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蔬果聰明吃 美肌無限期

蔬果聰明吃 美肌無限期

皮膚就像一面鏡子,能傳達青春美麗的氣息,更能反映出身體內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擁有健康紅潤的臉龐、亮麗迷人的肌膚,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呵護的,千萬別忽視平時的生活作息,不要讓不正常的飲食對您的皮膚造成傷害。皮膚是人體最大、最活潑的器官,是人體與外界環境接觸最主要的屏障,除了保護我們的身體;更重要的,也在每天新陳代謝循環扮演關鍵角色,藉著皮膚的血管和汗腺來調節身體的溫度,以及排除代謝後所產生的廢物和毒素。充足的營養是美化肌膚的基礎,均衡的飲食是維持健康皮膚的要件。而補充皮膚所需的養分來自六大營養素:醣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分。其中,常攝取對皮膚有美化效果的食物,可使您的肌膚更亮麗。鹼性食物為美肌札根食物的酸鹼性是以成分中礦物質的種類和含量多寡的比例來決定,鹼性食物是指食物在身體代謝後,產生的陽離子(如鉀與鈣)多於陰離子(如磷酸及氯)。食物的酸鹼性對人體有什麼影響?食物有酸鹼性,血液也有酸鹼性,而平常的血液比較偏為鹼性。雖然人體有自行調節酸鹼度的生理構造,但如果長時間血液呈現酸性,將減低抵抗力,皮膚和各器官組織也無法完善運作。因此,為了身體的健康、肌膚的美麗,應多吃些有益健康的鹼性食物:豆類:大豆的鹼性最高,但加工製成的豆類食品其鹼性度會打折扣。其次菜豆、紅豆、豌豆莢亦是鹼化血液的極佳食品。蔬菜類:幾乎所有蔬菜,尤其是綠葉蔬菜,如油菜、甘藍、牛蒡、紅薑、番茄、胡蘿蔔,都是很好的鹼性食物來源,平常用餐可多取用鹼性蔬菜來強化肌膚功能。海藻類:褐藻類如海帶、紫菜,紅藻類如髮菜,還有綠藻,都含有豐富的鈣、鐵、鉀、鎂及碘,是強化健康體質的鹼性食物。水果及其鮮純果汁:幾乎所有的水果都是鹼性食物,即使有酸的味道,也都是屬於鹼性食物。美化肌膚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維他命A、B、C、E都是美化肌膚的重要來源,其功能包括:維他命A促進皮膚組織正常化,缺乏時表皮容易損傷剝落,皮膚變得粗糙乾裂。為使肌膚更健康美麗,多吃富含維他命A及胡蘿蔔素的食物,如紅心蕃薯、菠菜、綠蔥、綠花菜、南瓜等深綠及深黃色的蔬果。維他命B以維他命B2、B6及B12與皮膚強健有關。維他命B2缺乏,會造成肌膚毛細孔容易擴張,嚴重時會形成脂漏性皮膚炎。維他命B6及B12缺乏時氣色蒼白,平時應多吃富含維他命B群的蔬果,如綠黃色蔬菜、菠菜、番茄、香蕉、酪梨等。維他命C常存在水果中,有利於肌膚美白。人體若缺乏維他命C,皮膚張力喪失,肌膚內層管壁浮腫,肌膚色澤受損且日曬後易產生黑斑。多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如水果中的柑橘、芭樂、柿子、草莓及綠色蔬菜等,對皮膚才是最好的保養。維他命E是良好的抗氧化物質,可減少老人斑及皺紋,平時可多吃小麥胚芽及各種綠葉蔬菜來強化肌膚功能。常保肌膚健康的重要功臣多攝取礦物質,包括鐵、鈣及鋅,有助於維持肌膚健康:鐵質缺乏會使紅血球減少,體內的營養和氧氣無法充分運送到每個角落,肌膚因此無法正常運作。平時應多吃鐵質含量高的食物,如紅鳳菜、菠菜、葡萄及李子等蔬果。鈣質可預防和治療皮膚發炎的情形。金針、木耳、綠花菜、蕃薯葉等,都是保健皮膚的優質蔬果。鋅質缺乏時易引起青春痘和膿包,多攝取堅果、穀類及麥芽等,鋅含量高的食物,可使肌膚更細嫩。喝水美學,保濕有方法水份在人體中約佔三分之二,其中百分之六十積存於皮膚,用以調理皮膚的彈性、光澤及透明度,對於肌膚機能的活化,具有舉足輕重的效果。而平時該喝多少水才能達到保健的功效?正常人儘量每天補充1,200~2,000cc的水,也就是6~8杯(每杯240cc)的水才稱得上足夠;除此,儘量利用白天多喝幾杯水,否則晚上喝太多反而影響睡眠及排泄機能。平日以白開水最為理想,太多的咖啡或茶,反而會因為利尿效果,大量將水份排掉、造成水份流失。美化肌膚除了多選擇有益皮膚的食物以外,平時均衡的飲食是最重要的。只要多一份肌膚的呵護,就會多一份青春迷人,美化肌膚是值得您用一生作投資!

成功防堵自由基,保住青春不老

成功防堵自由基,保住青春不老

老化何時開始:記憶力不好、開始老花眼、容易情緒低落當身體出現什麼徵兆,表示你開始老化了?當我們清晰記得過去學生時代的情景、卻對前一刻發生的事感到模糊,就代表腦力開始出現退化了。好比我們電腦的容量是有限的,當你儲存幾十年記憶下來,就沒有多餘空間可以繼續容納新的訊息。然後,你注意到自己只要連續三個鐘頭盯著電腦螢幕,眼睛就會感到特別痠澀;或是你再也不能在看書後還繼續趕場看電影,這時就輪到你該上眼鏡行配支老花眼鏡了!而且接下來,你的水晶體或視網膜也會開始出現病變而產生大家熟知的白內障及視網膜退化。不過,最讓人關心的莫過於皮膚上開始出現小細紋、黑斑或肝斑。其中肝斑最常讓人誤解,往往以為是肝的問題,其實,只是因為它的顏色近似豬肝,但實際上這都是源於女性荷爾蒙的改變。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就是細紋,尤其歐美人士往往一到三四十歲臉上就布滿皺紋,主要是因為他們喜歡曬太陽,而直接暴露在陽光下的時間愈久,體內產生的自由基將加速皮膚老化。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老化現象,即體內性荷爾蒙開始下降,不但會影響性生活與生育力,還會造成我們情緒上容易感到低落。可別小看這一點,因為過去你可能嗑完一客牛排加上一盤炒麵後立刻感覺到身心上的愉悅與幸福感,但年過四十,即使眼前這一客牛排攘你垂涎欲滴,卻無法回到以前那種心滿意足的快感,這都源於體內雄性激素減退所致。現代醫學發達,我們因老化而發生改變的外表,都可以透過醫療美容的技術或勤勞密集的保養獲得改善。然而,一旦內在的老化導致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或是三高指數升高(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嚴重者會導致中風或心肌梗塞,恐有立即致命或殘障的危險。一般民眾往往對癌症感到恐懼,但我認為中風造成瞬間殘障或心肌梗塞造成瞬間死亡卻是更可怕的事,兩者經常發生在沒有預警的狀況下,可能白天還活力十足,下午卻突然發作,令人措手不及!常見的老化現象還包括腸胃問題,舉凡肚子痛、脹氣、拉肚子或便秘等,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徵兆。其他諸如關節疼痛、骨質疏鬆、肌力喪失或肥胖等,都是身體老化的現象。其中肥胖讓我想起自己在讀研究所時做過一項有趣的統計,發現標準體重往上加10%的這群人享有最長的壽命;而根據全世界的統計,過了六十五歲,體重過輕者其死亡率卻往往比體重重的人還高。這主要是因為人體一旦生病,需要能量來修復,如果體重過輕則無法儲存充分的能量來重建健康,所以為了外貌而刻意減重、甚至過輕,將得不償失!此外,性功能也會因為性荷爾蒙的改變而逐漸老化,我們用黃帝內經的中醫理論來幫助記憶:一般女性到了二十八歲雌激素開始下降,四十九歲則面臨停經等更年期的問題;而男性則過程較為遲緩,三十二歲雄性激素開始下降,到六十四歲才開始進入更年期的階段。自由基是人體內的「單身公害」其實造成老化的原因來自各個層面,包括自由基的危害、荷爾蒙失調(如抗壓荷爾蒙、性荷爾蒙、甲狀腺素及生長激素等),其他如腸道缺乏益生菌、酵素不足及過度糖化作用等。大家最常聽到「自由基」,簡單來說,自由基是分子上一種很活潑、不穩定的電子,當它和其他分子接觸時,會將這個不穩定電子傳給其他分子,所以就會引起細胞膜或細胞核中遺傳物質的破壞。打個比喻,不妨將這些自由基視為路上的美女,經過一群男士面前引起一陣騷動,即便這群男士已婚,卻仍被她吸引過去、開始作怪。換句話說,就把這些自由基視作「單身公害」,它們因為自己「單身」,所以會從其他地方去找另一個伴,而且還特定去找「有婦之夫」,於是在這不斷尋找、然後破壞的過程中,引起連鎖反應;一旦身體沒有足夠能力修復,破壞就無止盡地衍生下去,比如它破壞在細胞就導致癌症、破壞血管就導致栓塞、破壞皮膚就產生細紋和黑斑。難道讓自由基無止盡地破壞下去嗎?其實只要多補充抗氧化營養素、戒除吸菸及少吃油炸食物就可以把情勢扭轉過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防止自由基搞破壞,我們可以做的預防工作也很簡單!首先,過量暴露在陽光中的紫外線下將會產生自由基,而紫外線直接影響的就是我們的皮膚和眼睛,所以出門要記得穿上長袖衣服、戴上太陽眼鏡及使用遮陽傘。這裡特別提醒大家防止紫外線有三大動作:不要曬儘量遮塗抹防曬保養品。如果你真想曬太陽,一天當中請把握兩個時段:上午九點以前、下午三點過後,其他時間盡量避免外出,這是保護皮膚的最佳原則。再者,環境中也藏有許多傷害身體的毒素,如空氣污染、輻射腺、抽菸時引起的自由積極尼古丁或餐桌上的魚含有重金屬等這些環境毒素也會造成老化現象。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則會造成體內慢性發炎,例如工作壓力、高溫油炸的食物,而這些不但會引起癌症或血管硬化,也會使抗壓荷爾蒙逐漸減少。除此,叮嚀大家儘量避免劇烈運動,因為太過劇烈反而會產生大量自由基;因此,運動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必需選擇對的方式,比如多做一些有氧運動。把握一個原則,就是在你跑步時,如遇到朋友打招呼,如果還能不疾不喘地清楚回應對方,就是找到對的有氧運動了。若想透過飲食來多補充抗氧化劑,建議多攝取維生素A、C、E,這些都可以從紅黃綠色蔬菜、水果或低溫植物油中取得,多吃菠菜可以多補充輔酶Q10,其他如穀胱甘肽、硫辛酸等則可以從一些營養保健食品中獲得,而這些都有助於我們把自由基穩定下來。血管老化要當心由於老化會引起我們體內能量上的變化,但實際上,血管老化而引起致命危機也是老化過程中需要嚴肅面對的問題。首先談到血管栓塞,一般人就會想起膽固醇過高,而缺乏促甲基化因子也是原因之一,通常發生在抽菸的人身上,因此我會建議戒菸,或是多補充維生素B12及葉酸。再者,血管發炎也會造成血管栓塞,因為當發炎現象發生,白血球便會前往修復,卻同時把膽固醇堆積在原處,最後造成血管硬化及狹窄。然而,什麼樣的狀況會致使血管發炎?通常是血液自由基過多或高血壓患者血壓對血管不斷造成衝擊而衍生發炎現象。此外,血塊也是會導致血管栓塞的主要原因,一旦血塊堵住血管,便會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而血管中形成血塊多半與心律不整、凝血功能異常、久坐或水分攝取不足有關。因此,為了預防膽固醇上升血管老化,建議多吃高纖食物,避開內臟、蛋黃、帶殼海產跟肥肉;如果只是想在短時間內提升成效的話,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透過適當的藥物治療或攝取紅麴來降低膽固醇。再者,要注意血糖指數,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控制體重及規律運動。最後提醒大家紓解壓力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因為壓力是所有自律神經、身體及心理疾病的最重大來源。註:康聯預防醫學副院長陳皇光醫師2010/10/1於傑出女性協會/健康講座主講內容

身心障礙者的口腔保健 醫師籲:不可忽視!

身心障礙者的口腔保健 醫師籲:不可忽視!

身心障礙人士的口腔衛生維持不易,然而若不重視身心障礙人士的口腔衛生保健,其由於口腔衛生問題所衍生的身體不適及情緒問題,對於身心障礙人士本身以及照護者而言,都會是極大的困擾。行政院衛生署竹東醫院牙科何曼麗主任表示,針對身心障礙人士,為了保持口腔領域的清潔,透過口內各器官的健康管理,與培育、維持、恢復其口腔機能的方式來提昇身心障礙者健康照護品質。何曼麗解釋,口腔保健對於有身心障礙的人士而言,不只口腔的型態與機能健全成長,促進全身的成長與發育,使他更加健康外,還具有以下的意義:防止因蛀牙疼痛之類的口腔疾病所引發的異常行為(恐慌症狀、自殘與傷害他人的行為等),讓患者能以安穩的情緒生活。藉由保持外觀的清潔感與去除口臭的方式,來改善患者的人際關係,讓他的社會生活更加圓潤。透過每次飯後刷牙的習慣,讓患者掌握生活的韻律,進而確立規律生活的步調。透過維持靜止狀態的方式,來培育其忍耐力與自制力。可改善患者口腔內的過度敏感與麻痹等異常感覺。透過口腔保健,來幫助患者建立與他人的基本信賴關係與親密行為。每天刷牙的習慣能訓練患者的手指細微動作,以及眼睛與手部的協調動作之類的機能,並且讓他掌握身體的概念。而且還能讓患者累積辨識物品或動作的經驗,對其學習與發育上有正面影響。何曼麗說明,當身心障礙人士無法自理口腔衛生時,須由照護者在患者後方,患者採坐姿,先使患者對異物不產生排斥,即所謂去敏感法,從遠至近,由外而內,循序漸近,提高生活品質達到口腔清潔的目的。延伸閱讀「身心障礙者口腔衛生照護方式」圖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63

災難新聞重覆播送 中年男憂鬱症狀復發

災難新聞重覆播送 中年男憂鬱症狀復發

署立嘉義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余承樺指出,嘉義一位患有憂鬱症狀的民眾日前回診時表示,自從日本大地震後,每天關注核電廠輻射污染的新聞,之後竟夜夜失眠,因此給予藥物治療與心理輔導,目前已漸漸回復正常生活。日本核災事件分級,從五級提高至七級,竟然導致嘉義一位憂鬱症患者的病情也升級,他每天關注核災的發展,整個人彷彿被輻射包圍了,難以跳脫這樣的氛圍,竟夜夜失眠,只能求助醫師。余承樺醫師表示,這位病患每天盯著電視,看日本核電廠輻射外洩的新聞,看到失眠,因此建議他不要一直看相關的新聞,要轉台看其他的節目,沖淡這則新聞對心理的影響,並且給予治療失眠的藥物,患者晚上就睡得著了。余承樺醫師指出,陳姓患者是中年的男性,之前就患有憂鬱症,容易因外在的因素,勾起低落、悲觀的情緒,電視一直重覆播送的災難新聞,對原本就有憂鬱症的人,是一種極強的誘發因子,建議患有憂鬱症的民眾,不要一直接觸災難新聞,才能避免憂鬱症復發。余承樺醫師強調,大型、持續的天災人禍,經過媒體不斷的報導,對易憂鬱的民眾心理影響很大,對一般人的震撼短期就會平復,對憂鬱症的患者,就如同一個旋渦,很難擺脫。

生鮮蔬果食用前 衛生局提醒小心農藥吃下肚

生鮮蔬果食用前 衛生局提醒小心農藥吃下肚

為維護市民食用生鮮蔬果之安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依計畫按月前往各傳統市場、超市、大賣場、農產公司等販售場所抽驗生鮮蔬果殘留農藥情形,共抽驗105件生鮮蔬果,檢驗結果1件產品不符規定。此次抽驗生鮮蔬果,其中15件有機蔬果,均未檢出殘留農藥,符合規定。另90件非屬有機蔬果中,有10件檢出殘留農藥,其中9件檢出量在「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限量範圍內,符合規定。而1件不符規定之產品為「無籽檸檬」,其檢驗結果檢出殘留農藥殺蟲劑普硫松Prothiofos:0.02ppm(標準:柑桔類:不得檢出),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普硫松為合法登記並領有許可證,只核准使用於限定類別之農作物;惟柑桔類並不屬於核准使用之限定類別,依規定不得檢出,已移請來源所轄屏東縣政府衛生局處辦。殘留農藥含量超過安全容許量者,將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1條第5款之規定,爰依同法第31條第1款規定,處以6~30萬元罰鍰。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表示,食品安全首重源頭把關,於市面抽測產品屬於終端的管理,只有落實源頭田間監測及產地加強輔導農民於栽種時正確施用農藥,才能有效減少蔬果殘留農藥的問題。為維護民眾食用安全,衛生局呼籲農友於栽種蔬果施用農藥,應符合相關法令,同時提醒民眾為減少攝入蔬菜之可能殘留農藥,建議清洗蔬菜時應去除外葉,以水沖洗蔬菜根部,將泥沙清除,並將根部摘除,再用水浸泡10~20分鐘,以流動的自來水沖洗2~3遍,即可將殘留農藥洗出。此外,加熱烹煮可使農藥分解;炒菜時,將鍋蓋打開,亦可促使農藥隨蒸氣而揮散。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1061。以上稽查結果,可上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相關訊息。

乳房篩檢迷思 沒有不適,就不需要檢查?

乳房篩檢迷思 沒有不適,就不需要檢查?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乳房外科黃俊雄醫師表示,陳女士是位停經後婦女,因緣際會之下做了國民健康局所推動的乳房攝影篩檢,幾周後她接到報告,告知她的報告異常,應回醫院複檢,她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醫院,雖然醫師建議她要做組織切片,但她覺得自己「沒有任何不適與異常」,於是拒絕作組織切片並逕行返家。但是衛生局的承辦人員持續的追蹤及勸說,陳女士在三個月後又回到乳房外科門診,這次她同意切片,而切片的結果正是乳癌,不幸中的大幸僅是原位癌(零期乳癌),經手術切除後,恢復良好。黃俊雄醫師想起另一位病患方女士,方女士周遭有許多朋友是乳癌患者,她也常常自我檢查,自覺應該沒有問題,雖然右乳一直有個硬塊,但多年來並無變化,她也不以為意。後來她做了乳房攝影篩檢,右乳的硬塊處出現異常的微小鈣化點,而切片結果也顯示是原位癌(零期乳癌),但是方女士這個時候遲疑了,她拒絕接受這個事實,拒絕了醫師的手術建議,轉而尋求其他途徑,希望藉由另類療法及宗教力量來得到解救,這段時間,她「自覺無任何不適」,自認已克服病魔,雖然硬塊仍在,但她仍然拒絕回醫院做任何追蹤與治療;不幸的是,幾年後,她因為骨頭疼痛異常到醫院求診,卻發現是骨頭疼痛源自癌症轉移,原本是可根治的乳房原位癌,已轉變成侵犯性乳癌合併骨頭轉移,變成末期乳癌(第四期乳癌)。黃俊雄醫師指出,根據衛生署的統計,乳癌是目前國內女性同胞癌症發生率首位,好發年齡在40~60歲之間,在前五名常見癌症中,乳癌堪稱最常見但也是治癒率最好的,及早治療,效果相當良好,也有極高的治癒率。但是,國人普遍有個迷思,認為「沒有任何不適,就不需要做篩檢」,殊不知篩檢的目的就是在於「沒有症狀之前就能及早發現,以達及早治療之效」,這樣才能讓癌症對生命的危害降到最低。黃俊雄醫師表示,乳房攝影篩檢目前仍是四十歲以上婦女最重要的乳癌篩檢工具,雖然執行的時候會有些疼痛,但在有經驗的放射技師執行下,疼痛多半是可接受的;雖然乳房磁振掃描(breast MRI)號稱是更敏感的檢查工具,但是費用昂貴且對原位癌的偵測率仍然不佳,目前仍不被接受為第一線篩檢工具,故仍建議婦女能定期做乳房攝影篩檢(目前國健局提供45歲~70歲婦女每兩年可免費做一次乳房攝影篩檢)。「欠缺癌症篩檢的正確認知」以及「諱疾忌醫」是國人普遍的盲點,民眾應有「健康並非單純無病痛,完整的健康是要積極去追尋的!」之正確觀念。

生理期前後補充鐵質搭配四物調理 不怕成為失血美人

生理期前後補充鐵質搭配四物調理 不怕成為失血美人

根據衛生署公佈的營養調查,女性每六人就有一人缺鐵。除日常身體自然代謝鐵質外,生理期流失的鐵比平常多出50%,此外,加上現代人飲用咖啡及茶的風氣盛行,體內鐵質恐怕更流不住!醫師建議,女性應於生理期前後使用四物補血活血外,更應加強補充不容易流失的好鐵才有幫助。鐵質是血紅素的主要成分之一,人體一但缺鐵,不只影響紅血球的製造,也會產生身體供氧量不足的狀況,導致出現疲倦、虛弱、暈眩、臉色蒼白、手腳冰冷、頭痛等現象,也就是所謂的貧血,嚴重時甚至會癱瘓全身各部位生理機能。特別是,女性每個月都須經歷一次規律的失血周期,使得身體中的鐵質流失的比男性還快,因此醫師及營養專家皆建議女性應特別於生理期前後強化鐵質吸收,避免體內鐵質不足造成貧血而嚴重影響健康。但只要補充鐵質就夠了嗎?其實不然,知名中醫師陳玫妃指出,鐵質有分很多種,所攝取的鐵不一定能完全被身體吸收,因此在挑選鐵質時,需注意其吸收率,挑選吸收率高的鐵才能有效被身體利用,達到補鐵效果。有別於市售常見的鐵質,目前人體吸收率最高的是甘胺酸亞鐵。藉由科技將人體吸收率很高的小分子蛋白氨基酸與亞鐵鍵結組合而成,因其具有高度穩定特性,所以能完整地通過消化道黏膜,因此人體對於甘胺酸亞鐵的吸收率比一般硫酸亞鐵高92%。而一般鐵劑,常因為分子太大,所以須先在胃部被消化、解離,但解離後的鐵會刺激胃,因此腸胃較弱者容易出現不適感,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噁心想吐的症狀。中醫師表示除單方面選擇高吸收率的鐵質外,使用四物相互搭配,更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陳醫師解釋,鐵可以提高血紅素生成並提升血液的攜氧量,而四物是中國人古老的補血活血行血良方,可以讓鐵更有效的被身體應用。由於四物的補血活血效果良好,且拜食品科學技術進步所賜,目前已有將鐵劑加入四物飲品中,方便民眾解決補血需求。雖四物不建議於生理週期間飲用,但若能於生理期前開始補充,則可能降低生理期時因大量流失血液引起的不適,且待生理期結束後積極補充四物加鐵劑,更可以快速將體內流失的鐵質補回來,陳醫師叮嚀在挑選相關飲品上,還須特別注意是否有國家健康食品認證,且須注意其使用的中藥材是否經過基原檢測,真正不含重金屬及藥物殘留,才能喝的有效又安心。

糖尿病治療藥物新突破 蜥蜴唾液可治糖尿病?!

糖尿病治療藥物新突破 蜥蜴唾液可治糖尿病?!

台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約140萬人,但根據統計,高達7成病患控制未達糖化血色素HbA1c ≦7.0%的標準;一般糖尿病治療是先以口服藥控制,若成效不如預期會使用胰島素,但部分口服藥物或胰島素易造成體重增加,使血糖控制陷入惡性循環。衛生署日前正式核准糖尿病新藥「GLP-1受體促效劑」上市,仿效北美大蜥蜴唾液中的成分組合研製而成,研究證實合併口服藥物的治療方式,患者糖化血色素控制效果可達單用口服藥的3倍,且體重不增反減,半年可減少2.3公斤,另外,研究也進一步證實此療法相較於胰島素可顯著降低低血糖發生率近15%。5月起健保將給付使用!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 杜思德院長表示,GLP-1是胃腸道分泌的一種腸泌素,可以強化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抑制餐後升糖素的異常提高,藉此達到血糖控制,同時更可延緩胃部排空,提昇飽足感以降低食量,促使體重減輕。但是,GLP-1在人體內多半1、2分鐘就會被自然代謝,若要透過GLP-1達到有效血糖控制,必須要尋找替代的方法。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 謝明家副院長指出,經長期追蹤研究證實,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治療的糖尿病患者,近8成糖化血色素可持續降低,與使用胰島素的療效相等,卻較少出現低血糖風險,同時患者治療半年後更可獲得體重下降2.3公斤的額外好處,治療3年後體重更可平均下降5.3公斤。而謝明家副院長也引述另一份有台灣病患參與的亞洲研究,表示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合併口服藥物療法,糖尿病患者之血糖控制達到糖化血色素≦7%的顯著效果,成效更是單用口服藥的3倍左右!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面對體重的問題,杜思德院長表示近4成患者有體重過重困擾,且部分患者更因服用藥物導致體重增加,造成治療成效不如預期而增加藥物劑量,卻又再度造成體重上升,呈現血糖與體重控制的惡性循環。研究也證實,相較於BMI值控制在15~25kg/m²的糖尿病患者,若BMI值落在25~50kg/m²,因併發症而導致死亡的風險更增加至2倍以上。此外,糖尿病患者血糖過高可能會導致併發症的危險性,但血糖降得過低卻也可能會出現嚴重低血糖症!根據國外研究,杜思德院長表示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因不當使用習慣導致3年間發生中、重度低血糖的機率,約在5%~15%之間。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面臨體重過重與低血糖的問題,杜思德院長表示,醫界期待更多的治療方式,透過GLP-1受體促效劑不僅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成效接近胰島素,同時也可藉由降低患者體重帶來更好的血糖控制成效,遠離因過重出現嚴重糖尿病併發症而致死的風險,同時全新作用機轉,相較於胰島素更可顯著降低低血糖發生率近15%。杜思德院長也呼籲病患務必遵循醫囑,同時做好生活飲食管控,才能全面、穩定控制糖尿病!

嬰幼兒喜歡握拳頭不放?醫師籲:小心腦損傷

嬰幼兒喜歡握拳頭不放?醫師籲:小心腦損傷

您家的寶寶常會握著拳頭不放嗎!台中沙鹿有一位七個月大的林小弟,看起來聰明可愛,但是左手常常握著拳頭不放,原本家人不以為意,後來到光田醫院打疫苗順便接受檢查時,才赫然得知孩子於胎兒期曾因腦部損傷導致腦性麻痺,因此左手才會常常握著拳頭。所幸及時發現並轉介至該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接受復健治療後,左手活動功能已有顯著的進步,往後與其他孩子應不至有太大的差別。光田兒科暨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江國樑醫師表示,林小弟出生過程十分順利,平時也看不出有什麼異狀,但在七個月大時,家長發現孩子左手好像常握著拳頭不放,一開始還以為孩子只是左手比較有力量,才喜歡握緊拳頭。沒想到最近到醫院打疫苗與檢查時,才得知狀況並不單純,立即轉介到光田早期療育評估中心進一步檢查。經院方評估後,發現林小弟除了左手外觀一直呈現緊握,拇指靈活度明顯差於右手外,力量也比較差。進一步透過神經學理學檢查、體感覺誘發電位,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林小弟右腦腦室附近有一個因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部腦損傷病灶,這個位置的傷害正好會影響手部精細動作操作。回溯其病史,才從媽媽口中得知曾在懷孕晚期跌倒撞到腹部,當時有輕微的陰道出血,但後來無大礙。推測當初的撞擊很可能就是林小弟腦部傷害的原因。江國樑醫師表示,腦性麻痺是指胎兒或寶寶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在尚未發育成熟前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而導致往後運動機能產生障礙,另外還可能造成智能、語言、行動、性格甚至感覺系統,如聽覺、視覺、觸覺等種種的機能的問題,有的學者將腦性麻痺另外稱作「腦損傷症候群」。腦部的損傷並不會持續惡化,但隨著寶寶腦部受傷部位與程度的不同,臨床表現可能會因人而異。因此在治療或教育此類病兒時,必須審慎的評估障礙的種類與嚴重度,再就每位病人的需要,從藥物、復健及教育型態內容訂定出個別的、全人的指導方向。以林小弟為例,如果沒有早期接受復健治療,恐怕導致左手的肌肉及關節硬化,嚴重影響往後的活動。而林小弟在接受近四個月物理與職能復健治療後,左手功能已明顯進步,並不至於與同年齡兒童落後太多。江國樑醫師也特別列出相關的臨床徵兆,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有下列的症狀時應提高警覺!延伸閱讀「各類型腦性麻痺的臨床特徵」: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66

攝護腺癌治療新曙光 微創標靶精準治療

攝護腺癌治療新曙光 微創標靶精準治療

攝護腺癌是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攝護腺癌發生率已躍升國人男性十大癌症第五位,死亡率為男性癌症死亡十大疾病第七位。不同於攝護腺癌傳統開刀手術或放射線治療,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北港媽祖醫院)今年引進一套海福刀攝護腺癌微創標靶治療系統,以高能聚焦超音波精準增溫清除癌症組織,成為雲嘉南地區第一家擁有HIFU海福刀攝護腺癌治療系統的醫療院所,嘉惠當地與鄰近縣市病患。HIFU海福刀攝護腺癌治療系統早在1993年就被國外醫界研發出,歷經將近20年的技術研究與開發,技術成熟受歐盟CE認證,法國泌尿科學會(AFU)訂定海福刀為治療攝護腺癌的標準療法,目前廣泛運用在歐、美、大洋洲、東南亞等國家,並且各國皆已累積不少成功案例。海福刀攝護腺微創標靶治療系統在2009年引進台灣,此系統不同於其他攝護腺癌治療方式,為目前臨床上使用全自動化標靶定位系統,以1.7公厘為治療單位進行安全、精準有效率的治療病變組織,不破壞直腸的完整性,且此治療方式並非放射線治療,病患不需擔憂放療的副作用,加上療程為一次性,可減少病患多次往返醫院的負擔。去年12月,77歲的蘇老先生在經直腸超音波檢查時發現攝護腺腫瘤,判定罹患攝護腺癌第二期,但病患本身年歲已高,加上患有心律不整及心臟病,故不建議進行傳統根除性的攝護腺切除手術。北港媽祖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陳階曉評估後,建議病患選擇使用海福刀進行治療,蘇老先生術後恢復良好,攝護腺指數(PSA)也於一個月後降至檢測最低極限0.03ng/ml,且沒有尿失禁等副作用產生。陳階曉主任提醒,攝護腺癌部份症狀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相似,不要等到疼痛才就醫,早期的攝護腺癌並不會引起疼痛,若出現頻尿、夜尿、排尿困難、排尿有灼熱感、精液帶血、下背部、臀部或大腿上段經常性疼痛,都可能是早期攝護腺癌的症狀,需要特別注意,提早就醫可提高治癒機率與術後康復程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