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顏損者失業是一般民眾的1.6倍 加入「陽光夥伴」一同支持臉部平權

顏損者失業是一般民眾的1.6倍 加入「陽光夥伴」一同支持臉部平權

陽光基金會日前舉辦「陽光夥伴」公益活動開跑記者會,發表由天后蔡依林與12名燒傷、顏損朋友共同拍攝的公益廣告,為顏損者發聲;蔡依林與華納在支持臉部平權主張記者會中,也與陽光代表們一起簽署宣誓書,共同呼籲大眾以行動關懷尊重顏損者、踴躍加入陽光夥伴。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臉部平權的意義是:不論顏面外觀如何,每個人都應受到公平的對待,陽光很高興這樣的理念,率先獲得藝人蔡依林以及華納公司的支持,希望能夠透過知名偶像的示範,影響大眾能夠平等的對待、尊重顏損者」。成立即將屆滿30週年的陽光基金會,仍時有所聞顏損者遭受不友善的對待,適逢就學階段的顏損孩童,因遭受同儕排擠而不願意上學;亦有顏損者應徵工作面試官馬上對他說:「我們已經找到人」等屢屢面試受挫的遭遇;依照98年度勞委會身心障礙就業統計,顏損者退出就業市場比例高達58.6%,是一般民眾的1.6倍,失業的顏損者中20.1%的人表示因為「一般人對身心障礙者之刻板印象」而無法找到工作;許多顏損者因為顏面外觀而喪失工作機會,或乾脆退出工作市場。為了讓顏損者獲得該有的人權與尊重,陽光基金會決定發起「陽光夥伴」公益活動,期盼民眾以行動支持推廣臉部平權,提昇社會對顏損者的友善環境,讓顏損者也可享有和一般人一樣在校園、職場以及社會上的平等對待;即日起,民眾可以上網搜尋陽光基金會,或電洽(02)2507-8006,與蔡依林一同支持臉部平權,加入陽光夥伴,簽署支持臉部平權、捐款支持陽光夥伴自信重建基金,同時可線上觀賞公益廣告、也可轉寄影片連結分享陽光夥伴訊息,幫助陽光朋友重拾自信、迎向陽光。「陽光夥伴」公益活動:http://www.sunshine.org.tw/sp/media_share.asp

高血壓患者中風率達9倍 醫師提醒規律用藥可預防再次中風

高血壓患者中風率達9倍 醫師提醒規律用藥可預防再次中風

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三名,是好發於中老年族群的一種急性神經系統疾病。根據研究顯示,腦中風患者在一年內發生再次中風的機率為5%至14%,五年則為25%至40%,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內科林瑞泰醫師指出,中風的後遺症是患者最擔心的因素之一,八成初次中風患者,不是殘障就是成為植物人,病況嚴重的還會喪失寶貴生命,而患者一旦發生再次中風,殘障程度都會比第一次嚴重,死亡率更高達20%~30%,因此罹患中風的高危險群病患需慎防留意並規律用藥,以降低再次中風的危機。台北榮總神經內科胡漢華醫師曾做過研究,台灣高血壓患者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9倍,甚至有很多病人中風後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通常引起二次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尿酸及心律不整等症狀,若危險因子沒控制好,就很容易發生再次中風。對於有缺血性中風病史者來說,除了控制危險因子外,抗血小板藥物更是不可或缺,台中榮總神經科陳柏霖醫師強調,患者若未按時服藥,再次中風的發生機率高達按時服藥者的3倍。在藥物治療方面,目前有三種抗血小板藥物可用來預防缺血性腦中風,分別為Aspirin(阿斯匹靈)、合併Aspirin及Dipyridamole的藥物及新一代Thienopyridine類抗血小板藥物(如保栓通),醫師通常會視病患的病情來開立藥物,前二者可降低16%~23%的二次中風發生機率,而Thienopyridine類藥物降低再次中風的發生機率則提高至30%,特別是針對可能發生再次中風的高危險族群,像是糖尿病、高血脂、曾做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患者,在治療效果上更優於阿斯匹靈。至於藥物的副作用,林瑞泰醫師進一步說明,Aspirin易導致胃出血、皮膚搔癢等不適,服用Dipyridamole藥物,則會產生頭疼的症狀,相較之下Thienopyridine類藥物較少產生腸胃不適、頭疼等副作用。陳柏霖醫師呼籲,及時到院治療是中風患者救命的關鍵,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能在發病後三小時內,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效果最好且出血併發症最少。為預防患者再次中風,病患除了需按時服用藥物及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外,還需養成良好規律的生活作息,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避免生活過度緊張,並遵循少油、少鹽、少糖的清淡飲食,才能遠離再次中風的威脅。

你知道「肝性胸水」易導致呼吸衰竭嗎?!

你知道「肝性胸水」易導致呼吸衰竭嗎?!

文/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蘇英傑單側胸水通常是由於癌症或感染(膿胸、結核)所引起,但在一位肝硬化合併腹水,而最近腹水突然消失的病人身上,我們必須要考慮另外一種可能性「肝性胸水」。病例:55歲李先生是一位C型肝炎加上酒精性肝炎造成肝硬化的患者,最近2個月受到腹水困擾。但在到院前1星期,腹水明顯的開始減少,肚子沒有以前那麼漲,但卻開始有呼吸喘的情形出現。直至到院前1天,呼吸喘急速惡化,病患以無法自行活動,故被送至急診就診。急診的影像學檢查發現右側有大量胸水,在經過一連串的檢查之後,初步排除了心臟或肺臟導致此胸水的可能性,最後診斷為肝性胸水。初期也為病患安排了內科治療嘗試控制此一肝性胸水,但其治療成效不佳。後來病患接受了胸腔鏡肋膜覆蓋手術之後,胸水旋即獲得改善。肝性胸水是什麼?肝硬化病人,不論是B型肝炎、C型肝炎或酒精性肝炎造成之肝硬化,其中有5~10%的病人會發生肝性胸水的現象。這些病人通常都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難治性腹水的症狀,卻在一夜之間肚子就消下去了,換來的卻是呼吸喘的現象。有這類特殊病史的病患,必須要強烈懷疑肝性胸水的生成。肝性胸水的原因?肝性胸水產生的原因目前仍眾說紛紜,但目前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腹水經由橫膈膜缺損轉移至胸腔。原本胸腔為了進行呼吸,內部一直維持一個負壓的狀態,而腹腔內本來就有一定程度的正壓,橫膈膜處在胸腔與腹腔之間,職責就是抵抗這個壓力差,把腹腔跟胸腔完整的分隔開來,這樣彼此才能正常的工作。肝硬化並產生腹水的病患,因腹水造成腹腔內正壓增加,也因此造成腹腔及胸腔間的壓力梯度差增加,橫膈膜的肌肉纖維可能因此產生裂隙,進而產生破洞,造成橫膈膜缺損。這些缺損就成為腹腔與胸腔之間的通道,腹水由腹腔流向胸腔,造成肝性胸水。相同的道理,除了肝硬化合併腹水的病患之外,長期腹膜透析的病患也可能產生橫膈膜裂隙,發生與肝性胸水相同的症狀。肝性胸水主要是靠症狀診斷的,這些病人通常都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難治性腹水的症狀,卻在一夜之間肚子就消下去了,換來的卻是呼吸喘的現象。有這類特殊病史的病患,必須要強烈懷疑肝性胸水的生成。當然有檢驗結果可以佐證,但其證據是間接性的:右側發生的機率是85%。胸水與腹水之性質相近。電腦斷層影像排除其他肺部疾病。肝性胸水因為造成病患的肺活量下降,而這些會產生肝性胸水的病患往往都是身體狀況很差的病患,肺活量下降將導致病患活動功能惡化,也因此容易產生肺炎等併發症,嚴重者可能導致呼吸衰竭。也因此,肝性胸水的病患皆需要不等程度的治療,來停止肝性胸水的生成。其可選擇的治療方式如下:限水並使用利尿劑。豬尾巴引流管引流或胸管引流。化學性肋膜沾黏術。經頸靜脈肝內血管分流術(簡稱TIPS)。胸腔鏡手術。胸腔鏡橫膈膜修補手術。胸腔鏡肋膜沾黏手術。胸腔鏡肋膜切除手術。胸腔鏡人工網膜覆蓋手術。胸腔鏡肋膜覆蓋手術。胸腔鏡肋膜覆蓋手術是先進而有效的治療選擇,其手術方式類似胸腔鏡肋膜切除手術,但術中不把剝離下來的壁層肋膜切除,而是在維持其血液循環的狀況之下,將壁層肋膜轉向覆蓋到橫膈膜上。其效果類似橫膈膜人工網膜覆蓋手術,使得橫膈膜增厚及沾黏,有效閉合已存在之橫膈膜裂隙,並預防未來裂隙之產生;此手術涵蓋了種種用以治療肝性胸水的胸腔鏡手術的好處,同時也避免了人工網膜可能造成的併發症,唯其手術技術困難,目前尚未普及。

恐懼或無助感蔓延 原來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惹禍

恐懼或無助感蔓延 原來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惹禍

文/高雄凱旋醫院 許琬芝醫師在這個暑假之前,對於單純而活潑的小玲(化名)而言,考上明星高中是小玲唯一的人生目標,其實,對於聰明又認真的小玲,在當時,這是很合理且可以預見的美好夢想。而暑假前的小玲也順利的完成這個夢想,只是,經過了這個暑假,過去的小玲已經不再了…。在同學眼中,是個十足的怪人,開學第一天選座位時,小玲堅持要坐教室最角落自認為最不為人所注意的位置,彆扭的程度令其他同學不敢與之爭搶;當導師開始第一堂講解課程時,在傳遞老師發的行事曆過程時,坐在小玲前方的阿剛不小心碰觸到小玲的手,這是,小玲突然失聲尖叫,一聲一聲淒厲的尖叫,把全班同學以及老師都嚇壞了,經過大約十幾分鐘的尖叫之後,小玲跑離開教室,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廁所一個小時之後,才帶著木然的表情從廁所坐回座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是一個人經歷或是親眼見到重大創傷事件之後所產生的嚴重及持續的反應,重大創傷事件必須是會危及生命或是嚴重損害身體一部分的事件,像是車禍、性侵害、土石流、海嘯、或地震等等,反應在成人會是極度恐懼或是無助感,而在孩童可能會以混亂或是躁動的行為來表現。而同樣的事件對孩童造成的影響比對大人造成的影響還大。在經歷創傷事件之後,會有三大主要症狀,包含再度體驗,過度警覺,和麻木逃避。當孩童經歷創傷事件之後,影響孩童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因子包含性別、先前人格特質、物質使用、先前的兒童期創傷經驗、創傷事件嚴重度、家庭以及社會環境給予的支持度等等。如果您觀察到有朋友或是甚至自己經歷的生命中重大事件之後,有以上某些症狀持續長達一個月以上,並且影響到學習、人際互動、自我照顧等等,趕快尋求醫療與諮商團體給予更多協助以及支持,以儘早治療,為人生開啟另一扇窗。延伸閱讀「三大症狀說明」: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142

慢性下背痛 小心可能是憂鬱症作祟!

慢性下背痛 小心可能是憂鬱症作祟!

下背疼痛該去醫院哪一科就醫檢查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蔡盧浚說,一般情況下,選擇至骨科、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復健科等科別就診都是可以。但是有些下背痛的患者所遇到問題,卻是去過許多家醫院、看過許多科,做過種種檢查與治療,還是沒有改善,持續因下背痛所苦,最後竟發現是憂鬱症作祟。蔡盧浚表示,依醫學研究估計,一生當中,至少八成的人會遇到下背痛問題。用於治療下背痛的藥物、手術、復健等相關醫療費用亦十分驚人。單以健保醫療支出來說,依據中央健保局統計,國人每年因背痛問題所消耗的健保支出約為30億元!其它非健保花費以及勞動損失更是難以估算。他說,大部份下背痛多是突然產生,稱為急性下背痛,其中約有5~10%的病患可能疼痛持續三個月以上,成為慢性下背痛。慢性下背痛對患者的日常活動、生活品質、工作、情緒各方面帶來極大衝擊,有些患者也可能因而發生憂鬱症。中興院區精神科門診最近注意到有些憂鬱症患者,造成他們憂鬱的最大原因是慢性下背痛。其中有位年輕上班族,因為長期背痛難當,只好捨棄不錯的工作在家休養,但背痛一直未好轉,尋找新工作也久無著落,因而心情憂鬱、出現輕生念頭。另一位老伯伯,在家企圖上吊,幸好家人發現帶至門診治療,細問後發現老伯伯是職業軍人退休,因下背痛數年,行走要用助行器,起、坐需家人攙扶,他過去一向堅強獨立,覺得這背痛讓他依賴家人、失去尊嚴,所以尋死。還有一位獨居老人住在五樓,背痛到連下樓買飯吃都極困難,終日哀嘆、哭泣,還好有熱心社區志工發現他的困境,設法幫忙買日用品、送食物。值得注意的是,醫學研究發現,慢性下背痛患者出現憂鬱、焦慮、成癮物質依賴情況,都比起一般人高出許多。蔡盧浚指出,在精神科門診除了治療憂鬱症,有些研究發現,抗憂鬱藥物也有改善疼痛效果。假如慢性下背痛病患出現壓力調適不良、高度焦慮,或是對止痛治療過度期待等情形,可以進行認知行為治療。

在超商買的蔬果含有多少的大腸桿菌 你知道嗎?

在超商買的蔬果含有多少的大腸桿菌 你知道嗎?

衛生局今年至臺北市超商、超市、速食店、咖啡簡餐店、飯店、餐廳及水果攤等進行市售即食截切生菜、水果衛生抽驗,檢驗項目為生菌數、大腸桿菌群及大腸桿菌。不符規定業者限期改善,期屆後進行複抽,衛生局表示不符規定食品,除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33條第1款規定,處分新臺幣3~15萬元罰鍰外,仍會持續稽查輔導業者製作衛生。行政院衛生署對於「生食用食品類」訂有衛生標準(生食用食品係指經清洗、去皮等調理過程處理後可立即供食之食品)其中生食蔬果類衛生標準每公克中生菌數10萬以下(CFU/g)、每公克中大腸桿菌群(Coliform)最確數1,000以下(MPN/g)及每公克中大腸桿菌(E. coli)最確數10以下 (MPN/g),此次專案抽驗不符規定原因為生菌數及大腸桿菌群最確數超出衛生標準。生菌數及大腸桿菌群常被用來作為監測食品是否遭受污染,或是製程有無衛生缺失的重要指標之一,食品中檢出生菌數、大腸桿菌群過多,雖不致於影響身體健康直接致病,卻足以顯示該產品衛生狀態不良。衛生指標菌如超過標準,即表示在製作過程當中的衛生狀況、食材、器具、包裝過程可能遭受污染,或工作人員的個人衛生狀況不佳所造成,至於常溫保存更是微生物繁殖的最佳環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業者應落實衛生自主管理,重新審視製售衛生:製作、販賣場所應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進貨蔬果選用要新鮮。製作截切即食蔬果清洗之水質,應符合飲用水標準。盛裝器具、截切蔬果的刀具、砧板應有專用,並隨時洗淨確實有效消毒。製作調理生食蔬果前後,人員要徹底洗淨雙手,操作應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避免交叉污染。盛裝販售之截切蔬果,貯放、運送及販售時,均應加蓋冷藏,以避免微生物孳生。妥善控制販售量,分段製作、縮短食物供食販售時間,切勿大量製作屯積貯放販售,以維持供食食物的新鮮與衛生。截切生菜、水果販售場所應注意「二T」管理,Temperature溫度:陳列販售冷藏溫度7℃以下;Time時間:冷藏陳列販售不宜過久,且勿隔餐販售。衛生局另提醒民眾購買或食用即食生菜或截切水果等食品,應選擇商譽良好、販售場所整潔衛生的店家,所購買食物注意色澤及氣味是否正常,購買後應立即食用完畢,以避免細菌孳生。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1061。以上稽查結果,可上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相關訊息。

公園晨操「撞牆功」正確練習 可幫助疏通督脈

公園晨操「撞牆功」正確練習 可幫助疏通督脈

撞牆功又名靠山功,也叫虎背功,簡稱撞牆。是楊式太極拳不傳之祕,過去都要正式投門拜帖弟子才能得到真傳。現今這種簡單易行的養生法已被廣泛推廣,不論是在公園中晨練的長輩,還是許多政商名人都很熱衷於撞牆。撞牆功可以說是太極拳練發勁的一個竅門、基本功,要練「透勁」也非此不可,這是太極拳致用於實際生活中的一種手法。楊式太極是太極拳流派之一,河北永年人楊福魁(露禪)(1800~1873年)所創。他曾在北京傳授太極拳,其拳架後經其孫楊澄甫(1883~1936年)修改定型。這套傳統楊式太極拳式,以楊澄甫晚年的拳架為標準,共85式,37招。現在已經成為目前流傳最廣的太極拳。撞牆功可幫助疏通督脈,及兩邊共4條膀胱經,而督脈暢通就可以改善許多病症,膀胱經上則有背俞穴,心俞、肝俞、腎俞、脾俞等,這意味所有內臟疾病皆可改善,程度不同而已。撞牆功的5大要領:全身求放鬆:全身放鬆即不能過度用力或僵硬,尤其在撞擊瞬間,更須如此。撞牆功主要就是使體內臟腑能隨著身體撞牆,而達到振動作用,如果因出力而使肌肉韌帶緊繃,就會影響臟腑運動而達不到效果。全身放鬆,尤其是腰背放鬆,同時在撞擊瞬間加點意念,會使撞擊得到加倍的效果。而且腰背放鬆,又能使背部血液循環加快,尤其是靜脈回流加快,令全身氣血充沛。撞牆時,氣衝督脈而上,傾身離牆時,頭上之氣順任脈而下。也就是說,撞牆一次,氣隨任督兩脈走一圈!撞牆功中靠牆的部位:最初要求撞擊面在肩胛骨以下,且撞擊瞬間只能出現一聲,這樣做除了身體感覺較舒服外,也與臟腑器官多數在腹部有關。撞牆時,應是整個背部(含肩胛骨與夾脊)都是撞擊面才對。撞牆時步法:撞牆時兩腳平行與肩同寬。腳跟與牆邊的距離,依上半身重心往前微傾,能輕鬆自然離牆為準。不論靠牆或離牆,都要注意腰背部的放鬆,使氣和身體重量能沉到整個腳掌支撐為原則。撞牆時雙手位置:撞牆時雙手要自然下垂擺盪,即離牆時,手往前擺動;撞牆時手往後擺動。除了雙手自然下垂,還可選擇雙手環抱,置於胸前。這樣做的好處,一是使內氣集中於夾脊,二是可以避免肩胛骨受傷,這是個人體會的層次問題,可隨練習者自身的情況與感受而定。撞牆時呼吸:太極拳呼氣、吸氣都是以鼻子自然行之。(道家養生學說:「最好的調息就是不要去調息。」)重點是在撞牆的瞬間,絕不可憋氣或停止呼吸,讓氣自然吐出,一定不可刻意由喉頭吐氣,以自然為宜。本文作者:自療養生手法編寫小組。摘自:〔圖解〕手法自療養生大全: 一看就會的22種中醫延壽法,由野人出版社發行。延伸閱讀「撞牆功注意事項」: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5/5/366.html

如何吃不胖,讓您照吃不發福!有撇步

如何吃不胖,讓您照吃不發福!有撇步

這是人人面對年節美食後遺症的煩惱:外表發福也就算了,若血管裡的油多、醣高,甚至尿酸高造成痛風、膽結石引發急性膽囊炎,血壓高導致中風、心肌梗塞,那才真糟糕!多蔬菜、多纖維、多運動、少菸、少油、少鹽、少糖、少酒、甚至少吃──誰不知道,但一年一度咱們中國年節,有幾個人做得到?!在這野人獻曝,介紹如何細嚼慢嚥,讓您有可能照吃,但不一定會發福。狼吞虎嚥──錯誤的吃飯通病一般人吃飯:飯菜入口,嚼不了兩三下,吞下一部份食物,嘴裡含著剩餘的老飯、老菜,就夾新飯、新菜入口,嚼不了兩三下,再吞下一部份食物,嘴裡仍有老飯、老菜時,又夾一些新飯、新菜入口,永遠口裡有老飯,又有新飯,永遠嚼不了幾口就吞,一頓飯,快的人,三、五分鐘就吃完了──這種不健康的吃飯習慣,一定要改!胃腸道消化食物  按部就班  層層負責當我們將食物由口中吞下,8秒鐘就經食道進了胃。以正常的消化速度來說,如果是澱粉類食物,待在胃袋的時間最多是2小時,蛋白質則是最多待4小時,脂肪最多待6小時。然後,食物往下到了十二指腸,這裡吸收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礦物質。接下來到了空腸,空腸主要是吸收水溶性維生素、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再經過迴腸,這裡吸收的養分包括:脂溶性維生素、脂肪、膽固醇、膽鹽等。這一段就是我們所謂的「小腸」。 人體的消化道就像是工廠的生產線,如果我們狼吞虎嚥,兩、三分鐘就將一頓飯囫圇吞下肚,就好比上工的生產線,履帶由前向後不停的轉動,若第一關的工作人員隨便做,到了後面拼裝組、品管組的人可就要累死了!同樣地,人體的消化道也是環環相扣,如果上一個環節草率,吃得太快,則負責之後消化功能的器官,就會負擔過重而容易出問題。 消化差  疾病多食物沒有被細嚼就會加重胃腸道的消化工作量,胃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去消化食物,一些輔助消化的器官也會加重工作量,例如:到了小腸,胰臟就得持續、大量、過勞地分泌化解澱粉、蛋白質、脂肪的各種消化酵素,分別將它們轉化成單醣、胺基酸及脂肪酸,以利吸收運用。如果因此無法來得及在小腸將粗糙的食物分解、消化、吸收,就會形成一些大分子毒素,滲漏進入體內,引起腸邊的淋巴組織類似抗原抗體的免疫反應,會讓身體許多部位慢性發炎、病變、老化甚至癌化,此即俗稱的「腸漏症」。此外,長期吃得多、吃得快,讓分泌消化酵素的胰臟過度操勞,經年累月之後,胰臟一定不堪負荷。所以很多大吃大喝、不細嚼慢嚥的人到了中年,就因胰臟再也分泌不出足夠的酵素而開始罹患所謂的富貴病,如:化解不了醣而產生糖尿病、消化不了脂肪而造成血脂過高症。如何細嚼慢嚥  當一口飯菜入嘴後,就停止再夾菜扒飯,開始用舌頭均勻攪拌食物,讓牙齒上下不斷咬動研磨,二、三十下後,嘴裡感覺有汁了,嚼到第50下,一半以上的固態食物可能都消失被磨成水了,此時,可整口吞下。然後開始夾下一口新飯菜入嘴,繼續細嚼慢嚥50下…習慣吃飯快的人,先從嚼30下才吞開始,然後進步到50下。若能每口飯菜嚼到100下,幾乎80-90%的食物都變成液態,均勻混合唾液中的殺菌素、澱粉及脂肪酵素後吞下,整個食道以下的胃腸肝膽都如釋重負,輕鬆的不得了!細嚼慢嚥 增健康  1. 胃脹、腹脹減少,排便順利因為食物消化得細膩完整。2. 不容易過食、不容易增胖,血脂血糖不易增長因為細嚼慢嚥會讓食物消化吸收的時間加快,血糖也會較早的緩慢上升,我們也會比較快有飽足感,便會減少進食量;反之,當我們狼吞虎嚥時,食物來不及消化吸收,血糖上升得慢,飽足感延遲產生,容易多吃、過量,當然容易過胖。3. 多叩齒, 有助健康中國養生古法提倡叩齒,有助牙齒、牙齦的健康。德國傅爾電針經絡系統也認為牙齒與全身各系統對應相關連:正中間上、下共8個門牙是與腎臟有關;上、下兩側最外邊的大臼齒則是與心臟相通。4. 臉部肌肉咬動有助經絡健康臉部經絡密佈,一口飯嚼50下,一頓飯吃30分鐘,一天三餐飯下來等於做了兩個小時的全身運動印度聖雄甘地曾說:「飲你的食物,嚼你的飲水。」把固體的食物細嚼成液體後才「飲」,已經是液體的水還要把它當成是固體的食物「嚼」後與體熱同溫才嚥,極有哲理,真是細嚼慢嚥的極致。細嚼慢嚥、少量多餐,絕對是健康飲食養生的第一守則,“吃,不胖”的開始。中華文化五千年。身為文化大國的一份子,讓我們展現一下斯文進餐、細嚼慢嚥、體會得出菜根香的精緻而高雅的文化水平吧!

心理諮詢服務多元化 釋放壓力有出路

心理諮詢服務多元化 釋放壓力有出路

臺北市衛生局為推廣社區內多元的心理服務,分別委託張老師基金會、馬偕紀念醫院、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及光智基金會,辦理各具特色之個別及團體心理諮商服務。其中甚至針對罹癌病人、勞工階層或教師都特別設計,提供心理諮商或教育成長課程之相關團體。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資料顯示,98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大死因仍是惡性腫瘤,癌症死亡數為39,917人。其中女性罹患乳癌占十大死因前五名,而其死亡率為13.9%(死亡人數為1,588人),臺北市女性罹患乳癌死亡率則為12.5%(死亡人數為236人)。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針對罹患乳癌患者在手術、化療或標靶治療等過程迫切需要親人陪伴與心靈慰藉,結合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與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合作開辦「伴侶親密關係工作坊」,目標在增進乳癌病友與伴侶的親密關係,在團體中透過溫馨、感性的心理活動,讓參與的伴侶們重新為彼此親密關係加溫,也透過肢體、語言的互動,達到伴侶之間的良好溝通。社區心衛中心表示,除了乳癌病友團體工作坊外,國立臺北護理大學也在南區提供有關生育懷孕帶來壓力及死亡失落帶來悲傷的心理諮商,成為其諮商服務的一大特色。另今年度衛生局委託4家民間機構所辦理各種不同類型之團體諮商服務均具特色,說明如下:東區「張老師基金會」:長期關注職場勞工問題,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7月份失業率為5.20 %,失業人口數為57萬8千人,而臺北市政府主計處統計,臺北市7月份的失業率為5.5%,失業人口數為6萬8千人。以職場勞工生涯規劃為單位提供個別諮商服務之特色,辦理生涯成長團體,讓成員探索自我生涯規劃方向。北區「光智基金會」:在地深耕青少年個別與團體輔導,在當地青少年遇到就學或人際適應的問題時,直接到校園瞭解狀況,召開個案研討會,立即給予師長專業處置建議並解決問題。辦理教師心理演劇技巧訓練及經驗分享成長團體,以實際處理學生問題之輔導教師及相關人員為參與對象,提升學生問題處遇能力。西區「馬偕紀念醫院」:以自殺防治為單位主軸,負責提供心理服務的院內自殺防治中心,讓社區民眾除了接受醫療協助外,也針對精神科門診病患進一步提供個別諮商服務。辦理情緒管理及自我成長團體,以團體技巧訓練、分享,經由彼此討論、共同學習,來獲得溝通技巧並應用於一般生活中,提升生活品質。上述4家民間機構辦理的多元心理服務相關訊息公布在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上(http://mental.health.gov.tw/ ),民眾可於上班時間電話獲得心理諮詢外,有較顯著心理困擾的民眾經評估收案後,也提供進一步的心理諮商及追蹤關懷。洽詢電話: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臺北分事務所:(02)2717-2990分機24財團法人馬偕紀念醫院:(02)2543-3535分機3681財團法人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02)2885-4250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02)2822-7101分機3256

慢性病易延誤治療 篩檢新指標「白蛋白尿」降低高血壓發生率

慢性病易延誤治療 篩檢新指標「白蛋白尿」降低高血壓發生率

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98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佔10.6%、腦血管疾病佔7.3%,分據國人十大死因的二、三位,每年更有上萬人死於糖尿病與腎臟病變等慢性病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陳威志表示,此類慢性病變通常沒有特殊症狀,許多人不知道自己病情而延誤治療。實際上,若能在病變初期,控制飲食及血壓,即能有效延緩甚至減少這些慢性病的發生率。陳威志說,蛋白尿向來是篩檢腎臟病的重要指標,近來研究發現,蛋白尿也是全身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程度的指標。他進一步說明,當體內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時,尿液中的白蛋白也會增加,此類病患將來發生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跟著提高。近年來,隨著國人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糖尿病、高血壓以及血管硬化等疾病盛行率逐年攀升,求診病人也有日益增加與年輕化趨勢。為了有效預防末期腎病變及心血管疾病發生,需要一個更有效率(精密、精細、敏感)的篩檢工具。陳威志指出,目前偵測蛋白尿是採取半定量方法,以尿液試紙依每日尿液中白蛋白流失量判定為陽性或陰性(尿液中白蛋白未超過300毫克時即為陰性),此種篩檢方式既方便快速且價格低廉,但被篩檢出來的病患,腎臟已經開始受損,若要達到早期預測腎病變病程及偵測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需以更精細的定量方法檢驗微量白蛋白尿(一天尿中排出白蛋白的量介於30~300毫克),微量白蛋白尿的檢驗數值,不僅可作為早期腎病變的參考指標,也與全身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程度相關。他說,最新研究發現,檢驗出微量白蛋白尿者,雖然無任何症狀,但將來發生心血管疾病機率是沒有微量白蛋白尿者的2.5倍。目前微量白蛋白尿的檢驗仍以高血壓及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為主,許多自費健檢也已將微量白蛋白尿列入必要檢驗項目之中。一般人有微量白蛋白尿必須進一步評估是否有其他心血管危險因子,積極針對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介入治療,應能有效使將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下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