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二次中風危機 有病史者不可輕忽!

二次中風危機 有病史者不可輕忽!

腦中風佔國人十大死因第三名,台灣每年約有13,000人死於腦中風,而再次中風者死亡率更比初次中風多達2至3倍,甚至高達17,000人因中風而導致失能,民眾對於二次中風危機應不容忽視!根據歐洲大型研究結果發現,中風後第一個月內有3%至10%再次中風的機率,台中榮總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柏霖表示,若與同樣年齡及性別者相比,有中風病史者再次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5至10倍;二次中風死亡率更高達2至3倍。而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除了年齡、性別等無法控制的因素外,還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抽菸等可控制的危險因子,研究指出,台灣高血壓患者的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9倍之多。陳柏霖醫師強調,腦細胞缺血超過5分鐘就會壞死,雖然中風後可進行復建,但還是不如早期預防及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舉例來說,總膽固醇超過200mg/dl(高膽固醇血症)和160 mg/dl相比,中風機率前者是後者的2倍,因此對於曾經中風的患者來說,更要控制危險因子,慎防二次中風危機。除此之外,抗血小板藥物更是不可或缺,規律用藥可預防二次中風,抗血小板藥物可減少25%至30%腦中風的機率,患者若未按時服藥,二次中風危機是按時服藥者的3倍。在治療藥物的選擇上,保栓通不像阿斯匹靈有明顯的胃腸副作用,預防腦中風的效果也較好,因此扮演重要的治療及預防的角色。研究顯示對於曾經有中風或心肌梗塞患者,保栓通比阿斯匹靈更能降低14.9%的中風及心肌梗塞發生機率,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志弘醫師指出,保栓通是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病患、心臟及頸動脈支架裝置後,預防血栓的抗血小板藥物。目前健保規定,中風患者若有胃腸道不適且經胃鏡檢查確定者,可健保給付保栓通。陳柏霖醫師強調,及時到院治療是中風患者救命的關鍵,也和預後結果息息相關,缺血性中風患者應把握「中風三小時救援黃金時間」,並按時服用藥物及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除了盡量避免抽菸、喝酒、多加運動外,也應遵循少油、少鹽、少糖的清淡飲食,才能遠離二次中風危機。

兩眼分道揚鑣?全身性疾病徵兆 成人外斜視不容小覷

兩眼分道揚鑣?全身性疾病徵兆 成人外斜視不容小覷

斜視除了可以發生在小孩子身上以外,成人也會發生,成人斜視多因某種原因失去早期手術治療機會,而隨著生活品質的需求提高,成年人要求美容手術者逐年增多,張朝凱醫師表示,成人斜視矯正手術和兒童不同, 兒童矯正正位,力求恢復視功能,達到功能治癒;而成人由於異常網膜對應固定,很難恢復雙眼視功能。術中觀察正位或少欠矯狀態,也有少數病人出現不能承受的複視。「複視」就是將一個物像看成兩個的情況。故對高齡患者,只能達到美容矯正、臨床滿意,以不出現複視為宜。斜視,是指兩眼視軸不正,有偏內、偏外或上、下 不正的情形。正常人的兩眼視物應是正而平行的,當注視一個物體的時候,此物體的影像即分別落在兩眼視網膜的視黃斑中心凹上,再經過大腦的融像能力,才使兩眼所見的影像合而為一。斜視的病人因為眼位不正,其注意一個物體時,此物體影像於正常眼落在視網膜中心凹上,斜視眼眼則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 如此視物就會出現複視情形;一眼影像受到抑制,喪失兩眼之單一視機能與立體感,有的還會導致視力發育不良而造成弱視。因此,斜視不僅僅是美觀上的問題,若不及時治療,常會造成無法彌補的視覺功能異常與弱視。張朝凱醫師進一步說明,成人間歇性外斜視病人就診原因主要以複視、視疲勞、閱讀困難為常見主訴,其次是外斜視影響美觀,年齡越大,伴隨的症狀越明顯。部分病人雖然有時眼睛外斜,但無自覺症狀,所以沒有尋求治療,這可能與他們的職業有關,這些人往往很少閱讀,很少進行近距離精細工作,常被他人發現有時外斜或眼神不對才就醫。手術效果評價主要為改善術前症狀。成人間歇性外斜視手術量應保守,以改善工作、學習的舒適視覺狀態為主。手術成功的關鍵在於手術設計上有意識的欠矯;而視力發育已成熟的兒童間歇性外斜視手術設計上應有意識的稍過矯,防術後回退,手術目的以改善外觀,建立立體視覺為主。張朝凱醫師呼籲,當我們發現孩子有斜視眼睛歪著頭,眼睛不正的時候,或是大人有突發的複視和眼睛偏斜時,最好儘快找眼科醫師做檢查。年齡愈小,手術後恢復正常雙眼視功能的機率愈高,而大多數成年人術後即使眼位得到矯正,亦不能恢復正常雙眼視功能。張朝凱醫師同時提醒,對於成人所發生的斜視必須尋找是否有其他的原因,例如腦神經麻痺或是重症肌無力,甲狀腺凸眼症等等。有時外傷、糖尿病會造成動眼神經麻痺導致眼球無法向上向下和向內側旋轉,形成類似外斜視;而外展神經麻痺又造成眼球無法向側旋轉形成類似內斜視。還有也要特別注意國人好發的鼻煙癌,當鼻煙癌向外漫延時往往會侵犯外展神經導致外展神經麻痺而產生內斜視,近年來也不乏這類型的案例,所以對於大人突然發生的斜視、複視、必須仔細評估,尋找是否有其他全身性的疾病所造成的腦神經麻痺。

親子問題:您問,我答

親子問題:您問,我答

文/凱旋醫院 林耿樟臨床心理師兼督導社區心理諮詢—自問自答—系列文章當我聽到助理通知我有人預約社區心理諮詢,內容是有關「親子問題」時,我常想,短短30分鐘,我能幫什麼忙。想著想著,就決定把想到的寫下來。一方面回答自己的詢問;另一方面,也提供民眾「要不要接受心理諮詢」的參考依據。自問:到底誰會來諮詢室呢?是雙親還是單親父母一個或雙雙成對來,還是父母與孩子一起來,或者是孩子自己來呢!自答:心理治療有個不成文的規則,就是「治療師能改變的人,就是來到治療室的人」,講白一點:如果是父母來就是父母要改變調整自己,改變管教態度、作法、問題解決與情緒管理能力。如果是父母與孩子一起來就是雙方都得互有調整,改變親子關係、提升團隊合作精神、談判與衝突管理能力。如果是孩子來就是孩子要改變,改變孩子順從、調整或反抗父母管教作為的能力。自問:來諮詢的人究竟遭遇什麼問題呢?自答:問題解決的首要功夫是將問題範圍界定清楚,接著才是設想各種解決方法,從中選擇一個合宜可行的方法,積極執行並承擔後果。那麼,親子問題是什麼問題呢?以下提出四種可能:父母與子女兩者或三者間共同面對一個問題有待解決。例如:家事分工,父母與子女需共同承擔家事。子女自己遭遇問題深感苦惱,父母本於父母職責得提供協助。例:如子女偷竊被抓,父母被要求至警局協助交保。父母判定子女遭遇問題,認為必須介入解決。例如:父母認為子女玩網路遊戲荒廢課業,認為子女有必要減少玩電玩時間。父母自己遭遇問題深感苦惱,限縮子女自由。例如:父母擔心爭取不到監護權,限制子女與他人來往方式。自問:30分鐘諮詢,可以獲得到什麼呢?自答:提出以上四種問題界定後,接著就要邀請來諮詢者進行一場腦力激盪,想出各種解決方法,以下又要提出2種常見狀況:心理師您告訴我該怎麼做,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這時,來個投石問路,拋磚引玉。心理師您說的方法我都試過了,都沒有用的。這時,來個愛的支持,聽聽重覆失敗令人挫折的經過,或許發揮局外者清的功用,為當局者迷點燃希望火焰,或許與來諮詢者共同接納人的渺小無能,謙卑臣服命運,又或許換個想法,重新設置成功的定義,講得簡單一些,就是不放棄希望,即便此時此刻毫無頭緒。30分鐘諮詢可以獲得到什麼呢?就是「希望感」無窮的希望。

吃不對藥活受罪 全因健保給付的問題民眾該怎麼辦?

吃不對藥活受罪 全因健保給付的問題民眾該怎麼辦?

老李患有慢性心血管疾病,須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後來因為出現胃潰瘍出血的嚴重副作用,醫師便依照健保規定,開立另一種與阿斯匹靈類似但不傷腸胃的新藥「保栓通(plavix)」。最近因為搬家,換到另一家醫院看診,老李一開始有跟醫師說明用藥的狀況,醫師卻搖頭表示這個藥一顆健保價高達 56 元,阿斯匹靈才 1 元,加上過去出血的病史不是在該院發生的,所以不願開給他,除非再次發生出血的副作用…。 相信大家對於上述的就醫用藥經驗並不陌生,如同老李一樣,明明知道某一種藥會發生藥物過敏或是產生嚴重的副作用等不良反應,卻因為醫院(師)對於病人陳述的事實有質疑,擔心健保不肯給付而拒絕開立,使得病人平白受苦。有人一口氣吃了一大堆藥,也搞不清楚哪種藥造成不舒服的反應,就一路將錯就錯的吃下去,長期對於身體的影響更是令人憂心。如果遇到上述的狀況,到底應該怎麼辦才好呢?醫改會提供大家,如何和醫師妥善溝通、保障自身健康權益的小撇步:狀況一、吃了藥之後,覺得好像有過敏或不舒服的感覺,應該怎麼辦才好?藥物不良反應絕對不可輕忽!如果狀況允許,應該儘速回診,告知醫師過敏或不舒服的詳細情況,請醫師協助調整用藥。可以到住家附近的社區藥局或是醫院藥局的諮詢櫃檯,詢問藥師究竟是哪一項藥物造成不適的反應,以及服藥時應該注意的事項。請醫師、藥師將發生過敏狀 況的藥物記錄下來,可登錄在健保 IC 卡內或個人用藥紀錄卡、健康筆記上,未來可隨身和健保卡一併攜帶,就醫時可以先提供給醫師參考。狀況二、明明吃這個藥就會不舒服,但是後續接手的醫師卻不願意開立…。可以複印先前在其他醫院診治時,因服藥造成不良反應而就診的病歷資料或診斷證明書,請新接手的醫院、醫師按照過去的藥史開立合適的藥物,以避免口說無憑、各說各話的狀況發生。轉院或換醫師時,請先整理過去的藥袋、藥品或收據,讓醫師參考。也可請醫師先查閱 IC 卡內容或個人用藥紀錄,幫助新接手醫師了解過去用藥問題。如果醫師無論如何就是不願意開立,可先透過院方的申訴管道溝通,或直接向健保局申訴(0800-030-598),請健保局人員協助處理。狀況三、如果醫師以「健保規定不准開」當藉口,該如何查證相關規定,確保權益?可上健保局網站搜尋「藥品給付規定」,查詢各藥品的給付條 件。向衛生署各地正確用藥中心的藥師詢問,或事後向健保局查證。詢問有無其他替代藥品可選擇,例如選擇「腸溶膠囊」的阿斯匹靈。在老李的案例中,除了民眾自保十分重要外,醫改會更認為,促使健保局和醫療院所,確實執行 IC 卡登錄用藥記錄、用藥不良反應或是過敏史更為關鍵。如此一來,民眾的用藥狀況就算轉換醫療院所也能夠繼續銜接,也才能夠徹底解決明明有嚴重副作用,卻無法服用合適藥物的困境。醫改叮嚀:此專欄為醫改會參考相關文章和民眾實際就醫經驗後,彙整而成的衛教文章,但因醫改會內並無專業醫療人員任職,若民眾還有其他醫療相關的疑問,請就近諮詢相關科別之醫師;醫改會也歡迎各醫事人員提供專業建議,一同促進民眾的健康知能。想了解更多就醫避雷區文章,歡迎上醫改會專屬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thrf27417659。

子宮頸癌疫苗,該選哪支好?

子宮頸癌疫苗,該選哪支好?

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這個觀念在媒體與醫界的教育下,可說是越來越普及。但是對於HPV病毒帶來的疾病,妳了解多少?而兩支子宮頸癌疫苗,又該選哪支好?這些疑問值得深入探討。HPV真的這麼普遍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魏志尚指出,根據本土大規模追蹤研究,發現全台灣每10人就有1人正在感染HPV。只要有過性接觸,就可能感染HPV,女性終其一生約有50~80%會被感染,這個事實可能令人驚訝!因為HPV的感染在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到了真的有症狀出現時,表示已經發展成疾病,這也是爲什麼HPV會被稱為「沉默殺手」的原因。抹片檢查的主要功能,就是在發展成更嚴重的疾病前偵測出病變,他建議只要有過性接觸的女性,都應該每年定期進行抹片檢查。而人類乳突病毒的影響,只侷限於子宮頸嗎?其實人類乳突病毒好發於黏膜處,舉凡子宮頸、陰道、外陰部、肛門、口腔、咽喉甚至是眼眶等,都是HPV可能入侵的地方。魏志尚表示,HPV分為高、低危險型,對於女性來說,以HPV16、18為主的高危險型,可能導致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而低危險型HPV6、11型則可能導致抹片異常、輕度陰道/外陰癌前病變和惱人的菜花,並且可能和口腔、咽喉的癌症有相關性。魏志尚說,門診時常遇到年輕大學生或上班族哭著來求診,表示自己性生活單純,只有一個性伴侶,為何會得到菜花?他解釋,菜花是HPV引起,HPV相當普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感染,因此並非性生活氾濫才會得到菜花。最近的醫學文獻報導,甚至在廁所門把、水龍頭開關等處,都能發現HPV存在。市面上的兩支疫苗,都能預防HPV16、18型引發的子宮頸癌,四價HPV疫苗除了提供HPV16、18型引發的陰道癌前病變、外陰癌前病變,也另外預防HPV6、11型所引發的菜花。民眾可依照自己需求,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疫苗。延伸閱讀「疫苗比較」: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883

身體檢查無異常 青壯年男子無端罹患「男性女乳症」

身體檢查無異常 青壯年男子無端罹患「男性女乳症」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新陳代謝科楊宏智醫師表示,一位20多歲男性,產生類似女性乳房,最近幾個月覺得愈來愈明顯,導致相當大的困擾,而至該院新陳代謝科就醫,經進行相關檢驗,都無異常,故診斷為「原發性男性女乳症」。給予抗女性賀爾蒙藥物後,經過2~3個月的藥物治療,男性女乳的狀況已大幅改善。楊宏智醫師表示,男性女乳症其實相當常見,最常見於青少年及老人,不過大部份都很輕微,自己甚至也沒有注意到有這種狀況,這種情形也不太需要做檢驗或治療。當男性的乳房組織直徑大於5公分或是有疼痛,就要考慮是病態性的男性女乳症,除了有明顯原因外,需要做進一步之檢查。楊宏智醫師指出,男性女乳症一般是由性腺賀爾蒙失調引起,青少年及老人也是因為較常有性腺賀爾蒙失調的情況所引起,青少年的男性女乳症大部份於成人後會消失,小部份會持續到成人。其他男性女乳症重要的原因包括藥物、肝硬化、男性功能不足、甲狀腺機能亢進及性腺腫瘤等,另外有相當比例的人是查不出任何原因,稱為原發性男性女乳症。楊宏智醫師表示,男性女乳症不一定要治療,如會引起疼痛或造成很大困擾時就可考慮治療,治療首先是考慮藥物治療,最常使用的藥物是抗女性賀爾蒙藥物,如男性女乳形成在一年之內,藥物效果還算不錯,如超過一年,因乳房組織已部份纖維化,效果會較差,不過仍可一試。如藥物反應不好,可考慮手術切除乳房組織。綜而言之,男性女乳症是一不少見問題,但如果引起疼痛或造成明顯外觀問題,不要諱疾忌醫,一方面要檢查有無特別疾病,一方面也可對此症狀作治療。

骨水泥 解決脊椎壓迫性骨折

骨水泥 解決脊椎壓迫性骨折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骨質疏鬆症對健康的威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不容小覷,骨質疏鬆症是全身性的骨骼退化表現,若嚴重骨量減少、骨質降低者會有骨折的危險性,如脊椎壓迫性骨折或胸腰椎骨折等。一旦發生骨折,常對病人生活品質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脊椎壓迫性骨折,患者會感到疼痛難耐,背痛常牽引到胸前、下腹或雙側骨盆,甚至更造成駝背及身高漸減,對老年人的健康形成威脅。門診中即有一名65歲的陳阿公患有骨質疏鬆症,在做氣功時因閃到腰,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送醫,經骨科專業醫師灌進骨水泥進行脊椎椎體修補術(Vertebroplasty)後,疼痛舒緩達至八到九成,也很快的回復了日常生活與活動,讓陳阿公驚嘆:「骨水泥真的是太神奇了!」。陳力輝醫師表示,若骨折患者年紀大且罹患骨質疏鬆症,傳統的外科脊椎固定術針固定效果較差,容易造成醫療上的困擾,而骨水泥能幫助治療因脊椎壓迫性骨折造成的脊椎斷裂不穩定與背部劇痛,填補其縫隙並且增加脊椎體的強度,此技術目前廣泛運用在脊椎壓迫性骨折的臨床治療。目前人工骨水泥有兩種,一種為PMMA聚化合物,可以填補骨折處;另一種為促骨生成性骨水泥,含有人體骨頭成份,可以讓骨細胞長進去促成骨折癒合,治療時間皆約一小時,過程中,醫師在X光透視機以正面及側面的監視與導引下,利用導針經皮穿刺至椎體內施行,將骨水泥注入在患者病灶的椎體空隙處,骨水泥固化後,與骨折處海棉骨嵌合,不僅能使破碎的椎體在原位融固化成整體,增強脊椎的抗壓性及穩定度,且創傷小、恢復快,經臨床研究調查,患者在接受脊椎椎體修補術後,可以減輕約80%的疼痛,治療後短時間內即可站立行走,為受脊椎壓迫性骨折疼痛難耐的患者一大福音。提醒民眾,此微創手術雖對脊椎骨折治療有正面幫助,但仍有其危險性,如不小心發生骨水泥滲漏,可能反而導致下肢疼痛等後遺症,有鑑於此,若需進行注射骨水泥、脊椎椎體修補術的民眾,陳力輝醫師建議,一定要找受過專業訓練的骨科醫師進行診斷與治療,才能獲得最明顯的改善並將危險性降至最低。而術後宜1~2天平躺休息,日後避免過多、過量或充滿爆發力的劇烈運動,如快跑、負重豋山等,以防止骨折再次發生。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任陳力輝醫師表示,目前骨科門診中,因骨鬆引起的脊椎壓迫性骨折為相當常見的症狀之一。患者大部分為突發性的背疼痛,或因輕微的外傷如跌倒或閃到腰,導致脊椎斷裂而壓迫到神經,造成嚴重的背部疼痛問題。症狀輕微者可能只是行動困難,但對症狀嚴重者來說,患者自己不但因癱瘓長期臥床,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需要長期照護的病況也會對家庭成員造成極大的衝擊,看護費用也可能影響家中經濟,因此許多原本行動自如的中老年人,一但發生這種突發性的骨折而影響行動自由、或疼痛難耐,時常會因此而感到憂鬱、情緒低落、自尊受損,變得脾氣陰情不定,進而影響與家人間的關係。在此呼籲,患有骨質疏鬆症的民眾,應積極接受正規治療,藉由藥物及骨材科技的幫助,來達到改善症狀及舒緩疼痛,對病情有直接的幫助。

奧比斯仲夏夜慈善音樂會 歐盟頂尖音樂家助盲義演

奧比斯仲夏夜慈善音樂會 歐盟頂尖音樂家助盲義演

早晨睜開雙眼看見世界,對大多數人來說理所當然,然而對失明孩子而言,「看得見」並非必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有4,500萬失明人口,其中140萬是兒童。他們大多生活在醫療資源貧乏的發展中國家,不但無法順利學習和成長,還可能面臨感染或併發症等生命威脅。為了幫助失明孩子,達酉企業特別於台北、新竹發起兩場「仲夏夜慈善音樂會」,邀請來自歐盟各國頂尖音樂家來台義演,活動收入扣除成本後將全數捐贈奧比斯,期盼在仲夏夜晚帶給台灣民眾充滿愛與光明的聽覺饗宴。奧比斯首場「仲夏夜慈善音樂會」將於7月31日在台北市新舞台登場,以《SUMMER CONCERTO夏日協奏曲》為主題,由實踐大學交響樂團指揮歐陽慧剛教授擔綱,帶領多位歐洲音樂家,以及留歐台灣留學生為公益組成的奧雷特交響樂團(ODELETTE Symphony Orchestra),演出貝多芬三重奏協奏曲、莫札特豎笛協奏曲、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等經典曲目。除台北場外,新竹市文化局更提供場地在8月4日加演第二場,以《室內樂VS. 舞仲夏》為主題,演出布拉姆斯作品25鋼琴四重奏。國際知名太陽劇團舞者張逸軍更擔任新竹場嘉賓,與旅法鋼琴家吳少傑搭檔,以鋼琴演奏結合現代舞,配合燈光效果,完美演繹樂與舞的對話。一手催生「仲夏夜慈善音樂會」的達酉企業負責人殷兆酉表示,因為看到奧比斯防治失明的努力,感動之餘,便亟思如何發起一個有愛心與文化雙重意義的活動,不但貢獻一己之力,更期盼能透過慈善音樂會,為社會帶來暖流。著重於失明孩童的公益贊助其來有自,他強調:「要改變世界就要從幫助孩子做起,因為孩子是我們的未來。如果因為可預防跟可治療的眼疾而失明,是多麼令人痛心和惋惜!」奧比斯基金會執行長李茹芳也回應:「達酉企業投入公益不遺餘力,高度展現了回饋與關懷社會的企業使命,精神令人感動。所募得的款項,我們將運用於兒童失明防治工作,並在2015年底前成立100個兒童眼科中心,讓眼疾孩童接受治療,活出『睛』彩人生。」關於奧比斯「仲夏夜慈善音樂會 」台北場:2010年07月31日 7:30 PM(台北市新舞台)新竹場:2010年08月04日 7:30 PM(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演出音樂家陣容:法國國立Rueil-Malmaison音樂院的國際新銳豎笛演奏家 – 雨果‧舒爾勒(Hugues Soualhat)。法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獨奏家 – 傑和‧評捷(Jérôme Pinget)法國總統府交響樂團第一小提琴首席 – 吉爾曼‧普雷茲(Guillaume Plays)。任職法國Villeneuve Saint Georges音樂學院專任教授的國際鋼琴家 – 李芳宜。西班牙哥多華交響樂團助理首席大提琴演奏家 – 科斯達‧馬丁尼(Juan Arturo Costa Martinez)。德國Schimmel大賽得主旅法青年鋼琴家 – 吳少傑奧雷特交響樂團(ODELETTE Symphony Orchestra)。詳細節目內容,請洽達酉文創藝術(02)2809-9272曹荷小姐。購票:兩廳院售票系統。國際奧比斯 燃點光明新希望全球有4,500萬人失明,當中有八成的失明是可以防治的,可惜大部份患者生活在貧窮的發展中國家,由於當地醫療資源不足,令不少眼疾患者未能獲得妥善治療,最終要承受完全失明之苦。國際奧比斯以優秀眼科醫療服務,全力預防及治療眼疾,幫助更多眼疾患者重見,重生。

為癌症病友募集假髮製作經費,冠軍麵包1010義賣起跑!

為癌症病友募集假髮製作經費,冠軍麵包1010義賣起跑!

為了建立癌友的自信及讓他們能夠勇敢面對治療,長期致力於社會公益的六福集團,率先舉辦「冠軍麵包」義賣活動,希望邀請社會大眾能一起響應,品嚐美食並做愛心,一起幫助癌症希望協會募集假髮製作經費,讓更多癌友能獲得幫助。繼Elite Bakery貴婦烘焙坊成功引起社交圈「品味貴婦級各國烘焙」的熱潮,訴求各國烘焙、輕食、麵包禮的Elite Concept生活概念餐廳正式進駐台北101購物中心,開幕當日推出世界最高的「101麵包」,在首次參加時尚開幕派對的六福旅遊集團總裁夫人章素美女士、新加坡FHA麵包金牌冠軍陳清海主廚、癌症希望協會的理事林青蓉及其愛心大使及知名藝人張鳳書一同切開「101麵包」下,義賣活動正式起跑,為了幫助癌症希望協會募集到假髮的製作經費,此次推出義賣的「台灣荔香桂圓麵包」,是採用兩個台灣之光-光鮮嫩甜美玉荷包荔枝乾與煙燻五天六夜台灣原產桂圓,在埔里陳年紹興的加持下,搭配核桃、法國珍貴紅麥粉等組合製作而成,主辦單位希望用征服天下的美味,幫助癌症病友走過生命低潮,看見生命希望。Elite Concept行銷協理劉春豪表示:「基於回饋社會支持與愛護Elite品牌,在開幕當天,Elite以愛為出發,舉辦慈善開幕派對,希望藉由義賣1010個冠軍麵包,喚起社會力量,募集更多的愛心,一同幫助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募集200頂假髮的製作經費,提供給正在治療的癌友,讓他們也能如Elite Concept的品牌精神擁有自信與美麗。」即日起至7月26日止,只要您至台北101購物中心2樓的Elite Concept生活概念餐廳,即可購買一個380元的「台灣荔香桂圓麵包」,貢獻您的愛心,7/20~7/22下午三點至四點期間並有五折優惠。千萬別小看您的力量,您的愛心即是癌友的希望!

糖尿病患者神經性疼痛難耐 無藥可醫?

糖尿病患者神經性疼痛難耐 無藥可醫?

糖尿病神經病變,不只會併發截肢風險,也會引發難忍的神經性疼痛。神經性疼痛是日日夜夜、不斷延續的頑痛,也可能以灼熱、抽痛、觸電感呈現。現有治療神經性疼痛之藥物,嗎啡有可能導致藥物成癮,含卡巴氮平成份藥物,有可能引發致命性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副作用及併發症較大。台灣每一百人,就有一人,是神經性疼痛的患者。除糖尿病患者是高危險群外,帶狀疱疹發作後,每三人也會有一人出現神經性疼痛;這種難以忍受的神經性疼痛卻因「痛得要命,卻死不了」,再加上以往又缺乏有效又安全的治療藥物,很少受到關注,是長期被忽略的一群患者。前陣子引發媒體關注,有可能引發致命性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的卡巴氮平成份(Carbamazepine)老藥,以及止痛用的嗎啡,臨床上也可以用於神經性疼痛的疼痛控制,但因副作用及併發症大,對醫師及患者來說,都得面臨相當大的用藥風險。糖尿病神經性疼痛 像萬蟻鑽動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四肢末端局部組織潰瘍、壞死,而必須面臨截肢的原因之一。但很少人關注糖尿病的神經病變,其實會引發難忍的疼痛,讓糖尿病患者「痛不欲生」。林口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任羅榮昇醫師說,「神經性疼痛的臨床表現差異性相當大,剛開始可能先以腳底麻木來呈現,當麻木感從腳底逐漸向上延伸到腳踝、小腿、膝蓋時,手也開始會有麻木感。有些患者會表示:有灼熱感、脹脹的、不斷抽痛、一直被電到、不斷被雷打到、如萬蟻鑽動的感覺,也有些患者,會痛到連被摸一下,風吹過來,都覺得無法忍受」。有些患者會痛到了無生趣,甚至,想一死了之,也因常必須跑急診室打嗎啡止痛,而被誤認是「藥癮」者,蒙受不白之冤。羅醫師指出,「糖尿病神經性疼痛,與年齡、糖尿病病期、血糖控制不良,都有關係、好發於四肢的末端。一般來說,糖尿病病程愈久,發生神經性疼痛的機會愈大」。「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的患者,與A-delta fibers(A-delta型神經纖維)、C fibers(C 型神經纖維)這二個掌管疼痛傳遞的小神經病變有關,而且因為疼痛的訊息太強、太頻繁,也會導致神經元的接受器被激化,產生更多的接受器,導致有中樞神經敏感化的現象。舉例來說:一般人,在疼痛上的傳遞,像是羊腸小徑,對疼痛的感覺閾值很高,不會因小小的變化,就感覺到疼痛,但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者,因為中樞神經的接受器變多,變得異常敏感,疼痛的傳遞,就有如高速公路,又快又猛烈,像最近氣溫很高,這種天氣的變化,一般正常人,只是覺得「好熱、好熱」,但就有可能讓有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的患者,痛得更厲害,甚至痛到吃不好、睡不著,連穿鞋子、踩在地上,都有困難」。臨床上,如何診斷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羅醫指出,「除了問診及填寫疼痛問卷外,我們也可以利用一根小牙籤來戳皮膚,若是正常人,戳個幾十下,都不會有問題,但若是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的患者,只要連戳十下,都會覺得愈來愈痛,而且痛到無法忍耐」。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有如鬼附身另一種常見的神經性疼痛,則是好發於帶狀疱疹患者。台大麻醉科教授孫維仁醫師表示:「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與水痘的病毒是同一種,一般人,在水痘痊癒後,病毒就會像間諜一樣,潛伏在人體內,伺機而動,當免疫力下降時,就有可能出來作亂,再引發帶狀疱疹,而帶狀疱痛的疼痛有二種,包括急性期的疼痛,約會持續一個月左右,這在治療上,並不困難,但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帶狀疱疹的皮膚潰瘍,都痊癒之後,疼痛還會持續日日夜夜、不分晝夜的痛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有些患者會形容,好像患部的深處,被很緊的繩索勒得很緊、如影隨形,有如鬼附身,也有些患者會覺得患部像是不間斷地被雷打到、電擊,有些女性患者會痛到完全不能碰,連內衣都沒辦法穿,甚至,連被自己的乳房碰觸到,都無法忍受。孫醫師也表示:「患者常主訴,痛到死不了,卻是活活受罪,曾經有一項研究指出: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是年長者僅次於憂鬱症、罹癌的第三大自殺主因。可見得,這種日夜的疼痛有多令人困擾,常常有患人吃鎮痛消炎藥,吃到胃腸出血、腎衰竭,若動用到嗎啡類的止痛藥,不但易有便秘、嘔吐的副作用,長遠下來也會導致免疫功能衰退」。神經性疼痛,為何是難解習題?不論是糖尿病神經性疼痛或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一旦衍生中樞敏感化後,造成神經性疼痛患者疼痛的主因,就不再是發炎引起的疼痛,因此,才會使得鎮痛止痛劑的效果愈來愈差,治療的重點,必須針對中樞神經敏感作治療,如:動用到嗎啡止痛,或是卡巴氮平成份的藥物,減緩中樞神經敏感。問題是這些治療,並非沒有令人擔心的副作用,嗎啡易有便秘、藥物成癮的副作用,長時間使用也有可能導致免疫力低下。而卡巴氮平成份的藥物(核准作為癲癇用藥),因亞洲人帶有HLA-B 1502基因型的比例較高,萬一併發高致命性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不只傷身,因也屬於適應症外使用,無法獲得藥害救濟,不只病人自己要負擔風險,醫師同樣也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孫醫師提到臨床上的案例:「一個不到四十歲的男性年輕糖尿病患者,因胰臟發炎,導致血糖值高達700、800mg/dl,引發糖尿病神經性疼痛,常因痛到無法忍受,必須跑急診止痛,而被誤會是藥癮者,他自己也覺得很冤枉,轉診到台大後,目前主要是使用口服嗎啡來控制緩解疼痛,但我們要考慮的是,這樣的病患,難道沒有更安全、更沒有副作用的治療選擇嗎?」。兩位醫師均表示:目前在台灣用於抗憂鬱的duloxetine以及抗癲癇的pregabalin,在歐美皆已核准作為糖尿病神經性疼痛之治療用藥,兩者均較無引起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的疑慮;當考量患者之生活品質,以及不用隱忍老藥的副作用威脅時,這些藥品會是較理想的選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