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護師節表揚大會 白衣天使,謝謝妳!

護師節表揚大會 白衣天使,謝謝妳!

日前爲慶祝五月十二日國際護師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護理部於五月十一日(星期三)上午,在松德院區英堃講堂舉辦「慶祝國際護師節活動暨績優人員表揚大會」,頒發各院區績優護理人員及病房助理共三十七人獎盃及獎金10,000元,活動中同時舉辦舞蹈大賽;場外並有攝影展、溫馨小品文優選作品展示。該院護理部主任王祖琪說,聯合醫院之護理人員秉持著護理部優質照護、深耕社區宗旨,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主動協助及關懷照護。今年獲得表揚人員中,和平婦幼院區林鈺甄護理師不僅有豐富的護理專業知識,能及早發現病人問題,在整個醫療團隊中,積極協助病人並尋求適當資源。她於98年8月照護一位45歲林姓病患,因腦中風入院,林員在照護過程中,不厭其煩的教導病患兩位唸小學兒女,如何幫忙父親做復健,並以較淺顯易懂的語言指導兩位小朋友,照護期間發現,病人有經濟方面問題,進而建議醫師照會社會服務室,使病人及家屬倍受感動,一再於會客期間向護理人員鞠躬致謝。99年10月,一位35歲黃先生因頭部嚴重創傷入院,昏迷指數3分,生命徵象不穩,醫師判定為腦死;林鈺甄多次訪談後發現,病患的姐姐為慈濟志工,平時出入醫院頻繁且致力於幫助病患,故主動與黃小姐聯繫,給予充分解釋及心理支持,並小心謹慎的向黃小姐提起器官捐贈之意願,黃小姐與其他家屬討論後,決定化悲痛為大愛,讓無法挽回生命的弟弟能盡最後餘力救需要器官的人,遺愛人間。最後病人捐出心臟、肝臟、腎臟、胰臟,讓五位病人獲得重生,其母親亦在團隊協助下,順利完成病人身後事,並親臨病房表達對林員的感謝之意。和平婦幼院區葉淑芬護理長,平日工作認真,服務態度優良,處世積極有效率,以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帶領同仁,深得醫療團隊及家屬好評與讚賞。參與建構設置「台灣第一座母乳庫」嘉惠台灣所有有需求之寶寶促進母乳哺育推行,並於99年榮獲英國母乳庫認證,成為全亞洲第一個獲得國際認證的母乳庫及SNQ國家品質獎。陽明院區許碧玉病房助理員,於100年1月協助住民下床前往進行復健,一抱下床就發現住民臉色發白、叫喚沒反應,立即將她所學的叫、叫、C、A、B運用在此個案,護理人員聞聲立即處理後送急診就醫,經及時處理得宜,讓住民生命得到保障。這些績優人員的表現,充分說明聯合醫院護理人員之服務精神與工作態度,藉由這場溫馨有意義的國際護師節慶祝活動,再次表達對於績優護理人員的感謝與鼓勵。

愛心100永不停擺 新竹醫院溫如玉榮獲服務奉獻獎

愛心100永不停擺 新竹醫院溫如玉榮獲服務奉獻獎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護理科主任溫如玉於日前(5/12)護師節前夕,獲頒「傑出護理人員專業貢獻暨服務奉獻獎」,此殊榮係以每萬人選出一名為原則,能得獎實為非常難得,全體新竹醫院的同仁均引以為榮。本月10日在台北市國父紀念堂舉辦了「100年國際護師節聯合慶祝大會」,溫如玉主任自偶像馬英九總統手中領取了「傑出護理人員專業貢獻暨服務奉獻獎」後,溫如玉表示「這35年來辛苦是值得的」,難掩興奮雀躍之情,同時也鞭策她要持續努力創造具有吸引力的工作環境予護理同仁。溫如玉從事護理臨床工作已達35年,她的工作態度主動積極,做事執簡馭繁、有條不紊、講求效率,曾擔任過內外科、耳鼻喉科、眼科、綜合科、神經內科、婦產科、加護病房、呼吸治療中心等護理師13年、護理長3年、督導長13年及護理主任6年。從基層做起的臨床實務經驗,對於日後之管理工作有極大助益。民國64年,溫如玉初任職於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師,從事摯愛的護理工作,因工作主動積極、專業技能熟稔、服務態度優質,於民國68年獲選加入該院之「援沙專案」,在沙烏地阿拉伯新吉達醫院服務2年,其間深獲好評讚譽。溫如玉認為,教育是個人及組織成長及進步的原動力,因此,除護理專業的精進,她利用時間進修管理研究所。為了教學相長,於民國86年取得教職,先後於美和管理專科學校、大仁技術學院、義守大學、元培科技大學兼任講師,其教學認真、幽默,教學方法多元,深獲學生好評。因此,97~98年獲元培科技大學推派至青輔會擔任產業與職涯校園巡迴講座講師。對於弱勢族群的照顧,溫如玉也是不遺於力,為了讓每年的護師節有更具意義的慶祝方式,自96年起,她發起義賣活動,再將義賣所得全數捐助弱勢團體。96年捐助善牧基金會195,697元,嘉惠單親媽媽;97年捐助喜憨兒基金會136,122元,嘉惠喜憨兒;99年捐予愛恆啟能中心181,419元,嘉惠慢飛兒;100年則是捐助聖方濟育幼院249,321元。如此有意義之活動,溫如玉表示應該要繼續辦理。溫如玉如此「心懷大愛」的胸襟令人感佩。

博愛護理師獻巧思 南丁格爾變身「創意發明家」

博愛護理師獻巧思 南丁格爾變身「創意發明家」

羅東博愛醫院護理人員特別選在五月十二日國際護師節,這日子舉辦創新用品展!這群平日辛苦的白衣天使,除了用心於臨床照護,還變身創意發明家,發掘工作上的不便與困擾,不斷發想如何創新、改良護理用品,展現南丁格爾疼惜病人的心。這次創新用品展一共展出六件作品,分別是胰島素注射練習器、萬能藥袋、改良式尿壺、嬰兒辨識手圈、固定式尿套、生命線功能復健器。其中胰島素注射練習器的創意,是來自護理人員發現糖尿病患害怕幫自己注射。因為平時病患就醫求診若需注射藥物皆由護理人員施打,但是對罹患糖尿病需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病患而言,第一次在家自行施打是一件多麼令人害怕的事。門診護理人員於是創作一個可供病患模擬注射方式的工具,以降低病人的恐懼。另外,萬能藥袋的發想,則是來自病人的特殊需求。因為需要長期接受服藥訓練,假日帶藥返家服用,其包裝為一般夾鏈袋,無法重覆使用,袋口未封好易發生藥物掉落,且外觀不美觀又不環保,種種因素降低病患服藥的動機;護理人員在了解病患困擾後,親手設計縫製可重複使用又美觀的藥袋,讓病患願意隨身攜帶,增加服藥的遵從性。這些貼心的設計,皆是期望讓病患在照護過程中得到更優質的護理服務,提昇病人及家屬的生活品質。欣逢五月溫馨的母親節, 活動當天還有護理人員所組成的合唱團,以撫慰病人心情,她們為罹患重症的母親獻唱「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同時以中國笛演奏樂曲。羅東博愛醫院這群具愛心的護理師們希望向受病苦的母親們,說聲「母親節快樂」。羅東博愛醫院共有六位護理人員獲選為優良護理人員並接受護理師公會表揚,分別為林淑華、陳妍羚、黃錦屏、石紫萍、陳姍樺及何恵娟,她們是從全院五百多名護理人員中選拔出來,都是熱愛生命、無私奉獻,備受病患讚揚感謝、足為表率的同仁。護理人員是醫療團隊中,極為重要的一群,是民眾和病患的守護者,總是本著犧牲奉獻的精神,為病人們盡心盡力的付出。鄉親若能夠在護理人員工作時,給予一句鼓勵的話,相信是對於護理人員最大的鼓舞。

署基歡度國際護師節 向白衣天使致敬

署基歡度國際護師節 向白衣天使致敬

文/署立基隆醫院  院長室署立基隆醫院歡度國際護師節,100年5月12日護師節當天,為表達對辛苦付出白衣天使的崇高敬意與謝意,院方辦理慶祝活動,除了表揚多位優良護理人員,並安排了健走與精彩的表演活動,希望讓白衣天使們放鬆心情、重新得力,繼續為廣大的大基隆地區民眾服務。五月十二日國際護士節,是紀念南丁格爾燃燒自己、照亮病友無私精神的紀念日。院方期許每位護理人員在署基這個大家庭中,能在工作崗位上競競業業的努力與付出,持續秉持奉獻之精神來照顧鄉親,讓署立基隆醫院發光發亮。慶祝大會上,除了頒發特殊貢獻獎給護理人員及護理科志工,現場並安排了由護理同仁主導的肚皮舞及熱舞的表演,肯定所有護理人員對病患的付出及努力。尤其是這位潘碧玉小姐,已經在醫院服務了近40年,退休了也繼續來院幫忙,他說這些年來一直秉持著歡喜心及熱忱來做這份工作,署立基隆醫院就像是他的家一樣,溫暖又有人情味。另外這位3A病房的孫慧菁護理人員,從事護理工作已有七年,面對現在有許多不願意當護理人員的護士荒,也提到,不管是哪一類的工作,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磨練與適應,才能獲得美好的果實,就像護理工作,只有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它的美好。署立基隆醫院許振榮代理院長提到,面對目前全國護士荒,將秉持「補額招募、彈性運用」的原則,持續積極提升該院的醫療品質及服務品質,照顧大基隆鄉親外,也積極朝向內部員工深耕,不管是四癌健康篩檢、還是鐵定美麗的健康介入,都在期許所有的護理人員除了在付出愛心照顧病人之同時不忘維護醫護工作尊嚴,堅守職業倫理道德及護理工作崗位外,也要瞭解健康的重要性,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永遠健康。活動結束後,許振榮代理院長與護理科姚主任也準備了蛋糕及海芋花束分送各單位同仁,表達對辛苦付出白衣天使的謝意,並祝福所有的白衣天使護師節快樂。

婦女揪團篩檢團長拿現金 關懷列車免費接送檢查

婦女揪團篩檢團長拿現金 關懷列車免費接送檢查

為鼓勵及方便市民檢查,即日起至11月30日止,社區婦女朋友只要揪團10個人以上,就有專車接送至醫院檢查,同時團長可獲得獎金1,000元,好康拿不完。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及臺大醫學院附設北護分院,也將於今天(5/14)上午9時~12時在臺大醫學院附設北護分院(臺北市康定路37號)舉辦一連串免費篩檢活動。當日活動內容相當豐富,有成人健檢、四癌篩檢、腎臟尿液檢查、體脂肪檢測等多項免費檢查。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陳美齡主任表示、癌症死亡率20年來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的第一名,是健康的頭號殺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疾病分居第2、3、11名,更隨著人口老化與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慢性疾病增加,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持續增加中。有鑒於以上數據,顯示出癌症及慢性病對健康的危害,市民更需提升自主健康管理及健康篩檢概念,養成定期篩檢習慣。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期盼藉由與各醫院合作,提供「婦女揪團拿現金」及健康關懷列車的推動,鼓勵社區更多市民主動參與篩檢,提升癌症與慢性病防治,共同創造萬華市民健康。詳細活動內容請上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或電洽(02)2303-3092分機233朱珮綺護士。

無法分辨對錯 該如何判別犯罪還是癲癇發作?

無法分辨對錯 該如何判別犯罪還是癲癇發作?

早期的學者多數認為癲癇與犯罪有密切關係,龍布隆索(Lombroso)是最早強調犯罪與癲癇有密切關係的學者。但後來的一些研究並不支持這樣的論點。在各國的監獄、醫院住院的病人等樣本資料研究結果顯示,癲癇患者與暴力犯罪並無特別密切關係。高雄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醫師王富強表示,其結果似乎是癲癇病人的犯罪率較一般人高,然其實可能並非如此,癲癇與監獄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有多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何受刑人的癲癇比率增高:腦功能異常可能會引發癲癇,但本身可能也會導致行為疾患。 雖然很多人已經不相信「癲癇病人較有反社會的行為方式」,但態度上卻非如此。 癲癇病人總是較一般人更可能會被安置於相同的機構中。 癲癇患者的低自尊,與遭社會排拒有關,也許是反社會行為的預兆。 行為疾患也許會導致發生腦傷的意外,而引發癲癇發作。 癲癇病人罹患精神病的危險較高,這些精神異常有時可能會導致反社會行為,尤其是小竊盜罪或損害財物的犯罪。 不良的環境可能導致癲癇和反社會行為。有研究顯示,癲癇於監獄與低社經社區的盛行率相同。另有研究發現,母親的照顧、與兒時的生活環境品質、及產生癲癇發作的可能性,三者之間存有關係。此外,癲癇本身的定義在不同的研究者因所研究的群體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也可能是其原因之一。王富強說明,1986年,Treiman廣泛地回顧癲癇與暴力關係的研究而獲得的結論認為,癲癇患者也許較一般人有暴力發生,此可能由於相關的腦傷或不利的社會因素,並非直接因癲癇本身。事實上,癲癇在某些個案很有可能是引致反社會行為的原因,但是此關係在癲癇病人並不普遍,而且在癲癇發作時犯罪也是很少見的。王富強解釋,癲癇引發的意識障礙有多種狀況,其中可能會發生犯罪行為的有癲癇性自動症、微明狀態、癲癇後狀態三種情狀。癲癇患者發生暴力行為時,在醫學及法學上必須考慮其犯行是否與癲癇的發作有關係。如果有關係,就得進一步探討犯罪是癲癇發作的一部份,或是發作前後特殊狀態的行為。若犯罪行為並非癲癇本身直接誘發,則須考慮是否伴有精神病、憂鬱狀態、或其他精神異常狀態。需要考慮這麼多的原因,是因為和刑責能力有關。王富強強調,癲癇發作中或發作後,呈現明顯意識障礙的混亂狀態下而使認知及現實判斷能力極度受損而發生的犯罪行為;或癲癇合併精神病者,若其犯罪行為直接受精神病症狀控制而發生者,上述情形應認為無刑責能力,亦即法律上所謂之「心神喪失」的程度。與癲癇有關或因癲癇常發作,導致意識障礙使得認知及現實判斷能力明顯受損;或癲癇合併精神病者,其犯罪行為受精神病症狀影響而發生者,上述情形應視為只有部份刑責能力,亦即法律上所謂之「精神耗弱」的程度。延伸閱讀「癲癇引發的意識障礙多種狀況說明」: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83

每天多坐一小時 高血壓風險增加近三成

每天多坐一小時 高血壓風險增加近三成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學會暨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於100年5月22日(星期日)上午假臺北市松山國小合辦「世界高血壓日健走GOGOGO」活動,現場有血壓及腰圍量測及臺北市民健康卡集點服務,歡迎市民踴躍參加。今年「世界高血壓日」為100年5月17日,主題是「Know Your Numbers and Target Your Blood Pressure」,係宣導以「健康數字 健康血壓~Half in Five」為口號。高血壓是國人最常見的疾患之一,是腦溢血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根據臺北市98年衛生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臺北市十大死因第2、3、9位,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89%、7.59%、2.59%,合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百分比為22.07%,亦即北市將近每4.5名死亡個案中,即有1名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35.5吋)、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31.5吋)就算過胖,腰圍過大之腹部肥胖係內臟脂肪型肥滿,則是罹患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和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因子。瑞典研究發現,每天多坐1小時看電視,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風險就增加26%,要運動30分鐘才能抵銷久坐1小時增加的風險,建議每坐50分鐘就必須起身休息活動10分鐘,伸展筋骨。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8年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結果顯示,臺北市18歲以上運動盛行率約69.68%,尚有四成人口未建立運動習慣。到目前為止已有不少研究證明,規律運動有降低血壓的功效,尤其是高血壓患者降低血壓的效果更大。尤其是耐力型的運動,如:步行、打太極拳、外丹功、高爾夫、登山、慢跑、游泳或有氧舞蹈等。然而,高血壓患者運動前,應先接受醫師的檢查,藉此了解自己的體能和安全的運動量後,再斟酌自己的病情和體能狀況來從事運動。今年世界高血壓日將舉辦適合一般大眾參加的健走活動,期許號召千人一起健走以保持「健康數字健康血壓」,宣導力行預防高血壓的日常生活自我健康管理八部:定期量血壓,維持理想血壓120/80mmHg以下,最好自己與家人也學會量血壓。 定期量腰圍,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不超過80公分。 控制食鹽食用量,健康的成年人8~10公克/天,高血壓患者,應控制於5公克/天以下(一茶匙約5公克的鹽)。 控制脂肪的攝取量,少吃肝、豬油等高脂肪食物。 不要吃的太飽,忌暴飲暴食,維持理想血糖於100mg/dl以下。 戒菸、少喝酒。 控制體重,適量運動,以保持心臟強健。 應養成清心習慣,維持輕鬆開朗的心情,凡事不急不躁,心平氣和。

感冒3個月未癒 原來是淋巴癌引起的「上腔靜脈症候群」

感冒3個月未癒 原來是淋巴癌引起的「上腔靜脈症候群」

一名27歲陳姓男子有咳嗽與喘的症狀,以為只是小感冒,病狀一直未獲得改善,直到前來童綜合醫院檢查,才發現他是因罹患「淋巴癌」造成「上腔靜脈症候群」,導致出現咳嗽及喘的症狀,緊急至放射腫瘤中心接受最新最具效率「銳速刀放射治療」才改善了「上腔靜脈症候群」的症狀。該院放射腫瘤中心主任葉啟源表示,這名年輕男生來醫院看診時,其症狀為喘、咳嗽,外表除了臉部腫脹外,手部、胸部也都出現水腫,他陳述咳嗽時間長達3個禮拜以上,一開始以為是小感冒而在鄰近的診所看病,經服藥後症狀卻未能改善,才來求助醫院胸腔內科。經由童綜合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賴炳村安排X光檢查,發現在病患縱膈腔內有一個很大的腫瘤,大小約7.7cmx10cm,進一步安排正子斷層造影掃瞄檢查證實為惡性腫瘤,最後診斷患者是患「淋巴癌」而引起的「上腔靜脈症候群」,這種腫瘤引起的症狀在臨床上相當罕見。為了改善病患很喘的症狀,緊急會診放射腫瘤科,葉啟源主任說,由於患者很喘,無法平躺睡覺,因此先針對「縱膈腔內的腫瘤」給予放射治療以改善喘的症狀,於是安排「銳速刀放射治療」,經3次以後,症狀就有明顯改善;連續治療一個月之後,縱膈腔內的腫瘤消失無蹤,有效地改善病患喘與無法平睡的困擾。葉啟源主任指出,引起「上腔靜脈症候群」的原因很多,包括惡性腫瘤和其他因素,惡性腫瘤有70%是肺癌引起,或是淋巴癌與生殖器官的精細胞瘤等;其他因素如中膈腔纖維化、梅毒、肺結核、中心靜脈導管合併血栓與外傷等。臨床上「上腔靜脈症候群」的症狀包括長期咳嗽、臉跟手出現腫脹與發紺等症狀。「銳速刀放射治療」是利用直線加速器進行全體積360度弧形治療,配合使用影像導航技術,在每次治療前確認腫瘤位置,能快速、精準的鎖定腫瘤位置加以治療,減少放射線對正常組織的傷害,治療時間約2分鐘,較其他治療方式更加舒適,副作用較少。葉啟源主任表示,使用此放射治療的好處是時間短、速度快,不會增加病患的急性副作用,很適合病患在無法久躺的情形下,以最短的時間完成治療。

小腸出血診治新利器 單氣囊輔助小腸鏡

小腸出血診治新利器 單氣囊輔助小腸鏡

許先生,74歲,本身有心肌肥厚病變的病史3~4年,因呼吸喘及嚴重貧血入院,當時血色素只有7.4 g/dl;入院後病人持續有解黑便的情形;經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皆未發現出血點,腹部血管攝影及核醫掃描也無法明確找出出血點。同時患者因診斷有溶血性貧血而必須服用類固醇;住院期間病患持續有解黑便的情形,而且經大量輸血後血色素仍然偏低。三軍總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黃天祐表示,安排患者用單氣囊輔助小腸鏡檢查,結果發現在小腸的空腸段有一血管分化不良之出血點,經血管夾成功止血後病人不再出現解黑便的情形,同時血色素也逐漸回升到正常的數值。此病人在門診追蹤至今三個月,並未有再出現腸胃道出血的情況。黃天祐說明,在成人小腸的長度約有六公尺長,上下連接著胃跟大腸,一般的胃鏡及大腸鏡的長度並無法到達小腸的深部,一旦小腸發生問題,不管是要診斷或治療都很困難。所以小腸以往是腸胃道內視鏡檢查的禁區,以致於小腸疾病一向是腸胃道疾病中診治的盲點。小腸出血雖然只佔腸胃道出血的5%,但診斷與治療的不易,常造成病人的痛苦及臨床醫師治療上的困擾。黃天祐解釋,過去的研究發現,小腸出血在不同年齡層可能的原因也不盡相同,老年人以粘膜的血管分化不良最常見,中年人以小腸的腫瘤最常見,而小孩及年輕人以梅克爾憩室最為常見。過去對於小腸出血這個棘手問題,只能以症狀配合其他影像診斷工具如小腸鋇劑攝影、斷層掃描,核醫掃瞄,血管攝影來臆測出血的位置及原因,有時還得把病人的腹腔打開來找出血的地方。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小腸診斷工具也應運而生。黃天祐進一步說明,其中膠囊內視鏡及氣囊輔助性小腸鏡的出現,開啟了小腸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新契機。膠囊內視鏡自2000年被發表後,全小腸的鏡檢不再是夢想,但它的主要缺點是只能診斷卻無法治療。而氣囊輔助性小腸鏡最早是由日人Yamamoto教授在2001發明的雙氣囊小腸鏡。雙氣囊小腸鏡在內視鏡前端有個氣囊,另外再外加一個有氣囊的外套管,藉由兩個氣囊的收放及內視鏡與外套管在小腸推拉,如此小腸便可以不斷的縮疊,藉由經口端及肛門端兩個進入方式配合,便可能完成全小腸的檢查。但是雙氣囊小腸鏡操作不易且耗時,臨床使用上較不方便,於是新一代更簡單操作的單氣囊小腸鏡便應運而生。單氣囊小腸鏡在2007年問世,它只有在外套管上有氣囊,我們藉由小腸鏡末端彎曲勾住腸壁及外套管氣囊充氣縮放,小腸鏡及外套管的交替前進與回拉,如此小腸便可逐漸縮疊起來,相同步驟來回操作多次,便可深入小腸內部,操作相對簡單且時間較快。相對於膠囊內視鏡只能診斷卻無法治療,氣囊輔助小腸鏡鏡檢的同時,如發現病灶可以及時給予止血、切片、或者腫瘤與息肉的切除;如無法切除或需要進一步手術處理的病灶,也可以做標記,方便外科醫師找尋病灶。黃天祐強調,院方自去年引進單氣囊輔助小腸鏡後,已完成40幾例的小腸鏡檢查,也成功的診斷與治療多起的小腸出血的病例,包括小腸腫瘤、小腸憩室、克隆氏症、血管分化不良,及異物取出等疾病。藉由此一新一代輔助小腸鏡的問世與臨床應用,也提供了臨床醫師一個新的診治工具,也造福小腸疾病的病患免於以往常常無法正確診治或需要開刀解決的問題。

頸部黑一圈是脖子沒洗乾淨?醫師籲:你可能罹患糖尿病了!

頸部黑一圈是脖子沒洗乾淨?醫師籲:你可能罹患糖尿病了!

在一些兒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特別是肥胖者,有時可發現他們的頸部有一圈顏色較黑區域。可別以為是他的脖子沒洗乾淨;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黑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繁棻解釋,黑棘皮症分佈部位,以頸部周圍最多,其次為腋下,少數出現於手肘或膝蓋。黑棘皮症本身並不是疾病,但它的出現,可能與肥胖、耐糖不良、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有關。王繁棻指出,由於血中胰島素濃度偏高,胰島素作用於角質細胞或纖維母細胞上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受體上,促使細胞增生,因而造成局部皮膚粗黑狀況。王繁棻說,過去被認為是出現於中老年人的糖尿病,近年來發現病患年齡有不斷下降趨勢,年輕人、甚至兒童就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已不算罕見。由於黑棘皮症本身為胰島素抗性的表徵,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對於體重過重(BMI>25)、且出現黑棘皮症的成年人,必須接受血糖檢查。體重過重的兒童(BMI在85百分位以上,或體重超出理想體重之20%),若出現黑棘皮症,且再合併下述三項其中之一項:第二型糖尿病家族史、特殊族群(如亞裔美國人、拉丁人、太平洋島民…等)、母親有姙娠糖尿病,也必須接受血糖檢查。王繁棻提醒民眾,如果血糖正常,仍需進行生活型態調整,注意飲食中的油脂與熱量攝取,多運動,並且保持血糖狀況的追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