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小區塊植髮、植眉不可馬虎 專家籲:小面積美感更重要

小區塊植髮、植眉不可馬虎 專家籲:小面積美感更重要

植髮手術不只可以進行大面積的修護,小面積的植髮技術更是考驗醫師美感的重點。以往植髮手術給民眾的印象就是大面積的掉髮修護,但植髮專家張宗哲發現,最近也不少民眾詢問關於植髮手術是否可以進行小面積(如:美人尖)的移植,或是針對眉毛稀疏和眉型不佳及疤痕的問題進行改善,表示民眾不僅擔憂禿頭落髮破壞外型上的平衡,也越來越重視小細節的美感。張宗哲提到,植髮植眉手術看似簡單,以為只是簡單將毛囊取下分離後植入需要的部位,但其實每個步驟都是需要經驗技術的累積,才能步步順利進行,讓患者得到想要的結果。以植眉來說,植髮專家張宗哲說,眉毛位於眼睛的正上方,是眾人注目的交聚點,不容有絲豪的誤差。植眉毛的技術是擷取後方腦勺的頭皮,在顯微鏡下仔細分割成單根髮株,再將髮株植入事先在眉毛上打好的植入小孔中,以此增加眉毛的密度,植入眉毛寬窄濃淡以及形狀都可依個人臉型事先規劃設計。不管是植眉或是植髮過程中,醫師必須考量患者該部位的毛髮生長方向,包取下毛囊時,需精準預測該髮株的髮根生長方向及深度,才能毫髮無傷的將毛囊取下,毛囊取下後,須經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仔細將取下毛囊的髮株株株分離出來,接著由醫師的判斷及美感,針對該部位的毛髮流向植入髮株,才能使植入後的髮株生長出來與原本的毛髮無恙。植髮專家張宗哲談到,眉毛與皮膚交叉的角度極小,所以植眉毛手術比植髮手術更加困難,一次能夠移植500株的男性眉毛或200~400株的女性眉毛,讓患者一次即可得到滿意眉型及密度,但是手術完成後後眉毛會像頭髮一樣不停的生長,這時候要經常地修剪,維持定型。

好「腳」色!跛男變區運桌球金牌選手

好「腳」色!跛男變區運桌球金牌選手

56歲的林先生,從高中開始出現髖關節莫名疼痛,嚴重時還要靠柺仗才能走路,大學期間家人帶他找密醫、吃偏方,甚至到醫院打針吃藥,症狀還是無法改善,直到30年前,經骨科醫師施俊雄診斷為僵直性脊椎炎引發的髖關節發炎,經換了人工髖關節後,不但減輕了疼痛,30年來他開始學習打桌球,利用運動來維持健康,去年拿到全國身心障礙區運桌球金牌。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一萬例髖關節手術病例,而需要進行全人工髖關節手術約8,000例。值得注意的是,國外人工髖關節手術的對象大多是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台灣卻是因為股骨頭壞死為主,骨科醫師表示,這樣的差異主要跟國人習慣使用類固醇及飲酒文化,造成血管阻塞有關。一旦髋關節有病變,關節軟骨會嚴重磨損破壞,甚至缺損變形而引起疼痛,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嚴重者需經由外科手術把損壞的髋臼關節及股骨頭切除,裝置一個新的人工髋關節。台北中山醫院院長施俊雄醫師表示,股骨頭壞死(osteonecrosis)指的是股骨頭因脂肪代謝異常,無法讓血液及養分供應到骨頭,長期因缺乏支撐力,造成股骨頭壞死及崩塌,連帶使覆蓋在上面的軟骨也蹋下,造成關節面不平,產生髖關節疼痛及無法走路。股骨頭壞死的的原因有1/3是因為外傷及其它原因所造成,患者因長期運動傷害或車禍,嚴重外力造成股骨頭移位性骨折或併發脫臼,讓血管無法持續供給股骨頭營養,產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另外1/3導因於大量或長期使用纇固醇所造成的後遺症,讓脂肪代謝異常,阻塞血液循環,造成股骨頭壞死。最後1/3股骨頭壞死原因不明,臨床研究顯示,部份長期酗酒的人也會因酒精濃度過高,造成骨髓脂肪肥大,影響脂肪代謝及血液循環,最後造成股骨頭壞死,民眾千萬別掉以輕心!施俊雄醫師說,三十多年臨床經驗已累積超過一萬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自2000年開始使用陶瓷型人工髖關節,病例數已超過500例,患者術後恢復狀況良好,沒有磨損及骨骼溶解現象,僅有一例因經常酗酒蹲站引起骨頭破裂,但沒有脫位的案例。然而陶瓷型人工髖關節因有容易破裂及脫位問題,不適合喜歡跑跳及臀肌無力的患者。從2010年開始採用大金屬頭(Metal-on-Metal)全人工髖關節型,除了磨損更少外,更可以避免破裂及脫位危險,不過因金屬碎片可能有引發癌症及影響肝腎功能等疑慮,不建議年輕想懷孕的婦女使用。施俊雄醫師提醒,目前最理想的人工髋關節應該選擇不易磨損,不易發生骨質流失的關節,例如:超耐磨型聚乙烯、陶瓷對陶瓷型或金屬對金屬型。至於大口徑金屬頭型則可以預防脫位,適用於活動力較強,經常需要蹲爬的人。現在人工髖關節置換非常普遍,大部份經過專科訓練的骨科醫師都有能力處理,不過施行手術的目的就是要讓患者有滿意的術後生活品質,醫師需慎重選擇手術適應症和人工髖關節的種類,加上高超熟練的手術技巧,才能真正造福患者。

蔬果養生健康多

蔬果養生健康多

科學家研究發現,多吃蔬果能降低得癌症的機會,尤其經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糙五穀的人得病機會比不常吃的人低二~三倍,所以蔬果被現代人視為是慢性病、癌症的天然解藥。專家建議只要每天至少吃兩種水果和三種不同的蔬菜就能達到保健的功效,除此之外,蔬果對於美容塑身、美化肌膚、強健體格也有異想不到的好處。為何蔬果能受到如此大的肯定?下列特質可說明蔬果對身體的重要性。蔬果是鹼性的食物正常血液PH值在7.35~7.45之間,呈微鹼性,為了身體健康,多吃鹼性食物是有幫助的。一般食物的酸鹼性主要是以礦物質的成份和含量來決定,鹼性食物含較多鉀、鈣、鎂等元素,而綠葉蔬菜、海藻類、水果都是強化身體健康的鹼性食物,例如海帶、蕃茄、油菜、甘藍、青椒、小黃瓜、葡萄、鳳梨都是鹼性高的蔬果。蔬果的營養濃度高營養濃度是一個新觀念,是衡量食物營養價值的方法之一。由於蔬果富含胡蘿蔔素、葉酸、維他命C、鉀…等天然營養素,營養濃度高且變化大,有助於細胞的修護,各器官機能的調節。平日多攝取各種不同的蔬果能強化骨骼、減少貧血與心臟病的發生,同時也能預防各種慢性病與癌症。例如:高鈣的蔬菜:紫菜、海菜、金針、九層塔、綠色莧菜、荇菜、木耳、蕃薯葉、芥藍菜。高鐵的蔬菜:金針、木耳、香菇、莧菜、蕃薯葉、菠菜、萵苣、枸杞、紅棗。高葉酸的蔬果:花椰菜、菠菜、蘆筍、甘藍菜、碗豆莢、香蕉、甜瓜、檸檬。富含β-胡蘿蔔素的蔬果:茼蒿菜、胡蘿蔔、綠蔥、菠菜、青江菜、木瓜、桃子。 富含維他命C的蔬果:苜蓿芽、青椒、花椰菜、芥菜葉、蕃石榴、柑橘。以上的各種蔬果都含有多元的營養素,能抵擋環境對身體的傷害,維持身體的健康。蔬果是低脂食物任何一種蔬果都不含膽固醇,膽固醇只存在動物性的食物,因此,攝取充足的蔬果有助於調控現代人膽固醇偏高所造成的疾病風險。而且一般植物性的食物,尤其蔬菜和水果含較多的水分,相較之下,所含的熱量也較低,其中以菜葉類和瓜果類蔬菜如黃瓜、苦瓜更是明顯,所以蔬果常被視為低脂、零膽固醇極佳的減肥聖品。蔬果是纖維質的重要來源天然高纖的食物幾乎都是熱量偏低的食物,由於纖維質不被人體消化吸收,一般可視為零熱量,加上纖維質可增加飽足感,減少食物的攝取量,促進腸子蠕動加速排便,對於降低食物熱量的吸收是有所幫助的。除此之外,纖維有吸水性,能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腸道的蠕動,減少致癌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纖維也有利於腸道好菌的成長,有效抑制致癌物的形成,同時協助女性荷爾蒙的調節,減少婦女罹患乳癌的機會。蔬果含高抗氧化物質只要天然的蔬菜與水果都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常見的有β—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植物性化學物質,這些元素都能有效的消除自由基以及對細胞的破壞,例如深綠及黃紅色蔬果含有較多類胡蘿蔔素的營養素,包括胡蘿蔔素、蕃茄紅素及葉黃素等。十字花科蔬菜含多種抗癌成份、硫化合物以及Indoles等成份。大蒜含有將近十五種以上具抗氧化作用的成份,而每一百公克的菠菜就含有100毫克的維生素C和八千國際單位(IU)的胡蘿蔔素,因此平時從蔬果中獲取抗氧化物質是最為理想,蔬果類不僅含有天然的抗氧化劑,更含有豐富的纖維質及其他營養素,對於身體全面的保護功不可沒。食物種類多元蔬菜的種類繁多,分類的方式可以食用部位分類,即為葉菜類(菠菜)、莖菜類(芹菜)、根菜類(牛旁)、花菜類(花菜〉、果菜類(青椒),或以蔬菜顏色區分,這主要配合中醫理論,利用五色—青、紅、黃、白、黑,對映人體五臟的肝、心、脾、肺、腎的概念,將紅(番茄)、黑(木耳)、黃(金針)、綠(小黃瓜)、白(蘿蔔)五色作為分類,主要作為多樣選擇蔬菜的原則。由於蔬菜的顏色多元,讓蔬菜在提供營養的變化程度上,更具意義。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教授,雷派克Lester Packer博士指出「抗氧化網路」的理論,發現當自由基入侵人體時,維生素E會先抵擋,在維生素E消滅自由基的同時,自己也被氧化,這時,維生素C則充當維生素E的抗氧化劑,及時將維生素E還原,然後維生素C本身被氧化後,就必須靠著黃酮類或其他化學物質等抗氧化劑來協助還原,由此可知,抗氧化網路成員是相互支援、合作,因此,利用多色蔬菜來確保多種類營養的獲得,使得抗氧化網路更完整,抗氧化的效果更堅強,這種概念同時也提供了「為什麼人需要吃多種不同食物組合的飲食」的真正答案。難怪專家們都一致認為富含營養素、高纖和低脂的蔬果正是天然防癌的最佳食物。

您不可不知的「喝水美學」

您不可不知的「喝水美學」

「水噹噹的肌膚」是一句讚美的話,清楚表達了水對皮膚的重要性,因為健康的肌膚需來自水的滋養與美化。其實,皮膚像植物一樣,水的滋潤絕對不能少。水對皮膚的作用影響很大,如果皮下的水份儲藏豐富,皮膚就會緊繃不鬆弛,缺水的皮膚將會失去彈性而呈現皺紋,因此水份攝取多寡與肌膚的飽滿、光澤、彈性有關。水不僅美化人的皮膚,更是所有生物賴以為生的要素,或許有人可以四十天不吃東西,但卻不能超過三天沒有喝水,您聽過「急救的黃金七十二小時」嗎?這七十二小時就是指一個人只要三天(72小時)沒喝水,生命將會嚴重受到威脅。所以,我們不僅為了美麗,要維持身體的健康,喝水這個維生的技能,您絕對不能不去留意。其實水幫助美化肌膚外,另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幫助身體排毒,例如身體重要的排毒器官皮膚、大腸與膀胱都需要足夠的水份才能協助發揮他們的功能,達到排除身體毒素的功用。人體內約存有40公升的水,所有器官都含有水,例如血液有80%是水,腦組織有68~84%的水,肝臟有76%的水,就連堅硬的骨頭也有10~40%的水,而且我們每天都會流失大量的水份,當然也會受活動量及週遭環境而影響。通常,身體每天的排尿量約1500CC,加上皮膚汗水與肺部呼吸蒸發以及腸道排便所需,每日會流失2000~3000CC水,因此每天水份的補充最好在此範圍,也就是專家建議的每天至少喝2000cc的水,這是有他的道理的。然而,許多人都有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渴了再喝」,但是研究發現一旦身體產生口渴的感覺,其實體內已經嚴重缺水了,身體長期缺水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運作,甚至會抑制了身體口渴的反應,因此會讓越不正常喝水的人,越不會有口渴的感覺,當然也就不會去喝足身體所需的水,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肩頸僵硬、眼乾、便秘或者不太排汗…等現象。喝水要喝得健康是要有時間性的,規律的飲食是現代人養生保健最基本的原則,而生活中的飲食除了「食」之外,另一個「飲」,則是應強調適時喝足乾淨的水。其實宇宙天體有規律運作的法則,人體也有一套生理時鐘的運作機制,俗語說「順天則昌,逆天則亡」,這句話用在人體機能的維持,受限於生活作息的調控,是有他其中的道理。飲食需要規律,且有時間性以順應身體機能的運轉。三餐進食的黃金時間,是早餐七點到九點之間,即臟腑循環的胃經,中餐建議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之間,晚餐則以五點到七點之間最合適。餐餐間隔最好在四到六小時之間,同時遵循「早餐吃得好,中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的飲食調控原則,越晚吃越飽的餐點可是加速身體老化的致命原因。另外,喝水的時機,最好在餐與餐之間,其中以早上7點以前的大腸經與下午三到五點間的膀胱經,喝充足的水更能達到排毒代謝的功效。同時,掌握在飯前半小時與飯後一個半小時喝水較適當,較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如水腫或脹氣的問題。最好早上喝500~1000cc,可分兩次,一次起床時,一次上午十點到十一點之間,下午兩點到五點可分三到四次共喝800~1000cc,睌上儘量不要喝太多水、湯或咖啡因、酒類等飲品。只要每天記得喝足乾淨水,長期下來能促進身體代謝和排毒,同時也能緩和肩頸僵硬、眼乾或便秘、脹氣等問題。因此,要使自己變得美麗又輕鬆,適宜的喝水是身體每日保健必須執行的生活習慣。記得!可別輕忽喝水這個小動作,適時的為自已身體補充必要的水喔!

台桂醫藥衛生合作 花蓮慈院中醫藥學術交流

台桂醫藥衛生合作 花蓮慈院中醫藥學術交流

研究與交流是讓醫學進步的最主要方式之一,上月(4/25)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副廳長甘霖的帶領下,廣西醫藥衛生代表團來到花蓮慈濟醫院,除了進行參訪與座談交流,雙方把握難得的因緣,舉辦了一場「中醫藥學術專題暨壯醫經筋推拿手法示範講座」。講座中首先由廣西中醫學院院長唐農,分享「中醫六經辯證中三陰病發病的核心機制」,唐院長表示,中醫六經辯證是中醫經典的病證論治體系,為東漢時期有醫聖之稱的張仲景所創,其中概括了六個基本類型,三陽病與三陰病,其中三陰病多與各種慢性病和疑難雜症密切相應。除了理論研討,這次講座中還邀請了廣西壯醫醫院副院長韋英才現場示範壯醫經筋推拿手法,韋副院長表示,「經筋」泛指皮膚、肌肉、肌腱、筋膜、韌帶、血管、神經、軟骨等組織,與一般人常聽到的「經脈」不同,在壯醫經筋推拿手法可以分為鬆筋解結法、鬆筋彈筋法、鬆筋捏筋法、鬆筋剝筋法、鬆筋拍筋法等,很適合用在常見的疼痛、肌肉緊張或痙攣症狀。花蓮慈院中醫科主任柯建新醫師表示,接到通知有來自廣西的貴賓帶來精彩的講座後,就特地安排科裡住院醫師與實習醫學生參加,因為在台灣的相關法規中規定,中醫推拿診療必須由醫師親自執行,所有中醫科的醫師都有機會需要提供相關的診療服務,所以,很高興能有來自廣西的中醫先進,能給新進的醫師一些經驗分享。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醫師的天職就是要為病人去除病苦、促進健康!代表花蓮慈院歡迎廣西醫藥衛生代表團到來的副院長許文林表示,除了身體健康之外,心靈健康與地球健康同樣重要,所以,許副院長特地送上寶特瓶做的環保毛毯與醫療刊物,與所有團員互相勉勵,會堅守在守護健康的崗位上。甘霖副廳長也帶來了象徵祝福的五彩繡球,希望能與花蓮慈院同仁互相討論醫學的議題,未來甚至能有醫療上面的交流與合作,能透過互相的交流,能增進中醫的進步與推廣。

從「斷背山」談同性戀

從「斷背山」談同性戀

文/高雄凱旋醫院兒青精神科主治醫師 何志培李安執導的「斷背山」,獲得奧斯卡八項提名,最後得了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獎。這是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亞洲人獲得導演獎。「斷背山」敘說兩位年輕牛仔在工作中日夜相處而產生同性情誼,惟李安不忘將主軸隨劇情拉回家庭倫理及親情的主流價值觀,特別是在離開斷背山後分別結婚生子,成為丈夫及父親的轉變中,兩人都愛妻、愛家,往昔之情並未影響他們對家庭的關懷。同性戀乃指性別相同的個體,彼此之間的性關係,這種性關係,可以是明顯的性行為,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性慰藉。然而,此定義並不十分完整。它沒有將兩個重要的方面考慮進去,嘗試這種性行為的前後背景,以及被牽涉者的感情和自覺。這樣的定義也沒有涵蓋「同性戀」這個名詞的所有意義;其實,「同性戀」這個名詞可以涉及到:性行為。感情的加入。自我的定義。基於此,以下的定義綜合了更寬廣的因素:同性戀是一個個體,其性愛的、心理的、感性的以及社會的眷戀主要為同性成員,縱然那種愛好可能不會公然被表露出來。同性戀者的性別本身符合其生物特徵,及同性戀者各自感覺他或她自己為男性或女性,且對同性的人感到吸引力。同性戀的成因事實上,同性戀並不是近代才有,像莎士比亞、拜倫、拉薇亞等,都有同性戀的傾向。同性戀是由來已久的事,其引致的可能原因有許多種。聖經記載保羅曾責備同性戀者:「…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為逆性的用處,男人也是如此…男和男行可恥的事,就是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羅馬書一章26~27節)筆者在臨床中認識一些同性戀者,了解他們的悲哀、憤怒、嫉妒、孤獨、不幸與痛苦。我深知上帝亦愛他們,對於求助的同性戀者能否治癒呢?美國精神醫學會在1974年已正式將同性戀自精神疾病分類中刪除掉了,也就是說同性戀不再被認為是病態,除非有因為憂鬱、焦慮、失眠等原因來求診,醫師才會給予藥物及心理的治療。李安導演的「斷背山」在影像創意敘事上表現傑出,用大自然景象、不矯情的拍攝手法淡化同性戀題材的爭議,最後仍回歸倫理及親情價值。對於他的獲獎,當然是值得喝采,盼望他繼續得獎!

「瘦」趁現在 劍潭山親山步道健走護照集點活動,一起走出好健康!

「瘦」趁現在 劍潭山親山步道健走護照集點活動,一起走出好健康!

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推動「健康減重101,幸福臺北一等一」活動,已陸續在多個職場開辦有氧運動、營養控制班次,為方便更多的民眾參與,該中心與崇實健康促進協會等單位合作,舉辦「劍潭山親山步道健走護照集點活動」,歡迎市民朋友扶老攜幼一起來報名參加。開幕儀式於日前4月30日(星期六)上午在力行3號公園舉行,中華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全程陪伴導覽介紹劍潭山生態植物,健康運動又可學習生態常識;此活動集點期間為100年4月30日~100年6月30日,凡參此活動的市民朋友都可領取1本「劍潭山親山步道健走護照」。於活動期間內集滿20枚戳印者,可換取贈品修容組1份,參加者在活動期間減重公斤數最高的前10名,尚有機會獲得單車1台(減重公斤數相同者,以抽籤決定)。100年7月2日(六)上午9:00~11:00將於「劍潭山親山步道教育服務中心」公開測量體重,驗收減重成果並頒發獎品及集點活動修容組贈品。

吃河豚風險大,恐致命 餐廳料理應以安全為優先!

吃河豚風險大,恐致命 餐廳料理應以安全為優先!

食品藥物管理局於日前接獲民眾食用河豚,食用後產生河豚毒中毒症狀,經調查患者應是食用白鯖河豚所致,患者現於醫院治療中,肇事業者現已停業接受調查。有毒河豚所含之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其潛伏期短,民眾食用河豚後約10~45分鐘即有症狀,主要為唇舌麻痺、四肢麻痺、嘔吐、失聲、漸進性肌肉麻痺、四肢抽搐、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和意識消失等,由於目前並無解毒劑,且毒素不會因加熱而失去毒性,即使河豚經過烹煮後仍有可能造成食品中毒,台灣水產品種類繁多,民眾可選擇無毒的魚種食用,避免食用河豚是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切勿貪圖美味冒險嚐試。民眾若因食用河豚而有上述症狀,應於就醫時,告訴臨床醫師,以利診斷及治療。食品藥物管理局自去年底至今,陸續接獲多起食用河豚中毒之案例,有毒河豚食用後會造成人體神經性中毒,嚴重者恐有生命危險!此外,食品藥物管理局也呼籲餐廳業者千萬不要將河豚作為料理食材,一旦發生中毒,害人害己。食品藥物管理局再次呼籲,河豚種類眾多,辨別不易,食用河豚風險大,為確保自身生命安全,民眾應避免食用河豚,餐飲業者應以食品安全為優先,不要以河豚為料理食材。有關河豚毒素中毒參考資料可查詢食品藥物管理局網頁:http://www.fda.gov.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49。

病人出題醫學生闖關 醫療臨床技能模擬考

病人出題醫學生闖關 醫療臨床技能模擬考

上月(4/23)台灣醫學教育史上第一屆「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SCE)模擬考試正式登場,全台共有包含台灣大學附設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林口長庚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十四個考場,透過網路視訊監控,同時間聯合進行第一屆醫學校院聯合臨床技能測驗,共有1,56名實習醫學生報考,擁有高規格臨床技能訓練及評估中心的花蓮慈院,是首屆模擬考試中台灣東區唯一考場。承擔起慈濟醫院試場試務主持人工作的花蓮慈院教學部主任陳宗鷹表示,試題內容全台統一在上午七點開封,各個考場透過網路即時視訊記錄以示公平。考試分為兩部分,第1部分是面對標準化病人,執行情境判斷問診與身體檢查技能的測驗;第2部分是技能操作題,考生需在人體模型上展示操作技術。為了確實測試考生們的臨床技能與醫病溝通能力,花蓮慈院自2006年起就積極招募慈濟志工訓練標準化病人,並於2010年三月成立「臨床技能訓練及評估中心」,在二十三、二十四兩天的考試中,除了動員了四十位標準化病人之外,還特別邀請八位位開刀房護理人員,加上慈濟醫院各院區教學部與慈濟大學醫學系組成的行政團隊,共同圓滿呈現臨床情境。主考官則是由包含四位外院醫師在內的十二位專科醫師聯手把關。同樣承擔起試場工作人員的花蓮慈院教學部副主任朱紹盈表示,從試題內容中就可以看出委員們的用心,在十二道試題中除了四題技術操作題之外,其他題目內容很重視醫病溝通能力與臨床身體檢查能力,可以讓考生與未來將應試的醫學生們不會光依賴高科技的檢驗,還會去加強醫病溝通的能力,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守護生命的工作不能光靠背書、筆試,在慈濟的醫療教育中,醫學系的學生從五年級就開始接受臨床技能訓練,並且透過OSCE的測試,讓醫學生們提前經歷緊張、羞澀的過渡期,未來在面對病患的時候,就能確實的應用臨床技巧去幫助患者。為了培育醫學知識及臨床能力兼備的良醫,慈濟大學已經將臨床技能訓練列為醫學系必修課程,並將此次測驗成績作為評量的依據之一!

「健康減重101,幸福臺北一等一」好獎連環抽活動!

「健康減重101,幸福臺北一等一」好獎連環抽活動!

臺北市「健康減重101,幸福臺北一等一」獎勵活動,優先參加獎第1次之抽獎,已於4月15日下午抽出10名幸運得主,每名可獲得電子血壓計1臺,詳細得獎名單公布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減重專區」網頁參閱(http://101.health.gov.tw/)。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長游麗惠表示,希望透過抽獎活動,鼓勵民眾主動關懷自己的健康,踴躍參與健康減重。本次共有1萬5,296位民眾參與抽獎,無論本次中獎與否,仍有4次中獎機會,越早參加機會越多喔。衛生局表示凡6~64歲BMI超過20的民眾,歡迎揪團報名參加健康減重好獎連環抽活動,此活動自100年1月1日起至11月30日止,共提供3類獎別:優先參加獎:凡於100年7月底前優先報名者可參加每月連續抽獎,每名可獲得3,000元等值獎勵品。團體人氣獎:依報名團體屬性分組,以100年9月30日止之累計人數計算,每組取團體報名人數最多的前5名團隊給予團長獎勵,最高獎勵可獲得1萬元等值獎勵品。個人績效獎:以100年11月30日於本局舉辦公開量測之個人體重為計算,得獎者減重後之BMI仍應維持18.5(含)以上,最高獎勵可獲得2萬元等值獎勵品。詳情請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健康減重專區」(http://101.health.gov.tw/)或洽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