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4個月瘦17公斤! 洪泰雄:代謝平衡35921

4個月瘦17公斤! 洪泰雄:代謝平衡35921

許多人都想瘦身,不過卻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達到目標,台灣大學註冊組主任洪泰雄今(10)日出書揭露自己不靠藥物、不刻意節食,結果順利在4個月內從84公斤變成67公斤,瘦下17公斤的秘訣,他並提供「35921」的口訣,讓有心想減肥的人都能瘦的健康。洪泰雄說,他在減肥期間嚴格遵守代謝平衡守則,牢記「35921」口訣,他指出,代謝平衡一開始是為期2天的「身體準備期」,主要協助身體充分做好準備,讓後續的飲食改造計畫順利進行,接下來就要先清腸,將腸胃累積的脂肪及毒素清除以利後續飲食調整;在清腸的2天裡,以全蔬果餐為飲食內容,但並不是隨意吃,而是1天內,選擇水果、蔬菜、馬鈴薯其1做為當天3餐的內容,且在準備期內絕對不吃蛋白質食物及零食,目的是不讓身體吃太飽,影響食物的代謝。洪泰雄說,接下來是30天嚴格遵守口訣是「35921」的代謝平衡守則,3是1天只吃3餐,先吃蛋白質,再吃蔬菜,最後吃水果;5是指餐與餐間隔5小時;9是指拒絕宵夜,晚上9時前吃完晚餐;2是每天最少喝2000cc的水;1是每天早餐1顆蘋果。洪泰雄說,餐餐都要有蛋白質,先吃蛋白質目的在於啟動消化酵素,至於每餐蛋白質與蔬果的比率要設定在蛋白質占40%、蔬菜水果占60%,他說,不管是不是外食族,只要掌握這個口訣,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

執行國健局高齡友善城市計畫 竹市邁開步伐

執行國健局高齡友善城市計畫 竹市邁開步伐

記者房書勤/新竹報導新竹市政府打造健康城市訂定各項工作同時,融入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今年推動的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指標元素,在嘉義市正式宣佈示範啟動後,與新北市、台北市、桃園縣、南投縣、台南市、高雄市、台東縣等,申請並獲核定參與執行。 新竹市在少子化的趨勢中,仍居最緩和的縣市,依據內政部人口資料,四月粗出生率千分之11.46、粗自然增加率千分之5.47,都是本省最高,老人人口比例9.63%居第四低,不過國健局推估二十年內,我國老人人口比例將會少於青少年人口,老人社會的結構,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包括每個人在成為老人前,讓自己延緩老化,符合國健局推行高齡友善城市專注倡導活躍老化、在地老化,達到延長高齡者健康的期間,縮短高齡者失能的期程。許市長在推動健康城市同步,指示參與國健局推動高齡友善城市,期有效結合指標項目,無論國際指標、本土指標,勇於迎接城市發展考驗,提高對老年人口實質關懷,與環境營造。 學術上對高齡友善城市描述為一具包容性和可及性的都市環境,並能促進活躍老化,從各指標探尋建構過程中,瞭解服務對象的多元價值與回應需求,公共政策須符合高齡者廣泛潛能及資源,由下而上全面參與,而能尊重所做出的決定,與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在國際指標已明確訂定八面向: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交通運輸、住宅、社會參與、敬老與社會融入、工作與志願服務、通訊與資訊、社區及健康服務。 國際上現今推動高齡友善城市全球僅紐約市加入會員,另加拿大卑詩省及中國上海市,均有類似政策擬訂與成果經驗,我國則在上(四)月由馬英九總統於嘉義市宣佈示範啟動,而在已進行健康城市的推展認證中,符合高齡友善指標的優異案例則有台北市百萬愛老心、攙扶你放心,愛心司機陪伴外出服務,以及花蓮縣退休生活理想居住地、嘉義市無菸養樂多偶戲團等。 台灣健康城市聯盟秘書長馬作鏹教授則對已完成或正推動健康城市認證的縣市,在已有的推動委員會架構下,融入高齡友善城市項目指標,不但異曲同工,更有信心能好上加好,依建立公共政策、創造支持性環境、強化社區行動力、發展個別技巧、調整服務方向等步驟,有效達成。 新竹市則在許市長既定在地老化的社福政策中,增幅強化社區關懷據點、長青學苑社區化、社區老人陪讀、開辦家庭托顧、失能老人送餐服務等,以社區的力量扶助社區老人與其家庭,尤其交通運輸創辦接駁醫院、市場與市郊路線之免費公車,長足進展,大步邁開高齡友善城市步伐。

腦中風發生率攀升 佔全世界死亡人數10%

腦中風發生率攀升 佔全世界死亡人數10%

根據新出爐的報告「如何預防亞太地區腦中風危機?」顯示,亞太區各國必須採取迫切的配套措施,以避免每年有數百萬人因心房顫動(AF)發生不必要的腦中風,導致許多人心理與身體的失能,甚至死亡。此報告來自全世界健康專家組成的團體「預防腦中風行動」(Action for Stroke Prevention),在五月六日於第十八屆亞太心臟學會大會(the 18th Asian Pacific Congress of Cardiology, APCC)上發表。心房顫動是一種普遍又持久的不正常心臟律動,也是腦中風的主要成因之一;報告中提出對於亞太地區罹患心房顫動(AF)病患的急切措施所提出的建議,獲得三十二個全球知名的亞太及歐洲醫學團體與病友團體背書,強化並認可採取這項行動的必要性。如果現在不儘快採取相關行動,減緩每年不斷發生的可預防性腦中風,則腦中風疾病在亞太地區及在全球其他國家將有成為流行性疾病的危險。台灣國立陽明醫學大學、台北榮民總醫院胡漢華教授表示:「腦中風的發生率在亞太地區持續上升,足以構成主要的大眾健康議題及沉重的經濟負擔。「預防腦中風行動」的成員們已聚集,一同提醒對於腦中風危機的重視,並力促政策制定者、政府官員,公共衛生專家、病友團體以及醫療組織社團等,一起參與這項行動,以避免腦中風對民眾、其家庭及照顧者的嚴重衝擊。」這份報告的建議包括:‧提高對於心房顫動(AF)及其導致腦中風的認知程度。‧發展早期確診心房顫動與腦中風發生風險評估的工具(方法)。‧採用新且較佳的方法協助罹患心房顫動的病患預防腦中風。‧促進亞太地區國家政府之間的作法交流。‧發展策略以支援治療方針之堅持。‧提供亞太地區各國間心房顫動病患同等且適當的治療監督。‧深入研究心房顫動的病因、預防及管理,並提出亞太地區現階段缺乏的流行病學資訊。英國伯明罕市立醫院附屬伯明罕大學心血管科學中心(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Centre for Cardiovascular Sciences, City Hospital Birmingham)Cardiovascular Medicine的葛雷格瑞‧力普教授指出「大多數與心房顫動相關的腦中風能夠提早預防,我們相信,執行這些建議將能幫助罹患心房顫動的病患免除發生腦中風的危險,隨後,即能降低因腦中風而造成亞太地區臨床上、經濟上及社會上的負擔。」。每一年,全世界有一千五百萬人腦腦中風,其中約五百萬人終身失能,有超過五百萬人因而死亡,約佔全世界死亡人數的10%。在2004年,亞太地區人民在其人生某一階段發生腦中風的人數,東南亞約四百四十萬人,西太平洋約九百一十萬人。同一年,整個亞太區域首次發生腦中風的有五百一十萬人,此數字高於首度發現罹癌病患的預估數。心房顫動造成腦中風的病患可能留院的時間較久,較不可能出院回家,而且相較於非因心房顫動導致腦中風的病患,變成失能狀態的機會高出50%。亞太地區的心房顫動罹患率逐漸增加,僅是中國,就有近八百萬人罹患心房顫動。台灣腦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邱浩彰指出:「不論在哪個年齡層,全世界每年有數百萬人因為心房顫動而腦中風後失去行動能力。即使我們自己沒有罹患心房顫動,也很可能要照顧患有心房顫動的人。如果想要避免腦腦中風危及病患與照顧者的生活,我們應該立刻一起行動改善心房顫動的診斷及管理。」在亞太地區,目前腦中風對於國家經濟造成非常沈重的負擔,例如,中國因為心臟疾病、腦中風與糖尿病治療,每年國庫損失五千五百八十億美元;由於人口逐漸老化,以及心房顫動衍生疾病(例如:心臟病發作)的病患存活率提升,目前預期心房顫動病患數量也將增加,腦中風所帶來的衝擊也將大幅提升。延伸閱讀「心房顫動及腦中風」:http://www.uho.com.tw/pantology.asp?year=2011&mon=5&id=404

8旬嬤母親節前夕 肺癌細胞竟消失

8旬嬤母親節前夕 肺癌細胞竟消失

昨天是溫馨的母親節,您有送母親什麼禮物了嗎?對83歲的陳女士來說,孝順的兒子送給她最佳的母親節禮物,那就是「健康」。去年12月底,陳女士被告知罹患肺癌,因不想牽拖晚輩,她堅持放棄治療。但兒子陳先生為了說服母親治療,不惜下跪懇求老母,孝心終於讓陳女士同意接受光田癌症中心安排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療程。就在母親節前夕,檢查確定癌細胞竟已完全消失,母子高興得擁抱在一起,也特別感謝醫療團隊幫助他們再度擁有失而復得的幸福。陳女士家住伸港,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的問題。去年底突然開始咳嗽不止,老人家以為是感冒,僅到附近小診所就醫,但因為症狀遲遲未改善,12月底在兒子陳先生的陪同下到光田醫院看診,一檢查竟發現右上肺葉有3公分左右的腫瘤,確定是罹患了惡性肺腺癌。患者陳女士思前想後,不想增加晚輩的經濟負擔,加上自己年歲已高,又有心臟病和高血壓,治療風險實在太大了,所以決定放棄治療。但是兒子愛母心切,苦苦哀勸母親別放棄治療,情急之下甚至下跪懇求,終於感動了慈母心,點頭答應接受院方醫療團隊建議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療程期間陳女士的生活品質如常,不到半年,體內的癌細胞就完全消失了。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解釋,所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rereota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又俗稱光子刀,它結合了強度調控放射治療與影像導航技術,可使用高劑量,更精準、有效率的照射在腫瘤部位,並減少對周圍健康組織的傷害。比起長達6~8週,治療次數多達數十次的傳統放療,這項放療療程只需3~5次治療,療程縮短許多,也省去患者不斷往返醫院的奔波之苦。從各方面來看,都能讓患者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這項治療技術針對肝臟、肺部、腦部較早期的癌症治療最為適合,更提供了高齡體力差、有心血管疾病、手術治療風險高的患者一個不錯的新選擇。王銘志主任指出,在許多高齡民眾的傳統觀念中,罹患癌症就好像被宣告了死刑一般,門診中常遇到高齡患者選擇放棄積極治療。他特別要鼓勵民眾,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這樣的觀念應該要被打破了,以肺癌來說,只要能早期發現,即使是高齡或身體狀況不適合開刀的患者,也能透過最新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得到良好的病情控制,甚至能像陳女士這樣完全痊癒。因此積極配合專業醫療團隊的計畫好好治療,才是抗癌的基本之道。

嬰兒期出現慣用手 小心幼童腦部異常

嬰兒期出現慣用手 小心幼童腦部異常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神經科張寶玲醫師表示,一位4個月大男嬰因愛用右手及常轉頭至右邊,因此父母帶至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小男嬰的右側腦室擴大,有腦實質缺損情形。張寶玲醫師指出,正常幼兒約在1歲半後開始有慣用手,1歲前應雙手均會使用。如1歲前有特定慣用手,可能與對側肢體無力有關,應至小兒神經科作進一步評估有否合併其他異常,如癲癎、張力異常等。張寶玲醫師表示,由於嬰兒期單側肢體無力可能與腦部腫瘤、腦血管疾病、腦部結構異常、胎兒期感染引起之腦部受傷等有關,如嬰兒期出現慣用手,應儘早作進一步檢查,包括腦部影像檢查等。此外,如嬰兒是側癱型腦性麻痺兒童,應早期接受復健治療及定期追蹤。張寶玲醫師指出,曾經有一位側癱型腦性麻痺兒童病患,在1歲時因單側肢體無力就診,經醫院及父母居家復健治療後,3歲時雖仍有輕微單側肢體無力,但已能像一般正常兒童般踏三輪車且走路時也無異狀。由於3歲前是兒童發展之黃金期,可塑性極高,因此張寶玲醫師建議父母應多注意小孩之發展,以免錯失治療之良機。

難搞妊娠紋 3D飛梭雷射有效去除零負擔

難搞妊娠紋 3D飛梭雷射有效去除零負擔

妊娠紋不易消除,一直是許多產後愛美女性的心腹大患,肚子上的妊娠紋就像豹紋一條一條的,加上腹部皮膚鬆弛的雙重影響下,鬆垮垮的層層皺摺實在不好看,也礙於醜陋妊娠紋的關係,只能從此遠離低腰褲及短上衣。初期妊娠紋是呈現粉紅色的紋路,之後隨著時間會慢慢變成銀白色。有不少人也曾嘗試宣稱可以撫平妊娠紋的各式保養品及療程,砸下了不少金錢與時間,但治療的成效還是相當的有限。整形外科李久恆醫師表示,3D飛梭雷射除了可以治療青春痘疤凹洞、毛孔粗大、膚色暗沈、皺紋等情況,進一步運用在很難處理的妊娠紋、肥胖紋及疤痕,也都能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3D飛梭雷射是利用分段換膚的概念,也就是分段式磨皮的方式來改善凹洞、痘疤、凹凸不平的組織皮膚問題。一次治療約可改善10%~20%而非全面性的破壞,雷射光束能夠精準的穿透組織層及角質層,並且使組織層毫無損傷。這種治療比起一次治療整個皮膚區域,更能讓皮膚快速治療,運用皮膚的自癒機制,來加快組織的修復。3D飛梭雷射治療不僅具有非侵入式的無傷害性特色,同時更能達成如同侵入式治療般,對於皮膚表面的再生,產生極佳效果。此外,飛梭雷射具有治療後無開放式傷口、修復期短、術後反黑機率較低等優點,再深的疤痕問題也能獲得最佳的改善。李久恆醫師表示,對於產後初期的婦女來說,進行3D飛梭雷射治療妊娠紋,效果會較為快速明顯,越早治療效果也會越好。在治療後仍然要配合運動加上穿塑身衣來輔助,腹部肌膚即可慢慢回復緊實。3D立體治療方式,可選擇不同大小的治療形狀,即依據不同的治療部位、面積大小與疤痕深淺不一的情況加以處理。另外一般產後婦女通常還會合併有腹部皮膚鬆弛的情況,3D飛梭雷射可以改善較淺層的皮膚鬆弛問題,但對於較嚴重的腹部皮膚鬆弛,就必須另外藉由腹部整形手術來治療。利用腹部整形手術將鬆弛的腹部肌肉及筋膜組織拉緊,同時將多餘的肚皮向小腹下收緊及將過剩的皮膚切除,肚臍下小腹的妊娠紋亦可一併切除掉。飛梭雷射治療剛結束時,皮膚上會出現灼熱感、輕微紅腫或緊繃感,可加強冰敷幫助紅腫消退。在復原期間必須盡量避免日曬及加強保濕,有效作好防曬措施,盡量使用溫和且修復肌膚的保養品,避免刺激保養品的使用。李久恆醫師提醒,由於每位患者的皮膚狀況不同,都必須配合專業醫師的經驗和技術還有機器的功率,才能將治療成效發揮到最大,並得到不錯的效果。

乳癌荷爾蒙療法實為「抗」荷爾蒙療法

乳癌荷爾蒙療法實為「抗」荷爾蒙療法

根據衛生署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的第四位。好發年齡約在45~64歲之間,當中又以45~49歲每十萬名婦女發生144人為最高,佔了六成六比例,50~64歲發生142~140人居次。不過近五年來患者年齡層有降低趨勢,加拿大最近甚至出現2歲女童病例,顯示乳癌是各個年齡層女性都需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臺安醫院乳房中心謝家明主任表示,目前的乳癌治療方法可分為局部與全身性治療。局部治療有外科手術和放射線治療,全身性治療有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療法。通常乳癌患者在進行手術切除後,八至九成患者須接受輔助性藥物治療,以預防癌細胞復發或轉移,並延長總存活期。輔助性治療有化學、荷爾蒙及標靶等藥物,其中荷爾蒙治療多為口服方式,具備便利性、低副作用及高療效等特色,病患的接受度較高,常用於乳癌細胞呈現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患者的治療。乳癌形成的原因與女性荷爾蒙有密切關係。雌激素(estrogen,又稱動情素)是女性荷爾蒙的一種,可刺激女性特徵如乳房、生殖器官的生長與成熟,約三分之二女性乳癌患者的癌細胞呈現雌激素接受體陽性。謝家明主任比喻雌激素與雌激素接受體的關係就像是鑰匙與鑰匙孔,當鑰匙插入鑰匙孔,雌激素與受體一旦結合,細胞內就會產生一連串生物反應,導致細胞產生分裂增生。簡單說就是 雌激素接受體陽性 乳癌細胞對荷爾蒙具有倚賴性,因此若能阻斷雌激素對癌細胞的刺激,就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這就是一般所謂的荷爾蒙治療,或更精確說法應該是「抗荷爾蒙治療」、「抗雌激素治療」。謝家明主任表示,對於已停經且荷爾蒙接受體呈現陽性反應的女性而言,荷爾蒙治療是優先考慮選擇的治療方式。目前荷爾蒙治療有許多藥物可供選擇,過去最常使用的傳統藥物是Tamoxifen(泰莫西芬),可有效減低復發機會,但缺點是有引起陰道出血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新型藥物有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簡稱AI),包括Exemestane(諾曼癌素)、Anastrozole(安美達錠)、Letrozole(復乳納膜衣錠),副作用有骨質疏鬆、關節疼痛、骨折等。兩類藥物的不同、在於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類藥物可以直接阻止雌激素的製造,能有效降低乳癌患者體內95%的雌激素濃度;泰莫西芬是阻斷雌激素與癌細胞的結合,進而阻止癌細胞的生長,並無法直接阻止人體製造雌激素。對接受過泰莫西芬治療且已失效的乳癌患者,若後續改用AI類藥物,仍可能阻止或減緩癌細胞的生長,在整體存活率提升上有顯著的意義。現行三種芳香環酶抑制劑皆可有效的減少乳癌的復發,也減少對側乳癌的發生,兼具治療與預防效果。但其中諾曼癌素為類固醇型態之去活化劑,也較少有骨質疏鬆的副作用。接替使用不同藥物的方式,不但可藉由不同的藥物機轉,解決抗藥性的問題,也可降低長期使用特定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風險。長期服用泰莫西芬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率,而AI類藥物有發生骨質疏鬆、關節疼痛等副作用之機率;雖然可透過生活、飲食習慣,或藉助藥物緩解,但若縮短服藥時間,相對地,副作用出現的機率也可降低。此外,泰莫西芬具有保護骨頭與心臟的作用。在一項追蹤長達91個月的跨國性研究報告IES發現,服用泰莫西芬2~3年,轉用諾曼癌素2~3年,與單純服用泰莫西芬5年相比,可降低18%的復發機率,提高14%的存活率。Exemestane(諾曼癌素)自99年6月1日起已納入健保給付,自此一個月可為病患省下四千元左右的藥物支出,可以大幅減輕經濟負擔,不過必須符合下列條件:有雌激素受體陽性的停經婦女,使用泰莫西芬至少兩年,且腋下淋巴結有轉移的高危險早期侵犯性乳癌的輔助治療,且不得與泰莫西芬或其他AI併用。罹患乳癌且接受治療性乳房切除手術的婦女,心理層面遭受的衝擊與威脅絕對不亞於身體上的病痛,謝家明主任鼓勵這類婦女,隨著醫療的進步,乳房重建手術日益精良,不但可恢復原有的外觀,更是一種安全度很高的手術,切莫因此失去自信,因為唯有內心坦然面對,才能更有力量對抗疾病的挑戰。

醫界攜手勸導戒菸 愛心守護全民健康

醫界攜手勸導戒菸 愛心守護全民健康

為協助吸菸者及早成功戒菸、贏得健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王佳文理事長、台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高靖秋理事長,共同呼籲醫師、護理師及護士等醫界伙伴們,攜手加入勸導戒菸行列,守護全民健康。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游麗惠處長表示,根據香港經驗,醫師簡短1分鐘勸導病人戒菸,1年後的追蹤成功戒菸率達4%。另許多研究已經證實醫護人員在戒菸工作中扮演主動出擊的角色,將有效提高病人戒菸動機和成功率,如例行性地詢問病人吸菸狀態、提供具實證基礎的戒菸治療,或運用國際推行的5A戒菸輔導方法(Ask詢問病人或其家屬有沒有吸菸、Advise建議病人戒菸、Assess評估病人嘗試戒菸的意願、Assist提供戒菸資源和協助、Arrange幫病人安排後續追蹤)。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王佳文理事長表示,長期以來吸菸者認為吸菸是個人行為習慣,戒菸只須藉由自身意志力,並不需要他人協助。但隨著大量研究發現吸菸很容易上癮,因此吸菸者難以個人的意志力成功戒菸,而需要醫護專業人員從旁協助。面對臺灣400萬以上吸菸者的健康,醫界人員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也應發揮醫療專業,勸導民眾戒菸並適時提供戒菸治療與諮詢服務,達成無菸家園的理想。台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高靖秋理事長也表示,在5月12日「國際護師節」前夕,感謝所有護理人員堅守崗位,並且以愛心、耐心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民眾獲得優質、感質的健康照護,也希望護理人員對吸菸者能再多些關懷與鼓勵,成為支持吸菸者戒菸的重要力量,讓民眾能及早戒菸成功,享有健康的生活。另為強化醫事人員在戒菸服務中的角色、功能及專業能力,提供民眾方便且優質之戒菸服務,衛生局委託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於6月26日舉辦1場次西醫師戒菸治療服務教育訓練,並委託台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於5月~7月間舉辦7場次戒菸諮詢服務教育訓練,歡迎北市醫事人員踴躍報名參訓,訓練課程相關訊息請上衛生局無菸整合網(http://subweb.health.gov.tw/Nosmoking/news.asp)、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網站(http://www.dryahoo.org.tw/)及台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網站(http://www.tpena.org.tw/)查詢。

健康一條街 大家一起踩踏走

健康一條街 大家一起踩踏走

為鼓勵市民朋友健走、運動,以降低過重及肥胖比率,建立健康體能的支持性環境,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暨雙園里辦公處,於日前(5/2)上午在臺北市雙園國小前舉辦健康步道開跑儀式,由社區里長、區公所及雙園國小共同響應,帶領健康宣誓活動,還有里民及幼稚園小朋友們熱情參與,充分表現出雙園里的健康活力。活動當日精彩萬分,有全民健康體能宣誓,強化健康管理觀念(聰明吃、多運動及天天量體重),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及免費健康篩檢,包括癌症篩檢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篩檢等,透過多元化社區健康活動,提供市民優質支持性生活環境,並於生活中獲得正確的健康概念。          萬華區雙園里東起萬大路、南臨西藏路、北至艋舺大道,且鄰近龍山捷運站與萬華火車站的傳統社區,為永續推動健康城市,健康服務中心與雙園里辦公處於99年開始共同規劃「健康一條街計畫」,並於今(100)年2月完成安全、舒適、活潑及具有健康訊息的步道,增添社區市民舒適運動的環境,在此健康步道不僅提供及時與最新的健康資訊,建立市民良好的健康行為,並透過計畫的運作,結合社區資源,建構讓民眾有健康吃、運動及健康篩檢等支持性生活環境做了最好的示範。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期盼藉由「雙園健康里模式」的推動,帶領社區及更多民間團體加入,共同締造萬華健康城市永續的經營。詳細活動內容請上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網站(http://www.health.gov.tw/)。

健康環保素一素 花蓮縣衛生局一同素素平安

健康環保素一素 花蓮縣衛生局一同素素平安

為了響應慈濟基金會四月十四日起推動的「素一素,素素平安」素食齋戒活動,花蓮慈濟醫院特地邀請花蓮縣衛生局團隊,共進午餐體驗健康蔬食,於日前(5/4)中午,衛生局副局長林運金與各科主管、同仁共二十五位貴賓,帶著自己的環保餐具來到慈濟同心圓餐廳,在花蓮慈院院長林俊龍夫婦及主任秘書陳星助的陪同下,用最低耗能的方式,進行健康蔬食體驗。花蓮慈院院長林俊龍表示,醫療就是要為民眾帶來健康、促進健康,素食就是最健康的飲食方式,不僅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對許多慢性疾病的改善也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天天吃效果更明顯,這次邀請衛生局貴賓來到同心圓餐廳,與慈濟志業體同仁、學生們共同用餐,除了希望能給各位貴賓們一次健康的素食體驗,也邀請貴賓們共同見證,吃素食是一種健康加分,美味不打折的飲食方式。「感動、感恩,還有幸福的感覺!」今年三月就開始茹素的花蓮縣衛生局副局長林運金表示,現代人幾乎都知道天天五蔬果,健康跟著走的觀念,但是很多人以為每天要吃到三份蔬菜兩份水果很困難,其實吃素食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能達成天天五蔬果的目標,很高興能在慈濟同心圓餐廳裡面,吃到色香味俱全的素食料理。餐後,林副局長特地送上感謝狀,感恩花蓮慈院的邀約,帶給這次參與的同仁們一次健康又幸福的體驗。美味的料理讓來自衛生局的貴賓們都稱讚不已,紛紛詢問供餐時間,表示希望之後有機會還能來慈濟同心圓餐廳用餐。除了享用健康低耗能的素食料理,更主動帶著環保餐具,花蓮縣衛生局團隊為保護個人及地球的健康,做了最好的示範,林運金副局長更承諾會代為邀約縣政府其他單位一同響應「素一素,素素平安」素食體驗活動。

Menu