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腸胃道間質瘤標靶治療利器 瞄準癌細胞殺死並餓死它

腸胃道間質瘤標靶治療利器 瞄準癌細胞殺死並餓死它

癌症之所以讓人害怕,是因為一般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直到身體有異樣時,往往已發生轉移、惡化。攻擊胃腸道的腸胃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 GIST)就是屬於早期不易察覺,而是在為其他因素進行檢查時才被意外發現的惡性腫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療體系副院長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楊美都表示,腸胃道間質瘤是胃腸道的Cajal(卡哈爾)細胞的c-kit基因發生突變所造成的疾病,是常見的一種胃腸道肉瘤,它的發病率每百萬人口約在10~20人,最常發生的部位是消化系統的胃、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迴腸)、食道和大腸,也可能轉移到肝臟、腹膜、腸系膜等處。腸胃道間質瘤最常見的症狀有食慾差、吞嚥食物不順、腹脹或腹痛,當腫瘤在3~5公分或以上時,30%~50%的病人會因腸胃道腫瘤出血而解黑便或是血便。一旦有上述症狀,楊美都醫師提醒民眾,應立即找腸胃內科(消化內科)或是一般外科醫師安排做胃鏡、大腸鏡、小腸鏡或是電腦斷層檢查,也可做胃、十二指腸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以提早發現病灶、提早治療。楊美都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腫瘤在2公分以上時進行手術切除效果很好。若日後發生復發,仍可考慮二次手術,如復發部位是在肝臟,可再次手術切除,或採用熱凝療法(RFA)或是栓塞治療(TACE),再加上藥物治療,效果很不錯。如果是手術無法切除、復發或轉移性的腸胃道間質瘤,就必須採用標靶藥物治療。目前標靶藥物有基利克(Glivec)與紓癌特(Sutent)兩種。楊美都醫師說明,基利克是健保規定第一線的標靶藥物,主要作用是阻斷Kit蛋白質的信號,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幫助病情得到緩解,但有些患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會產生抗藥性,造成復發或是發生腫瘤轉移等惡化現象,此時則應改用第二線標靶治療利器「紓癌特」。紓癌特主要是針對PDGFR-α的突變,能夠抑制癌細胞增殖與成長,加上癌細胞需要新的血管來提供氧氣及營養,紓癌特亦能幫忙阻止新生的血管形成,使得癌細胞難以存活。這種殺死且餓死癌細胞的方式,讓二線的標靶藥物「紓癌特」具有治療上的優勢,除用於使用基利克失敗的腸胃道間質瘤患者,也用於治療晚期或轉移性腎細胞癌,於2009年2月1日已納入健保給付,可大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腸胃道間質瘤的預後情形以腫瘤大小、生長位置及腫瘤細胞有絲分裂數來做決定,可分成非常低危險(very low risk)、低危險(low risk)、中度危險(intermediate risk)以及高度危險(high risk)等四族群。楊美都醫師認為,腫瘤位置在胃部預後(治療效果)最好,小腸(含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大腸較差,腹膜腔最不好。但即便屬於較低危險族群病患還是有復發、轉移的可能。楊美都醫師強調,腸胃道間質瘤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治療前,醫師都會先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況,包括:年紀、營養狀況、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腫瘤是否多發性,而給予適當的治療。治療後,記得必須終生配合醫師囑咐,每3~6個月定期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必要時還可自費做全身正子攝影檢查。楊美都醫師提醒患者,長期且按時用藥非常重要,不可隨便停藥或減量,以免病情加劇,腫瘤復發、轉移而不可收拾。若有藥物引起的副作用,應該與主治醫師討論進一步的治療方式。只要保持樂觀的態度,與主治醫師溝通配合,並積極接受治療,逆轉癌病以悠遊彩色人生,絕對是有可能的!延伸閱讀詳細文章: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728

女子發燒三天不退 竟染成人腸病毒

女子發燒三天不退 竟染成人腸病毒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家醫科洪惠芳醫師表示,最近門診來了一位24歲的年輕女性,因為三天來斷斷續續有發燒現象且合併有嚴重的喉嚨痛所以至醫院就診。經詳細詢問病史後發現,病人在一開始發燒後隔天手腳及外陰部就出現紅疹,還有輕微水泡;檢查其咽喉部位,發現有紅腫並有多處潰瘍,故診斷為腸病毒感染。洪惠芳醫師表示,腸病毒感染一般多見於孩童,尤其在每年4~9月流行期間,往往可見病童擠滿各個小兒科門診。通常腸病毒得過其中一種後,可發展對其特定種類腸病毒的免疫力,但因腸病毒包含一大群不同種類的病毒,就算對其中一種有免疫力,仍有機會得到別種腸病毒感染。一般說來,因為成人在其發展過程多曾感染過腸病毒,故年紀越大感染機會越小。腸病毒感染並不只侷限於孩童,近來也常見於成人案例。此外,除流行季節之外,台灣全年皆有案例,因此整年皆需留心腸病毒感染。  洪惠芳醫師指出,因為腸病毒種類眾多,因此,感染腸病毒,不是只有一般熟知的發燒,合併手、腳及口腔出現紅疹、水泡或潰瘍。像是臀部或外陰部亦可能有紅疹、水泡。成人得到腸病毒感染後,50~80%無症狀或症狀類似輕微感冒,一般症狀持續約一周。治療方面如同一般感冒主要是症狀治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腸病毒感染力很強,發病前即有感染力,最長可持續6~8週,主要經由糞口傳染,但也可經由其他管道傳播,如飛沫感染、接觸感染,因此一旦確定腸病毒感染要小心傳染給家中其他成員或親密接觸的對象。

五旬男子下肢無力 竟是頸椎膿瘍

五旬男子下肢無力 竟是頸椎膿瘍

文/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神經外科 鍾偉安 醫師兩週前一個不明原因的高燒,自行購買退燒藥服用後無其他不適。兩週後開始覺得右手麻木且下肢無力,特別是將腰挺直時腳麻情形更嚴重;經影像學檢查發現第5、6頸椎有較低密度的顯影,懷疑是退化或感染,經類固醇治療後症狀稍改善,經醫師苦口婆心的解釋後才接受建議手術治療,竟然發現是第5、6頸椎處有膿瘍。58歲的蕭先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因手麻、下肢無力至台中醫院邵國寧院長門診求診,經身體評估及影像學檢查發現-第5、6頸椎有較低密度的顯影,懷疑是退化或感染,蕭先生希望能先回家服藥看看,隔天下肢麻木的感覺愈來愈嚴重,於是又回台中醫院神經外科鍾偉安醫師的門診求診,當時鍾醫師替蕭先生做身體評估時發現,左腳抬高70度時腳會更麻,鍾醫師建議蕭先生住院接受更進一步的處置,但蕭先生仍執意要先吃藥在看看。蕭先生在家時因下肢麻木無力而在浴室跌倒,家人趕緊送他到台中醫院急診求診。在急診,醫師做身體評估時發現蕭先生的膀胱很脹,於是幫他導尿,竟然倒出約800㏄的尿液,但蕭先生卻不覺膀胱脹、有尿液。住院後經類固醇治療下肢麻木無力由0~1分進步到3~4分,但鍾偉安醫師仍建議蕭先生手術治療;蕭先生自覺已經有進步而拒絕。鍾醫師向邵國寧院長報告後,邵院長親自向蕭先生解釋病情,蕭先生因感動及信任而接受手術。術中鍾偉安醫師發現,在第5、6頸椎處有異樣,輕輕以手術器具劃開竟然有膿樣液體。鍾醫師醫師提醒,因此蕭姓患者為糖尿病患,在他的右耳上方有一個魚鱗癬,患者習慣性將他抓破,皮膚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藉由血液循環進入而導致感染,所以有糖尿病的民眾也要特別注意傷口,避免類似的感染發生。

全國首創「青少年戒菸教育e化數位教材」活潑生動,讓學習不受時空限制

全國首創「青少年戒菸教育e化數位教材」活潑生動,讓學習不受時空限制

為有效提昇青少年拒菸反菸認知,提供生動活潑且及時便利之學習管道,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首創之「青少年戒菸教育e化數位教材」,建國百年元旦於「臺北e大」網站正式上線,光碟中特別邀請豆花妹示範北市首創之「國民拒菸操」,期透過豐富且有趣的課程內容,增加青少年學習菸害防制知識的動機與興趣。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游麗惠處長表示,目前國內對於執行青少年戒菸教育方式,大多以面授講習為主,較無法引起青少年學習動機,更侷限於上課時間與地點,導致青少年不易配合接受戒菸教育。因此,如何啟發青少年學習動機,運用網路的普及性,讓學習不受時空限制,並於教材中加入視覺提示,藉由圖片、活潑生動畫面及互動小遊戲,提供青少年應暸解的資訊,並可保留知識於長期記憶中,即是製作這套教材的最主要目的與精神。游麗惠處長強調,約有6成左右的成人吸菸者,開始吸菸的年齡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且青少年吸菸者,也可能造成其他的藥物濫用或導致其尼古丁成癮,所以青少年菸害防制是極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 。游處長也呼籲各販賣菸品場所業者,應督促從業人員加強確認購買菸品者之年齡,切勿心存僥倖,以杜絕違法販賣菸品予未滿18歲青少年情事,阻絕青少年購買菸品的管道。同時也提醒家長們,平時應多關心及注意子女之交友情形及生活狀況,避免他們染上吸菸惡習,以保障青少年健康。衛生局表示,有興趣上網瀏覽「青少年戒菸教育e化數位教材」之民眾,可至「臺北e大」網站(http://elearning.taipei.gov.tw/),加入免費會員後,登入教學大樓/選課中心,並搜尋關鍵字「戒菸教育」,再完成線上報名後即可開始上課。

3個魚餃就有75大卡 營養師籲:吃火鍋小心驚人熱量吞下肚

3個魚餃就有75大卡 營養師籲:吃火鍋小心驚人熱量吞下肚

今年冬季冷氣團發威,來份熱呼呼火鍋最對味。現在坊間火鍋店大多以吃到飽為號召,火鍋料的款式也愈來愈豐富,大伙相聚,談笑之間,很容易就吃進過多熱量,長期下來,對健康是相當不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營養科營養師林孟儀表示,要健康吃火鍋,首先要先避開吃到飽的店家,最好能選擇一人一份的日式小火鍋,且湯底選擇也相當重要。她說,食材在湯底久煮也會釋放出油脂,這時如果選擇的又是油脂含量相當高的麻辣火鍋,喝下肚熱量可是相當驚人。因此林孟儀建議,在選擇湯底時盡量以清淡為主,不僅可以煮出食材美味,更可以減少熱量攝取。另外,不論那一種湯頭,火鍋湯很容易越煮越濃,因此最好還是淺嘗即止,不可過量。林孟儀說明,吃火鍋最主要的部份就是火鍋料,火鍋料的選擇可是一大學問,各式丸類、餃類雖然美味,但大部分以五花絞肉作餡,脂肪含量及熱量都相當高。舉例來說,3個魚餃的熱量大約就有75大卡,相當驚人。她建議在火鍋料選擇上,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肉類選擇以瘦肉片為主,魚類及海鮮熱量較低;可搭配較多蔬菜或蕈菇類,不僅健康,也可增加飽足感。很多人吃火鍋一定要沾沙茶醬,殊不知沙茶醬的熱量非常驚人!林孟儀說,以市售常見的沙茶醬為例,每20公克就有154大卡,若再打入一顆蛋黃,不僅熱量爆表,膽固醇也不少。延伸閱讀「藥膳湯底」: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716

自我檢測結核病 杜絕患病危機!

自我檢測結核病 杜絕患病危機!

文/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檢驗科醫檢師 劉月滿結核病是一種很古老的傳染病,藉由飛沫與空氣所感染,目前仍普遍發生於世界各地,據統計台灣地區每年約有將近一萬五千名的新增個案,且在全球每年已造成900萬人感染、200萬人死亡,結核病已然是全世界公共衛生首要的課題,全世界傳染病的頭號殺手,不但危害健康及生命,更耗損社會生產力,嚴重影響國家競爭力及國際形象。為了遏止結核病的傳播及抗藥性結核的產生,行政院衛生署推動「結核病10年減半全民動員計畫」、結核菌代檢網及短程直接觀察治療法(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DOTS)等措施,大家動起來一起加強結核病防治。身為結核病代檢實驗室的醫檢師,每天接收來自各衛生所及醫療院所的結核病驗痰檢體,我們亦兢兢業業秉持著專業檢驗技術,謹慎的處理每一個檢體。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每一個結核菌痰液抹片,必須經顯微鏡檢閱超過三百個視野後,沒有發現結核菌蹤影,方可發出抹片陰性報告,每每在經過一天的奮戰下已是兩眼昏花,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堅持著決不遺漏抹片的任何一個角落的信念,仔細的檢閱每一片抹片,希望在大家努力下能讓病人及早發現與治療。結核病並不可怕,罹患結核病也勿慌張,只要遵照醫師的囑咐,持續接受6~9個月正確有效的藥物治療,大部分都可以痊癒。由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防治結核病最重要的關鍵,所以大家可以利用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結核病自我檢測七分篩檢法」,篩檢方法如下︰咳嗽兩週(2分),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體重減輕(1分),如果上述症狀達5分以上,建議趕快就醫檢查,結核防治需靠每一個人都盡一份心力,如此大家才能過著健康快樂的生活。

準媽媽注意!小心補過頭 妊娠紋爬滿肚

準媽媽注意!小心補過頭 妊娠紋爬滿肚

懷孕的婦女在迎接新生兒到來的喜悅的同時,許多人也為隨之而來的生理變化感到煩惱,其中尤其是「妊娠紋」,是許多準媽媽們最大的美麗天敵。國人普遍相信「一人吃 兩人補」的傳統觀念,但要是補過頭而產生花肚皮,影響美觀,恐怕得不償失。醫學專科診所高麒富醫師表示,妊娠紋出現的原因,是由於懷孕媽媽飲食所攝取的營養成份轉化為脂肪囤積在皮下組織,而隨著媽媽的腹部快速膨脹,此時表皮和真皮這兩層組織能夠配合延展的速度,而皮下組織就無法跟得上腹部膨大的速度,以至於皮下組織所富含的膠原蛋白纖維、甚至於彈性纖維經不起擴張而斷裂。妊娠紋整體表現在身體外觀,就是線狀、凹陷、呈紅色的妊娠紋,起初的顏色為紫紅色或葡萄紅色,漸漸會轉變成白色。妊娠紋形成的部位,是以腹部為最多,因為腹圍在妊娠期間,膨脹的比率最大,其他較常 見的地方,包括有乳房周圍、大腿內側、及臀部。這些地方,乃因組織伸張程度較大而造成妊娠紋。妊娠紋的範圍,有大有 小,大到上是以肚臍為中心,形成多環形分佈。小則只有腹部外側或大腿幾條而已,大則整個腹部及下胸部皆有,肥胖紋也是類似的道理,包括突然長高、發胖或是由胖轉瘦,都會造成紋路。個別的妊娠紋或腹部鬆弛的成因不同,以及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治療方式也都不一樣,可以在不動刀的前提下,大幅改善妊娠紋及肌膚鬆弛。醫學專科診所高麒富醫師最後表示,懷孕婦女的體內荷爾蒙有了重大的變化,體重也會隨著胎兒生長及速上升,為了防止出現姙娠紋,孕媽咪千萬不可任由體重無限上升,良好的體重管理再輔以滋潤性強的乳霜產品,是杜絕花肚肚的不二法門。

讓「愛心傘」發散無限溫暖 獅子會散播愛心在花蓮慈院

讓「愛心傘」發散無限溫暖 獅子會散播愛心在花蓮慈院

「及時雨」比喻的是適時的幫助,而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一場大雨,及時的一把傘也能讓人備感窩心。去年(99年12月29日)國際獅子會300F區總監郭李桂香與獅友們,帶著兩百五十把美觀又實用的愛心傘來到花蓮慈院,希望能為求診的民眾遮風避雨。致贈儀式中淡紫色傘花齊放,郭李桂香表示,獅子會一直希望能以真誠的服務讓社會充滿更多感動,捐贈愛心傘只是其中一項,感謝花蓮慈院提供場地與機會,能讓更多人感受到獅友們的用心,初步預計將陸續提供八百支愛心傘,希望能為需要的人在風雨中送上溫暖。代表花蓮慈院接受的許文林副院長表示,花蓮的地理環境距離山、海都近,很容易下起地形雨,也許雨量不多時間也不長,但是對求診的民眾與家屬來說,仍然是一大困擾,而以花蓮慈院平均每日破千人次的門診量,光靠花蓮慈院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感恩獅友們的發心,為民眾送上一把「愛心及時傘」。獅友們的愛心即日起在花蓮慈院散播,有需要的民眾也可以到門診大廳旁的社會服務室詢問。最後獅友們也呼籲,希望取用的民眾使用完畢後,也能將傘送回原處,讓「愛心傘」也能成為「良心傘」,串聯起愛心,慈善的資源才能發揮最大限度的效益,希望愛心傘能風雨相隨,讓這份愛心無限延伸。

放下鋤頭拿畫筆 土溝阿嬤彩繪人生在奇美

放下鋤頭拿畫筆 土溝阿嬤彩繪人生在奇美

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四位年過70歲的阿嬤,包陳月霞女士、徐呂秀女女士、黃幸枝女士、任張召女士,四年多前在藝術家陳淑惠老師的引導下,拿起畫筆彩繪油畫。此次應奇美醫院的邀請,將於奇恩病房展開阿嬤們的第一次大型的畫展。誰說一定要到了生命末期才來追求生活的價值與樂趣?四位年齡總和將近300歲的阿嬤,勇敢地踏出生命的界線,第一次學習畫畫,畫出了生命的熱情,並把這充滿生命力的畫作擺放在奇恩病房中,並把畫中拉小提琴的孫子帶到病房中演奏阿嬤心中最美好的曲子與所有病友、家屬及社會大眾們共同分享。她們是南台灣最年長還在學油畫的農家阿嬤,領有老年年金的阿嬤才有資格報名「鄉情畫室」,誰也沒有想過一個輩子都習慣拿鋤頭的鄉下農婦,也能拿起畫筆變成優雅的素人畫家,原本陌生的油畫,如今已成為阿嬤們的生活樂趣,土溝阿嬤們用快樂、自信的心彩繪精彩人生。

「日出臺灣」迎接美好一年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台大醫院慈善演出

「日出臺灣」迎接美好一年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台大醫院慈善演出

為了讓病友及家屬在2010歲末寒冬之際,感受暖暖溫馨的祝福,台大醫院與萬泰銀行合作,在牛耳藝術的協助下邀請享譽國際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於去年(2010年12月30日),在台大醫院東址一樓大廳,舉辦「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台大醫院獻唱音樂會」,精選莫札特的「聖體頌」與節慶歌曲,及大家耳熟能詳的「日出臺灣」,帶來音樂之都最美好的祝福。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音樂協會成立於1927年,其成員大多數由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所組成,其團員來自世界近30個不同的國家,燦爛、響亮的「強音」與優雅、流暢的「弱音」是維也納協會驕傲的傳統,合唱團的演出曲目涵蓋了從巴洛克、古典與浪漫時期到近代的傑出作品。在國際著名的合唱團指揮帶領之下,合唱團在奧地利建立名聲,此次特地來到台灣展開巡演,讓台灣樂迷親身感受獨一無二的維也納新年風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