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H5N1流感死率高達近六成 至疫區旅遊民眾接種疫苗

H5N1流感死率高達近六成 至疫區旅遊民眾接種疫苗

為杜絕禽流感疫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配合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100年人用流感A/H5N1疫苗自願接種計畫」,自100年3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提供年滿18歲之醫事人員、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如第一線海/岸巡人員、國際機場/港口入境安全檢查,證照查驗及第一線關務人員)、預定前往禽流感疫區國家之出國旅遊民眾,及中央、地方實際參與動物防疫工作人員公費疫苗接種,須自付掛號費及診察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全球自2003年迄今人類H5N1流感確定病例累計526例,其中311例死亡,致死率高達59.12%,今(100)年仍有疫情傳出之國家為埃及與柬埔寨。有鑑於我國鄰近國家如日本、南韓、緬甸、香港、孟加拉及柬埔寨等地,近期相繼傳出家禽及野生鳥類感染H5N1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顯示禽流感流行風險仍持續存在。衛生局呼籲符合接種條件且有意願接種之民眾,攜帶健保卡與身分證明文件,至疾病管制局合約之旅遊門診(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財團法人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馬偕紀念醫院)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和平院區、該院附設院外門診部(不含大安區、中正區)接種疫苗,疫苗免費,但需自付接種掛號費及診察費。人用流感A/H5N1疫苗為不活化疫苗,需接種2劑,2劑至少間隔21天以上,有意願接種者於接種前需詳讀接種須知並填寫接種同意書,於接種後可撥打疾病管制局民眾疫情通報及諮詢免付費專線1922登錄接種者資料,以利後續主動監視與追蹤接種者之接種反應。相關接種訊息請至臺北市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主題服務/疾病防治資訊/流感疫苗資訊」查詢,亦可撥打1999市民當家熱線或防疫專線(02)2375-3782諮詢。

長期走路疼痛 婦人術後長高4公分

長期走路疼痛 婦人術後長高4公分

衛生署竹東醫院日前收治一位因髖部疼痛來院求診的58歲婦人,經骨科主任周禮智開刀手術後「長高」了4公分,近日即將出院的她高興的謝謝醫療團隊人員連日來的悉心照護。周禮智表示,婦人自幼走路外八,本也覺得沒什麼大礙,但長年不良的走路姿勢造成髖關節的疼痛,就連爬個樓梯都疼痛不堪,疼痛的不適感讓她不得不來求診,經放射科影像照片顯示兩側髖關節已嚴重磨損,站立時病人的骨盆外觀呈現傾斜狀態,經過雙側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病人的疼痛不適解除,還長高了4公分。周禮智說,一般走路外八並不一定會造成關節的損耗,但是若有因為身體某部位的不適而長期以不正確的姿勢走路的話,就容易造成單側或是雙側關節的負擔而磨損關節。民眾若有這類不適,首先可以自行檢查走路的姿勢是否與身旁的人特別不同,藉以修正走路姿勢,若是持續的疼痛不適,則須找骨科醫師進行專業的評估。臨床上常見許多病人往往都是「忍耐」了許多年才不得不求診,特別是傳統任勞任怨的婦女同胞,長年的操勞將「不適」視為「正常」,大多數也是因為不想增加家人的負擔,其實很多身體的不適不用透過忍耐來度過,在大家一直呼籲婦女節關心身邊的婦女同胞時,在她們不舒服時,適時的陪伴就醫也是必要的。

小心過勞死!31.5%青年上班族有至少一項三高問題

小心過勞死!31.5%青年上班族有至少一項三高問題

日前又發生疑似科技業年輕工程師過勞死之憾事,案例不僅年紀僅30歲上下,且死因皆與心血管疾病相關。以年齡層來看,30~39歲青壯年上班族有血壓、血糖、血脂任何一項三高問題的比例超過三成。合康健診中心院長楊健志表示,代謝症候群或三高年輕化已是不爭的事實,近來的過勞死事件受到注目,就是因為這些人正值青壯年,他們對於心血管問題不查,加上工作負荷過重與工時過長,加速了他們心血管問題惡化的速度,進而發生過勞死。楊健志院長指出,三高是代謝症候群的指標,而代謝症候群雖然僅是病前徵兆,但民眾往往因忽略管控,導致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癌症、腎臟病等產生,其中,心血管疾病往往易造成猝死。因此,預防代謝症候群之年齡層應降至30歲起,包括透過定期健康檢查,管控自身的指數狀況,若發現問題,便應採取運動與飲食雙管齊下之管控措施,若已達治療之指標,就要選用藥物治療。不過,根據日前千禧之愛基金會公布之調查,有一半的上班族不會為健康問題進行飲食或運動管控,僅有37%能正確回答代謝症候群與腰圍及三高相關,46%不清楚代謝症候群與三高疾病、過勞死的因果關係,顯示部分上班族輕忽了代謝症候群對健康、甚至性命的重大威脅。統一企業保健部產品經理曾少琪表示,專家皆鼓勵民眾應天天食用五蔬果維護健康,因為每天食用五種蔬果,將可活化體內PPAR,隔離三高疾病與癌症的威脅,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顯示,上百種天然食材中,以苦瓜、紅麴、綠藻、大豆蛋白與甘草五種食材混著吃,最能達到效果。

兒童免疫力不佳 父母該如何判斷?

兒童免疫力不佳 父母該如何判斷?

文/嬰兒與母親採訪/翁昭鈺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蔡易晉   臺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 劉怡里季節流感肆虐,每個父母無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遠離疾病的威脅,事實上人體本身具有抵抗外來病毒感染源的保護機制,也就是所謂的「免疫力」。我們時常聽到要增強免疫力,那麼究竟什麼是免疫力呢?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易晉表示,免疫力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防禦系統,主要作用就是對抗細菌、病毒,特別是監視、消滅不正常的細胞,因此一個免疫系統佳的人,自然就不容易生病感冒。而免疫系統的運作機制,蔡易晉醫師主要可分為先天免疫與後天免疫兩種系統:先天性免疫系統:所謂的自然免疫力,包括了吞噬細胞、顆粒細胞(像是白血球)、殺手細胞(遇到病原體時將之消滅),這些細胞與補體系統之間會互相作用。當人體遇到病原體時便會立即產生免疫反應,並消滅病原體。此外像是胃酸、皮膚、口水和眼淚等有排除細菌的人體功能,就稱為先天免疫機制。後天性免疫系統:後天免疫力是屬於適應性的,像是體液免疫系統(B型淋巴細胞所產生的抗體),與細胞免疫系統(T型輔助淋巴細胞所產生的細胞激素與T型殺手淋巴細胞所產生的毒殺作用)。後天性免疫系統與先天性免疫系統不同之處,除了對外來病原體之抗原產生專一性特異性免疫抗體反應外,還有「免疫記憶」能力,可由抗原再次引發強而快速抗體反應。事實上人體的免疫系統運作是非常複雜的,但爸媽們必須了解,良好的免疫系統就像堅固城牆一樣,主要功用就是抵抗外來的敵人,一個免疫力好的人,自然就能時常戰勝病原體。了解免疫系統的基本機轉與作用後,爸媽們也會擔心,假使寶寶時常感冒發燒,是否就意味著寶寶的免疫力不佳,才會讓這些病原體有機可趁?對此蔡易晉醫師認為,寶寶在3個月大之前,因為有媽咪留下來的抗體保護,但等到4個月之後,從母體接受到的抗體會逐漸消失,且自己本身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如果這時候又常接觸人群,或者外界較為不潔的環境,那麼病原體自然會接近,容易感冒發燒。那麼怎麼樣才算時常生病,怎麼樣又稱為免疫力不佳,是否有其評斷的標準呢?蔡易晉醫師指出根據統計,一般正常的2~3歲小孩,每年生病約10次以內,隨著年紀增加,疾病一再刺激,體內抗體逐漸增加,免疫力逐漸增強,長到5~6歲時,每年大約生病約1~2次。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大一點的小孩排除家庭人口眾多,還有上托兒所的因素後,仍時常有流鼻水、咳嗽等症狀,則可懷疑為過敏因素造成,因此是否為真的感冒,都可請兒童過敏專科醫師協助評估。至於有一說認為,住在鄉間的小孩比較起都市的小孩,因為時常接觸大自然,因此免疫系統較佳,過敏疾病也自然比較少發生,其實是有其道理的,蔡易晉醫師表示這叫做清潔理論,如果讓小孩合理的接觸大自然,多接觸泥土玩沙,對於自我防禦力的增強確實有其作用,不過基本的清潔工作像是多洗手遠離病菌,還是必須留意的。延伸閱讀「引起免疫力不佳的5種主要因素」: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016

腳跟反覆外傷或過度使用 易「腳跟後滑液囊炎」

腳跟反覆外傷或過度使用 易「腳跟後滑液囊炎」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復健科賴彥廷醫師表示,一位25歲的園區工程師,來門診抱怨最近一星期,運動時後足跟會疼痛,經醫師理學檢查,評估為腳跟後滑液囊炎,安排復健治療兩個星期後,疼痛已有明顯改善。賴彥廷醫師表示,最常見引起後腳跟的疼痛的原因是阿基里氏肌腱炎或腳跟滑液囊炎。腳跟滑液囊炎的位置有二:位於阿基里氏肌腱與跟骨之間。位於阿基里氏肌腱與皮膚之間。賴彥廷醫師指出,足跟後滑液囊炎的原因是反覆腳跟外傷或過度使用所造成的。加重發炎的原因是患者穿太緊的鞋子所致。與足跟後滑液囊炎相關的疾病有痛風、類風濕關節炎與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等。有些個案的「足跟後滑液囊炎」是因為滑液囊在足踝背屈時,阿基里氏肌腱與過度突出的跟骨上結節(哈格倫氏變形)之夾擊所致。賴彥廷醫師建議,通常較輕微的足跟後滑液囊炎,只要運動時改穿合腳的低統跑鞋,以減少摩擦,疼痛情形即會改善。一般個案除改穿適合的鞋子外,同時建議接受物理治療且合併使用消炎止痛藥。若反覆發生足跟後滑液囊炎的個案,應該還要加上伸展訓練,以減少阿基里氏肌腱與足跟後滑液囊間的夾擊力道。如果足跟滑液囊炎是因為有過度突出的跟骨上結節所致,則可考慮開刀切除。賴彥廷醫師提醒,若運動時有後足跟疼痛的情形,因先減少運動的強度、頻率且改穿合適的運動鞋。若症狀持續,應來復健科門診進一步評估與治療。

我國腎臟透析病患 發生率及盛行率世界最高

我國腎臟透析病患 發生率及盛行率世界最高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灣腎臟醫學會於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下午2時~5時假臺北市信義區香堤大道舉辦2011世界腎臟病日「愛腎護腎 腎利人生」園遊會。今年活動主題為「齊保腎 同護心」,衛生局希望市民能夠從活動中建立正確腎臟病防治觀念,預防三高三檢不漏,以及控制血壓、血糖可以預防腎臟病,建立七大法寶以做好自身腎臟保健。活動現場有腎臟保健、闖關拿獎品、有獎問答及摸彩活動,歡迎大家共襄盛舉。在台灣,腎炎、腎症候群及腎性病變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國人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是11.3%,推估全國約有2百多萬名患者。近年來慢性腎衰竭病患在醫療照護上,因透析治療水準與照護品質的進步,降低透析死亡率,延長病患存活率,卻使得近年來台灣地區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人數逐年提高,致醫療支出大幅增加。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透析病患登錄資料庫顯示,至民國97年12月31日止台灣地區共有53,242名末期腎衰竭病患(ESRD)正接受長期透析治療,盛行率為每百萬人口2,311人。97年全年新進入長期透析患者有8,838人,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384人。每年新增透析病患成長率約為6%,導致臺灣透析病患將突破6萬人,消耗健保預算3百多億。依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USRDS) 2009年報,我國之2007年透析病患發生率及盛行率上升仍為世界第一。根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者(簡稱三高)罹患腎臟病之發生率及危險性均顯著增加,分別為非三高患者的1.66倍、2.35倍及1.58倍,顯示高血壓、糖尿病人,若血壓、血糖沒有控制好,容易引起腎臟病。因此,中老年人除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病情之外,應避免不當藥物對腎臟的傷害,共同迎接腎利人生。國民健康局提出「護腎33-預防3高、3檢不漏」口號,呼籲三高族群應定期進行3項檢查-驗血、驗尿、量血壓,作好慢性疾病保健,可預防腎臟病的發生或疾病病情的惡化;及用藥的「五不原則」口號: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信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攤、夜市、遊覽車上所販賣的藥。不吃別人贈送的藥。不推薦藥給別人。提醒大家安全用藥!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提升民眾對腎臟病之認知以及有效預防腎臟病之發生,在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皆有辦理社區尿液篩檢篩檢及腎臟病相關講座,歡迎民眾踴躍參加,相關活動詳情請至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1804洽詢或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延伸閱讀「七大法寶」: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024

牙周病成牙齒矯正絆腳石 先鞏固齒質再矯正咬合才能固若金湯

牙周病成牙齒矯正絆腳石 先鞏固齒質再矯正咬合才能固若金湯

金兔年景氣回升,年後更有不少大企業釋出職缺招攬人才,為了讓自己門面更端正,不少病患興沖沖跑到牙科診所諮詢LH齒列矯正,沒想到嘴巴一張開卻被打了回票,執業多年且矯正經驗豐富的牙科醫師蔡忠翰表示,現代人牙齒保健觀念仍然薄弱,病患若有牙周病問題還是需要先治療,鞏固好齒質之後再進行LH矯正,才能獲得期待中的矯正效果。蔡忠翰醫師解釋,牙周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細菌,而牙齒表面附著的淡黃色污垢即是牙菌斑細菌的群聚部落。牙菌斑除了會造成蛀牙,亦會讓牙根周圍組織產生病理性的骨質吸收破壞,嚴重者甚至會造成牙齒搖晃脫落。所以當牙周病久未治癒或未受到良好控制時,若貿然接受牙齒矯正治療,會因矯正器本身不易清潔及容易淤塞食物的特性,加速牙周組織破壞,最後造成牙齒過度動搖,不得不被拔除。矯正治療的宗旨是藉由重新排正不整齊的牙齒以促進咀嚼功能,並減少因齒列不整造成的蛀牙和牙周病。對於牙齒矯正專業了解透徹的蔡忠翰醫師指出,LH矯正治療原理是利用矯正裝置對牙根周圍組織施予適當的力量,讓牙根一側產生骨質吸收而另一側產生骨質沉積,進而達成類似生理性移動。此移動屬於正常生理變化,所以牙齒在咀嚼時雖會稍微動搖,但仍可承受一定的咬合力。換言之,若牙周本身不夠健康,則無法承受矯正治療施與的外力,很可能會造成牙齒脫落、或因矯正中牙齒不易清潔之故,使牙周病變本加厲。但是蔡忠翰醫師表示,只要事先經過牙周病治療,讓牙齒周圍組織恢復健康,仍是可以接受牙齒矯正治療,不必過度憂心。但治療時須注意下列事項:牙周病患者治療前要完成積極性口腔衛教及所有牙周治療。對於曾罹患嚴重牙周疾病患者,矯正施力需比一般患者來得輕,療程要更短且不適合做大範圍牙齒的移動。矯正完成後應給予適當的固持或補綴復形,維持牙弓完整性。定期3~6個月回診,接受醫師專業檢查,以確保牙周組織健康。蔡忠翰醫師補充說明,牙周健康的表徵為牙齦呈現有彈性的粉紅色、沒有腫痛發炎、無膿疱、無異味、牙根堅固,民眾可以自行做居家觀察,若是發現牙周出現異狀,及早求助專業牙周病醫師積極治療,才不會日後衍伸成更複雜冗長的黑暗療程期。

臺北市成人吸菸率13.37%全國最低位

臺北市成人吸菸率13.37%全國最低位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成人吸菸行為調查」資料顯示,臺北市18歲以上成人吸菸率呈下降趨勢,97年18.93%居全國(21.92%)第6低位,98年15.30%居全國(19.99%)第2低位,99年13.37%更躍居全國(19.77%)最低位,且為該調查歷年來各縣市最低數據。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游麗惠處長表示,臺北市吸菸率下降主要原因為落實執法並公告非屬菸害防制法規範之場所為禁菸場所(如24座無菸公園、無菸建國花市、玉市及藝文特區),制定檢舉獎金辦法,鼓勵民眾共同參與菸害防制工作及強化拒菸反菸意識。因應戒菸民眾需求增加,廣開戒菸班與增設社區藥局戒菸諮詢站、提供免費戒菸藥物服務及辦理醫事人員戒菸服務訓練、推廣戒菸專線及門診戒菸等。游麗惠處長同時表示,臺北市有172家醫療院所提供門診戒菸服務,由醫師進行專業戒菸諮詢,依個案需求開立戒治菸癮的藥物(如貼片、嚼錠等)處方籤,並由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1年2次療程,每次各8週,每人每週250元(低收入戶者每週500元)的定額補助,民眾1年最多可接受4,000元(低收入戶最多補助8,000元)的補助。(門診戒菸服務內容及特約醫療院所名單請上國民健康局門診戒菸治療管理中心官網http://ttc.bhp.doh.gov.tw/quit/SysD/D0201M02.asp查詢)。臺北市藥師公會沈采穎常務理事表示,社區藥局為加強提供戒菸服務,藥師們以「在地」服務為己任,期許成為協助社區居民戒菸的好厝邊,結合衛生局推動戒菸諮詢站,提供提供親切、專業的健康服務。94年累計至今共成立130家,由社區藥師提供正確的戒菸藥物使用知識及專業的戒斷症狀諮詢服務。(詳情請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無菸整合網http://subweb.health.gov.tw/Nosmoking/index.asp查詢)。國民健康局戒菸專線服務中心張佳雯主任指出,戒菸專線提供免費的戒菸輔導服務,並持續給予吸菸者關懷與鼓勵,以協助民眾成功戒菸,另提供戒菸相關諮詢服務。根據資料統計,99年臺北市吸菸民眾撥打戒菸專線之6個月戒菸成功率高達約3成,顯示專線的戒菸服務有良好成效。如有需要提供戒菸諮詢服務之吸菸者本人及其親友或希望取得戒菸資訊者,可於週一~週六9:00~21:00(除過年期間與週日外,國定假日照常服務。)以北市內電話、公用電話及手機撥打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詳情可至戒菸專線服務中心官網http://www.tsh.org.tw/查詢)。

長時間使用行動電話 會不會增加罹患腦瘤的風險?

長時間使用行動電話 會不會增加罹患腦瘤的風險?

目前已發表的研究多屬調查與統計分析的性質。手機的電磁波是屬於非游離輻射,現今對於非游離輻射長期使用對生物體造成的影響所知極有限,相較對游離輻射(例如:X-射線)的了解要少得多。新店耕莘醫院放腫科謝忠志主任表示,腦瘤的症狀視其大小及位置而定。腦瘤症狀之產生,主要因為腦受頭顱骨的限制,為一空間受限的器官,當腫瘤在頭顱內生長時,會因壓迫腦組織或浸潤腦組織而產生症狀。也可能因為腫瘤周圍水腫腫脹而造成顱內壓力昇高,導致噁心嘔吐等症狀。若腫瘤影響到腦脊髓液的流通,使得腦室的水分滯積,則造成水腦導致症狀發生。但假如腦瘤長得很慢,初期往往沒有症狀。謝忠志舉例,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且可能在凌晨時分會特別痛。步態不穩、協調或平衡力變差。抽慉,或視覺障礙。頭暈、噁心、嘔吐。記憶力衰退、語言障礙、或性格改變。手、腳無力或感覺神經受損。上述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其他器官系統的病變,或是中樞神經的非腫瘤病變也可能導致這些症狀。謝忠志強調,這些症狀對身體猶如警訊,提示應儘速就醫,以查明病因。腦瘤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及全身性藥物治療。有時必須採取數種治療方式搭配使用的「多專科團隊醫療」。謝忠志說,腫瘤之治療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腫瘤之細胞型態、位置、大小、病人年紀、身體狀況。病人可與醫師討論,參與治療的決定,以下是幾個可供討論的方向:若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可選擇,各方式的優缺點?治療的預期效果與病情預後如何?治療的可能的副作用?副作用產生時如何治療?接著簡介這幾種治療方式。外科手術:外科手術切除是腦瘤的主要治療方式。通常外科醫師會儘量切除腦瘤,但若腫瘤與重要腦組織相連或靠近時,外科醫師只能盡其力拿掉一部份腫瘤。部份切除可減少腫瘤體積而降低腦壓,並能減少後續的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的程度。無法切除的腫瘤,可能會進行切片採樣,以便做詳細的細胞型態分析,以助於後續治療方式之選擇。有時切片是以穿刺採樣方式進行,醫師以特殊頭架配合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確定腫瘤位置,然後在頭骨上穿出一小洞引導細針進入腫瘤,以此技術進行之切片術或治療稱之為「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放射治療乃是以高能輻射線造成癌細胞損傷使其死亡之治療法。經常用於摧毀手術無法切除之腫瘤或殺死術後殘餘之癌細胞,也用於不可能接受手術治療之病人。放射治療最常用的是以體外放射治療的設備,一天給予一次照射、每週五次,至於總劑量應給多少,則視不同病理型態、部位、年齡而異。針對某些範圍較小的特定腫瘤,可以採用單次或數次的「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這種治療根據治療機器的型式廠牌不同,俗稱「加馬刀」、「電腦刀」等,其定位原理類似上述「立體定位」,但治療的工具是以放射線取代手術刀。全身性藥物治療:部分的原發惡性腦瘤,可能須要加上化學治療,如分化差的星狀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生殖細胞瘤等,但效益尚待評估。另外,臨床上最常見的腦部腫瘤,反而是由其他器官或組織轉移而至腦部的續發性腦瘤,此類腦瘤的治療除了腦部之外,也常合併其他器官的腫瘤,可能必須加上全身性的藥物治療。這些全身性的治療,針對腫瘤類型,有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謝忠志提醒民眾,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腦瘤的治療亦有長足的進步。但無論如何進步與能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優質的醫療必須要考慮病人的個別性。因此藉由醫病雙向的溝通互動,「量身訂製」一套最妥切的治療方式,再使用先進的設備與技術,則可得到最佳的療效。延伸閱讀「腫瘤來源可分成」: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008

妳的婚姻,會讓人憂鬱嗎?!

妳的婚姻,會讓人憂鬱嗎?!

過年溫馨和樂的家族團聚氣氛,是許多婆婆媽媽們辛勤付出的結果,如果說,過年強調的是中國人家族為重的傳統,到了婦女節,則該是關懷家族中女性個人心靈幸福的時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社工科社工師董秀珠表示,綜觀不同文化、國度與種族之間,女性罹患輕度憂鬱幾乎都是男性的2倍。舉凡臨床與學術界皆共識認為憂鬱的發生,是生理失衡與社會心理壓力的共同交互影響結果。在臨床上也見到女性的憂鬱常發生於長年未解的婚姻生活困境,這也常要女性個人與家庭付出痛苦的代價。董秀珠指出,有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小孩的母親患有憂鬱,那麼通常他們會比其他的小孩,更容易在成年期後出現心理不適應與精神疾病困擾。董秀珠認為,婚姻困境應被視為公共衛生議題,但傳統針對女性憂鬱的治療,較缺乏患者這些社會心理壓力的促進排除,婚姻家庭治療有助於減緩親密關係中的人際壓力,甚至其做為減緩有婚姻困難個案的憂鬱症狀及複發性治療方式,其價值與重要性已被載入美國精神醫學會的治療指導中。雖然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主幹家庭的比例逐年下降,核心家庭比例逐年增加,然而在此變遷中,傳統家庭組織的孝順、奉養父母仍是不變的基本原則。她指出,家庭核心化使原來婆媳同住的情況下降,但在此不得不的變遷中,已婚兒子與其媳婦仍盡力維續對父母孝順、情感連結的傳統規範,而研究顯示,媳婦和自己丈夫間經常存在究竟趨向於遵從「夫妻軸」或「父子軸」的價值不謀合,於是身處變遷中的媳婦們,也將實質面對在傳統(孝順與遵從丈夫)與現代文化(自我與小家庭發展)匯流中的抉擇與自我定位困境。美方(化名)服用抗鬱劑已一段時間,當醫師將美方和先生志成轉介到家庭治療門診,美方一直固著於丈夫會另結新歡的擔心上,而這固著的擔心令人百思莫解!因為當與志成接觸,很容易發現他是照顧妻子與家庭的男人,自從美方患了憂鬱症,志成在忙碌工作外,還包辦所有家務,甚至在美方病到只能鎮日躺床時,志成會中午溜班、回家送便當,難道美方看不到丈夫對她的投入與用心?還是擔心丈夫會另結新歡比較反映了一位弱勢妻子的心理狀態?原來在十年前,夫妻為了對於家族該付出多少,比如該多常探望志成的父母,或志成父母來台北時該如何款待而爭吵不休,美方因認為志成以自己的父母為優先、犧牲小家庭,志成則以為美方無法與他同心擔負家族長子長媳的責任,雙方針鋒相對,私下又都覺得不被了解而受傷痛苦。接著美方得憂鬱症、弱了下來,於是也順理成章的美方不再需要探視公婆,他們心照不宣的共識是「美方病了,沒有辦法了」,近十年來夫妻之間不再爭吵,但在許多躺床的時光裡,美方卻像永久失去內心的平靜,似乎選擇了捍衛小家庭該有之界限的同時,她卻深深為自己不是稱職媳婦、不是體諒體貼丈夫之妻子的自責侵蝕,對丈夫會另結新歡的擔心,也著實油然而生於在困難的價值折衝當中,所感知自己的動輒得咎、以及猜想丈夫不會再愛她等。松德院區家庭治療門診近年所進行120位女性婚姻生活調查研究結果中,「有小孩、未就業」一組的妻子,比起「就業或有職業生涯」的其他妻子,或許因為更直接面對這些傳統規範的約束、挑戰,而容易有較高程度的憂鬱威脅。同時也發現,生活中較缺乏自我實踐與自我肯定來源的妻子,也容易感知較高程度的憂鬱。另外,如果妻子個人有較強的自我勝任感(一種相信自己終究會克服困難的信念)、或是面對困境時採取主動性、溝通性的因應策略等,縱使面臨壓力與困難,但仍較少受到憂鬱的威脅。因此,唯有不斷在生活實踐的勇於嘗試與問題解決中,發掘自己的能力與建立自信,女性才有更多減緩憂鬱威脅的自我保護。松德院區家庭治療門診自民國84年4月成立以來,在所有服務過的、與正進行中的約200個(婚姻困境)夫妻與(親子困境)家庭中,上述家族與小家庭困難折衝導致妻子憂鬱的情況相當普遍,證明這並非十分病態性,反而是許多現代台灣女性都要面臨的親密關係與文化議題。家庭治療門診希望透過家庭或婚姻會談、與促進婦女自我勝任的成長團體,並配合所需的精神科藥物治療,提供女性在關係促進過程中,發展強有力的自我敘事,而遠離憂鬱病症所帶來的危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