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身體檢查無異常 青壯年男子無端罹患「男性女乳症」

身體檢查無異常 青壯年男子無端罹患「男性女乳症」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新陳代謝科楊宏智醫師表示,一位20多歲男性,產生類似女性乳房,最近幾個月覺得愈來愈明顯,導致相當大的困擾,而至該院新陳代謝科就醫,經進行相關檢驗,都無異常,故診斷為「原發性男性女乳症」。給予抗女性賀爾蒙藥物後,經過2~3個月的藥物治療,男性女乳的狀況已大幅改善。楊宏智醫師表示,男性女乳症其實相當常見,最常見於青少年及老人,不過大部份都很輕微,自己甚至也沒有注意到有這種狀況,這種情形也不太需要做檢驗或治療。當男性的乳房組織直徑大於5公分或是有疼痛,就要考慮是病態性的男性女乳症,除了有明顯原因外,需要做進一步之檢查。楊宏智醫師指出,男性女乳症一般是由性腺賀爾蒙失調引起,青少年及老人也是因為較常有性腺賀爾蒙失調的情況所引起,青少年的男性女乳症大部份於成人後會消失,小部份會持續到成人。其他男性女乳症重要的原因包括藥物、肝硬化、男性功能不足、甲狀腺機能亢進及性腺腫瘤等,另外有相當比例的人是查不出任何原因,稱為原發性男性女乳症。楊宏智醫師表示,男性女乳症不一定要治療,如會引起疼痛或造成很大困擾時就可考慮治療,治療首先是考慮藥物治療,最常使用的藥物是抗女性賀爾蒙藥物,如男性女乳形成在一年之內,藥物效果還算不錯,如超過一年,因乳房組織已部份纖維化,效果會較差,不過仍可一試。如藥物反應不好,可考慮手術切除乳房組織。綜而言之,男性女乳症是一不少見問題,但如果引起疼痛或造成明顯外觀問題,不要諱疾忌醫,一方面要檢查有無特別疾病,一方面也可對此症狀作治療。

骨水泥 解決脊椎壓迫性骨折

骨水泥 解決脊椎壓迫性骨折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骨質疏鬆症對健康的威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不容小覷,骨質疏鬆症是全身性的骨骼退化表現,若嚴重骨量減少、骨質降低者會有骨折的危險性,如脊椎壓迫性骨折或胸腰椎骨折等。一旦發生骨折,常對病人生活品質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脊椎壓迫性骨折,患者會感到疼痛難耐,背痛常牽引到胸前、下腹或雙側骨盆,甚至更造成駝背及身高漸減,對老年人的健康形成威脅。門診中即有一名65歲的陳阿公患有骨質疏鬆症,在做氣功時因閃到腰,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送醫,經骨科專業醫師灌進骨水泥進行脊椎椎體修補術(Vertebroplasty)後,疼痛舒緩達至八到九成,也很快的回復了日常生活與活動,讓陳阿公驚嘆:「骨水泥真的是太神奇了!」。陳力輝醫師表示,若骨折患者年紀大且罹患骨質疏鬆症,傳統的外科脊椎固定術針固定效果較差,容易造成醫療上的困擾,而骨水泥能幫助治療因脊椎壓迫性骨折造成的脊椎斷裂不穩定與背部劇痛,填補其縫隙並且增加脊椎體的強度,此技術目前廣泛運用在脊椎壓迫性骨折的臨床治療。目前人工骨水泥有兩種,一種為PMMA聚化合物,可以填補骨折處;另一種為促骨生成性骨水泥,含有人體骨頭成份,可以讓骨細胞長進去促成骨折癒合,治療時間皆約一小時,過程中,醫師在X光透視機以正面及側面的監視與導引下,利用導針經皮穿刺至椎體內施行,將骨水泥注入在患者病灶的椎體空隙處,骨水泥固化後,與骨折處海棉骨嵌合,不僅能使破碎的椎體在原位融固化成整體,增強脊椎的抗壓性及穩定度,且創傷小、恢復快,經臨床研究調查,患者在接受脊椎椎體修補術後,可以減輕約80%的疼痛,治療後短時間內即可站立行走,為受脊椎壓迫性骨折疼痛難耐的患者一大福音。提醒民眾,此微創手術雖對脊椎骨折治療有正面幫助,但仍有其危險性,如不小心發生骨水泥滲漏,可能反而導致下肢疼痛等後遺症,有鑑於此,若需進行注射骨水泥、脊椎椎體修補術的民眾,陳力輝醫師建議,一定要找受過專業訓練的骨科醫師進行診斷與治療,才能獲得最明顯的改善並將危險性降至最低。而術後宜1~2天平躺休息,日後避免過多、過量或充滿爆發力的劇烈運動,如快跑、負重豋山等,以防止骨折再次發生。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任陳力輝醫師表示,目前骨科門診中,因骨鬆引起的脊椎壓迫性骨折為相當常見的症狀之一。患者大部分為突發性的背疼痛,或因輕微的外傷如跌倒或閃到腰,導致脊椎斷裂而壓迫到神經,造成嚴重的背部疼痛問題。症狀輕微者可能只是行動困難,但對症狀嚴重者來說,患者自己不但因癱瘓長期臥床,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需要長期照護的病況也會對家庭成員造成極大的衝擊,看護費用也可能影響家中經濟,因此許多原本行動自如的中老年人,一但發生這種突發性的骨折而影響行動自由、或疼痛難耐,時常會因此而感到憂鬱、情緒低落、自尊受損,變得脾氣陰情不定,進而影響與家人間的關係。在此呼籲,患有骨質疏鬆症的民眾,應積極接受正規治療,藉由藥物及骨材科技的幫助,來達到改善症狀及舒緩疼痛,對病情有直接的幫助。

奧比斯仲夏夜慈善音樂會 歐盟頂尖音樂家助盲義演

奧比斯仲夏夜慈善音樂會 歐盟頂尖音樂家助盲義演

早晨睜開雙眼看見世界,對大多數人來說理所當然,然而對失明孩子而言,「看得見」並非必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有4,500萬失明人口,其中140萬是兒童。他們大多生活在醫療資源貧乏的發展中國家,不但無法順利學習和成長,還可能面臨感染或併發症等生命威脅。為了幫助失明孩子,達酉企業特別於台北、新竹發起兩場「仲夏夜慈善音樂會」,邀請來自歐盟各國頂尖音樂家來台義演,活動收入扣除成本後將全數捐贈奧比斯,期盼在仲夏夜晚帶給台灣民眾充滿愛與光明的聽覺饗宴。奧比斯首場「仲夏夜慈善音樂會」將於7月31日在台北市新舞台登場,以《SUMMER CONCERTO夏日協奏曲》為主題,由實踐大學交響樂團指揮歐陽慧剛教授擔綱,帶領多位歐洲音樂家,以及留歐台灣留學生為公益組成的奧雷特交響樂團(ODELETTE Symphony Orchestra),演出貝多芬三重奏協奏曲、莫札特豎笛協奏曲、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等經典曲目。除台北場外,新竹市文化局更提供場地在8月4日加演第二場,以《室內樂VS. 舞仲夏》為主題,演出布拉姆斯作品25鋼琴四重奏。國際知名太陽劇團舞者張逸軍更擔任新竹場嘉賓,與旅法鋼琴家吳少傑搭檔,以鋼琴演奏結合現代舞,配合燈光效果,完美演繹樂與舞的對話。一手催生「仲夏夜慈善音樂會」的達酉企業負責人殷兆酉表示,因為看到奧比斯防治失明的努力,感動之餘,便亟思如何發起一個有愛心與文化雙重意義的活動,不但貢獻一己之力,更期盼能透過慈善音樂會,為社會帶來暖流。著重於失明孩童的公益贊助其來有自,他強調:「要改變世界就要從幫助孩子做起,因為孩子是我們的未來。如果因為可預防跟可治療的眼疾而失明,是多麼令人痛心和惋惜!」奧比斯基金會執行長李茹芳也回應:「達酉企業投入公益不遺餘力,高度展現了回饋與關懷社會的企業使命,精神令人感動。所募得的款項,我們將運用於兒童失明防治工作,並在2015年底前成立100個兒童眼科中心,讓眼疾孩童接受治療,活出『睛』彩人生。」關於奧比斯「仲夏夜慈善音樂會 」台北場:2010年07月31日 7:30 PM(台北市新舞台)新竹場:2010年08月04日 7:30 PM(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演出音樂家陣容:法國國立Rueil-Malmaison音樂院的國際新銳豎笛演奏家 – 雨果‧舒爾勒(Hugues Soualhat)。法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獨奏家 – 傑和‧評捷(Jérôme Pinget)法國總統府交響樂團第一小提琴首席 – 吉爾曼‧普雷茲(Guillaume Plays)。任職法國Villeneuve Saint Georges音樂學院專任教授的國際鋼琴家 – 李芳宜。西班牙哥多華交響樂團助理首席大提琴演奏家 – 科斯達‧馬丁尼(Juan Arturo Costa Martinez)。德國Schimmel大賽得主旅法青年鋼琴家 – 吳少傑奧雷特交響樂團(ODELETTE Symphony Orchestra)。詳細節目內容,請洽達酉文創藝術(02)2809-9272曹荷小姐。購票:兩廳院售票系統。國際奧比斯 燃點光明新希望全球有4,500萬人失明,當中有八成的失明是可以防治的,可惜大部份患者生活在貧窮的發展中國家,由於當地醫療資源不足,令不少眼疾患者未能獲得妥善治療,最終要承受完全失明之苦。國際奧比斯以優秀眼科醫療服務,全力預防及治療眼疾,幫助更多眼疾患者重見,重生。

為癌症病友募集假髮製作經費,冠軍麵包1010義賣起跑!

為癌症病友募集假髮製作經費,冠軍麵包1010義賣起跑!

為了建立癌友的自信及讓他們能夠勇敢面對治療,長期致力於社會公益的六福集團,率先舉辦「冠軍麵包」義賣活動,希望邀請社會大眾能一起響應,品嚐美食並做愛心,一起幫助癌症希望協會募集假髮製作經費,讓更多癌友能獲得幫助。繼Elite Bakery貴婦烘焙坊成功引起社交圈「品味貴婦級各國烘焙」的熱潮,訴求各國烘焙、輕食、麵包禮的Elite Concept生活概念餐廳正式進駐台北101購物中心,開幕當日推出世界最高的「101麵包」,在首次參加時尚開幕派對的六福旅遊集團總裁夫人章素美女士、新加坡FHA麵包金牌冠軍陳清海主廚、癌症希望協會的理事林青蓉及其愛心大使及知名藝人張鳳書一同切開「101麵包」下,義賣活動正式起跑,為了幫助癌症希望協會募集到假髮的製作經費,此次推出義賣的「台灣荔香桂圓麵包」,是採用兩個台灣之光-光鮮嫩甜美玉荷包荔枝乾與煙燻五天六夜台灣原產桂圓,在埔里陳年紹興的加持下,搭配核桃、法國珍貴紅麥粉等組合製作而成,主辦單位希望用征服天下的美味,幫助癌症病友走過生命低潮,看見生命希望。Elite Concept行銷協理劉春豪表示:「基於回饋社會支持與愛護Elite品牌,在開幕當天,Elite以愛為出發,舉辦慈善開幕派對,希望藉由義賣1010個冠軍麵包,喚起社會力量,募集更多的愛心,一同幫助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募集200頂假髮的製作經費,提供給正在治療的癌友,讓他們也能如Elite Concept的品牌精神擁有自信與美麗。」即日起至7月26日止,只要您至台北101購物中心2樓的Elite Concept生活概念餐廳,即可購買一個380元的「台灣荔香桂圓麵包」,貢獻您的愛心,7/20~7/22下午三點至四點期間並有五折優惠。千萬別小看您的力量,您的愛心即是癌友的希望!

糖尿病患者神經性疼痛難耐 無藥可醫?

糖尿病患者神經性疼痛難耐 無藥可醫?

糖尿病神經病變,不只會併發截肢風險,也會引發難忍的神經性疼痛。神經性疼痛是日日夜夜、不斷延續的頑痛,也可能以灼熱、抽痛、觸電感呈現。現有治療神經性疼痛之藥物,嗎啡有可能導致藥物成癮,含卡巴氮平成份藥物,有可能引發致命性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副作用及併發症較大。台灣每一百人,就有一人,是神經性疼痛的患者。除糖尿病患者是高危險群外,帶狀疱疹發作後,每三人也會有一人出現神經性疼痛;這種難以忍受的神經性疼痛卻因「痛得要命,卻死不了」,再加上以往又缺乏有效又安全的治療藥物,很少受到關注,是長期被忽略的一群患者。前陣子引發媒體關注,有可能引發致命性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的卡巴氮平成份(Carbamazepine)老藥,以及止痛用的嗎啡,臨床上也可以用於神經性疼痛的疼痛控制,但因副作用及併發症大,對醫師及患者來說,都得面臨相當大的用藥風險。糖尿病神經性疼痛 像萬蟻鑽動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四肢末端局部組織潰瘍、壞死,而必須面臨截肢的原因之一。但很少人關注糖尿病的神經病變,其實會引發難忍的疼痛,讓糖尿病患者「痛不欲生」。林口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任羅榮昇醫師說,「神經性疼痛的臨床表現差異性相當大,剛開始可能先以腳底麻木來呈現,當麻木感從腳底逐漸向上延伸到腳踝、小腿、膝蓋時,手也開始會有麻木感。有些患者會表示:有灼熱感、脹脹的、不斷抽痛、一直被電到、不斷被雷打到、如萬蟻鑽動的感覺,也有些患者,會痛到連被摸一下,風吹過來,都覺得無法忍受」。有些患者會痛到了無生趣,甚至,想一死了之,也因常必須跑急診室打嗎啡止痛,而被誤認是「藥癮」者,蒙受不白之冤。羅醫師指出,「糖尿病神經性疼痛,與年齡、糖尿病病期、血糖控制不良,都有關係、好發於四肢的末端。一般來說,糖尿病病程愈久,發生神經性疼痛的機會愈大」。「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的患者,與A-delta fibers(A-delta型神經纖維)、C fibers(C 型神經纖維)這二個掌管疼痛傳遞的小神經病變有關,而且因為疼痛的訊息太強、太頻繁,也會導致神經元的接受器被激化,產生更多的接受器,導致有中樞神經敏感化的現象。舉例來說:一般人,在疼痛上的傳遞,像是羊腸小徑,對疼痛的感覺閾值很高,不會因小小的變化,就感覺到疼痛,但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者,因為中樞神經的接受器變多,變得異常敏感,疼痛的傳遞,就有如高速公路,又快又猛烈,像最近氣溫很高,這種天氣的變化,一般正常人,只是覺得「好熱、好熱」,但就有可能讓有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的患者,痛得更厲害,甚至痛到吃不好、睡不著,連穿鞋子、踩在地上,都有困難」。臨床上,如何診斷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羅醫指出,「除了問診及填寫疼痛問卷外,我們也可以利用一根小牙籤來戳皮膚,若是正常人,戳個幾十下,都不會有問題,但若是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的患者,只要連戳十下,都會覺得愈來愈痛,而且痛到無法忍耐」。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有如鬼附身另一種常見的神經性疼痛,則是好發於帶狀疱疹患者。台大麻醉科教授孫維仁醫師表示:「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與水痘的病毒是同一種,一般人,在水痘痊癒後,病毒就會像間諜一樣,潛伏在人體內,伺機而動,當免疫力下降時,就有可能出來作亂,再引發帶狀疱疹,而帶狀疱痛的疼痛有二種,包括急性期的疼痛,約會持續一個月左右,這在治療上,並不困難,但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帶狀疱疹的皮膚潰瘍,都痊癒之後,疼痛還會持續日日夜夜、不分晝夜的痛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有些患者會形容,好像患部的深處,被很緊的繩索勒得很緊、如影隨形,有如鬼附身,也有些患者會覺得患部像是不間斷地被雷打到、電擊,有些女性患者會痛到完全不能碰,連內衣都沒辦法穿,甚至,連被自己的乳房碰觸到,都無法忍受。孫醫師也表示:「患者常主訴,痛到死不了,卻是活活受罪,曾經有一項研究指出: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是年長者僅次於憂鬱症、罹癌的第三大自殺主因。可見得,這種日夜的疼痛有多令人困擾,常常有患人吃鎮痛消炎藥,吃到胃腸出血、腎衰竭,若動用到嗎啡類的止痛藥,不但易有便秘、嘔吐的副作用,長遠下來也會導致免疫功能衰退」。神經性疼痛,為何是難解習題?不論是糖尿病神經性疼痛或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一旦衍生中樞敏感化後,造成神經性疼痛患者疼痛的主因,就不再是發炎引起的疼痛,因此,才會使得鎮痛止痛劑的效果愈來愈差,治療的重點,必須針對中樞神經敏感作治療,如:動用到嗎啡止痛,或是卡巴氮平成份的藥物,減緩中樞神經敏感。問題是這些治療,並非沒有令人擔心的副作用,嗎啡易有便秘、藥物成癮的副作用,長時間使用也有可能導致免疫力低下。而卡巴氮平成份的藥物(核准作為癲癇用藥),因亞洲人帶有HLA-B 1502基因型的比例較高,萬一併發高致命性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不只傷身,因也屬於適應症外使用,無法獲得藥害救濟,不只病人自己要負擔風險,醫師同樣也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孫醫師提到臨床上的案例:「一個不到四十歲的男性年輕糖尿病患者,因胰臟發炎,導致血糖值高達700、800mg/dl,引發糖尿病神經性疼痛,常因痛到無法忍受,必須跑急診止痛,而被誤會是藥癮者,他自己也覺得很冤枉,轉診到台大後,目前主要是使用口服嗎啡來控制緩解疼痛,但我們要考慮的是,這樣的病患,難道沒有更安全、更沒有副作用的治療選擇嗎?」。兩位醫師均表示:目前在台灣用於抗憂鬱的duloxetine以及抗癲癇的pregabalin,在歐美皆已核准作為糖尿病神經性疼痛之治療用藥,兩者均較無引起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的疑慮;當考量患者之生活品質,以及不用隱忍老藥的副作用威脅時,這些藥品會是較理想的選擇。

青少年飲食習慣不健康 小心每人平均多3.2公斤

青少年飲食習慣不健康 小心每人平均多3.2公斤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針對臺北市民健康行為調查結果發現,15至24歲青少年平均一週有半數以上採外食,容易選擇高油、高鹽、高糖等不健康食物,長期下來小心健康拉警報。調查結果發現,15至24歲青少年一週平均外食高達11餐(約佔總餐數的54.0%),而且有3成(31.6%)每天喝含糖飲料,2成(21.0%)每天吃零食,15.4%的青少年每天吃宵夜,15.9%每天吃油膩食物,包括鹽酥雞、薯條、炸雞等,13.8%每天吃太鹹及醃漬的食物。該局以現今青少年最常見的飲食型態為範例,例如早餐吃日式飯糰和豆漿(480大卡),午餐吃漢堡、薯條和可樂(940大卡),晚餐吃小碗牛肉麵和珍珠奶茶(1,020大卡),再加上1碗泡麵當宵夜(435大卡),一天攝取總熱量竟高達2,875大卡。該攝取熱量與19歲、身高157公分、體重51公斤的女性每天建議攝取熱量為2,050大卡相較,等於一天多吃進了825大卡,必須散步6.3小時、或騎腳踏車4.5小時、或快步走3.6小時、或爬樓梯2.9小時或跑步2.3小時才能消耗完。青少年如果沒有增加身體活動量來消耗過多的熱量,連續1個月下來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增加3.2公斤體重。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游麗惠表示,這項調查結果得自該局在民國98年8月5日至10月28日委託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鄭惠美教授針對臺北市15歲(含)以上至69歲(含)以下民眾的問卷調查。該調查抽取臺北市449里每里1至3個家戶之現住人口作為本次調查對象,共回收1,516份有效問卷,15至24歲的青少年樣本共259份(佔17.1%)。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長期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僅會造成體重過重或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甚至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癌症、心臟病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衛生局呼籲,在炎炎夏日口渴時盡量選擇喝水來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的糖份、添加物與過多的熱量,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和及2份水果,補充足夠的蔬果份量,以降低肥胖和三高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補充資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針對臺北市民健康行為調查結果發現,在身體質量指數(BMI)方面,15至24歲青少年BMI平均為21.0(標準差3.12),71.4%的BMI介於18.5至23.9的標準範圍間,16.9%的BMI過低(<18.5),11.8%的BMI過高(>=24)。延伸閱讀「BIM比率」: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846

內視鏡窄頻影像系統 讓癌症無所遁形

內視鏡窄頻影像系統 讓癌症無所遁形

陳先生,62歲,公務人員,無抽菸習慣,除了高血脂症定期藥物治療及追蹤外,並無其他疾病,平時自覺身體狀況良好,因為有大腸癌的家族病史,每隔一年都會接受全身健康檢查,大腸鏡檢的結果都是有2個瘜肉,第一次切片結果為良性增生性瘜肉,所以一直不以為意,上個月至三軍總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受檢查,發現原先切片為良性增生的瘜肉,在窄頻影像辨識系統下,呈現早期癌症的影像,在取得家屬同意下,進行息肉切除術,結果顯示為為零期大腸癌。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大腸直腸癌已經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名,過去大家認為大腸直腸癌在西方國家較多,曾幾何時我們週遭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病人與親朋好友愈來愈多,也讓我們驚覺大腸直腸癌的早期發現實在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飲食、瘜肉、個人及家族史及潰瘍性大腸炎等,由於一般民眾逐漸有「預防勝於治療 」的觀念,越來越多的人會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在大腸健檢這個項目,常常會有瘜肉的發生,對於瘜肉,醫療服務提供者通常會建議切片,但是會有幾點考量:雖然目前腸胃道切片技術純熟,但還是有一定的風險,例如:術後出血或穿孔,往往患者顧慮到本身的狀況及其他考量後,會採取追蹤的方式。若瘜肉數目太多或太大不能全切除時,只憑肉眼來選擇切片的位置,就有一定的風險。窄頻影像辨識系統是透過物理原理,波長愈長穿透力愈佳。在可見光譜中,以紅光的波長最長,綠光次之,藍光最短。使用紅光可以在腸胃道黏膜擁有最深的影像。所以,當使用特定的紅、綠、藍濾板,只讓特定波長的光線穿透出來,紅光(600 nm)可以穿透到最深層,顯示出深色的較大的血管,藍光(415 nm)則在最淺處,顯現出紅色的微血管,綠色(540 nm)則顯示紅藍之間的顏色。透過濾板過濾光線的強弱,控制了三個顏色的強度,也調整了顏色的對比。所以,把血管的對比強調出來,而利用腫瘤會讓供應的血管快速增生的特性,有腫瘤的地方,血管會比周圍正常組織來得豐富。所以,如果能夠讓黏膜下的小血管清晰可見,那麼即使是初期的腫瘤,也會無所遁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眾人熟知的準則,透過窄頻影像辨識系統能讓我們更早發現病灶,加上若早期發現,處理的方式更簡單方便,患者的預後也越好。

五十肩初期不注意 晚期將惡化至活動受限

五十肩初期不注意 晚期將惡化至活動受限

文/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復健科 蕭裕宗主任王媽媽右肩膀痛一經有好一段時間了,她也記不起來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只隱約記得好像穿衣服,坐車拉安全帶時會有一陣刺痛,但是休息一下又好了。直到最近,晚上睡覺都會痛醒,穿內衣也有明顯的困難,才來到醫院求診。門診檢查時右肩關節活動的角度,已經喪失了一半,活動時疼痛難忍。在耐心復健及配合關節內注射,在三個月後,關節活動角度恢復近正常,疼痛也幾乎不見了。這是很典型的五十肩病史,好發在50~60歲,一開始疼痛並不明顯,但角度活動受限且慢慢的惡化,一般就診時,都已經有很明顯的受限。五十肩大約可分為三個時期:初期:症狀為肩部疼痛,但活動受限不明顯。患者常因疼痛而敢做較大活動。少數病患會有較明顯的疼痛。這個時期大概是第3~4個月。中期:因發炎疼痛加上不動,使得關節囊沾黏。由於發炎合併沾黏,所以活動明顯受限。這個時期大概是第4~9個月。晚期:發炎逐漸緩解,疼痛也減緩,但是關節已沾黏,活動受限明顯。這段時期大概是第10~12個月。整個五十肩的病程,大概要9~12個月,每段期間的復健治療目標也不一樣。初期: 由於發炎才剛開始,所以控制發炎是最重要的。五十肩的發炎很立即控制下來,需要3~6次的關節腔注射。這段期間主要是已有計畫的關節腔注射來控制發炎,避免關節巒縮。中期: 由於關節已經有攣縮,所以需要較積極的復健運動來增加關節活動,但這會造成很明顯的疼痛,甚至因為沾粘組織被破煥而引起更厲害的發炎,使疼痛惡化。這時需要配合關節腔內的注射,才有效控制發炎。單只是做運動,常會惡化疼痛,使患者不願意治療,錯過較易治療的時機。晚期: 發炎已經緩解,但是活動受限明顯。這時復健運動時的疼痛較輕微,患者常可以配合,少數仍需配合關節腔內注射。五十肩的治療過程中,重點是恢復活動度、並控制運動所帶來的發炎與疼痛。每個患者的到診的時間、病情並不相同,治療計劃也應有所不同。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與治療師的協助,才能獲得正確的診斷與適切的治療計劃。

感染腸病毒幼童 小心併發外傷性猩紅熱

感染腸病毒幼童 小心併發外傷性猩紅熱

炎炎夏日,臺灣目前是腸病毒高峰期,許多幼稚園因此而停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小兒科醫師楊玉君發現,近來有腸病毒合併外傷性猩紅熱的情形,特別提醒家長注意。楊玉君例舉個案說明,一位三歲小男孩,得到腸病毒手足口病,因為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並住院接受治療。其較明顯的症狀有發燒,四肢、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有小水泡。住院後,病患已經退燒,且口腔潰瘍也陸續減少當中。但四肢水泡恢復較口腔潰瘍慢許多,加上四肢水泡會發癢,使得有些比較大的水泡被病患抓破而感染。原本已經沒有發燒,之後又發燒到四十度,伴隨著全身有突起的小紅疹,觸摸有沙紙樣的感覺。病患在接受抗生素治療後,小紅疹消失且已退燒,病患才痊癒出院。楊玉君解釋,外傷性猩紅熱主要原因為皮膚有傷口,受到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後,細菌釋放出毒素,造成病患身體發燒,並出現摸起來像沙紙樣的小紅疹。她提醒家長應注意小朋友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需加強洗手,注意小朋友均衡飲食、運動及睡眠充足,以增加免疫力。並建議父母應避免小朋友進出擁擠密閉的室內空間,盡量到戶外休閒活動。若幼童有疑似感染腸病毒時,應儘速就醫、家中若有相同症狀者,應與其他健康小朋友作適當隔離;避免參加群聚活動,以免傳染給他人;且對於腸病毒的小水泡會有發癢情況,可給予外用及內服藥治療。楊玉君再次強調,不要用手去抓,以免產生傷口處細菌感染。資料參考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台大醫學院小兒科 李秉穎醫師之小兒出疹性疾病、台灣病歷資訊管理學會。

特殊親子瑜伽,讓遲緩兒和爸媽開心過暑假

特殊親子瑜伽,讓遲緩兒和爸媽開心過暑假

弘毓基金會長期在社區推廣早期療育服務,今年特別在暑假為發展遲緩兒家庭舉辦兩場親子活動,而上週末的特殊親子瑜伽互動營受到了家長及小朋友的熱烈歡迎,兩場皆爆滿,不僅小朋友玩得開心,爸爸、媽媽、及阿嬷也都趁機一起舒展筋骨、學習幫孩子按摩,體驗新鮮又有趣的特殊親子瑜伽,度過愉快的暑假週末。特殊親子瑜伽互動營特別邀請到了荷蘭籍資深專家唐睿謙老師來帶領,在台灣累積了二十多年的瑜伽指導經驗,唐老師表示,親子瑜伽是透過許多不同的姿勢體位,促進親子身體的健康,更能以遊戲和快樂的方式增進體能,對於遲緩兒家長來說,能融入家庭生活的互動瑜伽是改善親子關係的絕佳互動方式,對小朋友和大人都好處多多。許久沒有這樣與孩子互動的小偉媽媽說,孩子有輕微過動及智能障礙,在家很難管教,加上放暑假整天都待在家裡看電視,所以報名親子瑜伽讓孩子動一動,原本以為需要盯著孩子,沒想到唐老師將音樂一播放,小偉竟然專心的跟著老師做動作,一會兒是貓咪姿勢,一會兒是做身體三明治,小偉也開口跟著老師一起喊:「one、two、three、four、five…。」唐老師建議小偉媽媽每天早上在暖身之後,可以和小偉作驢式動作,站立前彎,以手掌撐地,手指張開,向後上方踢腿,一次踢一腿,持續的做,此動作可訓練平衡感及提神醒腦。因為孩子們通常喜歡快速的做動作,因此可以播放音樂,讓孩子隨著音樂做動作,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特殊親子瑜伽互動營快接近尾聲時,唐老師請弘毓基金會的志工將孩子們帶到遊戲室休息,特別與家長們單獨進行座談,再次說明瑜伽動作對孩子的好處與效果,唐老師知道家長們都很擔心孩子遲緩的問題,也因此在瑜伽的原理上特別講解,家長們也都仔細的聆聽,希望透過不同的方式帶給孩子健康又快樂的生活。小偉整場活動雖然還是在教室裡跑來跑去,但是媽媽覺得小偉臉上開心的表情已說明他很喜歡瑜伽活動,這次的體驗也讓媽媽學習到在家裡就可以練習的瑜伽動作及按摩,幫助孩子及自己更健康,也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