,馬上就看到了她上眼瞼結膜下有數顆黃白色的眼結石「Bingo!找到兇手囉!人家的眼裡容不下一顆砂子,妳現在眼睛裡一堆結石,當然不舒服囉!」Jenny眨了眨閃亮大眼:「為什麼石頭跑進去眼睛啊? 是風吹砂嗎?」我說:「結膜結石這名字很容易被誤會成石頭,其實它跟腎結石、膽結石並不相同,而是眼睛表面長期受到發炎、反覆外傷刺激、過敏等等因素而累積出來的結膜皮下細胞代謝物沈積,裡面幾乎沒有鈣質成份,所以不是真正的石頭啦!正確的名稱,應該是結膜凝結,是門診很常見的疾病。」Jenny問道:「是不是要把眼結石拿出來?」我說:「如果眼結石長在結膜下基質層未造成症狀,原則上不會去挑它,只要適度點藥、熱敷、並且減少配戴隱形眼鏡,就可能慢慢痊癒。不過,妳現在有一兩顆結石已經露出結膜表面而會刮傷你的角膜,我等一下會幫你在顯微鏡下挑除,以免造成角膜進一步傷害。」Jenny的結膜結石一經挑除,果然異物感就消失了。經過這次教訓,Jenny學會了讓眼睛適度休息,而不再整天戴著隱形眼鏡。要預防惱人的眼結石,就應該從眼部衛生習慣著手,避免讓風砂、異物、睫毛反覆進入眼睛,另外配戴隱形眼鏡要注意使用衛生、避免長期過度使用,一旦眼睛有過敏發炎不適,也要及早就醫由專業的眼科醫師協助處理,以免日後受結膜結石所苦!

宣稱美白或嫩白功效化粧品 檢出高含量汞

宣稱美白或嫩白功效化粧品 檢出高含量汞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99年3月間,執行市售「宣稱美白或嫩白等功效化粧品」品質抽驗專案,在轄內訴求低價位商品店舖抽驗化粧品。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含「重金屬汞」之化粧品於初期使用時,雖有美白效果,但使用後會讓皮膚色素沉著,產生棕、褐色斑點,甚至會伴隨發炎、脫皮等副作用,且會累積在體內,導致腎病變及汞中毒等嚴重的健康危害,國內早於民國72年即經行政院衛生署公告禁止使用,即便因化粧品製程中之原料或其他等因素(且技術上無法排除),導致含自然殘留微量之重金屬汞,其殘留量亦不得超過1ppm。另對苯二酚(Hydroquinone)核屬藥品,作為醫療用途使用,可減輕黑斑、雀斑,或其他色素沉著,需經醫師開立處方才可使用,不得擅自添加使用於化粧品。化粧品如含有重金屬汞、對苯二酚等禁用成分,已涉屬「妨害衛生之物品」,足以損害人體健康,故輸入、製造、販售或意圖販售、供應而陳列者,已違反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第23條第1項規定,依同條例第27條,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5萬元以下罰金;其妨害衛生之物品沒收銷燬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再次呼籲消費大眾,在愛美之餘,消費者也要注意化粧品的品質與衛生安全,購買化粧品時,應遵守「一不二要」原則:「不輕信誇大療效宣稱、要購買來源清楚產品、要認明完整中文標示」,民眾如有發現疑似違規之化粧品,可撥打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撥打02-2720-8889)轉7105,將有專人為您服務。以上訊息刊登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

手腕大拇指側疼痛 你可能罹患了「媽媽手」

手腕大拇指側疼痛 你可能罹患了「媽媽手」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復健科賴彥廷醫師表示,一位33歲的年輕女性,因為「手腕大拇指側」感覺疼痛、不舒服,前來復健科門診求診。根據病患的描述,她剛升格當新手媽媽,負責照顧小貝比,目前的生活重心都是圍著寶寶打轉。經檢查評估之後,診斷為「媽媽手」。主要造成的原因是,小貝比才五個多月大,這位新手媽媽需要手腕的反覆動作所導致;醫師進一步安排復健治療,並且建議病患適度讓手部休息,盡量減少拇指手腕的動作後,症狀即有明顯的改善。「媽媽手」又稱為「迪魁文氏症」(de Quervain's syndrome),係指手腕拇指側的肌腱發炎所造成的疼痛。因為好發於新手媽媽,故稱之為「媽媽手」。造成「媽媽手」的原因,與反覆的手腕、拇指活動有密切關連,某些職業需要長時間、重複使用拇指施力者,例如照顧嬰幼兒的母親、餐飲業負責端盤的服務生、製作手工摃丸的業者、整理書籍的圖書館員工……等等,也都是容易罹患媽媽手的高危險群。賴彥廷醫師強調,根據研究統計顯示,30至50歲的女性最易罹患此手部病症,而且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六倍。媽媽手的症狀,常見的表現是「捏,抓」等動作會讓手腕的拇指側疼痛加劇。其他的症狀包括:拇指與手腕的交接處疼痛、腫脹(肌腱腱鞘的紅腫);拇指與手腕活動時會感到疼痛,甚至因疼痛而停止動作。賴彥廷醫師提醒民眾,如果您已經試過盡可能避免重複拇指的動作,卻仍有手部異常疼痛,或手部功能受限制,進而影響了一般日常生活時,則應立即尋求醫療專業的協助!賴彥廷醫師指出,輕微的媽媽手個案,只要患者減少大拇指的活動,即可好轉。較嚴重的個案,則要施予復健治療,且考慮使用「護具」固定大拇指(不會影響其他四指)與服用消炎止痛藥,症狀才會逐漸好轉(約需時一個月)。更嚴重的媽媽手個案,可能需要局部注射類固醇,甚至開刀,才能緩解病症。賴彥廷醫師叮嚀民眾,要避免媽媽手,除了積極的復健治療之外,讓拇指肌腱有充足的休息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家中成員罹患此症狀時,其他家人應適時協助,伸出「援手」,像是分擔家事、幫忙小貝比洗澡……等。這樣不僅可讓患者拇指、手腕有充份的休息機會,也能讓症狀早日改善喔!

中年婦女的困擾 骨盆腔鬆弛尿失禁

中年婦女的困擾 骨盆腔鬆弛尿失禁

中年婦女常有大便失禁、尿失禁、頻尿、性生活失調、骨盆臟器從陰道脫出,令人困窘的情況隨時出現,導致不敢出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社交關係,署立彰化醫院婦產科以新式的骨盆重建及新式尿道懸吊手術,改善了中年婦女說不出口的困擾,並重獲生活自信。婦產科張崑敏主任指出,一位年僅36歲黃太太生產完第二胎後,因為工作關係常常需要提重物,工作常常感到陰部有下墬感,十分不舒服,不僅影響工作,夫妻性生活也出現障礙,最後甚至造成尿液滯留想尿卻尿不出來,而到醫院急診室進行導尿,經由婦產科會診後,才發現該名婦女有骨盆腔鬆弛之外,合併有子宮腺瘤,所以造成脫垂及壓迫的複雜狀況,經接受骨盆重建及腺瘤手術後,這位年輕婦女不僅重回工作崗位也恢復正常夫妻生活。還有76歲的張老太太,原本就有高血壓及心臟病的病史,長年忍受腹部下墬感、尿液急迫感還有頻尿的困擾,不僅不敢出們,最後還嚴重到坐著、站立都有困難。以往針對這種情形的病患,醫師建議要傳統手術治療,但是張老太太還有她的家人考量到老太太身體不好、年紀大所以不敢治療。直到近期因為張老太太已經無法忍受,所以才到署立彰化醫院婦產科門診,張崑敏主任因考量張老太太的心臟、血壓及年老等因素,建議患者接受新式骨盆重建及尿失禁手術,因為這樣做,不僅手術時間短而且不用摘除子宮,張老太太及家人聽了醫師的術前說明後同意手術。張老太太經過2小時的手術,住院三天後出院,張老太太明顯感到症狀改善,行走自然,還高興的計劃出國旅遊。張崑敏主任表示,骨盆腔鬆弛大部份會發生在50歲以上婦女,而骨盆腔鬆弛是造成生殖器脫垂的主要原因,子宮的支持韌帶與骨盆底的肌肉群都是在維持生殖器及膀胱、直腸等能固定於正常位置,使其不致於下墜或脫垂,但一旦這些支持組織發生鬆弛,則以子宮為主的生殖器及鄰接臟器就會漸往陰道內下墜。早期年代婦女生育比較頻繁,生活或工作的需要,產後無充分休息,就需提早勞動,因此生殖器脫垂發生率很高,雖然不會危害生命,但是令人困窘的情況卻隨時可能出現,例如會出現尿失禁、大便失禁、骨盆臟器從陰道脫出、頻尿、夜尿及殘尿感、排便困難、性生活不適,以及慢性骨盆疼痛…等,進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社交。張崑敏主任指出,骨盆鬆弛早期大多不會有症狀,但是長期的腹壓增加就容易誘發下腹重墜感、腹痛、腰背酸痛、尿失禁等症狀,如果腹內壓力驟加時,如咳嗽、打噴嚏和跳躍等都會引起生殖器脫垂。生殖器脫垂的婦女,最初通常會感覺到陰道內有異物或滿脹感、骨盆沉重還有某樣東西掉下來的感覺。而子宮脫垂的病患,在陰道的下部可能摸到堅實、移動的腫塊、膀胱膨出的病患可能會抱怨就像「坐在一個球上」,這種感覺通常在早晨起床時較輕微,到晚上就比較明顯,而且在躺下或休息一段時間後症狀會減除。而尿失禁與骨盆腔器官脫垂是骨盆肌肉鬆弛的綜合表徵,會同時發生,也會先後發生。張崑敏主任進一步指出,對於一些嚴重的子宮、膀胱及直腸脫垂和尿失禁病人,在保守性療法和凱格爾運動都無法改善症狀時,就得改用手術方式來達到骨盆重建和改善尿失禁,手術的方法非常多,例如:陰道前後壁修補,膀胱頸懸吊術,都是需要依骨盆鬆弛和尿失禁的情況來做手術選擇,所以選擇適當的手術方式是首要之務。張崑敏主任說明,骨盆器官脫垂修補系統有一長條的筋膜懸帶植入體內,可以托住脫垂的器官並恢復至自然的解剖位置,且強化陰道周圍組織,永保其支撐力,這個手術治療可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進行,在陰道壁做一切口和陰道周圍皮膚上做數個小切口,此小長條筋膜懸帶即由這些小切口植入體內,手術完即可立刻看到效果。張崑敏主任說,懷孕和生育會讓骨盆器官脫垂更嚴重,所以如果妳想要再生小孩,並不適合做修補手術治療,因為懷孕將會減低此種治療的效果。

一粗、二高、血脂異常 你是三高候選人嗎?

一粗、二高、血脂異常 你是三高候選人嗎?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是指腰圍過粗、血壓和血糖偏高、血脂有點異常的群聚現象,為了方便記住,又稱作「一粗、二高、血脂異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藥劑科藥師朱喬伶說,代謝症候群中的危險因子是心血管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發生前的警訊。根據研究顯示,20歲以上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19.7%,且隨年齡上升呈增加趨勢。這群危險因子與臺灣十大死因榜中的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藏病、高血壓性疾病密切相關。目前與之相關疾病的死亡人數已超過十大死因中第一名癌症的死亡人數,已成為我國及世界的新興重要公共衛生議題。朱喬伶指出,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健康民眾的6、4、3、2倍。所以,預防勝於治療,2007年國民健康局新版的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20歲以上的成人有以下五項危險因子,如有符合三個或以上者,稱為「代謝症候群」;只要符合一個危險因子,就稱為「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高血壓:收縮血壓(SBP)≧130mmHg/舒張血壓(DBP)≧85mmHg。高血糖:空腹血糖值(FG)≧100mg/dl。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40mg/dl、女性<50mg/dl。高三酸甘油酯(TG)≧150mg/dl。其中血壓(BP)、空腹血糖值(FG)等兩項危險因子的判定,包括依醫師處方使用降血壓或降血糖等藥品(中、草藥除外),導致血壓或血糖檢驗值正常者。她還說,代謝症候群的核心異常是胰島素阻抗及(或)腹部肥胖,與不健康的生活形態息息相關。其中量腰圍,是最容易檢測是否為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醫學研究已經證實,腰圍過大的腹部肥胖,表示內臟脂肪堆積過多,容易引起胰島素阻抗,而導致代謝異常,最後產生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症狀。朱喬伶強調,遠離代謝症候群的第一件功課便是維持健康腰圍,拒絕腹部肥胖。除此之外,原本糖尿病診斷標準是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26 mg/100mg/dl,但代謝症候群將標準提前為100mg/dl,比起相關疾病審核標準更為嚴格,代表代謝症候群可以作為評估健康狀況的預警指標。預防代謝症候群,包括體重控制、戒菸、飲食治療及規律運動等生活型態的調整。她建議日常飲食吃像傳統的地中海型飲食,即多吃不同種類的蔬菜、水果,油脂選用單元不飽和油脂,如橄欖油、堅果。主食選用未精製穀類,增加膳食纖維。蛋白質吃適量魚肉、白肉、乳製品及豆類。避免加工和油炸食物,減少飽和脂肪、膽固醇、反式脂肪及精製糖類攝取,以低糖、低油、低鹽、高纖為原則。平時多運動,每天至少30分鐘的中度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網球、跳舞等,都是很好的選擇。朱喬伶最後提醒,要經常關心自己的腰圍、血壓、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此代謝症候群的五大指標,出現任何一個紅燈警訊時,都要多加注意,應向專業醫藥人員詢問。養成良好健康習慣,遠離代謝症候群,讓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不上身。 參考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