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阿嬤腹有硬塊 輸尿管結石導致腎臟嚴重水腫

阿嬤腹有硬塊 輸尿管結石導致腎臟嚴重水腫

聽過人有三顆腎臟嗎?一名73歲的阿嬤因摸到腹部有一硬塊而來童綜合醫院就醫,檢查發現她有三顆腎臟及三條輸尿管,且左邊的二條輸尿管中有一條長了結石,且造成腎臟嚴重水腫,導致阿嬤腹部摸起來有硬塊。經以輸尿管鏡取出結石後,腹部的硬塊不見了。該院泌尿科主任殷約翰表示,這名阿嬤10年前自己用手摸左邊的腹部即摸到硬塊,一直不以為意,直到最近在家人的催促下才來就醫,經檢查發現她左邊有二顆腎臟與二條輸尿管;右邊有一顆腎臟與一條輸尿管。其中左邊的一條輸尿管中有結石,造成一個腎臟有很嚴重的水腫,這就是讓病患摸到硬塊的元凶,使用「輸尿管鏡」從膀胱到輸尿管將結石取出,腎水腫逐漸消失後,肚子上的腫塊也跟著消失了。殷約翰主任強調,在臨床上由輸尿管結石造成腎臟嚴重水腫,以致於腹部摸到硬塊的情形很少見。一般而言,輸尿管結石病人的典型症狀是血尿、腎絞痛、發燒及小便發炎等。這名阿嬤並無上述的症狀,也並沒有疼痛感,而是腎臟嚴重水腫並且拖了10年以上,真的很少見。殷約翰主任說,輸尿管結石的治療只要用內視鏡取出結石即可,不用進行開刀手術,因此提醒民眾若肚子摸到腫塊,就應尋找專業醫師接受檢查,釐清產生的原因。另外,預防結石的產生應「多喝水」,每天飲用足夠的水分,就能遠離結石的威脅;在排尿時,可觀察自己尿液的顏色,如果尿液較深,就應當補充水分,如果顏色正常,就不用喝太多水。

保護令保護了誰?該如何矯正加害人的暴力行為?

保護令保護了誰?該如何矯正加害人的暴力行為?

女司機陳秀華遭離婚前夫刺死一事,令人遺憾,也突顯出我們目前的家暴防治體系對於矯正加害人行為的漏洞與缺失。陳小姐雖曾聲請過保護令,但期間前夫仍不斷施暴,陳小姐長期處於暴力的威脅,甚至最後造成無可挽救的悲劇,保護令到底保護了誰?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康淑華表示,遠離暴力的威脅是所有受害者心中最大的期待,也因此,如何矯正加害人的暴力行為,實為家暴防治的根本工作。在保護令聲請項目當中,除了被害人的人身安全保障外,其中一項還包括「加害人處遇計畫」的聲請,其目的即是為了矯治性格、精神上有所偏差的施暴者。然而目前法官在核定「加害人處遇計畫」往往必須經過曠日費時的審前鑑定程序,造成受害人擔心保護令的核發會因此受到拖延,而放棄此項聲請。以99年為例,全國家暴通報案件近十萬件,但僅有1,986 人依規定執行處遇治療。此外,多數處遇治療成效亦值得評估。依婦女救援基金會長期輔導受暴婦女的經驗,目前各縣市雖在推家庭暴力安全防護網,期待找出高危險的加害人,透過警方、社政及相關網絡予以約制其行為。然而,若是加害人的施暴行為未受到徹底的矯治,網絡的努力仍會事倍功半。另外,除非因重大傷害進入刑事程序,目前加害人若違反保護令罪,也多以緩刑或易科罰金處理,許多加害人繳不出錢,還由身為被害人的太太去繳付罰金。綜合以上,婦女救援基金會建議政府應該積極思考如何透過有效的約制、治療及處罰來制止加害人暴力的再犯,才能讓被害人有機會真正遠離暴力。此外,家庭暴力不是家務事,身旁的人若能主動關心、伸出援手,協助尋求專業資源,家庭暴力的安全防護網才能更加落實。

6廠進駐新竹生醫研發中心 力促醫療產業加值國際化

6廠進駐新竹生醫研發中心 力促醫療產業加值國際化

列為「愛台十二建設」中產業創新走廊計畫之一的國科會新竹生物醫學園區今(18)日舉行生醫研發中心成立暨生技大樓啟用典禮,國科會表示,該計畫列入「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中,目前已經有6家廠商進駐,將力促台灣醫療產業加值與國際化。國科會指出,生醫園區內共規劃三大中心,今天啟用的生技大樓為國科會統籌設置的生醫科技與產品研發中心,至於衛生署的新竹生醫園區醫院負責臨床實驗與重症醫療,經濟部設置的產業及育成中心則還沒有落成。國科會表示,新竹生醫園區以跨領域科技整合與快速試製服務,結合生醫園區醫院及全台臨床醫學研發能量,希望藉由園區的設立,吸引國內ICT產業投入醫材產業,促成台灣整體醫療器材產業加值,並吸引跨國大型企業來台設立研發中心,讓台灣生醫產業國際化。國璽幹細胞應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百丹特生醫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骨科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暐正生物科技、竟天生物科技及紅電醫學等6家廠商在今日已經進駐園區。

調查/台東縣及30到39歲男性嚼檳榔率最高

調查/台東縣及30到39歲男性嚼檳榔率最高

依據國民健康局99年最新「成人吸菸行為調查」及「健康危害因子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國人18歲以上男性嚼檳榔率已降至12.5%,若與近3年嚼檳榔率(96、97和98年分別為17.2%、15.2%和14.6%)比較,呈現逐年下降之趨勢,且與96年嚼檳榔率相較下降幅度達到27%;同期間民眾對檳榔子致癌的認知率也由39.9%增為51%。台灣高嚼檳榔率是導致口腔癌高發生率及高死亡率的原因,目前每年分別有5千多人罹患和2千多人死於口腔癌。此外,口腔癌為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發生及死亡年齡中位數均較其他癌症早10-20年,因此,國民健康局積極推動檳榔危害防制工作,除透過多元管道加強檳榔防制宣導,亦透過社區、職場、學校、軍隊等不同場域營造不嚼檳榔環境,並提供戒檳服務,其成果已慢慢反映在嚼檳率的下降。依據99年調查結果顯示,以30-39歲之男性嚼檳榔率最高(19.1%),其次為40-49歲(18.1%),嚼檳榔率最低的年齡層則為65歲以上(4%)。以教育程度來看,國中的嚼檳榔率最高(23.2%),其次為高中職(17%),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嚼檳榔率最低,僅3.7%。以家庭月收入來看,月收入為2至4萬元的男性嚼檳榔率最高,其次為4至6萬元,嚼檳榔率最低為8至10萬元,月收入較低者,嚼檳榔率也較高。以縣市嚼檳榔率來看,男性嚼檳榔率最高的前5縣市分別為台東縣(23.8%)、嘉義縣(19.3%)、花蓮縣(19.1%)、南投縣(18.1%)、屏東縣(17.6%),與全國嚼檳榔率相比也顯著較高,而這些縣市也是檳榔產量比較高的縣市;至於嚼檳榔率較低的縣市大多為都會型縣市,以台北市最低(4.7%),其次為台南市的7.7%、新竹市的8%、高雄市的8.7%與台中市、基隆市的9.5%。嚼檳榔率最高的縣市為最低嚼檳榔率縣市的5倍,愈往中南部、東部的縣市,嚼檳榔率也較高。整體而言,較低收入、中壯年、較低教育程度、與高檳榔種植縣市有較高的嚼檳榔率。此外,調查亦發現,18-29歲男性嚼檳率只有8.7%,但到30到39歲嚼檳榔率就大為提高至19.1%,顯示很多男性進入職場後,可能因建立人際關係及工作上的需要(如提神)而嚼檳榔,但在老年族群嚼檳榔率又會下降,也可能與老年族群已離開職場,不再因工作或建立人際關係而有嚼檳榔的需要,或是考慮健康狀況而不願再嚼檳榔,故嚼檳榔率下降。

CAS認證肉品含禁藥 農委會:全面改每2個月檢查1次

CAS認證肉品含禁藥 農委會:全面改每2個月檢查1次

針對國小營養午餐中使用經過CAS認證的肉品食材含有禁藥,行政院農委會副主委王政騰今(18)日表示,在CAS的產品部分,本來分為普級每2個月、良級的每4個月、優級的每6個月檢查1次,現在全部改為每2個月就檢查1次,流通端將改為每2個月就全面檢查CAS合格產品,同時也將從食品源頭提高檢測頻度與數量,至於教育部已決定5月底前先抽2縣市學校進行抽驗。通過優良認證的食材出現問題,引發民眾憂慮,王政騰表示,未來將加強生產端的管理,也就是畜牧場與肉品市場的源頭管理,包括用藥監測與取締,在畜牧場端,現行每年大約有1萬件檢測。由於此次檢出問題食材為雞隻,農委會將加強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檢測的藥檢頻度,並協助團膳加強聯合檢測工作,未來檢測量將要提高到1萬至2萬件,並加強豬隻上市前在肉品市場檢測頻度與數量,從原本1個月500頭倍增為1000頭。農委會表示,對市場上已經通過CAS認證的項目,現行有一套追蹤查核的制度,根據查核結果,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雖然無法達到100%,但已經都在水準之上。

東南科大校園潑酸事件 陽光呼籲加強平權教育

東南科大校園潑酸事件 陽光呼籲加強平權教育

日前驚傳東南科技大學曾、吳兩位同學,因為在學業成績上的瑜亮情結,加上吳同學屢次嘲笑曾同學的長相,導致曾生以鹽酸攻擊吳同學,造成吳生身上多處灼傷。陽光基金會除了對此暴力攻擊事件表示遺憾之外,並呼籲教育單位應重視外觀平權的教育工作及相關輔導機制。「暴力行為固然應該被譴責,但我們應該看見暴力行為背後,在教育上應該改進的地方,才可以在未來預防這樣的遺憾繼續發生。」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表示,人的價值不是被學業成績或是外表所界定;因此,執行長呼籲學校教育應讓學生有能力找到並展現自己生命的價值,而社會也應該學習不以成績和外表來界定人的價值,學校也應該成立學生若遭受歧視的輔導機制,舒靜嫻說明,教育、輔導機制應協助學生面對歧視言語或對待時,不以暴力方式回應。因這般以暴制暴的結果不但無法改變現狀,嚴重後果更將遭到法律制裁,不但毀了自己也毀了他人的大好前途。而此新聞事件不但反應出普遍存在的以貌取人價值觀,也反應出學校教育只關注在學生的課業分數表現而忽略了人格養成與平權的社會教育,而這樣的事實也展現在近來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事件,陽光在近年推動「臉部平權」社會教育,就是希望社會上的每一個人,不論顏面外觀如何,都可以有平等的對待和公平的機會。舒靜嫻最後表示,如果平權教育能夠在社會上完整落實,或許就不會有校園潑酸、霸凌等這類遺憾事件再次發生。陽光基金會認為將「臉部平權」社會教育宣導積極地納入現行的教育體制,是現階段相當迫切的行動議題。

結核菌感染!五旬婦長腫塊 佈滿肩頸

結核菌感染!五旬婦長腫塊 佈滿肩頸

台中一名54歲的職業婦女半年前頸部突然開始長出莫名的無痛淋巴腫塊,而且不斷增加,到後來整個肩頸都已佈滿腫塊,摸起來顆顆分明,簡直像一串掛滿粽子的粽串一樣。她擔心是罹患了癌症,到光田醫院求診後,才發現是頸部淋巴腺遭到結核菌的感染。一般醫院從門診、檢查、返院看報告到給予治療至少得花兩周以上的時間,但光田整合耳鼻喉科、胸腔內科及核子醫學科的醫療團隊,從檢查、看報告、確診到投予藥物治療皆在一天內完成,讓患者在當日就獲得最即時的治療。耳鼻喉科劉耿僚醫師表示,患者因為工作繁忙,加上身體並無其他不適症狀,腫塊也不會痛,所以一直沒到醫院就醫,後來越長越多,她害怕是罹患了癌症,才趕快來看診。由外觀來看,患者肩頸部位與常人無異,但觸診時,竟然摸到一粒粒連綴的顆粒。為進一步釐清病因,醫師立即安排各項檢查,並緊急會同胸腔科及核子醫學科共同會診。核子醫學中心王克彬主任指出,患者在接受自費的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後,很明顯的發現患者頸部淋巴腺蔓延多達數十顆疑似腫瘤的淋巴結,令人怵目驚心,病理切片檢查後,確定為結核菌感染頸部淋巴所導致。所幸此種肺外結核病無傳染他人的風險,目前透過藥物治療以及定期的追蹤,患者病情已穩定恢復中。疾管局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的結核病患者約有一萬三千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肺內結核。其實,民眾有所不知,結核菌也有可能感染到人體其他部位,包括淋巴結、脊髓、關節、腦膜、腎臟等,稱為「肺外結核」,僅1/10的少數患者是屬於肺外的感染。而頸部淋巴結正是肺外結合最常侵犯的部位之一,這種肺外結核不會透過咳嗽飛沫傳染他人,因此不須隔離,透過六個月以上的藥物治療就能獲得改善。醫師指出,雖然目前治療結核病不再是件困難的事,但由於肺外結核的診斷不易,再加上長時間的療程,如果病患服藥遵從性不好而自行停藥,不只會導致治療之失敗,還可能產生抗藥性,因此需要病患之配合,才能將結核病治癒。也提醒民眾如果發現頸部有不明的腫塊,應該要儘快到醫院耳鼻喉科檢查,以確定病因。

自備環保餐具 署嘉員工餐廳響應環保新法規

自備環保餐具 署嘉員工餐廳響應環保新法規

嘉義醫院響應環保新法規,即日起員工餐廳用餐,都必須自備環保餐具,停止使用紙盒便當,不然只能使用餐廳提供的鐵製餐盤及碗筷;營養師趙梅芬表示,吃飯要做環保,如果台灣的外食族都自備環保餐盒,環保的效益一定很驚人。五月一日起,連鎖飲料店、速食店和便利商店依環保署規定,須提供消費者自備飲杯享優惠的方案,達成「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的目的,嘉義醫院也響應政府政策,不再提供紙製餐盒,要求員工到餐廳用餐時,一定要自備環保餐具,每到用餐時,就看見一堆員工拿著便當盒打飯,相當有趣味。另外,訂嘉義醫院減重餐的員工,也自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便當盒,代替紙製餐盒;營養師趙梅芬指出,吃減重餐是做身體內部的環保,降低消耗地球的資源,減重即是做環保。營養師趙梅芬表示,雖然員工一天一人只能減少用一個紙製餐盒,但一年下來一個人可省掉二百個以上的紙餐盒,一百個人就可以省掉二萬個紙餐盒,除了減少紙的消耗,也替醫院省錢。

進入腸病毒流行季 衛生局籲:洗手五時機,遠離腸病毒

進入腸病毒流行季 衛生局籲:洗手五時機,遠離腸病毒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教育局訂於100年5月16日共同辦理「常洗手,趕走腸病毒」校園衛教宣導活動,邀請巧連智人偶巧虎與琪琪至臺北市忠孝國小及附設幼稚園進行誓師,全力打擊腸病毒。藉由洗手歌帶動唱活動之寓教於樂的方式,宣導關鍵的洗手五時機:「用餐前」、「如廁後」、「擤鼻涕後」、「看病後」、「與小朋友玩前」,落實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將正確洗手觀念帶入校園,方能有效趕走腸病毒。衛生局表示,每年大約自4月開始進入腸病毒流行季,於5月底~6月中旬達到高峰,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另一波流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定點醫師通報資料顯示,今(100)年截至5月5日止,雖尚無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確定病例,但臺北市近4週(4/3~4/30)之急、門診腸病毒就診率有逐漸上升趨勢,該局呼籲,如家中幼童出現發燒、嘔吐、疱疹性咽峽炎、手足及口腔出現小紅疹或水泡等疑似腸病毒症狀時,應儘速就醫,就學者應請假在家休息,避免病情惡化及傳染其他孩童。鑑於腸病毒流行高峰期將至,該局提醒預防腸病毒最基本的方法是落實正確洗手,只要藉由日常簡單的衛生保健即可有效降低感染機會,學校及幼托機構如發現有疑似腸病毒症狀之學童,應立即至「臺北市學校暨機關傳染病通報系統」進行通報,並做好相關防治措施。腸病毒的預防方法如下: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孕婦、新生兒及幼童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一般環境消毒,使用500ppm濃度之漂白水;針對病童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建議使用1000ppm之漂白水。延伸閱讀「漂白水建議泡製方式」:http://www.uho.com.tw/pantology.asp?year=2011&mon=5&id=409

預防脊椎變形 每週正確運動可避免「僵直性脊椎炎」

預防脊椎變形 每週正確運動可避免「僵直性脊椎炎」

日前奇美醫院(5/14)由風濕免疫科陳沛植主任主持,舉辦「僵直性脊椎炎病友會」,院方希望透過醫師與病友間問答方式,使參加的民眾與醫師互動熱絡,並藉由病友會模式,請復健科江昭彥復健師親自示範病友下背痛日常復健,另安排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宏安向病友講解「僵直性脊椎炎遺傳關連性與治療進展」,讓現場病友及家屬受益良多。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是一種侵犯中軸脊椎關節的慢性發炎性疾病,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所造成慢性發炎,因為脊椎慢性發炎的關係,常常造成脊椎的弧度及活動度喪失,鈣化,甚至粘合。若未受到良好控制會造成日常生活極大的不方便。病程嚴重者,末期因脊椎黏合,形成竹竿狀,可造成畸型、駝背。脊椎黏合之後,喪失柔軟度,較易骨折,或因而壓迫神經,導致下肢麻木的感覺,甚至大小便失禁。主要侵犯人體的關節,有少數病人會有眼睛、腎臟、心臟、肺部等內臟器官的併發症。運動是非常重要的,減輕疼痛,保持脊椎活動範圍及增進生活品質皆有幫助,種類以能活動關節但不劇烈碰撞衝擊關節的運動為宜,溫和、有氧、循序漸進的,如柔軟體操、游泳、有氧舞蹈、室內地板運動、瑜珈、太極拳。有效的運動必須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20到30分鐘,持之以恆,睡覺以前作柔軟及伸展脊椎的運動以預防脊椎的變形。民眾若有慢性、反反覆覆的關節炎困擾,可進一步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及早控制的作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