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犀利曲線「不虛胖」甩油快樂動!

犀利曲線「不虛胖」甩油快樂動!

文山區為響應臺北市「健康減重101 幸福臺北一等一」健康減重系列活動,自4月29日起於臺北市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掀起強強滾的熱潮,在洪傳岳院長帶領下全院總動員,2,000位員工及眷屬將以實際行動加入健康減重活動,每位醫療人員都要成為健康減重的最佳示範或代言人;該區健康減重活動至今計3,819人參與,並有多人減重成功,其中以余小姐及李小姐減重8公斤及7.5公斤最為顯著,特邀請她們蒞臨現身說法,朝向目標犀利曲線,甩油無限,做個「不虛胖」的健康人。區長蔡培林以「健康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為健康減重自主管理口號,並率領各里鄰長、社區發展協會、民意代表、醫療院所、社區賢達人士等假文山運動中心共同啟動「健康減重」宣誓,自訂小額甩油目標公斤數,期與市民共同將甩掉肥油集入油桶匯集10公噸,參與健康減重競賽;此舉感動多方賢達,例如指南宮高忠信董事長為響應多運動,提供文山區各里守望相助隊隊員運動上衣各1件、臺北市南港扶輪社曾國峰社長為響應天天量體重,特別捐贈體重計60台,分別放置文山區43里里辦公處、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及文山區公所等單位,提供民眾一個可近性、便利性的健康減重服務環境。臺北市萬芳醫院院長洪傳岳表示,肥胖防治中心對於提供民眾正確健康的運動及營養諮詢服務責無旁貸,須醫院員工與社區齊心努力,才能達成文山區減重目標;目前該院搭配專業低卡代餐及配合營養師專業飲食衛教(少喝含糖飲料、細嚼慢嚥、正常三餐、低脂少油炸、天天五蔬果、均衡飲食、睡前3小時不進食、每餐8分飽、多吃天然不加工食物、不吃零食宵夜甜點),不需極度努力控制食慾,搭配運動即可加倍速度瘦下來;滿足大家科技與人性的期待-「輕鬆享瘦」,讓您曲線體重一次瘦下來!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嚴玉賓主任呼籲6~64歲之民眾,相招逗陣來報名「健康減重」活動,凡於100年7月底前優先報名參加本活動者可參加抽獎,抽獎方式為100年4月~8月的每月15日(遇假日則順延至工作日)從電腦報名資料庫中,以電腦隨機抽出10名得獎者,5次抽獎的獲獎名額共50名,每名可獲得3,000元等值獎勵品,及獲得健康減重手冊「卡路里聯絡簿」或「健康生活動起來」1本,教您健康生活方法,讓您不花大錢也能「享瘦」健康喔!報名專線:(02)2234-3501。歡迎符合減重對象民眾踴躍報名參加! 報名對象:年齡介於6歲~64歲之間(民國94年~36年出生者,孕婦除外)。體位符合報名標準:18~64歲成人BMI大於20 kg/m2。BMI(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公尺2)。6~17歲兒童及青少年依行政院衛生署兒童及青少年體位標準屬過重或肥胖者。

浴佛節祈福活動 讓患者、家屬身心獲得安慰與紓解

浴佛節祈福活動 讓患者、家屬身心獲得安慰與紓解

光田綜合醫院爲慶祝世界佛誕日,同時為民眾和患者祈福,特別與國際佛光會合作,於日前在院內舉辦一年一度的「雲水佛誕車浴佛」祈福活動,希望透過活動幫助患者與家屬洗滌心靈的不安,增加對抗病魔的勇氣與希望。而光田大甲院區也將另外在明天(5/7)周六上午舉辦浴佛節,屆時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日前(5/2)當天,因適逢周一,所以至醫院看診的民眾比較多。一大早,院方服務台旁就已設置素雅的佛壇,並於當天陸續聚集許多前來浴佛祈福的民眾與患者,他們在佛光會人員的指引下先禮佛參拜釋迦摩尼佛,並且向佛祖訴說心中的重擔、身體的病痛,並虔誠祈福、許下心願後,再用水瓢將雲水連續三次澆在佛祖肩上完成浴佛儀式,這樣就完成了浴佛的儀式。這樣的過程象徵民眾用雲水洗滌了自己的心靈,並且將重擔與心願交托給佛祖,讓自己的身心獲得安慰與紓解。佛壇前除了有來院看診病患與陪同的親友參與浴佛活動外,院方與國際佛光會台中港分會也特別安排了可以推至各樓層病房內的小型「雲水佛誕車」,讓不便下床行動的住院病患以及家屬亦能參與這場洗滌身心的浴佛祈福活動,一同沐浴在佛恩的平安、歡樂與光明之中。特別的是,當「雲水佛誕車」來到光田綜合醫院的兒童病房時,病房內的病童亦純真的模仿父母雙手合十膜拜,並且在指引下進行浴佛儀式,可愛虔誠的模樣也讓病房瞬間充滿溫馨的氣息。而光田醫院安寧福田病房的患者與家屬長期受到病痛的折磨,有些人從上星期得知活動訊息後,就一直期待活動到來,雖然身體虛弱,仍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以纖弱的雙手完成浴佛儀式,祈求心靈的平靜和全家人的平安快樂。也有不少患者高興表示,透過浴佛祈福的儀式可以放下心中的重擔,並獲得心靈上的安慰與祝福,這種身心壓力得以紓解的宗教活動撫慰了家屬與患者的心。

雙標靶抗癌組合 延長肺癌與肝癌存活期

雙標靶抗癌組合 延長肺癌與肝癌存活期

醫藥科技進步,癌症治療已漸漸擺脫「絕症」的封號,有望成為「慢性病」,甚至痊癒,在各種治療法相繼被印證有效的同時,多數患者似乎認為「標靶治療」才是仙丹妙藥。對此,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表示,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這三種治療方式仍是癌症治療的根基,無可取代,而且要互相搭配運用,像是最新標靶藥物若能搭配放療,對晚期病人來說效果都比使用單一治療法要好。以肺癌為例,通常3B期之後的晚期患者,標準治療就是化療加上放療,不過因為多數患者都非常擔心合併治療法的副作用會擴大、毒性變高,所以多半只選擇其中一種,或將可負擔的治療經費,選擇投入標靶治療。季匡華主任曾針對肺癌晚期患者,進行「螺旋刀」放射線治療並投予標靶藥物的所謂「雙標靶治療」,發現6成的患者平均存活都達到3年,治療平均有效期間為16個月。季匡華主任提到,晚期癌症治療尤其是第4期,沒有治療準則,但從臨床經驗顯示開始使用標靶藥物第一個月,其治療效果若不錯,便可開始進行螺旋刀治療。螺旋刀治療可針對大面積、多靶點的腫瘤,標靶藥物則可針對看不到癌細胞,兩者組合,是較積極的治療方式。影像導向螺旋刀與傳統放射治療不同,螺旋刀定位較精準,可以將癌細胞一顆顆定位,共有51個角度,比起過去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只有5到10個角度,螺旋刀針對癌細胞合併轉移,包括頭頸、腦,效果精準、副作用低。所以螺旋刀的治癌可以積極介入,第四期癌病的治療重點是在藥物治療開始的3個月內就建議施行,不要等到所有治療法都失效後才換成放射線治療。再從同樣棘手的癌症-肝癌來看,同樣的雙標靶觀念,季主任也曾針對期肝細胞癌(Advanced HCC)患者,使用標靶藥物紓癌特(Sutent)搭配放射線治療,延長無疾病惡化時間達到10個月,1年存活率為70%,而且,在21位甲型胎兒蛋白指數(AFP)升高的患者中,接受放射線治療加上標靶藥物者,近9成在放射線治療後2個月內,AFP降低50%以上。每一種癌症治療方法都有可能發生副作用的風險性,包括放射線治療,但在上述兩篇臨床報告中,都可看到合併療法副作用的發生率並不高。不過季匡華主任仍提醒,額外的副作用如放射性肺炎、標靶藥物引起的肺炎等,都需要與有經驗的醫師密切配合,定期回診檢查。季匡華主任提到,曾看過患者在治療後以為是一般肺炎,結果導致病情再度惡化,提高了後續治療的複雜度。延伸閱讀「深入瞭解雙標靶治療」: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323

媽媽的健康 是全家的幸福

媽媽的健康 是全家的幸福

這個週末就是母親節了,大家打算如何慶祝母親節呢?除了送禮物、請媽媽吃大餐之外,有沒有注意到媽媽是否健康呢?母親是許多家庭最為吃重的角色,勞心勞力打理掌管家中大小事,常是家裡最早起床、最晚就寢的人。尤其現在有許多雙薪家庭,許多母親除了傳統家事之外,更分攤不少家庭經濟負擔,面對忙碌生活,難免忽略自己健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立中說,健保局多年來一直都有提供免費成人健康檢查服務,針對四十歲至六十五歲之成年人,提供每三年一次的免費成人健檢。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家,更可以每年接受一次更為詳細的老人健康檢查。他說,成人健檢項目包含基本身體外部檢查、血液常規檢查、常見慢性疾病篩檢(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痛風等)、肝腎功能、以及尿液檢查,受檢後還有醫師提供健康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皆有提供上述的成人健康檢查服務。陳立中指出,近年來癌症已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國民健康局自民國九十九年開始力推四大癌症免費篩檢,包含口腔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30歲以上婦女,提供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乳癌方面,國健局補助45~69歲或40~44歲二等親曾有乳癌家族史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大腸癌篩檢則是針對50~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者,宜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陳立中強調,再完善的健康檢查,若沒有配合後續生活型態改善、門診追蹤,守護民眾健康的效果將大打折扣。民眾接受成人健檢、老人健檢以及癌症篩檢之後,若檢查結果有任何異常,都可持檢查報告及健保卡至各醫療院所接受諮詢,並且安排後續追蹤。若是不確定該掛哪一科,都可以先掛家庭醫學科門診,由家醫科醫師提供醫療諮詢及後續追蹤、轉診。他提醒,維持身體健康如同理財,需持續關心,瞭解健康問題所在,確實改善生活型態,並且定期追蹤,方能維持健康人生。在歡慶母親節同時,請記得關心媽媽的健康。

乳癌篩檢新利器 讓癌細胞無所遁形

乳癌篩檢新利器 讓癌細胞無所遁形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近期公佈的最新版「2008年癌症登記報告」,女性乳癌是發生率最高、近年成長速度最快的癌症。歐美國家研究證實,45歲以上婦女若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約可降低20~30%的乳癌死亡率。為提昇醫療服務品質,台東基督教醫院引進新型「全數位式」乳房攝影X光機,成為偵測、診斷乳癌的新利器。新型乳房X光檢查儀配備了高解析度數位偵測板和全數位影像攝影系統,增加乳癌偵測的靈敏度。更年期婦女由於少了荷爾蒙刺激,乳腺會退化,乳房的脂肪就會增多,這時就需要更多的工具做檢查,譬如交互使用超音波和乳房攝影。乳房中發現的鈣化有時因為長的位置或大小,不易摸到及發現,因此必須透過乳房攝影檢查來早期發現是否有癌症的病變。一般來說,乳房攝影可以看到零期乳癌,以及快要變成初期乳癌的鈣化點。目前乳癌的分期是依據腫瘤大小、腋下淋巴腺轉移與否、遠處是否轉移等因子來判別,零期乳癌即原位癌,為最早期乳癌,癌細胞仍在乳腺管基底層或乳小葉內。與傳統式的軟片乳房攝影X光機相比,東基引進的新型全數位式乳房攝影X光機具有以下優點:不需洗底片,降低洗片機化學藥品污染源;影像快速顯像於螢幕,約五秒影像就會顯示;少了傳統儀器需更換片匣和洗片的程序,大幅縮短病人檢查及等待時間;直接在電腦螢幕上判讀,資料儲存穩定性高;可同時顯示乳房的各部位,也可做不同明亮度的調整,增加診斷資訊;減少重照機率等。傳統式的軟片乳房攝影X光機,沖洗出來的片子上,乳房腺體組織的亮點與鈣化點較難區別,再者片子的品質還受到照像條件或洗片機因素的影響,導致外來的假影而可能影響診斷;而新型全數位式乳房攝影X光機,無片化檢查系統不但提高了影像的「對比解析度」及「空間解析度」,也可以做局部或全部的影像放大及調整,進一步針對懷疑病症做定位。另外,若有需要還可以進行乳房攝影細針定位檢查,利用乳房攝影所呈現的影像將乳房病灶定位出來, 接著由外科醫師將病灶組織切除,以利更進一步做病理檢查。延伸閱讀「乳房健康照過來Q&A」: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61

癌症篩檢重要性!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遠離四癌威脅

癌症篩檢重要性!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遠離四癌威脅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近公佈97年死因統計顯示,癌症為十大死因的第一位,自1982年起即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資料顯示97年國人共有79,818人發生癌症,其中男性為45,171人、女性34,647人,每10萬人有347人診斷為癌症;換言之每1,000人有3.5人罹癌。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邱偉嘉表示,就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男性為65歲、女性為59歲。97年較96年癌症發生數增加4,049人。以癌症發生人數而言,97年發生人數最高依序為大腸癌(11,004人)、肝癌(10,565人)、肺癌(9,516人)、女性乳癌(8,136人)與口腔癌(5,781人),此5種癌症佔所有癌症數的56%。97年癌症粗發生率男女分別為每10萬人口388.5人與303.6人,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則分別為317.3人與237.8人,男性為女性的1.3倍,其中又以食道癌與口腔癌最高,分別為14倍與12.7倍。97年口腔口咽及下咽、攝護腺及食道癌的男性癌症粗發生率較96年有明顯上升,而胃癌則有顯著下降。女性方面女性乳房、甲狀腺及子宮體癌有明顯上升,而子宮頸及胃癌則有顯著下降。邱偉嘉解釋,如以0~74歲計算一生得到癌症的累積風險,男性每4人有1人、女性每5人有1人可能罹癌。跟其他國外統計數據相比,肝及肝內囊管、口腔口咽及下咽、子宮頸癌等的癌症累積風險明顯比其他國家高。如以0~74歲計算一生得到癌症的死亡風險,男性每6人有1人、女性每11人有1人因癌症而死亡,平均每8人有1人因癌症而死亡。93~97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四大癌症之期別5年存活率,其中0與1期的早期個案其5年存活率分別可高達95%(乳癌)、88%(子宮頸癌)、81%(大腸癌)及76%(口腔癌)以上。邱偉嘉說明,外國研究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90%子宮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50歲以上婦女乳房攝影檢查可以降低24%死亡率,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15~33%死亡率。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及子宮頸癌,是可以經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相當高。因此,建議符合條件的民眾可以至規定醫院安排篩檢。很多民眾雖有定期篩檢的觀念,卻缺乏篩檢報告陽性需安排進一步確立檢查的概念。有些民眾會以沒有時間、做檢查很不舒服、檢查很危險等理由,拒絕進一步的檢查。邱偉嘉進一步表示,以奇美醫學中心糞便潛血檢查為例,99年11月資料顯示糞便潛血篩檢共902人、糞便潛血陽性120人、回診安排大腸鏡檢查74人、確診大腸癌9人。99年12月資料顯示糞便潛血篩檢共865人、糞便潛血陽性124人、回診安排大腸鏡檢67人、確診大腸癌5人。由資料可知道篩檢報告陽性回診安排檢查率只有50~60%,未回診的病人中隱藏著相當比例的大腸癌病患。因此,給予民眾正確的觀念、細心的解說、快速的檢查安排、舒適的檢查環境、更精確的檢查,應該可以提高民眾對癌症篩檢及回診的意願。從預防醫學三段五級的角度來看,理想的癌症防治策略應從初段預防開始,也就是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重營養、均衡飲食、採取健康促進行為、避免接觸致癌物質如菸、檳榔、有毒物質等,據研究可以減少約50%癌症的發生。然而癌症的致病因子相當複雜,且有些病因仍不明,因此次段預防中的疾病篩檢便顯得格外重要。所謂次段預防是指疾病初期,藉由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以防患或阻滯疾病初期或前期的變化。癌症的篩檢首先要有合適的篩檢工具,其次在癌症被篩檢出來後需有一套有效的追蹤系統與早期介入治療才能改變癌症的自然史。並非所有癌症是能透過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例如肺癌,雖然死亡率高,卻一直沒有合適的檢查工具幫助篩檢。邱偉嘉提醒,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強力推廣四大癌篩檢包括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及子宮頸癌。大腸癌採取糞便潛血檢查,針對50~69歲民眾,二年內未執行糞便潛血檢查者。口腔癌採取口腔黏膜檢查,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吸菸習慣或已戒檳榔之民眾,二年內未執行口腔黏膜健康檢查者。乳癌採取乳房攝影檢查,針對45~69歲婦女,2年內未執行乳房攝影篩檢者;40歲以上未滿45歲者且二等親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子宮頸癌採取子宮頸抹片檢查針對30歲以上婦女,一年內未執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者。

走出悲傷與恐懼 創傷後的壓力該如何釋放?

走出悲傷與恐懼 創傷後的壓力該如何釋放?

日本強震海嘯除了造成人民財物的損失及身體傷痛外,親身經歷或目睹事件者,心理傷害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當事人不自覺身陷其中無法跳脫當時情境,漸漸地有些人開始失眠、焦鬱、哀慟及腦海反覆重現地震與海嘯情境等創傷後壓力疾患症狀。這些災民需要的,除了物質上的支援外,心靈的創傷若無事先發現給予治療,後續這些災民持續出現的創傷後壓力疾患症狀,將會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嚴重者甚至會誘發其他相關精神疾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總藥師梁蕙文指出,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常發生於地震、水災、風災等天災,或強暴、綁架、搶劫等人禍之劫後餘生倖存者或目擊者、救難員。症狀通常於創傷事件結束後立即出現,但也可能延遲好幾個月才發生。梁蕙文表示,創傷後壓力疾患為焦慮疾患的一種,優先治療目標是降低創傷後壓力的核心症狀,例如痛苦經驗再現、逃避反應麻木、過度警覺等;次要治療目標為協助患者調適壓力,減少不良行為如飲酒、物質濫用或暴力。她說,治療方式分為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兩者,非藥物治療一般指行為及認知治療等,可單獨適用於輕微創傷後壓力疾患個案的初期;而藥物治療則可單獨或合併心理治療使用於中度到嚴重的患者。多數證據指示,在重大創傷後最初三個月須給予藥物,才能預防慢性化PTSD的發展,大部份抗憂鬱藥及抗焦慮藥有此療效。治療創傷後壓力疾患的第一線藥物,是抗憂鬱藥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SSRI在使用數週後漸進出現療效,但至少給予6~8週後才可確認效果。一般SSRI可有效降低PTSD核心症狀,明顯的改善生活品質和功能,若治療效果不佳者,可合併使用情緒穩定劑治療。長期使用SSRI可預防PTSD症狀復發,特別是治療前三個月有良好反應者,若治療時間已達,要嘗試停藥時,應採1~3個月逐漸減量以至停藥的方式。梁蕙文還說,研究證實,SSRIs中的sertraline和 fluoxetine對於降低核心症狀非常有效,並可改善整體生活功能,及增加對於壓力事件的耐受性。若SSRI合併心理治療沒有反應,可改用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s)中的venlafaxine合併非藥物治療以治療PTSD。有報告顯示抗癲癇藥物(另稱情緒穩定劑)中的carbamazepine、valproate、lamotrigine對有顯著不安、衝動、生氣或突發暴力行為的病患特別有效。若病患有明顯焦慮,可短期小心使用苯二氮平〈benzodiazepine,BZD)類的抗焦慮藥物,長期則可使用不易成癮的抗焦慮藥物buspirone;但對於有藥物濫用史的病患,需非常小心或儘量避免使用BZD。梁蕙文強調,遭逢重大災難事件時,對每個人心靈深處所產生的影響將依其對壓力調適程度而有差異性,一旦出現PTSD時,治療因此呈現多樣性,並常合併心理、藥物及團體治療。期望在創傷下的每位受害者,藉由醫療人員的協助,均能走出悲傷與恐懼,積極的面對未來的人生。

擺脫黃臉婆面貌 人妻「進場維修」老追少

擺脫黃臉婆面貌 人妻「進場維修」老追少

母親節即將來臨,終日為工作及家庭奔波的媽咪們,平時照顧子女、操持家務,同時又須兼顧繁忙的工作,在長期忽略美容保養之下,常因肌膚未獲得充足的保溼,進而形成色素沉著及皺紋等肌膚老化問題,儼然成為「黃臉婆」。歸功於近日犀利人妻的效應,喚起不少媽咪們的女性自覺,立志擺脫黃臉婆面貌,紛紛到醫美診所「進場維修」,而且有趣的是,年輕的人妻們自己做完療程後,若是感到滿意,還會帶著家裡的婆婆媽媽一起來體驗,形成一股「老追少」的風潮。整形外科楊育莉醫師指出,診間中絕大部分的人妻,最希望改善的老化問題就是皺紋,其次為臉部色素沉著、肌膚鬆弛、眼袋淚溝及臉頰凹陷。楊醫師表示,想一次解決這些問題的熟齡肌女性,除了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平日加強防曬及保濕之外,如近期關注度高的液態拉皮療程。由於傳統填補玻尿酸或肉毒桿菌的方式雖可立即見效,但卻極不持久,讓許多精打細算的女性打退堂鼓,但現在這種新的填充技術,是利用聚左旋乳酸刺激自體膠原蛋白增生的原理,讓全臉自然的豐盈拉提,相當適合有多方面需求的輕熟女族,1次療程約需1個小時,注射後需冰敷及按摩一周,幫助成分吸收,約3~6個月會達到最好的效果,可維持25個月。楊育莉醫師進一步說明,有別於以往效果立即顯現的填充劑,不太自然的外觀很容易被人發現在臉上「動手腳」,反觀3D聚左旋乳酸療程這種漸進式的美容療法,是刺激自體膠原蛋白每天自然的增生,在療程後的第三個月會達到最佳的效果,相當適合欲擺脫黃臉婆的低調人妻。不僅如此,聚左旋乳酸也能幫助自體彈性纖維的新生,讓肌膚變的明亮有光澤,為熟齡肌人妻帶來久違的緊緻與彈性。不過,在考慮進行療程擺脫黃臉婆面貌前,楊醫師建議最好先請專業醫師進行評估,確認自己的情況是否適合,有無過敏體質或服用抗凝血劑等病史,並進行「期待值溝通」,充分的事前溝通及確保療程安全後,才能於術後享有最佳的治療品質。

母親節最實在的禮物 邀媽媽一起健康減重動起來!

母親節最實在的禮物 邀媽媽一起健康減重動起來!

還在思考母親節要送媽媽什麼嗎?今年來點不一樣的禮物吧!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的調查顯示:臺北市的已婚女性中,有將近四分之一(23.9%)期望自己要做到的健康行為,就是「運動」!更有超過5成(52.5%)在近一個月內有在控制體重!從這項調查,您是不是已經看出媽媽們的需求?母親節就揪媽媽一起健康減重動起來吧!為什麼女性對於做運動「心有餘而力不足」呢?時間因素是最大原因,將近6成(59.4%)的受訪者表示,因為「沒時間或來不及」做運動;其次是懶惰(40.6%)及沒毅力(42.6%)等心理因素。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游麗惠表示,運用簡易3招,將運動融入生活中的秘技,破除這些阻礙規律運動的絆腳石。第1招:找零碎時間做運動;開會前、午飯後及晚餐前的10分鐘,都是做運動的好時機。第2招:運用手邊器材(如寶特瓶、毛巾)做運動,讓運動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第3招:和家人一起運動,只要有伴,就沒有藉口喊懶。多運動,健康吃,天天量體重,是控制體重的不二法門。臺北市政府衛生局100年度推出「健康減重101 幸福臺北一等一」健康減重活動,鼓勵市民朋友利用健康的方式控制體重,更有多項資源提供市民使用,如開辦「減重班」、「健康減重講座」及提供「電話營養諮詢專線(02-2956-6356)」等,讓市民不再只是望著體重計上的數字而不知所措。只要在7月31日前報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減重活動,就有機會抽到優先參加獎,如果減重成績優異,還可以獲得頒獎。能讓媽媽達成規律運動的願望,又可以幫助媽媽控制體重,這麼好的母親節禮物,您一定要揪媽媽來參加!如果還想知道有關健康減重更詳細的訊息,請洽市民熱線1999,將有專人為您解答。

失智症與譫妄 你知道兩者差異嗎?

失智症與譫妄 你知道兩者差異嗎?

老王今年70歲了,辛苦了大半輩子,5年前退休後終於得享清福,不用再為五斗米折腰。子女都不在身邊,家裡就剩老夫老妻相伴,兩人時常到處走走,偶爾出國玩玩,退休後生活著實還蠻愜意的。然而,最近兩年來,老王開始常忘東忘西,有時走在街上會雄雄想不起來和他打招呼的人是誰;過去這一年裡,老王健忘的情形好像又更嚴重了,常常找不到家裡的東西,或是剛剛還拿在手上的一轉眼就不記得放哪兒去了,有時甚至會懷疑是不是家裡遭小偷啦,也曾經懷疑是不是老伴兒偷了…。老王的情形,沒錯,大家都知道就是「失智症」,連病房裡的病友也跑來跟醫師講:「啊,那個是老人痴呆啦」。嗯,那再看看老李:老李72歲了,以前身體很硬朗,沒有什麼大病,也沒看過精神科。這四、五天來老李突然開始懷疑太太有外遇,差一點出手攻擊太太;作息也變得混亂、日夜顛倒,講話胡言亂語,有時連家人也不認得,狀況時好時壞…。老李是怎麼啦?高雄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醫師賴俊揚醫師表示,像老李的情況在醫學上屬於「譫妄」。所謂「譫妄」,是一種急性發作的精神病狀態,主要病因是器質性的因素,例如中毒、藥物、代謝障礙或其他內外科疾病等,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意識混亂、定向感不佳、注意力不集中、行為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等精神病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是突然的、短暫的,病程是時好時壞、波動性的變化,常常早上還算好,傍晚以後就開始大鬧,一直鬧到半夜才收攤,這時累壞了的家人也才能稍作喘息。賴俊揚說明,若有可靠詳盡的病史,再參照上述原則,通常不難鑑別診斷;然而,有時臨床上還是不好區分,尤其是來急診或門診初次就診的個案。初診個案的家屬大多數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過去缺乏這方面相關經驗或知識,加上已經被個案搞得身心俱疲、心煩氣燥的情況下,對個案病史的敘述往往就像個案的病程:語無倫次,答非所問,且有波動性變化…,如此,醫師在判斷病情上就沒有可信賴的依據,當然會增加鑑別診斷的困難度。賴俊揚進一步強調,失智症與譫妄是需要鑑別診斷!主要是因為譫妄屬於急症,通常有一定的致命危險性,視引起譫妄的器質性病因為何而異,故需儘快找出器質性病因並加以治療,且譫妄是可逆性,越早治療恢復得越好;失智症則是慢性漸進式的病程,而且是不可逆性,通常也比較少需要緊急處置的狀況。所以鑑別診斷的目的主要是針對譫妄,希望能儘快查出可逆性的器質性病因並治療之,以搶救寶貴的生命。延伸閱讀「失智症和譫妄的鑑別診斷比較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8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