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青少年飲食習慣不健康 小心每人平均多3.2公斤

青少年飲食習慣不健康 小心每人平均多3.2公斤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針對臺北市民健康行為調查結果發現,15至24歲青少年平均一週有半數以上採外食,容易選擇高油、高鹽、高糖等不健康食物,長期下來小心健康拉警報。調查結果發現,15至24歲青少年一週平均外食高達11餐(約佔總餐數的54.0%),而且有3成(31.6%)每天喝含糖飲料,2成(21.0%)每天吃零食,15.4%的青少年每天吃宵夜,15.9%每天吃油膩食物,包括鹽酥雞、薯條、炸雞等,13.8%每天吃太鹹及醃漬的食物。該局以現今青少年最常見的飲食型態為範例,例如早餐吃日式飯糰和豆漿(480大卡),午餐吃漢堡、薯條和可樂(940大卡),晚餐吃小碗牛肉麵和珍珠奶茶(1,020大卡),再加上1碗泡麵當宵夜(435大卡),一天攝取總熱量竟高達2,875大卡。該攝取熱量與19歲、身高157公分、體重51公斤的女性每天建議攝取熱量為2,050大卡相較,等於一天多吃進了825大卡,必須散步6.3小時、或騎腳踏車4.5小時、或快步走3.6小時、或爬樓梯2.9小時或跑步2.3小時才能消耗完。青少年如果沒有增加身體活動量來消耗過多的熱量,連續1個月下來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增加3.2公斤體重。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游麗惠表示,這項調查結果得自該局在民國98年8月5日至10月28日委託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鄭惠美教授針對臺北市15歲(含)以上至69歲(含)以下民眾的問卷調查。該調查抽取臺北市449里每里1至3個家戶之現住人口作為本次調查對象,共回收1,516份有效問卷,15至24歲的青少年樣本共259份(佔17.1%)。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長期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僅會造成體重過重或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甚至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癌症、心臟病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衛生局呼籲,在炎炎夏日口渴時盡量選擇喝水來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的糖份、添加物與過多的熱量,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和及2份水果,補充足夠的蔬果份量,以降低肥胖和三高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補充資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針對臺北市民健康行為調查結果發現,在身體質量指數(BMI)方面,15至24歲青少年BMI平均為21.0(標準差3.12),71.4%的BMI介於18.5至23.9的標準範圍間,16.9%的BMI過低(<18.5),11.8%的BMI過高(>=24)。延伸閱讀「BIM比率」: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846

內視鏡窄頻影像系統 讓癌症無所遁形

內視鏡窄頻影像系統 讓癌症無所遁形

陳先生,62歲,公務人員,無抽菸習慣,除了高血脂症定期藥物治療及追蹤外,並無其他疾病,平時自覺身體狀況良好,因為有大腸癌的家族病史,每隔一年都會接受全身健康檢查,大腸鏡檢的結果都是有2個瘜肉,第一次切片結果為良性增生性瘜肉,所以一直不以為意,上個月至三軍總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受檢查,發現原先切片為良性增生的瘜肉,在窄頻影像辨識系統下,呈現早期癌症的影像,在取得家屬同意下,進行息肉切除術,結果顯示為為零期大腸癌。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大腸直腸癌已經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名,過去大家認為大腸直腸癌在西方國家較多,曾幾何時我們週遭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病人與親朋好友愈來愈多,也讓我們驚覺大腸直腸癌的早期發現實在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飲食、瘜肉、個人及家族史及潰瘍性大腸炎等,由於一般民眾逐漸有「預防勝於治療 」的觀念,越來越多的人會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在大腸健檢這個項目,常常會有瘜肉的發生,對於瘜肉,醫療服務提供者通常會建議切片,但是會有幾點考量:雖然目前腸胃道切片技術純熟,但還是有一定的風險,例如:術後出血或穿孔,往往患者顧慮到本身的狀況及其他考量後,會採取追蹤的方式。若瘜肉數目太多或太大不能全切除時,只憑肉眼來選擇切片的位置,就有一定的風險。窄頻影像辨識系統是透過物理原理,波長愈長穿透力愈佳。在可見光譜中,以紅光的波長最長,綠光次之,藍光最短。使用紅光可以在腸胃道黏膜擁有最深的影像。所以,當使用特定的紅、綠、藍濾板,只讓特定波長的光線穿透出來,紅光(600 nm)可以穿透到最深層,顯示出深色的較大的血管,藍光(415 nm)則在最淺處,顯現出紅色的微血管,綠色(540 nm)則顯示紅藍之間的顏色。透過濾板過濾光線的強弱,控制了三個顏色的強度,也調整了顏色的對比。所以,把血管的對比強調出來,而利用腫瘤會讓供應的血管快速增生的特性,有腫瘤的地方,血管會比周圍正常組織來得豐富。所以,如果能夠讓黏膜下的小血管清晰可見,那麼即使是初期的腫瘤,也會無所遁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眾人熟知的準則,透過窄頻影像辨識系統能讓我們更早發現病灶,加上若早期發現,處理的方式更簡單方便,患者的預後也越好。

五十肩初期不注意 晚期將惡化至活動受限

五十肩初期不注意 晚期將惡化至活動受限

文/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復健科 蕭裕宗主任王媽媽右肩膀痛一經有好一段時間了,她也記不起來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只隱約記得好像穿衣服,坐車拉安全帶時會有一陣刺痛,但是休息一下又好了。直到最近,晚上睡覺都會痛醒,穿內衣也有明顯的困難,才來到醫院求診。門診檢查時右肩關節活動的角度,已經喪失了一半,活動時疼痛難忍。在耐心復健及配合關節內注射,在三個月後,關節活動角度恢復近正常,疼痛也幾乎不見了。這是很典型的五十肩病史,好發在50~60歲,一開始疼痛並不明顯,但角度活動受限且慢慢的惡化,一般就診時,都已經有很明顯的受限。五十肩大約可分為三個時期:初期:症狀為肩部疼痛,但活動受限不明顯。患者常因疼痛而敢做較大活動。少數病患會有較明顯的疼痛。這個時期大概是第3~4個月。中期:因發炎疼痛加上不動,使得關節囊沾黏。由於發炎合併沾黏,所以活動明顯受限。這個時期大概是第4~9個月。晚期:發炎逐漸緩解,疼痛也減緩,但是關節已沾黏,活動受限明顯。這段時期大概是第10~12個月。整個五十肩的病程,大概要9~12個月,每段期間的復健治療目標也不一樣。初期: 由於發炎才剛開始,所以控制發炎是最重要的。五十肩的發炎很立即控制下來,需要3~6次的關節腔注射。這段期間主要是已有計畫的關節腔注射來控制發炎,避免關節巒縮。中期: 由於關節已經有攣縮,所以需要較積極的復健運動來增加關節活動,但這會造成很明顯的疼痛,甚至因為沾粘組織被破煥而引起更厲害的發炎,使疼痛惡化。這時需要配合關節腔內的注射,才有效控制發炎。單只是做運動,常會惡化疼痛,使患者不願意治療,錯過較易治療的時機。晚期: 發炎已經緩解,但是活動受限明顯。這時復健運動時的疼痛較輕微,患者常可以配合,少數仍需配合關節腔內注射。五十肩的治療過程中,重點是恢復活動度、並控制運動所帶來的發炎與疼痛。每個患者的到診的時間、病情並不相同,治療計劃也應有所不同。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與治療師的協助,才能獲得正確的診斷與適切的治療計劃。

感染腸病毒幼童 小心併發外傷性猩紅熱

感染腸病毒幼童 小心併發外傷性猩紅熱

炎炎夏日,臺灣目前是腸病毒高峰期,許多幼稚園因此而停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小兒科醫師楊玉君發現,近來有腸病毒合併外傷性猩紅熱的情形,特別提醒家長注意。楊玉君例舉個案說明,一位三歲小男孩,得到腸病毒手足口病,因為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並住院接受治療。其較明顯的症狀有發燒,四肢、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有小水泡。住院後,病患已經退燒,且口腔潰瘍也陸續減少當中。但四肢水泡恢復較口腔潰瘍慢許多,加上四肢水泡會發癢,使得有些比較大的水泡被病患抓破而感染。原本已經沒有發燒,之後又發燒到四十度,伴隨著全身有突起的小紅疹,觸摸有沙紙樣的感覺。病患在接受抗生素治療後,小紅疹消失且已退燒,病患才痊癒出院。楊玉君解釋,外傷性猩紅熱主要原因為皮膚有傷口,受到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後,細菌釋放出毒素,造成病患身體發燒,並出現摸起來像沙紙樣的小紅疹。她提醒家長應注意小朋友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需加強洗手,注意小朋友均衡飲食、運動及睡眠充足,以增加免疫力。並建議父母應避免小朋友進出擁擠密閉的室內空間,盡量到戶外休閒活動。若幼童有疑似感染腸病毒時,應儘速就醫、家中若有相同症狀者,應與其他健康小朋友作適當隔離;避免參加群聚活動,以免傳染給他人;且對於腸病毒的小水泡會有發癢情況,可給予外用及內服藥治療。楊玉君再次強調,不要用手去抓,以免產生傷口處細菌感染。資料參考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台大醫學院小兒科 李秉穎醫師之小兒出疹性疾病、台灣病歷資訊管理學會。

特殊親子瑜伽,讓遲緩兒和爸媽開心過暑假

特殊親子瑜伽,讓遲緩兒和爸媽開心過暑假

弘毓基金會長期在社區推廣早期療育服務,今年特別在暑假為發展遲緩兒家庭舉辦兩場親子活動,而上週末的特殊親子瑜伽互動營受到了家長及小朋友的熱烈歡迎,兩場皆爆滿,不僅小朋友玩得開心,爸爸、媽媽、及阿嬷也都趁機一起舒展筋骨、學習幫孩子按摩,體驗新鮮又有趣的特殊親子瑜伽,度過愉快的暑假週末。特殊親子瑜伽互動營特別邀請到了荷蘭籍資深專家唐睿謙老師來帶領,在台灣累積了二十多年的瑜伽指導經驗,唐老師表示,親子瑜伽是透過許多不同的姿勢體位,促進親子身體的健康,更能以遊戲和快樂的方式增進體能,對於遲緩兒家長來說,能融入家庭生活的互動瑜伽是改善親子關係的絕佳互動方式,對小朋友和大人都好處多多。許久沒有這樣與孩子互動的小偉媽媽說,孩子有輕微過動及智能障礙,在家很難管教,加上放暑假整天都待在家裡看電視,所以報名親子瑜伽讓孩子動一動,原本以為需要盯著孩子,沒想到唐老師將音樂一播放,小偉竟然專心的跟著老師做動作,一會兒是貓咪姿勢,一會兒是做身體三明治,小偉也開口跟著老師一起喊:「one、two、three、four、five…。」唐老師建議小偉媽媽每天早上在暖身之後,可以和小偉作驢式動作,站立前彎,以手掌撐地,手指張開,向後上方踢腿,一次踢一腿,持續的做,此動作可訓練平衡感及提神醒腦。因為孩子們通常喜歡快速的做動作,因此可以播放音樂,讓孩子隨著音樂做動作,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特殊親子瑜伽互動營快接近尾聲時,唐老師請弘毓基金會的志工將孩子們帶到遊戲室休息,特別與家長們單獨進行座談,再次說明瑜伽動作對孩子的好處與效果,唐老師知道家長們都很擔心孩子遲緩的問題,也因此在瑜伽的原理上特別講解,家長們也都仔細的聆聽,希望透過不同的方式帶給孩子健康又快樂的生活。小偉整場活動雖然還是在教室裡跑來跑去,但是媽媽覺得小偉臉上開心的表情已說明他很喜歡瑜伽活動,這次的體驗也讓媽媽學習到在家裡就可以練習的瑜伽動作及按摩,幫助孩子及自己更健康,也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中年婦女疼惜自己,第一步請先控制體重

中年婦女疼惜自己,第一步請先控制體重

想擁有並維持曼妙的身材,似乎永遠是每一個女人追求的夢想,即便是升格為媽媽之後依然不變,但這個夢想卻是容易失去,因為肥胖和女人似乎總是糾纏不清,不只產後肥胖,還有中年肥胖和更年期肥胖,都一再考驗女人對美追求的決心。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高肇隆醫師表示,女人40以後,基礎代謝率逐漸變慢,如果還是維持年輕時的食量,加上又沒運動的習慣,很容易中年發福。而更年期則是女性發胖的另一個高峰期,由於停經導致體內荷爾蒙改變,會使女性體重增加、腰圍變粗,而脂肪分布也會由年輕時堆積在下半身,變成聚積在腹部中央。高肇隆說明,肥胖不只讓女人必須揮別美麗的衣服,對健康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腦中風,冠心病,退化性關節炎,不孕及某些癌症…等皆與肥胖脫不了關係。所以邁入中年的婦女,疼惜自己,體重的控制是絕對必要的,不但要活的美麗,更要活的健康。若不想體重成為未來健康的大敵;體重超出理想範圍又有心想減肥的妳,應該認真面對這個問題!其實減重沒有捷徑也不能速成,某些坊間流行的雞尾酒療法減肥即便短時間有效,但也可能會賠上自己的健康,並且很快就復胖回來。而抽脂手術只能改善局部肥胖,並不適用於全身型肥胖,況且如果手術後生活型態不改變,每隔一陣子又要抽,還得承受麻醉、發生感染的風險。所以正確減肥還是必須從飲食控制及運動著手而且必須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高肇隆解釋,目前正常的體重是建議控制在BMI(身體質量指數)介於18.5~24之間(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而安全的減重速度是每週減0.5~1公斤,維持下降的體重要達一年以上,才算成功減重。以每週減肥半公斤為例,減1公斤脂肪要消耗7700大卡熱量,減肥半公斤則需要消耗3850大卡,平均分配在7天,相當每天要多消耗550大卡。如果,消耗這550大卡熱量,光靠少吃,節食減肥,剛開始有效果,但到某一程度後,就沒辦法再瘦下去,因為身體基礎代謝率會下降,吃得少,身體自然也跟著用得少。而且,節食減肥容易復胖。最安全的方式,還是運動和節食雙管齊下,共同分攤550大卡,各自消耗一半,也才能永續經營。但減肥中最難做到的,就是運動。高肇隆提醒民眾,少吃一點,容易做,但額外花時間運動,每天要做上1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也只能消耗300大卡,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很困難。所以最好從改變生活型態做起,多走幾步路,少搭電梯,改走樓梯…等,都可以增加日常生活的運動量。另外,每週再固定撥出時間運動,你才有辦法持續做下去。最後如果飲食控制、運動及生活型態改變3~6個月後,仍無法達到減重目標時,可以考慮加入減重藥物來達到目標。使用藥物治療肥胖時,必須考慮藥物之副作用、服用期間及效益,且仍需配合飲食控制及運動。藥物並非治療肥胖的第一線選擇,不應長期使用。

假牙反覆刺激 老翁嘴內長8公分大的細胞肉芽瘤

假牙反覆刺激 老翁嘴內長8公分大的細胞肉芽瘤

宜蘭地區有一名85歲的老翁,無意中發現左下牙齦有一不到1公分的腫瘤,家屬因老翁年事已高,因此當時並未做進一步處理;想不到一個多月後,腫瘤竟已增生到約8公分、將近一個拳頭的大小,經切片後確認為巨大細胞肉芽瘤,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黃俊棋醫師立刻為老翁開刀切除腫瘤及植皮,目前狀況良好。黃俊棋醫師表示,這名老翁求診的原因是由於家屬發現他左下牙齦有一不到1公分的腫瘤,沒有其他症狀,經由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後建議做切片檢查,但家屬因為患者年紀的關係而希望可以再觀察看看;想不到過了一個多月後,腫瘤已增生到約一個拳頭的大小(8公分左右),且有反覆出血的情形,切片後確定是巨大細胞肉芽瘤,於是患者接受腫瘤切除及植皮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至今無復發跡象。黃醫師指出,巨大細胞肉芽瘤為一少見而起因於多核性巨大細胞過度增生的良性腫瘤,增生的成因有學者認為是因為受到如牙齒或假牙的反覆刺激,但還有一部分的成因不明,且有轉化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性。黃醫師強調,腫瘤好發於30到40歲女性的下顎骨及上顎骨上,大多小於1.5公分,而最常見的症狀是無痛性的牙齦腫塊,治療的方法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鮮少復發。民眾如發現口腔內有不明原因的腫塊,一定要儘早請耳鼻喉科醫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847

整齊貝齒得來不易,齒列矯正該如何留意?

整齊貝齒得來不易,齒列矯正該如何留意?

文/醫改會研發組研究員 呂佳育小香因為牙齒不整齊,所以想趁暑假期間去諮詢牙科醫師,看看是不是可以接受齒列矯正;和牙醫師討論過後,小香開始為期一年半的矯正療程,每次約診都有乖乖回診,也分期繳交了所有的矯正費用;等到一年半時間到了,小香牙齒狀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出現牙根鬆動、咬合不正的狀況,向醫師反應,醫師竟然說需要多加錢、延長時間處理,小香擔心是不是醫師的技術有問題,才造成這樣的結果…。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口整齊潔白的貝齒,能夠自信、大方地展露笑顏,可惜天不從人願,因為先天後天等種種原因的影響,很多人都有齒列不整齊的困擾,如果有足夠的預算,往往都會希望透過齒列矯正的方式調整,以達到自己滿意的美齒標準。不管是明星藝人的鼓吹或是代言,還是身旁親朋好友的實地見證,總是看到齒列矯正後,成功又美麗的案例,但往往忽略了其實接受齒列矯正,有可能產生牙齒變得酸痛敏感、牙齦受到傷害、牙根尖吸收,或是因照顧不當造成嚴重蛀牙和牙周病的狀況,在決定以時間和金錢換取美麗前,讓我們先來看看矯正的過程有哪些應該注意的事項:第一招 矯正前:事前諮詢、評估不可少齒列矯正是以外力改變牙齒生長的狀況,加上治療時間長、花費龐大,萬一有個閃失,往往也會造成無法回復的牙齒或是咬合傷害,當然對於外觀也會有所影響;因此建議民眾應該多探聽、多諮詢幾位醫師的意見,一般來說,齒列矯正的評估需要透過全口各個角度的X光片判讀,配合全口齒模和相片對照察看為宜;通常醫師評估完成後,會給病人大概需要治療多少時間、是否需要拔牙或摘除假牙、總共需使用哪些矯正器材和總體費用的治療計畫,請審慎瀏覽並和醫師討論過後,再決定是否要在哪一家診所接受齒列矯正的療程。第二招 矯正中:配合醫矚乖乖回診,狀況有異立即反應齒列矯正每次回診的時間,大多是醫師按照病人的牙齒狀況安排的,為了讓矯正的進度穩定且持續,最好盡可能地遵照約診的時間就診;如果在矯正的過程中,有發現和原先的治療不符,或是不同於以往的不適症狀,也要立即地跟醫師反應;因為牙齒的狀況十分複雜,加上齒列矯正的美觀程度有時涉及主觀判斷,只要不傷害到牙齒和咬合功能,適度地修改治療計畫是有可能發生的,別忘了好好地請教醫師相關的原因、後續將會如何處理以及需要衍生哪些費用,才可以保障自己的健康權益,避免事後萌生醫療爭議。第三招 矯正中:好好地照護牙齒是不可避免責任接受齒列矯正的牙齒,因為處在治療的不穩定狀態中,加上黏貼著矯正器,更需要細心地照護;所以一定要好好地請教牙醫師如何清潔牙齒、調整飲食習慣等資訊,善盡自我健康管理的責任,才不會完成了矯正,卻因小失大地留下了一口不健康的牙齒。第四招 矯正後:持續維持照護是重要的關鍵經過了長時間的奮鬥,矯正的療程終於結束了,是不是覺得鬆一口氣呢?通常矯正療程結束後,還需要配戴一段時間的維持器,避免牙齒走位變形,如果忽略了這個階段,有可能會前功盡棄,一定要繼續和醫師密切的配合。齒列矯正其實是非常複雜的醫療行為,事前的評估十分重要,不容輕忽,千萬不要貪便宜、貪方便、貪名人代言就隨意接受治療,好好諮詢醫師、細細收集資訊才是王道;最後提醒大家,齒列矯正雖然是自費的部分,但仍屬於醫療行為的一種,按照醫療法的相關規定,仍需要製發醫療收據,如果大家有遇到費用收取、收據製發上的問題,也可以和醫療院所所在縣市的衛生局聯繫,以保障自身權益。想了解更多就醫避雷區文章,歡迎上醫改會專屬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thrf27417659,與我們一起為提昇病人安全而努力。

容易忽略坐骨神經痛的病因之ㄧ「梨狀肌症候群」

容易忽略坐骨神經痛的病因之ㄧ「梨狀肌症候群」

當梨狀肌壓迫或刺激坐骨神經,引起臀部或下肢出現刺痛或麻木感,即稱為梨狀肌症候群;臀部的直接撞擊、坐在突起異物上(如皮包)以及梨狀肌和坐骨神經產生沾粘等,都可能導致梨狀肌症候群發生,爬樓梯、跑步、長時間走路或久坐等,都可能會加重症狀。梨狀肌位在臀部深處,肌肉的起點在薦骨前面,終點在股骨大轉子,其功能為髖關節的外旋、外展以及後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中醫科主任葉裕祥表示,坐骨神經是人體最大的一條神經,源自第四腰椎神經至第二薦椎神經(腰薦神經叢),坐骨神經痛的點流行率可達5%以上,終身流行率則高達40%以上。坐骨神經自腰薦神經叢發出,穿過骨盆區一路往下至下肢,在坐骨神經的路徑上,空間比較狹窄的地方,容易產生坐骨神經的壓迫,不論在坐骨神經的哪個段落被壓迫,都會產生坐骨神經痛,症狀和椎間盤突出一樣,但是許多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不見得一定來自椎間盤問題,而是由梨狀肌症候群所造成。因此,當出現坐骨神經痛時,一般都認為是脊椎部份的問題所引發,如椎間盤突出、脊椎退化骨刺增生,或是較少見的椎體滑脫等,事實上,梨狀肌症候群也會引發坐骨神經痛,但卻常常被忽略。葉裕祥說,梨狀肌所導致的坐骨神經痛是因其對坐骨神經壓迫所造成,因此,治療原則為減輕坐骨神經壓迫,也就是減少梨狀肌的緊繃度。具體做法是在局部稍做熱敷鬆筋後,在激動點施予按壓或按揉手法,手法宜由輕漸重(受力面積由大漸小),治療過程中,若有神經症狀加重的情況,則應減少推拿力道,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針灸治療,治療時取穴可以選用環跳穴或阿是穴,針灸治療後,再輔以熱敷及外敷藥膏治療,以加速梨狀肌慢性損傷的恢復。葉裕祥進一步說明,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多種,而梨狀肌在臀部壓迫坐骨神經是其中之一,它可以單獨引起坐骨神經痛,或和脊椎問題同時引發坐骨神經痛,在腰椎問題改善而坐骨神經痛仍然未見明顯改善時,應留意坐骨神經痛是否為梨狀肌症候群所造成,尤其若是坐骨神經痛是梨狀肌症候群所引起,卻去做腰椎手術治療,那就枉然了!只要確認坐骨神經痛是梨狀肌症候群所引起,針對梨狀肌在非急性發炎時,施以針灸、推拿治療,必然可以逐漸改善病情。

啟動心中愛,音響大展公益拍賣助受暴婦幼

啟動心中愛,音響大展公益拍賣助受暴婦幼

今年4月台中發生曹小妹妹與母親燒炭自殺的案件,讓許多民眾心疼及不捨,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今年家庭暴力通報案件至七月中已飆昇至66,946件,預計到年底將突破十萬件,較98年的89,253件增加10%以上,受暴婦女及孩子人身安全,需要大家共同關心。長期扶助受暴婦幼的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賴芳玉表示:「到我這裏求助的這些案主都是最窮、最弱勢的,除了法律上的保障,她們也需要心理諮詢與陪伴。我不只是協助她們打官司,更在各方面提供協助,陪伴她們一起面對這一生中最痛的事情。」賴芳玉律師也呼籲企業及民眾捐款支持「受暴媽媽扶助計劃」,她表示,去年接受「受暴媽媽扶助計劃」深度服務的個案中,有九成受助個案的家庭暴力獲得終止,成效卓著。為了幫助弱勢婦幼,TAA臺灣音響發展協會與現代婦女基會進行公益合作,發起了「啟動心中愛.做公益你我動起來」公益活動,邀請愛好音響的朋友一起做公益,預定於今年八月五日至八月九日在台北王朝大酒店舉行的2010 TAA第20屆Hi-End音響大展期間,進行兩場公益拍賣,並將拍賣所全數捐出做公益;拍賣時間分別為八月五日下午1:30及八月七日下午2點,現場拍賣商品包括各廠商捐出的發燒音響唱盤、擴大機及喇叭…等,VW總代理太古標達汽車更捐出藝術大師黄銘哲先生的創作-「王者的權杖」雕塑藝術品,十分值得投資及收藏,這些拍賣商品將以超低價起標,歡迎民眾到場競標做公益。此外,臺灣音響發展協會也捐贈六百份音響大展的「愛心貼紙-入場憑證」及「愛你.聆聽愛」進口限量版翡翠CD予現代婦女基金會,民眾只要於8月5日前,捐款滿五百元給現代婦女基金會,將獲贈「愛心貼紙入場憑證」一份(二張,可供二人入場),並可至2樓展區現代婦女基金會攤位,兌換價值六百元的「愛你.聆聽愛」CD一份,數量有限,贈完為止。現代婦女基金會劃撥帳號:19872360,並請註明做「音響大展」字樣,活動熱線(02)2391-7133分機301夏小姐,或上網http://www.38.org.tw查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